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茉莉---修改教案

《芬芳茉莉》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四课《芬芳茉莉》。我将本课内容与课外音乐素材进行了整合,安排为三课时进行教学,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课型定位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选取了课外歌曲江苏民歌《茉莉花》及课本内容东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欣赏教学,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二、教学理念: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具有江南音乐清新、细腻的特点;东北民歌《茉莉花》爽朗、明快,具有典型的东北音乐特点,两首歌曲在风格上反差比较大。江苏民歌《茉莉花》虽然大部分学生较为熟悉,但并不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结构、形式,因而我将重点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力图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喜爱它,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另外,我将和学生一起通过聆听、演唱、比较等多种音乐方式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茉莉花的音乐,进而了解江南、东北不同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喜爱这两首民歌,进而喜爱中国民歌。

三、教材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属小调类民歌, 4/4拍,单乐段歌曲。歌曲为五声徵调式,启、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二者旋律相同,歌词重叠;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为“转”、“合”功能,一气呵成。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

东北民歌《茉莉花》较之江苏的《茉莉花》在调式、旋律的行腔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显示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朴实的音乐风格特点,旋律的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衬词”也具有东北“二人转”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六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两点:

1、听辨不同演唱形式、风格的《茉莉花》,能从音乐要素上分析其差异,理解并感受小调的特点,了解民歌变异的因素。

2、通过学习能喜爱并乐于探索中国民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欣赏,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民歌的特点并能产生喜爱民歌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课中,我采用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欣赏法、对比法)和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演唱法)。

六、教学用具:课件、钢琴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预设时间23分钟)

1、我用这样一段话导入:在2008年,我们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它的盛大、成功,让全世界

重新认识了中国;其实早在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一段来自中国的动人旋律已经让全世界对中国充满了向往……

导入之后,我让学生观看奥运会《茉莉花》演唱视频片断

在视频观看完了之后,我这样导入:小女孩唱的歌曲是茉莉花(板书“茉莉花、江苏民歌”),她唱着《茉莉花》邀请全世界是因为《茉莉花》不但在中国非常有名,在海外也是声名远播,广为流传。《茉莉花》究竟有什么魅力使它能名扬海内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它的芬芳。

出示课题:芬芳茉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再次唤起学生对《茉莉花》的回忆,引发学生的内心自豪感,产生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给了学生悬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2、接着我让学生第一次聆听歌曲,在聆听之前这样引导: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表达了什么内容?(聆听)聆听之后请学生回答,及时进行板书(板书“情绪”)并小结:这是一首江苏民歌,它的情绪优美、抒情,充满着江南水乡的清新,展现了茉莉花的芬芳、纯洁。

3、小结之后,我让学生第二次聆听歌曲,引导:歌曲不仅展现了茉莉花美的姿态,更是给我们带来了茉莉花的香味。那是怎样的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旋律)使《茉莉花》如此优美细腻,如此芬芳呢?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板书:力度、速度、旋律)

听完歌曲之后,请学生来说说歌曲的音乐要素,说旋律特点时,我出示旋律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律级进的特点。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及时进行板书,然后小结:级进的旋律、mf的力度、稍慢的速度这些音乐要素使得一朵芬芳四溢的茉莉花盛开,一首优美、抒情的《茉莉花》流传,可见,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是息息相关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首歌曲很熟悉,但对歌曲的分析、认识却不够。两次聆听,我设置了不同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初步地感受歌曲情绪风格到分析音乐要素,学生能对歌曲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明白,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是息息相关的。)

4、小结之后,我这样导入:《茉莉花》香飘万里,传唱久远,歌曲却短小(简短)、精炼,只有三个乐句。从X到X是第一乐句,从X到X是第二乐句,从X到X是第三乐句。在这首歌曲里,这三个乐句还有特殊的的称呼,分别是起、承、转、合句。起、承、转、合是我们民歌中小调的典型特点,有些歌曲里转合句是合在一起的,有些歌曲里是分开的,《茉莉花》就是一首小调。小调,亦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多被民间艺人加工提高的民间歌曲,演唱中经常加进表演及伴奏。歌曲的起承转合不仅有着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还有着力度上的变化。起句通常较弱,承句比起句强,转句是最强的,结尾又变弱。

(设计意图:从分乐句到认识“起承转合”再到学习小调,我从学生熟悉的分乐句入手逐步过渡到“小调”这个概念,尽可能使概念学习简单、易于理解,做到先体验、后概念。)

