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意境是诗词生命
葛国治
摘 要:“诗以意为主”,无论古今,都是诗词创作和赏析的一种共识。那么,如何立意?怎么认识立意的本质,更好地营造意境?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意境 诗词 立意 深远 雅健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Poetry of Life
GE Guo-zhi
Abstract: " Poems on sense ",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are poetry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a consensus. So, how to approach? How to recognize the essential conception, build a better mood? In this paper, Here say several my opinions.
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Poetry; Conception; Profound; Elegant healthy
“诗以意为主”。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过无数诗人赋诗吟咏。如古战场赤壁,到此登临凭吊的古今诗人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何止万千,但总有佳作不断问世,老题材也常咏常新。唐代李白袁枚《随园诗话》指出:“诗以意为主,文采为奴婢,如主弱奴诗“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强,虽僮仆千人,唤之不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于此破曹公”。怀古纪实再现壮烈的战争场面;杜牧的“东风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侧重天时机遇对战争结局的影响;未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胡曾:“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咏叹运筹帷幄决胜之口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千里的将帅;罗贯中“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写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关于立意在诗词中的重要性,从古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明代王奉:“天公已定三分势,至今论者众多,无一例外,皆已成为诗词创作和赏析的一种共识。 可叹奸雄不自量。”喻历史规律人难逆转。清代伙瑾的“潼潼水
何谓意境?《辞源》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势响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怪味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于红”。景和思想感情融为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换言之,意偏重托物寄意,移景入情;当今诗人石理俊诗“殷殷血火映彤云,境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形成的艺术往事悠悠壁有痕。心共江流同拍石,声声言合不言分”。强调以境界。它来源于客观,是客观世界(包括诸如时序代谢、世态炎史为鉴,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袁第锐诗:“漫说鏖兵成赤壁,凉、人事升沉、境遇顺逆等)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同时它又包谁存一念到苍生”。钱明锵诗“穷兵谁恤民涂炭,一炬功成万骨含着诗人内在的人生阅历、价值取向、个人情感等,这些因素一枯”。虽然同是谴责穷兵黩武,不顾老百姓死活,但所选角度有旦触动诗人心灵,就能变为琴台乐章,笔底波澜。“诗是感情的别。诸如此例,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如古今咏梅花诗充栋,立意宣泄”。所有外界的感知只有通过作者头脑的加工才可升华到高角度千奇百样。陆游的《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层面的理性世界。这是一个包括部分和整体,具体和抽象,虚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孤芳自怜,满怀委曲,无可奈实的转换过程。诗歌艺术也只能靠意境反映出来,只有懂得立意何;而毛泽东的《卜算子》:“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要旨的人,才会注重炼意和营构意境,在创作中才能自出机杼。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从容大度,洒脱无私,坦露伟人胸襟。意境的有无、高低、深浅便成为创作和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 可见,“天下无有不能咏之事,无物不可写的诗”。只要独具慧眼,
怎么认识立意的本质,更好地营造意境,我认为主要应把握多角度观察事物,深层次营造意境,便有取之不竭、咏之不尽的好四点: 题材。
