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崔明德
本文根据各种文献资料, 讨论了和亲中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基本情况, 从礼仪、服饰、建筑、
音乐、宗教及文化知识传播等方面, 论述了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探讨了和
亲文化影响的特点, 分析了和亲在文化方面能够产生影响的条件及原因。
关键词:和亲 文化碰撞 文化影响
作者崔明德,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地址:兰州市, 邮编730030。
和亲亦称/和蕃0, 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夏迄清, 中国古代和亲的实例很多, 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及其相关问题做一初步研究。
一、和亲中不同文化的碰撞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长期积累的文化成果。当不同民族的文化开始接触、交流时, 就会发现对方的独特之处, 就会在开始时不同程度地出现隔阂及碰撞现象。由于和亲是在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 所以, 两种文化在起初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文化的诸多碰撞现象中, 礼仪和习俗的碰撞最为突出。我们知道, 中国古代区分华夏与夷狄尽管有语言、习俗、礼仪及经济等多种因素, 但礼仪和习俗则为重要标准。如杞为夏后, 族类应是正宗的夏人, 但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 杞成公死, 5春秋6书曰:/杞子卒。0杜预注:/杞入春秋称侯, 庄公二十七年绌称伯, 至此用夷礼, 贬称子。05左传6称:/书曰-子. , 杞, 夷也。0杜注:/成公始行夷礼, 以终其身, 故于卒贬之。0这类事例很多, 此不复举。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和亲在礼仪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现象。
柔然源于东胡, 是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比较活跃的少数民族, 与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均有和亲关系。尽管执掌这些政权的主要人物大都具有少数民族血统, 但与柔然和亲时仍会在礼仪方面出现碰撞现象。5北史#后妃传上6载:/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蠕蠕主阿那之长女也。,, 大统初, 蠕蠕屡犯北边, 文帝乃与约, 通好结婚, 扶风王孚受使奉迎。蠕蠕俗以东为贵, 后之来, 营幕户西, 一皆东向。车七百乘, 马万匹, 驼千头。到黑盐池, 魏朝卤簿文物始至。孚奏请正南面, 后曰:-我未见魏主, 故蠕蠕女也。魏仗向南, 我自东南。. 孚无以辞。0从表面来看, 似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乎可以责备蠕蠕公主的固执, 但从和亲文化来看, 她的言行恰恰反映了在礼仪和习俗方面的碰撞; 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出蠕蠕公主对西魏礼仪和习俗的默认与吸收, 即待她见到魏主后必须遵行西魏的礼仪、习俗。
回纥是唐代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在与唐王朝和亲过程中, 也曾在礼仪方面出现过碰撞现象。唐汉中郡王李]送宁国公主出嫁回纥时, /毗伽阙可汗衣赭黄袍, 胡帽, 坐于帐中榻上, 仪卫甚盛, , ]不拜而立, 可汗报曰:-两国主君臣有礼, 何得不拜? . ]曰:-唐天子以可汗有功, 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 皆宗室子女, 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 天子真女, 又有才貌, 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 合有礼数, 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 . 可
¹汗乃起奉诏, 便受册命0。毗伽阙可汗的傲慢态度尽管有给唐朝使者下马威的意思, 但主要
还是坚持回纥的礼仪; 李]的义正词严显然是要坚持中原的礼仪。再如太和公主出嫁回纥行至漠南时, 回纥可汗的特使要求太和公主/以戎服变革华服0, 并想/以王姬疾驱径路0, 这显然
º不符合唐朝礼仪, 因此, 册回纥可汗及可敦使胡证就坚决/守汉仪, 黜夷法0。以上两例生动
形象地说明, 两种文化的碰撞焦点集中在礼仪方面, 即以中原礼仪主导回纥礼仪还是以回纥礼仪主导中原礼仪。
南诏是唐中、后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虽与唐王朝只有一次和亲, 但在礼仪方面的碰撞却最为典型。南诏建立后, 曾与唐王朝进行过长期斗争, 其结果是/中国为之虚耗, 而其国中亦疲敝0, 双方迫切需要停战和亲。但由于唐王朝的主战派始终以南诏/不识礼仪0为
»借口, 竭力反对和亲。后来, 虽然主和亲派占了上风, 但唐王朝仍以正在讨论礼仪和/仪物未
备0¼为由一再推迟婚期。
在习俗方面, 文化碰撞也比较激烈。一般来说, 和亲公主所嫁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与其/母国0有较大差异, 和亲公主出塞之初大都有不适应之感。如出嫁乌孙猎骄靡的细君公主就曾作歌表达她的最初感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0后来, 猎骄靡想让自己的孙子岑陬军须靡娶细君公主为妻。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在汉族眼里, 这
½有悖于伦理道德, 因此细君公主不同意, 但汉武帝却令她/从其国俗, 欲与乌孙共灭胡0。细
君公主只好又嫁给了岑陬军须靡。
中原王朝与突厥的和亲较多, 双方也曾出现过文化碰撞现象。如北周与突厥和亲后, 北周大臣王庆再次出使突厥, /属其可汗暴殂, 突厥谓庆曰:-前后使来, 逢我国丧者, 皆面表哀。
¾况今二国和亲, 岂得不行此事。. 庆抗辞不从0。突厥见王庆坚持中原礼仪的态度非常坚定,
也就没有逼迫下去。
唐与回纥在和亲中也有文化碰撞现象。如宁国公主出嫁回纥不足一年, 毗伽阙可汗去世。当时回纥衙官、都督等人强迫宁国公主为他殉葬, 公主不从, 说:/我中国法, 婿死, 即持丧, 朝夕哭临, 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 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 何须万里结婚。0回纥虽然没有再¹
º
»
¼
½
¾5旧唐书6卷1955回纥传6。5旧唐书6卷1635胡证传6。参见5新唐书6卷2225南蛮传中6。5资治通鉴6卷255。以上均见5汉书6卷965西域传6。5周书6卷335王庆传6。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坚持下去, 但宁国公主/亦依回纥法, ¹面大哭0。
总之, 在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和亲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文化碰撞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既与边疆少数民族有关, 也与中原王朝有关。从中原王朝来说, 不少君臣认为, 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和亲则毁礼义而顺戎俗0; 和亲公主/与胡媪并为戎妻0, 就会/母报子, 从其污
º俗0。从边疆少数民族来看, 并非人人都能完全认同中原文化, 所以, 双方的文化碰撞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 由于中原文化明显优于少数民族文化, 加之中原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大都强于少数民族, 所以, 最终的碰撞结果, 多数是中原礼仪占了上风。
二、和亲对少数民族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和亲虽然会有两种文化的碰撞现象, 但从整体来看, 通过和亲, 双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不断交融更加突出。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 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尽管在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文明水准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 但通过和亲, 一方面推动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礼仪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国自上古即已粗具嫁娶形式, 但未形成定制。至西周始制订周礼, 并将婚礼列为专章, 明确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 对仪式尤其重视。所谓/六礼0, 就是婚姻必须遵守的六种仪节, 也是婚礼进行时应有的程序, 将这些仪节一一完成, 婚礼才算正式、严肃、合法。六礼为周人所制, 但自上古以至清末, 历代都有一些变更, 有些内容或存或废, 但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却一直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和亲也相当重视礼仪, 如果婚礼不备, 就会导致和亲的失败。如永元十六年(104) , 匈奴/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 愿和亲, 修呼韩邪故约。和帝以其旧礼不备, 未许之, 而厚加赏赐, 不答其使。元兴元年(105) , 重遣使诣敦煌贡献, 辞以国贫未能备礼, 愿请大使, 当遣子
»入侍。时邓太后临朝, 亦不答其使0。尽管北匈奴一再声称/国贫未能备礼0, 并想以遣子入
侍弥补缺礼, 但东汉和帝与邓太后仍不允诺, 可见中原王朝对和亲礼仪的重视程度。再如开元十二年(724) 七月, 突厥默啜可汗遣使向唐求婚时, 唐玄宗及其大臣则以/婚姻将传永久, 契约须重, 礼数宜周, 今来人既轻, 礼亦未足0¼为由, 拒绝和亲。
正是由于中原王朝特别重视和亲礼仪, 因此, 边疆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和亲过程中,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原礼仪文化的影响。如与隋和亲的突厥突利可汗到大兴(今陕西西安) 迎娶和亲公主时, 隋文帝/舍之太常, 教习六礼, 妻以宗女安义公主0; ½与隋和亲的高昌王则/观
¾礼容于旧章, 慕威仪之盛典0。再如唐太宗时与吐蕃和亲, 其王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治今¹
º
»
¼
½
¾以上均见5旧唐书6卷1955回纥传6。5通典6卷2005边防十六6, 中华书局1988年版。5后汉书6卷895南匈奴传6。5册府元龟6(影印本) 卷9795外臣部#和亲二6, 中华书局1960年版。5资治通鉴6卷178。5隋书6卷835高昌传6。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青海兴海东南) , 见王人, 执子婿礼甚谨0; ¹与唐和亲的宁远王则/志慕朝化0, /渐声教而有
º孚0, 曾派儿子薛裕到长安学/习华礼0。总之, 通过和亲, 边疆少数民族在礼仪文化方面普遍
受到中原文化一定的影响, 如匈奴通过和亲能/知圣朝礼义有常0; »南诏通过和亲的礼仪之
¼争, 最后/于礼不为少0。这些正是中原王朝推行和亲的重要目的之一。
2. 服饰文化方面的影响。服饰既能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 也能反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和亲过程中, 这些都得以充分体现。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与龟兹王绛宾结婚后, 因经常往来于长安, /乐汉衣服制度0, ½对西域的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隋与高昌和亲后, 高昌王麴伯雅在和亲及朝拜过程中, 通过/慕威仪之盛典0, 决定/袭缨解辫, 削衽曳裾, 变夷从夏0, 于是在回到高昌后下令:/既沐浴和风, 庶均大化, 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0隋炀帝对此大加赞赏, 赐以/衣冠之具, 仍班制造之式。并遣使人部领将送。被以采章, 复