5、在了解了小调概念以后,我让学生用演唱的方式结合力度来体验启、承、转、合的变化。在演唱之前我对歌唱姿势、声音等作一定的提示,以使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学生演唱完歌曲之后,我这样引导:在你的歌声里,我闻到了阵阵花香。花香怡人,如果有徐徐微风吹来,花香便能散开,弥漫到各个角落。风也是有旋律的,听!(出示合唱谱)我弹奏低声部,请学生演唱低声部,在学生演唱了三四个小节,对旋律熟悉时,我用右手弹奏《茉莉花》歌曲旋律,使琴声与学生的演唱形成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的立体和声概念。低声部演唱好之后,将学生分成高低声部进行合唱,一次唱完之后,及时进行评价,然后唱第二次。合唱之后,请学生将聆听到的独唱和自己唱的合唱进行比较,说说哪种演唱形式更能表现《茉莉花》的美,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归纳:独唱和合唱各有各的特点,但都展现了茉莉花的美。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在演唱时音乐的要素是不变的,所以音乐的情绪也不会变。 (设计意图:演唱典型乐句、乐曲主题是欣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目的在于通过演唱进

一步加深对欣赏曲目的感受。《茉莉花》是学生很熟悉的一首歌曲,让学生演唱是没有难度的,因此,我增加了低声部,将它变成了一首合唱曲,力图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感受茉莉花的美。比较演唱形式则让学生了解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时音乐的要素不变,音乐的情绪也不会变。)

6、《茉莉花》由于它的优美、动听,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对其进行改编。我选取了改编成流行歌曲的《茉莉花》,让学生进行欣赏(聆听莫文蔚《茉莉花》)。欣赏之后小结:改编成流行歌曲的《茉莉花》在伴奏、演唱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演唱时,歌曲的音乐要素没有变,所以歌曲的情绪也没有变,依然是抒情、优美的。音乐要素不变,音乐的情绪也不会变,这就是音乐要素的重要性!江苏《茉莉花》淡淡的清香飘满了全世界。(板书:清香)

(设计意图:流行歌曲六年级的学生是非常喜欢的,因此我选择了改编成流行歌曲的《茉莉花》让学生进行聆听,目的是为了贴近学生,引起共鸣。在课上到20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慢慢开始分散了,流行歌曲的出现能适时地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重新关注课堂。通过流行歌曲的欣赏再次让学生了解《茉莉花》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反差较大的流行歌曲再次让学生懂得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音乐要素不变,音乐的情绪也不会变。在这个环节的最后,我以“清香”一词来概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江南音乐给人的感觉。) 第二环节: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预设时间12分钟)

(1)聆听东北民歌时我这样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音乐也是这样。江苏的茉莉花透露着江南水乡的清秀,你来听听这首《茉莉花》,猜猜它是哪里的?(聆听东北《茉莉花》)学生第一次聆听歌曲,边听边猜歌曲是哪里的。在学生的回答中,我逐步引导他们来说说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旋律,并进行板书(板书:东北民歌)。同样,我会出示歌曲的旋律线,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跳进的旋律特点并让学生来找一找这首歌曲里的启、承、转、合分别在哪里。接着我让学生第二次聆听歌曲,并思考:你觉得歌曲里哪些地方是最具有东北特点的?学生会找出歌曲里的下滑音、衬词等具有东北风格的音乐元素,我采用对比演唱的方式让学生唱唱下滑音,感受其特点;同时唱唱衬词,感受二人转的音乐风格。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东北二人转《茉莉花》的视频。(观看视频东北二人转)然后小结:东北的《茉莉花》热情、爽直,带给我们阵阵的浓香(板书“浓香”)。

(设计意图:两次聆听都是有目的的,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进行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中体验歌曲的特点,进而了解东北音乐的特点。让学生找启承转合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启承转合,并再次理解小调特点。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已经疲累了,积极性也不太容易调动,东北《茉莉花》热情、爽朗的特点,独特的风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下滑音、衬词的演唱能激起学生的较大兴趣,关注课堂。我以“浓香”一词,来概括歌曲特点及东北音乐风格,它和江南音乐的“清香”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形象、更直观。东北二人转的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扩学生音乐视野,了解东北音乐的多元化。)

2、在理解小调的基础上,我通过板书,让学生说说:都是民歌,都是赞美《茉莉花》,为什么江苏的《茉莉花》和东北的《茉莉花》截然不同呢?学生会联系地方性进行讲述,我就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民歌通常是由口头创作、传唱,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加工、完善的。通常可分为小调、山歌、劳动号子。民歌流传到一个地方,往往会加入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具有较强的地方性,我们的《茉莉花》也不例外。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歌曲的对比,让学生发现民歌的特点——地方性,了解民歌的概念,同样是先体验、后概念,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民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为下面的拓展欣赏作铺垫。)