1.求新奇。要在前人已经多次写过或今人正在大量创作的同2.求深远。人贵直,诗贵曲。诗词立意要避免平淡浅薄,力一题材上,找到与众不同的感受,发现新的美,新的诗意。力避求意深旨远。很多人喜欢把人家好的作品拿来作为自己揣摩学习趋同思维,力求求异思维,发掘出别人尚未认识到的社会意义和的范本,照搬照套,拾人牙慧,这只能作为初学写诗的方法,不美学价值。世界的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事可长行此径。而有些人干脆省去形象思维过程将思想感情直白地物皆有多个侧面和层次,因之也就构成诗词创作立意的多样性。写入作品,绕过立意这一关。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便不能称之为有的题材如:山川名胜、花虫草木、历史事件等,从古至今引起诗了。如一首《颂祖国》这样写道:“人人都颂党恩情,百业方作者简介:葛国治(1948.2—),男,汉族,湖北通城人,大学文化,原赤壁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现任赤壁市调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诗词学会理事、赤壁市楹联学会会长,著有诗词集《闲芹类稿》(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研究方向:古诗词。 2011.09
·95·
百家争鸣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感怀》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一不是义薄云天,浩然千秋。
4.求空灵。所谓空灵,即超逸灵活,不着迹象。讲空灵,一是不可把意象当成摄象机,将景物事例,实打实的一一罗列,要融入人对自然的审美观和情感;二是不能将思想感情直白地写入诗中,要借景物和事例来抒发个人的见解和情感,《诗经》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开空灵之先河。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有景无情,诗无灵性,有情无景,诗无骨肉,赤壁陆水湖咏者甚众,虽平庸之作较多,但不乏大家诗句。如王文英先生《游陆水湖》“奇峰拔地水连天,一望无垠岛万千。疑是青螺浮碧海,名湖如画我如仙。”融情入景,诗中有我;熊东遨先生《侍诸公雨中游陆水湖》“清风吹动一天云,十座峰峦九失真。翻喜湖山无世态,四时晴雨不因人。”托物寄意,借景抒怀。侯孝琼先生《豫西行》:“平山远水几家村,好景遥观自有神。红袖倚门闲看我,不知已作画中人。”人、诗、画三者立体交叉,意境到了化境,空灵水鲜。我曾游桂林,写过《独秀峰》:“独秀奇峰耸市陬,万千气象眼中收。天公造物多慷慨,能出头时让出头。”桂林市区有一座孤峰名“独秀峰”,陡峭高峻,穿云破雾,直插蓝天。我攀至山顶,极目河山美景,联想到天时人事,以“能出头”和“让出头”寓意,口占立成。
当今正处华夏复兴之时,我辈幸逢盛世,值得大书特书。作为时代心声的诗歌要“与时俱进”,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诗歌的题材应多种多样,把个性和人民性紧密结合,发掘更多更美的意境,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当今诗坛的现状是“三多一少”,即政治性题材多、作者多、作品数量多,只是精品太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治诗主题的既定性和角度的限制性给创作带来难处;二是作者群整体水平不高。值得我们在立意上多动脑子,广拓意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墨。如刘庆霖《北疆哨兵》“口号传呼换哨回,虚惊寒鸟绕林飞。秋山才褪军旅色,白雪先沾战士眉。“为国戍边的吃苦乐观精神,可追王昌龄的边塞诗。刘逸生《近闻计划修复黄旗山廉泉》:“羊石贪泉已竭枯,廉泉此日亦荒芜。何时再洗龙泉剑,十万头颅敢试无?”气势磅礴,诗意灵动,在当今反腐倡廉诗中鲜见。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果,绝不是几句大话官腔可反映得了的。我也写过这一类的诗,难达空灵境界,现抄二首于后:《穿戴》:“自古农家少吃穿,衣新旧补各三年。如今村妇兴攀比,互指名牌说价钱。”自古以来农民缺吃少穿,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现在农村妇女不仅能穿好穿暖,且和城里女人一样注重品牌,其变化可想而知。《婚嫁》:“打工农女会当家,喜结良缘自驾车。欲赶新潮还恋俗,猩红外套裹婚纱。”经济的繁荣冲击着农村的风俗习惯,打工农女有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后,驾驶着自己的新车,偕男友步入婚姻殿堂。身穿西式白婚纱,又按家乡风俗套上红色外套,虽然有点不伦不类,却正好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的变化。
最后强调一点的是:立意决定诗的成败,但有好的立意还应有好的词句表达,所以把诗的创作要素简言为炼意、炼句、炼字,非常精辟。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琰 柽
兴庆太平。千载蓝图宏愿现,这边风景更迷人。”作者把诗词创作当成工厂的装配线,将一些俗语名词当作“通用零件”进行组装,然后“销售”发表。此类“诗”的特点内容空乏,浮词堆砌,不是“言尽而意不尽”,而是意尽而言未尽,全无诗味。诗贵含蓄,境贵深远。要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诗品》)。晚唐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认为男儿只要持有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的百折不挠精神,一定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取得最后胜利。这首议论诗不落窠臼,立意深远。再看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忠勇将士,远离家乡,告别父母妻儿,征战杀敌,已属悲壮;为国捐躯战死沙场,尤见惨烈;更不幸的是,暴露在无定河边的白骨,其家中却音信全无,依然是闺中女子日夜思念的夫君。