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关注学校的留守儿童吧

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吧

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乡多依完小 何小华 近些年来,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爷爷、奶奶)监护或寄养在外婆家,有些学生家长只寄托于学校,一开学就把自己的子女扔给了老师,抱着眼不见什么都管不着的思想,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 “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当前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在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农民认为只有外出打工才有钱盖房子,有些农民觉得别人外出两三年回来就盖起两三层平房,在

思想互相碰击下,不顾自己的子女而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有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部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外出务工,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由我们老师来照顾,一个月就有二十多天寄宿在学校。除此,在家时间却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照顾,学校学生多,199个学生就有196个是寄宿制学生,160个是留守儿童,教师少,杂事多,力不从心,顾全不周。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据统计,9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

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的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谁关心子女的发展。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从本校学生调查得知:70%的父母年平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年不足1次。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部分孩子一听到父母来电话了,就急于见到自己已久未见的父母而大声痛哭。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男孩,由于在家娇生惯养,小时常在父母身边习惯的原因,那天下午他的爷爷奶奶来看后,就一直哭着,我及时做他的思想才得知是因为想家和父母,控制不住。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多次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我校的三年级学生由于想家,夜间私自跑回家。还有五年级的一个女生,星期放假回家后,就不想回学校,老师曾多次去家里做她的思想工作,遗憾的是找不到她,家里只有年近80的老人在家,无奈之下只有和她父母电话沟通,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再多次去村寨了解,做思想工作,在老师们的努力下,两个星期过去了,才回到学校。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有的同学不听老师和祖辈的劝告,擅自离校到河边游玩或捞鱼等现象。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

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甚至很少讲话,老师问一句答一句,有时还不啃声呢?如我们的熊彪同学,上个星期放假回家就没来学校,我到他家后问他,为什么不去读书,是不是有同学欺负你等,可他没搭上两句话,只拿起书包跟我回学校。

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一段时间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心理孤僻抑郁。

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

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际交往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不听话”“、不谦虚”“、恶作剧”等。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拉帮结派私自逃出校外游玩,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一起去河边打鱼捞虾。

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例如,有一同学给他的父母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我放假回家可以煮饭给我弟弟吃,但我代替不了你们母爱的位置,我真希望你们能回来帮我们完成学业。

三、留守儿童与学校

家庭以及存在于家庭中的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父母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却是一种变相的残缺家庭。他们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导致情感生活出现很大的缺陷,从而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很不利。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缺欠状态,该学到的东西没有学到,该建立的关系也没有建立。如亲子关系不健全,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没有支持,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较,他们的学习机会受到一些限制。留守儿童虽然从抚养他们的祖辈那里获得了关心和爱抚,但老年人不论在精力还是在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

们,他们的爱也就不够敏感和细致,也不及年轻的父母们有活力。老年人自己也属于需要照顾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年龄在60岁左右,有的甚至70多岁了还得照料儿女们留在家里的孙子孙女,并默默承担着家务及农活,他们对孙子孙女们的照顾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学校教育存在“困区”。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可由学校或老师管理,但是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而且许多“留守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也太多,学校老师不敢过于要求严厉。有的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任务本来就很繁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吧

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乡多依完小 何小华 近些年来,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爷爷、奶奶)监护或寄养在外婆家,有些学生家长只寄托于学校,一开学就把自己的子女扔给了老师,抱着眼不见什么都管不着的思想,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 “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当前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在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农民认为只有外出打工才有钱盖房子,有些农民觉得别人外出两三年回来就盖起两三层平房,在

思想互相碰击下,不顾自己的子女而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有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部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外出务工,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由我们老师来照顾,一个月就有二十多天寄宿在学校。除此,在家时间却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照顾,学校学生多,199个学生就有196个是寄宿制学生,160个是留守儿童,教师少,杂事多,力不从心,顾全不周。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据统计,9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

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的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谁关心子女的发展。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从本校学生调查得知:70%的父母年平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年不足1次。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部分孩子一听到父母来电话了,就急于见到自己已久未见的父母而大声痛哭。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男孩,由于在家娇生惯养,小时常在父母身边习惯的原因,那天下午他的爷爷奶奶来看后,就一直哭着,我及时做他的思想才得知是因为想家和父母,控制不住。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多次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我校的三年级学生由于想家,夜间私自跑回家。还有五年级的一个女生,星期放假回家后,就不想回学校,老师曾多次去家里做她的思想工作,遗憾的是找不到她,家里只有年近80的老人在家,无奈之下只有和她父母电话沟通,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再多次去村寨了解,做思想工作,在老师们的努力下,两个星期过去了,才回到学校。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有的同学不听老师和祖辈的劝告,擅自离校到河边游玩或捞鱼等现象。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

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甚至很少讲话,老师问一句答一句,有时还不啃声呢?如我们的熊彪同学,上个星期放假回家就没来学校,我到他家后问他,为什么不去读书,是不是有同学欺负你等,可他没搭上两句话,只拿起书包跟我回学校。

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一段时间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心理孤僻抑郁。

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

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际交往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不听话”“、不谦虚”“、恶作剧”等。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拉帮结派私自逃出校外游玩,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一起去河边打鱼捞虾。

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例如,有一同学给他的父母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我放假回家可以煮饭给我弟弟吃,但我代替不了你们母爱的位置,我真希望你们能回来帮我们完成学业。

三、留守儿童与学校

家庭以及存在于家庭中的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父母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却是一种变相的残缺家庭。他们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导致情感生活出现很大的缺陷,从而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很不利。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缺欠状态,该学到的东西没有学到,该建立的关系也没有建立。如亲子关系不健全,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没有支持,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较,他们的学习机会受到一些限制。留守儿童虽然从抚养他们的祖辈那里获得了关心和爱抚,但老年人不论在精力还是在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

们,他们的爱也就不够敏感和细致,也不及年轻的父母们有活力。老年人自己也属于需要照顾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年龄在60岁左右,有的甚至70多岁了还得照料儿女们留在家里的孙子孙女,并默默承担着家务及农活,他们对孙子孙女们的照顾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学校教育存在“困区”。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可由学校或老师管理,但是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而且许多“留守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也太多,学校老师不敢过于要求严厉。有的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任务本来就很繁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关内容

  •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报告书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专 业: 院 系: 2014年12月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 ...

  •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专业:工程管理一班 姓名:杉爷 学号:[1**********]4 摘要: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 ...

  • 留守儿童解决方案调查报告
  • 郑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解决方案的 调 查 报 告 --以河南省郑州市西连河小学为例 指导老师:张贺祥 团队名称:大爱者团队 团队成员:赵旭远(给排水) 张瑜(给排水) 唐元会(水工) 龚林(环工) 前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无时无 ...

  • "关注留守儿童 贡献社会发展"实习报告
  •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 ...

  •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 (一)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2012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城口县葛城镇友谊村、红坪村、城口中学、城口葛城二小、城口县示范幼儿园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葛 ...

  •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 ...

  •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4篇
  •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留守孩子",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现将本学年留守孩子工作总结如下: 一.利用主题班队会,加强关爱. 我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关爱 ...

  • 师范大学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关注同一片蓝天下的留守儿童 --西华师范大学200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暨"千村万户"行动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 ...

  • 关爱留守儿童相关公益活动美碧文化
  • "幸福圆梦"关爱留守儿童大型公益活 动第三站 继9月22日湖南郴州香花学校站,9月24日湖南邵阳江头司中心小学站后,9月26日由搜狐公益与中国社会救助基金会主办,华润三九协办的"幸福圆梦"关爱留守儿童大型公益活动的捐赠团队,密锣紧鼓地来到第三站活动举办地――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