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总第172期
2014年3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ComparativeEconomic&SocialSystemsNo.2,2014Mar.2014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
马草原
系统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内容提要: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
距变动的长期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进行了简要评论。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
理论研究上,由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演变及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而以往的研究又多
侧重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从而使得现有理论模型对城镇收入差距缺乏解释力;实证研
究则限于数据可得性而无法给出一个连续的、有微观基础的结论。鉴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
“历史与逻辑统一”环境,在今后有关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应能
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
关键词: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综述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3947(2014)02-0247-10文章编号:1003-
一、引言
鉴于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在经济学领域对该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从研究的时间顺序上看,以库兹涅茨经典文献为发端的前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收入分配“一般性”规律的探索,而后期研究则更多地集中在对具体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状况的测量与分析,以及由此对库兹涅茨倒U规律的证明或证伪。
改革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在饱受诟病的同时也吸引了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相关成果颇为丰硕。对收入差距研究的切入点很多,从城乡区别的角度,总体收入差距可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等三个组成部分。纵观现有文献,多数学者侧重于城乡差距以及农村内部差距,而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原因可能在于城镇收入差距长期以来小于城乡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迅速扩大已经产生了诸多经济社会难题,更重要的是,行政垄断以及非法非正常因素产生的不合理收入差距多发生在城镇,因此,即便城镇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由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绝不容忽视。全面梳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系统展示研究脉络并找出薄弱环节,对深入理解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廓清今后研究的推进方向和重点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马草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项目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研究”
号:07&ZD045)。
248《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理论研究综述只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部门(或单部门)收入差距动态演变趋势的代表性文献进行回顾,而实证研究综述只对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文献进行梳理。
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研究
依据世界经验,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多发生在经济增长初期,即二元结构转换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关理论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而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通常隐含在基于二元框架的总体收入差距变动规律之中。对城镇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直接理论研究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可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不考虑二元结构转换的作用,而是借助人力资本的异质性、财富增长差异等内生因素对单部门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研究;第二类以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背景,在纳入体制转轨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城镇部门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
(一)单部门收入差距内生演变机理与趋势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收入分配长期演变机制的研究不再仅仅借助于结
“外生”“内生”构转换等力量,而是更加重视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此类研究通常在一个“纯粹”的经济环境中,从微观个体人力资本或者财富投资决策的角度推导出不同于库兹
1993)的研究在一个两涅茨倒U假说的收入分配演变趋势。加勒和泽拉(Galor&Zeira,
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中展开。人们通过(跨期的)效用来决定本期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门槛,教育多在高收入群体中发生,这导致了穷人、中等收入阶层和富人有着不同的财富收敛路径,从而初始收入分配差异有可能极化成长期的贫
1993)的模型更加侧重初始财富的投向以及富差距。班纳吉和纽曼(Banerjee&Newman,
由此决定的职业选择。通过随机差分方程系统分析,他们认为初始财富分配状况基本相似的经济可能收敛到完全不同的分配状态①。
随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近年来在诸多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也涵盖了收入差距的长期规律。许多模型对经济中人口异质性和人力资本因素给予了充分关注,在单部门经济中推导内生均衡增长的同时也衍生出了收入和分配的关系。加勒和提登(Galor&Tsiddon,1996)在一个引入人力资本因素的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论证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长期倒U关系。在加勒和提登看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经济增长初
Xie&Zou,2000)利用内生期的必然现象甚至是必要条件。李弘毅、谢丹阳和邹恒甫(Li,
增长模型框架,研究了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从功能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资本积累倾向于扩大收入差距,但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差距不平等状况将随着资本的积累(从而经济增长)得以改善。对单部门收入分配长期演变趋势的另一条研究途径
1994)以及是利用内生财政政策理论进行的分析,佩尔森和塔贝里尼(Persson&Tabellini,
1994)的研究从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反向影响的阿莱西拉和罗德里克(Alesina&Rodrik,
1993)、1996),①对加勒和泽拉(Galor&Zeira,加勒和提登(Galor&Tsiddon,以及班纳吉和纽曼(Banerjee&New-
man,1993)等学者研究成果更全面细致的总结和评论可参考(阿特金森、2009)。布吉尼翁,
·会议综述和文献述评·马草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249角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尹恒、龚六堂和邹恒甫(2005)的模型以内生财政政策理论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财政支出同时具备生产性和消费性,经济均衡时增长率与税率呈现倒U关系,经济增长率伴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先升后降,在政治均衡时实际资本税率又与收入差距正相关,从而可以得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关系。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疏通资本积累与投资的重要角色,而非均衡的资本积累和差异化的投资机会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遇,因此,金融资源的偏好性配置方式具备重要的收入分配意义。有些学者从金融发展及信贷市场的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角度对收入分配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Greenwood&Jo-vanovic,1990)的模型是该领域的开篇之作,他们在初始分配外生的条件下,建立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动态理论模型,预言了收入差距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过
“倒U”1997)的模型与格林伍程中服从库兹涅茨规律。阿洪和博尔顿(Agihon&Bolton,
