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有感

读《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有感

义和团运动,近代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至下而上的民族主义运动,所看过的电影《神鞭》、《火烧圆明园》和电视剧《走向共和》都能了解一部分,很悲壮的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们,扎着头巾,喝符,念咒,口喊着“刀枪不入”勇敢一批批地冲进外国军队密集的枪炮中,一批批地倒下。

官方的历史观是反英雄的,而所谓“群众”总有一个光辉的形象。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义和团难免被涂上反帝反封建的亮色,而历史的真相则隐于其后。本书则通过冷静的分析,还原义和团的本来面目。

事情已然过去一百年了,但对于义和团运动,历史教课书总是以“封建迷信”一笔带过,书中有那么几张义和团的图片,对于我们死背时间和事件的学生,当时很难以理解,义和团是如何支撑他们的信仰,义无反顾而又惨烈地倒下枪炮下;为何喝符、念咒、刀枪不入很容易揭穿的迷信却能迅速蔓延大半个中国;当看到伙伴被枪炮打死或打伤,又是如何维持他们的刀枪不入的“神话”等。一般的书肯定是看不到的了。看这本书是带着对“义和团运动”的好奇心才看的。

周锡瑞的这本书拨开历史的迷雾,探讨义和团的起源。在结语中,作者以太平天国为例说明一个运动的产生,是一个种子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土壤。作者认为,与其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来之何处,倒不如弄清这睦思想是怎样吸引听众要有意义得多。作者首先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山东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然后用翔实的史料探讨义和团何以会在鲁西产生。首先引书上这句话“小小的橡子只有在遇到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时,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义和团的故乡是山东,鲁西北的神拳,鲁西南的大刀会,山东人“好武、节俭和智慧”,但鲁西地区的环境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区,人口稠密,又特别易受天灾人祸,此地经济萧条,缺乏正统的儒士,秘密教会和武术团体容易普及。义和团本身就是建立在含混不清之上,杂糅了各种因素,秘密宗教、武术、巫术、戏曲文学中的神灵,刀枪不入起源于“金钟罩”的武术,后来演变成一念咒语,人人都刀枪不入;而另一种神仙附体,完全是一种催眠暗示,能对这种催眠暗示起作用也就是没有受过教育信仰朴素的年轻农民,附体的神仙很多,都是来源于戏剧小说中的人物《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个个武艺高强。大的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人的完败)结束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其领土不可侵犯的神话。”列强随后便更加肆无忌惮地策划“瓜分中国”。外国武器可怕的摧毁力及远距离的杀伤力,这给曾经很勇敢的人们在心灵上带来了极度的恐惧,因此后来的义和团仪式中的“刀枪不入”和神灵附体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变得很有市场。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拥有远高于地方官的世俗权力,每有教案发生,中国政府都迫于列强压力将有关官员撤换,因此天主教成了政府中的政府,中国政府无力对抗教民与其外国支持者无休止的要求,投靠教会的教民和外国传教士自然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痛恨的对象,政府管不了,他们就自发组织起来,大刀会或神拳,对抗教民,争端不断。

冲突加剧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1900年春那场蔓延整个华北平原的持久而严重的旱灾,其次政府摇摆不定的举措,也是推动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而外国人在天津大沽口炫耀着海军的举动,只是加强了清廷内赞同义和团这一派的力量,但无论是反对还是赞同,他们共同认同的一点是,义和团几乎得到农村的普遍支持,及民心所向,儒家的古训,民众的支持是维持社稷之本。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但清王朝此时已经是内外交迫,处于极度混乱之中,朝廷中确实有一些人意识到处理不当这次拳民危机,可能会促使义和团同那些具有明显反清倾向的分子结成联盟,这是满清贵族所不愿看到了。

与洋教和洋人战斗在“宣战诏书”的发布后打响,所谓列强通牒(实系伪造)中要求慈禧太后退位将大清帝国的权力归还皇帝这一条,触动了老佛爷的神经,御前会议的争论已经

成为一个有关慈禧太后名誉的问题,实际方面的考虑已经降居其次(可见天朝上国,为了面子问题可以一切不顾)。诏书其中说到:“彼(指洋人)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仪干橹(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我国威。”