¾见车服之美, 弃彼毡毳, 还为冠带之国0。此例一方面说明和亲对高昌服饰的影响程度) ) )
变/胡服0为华夏服饰; 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隋朝对高昌/从夏0的重视程度。史书所载高昌/风俗政令, 与华夏略同0, /文字亦同华夏, 兼用胡书0, /有毛诗、论语、孝经, 置学官弟子, 以相教授0及/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0¿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与华容公主及麴伯雅有关。
隋唐王朝与突厥和亲次数最多, 类型多样, 所以和亲对突厥服饰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深刻。
À如启民可汗与隋和亲后曾主动上表隋炀帝, /乞依大国服饰法用, 一同华夏0。再如唐御史中
丞和逢尧在景云二年(711) 出使突厥时曾劝默啜可汗说:/处密、坚昆闻可汗结婚于唐, 皆当归附。可汗何不袭唐冠带, 使诸胡知之, 岂不美哉! 0Á和逢尧之言虽然主要是劝突厥可汗做唐朝之臣, 但其表征却是采用中原服饰。
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相比, 和亲对吐蕃服饰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据5通典6卷1905边防六6记载, 贞观十五年(641) , 唐太宗/以宗室女封文成公主降于吐蕃赞普, 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送之。赞普亲迎于河源, 见王人, 执子婿礼甚谨。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 俯仰有沮之色, 谓所亲曰:-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国者,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当筑一城, 以夸后代。. 0由此可见, 吐蕃王心态的变化源于唐朝华美的服饰, 他后来在服饰方面的/为华风0, 显然是和亲的影响所致。
u l 文成公主到吐蕃和亲后, /恶国人(吐蕃人) 赭面, 弄赞下令国中禁之0。吐蕃人原以/毡帐而
v l 居0, 穿毡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 松赞干布/身释毡裘, 袭纨绮, 渐慕华风0。此后, 吐蕃
人的衣服逐渐/有了唐服的式样。在唐代留下的敦煌壁画里, 吐蕃人的服饰既有唐人影响痕迹, 又有其自身特征。第159窟赞普礼佛图中的赞普, 头戴朝霞冠, 长袖宽襟, 披肩和左衽即是¹
º
»5通典6卷1905边防六6。5新唐书6卷2215西域传6。5后汉书6卷405班固传6。
¼5新唐书6卷2225南蛮传中6。
½
¾
¿
À
Á
u l
v l 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以上均见5隋书6卷835高昌传6。5北史6卷975高昌传6。5隋书6卷845突厥传6。5资治通鉴6卷210。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6。5唐会要6卷97/吐蕃0条。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¹其证0。在唐朝的吐蕃人更是如此。当时就有许多人/或执戟丹墀, 策名戎秩, 或曳裾庠序, 高步癀门。服改毡裘, 语兼中夏, 明习汉法, 睹衣冠之仪, 目觌朝章, 知经国之要, 窥成败于国
º史, 察安危于古今0。其影响是很深远的。五代时, /吐蕃男子冠中国帽, 妇人辫发, 带瑟瑟
»¼珠0。直到现在, /在西藏地方则保持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0。可见汉藏文化交融之深。唐代岭南诗人陈陶概括说:/黠虏生擒未有涯, 黑山营中识龙虾。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0½
唐与回纥的和亲在迎亲的人数上是最多的, 回纥的迎亲使者少则百人, 多则上千人, 他们往往在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南) 、振武(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太原及长安等地停留一段时间, 对唐朝的风俗习惯耳濡目染, 直接受到了影响。回纥/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0, ¾就与回纥不少大臣、贵妇人及公主到唐迎接和亲公主时羡慕、效法唐朝贵妇人的妆饰有关。安史之乱后, 回纥在唐朝京师者大都效仿汉族人的服饰, 唐代宗曾在大历十四年(779) 下诏命令他们/各
¿服其服, 无得效华人0。但诏令只是一纸空文, 他们照穿不误。到了唐武宗会昌年间(841)
À846) , 在振武的回纥人仍然/皆衣朱碧, 类华人0。
3. 建筑文化方面的影响。建筑文化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原王朝的和亲公主因自幼生活在都市之中, 出塞和亲后一般都希望继续过着城居生活, 而所嫁少数民族的首领也大都尽力满足她们的这一需求, 所以, 建筑文化便随着和亲而更加绚丽多彩。如乌孙系游牧民族, 属于/行国0, 在与汉朝和亲之前, 乌孙还没有/城0一类建制, 细君公主出嫁乌孙后, /自治宫室居0, 标志着乌孙有了固定的居住设施。汉朝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与龟兹王绛宾结婚后, 夫妇常到长安朝贺, 深受中原文化浸染, 在龟兹建造宫室时,
Á/作徼道周卫, 出入传呼, 撞钟鼓, 如汉家仪0。绛宾模仿汉制建造宫室, 对龟兹的建筑风格影
u l 响颇大。龟兹都延城/有三重, 外城与长安城等。宫室壮丽, 饰以琅\金玉0。再如隋代安义
公主出嫁突厥后, 隋王朝在朔州为其建造了大利城;
w l 其建筑一城; 金城公主出嫁后, 也/自筑城以居0。v l 唐代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 松赞干布为
另外, 北方少数民族大都过着游牧生活, 随逐水草, 迁徙无常, 但由于和亲而频繁往来于中原王朝的国都以及为了满足和亲公主的生活需求, 使他们对城镇生活的优越性有了切身体验, 逐渐产生了城居和城镇化意识。突厥、回纥与中原王朝和亲的次数最多, 受影响最深, 致使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城居生活的意识最为强烈。如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 造立寺观0,
¹
º
»
¼
½x l 张云:5丝路文化#吐蕃卷6,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05页。薛登:5请止四夷入侍疏6, 5全唐文6卷281。5新五代史6卷745四夷附录第三6。5藏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传统友谊6, 5光明日报61956年4月20日。5全唐诗6卷746。
¾5资治通鉴6卷226。
¿
À
Á
u l
v l
x l 5资治通鉴6卷225。5资治通鉴6卷246。以上均见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5梁书6卷545诸夷传6。参见5隋书6卷845突厥传6。5旧唐书6卷1945突厥传6。w 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上6。l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¹回纥出现了主动建筑宫殿的盛事。
4. 音乐文化方面的影响。在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亲过程中, 音乐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吸收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如汉与乌孙和亲后, 解忧公主曾派其长女弟史到长安学习鼓琴, 学了三年回到乌孙, 对西域音乐有一定影响。元康二年(前64) , 汉宣帝封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为公主, 出嫁乌孙, 临行前, 汉宣帝/自临平乐观, 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 设乐而
º»遣之0。再如建武二十八年(52) , 北匈奴再次派求婚使团到达洛阳, /更乞和亲, 亦请音乐0。在唐与吐蕃和亲之前, 吐蕃对中原的音乐了解不多, 其大臣论弥萨曾宣称/臣生于边荒, 由来不
¼识中国音乐0。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后, 唐朝音乐传入吐蕃。
5. 文化知识的传播。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和亲是中原汉族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之中传播的一条影响深远的渠道。汉文帝与匈奴和亲时, 送亲使者中行说滞留
½匈奴, 教/单于左右疏记,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0, 并/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0。也即教匈奴人学
习计算方法和军事知识。解忧公主出嫁乌孙后, 她常派子女到长安学习汉族文化。文成公主
¾入藏后, 吐蕃王松赞干布/遣酋豪子弟, 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0。
¿金城公主入藏之前, 吐蕃王就先派人到唐/学汉语0。金城公主入藏后, 又派人向唐索求一些
文化典籍, 唐朝完全满足了她的要求。其他如农业、水利、医疗卫生、植桑养蚕、纺纱织绢、天文历法等方面知识, 也都通过和亲进入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6. 宗教方面的影响。和亲对回纥宗教的影响最为突出。5新唐书#回鹘传6载:/始回纥至中国, 常参以九姓胡, 往往留京师至千人, 居赀殖产甚厚。05册府元龟#和亲二6载:/十二年, 回鹘又遣摩尼僧寺等八人至,, 以摩尼尝为回鹘信奉, , 长庆元年五月丙申, 回鹘都督、宰相、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 诏于鸿胪寺安置。0摩尼教徒在唐朝的建寺活动也比较频繁。如摩尼教传入回纥后, 深受回纥可汗之信仰, 摩尼教徒便凭藉回纥的政治势力, 要挟唐朝为之建寺。大历三年(768) , 他们在长安和洛阳建大云光明寺;
Á求在荆、扬、洪、越等州建大云光明寺, 其徒皆白衣白冠。À大历六年(771) , 回纥又要
总之, 由于和亲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活动, 使中原文化在礼仪、服饰、建筑、音乐、宗教、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等方面都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和亲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 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里仅以突厥、吐蕃和回纥为例加以分析。
先谈突厥。据5隋书#音乐志下6记载, 康国乐/起自周武帝聘北狄为后, 得其所获西戎伎, 因其声0。又据5旧唐书#音乐志二6记载:/周武帝聘虏(突厥) 女为后, 西域诸国来媵, 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 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白智通教习, 颇杂以新声。0由此记载可以看¹
º
»
½
¿
À
Á参见5资治通鉴6卷226。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5册府元龟6卷9785外臣部#和亲一6。5汉书6卷945匈奴传6。5册府元龟6卷9795外臣部#和亲二6。参见5僧史略6卷下, 5佛祖统记6卷41、54。参见5佛祖统记6卷54。¼¾ 5旧唐书6卷1965吐蕃传6。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出:第一, 康国乐传入中原缘于和亲。第二, 和亲中的/媵0婚制度使西域音乐进入长安。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有/二国往媵0¹或多国往媵的制度, 西域诸国音乐借此进入中原。第三, 原西域音乐已被改造, 成为/新声0。到隋唐时期, 这些音乐及乐器已在长安大盛。此外, 突厥盐
º和阿雀盐两支曲子也曾一度在长安流行。