德和约万诺维奇(1990)的研究相似,认为穷人之所以不能在金融市场上取得融资是因为较高的利率。随着富人财富的积累,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增加,利率逐渐降低,最终穷人也能进入金融市场融资,从而收入差距在最初可能会拉大,但最终将会缩小。松山(Matsuy-ama,2000)的模型是刻画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由于信贷市场作用而产生倒U型收入分配效应的经典文献,被人们广泛引用和借鉴。该模型也认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存在“滴流
,“财富门槛”效应”最大的突破在于将金融市场中的内生化。依据模型可知,所有借款者
“财富门槛”面临相同的约束,穷人不能取得信贷支持的原因并不在资金出借者,而仅仅
在于自身财富无法达到投资规模的要求,因而该模型并不具有金融歧视的意义,也显然不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现实。众所周知,金融歧视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存在的,产生金融歧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群体被赋予不同的风险预期。现实中的借款者在金融市场上也决不是如该模型所显示的那样面临相同的“财富门槛”约束。
(二)二元结构与体制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部门收入差距变动规律的研究
二元结构和经济转型是中国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上述基于“纯粹”的经济环境对单部门收入分配内生演变规律的研究通常缺乏现实基础,难以从根本上解释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长期扩大。因此,在现有对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结构转换和经济转型成为多数研究必须考虑的前提,并且着重从宏观经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城镇收入差距长期的演变趋势。李实(1997)的模型在二元框架内考虑了城市部门内部劳动力的异质性,认为在收入分配政策稳定的情况下,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劳动力转移会加速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扩大,实际上将城市收入差距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差异以及部门内部劳动力的供求。该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城市非公有制经济部门迅速成长、劳动力流动逐渐加速并因此带来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直接而形象的描述,缺陷在于模型的解释范围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都比较小,并不能回答转轨经济中收入差距长期趋势的一般性问题。王韧(2006)在二元转换和经济开放双重约束下构建了一个“四部门
,双二元动态模型”把对外开放因素引入传统结构转换的分析框架。他提醒我们考察收
入分配的变动趋势时应综合结构转换和对外开放两方面的影响,遗憾的是仅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未将开放条件和二元经济有机结合以揭示收入分配的可能走向。
250《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
还有学者从功能性收入分配入手,研究资本积累及其所得的变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李稻葵、刘霖林和王红领(2009)研究了国民收入中劳动份额演变的一般规律,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变化趋势呈现出U型趋势,而资本份额因与劳动份额的消涨关系呈现倒U趋势,为库兹涅茨倒U假说提供了一个基于功能分配的精准解释,但该理论的得出本质上基于部门转换中的劳动供求,而忽略了部门内部收入差距来源于劳动差别这一基本事实。龚刚和杨光(2010)也从功能分配入手,使用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研究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份额持续下降导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工资调整对劳动生产率和物价水平变动缺乏敏感性”作为发展初期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获益高于劳动的主要原因。这事实上是借鉴了凯恩斯主义的“工
,资粘性”从功能分配的角度解释了收入分配倒U理论。
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综述
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证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及趋势分析;二是对改革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及长期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开始使用各种方法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测度方法主要有基尼系数、泰尔熵指数、变异系数等,以基尼系数最为通用。表1归纳了国内对城镇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测度研究的代表性结论。
表1: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测度结果概览年份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国家统计局0.160.160.150.150.150.160.190.190.20.230.230.230.240.250.270.30.280.28牛飞亮测算南开课题组陈宗胜课题组黄泰岩、0.16210.17330.20920.20450.20500.22750.23760.22400.22780.23070.22590.23540.24250.25360.27240.30180.28800.30340.2680.2650.2640.2750.2710.2720.2620.2720.2970.2340.2290.4490.2360.160.150.1480.1490.1680.1750.16330.16580.16650.1750.18030.17710.16750.18480.20450.21550.20850.20870.280.280.23向书坚测算李实课题组
·会议综述和文献述评·马草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251
续表1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国家统计局0.290.30.2950.320.320.340.34陈宗胜课题组黄泰岩、牛飞亮测算南开课题组0.30790.30.32300.33610.34170.35120.37260.38200.38750.39560.39180.37930.3801向书坚测算0.21940.22660.20430.24510.2562李实课题组0.290.300.300.320.320.3190.41260.340.34
2002;2011);注:上表中国家统计局数据、南开课题组以及向书坚测算数据均引自(陈宗胜、周云波,
2003;李实、2011);黄泰岩、2007);陈宗罗楚亮,牛飞亮数据引自(黄泰岩、牛亮,李实数据转引自(李实,
2008)。胜课题组数据来自(周云波、覃晏,
从各学者测算结果的横向比较看,在1984年之前学者们对城镇收入差距的测算结果大体一致,但从1985年开始则出现较大差异。陈宗胜、周云波(2002)认为,既有文献在测算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时往往直接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而不加调整,这事实上将会造成收入差距的严重低估。李实和罗楚亮(2011)也认为由于高收入人群样本的偏差,导致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存在严重低估的倾向。
改革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在振荡中迅速扩大,这已经是毋容置疑的事实,学者们对城镇收入差距长期趋势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仅有的个别文献主要集中在其变动轨迹是否具有倒U趋势以及拐点是否已经达到。王小鲁和樊纲(2005)使用1996~2002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城镇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城镇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在数学意义上具有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特征,但在现实中其下降阶段并不能确证。王亚芬、肖晓飞和高铁梅(2007)使用1985~200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检验了各阶层收入与收入分配差距格局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趋势支持倒U型假说,这说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总体收入分配差距有望出现拐点。周云波、马草原(2010)使用1978~2008年的全国总体数据,在引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计量分析证明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
“倒U”迹具有典型的特征,其拐点已经在2005年左右出现。
(二)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1.宏观制度因素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
(1)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25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
“双重过渡”陈宗胜(1997;2002)将作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大背景,这一
论断实际上将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宏观因素及制度背景统一纳入到经济与制度变迁框架之内,从制度供给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为城镇收入差距的演变格局提供了基本动因。李实等(2000)也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归结为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以及政府政策三个方面,认为企业改革、薪酬制度和公有住房的分配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陆铭、蒋仕卿(2007)将城市收入差距的扩大更多地归因于市场化进程,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化的推进。陈宗胜和马草原(2012)将市场化进程的收入分配效应推广到收入
