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小结
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我们进口部在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也是在全体进口部成员卯足干劲,积极进取,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良好的成绩:
在2011年我们的单量由去年的830票增加到今年的1300票,增幅达50%以上。
在2011年我们不但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过去已有的常规的进口清关业务,还大力地发展和丰富了各类保税区业务,物流中心业务,区港联动业务,转关申报等各项业务种类,在实践中锻炼了队伍,完善了我们的服务,使我们在服务的专业性和多样性上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在2011年我们还为业务公司完成了1200多项进料加工的手册新办,变更,深加工结转,以及办理免办3C,目录外3C,海关进口免税表,旧机电备案,手册授权等增值服务项目。使我们能够紧跟业务公司发展的需要,完善我们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在2011年我们还在单量大幅增加而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掘了老员工的工作潜能,同时也补充了新人,完善了AB角的操作小组工作模式,以老带新,以老促新,使得新人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工作上的新特点,新情况,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些问题更是迫切地需要我们去总结和解决:
2011年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1、 单量的增加: 报关单量由去年 的830票 增加到今年1300票 (不包括增值服务业务),其中上海公司报关海运货物约占一半650票左右,其他口岸报关650票。
2、 新的业务类型的增多: 包括保税区业务,物流中心业务,转关申报业务, 免办3C,目录外3C业务,手册授权业务….
3、 各业务公司进口货物特点鲜明:根据各业务公司进口货物以及管理方法,不同的操作人员,结算方式等,使得各业务公司进口业务特点鲜明,区别明显
4、 业务公司对各种延伸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包括一些对手册的管理,对仓储的管理,对货权的控制等等。
相应出现的一些问题:
1、 随着单量增加,工作量加大,一些单据审核不够严格,规范申报不清,影响通关效率,并且遗留隐患。(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常谈常新的问题)对于进口部与上海公司以及其他报关代理公司之间如何协作,责权如何划分,如何形成统一顺畅的操作模式和操作流程,相互认可的流程和规范如何能够保证贯彻执行,都是厄待解决的问题。
2、 在操作小组内由于个人的工作量都比较大,所以形成了各自埋头干活,职责范围界定不清,组员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协作协
调工作不够。
3、 在部门内缺乏内部培训交流机制,对于新增的业务种类各忙一块,缺乏相应的总结与培训。
4、 对于各业务公司不同特点,差异化服务不够,仍停留在凭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做事,缺乏部门内部的总结与交流。
5、 对于业务公司出现和提出的新的服务要求,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业务公司之间也存在责权界定不清,服务和管理之间的平衡点未能有效掌握(比如手册报关单的管理,比如业务公司对进料加工工厂库存货物的管理等等)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和问题,2012年拟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 梳理各操作岗位的工作范围,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关键步骤的操作规范,如托单的审核规范,系统录入规范等,并结合绩效考核等其他考核方式确保各类操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贯彻始终。
2、 确立与上海公司报关部定期交流和沟通机制,明确相互的服务要求和服务承诺,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3、 加强对新人的培训工作,明确老员工对新员工一对一的传帮带工作。坚持以往,将新员工派往报关现场一线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工作。
4、 建立部门内部绩效考核量化机制,在每个季度都要通过部门内部讨论,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公开透明地确定当季的1-2个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
5、 对以服务管理为主的五金、轻纺、机电公司,深入业务上下游,做精延伸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保服务。对有市场化经营特点的成套、船舶、技贸公司,做好对业务的归类和筛选工作,严格单据的审核,并有选择性的规避一些风险高,收款周期长的业务。
6、 定期开展内部业务总结和培训,并按照业务类型形成文,编订成册,作为进口部的业务知识的总结和沉淀,也为以后的新人培训工作做好基础理论工作。
7、 对于自身的服务流程和办理期限需向业务公示,同时也要向业务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能够对业务提出指导性的操作规范,并能确保业务执行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服务承诺
通过以上几点措施,我相信即将到来的2012年,是我们进口部值得期待和为之继续努力奋斗的一年,我们一定能够在集团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部门内部人员能力,完成对业务公司的服务和保障职能,在服务和管理,经营和保障之间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断寻求更佳的平衡点和契合度,完成自我蜕变,使得我们部门能够在集团内部具备更强的生命力,同时在外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011年工作小结