义和团与教堂和外国军队作战,伤亡大增,如何解释刀枪不入之术为何不灵,这对于保持士气极为重要。一些拳师似乎有点儿医术才能,能治伤,声称负伤者只不过是疲劳而已。但是如果伤势严重,则一律归过于违犯了义和团的纪律。对于围攻教堂的失败,他们常常怪妇女败坏了他们的法术,因为妇女生来就是“不洁”。他们把自己的失败解释成里面的女人玷污了他们的魔力。

义和团运动最大规模的排外、反洋教是发生在北京附近的省份,直隶地区,北京,义和团围攻教堂,天津则是正规军的交战,义和团多次想进攻租界,但仅仅用烈火作为武器,无论多么英勇无畏,他们都是一批又一批地倒下。八国联军的枪炮下,武卫军和大多数义和团在最后一刻溃退,天津和北京沦陷了,“文明世界”的军队和传教士开始在这些地方恐怖报复,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轰轰烈烈的运动,被一击就溃散了,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义和团运动给中国直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另一个更根本的影响是此后百年中国的精英阶层不再敢发动群众运动,直到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力量。

读《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有感

义和团运动,近代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至下而上的民族主义运动,所看过的电影《神鞭》、《火烧圆明园》和电视剧《走向共和》都能了解一部分,很悲壮的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们,扎着头巾,喝符,念咒,口喊着“刀枪不入”勇敢一批批地冲进外国军队密集的枪炮中,一批批地倒下。

官方的历史观是反英雄的,而所谓“群众”总有一个光辉的形象。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义和团难免被涂上反帝反封建的亮色,而历史的真相则隐于其后。本书则通过冷静的分析,还原义和团的本来面目。

事情已然过去一百年了,但对于义和团运动,历史教课书总是以“封建迷信”一笔带过,书中有那么几张义和团的图片,对于我们死背时间和事件的学生,当时很难以理解,义和团是如何支撑他们的信仰,义无反顾而又惨烈地倒下枪炮下;为何喝符、念咒、刀枪不入很容易揭穿的迷信却能迅速蔓延大半个中国;当看到伙伴被枪炮打死或打伤,又是如何维持他们的刀枪不入的“神话”等。一般的书肯定是看不到的了。看这本书是带着对“义和团运动”的好奇心才看的。

周锡瑞的这本书拨开历史的迷雾,探讨义和团的起源。在结语中,作者以太平天国为例说明一个运动的产生,是一个种子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土壤。作者认为,与其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来之何处,倒不如弄清这睦思想是怎样吸引听众要有意义得多。作者首先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山东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然后用翔实的史料探讨义和团何以会在鲁西产生。首先引书上这句话“小小的橡子只有在遇到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时,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义和团的故乡是山东,鲁西北的神拳,鲁西南的大刀会,山东人“好武、节俭和智慧”,但鲁西地区的环境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区,人口稠密,又特别易受天灾人祸,此地经济萧条,缺乏正统的儒士,秘密教会和武术团体容易普及。义和团本身就是建立在含混不清之上,杂糅了各种因素,秘密宗教、武术、巫术、戏曲文学中的神灵,刀枪不入起源于“金钟罩”的武术,后来演变成一念咒语,人人都刀枪不入;而另一种神仙附体,完全是一种催眠暗示,能对这种催眠暗示起作用也就是没有受过教育信仰朴素的年轻农民,附体的神仙很多,都是来源于戏剧小说中的人物《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个个武艺高强。大的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人的完败)结束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其领土不可侵犯的神话。”列强随后便更加肆无忌惮地策划“瓜分中国”。外国武器可怕的摧毁力及远距离的杀伤力,这给曾经很勇敢的人们在心灵上带来了极度的恐惧,因此后来的义和团仪式中的“刀枪不入”和神灵附体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变得很有市场。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拥有远高于地方官的世俗权力,每有教案发生,中国政府都迫于列强压力将有关官员撤换,因此天主教成了政府中的政府,中国政府无力对抗教民与其外国支持者无休止的要求,投靠教会的教民和外国传教士自然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痛恨的对象,政府管不了,他们就自发组织起来,大刀会或神拳,对抗教民,争端不断。