突厥习俗对中原文化也有很大影响。据5资治通鉴6卷196记载, 太子承乾/作八尺铜炉, 六隔大鼎, 募亡奴盗民间马牛, 亲临烹煮, 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 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 辫发羊裘而牧羊, 作五狼头纛及幡旗, 设穹庐, 太子自处其中, 敛羊而烹之, 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 汝曹效其丧仪。. 因僵卧于地, 众悉号哭, 跨马环走, 临其身, 嫠面。良久, 太子起, 曰:-一朝有天下, 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 然后解发为突厥, 委身思摩, 若当一设, 不居人后矣。. 0从太子承乾如此疯狂地模仿突厥习俗的举止中, 可以看出突厥习俗对唐朝臣民影响的程度。受武则天委派到突厥和亲的武延秀回到长安
»后, 常说突厥语, 唱突厥歌, 跳突厥舞。
再谈吐蕃。吐蕃地处西藏高原, 太阳紫外线照射特别强烈, 而且气候恶劣, 常有风暴。吐蕃人为了保护皮肤, 素以赭色糖质物涂面, 即/赭面0, 并以此为美。随着和亲, 赭面和椎髻均传入了长安, 并为唐朝京师士女所竞相崇尚。白居易的5时世妆6云:/元和宫妆君记起, 椎髻面赭非华风。0
最后谈回纥。回纥通过和亲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影响。5旧唐书#回纥传6载:/(太和公主) 既至虏庭, 乃择吉日, 册公主为回鹘可敦。可汗先升楼东向坐, 设毡幄于楼下以居公主, 使群胡主教公主以胡法。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0。这条史料为我们了解和亲对中原文化影响的基本方式提供了依据。和亲公主只要一到回纥, 就要改穿/胡服0, 接受以礼仪、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胡法0教育, 至少在外表上要进行/胡化0包装。此举必然会对唐朝的其他人员有一定影响。如穿回纥服装就对中原服饰影响很大。花蕊夫人宫词云:/明朝腊日官家出, 随驾先须点内人。回纥衣装回纥马, 就中偏称小腰身。0¼
总之,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通过和亲, 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及交融; 和亲的文化影响比其他方面的影响更加突出, 更加鲜明。
三、和亲文化影响的特点及产生影响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和亲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和亲文化影响的范围比较宽泛, 已渗透到婚嫁观念、婚嫁仪式、婚嫁礼俗、婚嫁制度、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服饰、建筑、音乐、宗教等各个领域, 它包括与和亲有关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如此宽泛的影响, 是双方统治者都始料未及的。
第二, 影响的层面比较深透, 而且大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产生影响。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来看, 无论是少数民族的/华化0还是中原汉族的/胡化0, 大都由上层开始, 然后带动一般民¹
º
»
¼5春秋三传6,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307页。参见5唐诗纪事6卷91。参见5旧唐书6卷1835外戚传6。5全唐诗6卷978。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众, 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讲的/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0。如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
¹饭、胡空侯、胡笛、胡舞0, 结果/京都贵戚皆竞为之0。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 绝大多数和亲公主出塞后成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国母0, 其特殊的地位, 使得她们比较容易影响到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 然后通过其首领影响到大臣, 进而影响到其他人。如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 先是影响了松赞干布, 使他/袭纨绡, 为华风0,
»吐蕃的其他臣民, 如当时许多吐蕃人/服改毡裘, 语兼中夏0。º后又通过松赞干布影响到
第三, 和亲的文化影响都是双向的, 一方面, 在双方的接触、仿效和吸收中, 不断汇融对方的优点; 另一方面, 在仿效和吸收中得到了灵感, 进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当然, 新的文化绝不是一个民族或部族的文化对另一个民族或部族文化的简单相加或简单仿效, 而是在仿效、吸纳和汇融中出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如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女婿龟兹王绛宾在龟兹所建宫室, 尽管在汉族人眼里, 能够看到一些中原建筑的影子, 如/外城与长安城等0, ¼/如汉家仪0, ½但是, 它绝不是对汉代建筑的简单模仿, 而是在充分吸收汉代建筑优点基础上建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宫室, 所以, 被当时的/外国胡人0称为/驴非驴, 马非马, 若龟兹王, 所谓骡
¾也0。在/胡人0眼里, 此建筑既不同于西域风格, 也有别于中原风格, 而是在吸收两种风格基础上产生新的风格, 就如同驴马杂交而生出骡子一样。人类文明正是在不断出现新文化的基础上而逐步提高的。
第四, 和亲的文化影响大都是渐进式, 既不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0¿那样立即见效, 也不像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那样快速, 一般都是潜移默化, 渐染华风, 而且大都是从国都向其他地区扩散。当然, 也有的希冀通过和亲立即改变某些方面, 如乃蛮首领屈出律娶西辽公主和西辽前宰相之女并窃据西辽王位后, /用其二妃之言, À改而事佛, 遂定为国教, 令民
Á亦舍所奉而奉之0。结果引起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普遍不满与怨恨。法国史学家勒尼#格鲁
塞所著的5草原帝国6中的一段记载就揭示了屈出律悲剧的原因。其文云:/屈出律像许多其他的乃蛮人一样, 他很可能是个景教徒。不久, 在其虔诚的妻子, 即哈喇契丹公主, 古儿罕的女儿之影响下, 屈出律要想使喀什与和阗的穆斯林们叛教而改信佛教或基督教。和阗的伊玛木(即教长) 们的首领提出抗议, 屈出律即将他钉在清真寺的大门上。在经过这种暴行之后, 根本上
u l 说是穆斯林领土的喀什噶尔只好把蒙古人当作解放者而去迎接他们。0 最后使屈出律在达
拉兹山谷被蒙古将者别执杀。屈出律激进式的宗教政策的后果, 从反面说明渐进式和亲的文化影响的积极意义。
第五, 和亲文化影响的持久性。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对藏族文化的影响就非常深远, 西藏至今还保持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王昭君的影响更加持久, /昭君文化0已经成了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品牌。自1999年以来, 呼和浩特市每年举办一次/昭君文化节0, 其目的¹
º
»
¼
½
¿
À
Á
u l 5后汉书#五行志一6。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上6。薛登:5请止四夷入侍疏6, 5全唐文6卷281, 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2853页。5梁书6卷545诸夷传6。¾ 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5史记6卷435赵世家6。5蒙兀儿史记6卷225古出鲁克传6载, 西辽前宰相之女/与正妃晃忽同信佛0。5蒙兀儿史记6卷225古出鲁克传6。[法]勒尼#格鲁塞著、魏英邦译:5草原帝国6,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263页。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是/利用-昭君. 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知名度, 打造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文化品牌, 以加快呼和浩特与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步伐0。而且, 每届昭君文化节都是/海内外客商云集, 各国
¹艺人荟萃0, /规模越来越大, 影响越来越广0。这些既说明和亲文化影响的持久性, 也说明和
亲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和亲之所以能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原因固然很多, 但如下四个方面尤其应当重视。
第一,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在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文化水准、生存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是和亲对不同文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条件。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 当中原王朝步入封建社会或已处于比较发达的封建社会形态时, 有的少数民族尚处于奴隶社会或刚迈入奴隶社会的门槛, 这样势必存在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差异。同时, 双方在文明程度、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也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 会使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更容易具备交融的条件, 更容易吸引对方。如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 其随逐水草、迁徙无常的生活方式, 在和亲之后往往受到汉族定居的影响, 筑城即为其中的显著之例, 而这种意识对推动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再如少数民族的主体文化是游牧文化, 通过与中原王朝的和亲, 进一步受到了农业文化的影响, 加之中原王朝在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同时, 经常会有一些如/明和亲约束, 厚遇, 通关市0º等比较开明的举措, 这势必会促进少数民族的商业文化的滋长。又如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通过和亲, 少数民族对汉族服饰的艳羡心理越来越强, 如吐蕃王松赞干布/见中国服饰之美, 缩缩丑沮0, 后来就/自褫毡
并带动了其他臣民在服饰方面的积极仿效。
第二, 和亲公主及其后代对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努力。作为和亲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 ) 和亲公主, 都是一些才貌出众甚至有一定特长的人物, 如出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精于星算风水之术0, 吐蕃大臣认为, 若要修建庙宇需向她请教/地脉风水之情0;
资姆训, 动会礼经0; ½¼, 袭纨绡, 为华风0, »出嫁回纥的崇徽公主/不宁国公主被誉为/才貌0双全。由于和亲公主在/母国0的重要地位以及出塞和亲后的特殊地位, 加之中原王朝往往会藉和亲而不断调整民族政策, 改善民族关系, 所以, 她们的言行必然会对双方的文化产生影响。如和亲公主出嫁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几乎都要沿袭/六礼0, 这自然会在礼仪文化方面对少数民族产生影响。再如汉代细君公主/自治宫室居0, ¾唐代文成公主/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 修建热莫切神殿0, /其庙坐西向东, 建筑形式, 原
