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_高云

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

高 云,朱景梅

(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陕西西安710049)

摘 要:近年来有关语言石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就为什么有些语言形式和规则较其他的容易僵化这一现象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语言发展形成障碍的心理机制,语言石化的研究还需深化。对于语言石化认识,研究者们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有的认为语言石化是结果,而有的则认为是一种过程。本文以Selinker的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多角度详细阐述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过程,并针对这些导致语言石化的因素,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如何防止语言石化现象的建议与策略。关键词:语言石化;中介语;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5)03-0041-03Abstract:Agreatdealofresearchhasbeenlaunchedinlanguagefossilizationinthelastseveraldecades.However,furtherstudiesareneededtoexplainwhysomelinguisticformsandrulesaremorevulnerabletofossilizationthanothersandtounderstandthepsychologicalmechanismthathinderslinguisticdevelopment.Expertsinthisareahavedifferentideas,someviewingitasaproductwhilesomeaprocess.Thispaper,basedonSelinker’sideasoninterlanguagefossilization,analysesingreatdetailstheprocessesthatmaycauseinterlanguagefossilization,andtheninreferencetoproblemswithChinesestudentswholearnEnglish,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avoidingthiskindofphenomena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Keywords:languagefossilization;interlanguage;causalfactors;strategy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Selinker把这种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称为过渡语(interlanguage)。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进展,过渡语会渐渐接近目的语。然而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过渡语的某些特征如语法、语义、语音等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僵化现象(Omaggio,1986:274)。学习者无论年龄长幼,无论得到有关目的语的解释与指导的多少都会出现语言石化现象(Selinker,1972)。因此语言石化曾一度成为许多语言学习者的顽固错误的代名词。然而DonglasBrown则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第二语言能力中相对永久性的不正确的语言形式。他指出错误的语言的内化过程和正确的语言的内化过程的形式是一样的。既然语言正确形式的内化被称为是“学习”,那么语言的石化就不应该与语言的顽症相提并论。他建议使用语言“冻结”(cryogenation)一词,因为语言的这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1987)。而Selinker后来在1989年又指出语言石化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一种语境中正确使用第二语言形式而不能正确使用于其他语境中的现象。即使学习者能够和目的语充分接触,这种现象如果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一般2-5年),就可以视为僵化。在2001年,Selinker进一步认为僵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其中介语形式上完全没有或只有一些变化,达到学习停止的永久高原期(permanentplateau)的一种状态。

但是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学习者的中介语真正僵化是很难判断的,因此在SLA讨论中常常有关于暂时僵化(temporaryfossilization)和永久僵化(permanentfossilization)的理论划分的讨论。

学习者内在因素是引起语言石化现象的直接原因,如果学习者没有主动改进的意识,过渡语的一些特征容易出现僵化(Omaggio,1986:283)。所以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接受很好的指导或自己意识到可能出现僵化的语言点,从而有意识地加以预防,某些语言石化现象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Selinker所说的影响中介语形成发展的几个方面分析可能导致语言石化的原因,并从中找出可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对策。  二、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

研究者发现语言石化现象可以在外语学习者的任何阶段出现,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语言石化现象都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的折射。Selinker认为石化现象可以产生于以下五个方面:

1)母语迁移(languagetransfer)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两种。显然导致语言石化现象的母语迁移属于负迁移,因为母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迁移到过渡语中,从而干扰了第二语言的习得。

母语迁移可以是语音、用词和语法方面的干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音领域的干扰。绝大多数第二语言

学习者即使学了好长时间的外语,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外国腔”。比如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常出现长短元音不分,甚至于用汉语中某些相近的音替代汉语中没有的读音的现象。而且,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语言。由于二者的不同,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时,往往会破坏英语的节律,读成汉语式的英语,在语音节律上造成僵化。在用词、语法方面基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二语学习者经常受限于母语的影响而出现混合语(pidginlanguage)。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容易犯中式英语(Chinglish)的错误。比如,学习者在英语造句中常常很自然地说这样的句子:

(1)Heisdoctor.(冠词错误)

