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名曲欣赏

钢琴名曲欣赏

钢琴艺术是来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它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

自20世纪初,第一首中国钢琴曲——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正式发表以来,我国一代代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劳。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的线条。

一、20世纪初中国钢琴早期的探索阶段

1、萌芽起步期(1910—1929)。

进入20世纪,在西方音乐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王光祈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爱国热忱的音乐家们,在中国乐坛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音乐运动。

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同样作了种种探索。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以及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色彩的变化发展,成为艺术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

赵元任: 《和平进行曲》(钢琴曲,1915 年) 、《偶成》(钢琴曲,1917 年) 、 《小朋友进行曲》(钢琴曲,1919 年) 、《锯大缸》(钢琴曲,1921 年) 、《卖布谣》(歌曲钢琴伴奏,1925年) 、 《教我如何不想他》 (歌曲钢琴伴奏,1926 年) 、《也是微云》(歌曲钢琴伴奏,1927年) 。

老志诚: 《牧童之乐》(钢琴曲,1932年) 、《秋兴》(钢琴曲,1932年) 。 江定仙: 《摇篮曲》(钢琴曲,1932年)

萧友梅: 《新霓裳羽衣舞》(钢琴曲,1923年) 、《哀悼歌》(钢琴曲) 、《钢琴教科书》

这一阶段的钢琴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为《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练习曲作品59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84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 299》、《哈农练指法》、《小奏鸣曲集》等初级教材,这些外来的教材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教学。赵元任、萧友梅等人根据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也先后编写过一些初级教材,但他们的教材根本没有用于钢琴教学的主修方向,只是作辅助教学与练习。

2、艺术创作雏形期1930—1949。

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近20年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期。

第一阶段1930—1937 。

这个时期在中国左翼“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以极大的热情引进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与成就”的思潮影响下,“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艺术观逐渐沉寂,随之而来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艺术观与“救亡”的时代声音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股强大艺术潮流。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俄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纷纷来到中国,这对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并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0年代的代表作品还有:1932年老志诚的《牧童之乐》、1932年江定仙的《摇篮曲》、1934年贺绿汀的《摇篮曲》、1934年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等作品。其中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创作的《十六首断章小品》(作品8)和《五首素描》(1935年) 、《三首舞》 (1936 年)曾在1938年威尼斯第四届国际作曲家比赛中获奖。这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旅居法国的丁善德创作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到中国征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此时,有六首中国钢琴曲获奖,它为后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37—1949这一阶段是战争、救亡与艺术发生更为密切关系的一个时期 。

30—40 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旋法为幕础,而又不拘于原有的民族曲调。在乐曲结构手法力面,他们在总结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基础上,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在和声写作方面,他们继承发扬了20年代一些作曲家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形成了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透发出中国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在复调写作方面,“很擅长于在创作中自由地编制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的各种自由对位,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技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

1946年瞿维的《花鼓》,是40年代描写人民新生活的钢琴音乐代表作。

1941年贺绿汀的《怀念》、《小曲》、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等也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

1947年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迄今为止见诸资料中我国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曲。

1945 年丁善德创作了《春之旅》

1946年陆华柏创作了《浔阳古调》

1948年陆华柏创作了《农作舞变奏曲》

二、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的艺术创作阶段

1、艺术创作繁荣期1950—1966。

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钢琴音乐创作也有了根植的土壤。“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

一系列文艺政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响亮口号。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

格与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具体实践。

标题性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一大特点。大多数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标题性作为曲名,也有的兼用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两种命名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作品题名,这种表现人 的心理与情感方面且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的中国音乐标题,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的另一体现。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大致有七十多首。如:

丁善德: 1950 年创作了《第一新疆舞曲》

1953年创作了《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

1955 年创作了《第二新疆舞曲》

江文也: 1950 年创作了《乡土节令诗曲》

1951 年创作了《渔夫舷歌》

马思聪: 1950 年创作了《三首舞曲》

1952 年创作了《粤曲三首》

陈培勋: 1952 年创作了《卖杂货》

1952 年创作了《旱天雷》

1953年创作了《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1959年创作了《思春》、《旱天雷》

桑桐: 1952 年创作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1959 年创作了《随想曲 》

朱工一: 1952年创作了《序曲三首》

廖胜京: 1953 年创作了《火把节之夜》

汪立三: 1953 年创作了《蓝花花》

1957年创作了《小奏鸣曲》

蒋祖馨: 1955 年创作了《庙会》

杜鸣心: 1955年创作了《练习曲》

1956年创作了《变奏曲》

朱践耳: 1955 年创作了《序曲二首》

殷承宗: 1955年创作了《快乐的啰嗦》

黎英海: 1956年创作了《民歌小曲五十首》

刘庄: 1958年创作了《巴蜀之画》

郭志鸿: 1958年创作了《新疆舞曲》

王建中: 1958年创作了《云南民歌五首》

1961年创作了《变奏曲》

周广仁: 1958年创作了《小红军》

吴祖强、杜鸣心:1959年创作了《鱼美人选曲》

田丰: 1960 年创作了《高山族组曲》

石夫: 1964 年创作了《塔吉克舞曲》

储望华: 1964 年创作了《翻身的日子》

1958年10月,出版了杨儒怀的《八首民歌短曲》。这八首短曲都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东蒙民歌《小情人》、蒙古民歌《淌得哥哥》、贵州民歌《山歌》、山西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上你走》和《配夫妻》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陕北民歌《信天游》。

1959年1月,《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创作丛刊——简易钢琴曲集》正式出版。曲集中有10首小曲:青海民歌《送大哥》,朝鲜民歌《大同江边》,东蒙民歌《诺恩

吉娅》,陕西陇东民歌《民歌主题变奏曲》、《摇篮曲》、《让开,让开!》,四川民歌《花儿慢慢摇》,越剧主题《小序曲》,戏曲牌子《拜厢》,湖北民歌《双撇笋》。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在沈阳、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音乐学院,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相继设立了音乐系,钢琴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钢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欧洲的传统钢琴教材外,还自编了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教材。有黎英海编写的《五声调式钢琴练习曲》、《民歌钢琴小曲五十首》, 有中央音乐学院编写的《中国钢琴曲选》、有《钢琴教学曲选——中国作品集》等等。一批青年钢琴家 (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刘诗昆、殷承宗等) 脱颖而出。

2、艺术创作改编期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转折期。

文化大革命时,一批钢琴家、教授被集中起来,讨论为“样板戏”唱腔写钢琴伴奏的问题。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还有一批作曲家、钢琴家并未停止工作,他们采用原歌曲、故事标题,改编成为钢琴音乐,通过了“四人帮”的政治审查。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还包括:

刘诗昆: 1966年创作的《公社社员喜洋洋》

崔世光: 1967年创作的《松花江上》

1976年《夫妻识字》

王建中: 1972年创作的的《赤胆忠心》、《大路歌》

1973年创作的《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梅花三弄》

1974年《绣金匾》

储望华: 1972年创作的《二泉映月》

1973年《浏阳河》

杜鸣心: 1975年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组曲》

黎英海: 1975《夕阳箫鼓》

陈培勋: 1975年创作的《平湖秋月》

1976年创作的《流水》

周广仁: 1976年创作的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人:

1970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6年创作的《十面埋伏》、《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北风吹》

三、20世纪末中国钢琴的多元化创作阶段(1977—1999)。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粉碎,中国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伴随“拨乱反正”及其后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上运动的开始,中国当代社会进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全新的思想观念、多元的文化观念和观念的急速转化等使这一时期的音乐观念由文革期间的“一元化”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这一时期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许多作曲家在坚持中国调式特性的和声研究与革新的同时,更为大胆的吸收、运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对新的风格、新的音响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他们有选择性地使用

了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如“十二音技法”等);有的则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如“太极作 曲系统”等),且使理性的思考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创作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

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获“国庆”周年献礼器乐创作比赛二等奖。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

汪立三: 1977年创作的《叙事曲——游击队歌》

1978年创作的《兄妹开荒》

黎英海: 1978年创作的《阳关三叠》、

储望华: 1978创作的《新疆随想曲》、《红星闪闪放光彩》

崔世光: 创作的《松花江上》等等。

进入80年代后,这种创作态势尤显突出,从钢琴音乐创作题材的宽泛性、形式的多样性、技法的创新性以及音乐所表达思想内涵的丰富性,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进入了多元化