剥茧抽丝、一咏三叹,令人撕心裂肺,热泪横流。当今诗人林从龙先生《过秦俑坑》诗:“胆丧荆卿剑,魂惊博浪椎。泥封兵马俑,能否慰孤危?”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人称世界第七奇观,文人墨客吟唱自然不少,然绝大多数只是称奇赞绝,从国计民生方面发掘主题的确不多见,而林从龙先生以秦始皇暴虐不仁,终究免不了庙隳国亡的角度立意,用生前虽有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仍屡遭行刺的史实,反诘死后即使有威猛雄壮的兵马俑群,怎么能慰藉暴君之魂?意境深远,沉雄顿挫。吴定中的《甲申三百六十周年有感》“记得当年祭甲申,进京赶考语犹新。几从读史知殷鉴,岂只忧天作杞人?道是恤民兴大业,恨多暴敛入迷津。今朝八卦炉中走,谁个金刚不坏身!”酣畅淋漓,掷地有声。意境深远,全在储蓄凝练。如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 妾梦,不得到辽西”。韩愈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皆是。
3.求雅健。诗的立意要求积极健康,构章之先要营造出一种高尚文明的意境。诗的“兴、观、群、怨”的特质,决定了她对“真、善、美”的追求,赋予了她维护社会主流价值的使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诗人必须具备爱国亲民的情怀;秉持正义,贬恶扬善的勇气;看重操守,舍小我顾大我的无私品德。王巨农的七律《无题》是一首意境雅健的佳作:“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别邈难寻。红颜早付潺潺雨,白首犹存耿耿心。老去镜圆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诗中的人物是一位老妇,年轻时结婚不久,丈夫被抓壮丁去了台湾,四十多年不改初衷,历尽艰辛守望亲人,改革开放后,丈夫终于回乡,见她一直在等待自己,十分感动,决心定居大陆。当知道丈夫在台湾已经结婚的事实,为了成全丈夫和他在台湾的妻子,她深明大义劝丈夫回到台湾,而自己甘度孤寂晚年。作者掌握了这一素材后,经过意境的锤炼,马上捕捉到了“推已及人”的高尚情怀。将现代版《闺怨》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
有的人肚肠狭小,心怀怨恨,难免立意猥琐、意境阴暗,即使具备遣词炼字工夫,终难写出好诗。唐代黄巢《菊花》诗“待到明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虽有气势之笔,却无仁善之心,通篇肃杀恐怖,终不能入大雅之堂。
古往今来,中华诗词意境文采俱佳之作,卷帙浩繁,煌煌可睹,皆已名垂千古,流芳宇内,为后世风范。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林则徐的“苟利
·96·
2011.09
百家争鸣
意境是诗词生命
葛国治
摘 要:“诗以意为主”,无论古今,都是诗词创作和赏析的一种共识。那么,如何立意?怎么认识立意的本质,更好地营造意境?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意境 诗词 立意 深远 雅健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Poetry of Life
GE Guo-zhi
Abstract: " Poems on sense ",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are poetry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a consensus. So, how to approach? How to recognize the essential conception, build a better mood? In this paper, Here say several my opinions.
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Poetry; Conception; Profound; Elegant healthy
“诗以意为主”。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过无数诗人赋诗吟咏。如古战场赤壁,到此登临凭吊的古今诗人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何止万千,但总有佳作不断问世,老题材也常咏常新。唐代李白袁枚《随园诗话》指出:“诗以意为主,文采为奴婢,如主弱奴诗“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强,虽僮仆千人,唤之不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于此破曹公”。怀古纪实再现壮烈的战争场面;杜牧的“东风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侧重天时机遇对战争结局的影响;未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胡曾:“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咏叹运筹帷幄决胜之口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千里的将帅;罗贯中“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写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关于立意在诗词中的重要性,从古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明代王奉:“天公已定三分势,至今论者众多,无一例外,皆已成为诗词创作和赏析的一种共识。 可叹奸雄不自量。”喻历史规律人难逆转。清代伙瑾的“潼潼水