第三环节:拓展欣赏(预设时间3分钟)

《茉莉花》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版本,我找到几首让学生自主

选择进行聆听,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其它地方的《茉莉花》让学生体验民歌的地方性特点,并通过“同一题目,不同版本”这一特点激发学生探索民歌的欲望,将课堂进行延伸,使音乐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预设时间2分钟)

在课的最后,我这样总结:无论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是即将到来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都以《茉莉花》代表和平、真诚、友谊,邀请全世界。(观看视频世博会宣传视频)但愿《茉莉花》能常在大家的心中飘香,但愿我们的民歌都能像《茉莉花》一样,香飘万里,永远芬芳!

(设计意图:从奥运会到世博会,学生看到了《茉莉花》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出现,感受到它的份量。它不仅是一朵芬芳、美丽、纯洁的花,更是一朵代表中国人民和平、真诚、友谊的花。在这里,学生对《茉莉花》的理解就提升了。我们的民歌如此出彩,相信在此时学生是有所触动的,他们探索民歌的愿望也会被激发起来。)

民歌是我们的瑰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对民歌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爱!

谢谢大家!

《芬芳茉莉》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四课《芬芳茉莉》。我将本课内容与课外音乐素材进行了整合,安排为三课时进行教学,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课型定位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选取了课外歌曲江苏民歌《茉莉花》及课本内容东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欣赏教学,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二、教学理念: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具有江南音乐清新、细腻的特点;东北民歌《茉莉花》爽朗、明快,具有典型的东北音乐特点,两首歌曲在风格上反差比较大。江苏民歌《茉莉花》虽然大部分学生较为熟悉,但并不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结构、形式,因而我将重点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力图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喜爱它,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另外,我将和学生一起通过聆听、演唱、比较等多种音乐方式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茉莉花的音乐,进而了解江南、东北不同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喜爱这两首民歌,进而喜爱中国民歌。

三、教材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属小调类民歌, 4/4拍,单乐段歌曲。歌曲为五声徵调式,启、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二者旋律相同,歌词重叠;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为“转”、“合”功能,一气呵成。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

东北民歌《茉莉花》较之江苏的《茉莉花》在调式、旋律的行腔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显示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朴实的音乐风格特点,旋律的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衬词”也具有东北“二人转”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六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两点:

1、听辨不同演唱形式、风格的《茉莉花》,能从音乐要素上分析其差异,理解并感受小调的特点,了解民歌变异的因素。

2、通过学习能喜爱并乐于探索中国民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欣赏,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民歌的特点并能产生喜爱民歌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课中,我采用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欣赏法、对比法)和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演唱法)。

六、教学用具:课件、钢琴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预设时间23分钟)

1、我用这样一段话导入:在2008年,我们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它的盛大、成功,让全世界

重新认识了中国;其实早在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一段来自中国的动人旋律已经让全世界对中国充满了向往……

导入之后,我让学生观看奥运会《茉莉花》演唱视频片断

在视频观看完了之后,我这样导入:小女孩唱的歌曲是茉莉花(板书“茉莉花、江苏民歌”),她唱着《茉莉花》邀请全世界是因为《茉莉花》不但在中国非常有名,在海外也是声名远播,广为流传。《茉莉花》究竟有什么魅力使它能名扬海内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它的芬芳。

出示课题:芬芳茉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再次唤起学生对《茉莉花》的回忆,引发学生的内心自豪感,产生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给了学生悬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2、接着我让学生第一次聆听歌曲,在聆听之前这样引导: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表达了什么内容?(聆听)聆听之后请学生回答,及时进行板书(板书“情绪”)并小结:这是一首江苏民歌,它的情绪优美、抒情,充满着江南水乡的清新,展现了茉莉花的芬芳、纯洁。

3、小结之后,我让学生第二次聆听歌曲,引导:歌曲不仅展现了茉莉花美的姿态,更是给我们带来了茉莉花的香味。那是怎样的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旋律)使《茉莉花》如此优美细腻,如此芬芳呢?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板书:力度、速度、旋律)

听完歌曲之后,请学生来说说歌曲的音乐要素,说旋律特点时,我出示旋律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律级进的特点。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及时进行板书,然后小结:级进的旋律、mf的力度、稍慢的速度这些音乐要素使得一朵芬芳四溢的茉莉花盛开,一首优美、抒情的《茉莉花》流传,可见,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是息息相关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首歌曲很熟悉,但对歌曲的分析、认识却不够。两次聆听,我设置了不同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初步地感受歌曲情绪风格到分析音乐要素,学生能对歌曲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明白,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是息息相关的。)