(2)Heonthethirdfloor.(系动词错误)

(3)Standingonthetopofthehill,thevillageseemstobesosmall.(垂悬分词)

(4)Thepriceofthecoatisveryexpensive.(搭配错误)

当然语序上的差异则会导致更多的错误。如汉语的疑问句与陈述句语序上没有大的差异,只是在陈述句末加“吗?”或者直接加问号即可构成疑问句。而英语中则变化很大,所以中国学生在语序上会出现好多问题。

2)培训迁移(transferoftraining)

培训迁移主要由于外语教师的某些不地道的过渡语的使用,或者不合适的语言的使用,使学习者对外语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主要产生于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所以其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另外,语言教材的不合理选用也会产生培训迁移。教材往往会理想化,与实际交流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外语学习者从课本上学到的常常是正式的语法而与生活中的非正式语法却接触甚微。因此,在语言使用中会拘泥于生搬硬套,少于变化,显得过于呆板。甚至出现使用不当的语用错误,导致语用僵化(pragmaticfossilization)(Jesus

例如,中国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要求Romero,2002)。

熟记一些日常用语。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如何对“Howareyou?”作出回答,而面对“Howareyoudoing?”和“时却显得手足无措。这个就是因为教What'sup?”

材上没有类似的内容,而教师也很少用这个表达方法。

3)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y)

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管理方法以及运用语言的各种活动。这包括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y)、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strategy)和社交策略(socialstrategy)等。Selinker(1974)认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往往会借助于词典或同学解决自己的难点而一般不直接向老师请教,这与中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学习策略所产生的石化现象是学习者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目的语简化,其中最明显的简化体现在句法的简化上。虚拟语气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都认为虚拟语气很难掌握,在表达时他们往往借助于其他的简单的表达方式。一旦对方使用虚拟语气,往往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比如对于“Ishouldhaveknownyouraddressearlier”这样的表达,许多二语学习者会很茫然。而正是由于平时表达时只用如:“ItisapitythatIdidn'tknowyouraddressbefore.”或“Iamsorry,mayIgetyouraddress?”等等的句子,而使学习者逐渐在表达方面出现停止发展的僵化局面。

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strategy)交际策略包括回避、预制结构、求助权威和变换语言(牛强,2002)。Kasper和Faerch将交际策略分为缩减策略(reductionstrategy)和成就策略(achievementstrategy)。他们认为学习者采用缩减策略一般不会产生习得(1983)。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使用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缩减策略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其学习动力就会减弱甚至完全停止学习,只是必要时增加一定的词汇而已。语言学习者采用这些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因确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语言使用方面的僵化。

5)目的语的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目的语的笼统化是指语言学习者习惯于将学过的语法规则和单个词的用法错误地用到其他语境中去的一种现象。如将名词复数规则用于特殊变化的名词中或将动词第三人称的变化规则笼统化。比如,许多二语学习者常常会理所当然地造出下面这样的句子:

(1)Theyspeakedsofastthatwecouldnotfollow.

(2)Hehopedmetoattendhiswedding.

(3)Intheolddays,therewerealwaysmanychildsinaChinesefamily.

(4)Hisparentssuggestedhimtogoabroadaftergraduation.

这一问题在初学阶段最容易出现,但是即使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很难避免其中的一些。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视各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三、关于如何减少和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几点建议

  以上关于语言石化现象产生的几个过程中涉及社会因素、情感因素、语言输入数量与质量、表达的机会、负面反馈以及交流所存在的压力等。对这些因素的认

识和分析对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首先,语言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密切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发展阶段。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在迅速提高之后,进入所谓的高原期(plateau)(LittlewoodWilliam,1984),也就是Selinker所说的稳定期(stabilization)。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根据Selinker,这一现象持续五年之后就会出现语言石化。因此,在稳定期之前和持续阶段,语言教师应积极调整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尽量减少母语的干扰。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者在发音方面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教师要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否则会很难改变。