的发展阶段。随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深入,为作曲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与此同时,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论及表现手法又拓宽了作曲家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技巧。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又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民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这一创作观念己成为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显著的特征。

1986年殷承宗的钢琴伴唱曲《红灯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

汪立山: 1980年创作的《梦天》、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钢琴套曲《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

罗忠镕: 1986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托卡塔》、 《梦幻》、 《花团锦簇》) 王建中: 创作的《彩云追月》、《樱花》、《谐谑曲》、《陕北民歌五首》 朱践耳: 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

石夫: 创作的《即兴曲》、《第二新疆舞曲》

倪洪进: 创作的《壮乡组曲》

黄虎威: 创作的(欢乐的牧童》

孙以强: 创作的《春舞》

陈铭志: 1982年创作的《钢琴复调小品八首》

权吉浩: 创作的《长短的组合》、《宴乐》

陈怡: 创作的《多耶》

周龙: 创作的《五魁》

崔文玉: 创作的《第一奏鸣曲》

杨衡展: 创作的《但曲》

姜小丽: 创作的《寒号鸟》

蒋祖馨: 创作的《箴前》、《第一奏鸣曲》、钢琴组曲《山花烂漫》

崔世光: 创作的《山泉》、《山东风俗组曲》

高为杰: 创作的《秋野》

彭志敏: 创作的《风景系列》

丁善德: 创作的《儿童钢琴曲八首》、《小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前奏曲六首》、《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夏良: 创作的《西双版纳风情》

赵晓生: 1986年创作的《太极》

刘敦南: 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

杜鸣心: 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

谭盾: 创作的钢琴组曲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在本世纪前半叶的近50年间,比较重要的中国钢琴作品大约有34首(其中几乎绝大多数属于小品、或小品组曲性质的作品)。而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将近20多年间,公开发表及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中国钢琴作品已达百首左右。从“文革”结束以来的30年间,公开发表及在实际教学、演出中选用的作品则达到了250多首,并且几乎囊括了钢琴音乐的大、小各种体裁。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几乎绝大部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者都不同程度地为体现钢琴风格的民族化和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总之,钢琴专业论文代写建国60年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钢琴界在和各有关方面的相互配合下为发展中国钢琴事业所体现的巨大热情,及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突出的,深信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国的钢琴事业必将以更新的面貌呈现于社会主义祖国的乐坛和世界乐坛。

钢琴名曲欣赏

钢琴艺术是来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它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

自20世纪初,第一首中国钢琴曲——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正式发表以来,我国一代代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劳。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的线条。

一、20世纪初中国钢琴早期的探索阶段

1、萌芽起步期(1910—1929)。

进入20世纪,在西方音乐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王光祈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爱国热忱的音乐家们,在中国乐坛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音乐运动。

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同样作了种种探索。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以及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色彩的变化发展,成为艺术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

赵元任: 《和平进行曲》(钢琴曲,1915 年) 、《偶成》(钢琴曲,1917 年) 、 《小朋友进行曲》(钢琴曲,1919 年) 、《锯大缸》(钢琴曲,1921 年) 、《卖布谣》(歌曲钢琴伴奏,1925年) 、 《教我如何不想他》 (歌曲钢琴伴奏,1926 年) 、《也是微云》(歌曲钢琴伴奏,1927年) 。

老志诚: 《牧童之乐》(钢琴曲,1932年) 、《秋兴》(钢琴曲,1932年) 。 江定仙: 《摇篮曲》(钢琴曲,1932年)

萧友梅: 《新霓裳羽衣舞》(钢琴曲,1923年) 、《哀悼歌》(钢琴曲) 、《钢琴教科书》

这一阶段的钢琴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为《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练习曲作品59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84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 299》、《哈农练指法》、《小奏鸣曲集》等初级教材,这些外来的教材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教学。赵元任、萧友梅等人根据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也先后编写过一些初级教材,但他们的教材根本没有用于钢琴教学的主修方向,只是作辅助教学与练习。

2、艺术创作雏形期1930—1949。

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近20年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期。