À与内地寺庙相同, 故称汉式热莫切0¿以及金城公主/至吐蕃, 自筑城以居0, 都对推动乌孙、
吐蕃的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吐蕃原无文字, 文成公主入藏后劝松赞干布创造文字以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于是, 松赞干布派十六人到克什米尔学习, 按藏语特点, 造出¹
º
»
¼
½
¾
¿
À高平:5呼市用/昭君0打造城市名片6, 5光明日报62002年5月9日。5史记6卷1105匈奴列传6。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上6。五世达赖喇嘛:5西藏王臣记6, 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第26页。5全唐文6卷4155册崇徽公主文6。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五世达赖喇嘛:5西藏王臣记6, 第29、175页。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上6。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30个字母的单音缀孤立语拼音文字。此外, 中原王朝经常按照和亲公主的请求, 送给少数民族一些文化典籍, 无疑会提升她们所嫁民族的文化水准。如开元十九年(731) , 金城公主派使者向唐索求5毛诗6、5礼记6、5左传6、5文选6各一部。这对吐蕃的社会发展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藏族有关史料记载, 金城公主虔信佛教, 曾在吐蕃组织人力翻译了多部佛
¹法经典; 吐蕃赞普在她的影响下, 曾遣大臣巴#桑巴等四人带着书信、礼品到唐朝求请佛典。
这必会对吐蕃的宗教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 和亲公主的后代在影响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中原王朝的君臣之所以非常重视和亲, 其原因之一, 就是比较看重和亲公主后代的作用。刘敬、刘邦和李世民等人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 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和亲后, 和亲公主/生子必为太子, 代单于0, 只要中原王朝/使辩士风谕以礼节0, º那么和亲公主的后代不仅不会对抗中原王朝, 而且还会在文化等许多方面产生广泛影响。白居易在5代忠亮答吐蕃东道节
»度使论结都离等书6中就认为, /国家与吐蕃代为舅甥, 日修临好, 虽曰两国, 有同一家0。就
连吐蕃赞普弃隶¼赞也认为, 双方通过和亲已/同为一家0。
第三, 和亲公主的随从以及与和亲有关人员的努力。和亲公主出塞或归国都有一批随行人员, 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一技之长, 如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侍者冯就/内习汉事, 外习西域诸国事0; ½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随从人员中就有造纸、建筑、装碾、酿酒、制墨等各种汉族工匠, 以及医生、厨师、乐师、设计师和文化教员等各类专门人才。他们往往在少数民族中传授汉族比较先进的文化、技术, 帮助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 在服饰、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少数民族。
第四, 边疆少数民族为和亲而开展的一些活动, 为他们直接浸染中原文明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 从求婚到中原王朝的公主出嫁, 不仅要为交纳聘礼、约定婚期、商讨出嫁细节等事宜反复往来, 而且迎亲队伍也非常庞大, 况且和亲公主出嫁后还有许多诸如答谢、奉献方物及汇报公主情况等活动。这些往来活动, 一是比较频繁; 二是人数众多, 多者达数万人; 三是成分复杂, 既有达官贵人, 又有少数民族首领的亲属, 还有商人和教徒; 四是有的人员在中原停留的时间较长; 五是一个民族政权向中原王朝求婚时会带着其他民族政权的人物来到中原, 如建武二十八年(52) , 北匈奴再次派求婚使团到东汉/更乞和亲, 并请音乐, 又求率西
¾域诸国胡客与俱献见0。各种类型的往来活动, 为他们直接浸染中原文明提供了便利条件。
1责任编辑 华祖根2¹
º
»
¼
½
¾参见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5西藏通史6, 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第123) 124页。5史记6卷995刘敬列传6。5全唐文6卷674。5请约和好书6, 5全唐文6卷999。5资治通鉴6卷27。5后汉书6卷895南匈奴传6。
Ethno -N at ional Studies, N o. 3, 2003
The 0Indigenous People 0and Ethnic Problems in C ontemporary Taiwan
, ,, ,, ,,, ,, ,, ,, ,, ,, ,, ,, ,, ,, ,, Hao Shiyuan (27) Abstract:The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Taiw an are an urgent topic to be studied further in the Mainland. This paper beg 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 name -correcting movement in Taiw an, which started in the early 1980s. T 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thnic minorities .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m inorities . political pursuits and some mistaken concepts expressed in their discourse of ethnic issues. The paper reveals the attem pt of the force for 0T aiw an independence 0to split the motherland by utilizing the issue of the 0indigenous people 0.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so -called 0Austronesian group 0actually serves for the propaganda of 0pan -Austronesian nationalism 0, which aims at 0T aiwan independence 0.
Keywords:T aiw an; indigenous people; ethnic problems; pan -Austronesian nationalism. Some Opinions about Drawing Up the Statute of the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 ,, ,, ,, ,, ,,, ,, ,, ,, ,, ,, Chen Lipeng (43) Abstract:In order to guarantee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as w ell as to promote the legal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China is planning to enact the Statute of the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 enth Five -Year Plan. As member and w riter of the drafting group for the Statue, w hich belongs to the M 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leg al status, significance and basis of the Statute. Besides, the author g ives some detailed ideas of his opinions concerning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s of the Statute, w ith the purpose to consult ex perts and promote the leg islative process of the Statute.
Keywords: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legislation; statute.
Hu man Reprodu ction, Social Contro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C limate: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e of Reproduction with Reference to
Ethnographic Records ,, ,, ,, ,, ,,, ,, ,, ,, Zhong Nian (51)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work in a rural community and coupled w ith ethnog raphic records in anthropologic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 -cultural control and human reproduc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socio -cultural control has exerted strong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the cultural psycholog ical climat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functioned in a direct w ay in this proces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culture of reproduction i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
of reproduction. human reproduction; social control; cultural psy cholog ical climate; culture
Intermarriages for Pacification in Ancient China:Its Cultural Influence
,, ,, ,, ,, ,, ,, ,, ,, ,, ,,, ,, ,, ,, ,, Cui Mingde (59)
Contents, Abstracts and K eywords
Based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ontacts and
acculturation that resul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interm arriage for pacification. T he paper involves the spreading of ceremony, costume, architecture, m usic, religion and the cultural know ledge. T hen,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plains on the cultures of the frontier ethnic g roups in the course of intermarriage for pacification. Also, the condition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influence are discussed. Abstract:
Keywords:interm arriages for pacification; cultural contacts; cultural influence.