其次,教师要注意目的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以防止学生借助一定的交际技巧和策略反复使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依据Krashen的InputHypothesis,当语言学习者达到一定熟练水平时,应该有充足的可以理解的信息输入。但是输入的信息应该比学习者的目前中介语水平稍高出一点(i+1)。当然,语言信息的输入应该在能够减轻学习者的忧虑和增加学习动力的条件下进行。在保证其与目的语充分接触的同时,应当提高目的语言的输入质量,即增强其趣味性,增加多样性和增大难度。这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Medgyes(1994)所说,成功的教师就应该针对不同对象适时调整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师自己应该有自学的目标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防止语言的石化。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习者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发音,启蒙老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再次,作为语言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学习主体,语言学习者应该意识到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并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区分,通过各种练习渐渐吸收目的语中的一些语言特征。当学习者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地道的目的语言。目前随着媒体的逐渐发达,学习者在这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但是,由于语言学习中实际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仅仅静态的接受还是不够的,同以目的语为母语的群体的直接接触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学游泳一样,仅仅知道理论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际下水实习。将理论的东西和实践结合起来才会达到融会贯通。另外,语言学习者要有充分的自信。有试验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越高,所取得的成就越高。有人也说过,缺乏自信是语言学习者的最大的天敌。所以,学习者要对自己有足够高的要求,培养自己的语言学习兴趣。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挑战,不能知难而退。要敢于创新,避免学习过程中过于拘泥于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防止语言的石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兴趣、动机以及策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要有效防止语言石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良性互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信息的有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程度,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进行及时反省,逐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目前的二语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的有机配合对促进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据观察,许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非常有限的。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因为学生的被动反应而放弃和学生互动的尝试,而学生则是因为对话题不感兴趣而变得被动。所以教师要重视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践表明,课堂上对于相关文化的直接引入不但会取得这方面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促进二语学习。此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可以给学生反省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逐渐趋于完善。  结束语

以上是导致语言石化的原因分析和建议性防止策略。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对于语言石化现象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问题仍然很有争议性。但是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在不断地寻找和完善对于语言石化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外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充分了解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完善教学和学习。

参考文献

[1]Omaggio,AliceC.TeachingLanguageinContext:Proficiency-OrientedInstruction[M].Boston:Heinle&Heinle,1986.[2]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

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M].1972:209-231.

[3]Brown,H.D.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of

ForeignLanguages[M].London:EdwardArnoldLtd,1987.[4]JesusRomeroTrillo.Thepragmaticfossilizationofdiscourse

markersin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J].Pragmatics,2002(6):769-784.[5]

Faerch,G.,

&Kasper,

G.

Communication[M].Longman,1983.

[6]LittlewoodWilliam.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Press,1984:23-124.

[7]Medgyes,P.TheNon-nativeTeacher[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1994.

[8]牛 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5):28-31.

Journalof

London:Longman,

StrategiesinInterlanguage

作者简介:高云,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

究方向为教学法。

朱景梅,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 2004-06-06责任编校 雨 函

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

高 云,朱景梅

(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陕西西安710049)