第一阶段1930—1937 。

这个时期在中国左翼“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以极大的热情引进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与成就”的思潮影响下,“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艺术观逐渐沉寂,随之而来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艺术观与“救亡”的时代声音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股强大艺术潮流。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俄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纷纷来到中国,这对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并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0年代的代表作品还有:1932年老志诚的《牧童之乐》、1932年江定仙的《摇篮曲》、1934年贺绿汀的《摇篮曲》、1934年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等作品。其中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创作的《十六首断章小品》(作品8)和《五首素描》(1935年) 、《三首舞》 (1936 年)曾在1938年威尼斯第四届国际作曲家比赛中获奖。这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旅居法国的丁善德创作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到中国征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此时,有六首中国钢琴曲获奖,它为后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37—1949这一阶段是战争、救亡与艺术发生更为密切关系的一个时期 。

30—40 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旋法为幕础,而又不拘于原有的民族曲调。在乐曲结构手法力面,他们在总结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基础上,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在和声写作方面,他们继承发扬了20年代一些作曲家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形成了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透发出中国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在复调写作方面,“很擅长于在创作中自由地编制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的各种自由对位,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技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

1946年瞿维的《花鼓》,是40年代描写人民新生活的钢琴音乐代表作。

1941年贺绿汀的《怀念》、《小曲》、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等也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

1947年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迄今为止见诸资料中我国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曲。

1945 年丁善德创作了《春之旅》

1946年陆华柏创作了《浔阳古调》

1948年陆华柏创作了《农作舞变奏曲》

二、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的艺术创作阶段

1、艺术创作繁荣期1950—1966。

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钢琴音乐创作也有了根植的土壤。“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

一系列文艺政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响亮口号。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

格与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具体实践。

标题性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一大特点。大多数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标题性作为曲名,也有的兼用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两种命名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作品题名,这种表现人 的心理与情感方面且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的中国音乐标题,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的另一体现。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大致有七十多首。如:

丁善德: 1950 年创作了《第一新疆舞曲》

1953年创作了《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

1955 年创作了《第二新疆舞曲》

江文也: 1950 年创作了《乡土节令诗曲》

1951 年创作了《渔夫舷歌》

马思聪: 1950 年创作了《三首舞曲》

1952 年创作了《粤曲三首》

陈培勋: 1952 年创作了《卖杂货》

1952 年创作了《旱天雷》

1953年创作了《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1959年创作了《思春》、《旱天雷》

桑桐: 1952 年创作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1959 年创作了《随想曲 》

朱工一: 1952年创作了《序曲三首》

廖胜京: 1953 年创作了《火把节之夜》

汪立三: 1953 年创作了《蓝花花》

1957年创作了《小奏鸣曲》

蒋祖馨: 1955 年创作了《庙会》

杜鸣心: 1955年创作了《练习曲》

1956年创作了《变奏曲》

朱践耳: 1955 年创作了《序曲二首》

殷承宗: 1955年创作了《快乐的啰嗦》

黎英海: 1956年创作了《民歌小曲五十首》

刘庄: 1958年创作了《巴蜀之画》

郭志鸿: 1958年创作了《新疆舞曲》

王建中: 1958年创作了《云南民歌五首》

1961年创作了《变奏曲》

周广仁: 1958年创作了《小红军》

吴祖强、杜鸣心:1959年创作了《鱼美人选曲》

田丰: 1960 年创作了《高山族组曲》

石夫: 1964 年创作了《塔吉克舞曲》

储望华: 1964 年创作了《翻身的日子》

1958年10月,出版了杨儒怀的《八首民歌短曲》。这八首短曲都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东蒙民歌《小情人》、蒙古民歌《淌得哥哥》、贵州民歌《山歌》、山西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上你走》和《配夫妻》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陕北民歌《信天游》。

1959年1月,《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创作丛刊——简易钢琴曲集》正式出版。曲集中有10首小曲:青海民歌《送大哥》,朝鲜民歌《大同江边》,东蒙民歌《诺恩