“阶梯型”差距的短期变动特征上,认为劳动差别制约着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基本走向,
“制度诱发型”同时市场化体制改革措施的逐次推进,通过效率增进与收入差别的相互反
馈效应,在短期内放大收入差别,然后政策的效果出现衰减,又引发了再一轮的改革举措,
“阶梯型”从而导致了收入差别扩大路径上的特征。
从现实情况看,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确立市场机制、逐步矫正计划体制对劳动力市场分配机制的扭曲而进行的。在经济转轨初期,当“计划”
“绝对平均”的成分仍然占主要比例的时候,计划经济的原则使得劳动差别不能完全地在
收入分配上得以体现,此时城镇收入差距较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劳动力收入决定方面的作用力以及覆盖面都在逐渐扩大,这意味着城镇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会经过市场的“评估”而获得收入,劳动差别逐渐充分地显现在渐次拉大的收入差距上。
(2)国家政治力量的影响
边燕杰和张展新(2002)通过对1988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认为在转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收入分配是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变迁以及利益集团深度博弈的复
“改革杂结果。刘精明(2006)认为,中国市场改革的独特性在于对国家主导原则的坚持,
。在特殊的国家时期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无处不渗透着国家力量的作用”
目标及由其决定的政府行为条件下,在国家力量影响较大的国有和集体部门中,职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小。而在新兴的市场经济部门,不仅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而且体力劳动者的境遇与公有制部门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结论意味着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虽然强大,但国家政治机制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收入差距的变动对政治因素的敏感性甚至大于对经济因素的敏感性。参照中国现实,政治因素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一定随着市场深化而逐渐削弱,因此转型经济中生产和分配市场化模式的建立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前提。
2.劳动者个体因素及各项收入来源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除了社会制度变迁因素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外,劳动者的个体差异也必将通过其对收入的决定进而影响到收入差距的变化。现有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使用各种来源的家户调查数据进行微观考察,此类微观研究着重分析了能显著影响个人收入的变量或者因素。陈宗胜和周云波(2002)分析认为,家户受教育程度、行业以及职务职称等因素是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因素。陈斌开、杨依山和许伟(2009)使用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CHNS),运用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夏普里值分
·会议综述和文献述评·马草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253解法,研究了1990~2005年教育水平、性别、地区以及经验等因素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地区差异及教育的贡献程度趋于扩大,经验的贡献度则不断削弱。此外,陈玉宇、王志刚和魏众(2004),李实和刘京军(2007),王海港、罗楚亮(2007),黄潇和李晓羽(2008)等学者也从人力资本或者行业特征角度研究了教育杨俊、
程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总体来看,此类研究的结论大体相同,在人口特征中,教育程度、行业类别等因素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个体原因,其中以决定人力资
“教育因素”本程度的最受关注。
,“受教育程无论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还是基于统计数据的严格测算
度”都是影响城镇劳动力个体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收入差
“合理收入差距”。但李春玲(2003)基于全国调查数据的研究却在一定程距多被归结为
度上否定了这一判断。该研究对家庭背景以及制度因素与教育机会获得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中国教育机会分配的变化趋势具有阶段性,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机会的获得与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状态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意义在于,人力资本差异是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来源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将间接导致收入差距的加大。进一步讲,一般认为在收入不平等中,源自教育水
“公平的”平的部分属于收入差距,但如果教育机会的获得本身就体现了不公平的话,那
么在中国城镇收入差距中的合理差距部分将会更小。
除了研究个体特征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之外,学者们还使用不同的分项收入来源数据及各种分解方法,分析各项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如陈宗胜(1997)、李实等(2000)、何立新(2007)以及何立新和佐藤宏(2008)等学者的研究。对分项收入的分解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和数据来源,在收入类别中工资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决定作用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3.非法非正常收入、行政庇护与行业垄断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
对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关注始于陈宗胜和周云波(2001)的一项研究。他们认为市场
“制度缺陷”化进程中出现的是非法非正常收入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研究对改革以来中
“非正常扩大”国居民收入差距现象给出了数据解释,开启了国内对腐败及非法收入的分
配效应进行研究的先河。王小鲁(2007)的研究认为,我国收入差距被严重低估,实际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远高于世界银行公布的0.45。陈刚和李树(2010)认为,在剔除经济增长因素之后,腐败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最高,研究还认为陈宗胜(2001)和王小鲁(2007)对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早期结论低估了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除了腐败等导致的非法非正常收入之外,行政庇护所形成的行业垄断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傅娟(2008)的研究认为,垄断行业与其他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普遍而显著存在,并且这一差距随着收入层级的提高而不断扩大。张原和陈建奇(2007)发现,在非工资性补贴的收入分配上国有部门显著高于其他部门,这造成了不同所有制性质部门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非工资性收入分配的差距高于工资性收入且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陈钊等(2010)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差距分解,发现行业间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主要由
25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一些收入迅速提高的垄断行业引起。叶林祥等(2011)的研究更进一步,认为行业垄断是导致企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前提条件,而所有制是导致企业工资差距的必备条件,行业垄断与国有企业的结合才会导致日益扩大的企业工资差距。岳希明等(2010)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直接度量了垄断产生的行业收入差距的“不合理程度”结果显示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至少50%以上是不合理的。
客观来讲,行政垄断、腐败等因素造成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根源于制度的缺陷。行政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根源于计划经济下国有垄断部门的收入决定机制,是各利益集团斗争与妥协的均衡结果。垄断利润向行业高收入的“异常”转化昭示着多个环节的委托-代理机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导致垄断企业存在多重经营目标,激励了“合谋”行为的出现。与此同时,行业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往往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社会和政治资本等因
:“行业垄断+劳动力市场分割”素存在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为行业高收入赋予了“排他
”;“行业垄断+社会和政治资本”性强化了差距并使之具备了代际传承特征。