摘 要:近年来有关语言石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就为什么有些语言形式和规则较其他的容易僵化这一现象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语言发展形成障碍的心理机制,语言石化的研究还需深化。对于语言石化认识,研究者们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有的认为语言石化是结果,而有的则认为是一种过程。本文以Selinker的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多角度详细阐述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过程,并针对这些导致语言石化的因素,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如何防止语言石化现象的建议与策略。关键词:语言石化;中介语;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5)03-0041-03Abstract:Agreatdealofresearchhasbeenlaunchedinlanguagefossilizationinthelastseveraldecades.However,furtherstudiesareneededtoexplainwhysomelinguisticformsandrulesaremorevulnerabletofossilizationthanothersandtounderstandthepsychologicalmechanismthathinderslinguisticdevelopment.Expertsinthisareahavedifferentideas,someviewingitasaproductwhilesomeaprocess.Thispaper,basedonSelinker’sideasoninterlanguagefossilization,analysesingreatdetailstheprocessesthatmaycauseinterlanguagefossilization,andtheninreferencetoproblemswithChinesestudentswholearnEnglish,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avoidingthiskindofphenomena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Keywords:languagefossilization;interlanguage;causalfactors;strategy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Selinker把这种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称为过渡语(interlanguage)。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进展,过渡语会渐渐接近目的语。然而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过渡语的某些特征如语法、语义、语音等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僵化现象(Omaggio,1986:274)。学习者无论年龄长幼,无论得到有关目的语的解释与指导的多少都会出现语言石化现象(Selinker,1972)。因此语言石化曾一度成为许多语言学习者的顽固错误的代名词。然而DonglasBrown则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第二语言能力中相对永久性的不正确的语言形式。他指出错误的语言的内化过程和正确的语言的内化过程的形式是一样的。既然语言正确形式的内化被称为是“学习”,那么语言的石化就不应该与语言的顽症相提并论。他建议使用语言“冻结”(cryogenation)一词,因为语言的这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1987)。而Selinker后来在1989年又指出语言石化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一种语境中正确使用第二语言形式而不能正确使用于其他语境中的现象。即使学习者能够和目的语充分接触,这种现象如果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一般2-5年),就可以视为僵化。在2001年,Selinker进一步认为僵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其中介语形式上完全没有或只有一些变化,达到学习停止的永久高原期(permanentplateau)的一种状态。

但是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学习者的中介语真正僵化是很难判断的,因此在SLA讨论中常常有关于暂时僵化(temporaryfossilization)和永久僵化(permanentfossilization)的理论划分的讨论。

学习者内在因素是引起语言石化现象的直接原因,如果学习者没有主动改进的意识,过渡语的一些特征容易出现僵化(Omaggio,1986:283)。所以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接受很好的指导或自己意识到可能出现僵化的语言点,从而有意识地加以预防,某些语言石化现象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Selinker所说的影响中介语形成发展的几个方面分析可能导致语言石化的原因,并从中找出可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对策。  二、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

研究者发现语言石化现象可以在外语学习者的任何阶段出现,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语言石化现象都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的折射。Selinker认为石化现象可以产生于以下五个方面:

1)母语迁移(languagetransfer)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两种。显然导致语言石化现象的母语迁移属于负迁移,因为母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迁移到过渡语中,从而干扰了第二语言的习得。

母语迁移可以是语音、用词和语法方面的干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音领域的干扰。绝大多数第二语言

学习者即使学了好长时间的外语,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外国腔”。比如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常出现长短元音不分,甚至于用汉语中某些相近的音替代汉语中没有的读音的现象。而且,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语言。由于二者的不同,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时,往往会破坏英语的节律,读成汉语式的英语,在语音节律上造成僵化。在用词、语法方面基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二语学习者经常受限于母语的影响而出现混合语(pidginlanguage)。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容易犯中式英语(Chinglish)的错误。比如,学习者在英语造句中常常很自然地说这样的句子:

(1)Heisdoctor.(冠词错误)

(2)Heonthethirdfloor.(系动词错误)

(3)Standingonthetopofthehill,thevillageseemstobesosmall.(垂悬分词)

(4)Thepriceofthecoatisveryexpensive.(搭配错误)

当然语序上的差异则会导致更多的错误。如汉语的疑问句与陈述句语序上没有大的差异,只是在陈述句末加“吗?”或者直接加问号即可构成疑问句。而英语中则变化很大,所以中国学生在语序上会出现好多问题。

2)培训迁移(transferoftraining)

培训迁移主要由于外语教师的某些不地道的过渡语的使用,或者不合适的语言的使用,使学习者对外语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主要产生于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所以其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另外,语言教材的不合理选用也会产生培训迁移。教材往往会理想化,与实际交流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外语学习者从课本上学到的常常是正式的语法而与生活中的非正式语法却接触甚微。因此,在语言使用中会拘泥于生搬硬套,少于变化,显得过于呆板。甚至出现使用不当的语用错误,导致语用僵化(pragmaticfossilization)(Jesus

例如,中国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要求Romero,2002)。

熟记一些日常用语。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如何对“Howareyou?”作出回答,而面对“Howareyoudoing?”和“时却显得手足无措。这个就是因为教What'sup?”