吉娅》,陕西陇东民歌《民歌主题变奏曲》、《摇篮曲》、《让开,让开!》,四川民歌《花儿慢慢摇》,越剧主题《小序曲》,戏曲牌子《拜厢》,湖北民歌《双撇笋》。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在沈阳、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音乐学院,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相继设立了音乐系,钢琴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钢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欧洲的传统钢琴教材外,还自编了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教材。有黎英海编写的《五声调式钢琴练习曲》、《民歌钢琴小曲五十首》, 有中央音乐学院编写的《中国钢琴曲选》、有《钢琴教学曲选——中国作品集》等等。一批青年钢琴家 (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刘诗昆、殷承宗等) 脱颖而出。

2、艺术创作改编期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转折期。

文化大革命时,一批钢琴家、教授被集中起来,讨论为“样板戏”唱腔写钢琴伴奏的问题。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还有一批作曲家、钢琴家并未停止工作,他们采用原歌曲、故事标题,改编成为钢琴音乐,通过了“四人帮”的政治审查。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还包括:

刘诗昆: 1966年创作的《公社社员喜洋洋》

崔世光: 1967年创作的《松花江上》

1976年《夫妻识字》

王建中: 1972年创作的的《赤胆忠心》、《大路歌》

1973年创作的《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梅花三弄》

1974年《绣金匾》

储望华: 1972年创作的《二泉映月》

1973年《浏阳河》

杜鸣心: 1975年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组曲》

黎英海: 1975《夕阳箫鼓》

陈培勋: 1975年创作的《平湖秋月》

1976年创作的《流水》

周广仁: 1976年创作的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人:

1970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6年创作的《十面埋伏》、《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北风吹》

三、20世纪末中国钢琴的多元化创作阶段(1977—1999)。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粉碎,中国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伴随“拨乱反正”及其后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上运动的开始,中国当代社会进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全新的思想观念、多元的文化观念和观念的急速转化等使这一时期的音乐观念由文革期间的“一元化”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这一时期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许多作曲家在坚持中国调式特性的和声研究与革新的同时,更为大胆的吸收、运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对新的风格、新的音响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他们有选择性地使用

了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如“十二音技法”等);有的则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如“太极作 曲系统”等),且使理性的思考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创作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

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获“国庆”周年献礼器乐创作比赛二等奖。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

汪立三: 1977年创作的《叙事曲——游击队歌》

1978年创作的《兄妹开荒》

黎英海: 1978年创作的《阳关三叠》、

储望华: 1978创作的《新疆随想曲》、《红星闪闪放光彩》

崔世光: 创作的《松花江上》等等。

进入80年代后,这种创作态势尤显突出,从钢琴音乐创作题材的宽泛性、形式的多样性、技法的创新性以及音乐所表达思想内涵的丰富性,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进入了多元化

的发展阶段。随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深入,为作曲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与此同时,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论及表现手法又拓宽了作曲家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技巧。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又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民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这一创作观念己成为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显著的特征。

1986年殷承宗的钢琴伴唱曲《红灯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

汪立山: 1980年创作的《梦天》、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钢琴套曲《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

罗忠镕: 1986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托卡塔》、 《梦幻》、 《花团锦簇》) 王建中: 创作的《彩云追月》、《樱花》、《谐谑曲》、《陕北民歌五首》 朱践耳: 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

石夫: 创作的《即兴曲》、《第二新疆舞曲》

倪洪进: 创作的《壮乡组曲》

黄虎威: 创作的(欢乐的牧童》

孙以强: 创作的《春舞》

陈铭志: 1982年创作的《钢琴复调小品八首》

权吉浩: 创作的《长短的组合》、《宴乐》

陈怡: 创作的《多耶》

周龙: 创作的《五魁》

崔文玉: 创作的《第一奏鸣曲》

杨衡展: 创作的《但曲》

姜小丽: 创作的《寒号鸟》

蒋祖馨: 创作的《箴前》、《第一奏鸣曲》、钢琴组曲《山花烂漫》

崔世光: 创作的《山泉》、《山东风俗组曲》

高为杰: 创作的《秋野》

彭志敏: 创作的《风景系列》

丁善德: 创作的《儿童钢琴曲八首》、《小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前奏曲六首》、《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夏良: 创作的《西双版纳风情》