四、总结性评论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现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不能令人满意,理论分析的主要缺陷在于未能将决定或者影响城镇收入差距的一些关键因素(如资本积累、劳动供求、行业发展差异以及城镇内部人力资本差异等)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这直接造成当前的理论模型缺乏对城镇收入差距的解释力。在实证方面,对“趋势”“原因”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结论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实证角度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可能会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基于宏观数据的因素分析因缺乏微观基础而使结论显得似是而非,而使用微观家户数据的研究多在某个时点的截面数据上进行分析,鲜有文献能够给出连续的、有数据基础的计量证据,无法得到动态结论。
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除了那些“市场性质”的变量之外,可能更多地要考虑政府对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的深度干预,从
“历史与逻辑统一”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应当能够得到更准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2002:“市场化与收入分配—”,《中国——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调查的分析张展新,边燕杰、
,2002,5。社会科学》
2009:“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演变及其原因:1990~2005”,《经济研陈斌开、杨依山、许伟,
,2009,12。究》
2010:“中国的腐败、”,《经济科学》,2010,2。陈刚、李树,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
2004:“中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经济科学》,陈玉宇、王志刚、魏众,
2004,6。
2010:“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陈钊、万广华、陆铭,
”,《中国社会科学》,2010,3。解
1997:“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以天津市为案例”,《经济研陈宗胜,趋势及影响因素—
,1997,3。究》
·会议综述和文献述评·马草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255
2012:“城镇居民收入差别‘阶梯型’”,《财经研究》,马草原,变动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陈宗胜、
2012,6。
2001:“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陈宗胜、周云波,
2001,4。
—,2002,4。——2002:“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经济学(季刊)》
2008:“中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及其原因:基于整个收入分布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傅娟,
2008,7。
2010:“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10,2。龚刚、杨光,
2007:“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经济研究》,2007,3。何立新,
2008:“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世界经济文汇》,何立新、佐藤宏,
2008,5。
2003:“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6。李春玲,
2009:“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1。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
2011:“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经济研究》,——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李实、罗楚亮,
2011,4。
1997:“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经济研究》,1997,1。李实,
2000:“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经济研究》,2000,3。李实、魏众、古斯塔夫森,
2006:“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刘精明,
2006,5。
2007:“重构‘铁三角’: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管理世界》,陆铭、蒋仕卿,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
2007,6。
2007:“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及其分布特征”,《经济研究》,2007,6。罗楚亮,
2007:“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经济研究》,2007,8。王海港、李实、刘京军,
2006:“城乡转换、”,《财经——理论假说与双二元动态框架王韧,经济开放与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
,2006,2。研究》
2007:“灰色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中国改革》,2007,7。王小鲁,
2005:“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10。王小鲁、樊纲,
2007:“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
6。
2008:“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1。杨俊、黄潇、李晓羽,
2011:“行业垄断、”,《管理世界》,2011,4。叶林祥、李实、罗楚亮,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
2005:“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尹恒、龚六堂、邹恒甫,
2005,4。
2010:“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10,3。岳希明、李实、史泰丽,
2007:“非工资性收入分配:国有部门收入调控的新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8。张原、陈建奇,
2010:“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改革》,2010,5。周云波、马草原,拐点及其演变趋势
[[2009:“收入分配经济学手册”,英]阿特金森、法]布吉尼翁,蔡继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Aghion,P.,andP.Bolton,1997.“ATheoryofTrickle-DownGrowthandDevelopment.”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64(2):151-72.
Alesina,A.,andD.Rodrik,1994.“DistributivePoliticsandEconomicGrow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9:465-90.
25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
Banerjee,A.,andA.Newman,1993.“OccupationalChoiceandtheProcessofDevelopment.”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1(2):274-98.
Bogomolova,T.,andV.S.Tapilina,2003.“TheEconomicStratificationofRussia'sPopulationinthe1990's.”SociologicalResearch.42(3):66-86.
Galor,O.,andJ.Zeira,1993.“IncomeDistributionandMacroeconomics.”ReviewofEconomicStudies.60
(1):35-52.
Galor,O.,2000.“IncomeDistributionandtheProcessofDevelopment.”EuropeanEconomicReview.44:706-712.
Galor,O.,andD.Tsiddon,1996.“IncomeDistributionandGrowth:TheKuznetsHypothesisRevisited.”Economica.63:103-17.
Greenwood,J.,andB.Jovanovic,1990.“FinancialDevelopment,Growth,andtheDistributionofIncome”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8:1076-107.
Li,H.,D.Xie,andH.Zou,2000.“DynamicsofIncomeDistribution.”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33
(4):937-61.
Matsuyama,K.,2000.“EndogenousInequality.”ReviewofEconomicStudies.67:743-59.
Persson,T.,andI.Tabellini,1994.“IsInequalityHarmfulforGrowth?TheoryandEvidence.”AmericanEconomicReview.84:600-21.
AReviewofStudiesonChineseUrban
Residents'IncomeGap
MaCaoyuan
(SchoolofEconomicsandFinanceof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literatureonthelong-termtrendsofandfactorsinfluencingChi-neseurbanresidentsincomegapfromboththeoreticalandempiricalperspectives.Chineseurbanresidentsin-comegapisverycomplicated,andexistingtheoreticalresearchfocusesoncertainfactorswhileignoringothers,sotheexplanatorypoweroftheexistingtheoreticalmodelsisnothigh.Empiricalresearchisconstrainedbythelimiteddataavailableandhencecannotreachaconvincingconclusion.InviewofChina'sspecialeconomicandpoliticalenvironment,webelievethatusingaunifiedhistoricalandlogicalperspectiveofthepoliticaleconomyshouldbeabletofindamoreaccurateanswerinthefuture.