冲突加剧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1900年春那场蔓延整个华北平原的持久而严重的旱灾,其次政府摇摆不定的举措,也是推动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而外国人在天津大沽口炫耀着海军的举动,只是加强了清廷内赞同义和团这一派的力量,但无论是反对还是赞同,他们共同认同的一点是,义和团几乎得到农村的普遍支持,及民心所向,儒家的古训,民众的支持是维持社稷之本。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但清王朝此时已经是内外交迫,处于极度混乱之中,朝廷中确实有一些人意识到处理不当这次拳民危机,可能会促使义和团同那些具有明显反清倾向的分子结成联盟,这是满清贵族所不愿看到了。

与洋教和洋人战斗在“宣战诏书”的发布后打响,所谓列强通牒(实系伪造)中要求慈禧太后退位将大清帝国的权力归还皇帝这一条,触动了老佛爷的神经,御前会议的争论已经

成为一个有关慈禧太后名誉的问题,实际方面的考虑已经降居其次(可见天朝上国,为了面子问题可以一切不顾)。诏书其中说到:“彼(指洋人)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仪干橹(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我国威。”

义和团与教堂和外国军队作战,伤亡大增,如何解释刀枪不入之术为何不灵,这对于保持士气极为重要。一些拳师似乎有点儿医术才能,能治伤,声称负伤者只不过是疲劳而已。但是如果伤势严重,则一律归过于违犯了义和团的纪律。对于围攻教堂的失败,他们常常怪妇女败坏了他们的法术,因为妇女生来就是“不洁”。他们把自己的失败解释成里面的女人玷污了他们的魔力。

义和团运动最大规模的排外、反洋教是发生在北京附近的省份,直隶地区,北京,义和团围攻教堂,天津则是正规军的交战,义和团多次想进攻租界,但仅仅用烈火作为武器,无论多么英勇无畏,他们都是一批又一批地倒下。八国联军的枪炮下,武卫军和大多数义和团在最后一刻溃退,天津和北京沦陷了,“文明世界”的军队和传教士开始在这些地方恐怖报复,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轰轰烈烈的运动,被一击就溃散了,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义和团运动给中国直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另一个更根本的影响是此后百年中国的精英阶层不再敢发动群众运动,直到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力量。


相关内容

  • 读_家庭_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_有感
  • 第19卷2006年11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Vol.19Nor.2006 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王龙国,王香菊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昆明 650031)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

  • [足球史话]教学设计
  • <足球史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汉字学习. 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课本的10个生字.重点掌握"颠.昌.耻.唾.眠.凯.堵.沪.踊"9个生字. 2.词语学习. 学习本课的30个生词,要求会读.会写.会用.重点掌握"类似.征服.时 ...

  •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3篇主体课文,2篇拓展阅读,1个综合活动,主体课文下设2个思考题(内容/形式)主体课文侧面设"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三个栏目,综合活动包括"导语--活动过程--单 ...

  •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1课 <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

  • 读[生命的清单]有感
  • 生命,一场醒着的梦 --读<生命的清单> 大概是年龄的限制,读<生命的清单>并没有像他人一样获得深刻的,成系统的哲学层次的生命感悟,只收获了一些凌乱甚至琐碎的东西. 看这本书我不可避免的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庄子,另一个就是卡夫卡.一者是因为这本书里所展现的关于来世的40种现象 ...

  • 人教版五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 第 五 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主题是"遨游汉字王国". <有趣的汉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方法.汉字之趣,趣在她的音.形.义,趣在她独特而有意味的表现方式.作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表现方式,汉字其 ...

  • 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2篇
  • 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一 霍金,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霍金正是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世界闻名的科学著作--<世界简史>. 霍金在21岁这个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时候瘫痪了,这对一个正是活蹦乱跳年龄的小伙子无疑 ...

  • 读远方的小星星中霍金的[我的病历]有感
  • 读远方的小星星中霍金的<我的病历>有感我一口气读完了<远方的小星星>这本书,文中的每一篇短文 都是那么经典优美.活泼亲切.怡情益智.但最让我感动的是藿金写 的<我的病历>. 霍金是当代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数学教授.在上大 学的时候,他不幸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 ...

  • 作文:读[学生探索百科全书]有感
  • 科学的普及,不是坐等能等来的,必需要付出汗水与努力,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显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科学,去了解科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接近科学了解科学呢?我把汗水撒给了<学生探索百科全书>.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