何谓意境?《辞源》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势响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怪味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于红”。景和思想感情融为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换言之,意偏重托物寄意,移景入情;当今诗人石理俊诗“殷殷血火映彤云,境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形成的艺术往事悠悠壁有痕。心共江流同拍石,声声言合不言分”。强调以境界。它来源于客观,是客观世界(包括诸如时序代谢、世态炎史为鉴,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袁第锐诗:“漫说鏖兵成赤壁,凉、人事升沉、境遇顺逆等)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同时它又包谁存一念到苍生”。钱明锵诗“穷兵谁恤民涂炭,一炬功成万骨含着诗人内在的人生阅历、价值取向、个人情感等,这些因素一枯”。虽然同是谴责穷兵黩武,不顾老百姓死活,但所选角度有旦触动诗人心灵,就能变为琴台乐章,笔底波澜。“诗是感情的别。诸如此例,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如古今咏梅花诗充栋,立意宣泄”。所有外界的感知只有通过作者头脑的加工才可升华到高角度千奇百样。陆游的《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层面的理性世界。这是一个包括部分和整体,具体和抽象,虚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孤芳自怜,满怀委曲,无可奈实的转换过程。诗歌艺术也只能靠意境反映出来,只有懂得立意何;而毛泽东的《卜算子》:“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要旨的人,才会注重炼意和营构意境,在创作中才能自出机杼。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从容大度,洒脱无私,坦露伟人胸襟。意境的有无、高低、深浅便成为创作和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 可见,“天下无有不能咏之事,无物不可写的诗”。只要独具慧眼,
怎么认识立意的本质,更好地营造意境,我认为主要应把握多角度观察事物,深层次营造意境,便有取之不竭、咏之不尽的好四点: 题材。
1.求新奇。要在前人已经多次写过或今人正在大量创作的同2.求深远。人贵直,诗贵曲。诗词立意要避免平淡浅薄,力一题材上,找到与众不同的感受,发现新的美,新的诗意。力避求意深旨远。很多人喜欢把人家好的作品拿来作为自己揣摩学习趋同思维,力求求异思维,发掘出别人尚未认识到的社会意义和的范本,照搬照套,拾人牙慧,这只能作为初学写诗的方法,不美学价值。世界的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事可长行此径。而有些人干脆省去形象思维过程将思想感情直白地物皆有多个侧面和层次,因之也就构成诗词创作立意的多样性。写入作品,绕过立意这一关。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便不能称之为有的题材如:山川名胜、花虫草木、历史事件等,从古至今引起诗了。如一首《颂祖国》这样写道:“人人都颂党恩情,百业方作者简介:葛国治(1948.2—),男,汉族,湖北通城人,大学文化,原赤壁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现任赤壁市调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诗词学会理事、赤壁市楹联学会会长,著有诗词集《闲芹类稿》(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研究方向:古诗词。 2011.09
·95·
百家争鸣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感怀》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一不是义薄云天,浩然千秋。
4.求空灵。所谓空灵,即超逸灵活,不着迹象。讲空灵,一是不可把意象当成摄象机,将景物事例,实打实的一一罗列,要融入人对自然的审美观和情感;二是不能将思想感情直白地写入诗中,要借景物和事例来抒发个人的见解和情感,《诗经》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开空灵之先河。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有景无情,诗无灵性,有情无景,诗无骨肉,赤壁陆水湖咏者甚众,虽平庸之作较多,但不乏大家诗句。如王文英先生《游陆水湖》“奇峰拔地水连天,一望无垠岛万千。疑是青螺浮碧海,名湖如画我如仙。”融情入景,诗中有我;熊东遨先生《侍诸公雨中游陆水湖》“清风吹动一天云,十座峰峦九失真。翻喜湖山无世态,四时晴雨不因人。”托物寄意,借景抒怀。侯孝琼先生《豫西行》:“平山远水几家村,好景遥观自有神。红袖倚门闲看我,不知已作画中人。”人、诗、画三者立体交叉,意境到了化境,空灵水鲜。我曾游桂林,写过《独秀峰》:“独秀奇峰耸市陬,万千气象眼中收。天公造物多慷慨,能出头时让出头。”桂林市区有一座孤峰名“独秀峰”,陡峭高峻,穿云破雾,直插蓝天。我攀至山顶,极目河山美景,联想到天时人事,以“能出头”和“让出头”寓意,口占立成。