0Neichen 0and 0Waichen 0in the Dynasties of Qin and Western Han
, ,, ,, ,, ,, ,, ,,, ,, ,, ,, ,, ,, ,, ,, ,, , Liu Rui (69)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0neichen 0(inner vassal) and 0w aichen 0
(outervassal) , w hich appear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com munication betw 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Western Han Dy nasty and the ethnic minorities. 0Neichen 0and 0w aichen 0are different i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0chenbang 0(inner v assal) and 0w ai chenbang 0(outer vassal) , w hich appear in the unearthed bamboo slips of the Q in Dynasty, are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0neichen 0and 0w aichen 0in the H an Dynasty. Similarly, as for the 0jim i 0system (a lo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ethnic regime in the frontier) and 0baosai manyi 0(barbarians who inhabited and guarded the frontier) in ancient literature, the former equals to 0waichen 0while the latter is corresponding to 0neichen 0. At the en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 ays and causes of the transform ation of 0neichen 0to 0w aichen 0, suggesting that the intensify ing of military force of the central g overnment is the immediate driving for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Qin Dynasty ; Han Dynasty; 0neichen 0(inner vassal) ; 0w aichen 0(outer
v assal) ; policy for ethnic minority. Abstract:Keywords :
The Carved Stone of Boshwahe Was Made By Ancient Bai People
,, ,,, ,, ,, ,, ,, ,, ,, ,, ,, ,, ,, ,, , Li Zongfang (80)
The carved stone of Boshw ahe is located in Zhaojue County, Liangshan
Prefecture , Sichuan Province. It contains many craved figures and provides rare material for researches in various fields. The carved stone relates to Buddhism in Nanzhao and Dali. As for the ethnicity of the craftsmen who carved the stone, there are hypothesis of the Yi and that of the Lia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Buddhist believers in Jianchang district during the periods of Nanzhao and Dali w ere the Bai people, w ho had had m igrated there from Nanzhao. Th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wa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Bai migrants, and the Buddhist M ose household in Boshw he w as of th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T h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had long been the rulers in Zhaojue. And they formerly lived near a bowl mill in Boshw he, this providing conditions for stone carving. So final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arved stone of Boshwahe was made by the Bai people represented by th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Abstract:
Keywords:Boshw ahe; carved ston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Bai people.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崔明德
本文根据各种文献资料, 讨论了和亲中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基本情况, 从礼仪、服饰、建筑、
音乐、宗教及文化知识传播等方面, 论述了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探讨了和
亲文化影响的特点, 分析了和亲在文化方面能够产生影响的条件及原因。
关键词:和亲 文化碰撞 文化影响
作者崔明德,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地址:兰州市, 邮编730030。
和亲亦称/和蕃0, 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夏迄清, 中国古代和亲的实例很多, 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及其相关问题做一初步研究。
一、和亲中不同文化的碰撞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长期积累的文化成果。当不同民族的文化开始接触、交流时, 就会发现对方的独特之处, 就会在开始时不同程度地出现隔阂及碰撞现象。由于和亲是在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 所以, 两种文化在起初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文化的诸多碰撞现象中, 礼仪和习俗的碰撞最为突出。我们知道, 中国古代区分华夏与夷狄尽管有语言、习俗、礼仪及经济等多种因素, 但礼仪和习俗则为重要标准。如杞为夏后, 族类应是正宗的夏人, 但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 杞成公死, 5春秋6书曰:/杞子卒。0杜预注:/杞入春秋称侯, 庄公二十七年绌称伯, 至此用夷礼, 贬称子。05左传6称:/书曰-子. , 杞, 夷也。0杜注:/成公始行夷礼, 以终其身, 故于卒贬之。0这类事例很多, 此不复举。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和亲在礼仪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现象。
柔然源于东胡, 是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比较活跃的少数民族, 与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均有和亲关系。尽管执掌这些政权的主要人物大都具有少数民族血统, 但与柔然和亲时仍会在礼仪方面出现碰撞现象。5北史#后妃传上6载:/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蠕蠕主阿那之长女也。,, 大统初, 蠕蠕屡犯北边, 文帝乃与约, 通好结婚, 扶风王孚受使奉迎。蠕蠕俗以东为贵, 后之来, 营幕户西, 一皆东向。车七百乘, 马万匹, 驼千头。到黑盐池, 魏朝卤簿文物始至。孚奏请正南面, 后曰:-我未见魏主, 故蠕蠕女也。魏仗向南, 我自东南。. 孚无以辞。0从表面来看, 似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乎可以责备蠕蠕公主的固执, 但从和亲文化来看, 她的言行恰恰反映了在礼仪和习俗方面的碰撞; 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出蠕蠕公主对西魏礼仪和习俗的默认与吸收, 即待她见到魏主后必须遵行西魏的礼仪、习俗。
回纥是唐代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在与唐王朝和亲过程中, 也曾在礼仪方面出现过碰撞现象。唐汉中郡王李]送宁国公主出嫁回纥时, /毗伽阙可汗衣赭黄袍, 胡帽, 坐于帐中榻上, 仪卫甚盛, , ]不拜而立, 可汗报曰:-两国主君臣有礼, 何得不拜? . ]曰:-唐天子以可汗有功, 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 皆宗室子女, 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 天子真女, 又有才貌, 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 合有礼数, 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 . 可
¹汗乃起奉诏, 便受册命0。毗伽阙可汗的傲慢态度尽管有给唐朝使者下马威的意思, 但主要
还是坚持回纥的礼仪; 李]的义正词严显然是要坚持中原的礼仪。再如太和公主出嫁回纥行至漠南时, 回纥可汗的特使要求太和公主/以戎服变革华服0, 并想/以王姬疾驱径路0, 这显然
º不符合唐朝礼仪, 因此, 册回纥可汗及可敦使胡证就坚决/守汉仪, 黜夷法0。以上两例生动
形象地说明, 两种文化的碰撞焦点集中在礼仪方面, 即以中原礼仪主导回纥礼仪还是以回纥礼仪主导中原礼仪。
南诏是唐中、后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虽与唐王朝只有一次和亲, 但在礼仪方面的碰撞却最为典型。南诏建立后, 曾与唐王朝进行过长期斗争, 其结果是/中国为之虚耗, 而其国中亦疲敝0, 双方迫切需要停战和亲。但由于唐王朝的主战派始终以南诏/不识礼仪0为
»借口, 竭力反对和亲。后来, 虽然主和亲派占了上风, 但唐王朝仍以正在讨论礼仪和/仪物未
备0¼为由一再推迟婚期。
在习俗方面, 文化碰撞也比较激烈。一般来说, 和亲公主所嫁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与其/母国0有较大差异, 和亲公主出塞之初大都有不适应之感。如出嫁乌孙猎骄靡的细君公主就曾作歌表达她的最初感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0后来, 猎骄靡想让自己的孙子岑陬军须靡娶细君公主为妻。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在汉族眼里, 这
½有悖于伦理道德, 因此细君公主不同意, 但汉武帝却令她/从其国俗, 欲与乌孙共灭胡0。细
君公主只好又嫁给了岑陬军须靡。
中原王朝与突厥的和亲较多, 双方也曾出现过文化碰撞现象。如北周与突厥和亲后, 北周大臣王庆再次出使突厥, /属其可汗暴殂, 突厥谓庆曰:-前后使来, 逢我国丧者, 皆面表哀。
¾况今二国和亲, 岂得不行此事。. 庆抗辞不从0。突厥见王庆坚持中原礼仪的态度非常坚定,
也就没有逼迫下去。
唐与回纥在和亲中也有文化碰撞现象。如宁国公主出嫁回纥不足一年, 毗伽阙可汗去世。当时回纥衙官、都督等人强迫宁国公主为他殉葬, 公主不从, 说:/我中国法, 婿死, 即持丧, 朝夕哭临, 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 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 何须万里结婚。0回纥虽然没有再¹
º
»
¼
½
¾5旧唐书6卷1955回纥传6。5旧唐书6卷1635胡证传6。参见5新唐书6卷2225南蛮传中6。5资治通鉴6卷255。以上均见5汉书6卷965西域传6。5周书6卷335王庆传6。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坚持下去, 但宁国公主/亦依回纥法, ¹面大哭0。
总之, 在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和亲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文化碰撞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既与边疆少数民族有关, 也与中原王朝有关。从中原王朝来说, 不少君臣认为, 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和亲则毁礼义而顺戎俗0; 和亲公主/与胡媪并为戎妻0, 就会/母报子, 从其污
º俗0。从边疆少数民族来看, 并非人人都能完全认同中原文化, 所以, 双方的文化碰撞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 由于中原文化明显优于少数民族文化, 加之中原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大都强于少数民族, 所以, 最终的碰撞结果, 多数是中原礼仪占了上风。
二、和亲对少数民族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和亲虽然会有两种文化的碰撞现象, 但从整体来看, 通过和亲, 双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不断交融更加突出。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 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尽管在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文明水准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 但通过和亲, 一方面推动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礼仪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国自上古即已粗具嫁娶形式, 但未形成定制。至西周始制订周礼, 并将婚礼列为专章, 明确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 对仪式尤其重视。所谓/六礼0, 就是婚姻必须遵守的六种仪节, 也是婚礼进行时应有的程序, 将这些仪节一一完成, 婚礼才算正式、严肃、合法。六礼为周人所制, 但自上古以至清末, 历代都有一些变更, 有些内容或存或废, 但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却一直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和亲也相当重视礼仪, 如果婚礼不备, 就会导致和亲的失败。如永元十六年(104) , 匈奴/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 愿和亲, 修呼韩邪故约。和帝以其旧礼不备, 未许之, 而厚加赏赐, 不答其使。元兴元年(105) , 重遣使诣敦煌贡献, 辞以国贫未能备礼, 愿请大使, 当遣子