Keywords:ChineseUrban;IncomeGap;Review
(责任编辑:刘承礼)
2014年第2期总第172期
2014年3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ComparativeEconomic&SocialSystemsNo.2,2014Mar.2014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
马草原
系统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内容提要: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
距变动的长期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进行了简要评论。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
理论研究上,由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演变及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而以往的研究又多
侧重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从而使得现有理论模型对城镇收入差距缺乏解释力;实证研
究则限于数据可得性而无法给出一个连续的、有微观基础的结论。鉴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
“历史与逻辑统一”环境,在今后有关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应能
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
关键词: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综述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3947(2014)02-0247-10文章编号:1003-
一、引言
鉴于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在经济学领域对该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从研究的时间顺序上看,以库兹涅茨经典文献为发端的前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收入分配“一般性”规律的探索,而后期研究则更多地集中在对具体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状况的测量与分析,以及由此对库兹涅茨倒U规律的证明或证伪。
改革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在饱受诟病的同时也吸引了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相关成果颇为丰硕。对收入差距研究的切入点很多,从城乡区别的角度,总体收入差距可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等三个组成部分。纵观现有文献,多数学者侧重于城乡差距以及农村内部差距,而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原因可能在于城镇收入差距长期以来小于城乡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迅速扩大已经产生了诸多经济社会难题,更重要的是,行政垄断以及非法非正常因素产生的不合理收入差距多发生在城镇,因此,即便城镇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由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绝不容忽视。全面梳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系统展示研究脉络并找出薄弱环节,对深入理解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廓清今后研究的推进方向和重点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马草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项目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研究”
号:07&ZD045)。
248《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理论研究综述只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部门(或单部门)收入差距动态演变趋势的代表性文献进行回顾,而实证研究综述只对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文献进行梳理。
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研究
依据世界经验,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多发生在经济增长初期,即二元结构转换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关理论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而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通常隐含在基于二元框架的总体收入差距变动规律之中。对城镇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直接理论研究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可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不考虑二元结构转换的作用,而是借助人力资本的异质性、财富增长差异等内生因素对单部门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研究;第二类以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背景,在纳入体制转轨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城镇部门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
(一)单部门收入差距内生演变机理与趋势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收入分配长期演变机制的研究不再仅仅借助于结
“外生”“内生”构转换等力量,而是更加重视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此类研究通常在一个“纯粹”的经济环境中,从微观个体人力资本或者财富投资决策的角度推导出不同于库兹
1993)的研究在一个两涅茨倒U假说的收入分配演变趋势。加勒和泽拉(Galor&Zeira,
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中展开。人们通过(跨期的)效用来决定本期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门槛,教育多在高收入群体中发生,这导致了穷人、中等收入阶层和富人有着不同的财富收敛路径,从而初始收入分配差异有可能极化成长期的贫
1993)的模型更加侧重初始财富的投向以及富差距。班纳吉和纽曼(Banerjee&Newman,
由此决定的职业选择。通过随机差分方程系统分析,他们认为初始财富分配状况基本相似的经济可能收敛到完全不同的分配状态①。
随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近年来在诸多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也涵盖了收入差距的长期规律。许多模型对经济中人口异质性和人力资本因素给予了充分关注,在单部门经济中推导内生均衡增长的同时也衍生出了收入和分配的关系。加勒和提登(Galor&Tsiddon,1996)在一个引入人力资本因素的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论证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长期倒U关系。在加勒和提登看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经济增长初
Xie&Zou,2000)利用内生期的必然现象甚至是必要条件。李弘毅、谢丹阳和邹恒甫(Li,
增长模型框架,研究了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从功能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资本积累倾向于扩大收入差距,但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差距不平等状况将随着资本的积累(从而经济增长)得以改善。对单部门收入分配长期演变趋势的另一条研究途径
1994)以及是利用内生财政政策理论进行的分析,佩尔森和塔贝里尼(Persson&Tabellini,
1994)的研究从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反向影响的阿莱西拉和罗德里克(Alesina&Rodrik,
1993)、1996),①对加勒和泽拉(Galor&Zeira,加勒和提登(Galor&Tsiddon,以及班纳吉和纽曼(Banerjee&New-
man,1993)等学者研究成果更全面细致的总结和评论可参考(阿特金森、2009)。布吉尼翁,
·会议综述和文献述评·马草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249角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尹恒、龚六堂和邹恒甫(2005)的模型以内生财政政策理论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财政支出同时具备生产性和消费性,经济均衡时增长率与税率呈现倒U关系,经济增长率伴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先升后降,在政治均衡时实际资本税率又与收入差距正相关,从而可以得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关系。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疏通资本积累与投资的重要角色,而非均衡的资本积累和差异化的投资机会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遇,因此,金融资源的偏好性配置方式具备重要的收入分配意义。有些学者从金融发展及信贷市场的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角度对收入分配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Greenwood&Jo-vanovic,1990)的模型是该领域的开篇之作,他们在初始分配外生的条件下,建立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动态理论模型,预言了收入差距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过
“倒U”1997)的模型与格林伍程中服从库兹涅茨规律。阿洪和博尔顿(Agihon&Bolton,