当今正处华夏复兴之时,我辈幸逢盛世,值得大书特书。作为时代心声的诗歌要“与时俱进”,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诗歌的题材应多种多样,把个性和人民性紧密结合,发掘更多更美的意境,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当今诗坛的现状是“三多一少”,即政治性题材多、作者多、作品数量多,只是精品太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治诗主题的既定性和角度的限制性给创作带来难处;二是作者群整体水平不高。值得我们在立意上多动脑子,广拓意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墨。如刘庆霖《北疆哨兵》“口号传呼换哨回,虚惊寒鸟绕林飞。秋山才褪军旅色,白雪先沾战士眉。“为国戍边的吃苦乐观精神,可追王昌龄的边塞诗。刘逸生《近闻计划修复黄旗山廉泉》:“羊石贪泉已竭枯,廉泉此日亦荒芜。何时再洗龙泉剑,十万头颅敢试无?”气势磅礴,诗意灵动,在当今反腐倡廉诗中鲜见。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果,绝不是几句大话官腔可反映得了的。我也写过这一类的诗,难达空灵境界,现抄二首于后:《穿戴》:“自古农家少吃穿,衣新旧补各三年。如今村妇兴攀比,互指名牌说价钱。”自古以来农民缺吃少穿,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现在农村妇女不仅能穿好穿暖,且和城里女人一样注重品牌,其变化可想而知。《婚嫁》:“打工农女会当家,喜结良缘自驾车。欲赶新潮还恋俗,猩红外套裹婚纱。”经济的繁荣冲击着农村的风俗习惯,打工农女有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后,驾驶着自己的新车,偕男友步入婚姻殿堂。身穿西式白婚纱,又按家乡风俗套上红色外套,虽然有点不伦不类,却正好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的变化。
最后强调一点的是:立意决定诗的成败,但有好的立意还应有好的词句表达,所以把诗的创作要素简言为炼意、炼句、炼字,非常精辟。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琰 柽
兴庆太平。千载蓝图宏愿现,这边风景更迷人。”作者把诗词创作当成工厂的装配线,将一些俗语名词当作“通用零件”进行组装,然后“销售”发表。此类“诗”的特点内容空乏,浮词堆砌,不是“言尽而意不尽”,而是意尽而言未尽,全无诗味。诗贵含蓄,境贵深远。要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诗品》)。晚唐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认为男儿只要持有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的百折不挠精神,一定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取得最后胜利。这首议论诗不落窠臼,立意深远。再看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忠勇将士,远离家乡,告别父母妻儿,征战杀敌,已属悲壮;为国捐躯战死沙场,尤见惨烈;更不幸的是,暴露在无定河边的白骨,其家中却音信全无,依然是闺中女子日夜思念的夫君。剥茧抽丝、一咏三叹,令人撕心裂肺,热泪横流。当今诗人林从龙先生《过秦俑坑》诗:“胆丧荆卿剑,魂惊博浪椎。泥封兵马俑,能否慰孤危?”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人称世界第七奇观,文人墨客吟唱自然不少,然绝大多数只是称奇赞绝,从国计民生方面发掘主题的确不多见,而林从龙先生以秦始皇暴虐不仁,终究免不了庙隳国亡的角度立意,用生前虽有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仍屡遭行刺的史实,反诘死后即使有威猛雄壮的兵马俑群,怎么能慰藉暴君之魂?意境深远,沉雄顿挫。吴定中的《甲申三百六十周年有感》“记得当年祭甲申,进京赶考语犹新。几从读史知殷鉴,岂只忧天作杞人?道是恤民兴大业,恨多暴敛入迷津。今朝八卦炉中走,谁个金刚不坏身!”酣畅淋漓,掷地有声。意境深远,全在储蓄凝练。如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 妾梦,不得到辽西”。韩愈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皆是。
3.求雅健。诗的立意要求积极健康,构章之先要营造出一种高尚文明的意境。诗的“兴、观、群、怨”的特质,决定了她对“真、善、美”的追求,赋予了她维护社会主流价值的使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诗人必须具备爱国亲民的情怀;秉持正义,贬恶扬善的勇气;看重操守,舍小我顾大我的无私品德。王巨农的七律《无题》是一首意境雅健的佳作:“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别邈难寻。红颜早付潺潺雨,白首犹存耿耿心。老去镜圆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诗中的人物是一位老妇,年轻时结婚不久,丈夫被抓壮丁去了台湾,四十多年不改初衷,历尽艰辛守望亲人,改革开放后,丈夫终于回乡,见她一直在等待自己,十分感动,决心定居大陆。当知道丈夫在台湾已经结婚的事实,为了成全丈夫和他在台湾的妻子,她深明大义劝丈夫回到台湾,而自己甘度孤寂晚年。作者掌握了这一素材后,经过意境的锤炼,马上捕捉到了“推已及人”的高尚情怀。将现代版《闺怨》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
有的人肚肠狭小,心怀怨恨,难免立意猥琐、意境阴暗,即使具备遣词炼字工夫,终难写出好诗。唐代黄巢《菊花》诗“待到明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虽有气势之笔,却无仁善之心,通篇肃杀恐怖,终不能入大雅之堂。
古往今来,中华诗词意境文采俱佳之作,卷帙浩繁,煌煌可睹,皆已名垂千古,流芳宇内,为后世风范。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林则徐的“苟利
·96·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