»入侍。时邓太后临朝, 亦不答其使0。尽管北匈奴一再声称/国贫未能备礼0, 并想以遣子入
侍弥补缺礼, 但东汉和帝与邓太后仍不允诺, 可见中原王朝对和亲礼仪的重视程度。再如开元十二年(724) 七月, 突厥默啜可汗遣使向唐求婚时, 唐玄宗及其大臣则以/婚姻将传永久, 契约须重, 礼数宜周, 今来人既轻, 礼亦未足0¼为由, 拒绝和亲。
正是由于中原王朝特别重视和亲礼仪, 因此, 边疆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和亲过程中,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原礼仪文化的影响。如与隋和亲的突厥突利可汗到大兴(今陕西西安) 迎娶和亲公主时, 隋文帝/舍之太常, 教习六礼, 妻以宗女安义公主0; ½与隋和亲的高昌王则/观
¾礼容于旧章, 慕威仪之盛典0。再如唐太宗时与吐蕃和亲, 其王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治今¹
º
»
¼
½
¾以上均见5旧唐书6卷1955回纥传6。5通典6卷2005边防十六6, 中华书局1988年版。5后汉书6卷895南匈奴传6。5册府元龟6(影印本) 卷9795外臣部#和亲二6, 中华书局1960年版。5资治通鉴6卷178。5隋书6卷835高昌传6。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青海兴海东南) , 见王人, 执子婿礼甚谨0; ¹与唐和亲的宁远王则/志慕朝化0, /渐声教而有
º孚0, 曾派儿子薛裕到长安学/习华礼0。总之, 通过和亲, 边疆少数民族在礼仪文化方面普遍
受到中原文化一定的影响, 如匈奴通过和亲能/知圣朝礼义有常0; »南诏通过和亲的礼仪之
¼争, 最后/于礼不为少0。这些正是中原王朝推行和亲的重要目的之一。
2. 服饰文化方面的影响。服饰既能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 也能反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和亲过程中, 这些都得以充分体现。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与龟兹王绛宾结婚后, 因经常往来于长安, /乐汉衣服制度0, ½对西域的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隋与高昌和亲后, 高昌王麴伯雅在和亲及朝拜过程中, 通过/慕威仪之盛典0, 决定/袭缨解辫, 削衽曳裾, 变夷从夏0, 于是在回到高昌后下令:/既沐浴和风, 庶均大化, 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0隋炀帝对此大加赞赏, 赐以/衣冠之具, 仍班制造之式。并遣使人部领将送。被以采章, 复
¾见车服之美, 弃彼毡毳, 还为冠带之国0。此例一方面说明和亲对高昌服饰的影响程度) ) )
变/胡服0为华夏服饰; 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隋朝对高昌/从夏0的重视程度。史书所载高昌/风俗政令, 与华夏略同0, /文字亦同华夏, 兼用胡书0, /有毛诗、论语、孝经, 置学官弟子, 以相教授0及/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0¿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与华容公主及麴伯雅有关。
隋唐王朝与突厥和亲次数最多, 类型多样, 所以和亲对突厥服饰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深刻。
À如启民可汗与隋和亲后曾主动上表隋炀帝, /乞依大国服饰法用, 一同华夏0。再如唐御史中
丞和逢尧在景云二年(711) 出使突厥时曾劝默啜可汗说:/处密、坚昆闻可汗结婚于唐, 皆当归附。可汗何不袭唐冠带, 使诸胡知之, 岂不美哉! 0Á和逢尧之言虽然主要是劝突厥可汗做唐朝之臣, 但其表征却是采用中原服饰。
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相比, 和亲对吐蕃服饰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据5通典6卷1905边防六6记载, 贞观十五年(641) , 唐太宗/以宗室女封文成公主降于吐蕃赞普, 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送之。赞普亲迎于河源, 见王人, 执子婿礼甚谨。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 俯仰有沮之色, 谓所亲曰:-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国者,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当筑一城, 以夸后代。. 0由此可见, 吐蕃王心态的变化源于唐朝华美的服饰, 他后来在服饰方面的/为华风0, 显然是和亲的影响所致。
u l 文成公主到吐蕃和亲后, /恶国人(吐蕃人) 赭面, 弄赞下令国中禁之0。吐蕃人原以/毡帐而
v l 居0, 穿毡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 松赞干布/身释毡裘, 袭纨绮, 渐慕华风0。此后, 吐蕃
人的衣服逐渐/有了唐服的式样。在唐代留下的敦煌壁画里, 吐蕃人的服饰既有唐人影响痕迹, 又有其自身特征。第159窟赞普礼佛图中的赞普, 头戴朝霞冠, 长袖宽襟, 披肩和左衽即是¹
º
»5通典6卷1905边防六6。5新唐书6卷2215西域传6。5后汉书6卷405班固传6。
¼5新唐书6卷2225南蛮传中6。
½
¾
¿
À
Á
u l
v l 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以上均见5隋书6卷835高昌传6。5北史6卷975高昌传6。5隋书6卷845突厥传6。5资治通鉴6卷210。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6。5唐会要6卷97/吐蕃0条。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¹其证0。在唐朝的吐蕃人更是如此。当时就有许多人/或执戟丹墀, 策名戎秩, 或曳裾庠序, 高步癀门。服改毡裘, 语兼中夏, 明习汉法, 睹衣冠之仪, 目觌朝章, 知经国之要, 窥成败于国
º史, 察安危于古今0。其影响是很深远的。五代时, /吐蕃男子冠中国帽, 妇人辫发, 带瑟瑟
»¼珠0。直到现在, /在西藏地方则保持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0。可见汉藏文化交融之深。唐代岭南诗人陈陶概括说:/黠虏生擒未有涯, 黑山营中识龙虾。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0½
唐与回纥的和亲在迎亲的人数上是最多的, 回纥的迎亲使者少则百人, 多则上千人, 他们往往在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南) 、振武(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太原及长安等地停留一段时间, 对唐朝的风俗习惯耳濡目染, 直接受到了影响。回纥/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0, ¾就与回纥不少大臣、贵妇人及公主到唐迎接和亲公主时羡慕、效法唐朝贵妇人的妆饰有关。安史之乱后, 回纥在唐朝京师者大都效仿汉族人的服饰, 唐代宗曾在大历十四年(779) 下诏命令他们/各
¿服其服, 无得效华人0。但诏令只是一纸空文, 他们照穿不误。到了唐武宗会昌年间(841)
À846) , 在振武的回纥人仍然/皆衣朱碧, 类华人0。
3. 建筑文化方面的影响。建筑文化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原王朝的和亲公主因自幼生活在都市之中, 出塞和亲后一般都希望继续过着城居生活, 而所嫁少数民族的首领也大都尽力满足她们的这一需求, 所以, 建筑文化便随着和亲而更加绚丽多彩。如乌孙系游牧民族, 属于/行国0, 在与汉朝和亲之前, 乌孙还没有/城0一类建制, 细君公主出嫁乌孙后, /自治宫室居0, 标志着乌孙有了固定的居住设施。汉朝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与龟兹王绛宾结婚后, 夫妇常到长安朝贺, 深受中原文化浸染, 在龟兹建造宫室时,
Á/作徼道周卫, 出入传呼, 撞钟鼓, 如汉家仪0。绛宾模仿汉制建造宫室, 对龟兹的建筑风格影
u l 响颇大。龟兹都延城/有三重, 外城与长安城等。宫室壮丽, 饰以琅\金玉0。再如隋代安义
公主出嫁突厥后, 隋王朝在朔州为其建造了大利城;
w l 其建筑一城; 金城公主出嫁后, 也/自筑城以居0。v l 唐代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 松赞干布为
另外, 北方少数民族大都过着游牧生活, 随逐水草, 迁徙无常, 但由于和亲而频繁往来于中原王朝的国都以及为了满足和亲公主的生活需求, 使他们对城镇生活的优越性有了切身体验, 逐渐产生了城居和城镇化意识。突厥、回纥与中原王朝和亲的次数最多, 受影响最深, 致使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城居生活的意识最为强烈。如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 造立寺观0,
¹
º
»
¼
½x l 张云:5丝路文化#吐蕃卷6,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05页。薛登:5请止四夷入侍疏6, 5全唐文6卷281。5新五代史6卷745四夷附录第三6。5藏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传统友谊6, 5光明日报61956年4月20日。5全唐诗6卷746。
¾5资治通鉴6卷226。
¿
À
Á
u l
v l
x l 5资治通鉴6卷225。5资治通鉴6卷246。以上均见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5梁书6卷545诸夷传6。参见5隋书6卷845突厥传6。5旧唐书6卷1945突厥传6。w 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上6。l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¹回纥出现了主动建筑宫殿的盛事。
4. 音乐文化方面的影响。在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亲过程中, 音乐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吸收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如汉与乌孙和亲后, 解忧公主曾派其长女弟史到长安学习鼓琴, 学了三年回到乌孙, 对西域音乐有一定影响。元康二年(前64) , 汉宣帝封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为公主, 出嫁乌孙, 临行前, 汉宣帝/自临平乐观, 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 设乐而
º»遣之0。再如建武二十八年(52) , 北匈奴再次派求婚使团到达洛阳, /更乞和亲, 亦请音乐0。在唐与吐蕃和亲之前, 吐蕃对中原的音乐了解不多, 其大臣论弥萨曾宣称/臣生于边荒, 由来不
¼识中国音乐0。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后, 唐朝音乐传入吐蕃。
5. 文化知识的传播。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和亲是中原汉族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之中传播的一条影响深远的渠道。汉文帝与匈奴和亲时, 送亲使者中行说滞留
½匈奴, 教/单于左右疏记,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0, 并/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0。也即教匈奴人学
习计算方法和军事知识。解忧公主出嫁乌孙后, 她常派子女到长安学习汉族文化。文成公主
¾入藏后, 吐蕃王松赞干布/遣酋豪子弟, 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0。
¿金城公主入藏之前, 吐蕃王就先派人到唐/学汉语0。金城公主入藏后, 又派人向唐索求一些
文化典籍, 唐朝完全满足了她的要求。其他如农业、水利、医疗卫生、植桑养蚕、纺纱织绢、天文历法等方面知识, 也都通过和亲进入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6. 宗教方面的影响。和亲对回纥宗教的影响最为突出。5新唐书#回鹘传6载:/始回纥至中国, 常参以九姓胡, 往往留京师至千人, 居赀殖产甚厚。05册府元龟#和亲二6载:/十二年, 回鹘又遣摩尼僧寺等八人至,, 以摩尼尝为回鹘信奉, , 长庆元年五月丙申, 回鹘都督、宰相、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 诏于鸿胪寺安置。0摩尼教徒在唐朝的建寺活动也比较频繁。如摩尼教传入回纥后, 深受回纥可汗之信仰, 摩尼教徒便凭藉回纥的政治势力, 要挟唐朝为之建寺。大历三年(768) , 他们在长安和洛阳建大云光明寺;
Á求在荆、扬、洪、越等州建大云光明寺, 其徒皆白衣白冠。À大历六年(771) , 回纥又要
总之, 由于和亲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活动, 使中原文化在礼仪、服饰、建筑、音乐、宗教、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等方面都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和亲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 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里仅以突厥、吐蕃和回纥为例加以分析。
先谈突厥。据5隋书#音乐志下6记载, 康国乐/起自周武帝聘北狄为后, 得其所获西戎伎, 因其声0。又据5旧唐书#音乐志二6记载:/周武帝聘虏(突厥) 女为后, 西域诸国来媵, 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 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白智通教习, 颇杂以新声。0由此记载可以看¹
º
»
½
¿
À
Á参见5资治通鉴6卷226。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5册府元龟6卷9785外臣部#和亲一6。5汉书6卷945匈奴传6。5册府元龟6卷9795外臣部#和亲二6。参见5僧史略6卷下, 5佛祖统记6卷41、54。参见5佛祖统记6卷54。¼¾ 5旧唐书6卷1965吐蕃传6。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出:第一, 康国乐传入中原缘于和亲。第二, 和亲中的/媵0婚制度使西域音乐进入长安。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有/二国往媵0¹或多国往媵的制度, 西域诸国音乐借此进入中原。第三, 原西域音乐已被改造, 成为/新声0。到隋唐时期, 这些音乐及乐器已在长安大盛。此外, 突厥盐
º和阿雀盐两支曲子也曾一度在长安流行。