德和约万诺维奇(1990)的研究相似,认为穷人之所以不能在金融市场上取得融资是因为较高的利率。随着富人财富的积累,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增加,利率逐渐降低,最终穷人也能进入金融市场融资,从而收入差距在最初可能会拉大,但最终将会缩小。松山(Matsuy-ama,2000)的模型是刻画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由于信贷市场作用而产生倒U型收入分配效应的经典文献,被人们广泛引用和借鉴。该模型也认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存在“滴流
,“财富门槛”效应”最大的突破在于将金融市场中的内生化。依据模型可知,所有借款者
“财富门槛”面临相同的约束,穷人不能取得信贷支持的原因并不在资金出借者,而仅仅
在于自身财富无法达到投资规模的要求,因而该模型并不具有金融歧视的意义,也显然不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现实。众所周知,金融歧视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存在的,产生金融歧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群体被赋予不同的风险预期。现实中的借款者在金融市场上也决不是如该模型所显示的那样面临相同的“财富门槛”约束。
(二)二元结构与体制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部门收入差距变动规律的研究
二元结构和经济转型是中国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上述基于“纯粹”的经济环境对单部门收入分配内生演变规律的研究通常缺乏现实基础,难以从根本上解释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长期扩大。因此,在现有对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结构转换和经济转型成为多数研究必须考虑的前提,并且着重从宏观经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城镇收入差距长期的演变趋势。李实(1997)的模型在二元框架内考虑了城市部门内部劳动力的异质性,认为在收入分配政策稳定的情况下,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劳动力转移会加速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扩大,实际上将城市收入差距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差异以及部门内部劳动力的供求。该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城市非公有制经济部门迅速成长、劳动力流动逐渐加速并因此带来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直接而形象的描述,缺陷在于模型的解释范围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都比较小,并不能回答转轨经济中收入差距长期趋势的一般性问题。王韧(2006)在二元转换和经济开放双重约束下构建了一个“四部门
,双二元动态模型”把对外开放因素引入传统结构转换的分析框架。他提醒我们考察收
入分配的变动趋势时应综合结构转换和对外开放两方面的影响,遗憾的是仅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未将开放条件和二元经济有机结合以揭示收入分配的可能走向。
250《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
还有学者从功能性收入分配入手,研究资本积累及其所得的变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李稻葵、刘霖林和王红领(2009)研究了国民收入中劳动份额演变的一般规律,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变化趋势呈现出U型趋势,而资本份额因与劳动份额的消涨关系呈现倒U趋势,为库兹涅茨倒U假说提供了一个基于功能分配的精准解释,但该理论的得出本质上基于部门转换中的劳动供求,而忽略了部门内部收入差距来源于劳动差别这一基本事实。龚刚和杨光(2010)也从功能分配入手,使用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研究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份额持续下降导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工资调整对劳动生产率和物价水平变动缺乏敏感性”作为发展初期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获益高于劳动的主要原因。这事实上是借鉴了凯恩斯主义的“工
,资粘性”从功能分配的角度解释了收入分配倒U理论。
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综述
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证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及趋势分析;二是对改革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及长期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开始使用各种方法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测度方法主要有基尼系数、泰尔熵指数、变异系数等,以基尼系数最为通用。表1归纳了国内对城镇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测度研究的代表性结论。
表1: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测度结果概览年份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国家统计局0.160.160.150.150.150.160.190.190.20.230.230.230.240.250.270.30.280.28牛飞亮测算南开课题组陈宗胜课题组黄泰岩、0.16210.17330.20920.20450.20500.22750.23760.22400.22780.23070.22590.23540.24250.25360.27240.30180.28800.30340.2680.2650.2640.2750.2710.2720.2620.2720.2970.2340.2290.4490.2360.160.150.1480.1490.1680.1750.16330.16580.16650.1750.18030.17710.16750.18480.20450.21550.20850.20870.280.280.23向书坚测算李实课题组
·会议综述和文献述评·马草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251
续表1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国家统计局0.290.30.2950.320.320.340.34陈宗胜课题组黄泰岩、牛飞亮测算南开课题组0.30790.30.32300.33610.34170.35120.37260.38200.38750.39560.39180.37930.3801向书坚测算0.21940.22660.20430.24510.2562李实课题组0.290.300.300.320.320.3190.41260.340.34
2002;2011);注:上表中国家统计局数据、南开课题组以及向书坚测算数据均引自(陈宗胜、周云波,
2003;李实、2011);黄泰岩、2007);陈宗罗楚亮,牛飞亮数据引自(黄泰岩、牛亮,李实数据转引自(李实,
2008)。胜课题组数据来自(周云波、覃晏,
从各学者测算结果的横向比较看,在1984年之前学者们对城镇收入差距的测算结果大体一致,但从1985年开始则出现较大差异。陈宗胜、周云波(2002)认为,既有文献在测算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时往往直接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而不加调整,这事实上将会造成收入差距的严重低估。李实和罗楚亮(2011)也认为由于高收入人群样本的偏差,导致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存在严重低估的倾向。
改革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在振荡中迅速扩大,这已经是毋容置疑的事实,学者们对城镇收入差距长期趋势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仅有的个别文献主要集中在其变动轨迹是否具有倒U趋势以及拐点是否已经达到。王小鲁和樊纲(2005)使用1996~2002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城镇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城镇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在数学意义上具有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特征,但在现实中其下降阶段并不能确证。王亚芬、肖晓飞和高铁梅(2007)使用1985~200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检验了各阶层收入与收入分配差距格局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趋势支持倒U型假说,这说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总体收入分配差距有望出现拐点。周云波、马草原(2010)使用1978~2008年的全国总体数据,在引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计量分析证明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
“倒U”迹具有典型的特征,其拐点已经在2005年左右出现。
(二)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1.宏观制度因素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
(1)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25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
“双重过渡”陈宗胜(1997;2002)将作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大背景,这一
论断实际上将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宏观因素及制度背景统一纳入到经济与制度变迁框架之内,从制度供给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为城镇收入差距的演变格局提供了基本动因。李实等(2000)也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归结为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以及政府政策三个方面,认为企业改革、薪酬制度和公有住房的分配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陆铭、蒋仕卿(2007)将城市收入差距的扩大更多地归因于市场化进程,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化的推进。陈宗胜和马草原(2012)将市场化进程的收入分配效应推广到收入