赵晓生: 1986年创作的《太极》

刘敦南: 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

杜鸣心: 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

谭盾: 创作的钢琴组曲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在本世纪前半叶的近50年间,比较重要的中国钢琴作品大约有34首(其中几乎绝大多数属于小品、或小品组曲性质的作品)。而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将近20多年间,公开发表及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中国钢琴作品已达百首左右。从“文革”结束以来的30年间,公开发表及在实际教学、演出中选用的作品则达到了250多首,并且几乎囊括了钢琴音乐的大、小各种体裁。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几乎绝大部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者都不同程度地为体现钢琴风格的民族化和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总之,钢琴专业论文代写建国60年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钢琴界在和各有关方面的相互配合下为发展中国钢琴事业所体现的巨大热情,及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突出的,深信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国的钢琴事业必将以更新的面貌呈现于社会主义祖国的乐坛和世界乐坛。


相关内容

  • 音乐书籍目录
  • 20世纪世界小提琴大师精粹.pdf 50位伟大的作曲家和他们的1000部作品.pdf BBC音乐导读1 巴赫管风琴音乐.pdf BBC音乐导读10 布鲁克纳 交响曲.pdf BBC音乐导读11 库普兰.pdf BBC音乐导读12 德彪西 管弦乐.pdf BBC音乐导读13 德沃夏克 交响曲与协奏曲. ...

  • 古典吉他名曲演奏教学教案
  • 月 光 --古典吉他名曲演奏教学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演奏 2)年级:九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在乐器家族中寻找你的朋友 5)学时数: 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A .了解"吉他史上的贝多芬"--费尔南度·索尔生平 ...

  • 中外音乐欣赏专版
  •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手册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讲座 古典音乐入门指南 音乐欣赏常识及工具大全 西方古典音乐曲目欣赏指南 古典音乐入门者必看 32位西方古典音乐大师简介 柴可夫斯基简介 莫扎特简介及作品欣赏 西方古典音乐词语解释 约翰·施特劳斯作品欣赏 贝多芬及其作 ...

  • 钢琴名曲鉴赏
  • 一.摘要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诗人尊称为乐圣.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悲怆>奏鸣曲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该奏鸣曲表达了他对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的反抗,憧憬了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全曲三个乐章给人一种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其 ...

  • 十大著名钢琴曲.DJ名曲
  • 一.肖邦:"军队"波兰舞曲 这首乐曲作于1838年,因<军队>而著名,这是由于曲中的第一.二两主题的旋律,具有极为豪放.勇敢的军队性格之故.全曲必须以严格的速度来演奏.事实上,这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传统的波兰舞曲就是以风格雄浑.豪放而著称的,显示 ...

  • 名曲欣赏简介
  • 兴隆乡学校经典名曲欣赏简介 1.<百鸟朝凤> 山东民间乐曲,唢呐独奏.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回忆. 2.<苗岭的早晨> 口笛独奏,白城仁曲 展现美丽的苗寨春色晨景和苗族人民愉快劳动的喜悦心情. 3.<单簧管波尔卡>波兰 普罗修斯卡 ...

  • 名曲[春之声圆舞曲]欣赏
  • 圆舞曲,又名华尔兹,也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春之声圆舞曲>作品第410号,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 · 施特劳斯的不朽之作. 小约翰 · 施特劳斯,其父亲老约翰 · 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流传最广的 ...

  • 电子琴入门教材
  • 电子琴入门教材 电子琴考级教材 电子琴图书 名家名曲演奏 畅销教材:电子琴演奏教程系列 15 VCD 360元 主讲 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琴考级专家委员会主任 电子琴学会会长 王梅珍教授 内容:电子琴演奏特点.各种演奏技法.各种功能使用.演奏技法训练等 电子琴演奏入门 3 VCD 手册 80元 电子琴演 ...

  • 第三届青少年才艺大赛主持词
  • 第三届青少年艺术人才选拔赛颁奖晚会串联词 一.开场歌舞<欢庆>奇艺舞蹈教室 A赵:尊敬的各位领导 B曹:尊敬的各位来宾 C孙:各位参赛的小选手 D李: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合]大家晚上好! A:欢歌笑语.追逐梦想,榆州神韵在这里激情飞扬 B:喜悦盛开,欢聚一堂,时代风采在这里熠熠闪光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