材上没有类似的内容,而教师也很少用这个表达方法。

3)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y)

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管理方法以及运用语言的各种活动。这包括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y)、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strategy)和社交策略(socialstrategy)等。Selinker(1974)认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往往会借助于词典或同学解决自己的难点而一般不直接向老师请教,这与中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学习策略所产生的石化现象是学习者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目的语简化,其中最明显的简化体现在句法的简化上。虚拟语气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都认为虚拟语气很难掌握,在表达时他们往往借助于其他的简单的表达方式。一旦对方使用虚拟语气,往往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比如对于“Ishouldhaveknownyouraddressearlier”这样的表达,许多二语学习者会很茫然。而正是由于平时表达时只用如:“ItisapitythatIdidn'tknowyouraddressbefore.”或“Iamsorry,mayIgetyouraddress?”等等的句子,而使学习者逐渐在表达方面出现停止发展的僵化局面。

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strategy)交际策略包括回避、预制结构、求助权威和变换语言(牛强,2002)。Kasper和Faerch将交际策略分为缩减策略(reductionstrategy)和成就策略(achievementstrategy)。他们认为学习者采用缩减策略一般不会产生习得(1983)。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使用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缩减策略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其学习动力就会减弱甚至完全停止学习,只是必要时增加一定的词汇而已。语言学习者采用这些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因确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语言使用方面的僵化。

5)目的语的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目的语的笼统化是指语言学习者习惯于将学过的语法规则和单个词的用法错误地用到其他语境中去的一种现象。如将名词复数规则用于特殊变化的名词中或将动词第三人称的变化规则笼统化。比如,许多二语学习者常常会理所当然地造出下面这样的句子:

(1)Theyspeakedsofastthatwecouldnotfollow.

(2)Hehopedmetoattendhiswedding.

(3)Intheolddays,therewerealwaysmanychildsinaChinesefamily.

(4)Hisparentssuggestedhimtogoabroadaftergraduation.

这一问题在初学阶段最容易出现,但是即使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很难避免其中的一些。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视各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三、关于如何减少和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几点建议

  以上关于语言石化现象产生的几个过程中涉及社会因素、情感因素、语言输入数量与质量、表达的机会、负面反馈以及交流所存在的压力等。对这些因素的认

识和分析对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首先,语言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密切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发展阶段。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在迅速提高之后,进入所谓的高原期(plateau)(LittlewoodWilliam,1984),也就是Selinker所说的稳定期(stabilization)。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根据Selinker,这一现象持续五年之后就会出现语言石化。因此,在稳定期之前和持续阶段,语言教师应积极调整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尽量减少母语的干扰。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者在发音方面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教师要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否则会很难改变。

其次,教师要注意目的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以防止学生借助一定的交际技巧和策略反复使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依据Krashen的InputHypothesis,当语言学习者达到一定熟练水平时,应该有充足的可以理解的信息输入。但是输入的信息应该比学习者的目前中介语水平稍高出一点(i+1)。当然,语言信息的输入应该在能够减轻学习者的忧虑和增加学习动力的条件下进行。在保证其与目的语充分接触的同时,应当提高目的语言的输入质量,即增强其趣味性,增加多样性和增大难度。这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Medgyes(1994)所说,成功的教师就应该针对不同对象适时调整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师自己应该有自学的目标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防止语言的石化。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习者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发音,启蒙老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再次,作为语言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学习主体,语言学习者应该意识到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并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区分,通过各种练习渐渐吸收目的语中的一些语言特征。当学习者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地道的目的语言。目前随着媒体的逐渐发达,学习者在这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但是,由于语言学习中实际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仅仅静态的接受还是不够的,同以目的语为母语的群体的直接接触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学游泳一样,仅仅知道理论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际下水实习。将理论的东西和实践结合起来才会达到融会贯通。另外,语言学习者要有充分的自信。有试验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越高,所取得的成就越高。有人也说过,缺乏自信是语言学习者的最大的天敌。所以,学习者要对自己有足够高的要求,培养自己的语言学习兴趣。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挑战,不能知难而退。要敢于创新,避免学习过程中过于拘泥于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防止语言的石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兴趣、动机以及策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要有效防止语言石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良性互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信息的有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程度,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进行及时反省,逐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目前的二语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的有机配合对促进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据观察,许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非常有限的。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因为学生的被动反应而放弃和学生互动的尝试,而学生则是因为对话题不感兴趣而变得被动。所以教师要重视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践表明,课堂上对于相关文化的直接引入不但会取得这方面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促进二语学习。此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可以给学生反省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逐渐趋于完善。  结束语