“阶梯型”差距的短期变动特征上,认为劳动差别制约着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基本走向,
“制度诱发型”同时市场化体制改革措施的逐次推进,通过效率增进与收入差别的相互反
馈效应,在短期内放大收入差别,然后政策的效果出现衰减,又引发了再一轮的改革举措,
“阶梯型”从而导致了收入差别扩大路径上的特征。
从现实情况看,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确立市场机制、逐步矫正计划体制对劳动力市场分配机制的扭曲而进行的。在经济转轨初期,当“计划”
“绝对平均”的成分仍然占主要比例的时候,计划经济的原则使得劳动差别不能完全地在
收入分配上得以体现,此时城镇收入差距较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劳动力收入决定方面的作用力以及覆盖面都在逐渐扩大,这意味着城镇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会经过市场的“评估”而获得收入,劳动差别逐渐充分地显现在渐次拉大的收入差距上。
(2)国家政治力量的影响
边燕杰和张展新(2002)通过对1988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认为在转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收入分配是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变迁以及利益集团深度博弈的复
“改革杂结果。刘精明(2006)认为,中国市场改革的独特性在于对国家主导原则的坚持,
。在特殊的国家时期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无处不渗透着国家力量的作用”
目标及由其决定的政府行为条件下,在国家力量影响较大的国有和集体部门中,职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小。而在新兴的市场经济部门,不仅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而且体力劳动者的境遇与公有制部门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结论意味着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虽然强大,但国家政治机制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收入差距的变动对政治因素的敏感性甚至大于对经济因素的敏感性。参照中国现实,政治因素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一定随着市场深化而逐渐削弱,因此转型经济中生产和分配市场化模式的建立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前提。
2.劳动者个体因素及各项收入来源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除了社会制度变迁因素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外,劳动者的个体差异也必将通过其对收入的决定进而影响到收入差距的变化。现有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使用各种来源的家户调查数据进行微观考察,此类微观研究着重分析了能显著影响个人收入的变量或者因素。陈宗胜和周云波(2002)分析认为,家户受教育程度、行业以及职务职称等因素是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因素。陈斌开、杨依山和许伟(2009)使用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CHNS),运用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夏普里值分
·会议综述和文献述评·马草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253解法,研究了1990~2005年教育水平、性别、地区以及经验等因素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地区差异及教育的贡献程度趋于扩大,经验的贡献度则不断削弱。此外,陈玉宇、王志刚和魏众(2004),李实和刘京军(2007),王海港、罗楚亮(2007),黄潇和李晓羽(2008)等学者也从人力资本或者行业特征角度研究了教育杨俊、
程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总体来看,此类研究的结论大体相同,在人口特征中,教育程度、行业类别等因素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个体原因,其中以决定人力资
“教育因素”本程度的最受关注。
,“受教育程无论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还是基于统计数据的严格测算
度”都是影响城镇劳动力个体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收入差
“合理收入差距”。但李春玲(2003)基于全国调查数据的研究却在一定程距多被归结为
度上否定了这一判断。该研究对家庭背景以及制度因素与教育机会获得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中国教育机会分配的变化趋势具有阶段性,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机会的获得与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状态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意义在于,人力资本差异是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来源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将间接导致收入差距的加大。进一步讲,一般认为在收入不平等中,源自教育水
“公平的”平的部分属于收入差距,但如果教育机会的获得本身就体现了不公平的话,那
么在中国城镇收入差距中的合理差距部分将会更小。
除了研究个体特征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之外,学者们还使用不同的分项收入来源数据及各种分解方法,分析各项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如陈宗胜(1997)、李实等(2000)、何立新(2007)以及何立新和佐藤宏(2008)等学者的研究。对分项收入的分解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和数据来源,在收入类别中工资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决定作用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3.非法非正常收入、行政庇护与行业垄断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
对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关注始于陈宗胜和周云波(2001)的一项研究。他们认为市场
“制度缺陷”化进程中出现的是非法非正常收入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研究对改革以来中
“非正常扩大”国居民收入差距现象给出了数据解释,开启了国内对腐败及非法收入的分
配效应进行研究的先河。王小鲁(2007)的研究认为,我国收入差距被严重低估,实际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远高于世界银行公布的0.45。陈刚和李树(2010)认为,在剔除经济增长因素之后,腐败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最高,研究还认为陈宗胜(2001)和王小鲁(2007)对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早期结论低估了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除了腐败等导致的非法非正常收入之外,行政庇护所形成的行业垄断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傅娟(2008)的研究认为,垄断行业与其他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普遍而显著存在,并且这一差距随着收入层级的提高而不断扩大。张原和陈建奇(2007)发现,在非工资性补贴的收入分配上国有部门显著高于其他部门,这造成了不同所有制性质部门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非工资性收入分配的差距高于工资性收入且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陈钊等(2010)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差距分解,发现行业间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主要由
25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一些收入迅速提高的垄断行业引起。叶林祥等(2011)的研究更进一步,认为行业垄断是导致企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前提条件,而所有制是导致企业工资差距的必备条件,行业垄断与国有企业的结合才会导致日益扩大的企业工资差距。岳希明等(2010)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直接度量了垄断产生的行业收入差距的“不合理程度”结果显示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至少50%以上是不合理的。
客观来讲,行政垄断、腐败等因素造成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根源于制度的缺陷。行政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根源于计划经济下国有垄断部门的收入决定机制,是各利益集团斗争与妥协的均衡结果。垄断利润向行业高收入的“异常”转化昭示着多个环节的委托-代理机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导致垄断企业存在多重经营目标,激励了“合谋”行为的出现。与此同时,行业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往往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社会和政治资本等因
:“行业垄断+劳动力市场分割”素存在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为行业高收入赋予了“排他
”;“行业垄断+社会和政治资本”性强化了差距并使之具备了代际传承特征。
四、总结性评论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现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不能令人满意,理论分析的主要缺陷在于未能将决定或者影响城镇收入差距的一些关键因素(如资本积累、劳动供求、行业发展差异以及城镇内部人力资本差异等)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这直接造成当前的理论模型缺乏对城镇收入差距的解释力。在实证方面,对“趋势”“原因”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结论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实证角度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可能会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基于宏观数据的因素分析因缺乏微观基础而使结论显得似是而非,而使用微观家户数据的研究多在某个时点的截面数据上进行分析,鲜有文献能够给出连续的、有数据基础的计量证据,无法得到动态结论。