突厥习俗对中原文化也有很大影响。据5资治通鉴6卷196记载, 太子承乾/作八尺铜炉, 六隔大鼎, 募亡奴盗民间马牛, 亲临烹煮, 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 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 辫发羊裘而牧羊, 作五狼头纛及幡旗, 设穹庐, 太子自处其中, 敛羊而烹之, 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 汝曹效其丧仪。. 因僵卧于地, 众悉号哭, 跨马环走, 临其身, 嫠面。良久, 太子起, 曰:-一朝有天下, 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 然后解发为突厥, 委身思摩, 若当一设, 不居人后矣。. 0从太子承乾如此疯狂地模仿突厥习俗的举止中, 可以看出突厥习俗对唐朝臣民影响的程度。受武则天委派到突厥和亲的武延秀回到长安
»后, 常说突厥语, 唱突厥歌, 跳突厥舞。
再谈吐蕃。吐蕃地处西藏高原, 太阳紫外线照射特别强烈, 而且气候恶劣, 常有风暴。吐蕃人为了保护皮肤, 素以赭色糖质物涂面, 即/赭面0, 并以此为美。随着和亲, 赭面和椎髻均传入了长安, 并为唐朝京师士女所竞相崇尚。白居易的5时世妆6云:/元和宫妆君记起, 椎髻面赭非华风。0
最后谈回纥。回纥通过和亲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影响。5旧唐书#回纥传6载:/(太和公主) 既至虏庭, 乃择吉日, 册公主为回鹘可敦。可汗先升楼东向坐, 设毡幄于楼下以居公主, 使群胡主教公主以胡法。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0。这条史料为我们了解和亲对中原文化影响的基本方式提供了依据。和亲公主只要一到回纥, 就要改穿/胡服0, 接受以礼仪、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胡法0教育, 至少在外表上要进行/胡化0包装。此举必然会对唐朝的其他人员有一定影响。如穿回纥服装就对中原服饰影响很大。花蕊夫人宫词云:/明朝腊日官家出, 随驾先须点内人。回纥衣装回纥马, 就中偏称小腰身。0¼
总之,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通过和亲, 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及交融; 和亲的文化影响比其他方面的影响更加突出, 更加鲜明。
三、和亲文化影响的特点及产生影响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和亲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和亲文化影响的范围比较宽泛, 已渗透到婚嫁观念、婚嫁仪式、婚嫁礼俗、婚嫁制度、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服饰、建筑、音乐、宗教等各个领域, 它包括与和亲有关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如此宽泛的影响, 是双方统治者都始料未及的。
第二, 影响的层面比较深透, 而且大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产生影响。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来看, 无论是少数民族的/华化0还是中原汉族的/胡化0, 大都由上层开始, 然后带动一般民¹
º
»
¼5春秋三传6,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307页。参见5唐诗纪事6卷91。参见5旧唐书6卷1835外戚传6。5全唐诗6卷978。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众, 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讲的/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0。如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
¹饭、胡空侯、胡笛、胡舞0, 结果/京都贵戚皆竞为之0。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 绝大多数和亲公主出塞后成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国母0, 其特殊的地位, 使得她们比较容易影响到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 然后通过其首领影响到大臣, 进而影响到其他人。如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 先是影响了松赞干布, 使他/袭纨绡, 为华风0,
»吐蕃的其他臣民, 如当时许多吐蕃人/服改毡裘, 语兼中夏0。º后又通过松赞干布影响到
第三, 和亲的文化影响都是双向的, 一方面, 在双方的接触、仿效和吸收中, 不断汇融对方的优点; 另一方面, 在仿效和吸收中得到了灵感, 进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当然, 新的文化绝不是一个民族或部族的文化对另一个民族或部族文化的简单相加或简单仿效, 而是在仿效、吸纳和汇融中出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如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女婿龟兹王绛宾在龟兹所建宫室, 尽管在汉族人眼里, 能够看到一些中原建筑的影子, 如/外城与长安城等0, ¼/如汉家仪0, ½但是, 它绝不是对汉代建筑的简单模仿, 而是在充分吸收汉代建筑优点基础上建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宫室, 所以, 被当时的/外国胡人0称为/驴非驴, 马非马, 若龟兹王, 所谓骡
¾也0。在/胡人0眼里, 此建筑既不同于西域风格, 也有别于中原风格, 而是在吸收两种风格基础上产生新的风格, 就如同驴马杂交而生出骡子一样。人类文明正是在不断出现新文化的基础上而逐步提高的。
第四, 和亲的文化影响大都是渐进式, 既不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0¿那样立即见效, 也不像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那样快速, 一般都是潜移默化, 渐染华风, 而且大都是从国都向其他地区扩散。当然, 也有的希冀通过和亲立即改变某些方面, 如乃蛮首领屈出律娶西辽公主和西辽前宰相之女并窃据西辽王位后, /用其二妃之言, À改而事佛, 遂定为国教, 令民
Á亦舍所奉而奉之0。结果引起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普遍不满与怨恨。法国史学家勒尼#格鲁
塞所著的5草原帝国6中的一段记载就揭示了屈出律悲剧的原因。其文云:/屈出律像许多其他的乃蛮人一样, 他很可能是个景教徒。不久, 在其虔诚的妻子, 即哈喇契丹公主, 古儿罕的女儿之影响下, 屈出律要想使喀什与和阗的穆斯林们叛教而改信佛教或基督教。和阗的伊玛木(即教长) 们的首领提出抗议, 屈出律即将他钉在清真寺的大门上。在经过这种暴行之后, 根本上
u l 说是穆斯林领土的喀什噶尔只好把蒙古人当作解放者而去迎接他们。0 最后使屈出律在达
拉兹山谷被蒙古将者别执杀。屈出律激进式的宗教政策的后果, 从反面说明渐进式和亲的文化影响的积极意义。
第五, 和亲文化影响的持久性。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对藏族文化的影响就非常深远, 西藏至今还保持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王昭君的影响更加持久, /昭君文化0已经成了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品牌。自1999年以来, 呼和浩特市每年举办一次/昭君文化节0, 其目的¹
º
»
¼
½
¿
À
Á
u l 5后汉书#五行志一6。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上6。薛登:5请止四夷入侍疏6, 5全唐文6卷281, 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2853页。5梁书6卷545诸夷传6。¾ 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5史记6卷435赵世家6。5蒙兀儿史记6卷225古出鲁克传6载, 西辽前宰相之女/与正妃晃忽同信佛0。5蒙兀儿史记6卷225古出鲁克传6。[法]勒尼#格鲁塞著、魏英邦译:5草原帝国6,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263页。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是/利用-昭君. 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知名度, 打造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文化品牌, 以加快呼和浩特与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步伐0。而且, 每届昭君文化节都是/海内外客商云集, 各国
¹艺人荟萃0, /规模越来越大, 影响越来越广0。这些既说明和亲文化影响的持久性, 也说明和
亲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和亲之所以能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原因固然很多, 但如下四个方面尤其应当重视。
第一,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在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文化水准、生存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是和亲对不同文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条件。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 当中原王朝步入封建社会或已处于比较发达的封建社会形态时, 有的少数民族尚处于奴隶社会或刚迈入奴隶社会的门槛, 这样势必存在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差异。同时, 双方在文明程度、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也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 会使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更容易具备交融的条件, 更容易吸引对方。如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 其随逐水草、迁徙无常的生活方式, 在和亲之后往往受到汉族定居的影响, 筑城即为其中的显著之例, 而这种意识对推动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再如少数民族的主体文化是游牧文化, 通过与中原王朝的和亲, 进一步受到了农业文化的影响, 加之中原王朝在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同时, 经常会有一些如/明和亲约束, 厚遇, 通关市0º等比较开明的举措, 这势必会促进少数民族的商业文化的滋长。又如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通过和亲, 少数民族对汉族服饰的艳羡心理越来越强, 如吐蕃王松赞干布/见中国服饰之美, 缩缩丑沮0, 后来就/自褫毡
并带动了其他臣民在服饰方面的积极仿效。
第二, 和亲公主及其后代对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努力。作为和亲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 ) 和亲公主, 都是一些才貌出众甚至有一定特长的人物, 如出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精于星算风水之术0, 吐蕃大臣认为, 若要修建庙宇需向她请教/地脉风水之情0;
资姆训, 动会礼经0; ½¼, 袭纨绡, 为华风0, »出嫁回纥的崇徽公主/不宁国公主被誉为/才貌0双全。由于和亲公主在/母国0的重要地位以及出塞和亲后的特殊地位, 加之中原王朝往往会藉和亲而不断调整民族政策, 改善民族关系, 所以, 她们的言行必然会对双方的文化产生影响。如和亲公主出嫁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几乎都要沿袭/六礼0, 这自然会在礼仪文化方面对少数民族产生影响。再如汉代细君公主/自治宫室居0, ¾唐代文成公主/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 修建热莫切神殿0, /其庙坐西向东, 建筑形式, 原
À与内地寺庙相同, 故称汉式热莫切0¿以及金城公主/至吐蕃, 自筑城以居0, 都对推动乌孙、
吐蕃的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吐蕃原无文字, 文成公主入藏后劝松赞干布创造文字以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于是, 松赞干布派十六人到克什米尔学习, 按藏语特点, 造出¹
º
»
¼
½
¾
¿
À高平:5呼市用/昭君0打造城市名片6, 5光明日报62002年5月9日。5史记6卷1105匈奴列传6。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上6。五世达赖喇嘛:5西藏王臣记6, 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第26页。5全唐文6卷4155册崇徽公主文6。5汉书6卷965西域传下6。五世达赖喇嘛:5西藏王臣记6, 第29、175页。5新唐书6卷2165吐蕃传上6。
5民族研究62003年第3期
30个字母的单音缀孤立语拼音文字。此外, 中原王朝经常按照和亲公主的请求, 送给少数民族一些文化典籍, 无疑会提升她们所嫁民族的文化水准。如开元十九年(731) , 金城公主派使者向唐索求5毛诗6、5礼记6、5左传6、5文选6各一部。这对吐蕃的社会发展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藏族有关史料记载, 金城公主虔信佛教, 曾在吐蕃组织人力翻译了多部佛
¹法经典; 吐蕃赞普在她的影响下, 曾遣大臣巴#桑巴等四人带着书信、礼品到唐朝求请佛典。
这必会对吐蕃的宗教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 和亲公主的后代在影响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中原王朝的君臣之所以非常重视和亲, 其原因之一, 就是比较看重和亲公主后代的作用。刘敬、刘邦和李世民等人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 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和亲后, 和亲公主/生子必为太子, 代单于0, 只要中原王朝/使辩士风谕以礼节0, º那么和亲公主的后代不仅不会对抗中原王朝, 而且还会在文化等许多方面产生广泛影响。白居易在5代忠亮答吐蕃东道节
»度使论结都离等书6中就认为, /国家与吐蕃代为舅甥, 日修临好, 虽曰两国, 有同一家0。就
连吐蕃赞普弃隶¼赞也认为, 双方通过和亲已/同为一家0。