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我们进口部在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也是在全体进口部成员卯足干劲,积极进取,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良好的成绩:
在2011年我们的单量由去年的830票增加到今年的1300票,增幅达50%以上。
在2011年我们不但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过去已有的常规的进口清关业务,还大力地发展和丰富了各类保税区业务,物流中心业务,区港联动业务,转关申报等各项业务种类,在实践中锻炼了队伍,完善了我们的服务,使我们在服务的专业性和多样性上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在2011年我们还为业务公司完成了1200多项进料加工的手册新办,变更,深加工结转,以及办理免办3C,目录外3C,海关进口免税表,旧机电备案,手册授权等增值服务项目。使我们能够紧跟业务公司发展的需要,完善我们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在2011年我们还在单量大幅增加而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掘了老员工的工作潜能,同时也补充了新人,完善了AB角的操作小组工作模式,以老带新,以老促新,使得新人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工作上的新特点,新情况,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些问题更是迫切地需要我们去总结和解决:
2011年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1、 单量的增加: 报关单量由去年 的830票 增加到今年1300票 (不包括增值服务业务),其中上海公司报关海运货物约占一半650票左右,其他口岸报关650票。
2、 新的业务类型的增多: 包括保税区业务,物流中心业务,转关申报业务, 免办3C,目录外3C业务,手册授权业务….
3、 各业务公司进口货物特点鲜明:根据各业务公司进口货物以及管理方法,不同的操作人员,结算方式等,使得各业务公司进口业务特点鲜明,区别明显
4、 业务公司对各种延伸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包括一些对手册的管理,对仓储的管理,对货权的控制等等。
相应出现的一些问题:
1、 随着单量增加,工作量加大,一些单据审核不够严格,规范申报不清,影响通关效率,并且遗留隐患。(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常谈常新的问题)对于进口部与上海公司以及其他报关代理公司之间如何协作,责权如何划分,如何形成统一顺畅的操作模式和操作流程,相互认可的流程和规范如何能够保证贯彻执行,都是厄待解决的问题。
2、 在操作小组内由于个人的工作量都比较大,所以形成了各自埋头干活,职责范围界定不清,组员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协作协
调工作不够。
3、 在部门内缺乏内部培训交流机制,对于新增的业务种类各忙一块,缺乏相应的总结与培训。
4、 对于各业务公司不同特点,差异化服务不够,仍停留在凭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做事,缺乏部门内部的总结与交流。
5、 对于业务公司出现和提出的新的服务要求,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业务公司之间也存在责权界定不清,服务和管理之间的平衡点未能有效掌握(比如手册报关单的管理,比如业务公司对进料加工工厂库存货物的管理等等)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和问题,2012年拟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 梳理各操作岗位的工作范围,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关键步骤的操作规范,如托单的审核规范,系统录入规范等,并结合绩效考核等其他考核方式确保各类操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贯彻始终。
2、 确立与上海公司报关部定期交流和沟通机制,明确相互的服务要求和服务承诺,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3、 加强对新人的培训工作,明确老员工对新员工一对一的传帮带工作。坚持以往,将新员工派往报关现场一线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工作。
4、 建立部门内部绩效考核量化机制,在每个季度都要通过部门内部讨论,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公开透明地确定当季的1-2个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
5、 对以服务管理为主的五金、轻纺、机电公司,深入业务上下游,做精延伸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保服务。对有市场化经营特点的成套、船舶、技贸公司,做好对业务的归类和筛选工作,严格单据的审核,并有选择性的规避一些风险高,收款周期长的业务。
6、 定期开展内部业务总结和培训,并按照业务类型形成文,编订成册,作为进口部的业务知识的总结和沉淀,也为以后的新人培训工作做好基础理论工作。
7、 对于自身的服务流程和办理期限需向业务公示,同时也要向业务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能够对业务提出指导性的操作规范,并能确保业务执行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服务承诺
通过以上几点措施,我相信即将到来的2012年,是我们进口部值得期待和为之继续努力奋斗的一年,我们一定能够在集团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部门内部人员能力,完成对业务公司的服务和保障职能,在服务和管理,经营和保障之间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断寻求更佳的平衡点和契合度,完成自我蜕变,使得我们部门能够在集团内部具备更强的生命力,同时在外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