4、小结之后,我这样导入:《茉莉花》香飘万里,传唱久远,歌曲却短小(简短)、精炼,只有三个乐句。从X到X是第一乐句,从X到X是第二乐句,从X到X是第三乐句。在这首歌曲里,这三个乐句还有特殊的的称呼,分别是起、承、转、合句。起、承、转、合是我们民歌中小调的典型特点,有些歌曲里转合句是合在一起的,有些歌曲里是分开的,《茉莉花》就是一首小调。小调,亦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多被民间艺人加工提高的民间歌曲,演唱中经常加进表演及伴奏。歌曲的起承转合不仅有着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还有着力度上的变化。起句通常较弱,承句比起句强,转句是最强的,结尾又变弱。

(设计意图:从分乐句到认识“起承转合”再到学习小调,我从学生熟悉的分乐句入手逐步过渡到“小调”这个概念,尽可能使概念学习简单、易于理解,做到先体验、后概念。)

5、在了解了小调概念以后,我让学生用演唱的方式结合力度来体验启、承、转、合的变化。在演唱之前我对歌唱姿势、声音等作一定的提示,以使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学生演唱完歌曲之后,我这样引导:在你的歌声里,我闻到了阵阵花香。花香怡人,如果有徐徐微风吹来,花香便能散开,弥漫到各个角落。风也是有旋律的,听!(出示合唱谱)我弹奏低声部,请学生演唱低声部,在学生演唱了三四个小节,对旋律熟悉时,我用右手弹奏《茉莉花》歌曲旋律,使琴声与学生的演唱形成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的立体和声概念。低声部演唱好之后,将学生分成高低声部进行合唱,一次唱完之后,及时进行评价,然后唱第二次。合唱之后,请学生将聆听到的独唱和自己唱的合唱进行比较,说说哪种演唱形式更能表现《茉莉花》的美,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归纳:独唱和合唱各有各的特点,但都展现了茉莉花的美。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在演唱时音乐的要素是不变的,所以音乐的情绪也不会变。 (设计意图:演唱典型乐句、乐曲主题是欣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目的在于通过演唱进

一步加深对欣赏曲目的感受。《茉莉花》是学生很熟悉的一首歌曲,让学生演唱是没有难度的,因此,我增加了低声部,将它变成了一首合唱曲,力图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感受茉莉花的美。比较演唱形式则让学生了解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时音乐的要素不变,音乐的情绪也不会变。)

6、《茉莉花》由于它的优美、动听,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对其进行改编。我选取了改编成流行歌曲的《茉莉花》,让学生进行欣赏(聆听莫文蔚《茉莉花》)。欣赏之后小结:改编成流行歌曲的《茉莉花》在伴奏、演唱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演唱时,歌曲的音乐要素没有变,所以歌曲的情绪也没有变,依然是抒情、优美的。音乐要素不变,音乐的情绪也不会变,这就是音乐要素的重要性!江苏《茉莉花》淡淡的清香飘满了全世界。(板书:清香)

(设计意图:流行歌曲六年级的学生是非常喜欢的,因此我选择了改编成流行歌曲的《茉莉花》让学生进行聆听,目的是为了贴近学生,引起共鸣。在课上到20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慢慢开始分散了,流行歌曲的出现能适时地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重新关注课堂。通过流行歌曲的欣赏再次让学生了解《茉莉花》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反差较大的流行歌曲再次让学生懂得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音乐要素不变,音乐的情绪也不会变。在这个环节的最后,我以“清香”一词来概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江南音乐给人的感觉。) 第二环节: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预设时间12分钟)

(1)聆听东北民歌时我这样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音乐也是这样。江苏的茉莉花透露着江南水乡的清秀,你来听听这首《茉莉花》,猜猜它是哪里的?(聆听东北《茉莉花》)学生第一次聆听歌曲,边听边猜歌曲是哪里的。在学生的回答中,我逐步引导他们来说说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旋律,并进行板书(板书:东北民歌)。同样,我会出示歌曲的旋律线,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跳进的旋律特点并让学生来找一找这首歌曲里的启、承、转、合分别在哪里。接着我让学生第二次聆听歌曲,并思考:你觉得歌曲里哪些地方是最具有东北特点的?学生会找出歌曲里的下滑音、衬词等具有东北风格的音乐元素,我采用对比演唱的方式让学生唱唱下滑音,感受其特点;同时唱唱衬词,感受二人转的音乐风格。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东北二人转《茉莉花》的视频。(观看视频东北二人转)然后小结:东北的《茉莉花》热情、爽直,带给我们阵阵的浓香(板书“浓香”)。