第三, 和亲公主的随从以及与和亲有关人员的努力。和亲公主出塞或归国都有一批随行人员, 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一技之长, 如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侍者冯就/内习汉事, 外习西域诸国事0; ½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随从人员中就有造纸、建筑、装碾、酿酒、制墨等各种汉族工匠, 以及医生、厨师、乐师、设计师和文化教员等各类专门人才。他们往往在少数民族中传授汉族比较先进的文化、技术, 帮助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 在服饰、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少数民族。
第四, 边疆少数民族为和亲而开展的一些活动, 为他们直接浸染中原文明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 从求婚到中原王朝的公主出嫁, 不仅要为交纳聘礼、约定婚期、商讨出嫁细节等事宜反复往来, 而且迎亲队伍也非常庞大, 况且和亲公主出嫁后还有许多诸如答谢、奉献方物及汇报公主情况等活动。这些往来活动, 一是比较频繁; 二是人数众多, 多者达数万人; 三是成分复杂, 既有达官贵人, 又有少数民族首领的亲属, 还有商人和教徒; 四是有的人员在中原停留的时间较长; 五是一个民族政权向中原王朝求婚时会带着其他民族政权的人物来到中原, 如建武二十八年(52) , 北匈奴再次派求婚使团到东汉/更乞和亲, 并请音乐, 又求率西
¾域诸国胡客与俱献见0。各种类型的往来活动, 为他们直接浸染中原文明提供了便利条件。
1责任编辑 华祖根2¹
º
»
¼
½
¾参见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5西藏通史6, 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第123) 124页。5史记6卷995刘敬列传6。5全唐文6卷674。5请约和好书6, 5全唐文6卷999。5资治通鉴6卷27。5后汉书6卷895南匈奴传6。
Ethno -N at ional Studies, N o. 3, 2003
The 0Indigenous People 0and Ethnic Problems in C ontemporary Taiwan
, ,, ,, ,,, ,, ,, ,, ,, ,, ,, ,, ,, ,, ,, Hao Shiyuan (27) Abstract:The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Taiw an are an urgent topic to be studied further in the Mainland. This paper beg 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 name -correcting movement in Taiw an, which started in the early 1980s. T 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thnic minorities .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m inorities . political pursuits and some mistaken concepts expressed in their discourse of ethnic issues. The paper reveals the attem pt of the force for 0T aiw an independence 0to split the motherland by utilizing the issue of the 0indigenous people 0.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so -called 0Austronesian group 0actually serves for the propaganda of 0pan -Austronesian nationalism 0, which aims at 0T aiwan independence 0.
Keywords:T aiw an; indigenous people; ethnic problems; pan -Austronesian nationalism. Some Opinions about Drawing Up the Statute of the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 ,, ,, ,, ,, ,,, ,, ,, ,, ,, ,, Chen Lipeng (43) Abstract:In order to guarantee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as w ell as to promote the legal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China is planning to enact the Statute of the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 enth Five -Year Plan. As member and w riter of the drafting group for the Statue, w hich belongs to the M 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leg al status, significance and basis of the Statute. Besides, the author g ives some detailed ideas of his opinions concerning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s of the Statute, w ith the purpose to consult ex perts and promote the leg islative process of the Statute.
Keywords: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legislation; statute.
Hu man Reprodu ction, Social Contro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C limate: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e of Reproduction with Reference to
Ethnographic Records ,, ,, ,, ,, ,,, ,, ,, ,, Zhong Nian (51)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work in a rural community and coupled w ith ethnog raphic records in anthropologic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 -cultural control and human reproduc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socio -cultural control has exerted strong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the cultural psycholog ical climat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functioned in a direct w ay in this proces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culture of reproduction i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
of reproduction. human reproduction; social control; cultural psy cholog ical climate; culture
Intermarriages for Pacification in Ancient China:Its Cultural Influence
,, ,, ,, ,, ,, ,, ,, ,, ,, ,,, ,, ,, ,, ,, Cui Mingde (59)
Contents, Abstracts and K eywords
Based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ontacts and
acculturation that resul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interm arriage for pacification. T he paper involves the spreading of ceremony, costume, architecture, m usic, religion and the cultural know ledge. T hen,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plains on the cultures of the frontier ethnic g roups in the course of intermarriage for pacification. Also, the condition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influence are discussed. Abstract:
Keywords:interm arriages for pacification; cultural contacts; cultural influence.
0Neichen 0and 0Waichen 0in the Dynasties of Qin and Western Han
, ,, ,, ,, ,, ,, ,,, ,, ,, ,, ,, ,, ,, ,, ,, , Liu Rui (69)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0neichen 0(inner vassal) and 0w aichen 0
(outervassal) , w hich appear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com munication betw 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Western Han Dy nasty and the ethnic minorities. 0Neichen 0and 0w aichen 0are different i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0chenbang 0(inner v assal) and 0w ai chenbang 0(outer vassal) , w hich appear in the unearthed bamboo slips of the Q in Dynasty, are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0neichen 0and 0w aichen 0in the H an Dynasty. Similarly, as for the 0jim i 0system (a lo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ethnic regime in the frontier) and 0baosai manyi 0(barbarians who inhabited and guarded the frontier) in ancient literature, the former equals to 0waichen 0while the latter is corresponding to 0neichen 0. At the en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 ays and causes of the transform ation of 0neichen 0to 0w aichen 0, suggesting that the intensify ing of military force of the central g overnment is the immediate driving for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Qin Dynasty ; Han Dynasty; 0neichen 0(inner vassal) ; 0w aichen 0(outer
v assal) ; policy for ethnic minority. Abstract:Keywords :
The Carved Stone of Boshwahe Was Made By Ancient Bai People
,, ,,, ,, ,, ,, ,, ,, ,, ,, ,, ,, ,, ,, , Li Zongfang (80)
The carved stone of Boshw ahe is located in Zhaojue County, Liangshan
Prefecture , Sichuan Province. It contains many craved figures and provides rare material for researches in various fields. The carved stone relates to Buddhism in Nanzhao and Dali. As for the ethnicity of the craftsmen who carved the stone, there are hypothesis of the Yi and that of the Lia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Buddhist believers in Jianchang district during the periods of Nanzhao and Dali w ere the Bai people, w ho had had m igrated there from Nanzhao. Th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wa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Bai migrants, and the Buddhist M ose household in Boshw he w as of th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T h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had long been the rulers in Zhaojue. And they formerly lived near a bowl mill in Boshw he, this providing conditions for stone carving. So final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arved stone of Boshwahe was made by the Bai people represented by th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Abstract:
Keywords:Boshw ahe; carved stone; Zhao Clan in Jianchang; Bai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