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除了那些“市场性质”的变量之外,可能更多地要考虑政府对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的深度干预,从
“历史与逻辑统一”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应当能够得到更准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2002:“市场化与收入分配—”,《中国——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调查的分析张展新,边燕杰、
,2002,5。社会科学》
2009:“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演变及其原因:1990~2005”,《经济研陈斌开、杨依山、许伟,
,2009,12。究》
2010:“中国的腐败、”,《经济科学》,2010,2。陈刚、李树,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
2004:“中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经济科学》,陈玉宇、王志刚、魏众,
2004,6。
2010:“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陈钊、万广华、陆铭,
”,《中国社会科学》,2010,3。解
1997:“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以天津市为案例”,《经济研陈宗胜,趋势及影响因素—
,1997,3。究》
·会议综述和文献述评·马草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255
2012:“城镇居民收入差别‘阶梯型’”,《财经研究》,马草原,变动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陈宗胜、
2012,6。
2001:“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陈宗胜、周云波,
2001,4。
—,2002,4。——2002:“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经济学(季刊)》
2008:“中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及其原因:基于整个收入分布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傅娟,
2008,7。
2010:“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10,2。龚刚、杨光,
2007:“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经济研究》,2007,3。何立新,
2008:“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世界经济文汇》,何立新、佐藤宏,
2008,5。
2003:“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6。李春玲,
2009:“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1。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
2011:“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经济研究》,——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李实、罗楚亮,
2011,4。
1997:“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经济研究》,1997,1。李实,
2000:“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经济研究》,2000,3。李实、魏众、古斯塔夫森,
2006:“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刘精明,
2006,5。
2007:“重构‘铁三角’: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管理世界》,陆铭、蒋仕卿,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
2007,6。
2007:“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及其分布特征”,《经济研究》,2007,6。罗楚亮,
2007:“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经济研究》,2007,8。王海港、李实、刘京军,
2006:“城乡转换、”,《财经——理论假说与双二元动态框架王韧,经济开放与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
,2006,2。研究》
2007:“灰色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中国改革》,2007,7。王小鲁,
2005:“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10。王小鲁、樊纲,
2007:“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
6。
2008:“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1。杨俊、黄潇、李晓羽,
2011:“行业垄断、”,《管理世界》,2011,4。叶林祥、李实、罗楚亮,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
2005:“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尹恒、龚六堂、邹恒甫,
2005,4。
2010:“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10,3。岳希明、李实、史泰丽,
2007:“非工资性收入分配:国有部门收入调控的新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8。张原、陈建奇,
2010:“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改革》,2010,5。周云波、马草原,拐点及其演变趋势
[[2009:“收入分配经济学手册”,英]阿特金森、法]布吉尼翁,蔡继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Aghion,P.,andP.Bolton,1997.“ATheoryofTrickle-DownGrowthandDevelopment.”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64(2):151-72.
Alesina,A.,andD.Rodrik,1994.“DistributivePoliticsandEconomicGrow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9:465-90.
25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4年第2期
Banerjee,A.,andA.Newman,1993.“OccupationalChoiceandtheProcessofDevelopment.”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1(2):274-98.
Bogomolova,T.,andV.S.Tapilina,2003.“TheEconomicStratificationofRussia'sPopulationinthe1990's.”SociologicalResearch.42(3):66-86.
Galor,O.,andJ.Zeira,1993.“IncomeDistributionandMacroeconomics.”ReviewofEconomicStudies.60
(1):35-52.
Galor,O.,2000.“IncomeDistributionandtheProcessofDevelopment.”EuropeanEconomicReview.44:706-712.
Galor,O.,andD.Tsiddon,1996.“IncomeDistributionandGrowth:TheKuznetsHypothesisRevisited.”Economica.63:103-17.
Greenwood,J.,andB.Jovanovic,1990.“FinancialDevelopment,Growth,andtheDistributionofIncome”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8:1076-107.
Li,H.,D.Xie,andH.Zou,2000.“DynamicsofIncomeDistribution.”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33
(4):937-61.
Matsuyama,K.,2000.“EndogenousInequality.”ReviewofEconomicStudies.67:743-59.
Persson,T.,andI.Tabellini,1994.“IsInequalityHarmfulforGrowth?TheoryandEvidence.”AmericanEconomicReview.84:600-21.
AReviewofStudiesonChineseUrban
Residents'IncomeGap
MaCaoyuan
(SchoolofEconomicsandFinanceof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literatureonthelong-termtrendsofandfactorsinfluencingChi-neseurbanresidentsincomegapfromboththeoreticalandempiricalperspectives.Chineseurbanresidentsin-comegapisverycomplicated,andexistingtheoreticalresearchfocusesoncertainfactorswhileignoringothers,sotheexplanatorypoweroftheexistingtheoreticalmodelsisnothigh.Empiricalresearchisconstrainedbythelimiteddataavailableandhencecannotreachaconvincingconclusion.InviewofChina'sspecialeconomicandpoliticalenvironment,webelievethatusingaunifiedhistoricalandlogicalperspectiveofthepoliticaleconomyshouldbeabletofindamoreaccurateanswerinthefuture.
Keywords:ChineseUrban;IncomeGap;Review
(责任编辑:刘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