以上是导致语言石化的原因分析和建议性防止策略。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对于语言石化现象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问题仍然很有争议性。但是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在不断地寻找和完善对于语言石化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外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充分了解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完善教学和学习。

参考文献

[1]Omaggio,AliceC.TeachingLanguageinContext:Proficiency-OrientedInstruction[M].Boston:Heinle&Heinle,1986.[2]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

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M].1972:209-231.

[3]Brown,H.D.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of

ForeignLanguages[M].London:EdwardArnoldLtd,1987.[4]JesusRomeroTrillo.Thepragmaticfossilizationofdiscourse

markersin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J].Pragmatics,2002(6):769-784.[5]

Faerch,G.,

&Kasper,

G.

Communication[M].Longman,1983.

[6]LittlewoodWilliam.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Press,1984:23-124.

[7]Medgyes,P.TheNon-nativeTeacher[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1994.

[8]牛 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5):28-31.

Journalof

London:Longman,

StrategiesinInterlanguage

作者简介:高云,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

究方向为教学法。

朱景梅,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 2004-06-06责任编校 雨 函


相关内容

  • 石化现象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第21卷第6期 V01.21No.6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ZhoukouTeachersCollege 2004年11月 Nov.2004 过渡语石化现象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刘婷婷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过渡语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它具有开 ...

  • 浅谈日语中的_女性用语_特征
  • 浅谈日语中的"女性用语"特征 赵冬玲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河南鹤壁 458030)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日语表达基本特点,从敬语的使用.词汇使用.语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外国女性极难习得的语言现象"因此,在教句末表现等方面探讨日语女性语的表现特征. 学过程中,尤其注 ...

  • 中介语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第 6 卷第 4期2006年12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V ol.6 No.4Dec.2006 中介语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张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浙江温州325035 ) ...

  • 人才流失-中石化
  • 浅析国营企业人才流失及防范策略 ---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摘 要:人才是当今社会企业竞争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人才流动,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市场竞争需要人才流动,只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才能实现队伍的整体优化,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对各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课题.导致人才流动的因素 ...

  • 英语论文题目1
  • I.英汉对比与翻译 1.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 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3. 汉语习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4. 中英文写作中篇章结构差异之分析 5. 被动语态语用功能及翻译 6. 英译汉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 7.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8. 英汉颜色/动物词语义及其文化内涵对比 9. ...

  • 对外汉语教学法知识点
  • 对 外 汉 语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而言语是个人的和或然的:语言是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约定俗称的,而言语只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母语和第一语言 ...

  • 应对雾霾天气的方法与策略
  • 应对雾霾天气的可行性解决方法 来源:厦门美时美克净化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下简称"绿皮书")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 ...

  • 国企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总结
  • 提高国企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国企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应结合实际,从工作思路科学化、制度建设科学化、工作方法科学化等方面着手。 一、把握时代脉搏,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思路科学化 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视野把握形势。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思考和把握,既抓 ...

  • 中国石化油田物资的国际采购分析
  • 课程 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院 系 物流学院 专 业 采购管理 班 级 采购管理二班 学生姓名 赵利君 学 号 1421240059 任课教师 刘若阳 2016年12月28日 中国石化油田物资的国际采购分析 采购管理 专业 学生 赵利君 学号 1421240059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