(设计意图:两次聆听都是有目的的,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进行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中体验歌曲的特点,进而了解东北音乐的特点。让学生找启承转合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启承转合,并再次理解小调特点。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已经疲累了,积极性也不太容易调动,东北《茉莉花》热情、爽朗的特点,独特的风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下滑音、衬词的演唱能激起学生的较大兴趣,关注课堂。我以“浓香”一词,来概括歌曲特点及东北音乐风格,它和江南音乐的“清香”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形象、更直观。东北二人转的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扩学生音乐视野,了解东北音乐的多元化。)

2、在理解小调的基础上,我通过板书,让学生说说:都是民歌,都是赞美《茉莉花》,为什么江苏的《茉莉花》和东北的《茉莉花》截然不同呢?学生会联系地方性进行讲述,我就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民歌通常是由口头创作、传唱,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加工、完善的。通常可分为小调、山歌、劳动号子。民歌流传到一个地方,往往会加入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具有较强的地方性,我们的《茉莉花》也不例外。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歌曲的对比,让学生发现民歌的特点——地方性,了解民歌的概念,同样是先体验、后概念,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民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为下面的拓展欣赏作铺垫。)

第三环节:拓展欣赏(预设时间3分钟)

《茉莉花》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版本,我找到几首让学生自主

选择进行聆听,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其它地方的《茉莉花》让学生体验民歌的地方性特点,并通过“同一题目,不同版本”这一特点激发学生探索民歌的欲望,将课堂进行延伸,使音乐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预设时间2分钟)

在课的最后,我这样总结:无论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是即将到来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都以《茉莉花》代表和平、真诚、友谊,邀请全世界。(观看视频世博会宣传视频)但愿《茉莉花》能常在大家的心中飘香,但愿我们的民歌都能像《茉莉花》一样,香飘万里,永远芬芳!

(设计意图:从奥运会到世博会,学生看到了《茉莉花》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出现,感受到它的份量。它不仅是一朵芬芳、美丽、纯洁的花,更是一朵代表中国人民和平、真诚、友谊的花。在这里,学生对《茉莉花》的理解就提升了。我们的民歌如此出彩,相信在此时学生是有所触动的,他们探索民歌的愿望也会被激发起来。)

民歌是我们的瑰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对民歌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爱!

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 茉莉芬芳教案
  • <茉莉芬芳>教案 课题:茉莉芬芳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茉莉花"为主题,选取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使学生通过学习,接触和感受我国优秀音乐文化遗产,了解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变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产生欣赏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研究的愿望,热爱民族音乐文 ...

  • [爱如茉莉]教案设计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小学 2, 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搜索茉莉花的图片, 闻一闻茉莉花的香味, 搜索茉莉花的习性. 二.教学课题 爱如茉莉 三.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 ...

  • [17.爱如茉莉]教案
  • 17.爱如茉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教学难点: ...

  • 幼儿园教案设计大班音乐茉莉花
  • 上海市音乐幼儿园:胡老师 活动目标: 1.在视听中初步了解各种演唱形式,体验各种形式的演唱效果. 2.萌发对于歌唱的喜爱. 活动准备:<茉莉花>DVD .课件.音块琴. 活动过程: 一.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视听乐园,我们美妙的音乐视听旅程就要开始了. 今天老师请了一些小演员,看看他们给 ...

  • 爱如茉莉教案
  • 爱如茉莉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抓住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拓展迁移,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描写体现文章中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抓住细节描写感受父 ...

  • 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音乐(学科) 上册 教学计划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材重点.难点在于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 ...

  • 合唱队教案
  • 柳荫小学2013年秋合唱队训练教案 第三周活动教案 一.教学内容 1.介绍合唱艺术的意义:合唱艺术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2.介绍合唱队的要求,本学期.本学年的目标. 3.队员组成情况介绍(自愿.指定相结合). 4.介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 ...

  • 湘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周  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一.我长大了              第一.二课时 第二周 二.春                    第一.二课时 第三周 三.草原上                第一.二课时 第四周 四.在海摇篮             ...

  • 描写茉莉花的句子
  • 1.茉莉花总是在六到十月开花,七月间开花最多最大.在那青色花蕾的顶端长出一个个小米粒大小的骨朵.花骨朵越长越大,像玉米粒那么大.第二天,在那缀满了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绿叶中,开满了三两朵白色的花,又娇嫩.又鲜美,层层叠叠.我看着朵朵小花,心里美滋滋的.茉莉花开得越大越多,香味也就越来越浓郁. 2.茉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