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屋檐下,也曾不低头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    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    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批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开始幡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只是这枚诺贝尔奖牌,弗兰克无法保留太久。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了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    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    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    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批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开始幡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只是这枚诺贝尔奖牌,弗兰克无法保留太久。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了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    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相关内容

  • 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 我每天上下班必经过一个小桥,并且这座桥设计的特"合理",拱高约1.45米,即一个普通人经过都要弯腰低头,有时可能疏忽了.走神了,就咣铛撞一下,严重者撞的头晕目眩.我每次经过也都格外地小心,并且细细品味着一句话"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我认为这句话太经典了,也太 ...

  • 人在屋檐下
  • 人在屋檐下400字 有一句俗话叫做"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我当初天真的想,我为什么要低头啊,我又没有犯错.现在父母外出打工去了,因为我要读书,所以我寄宿在叔叔那里,我现在终于体会到为什么要低头了. 并不是叔叔阿姨对我不好,相反他们对我很好,干活从来没有叫过我.这使我非常的不安, ...

  • 作文:人在屋檐下
  • 有一句俗话叫做"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我当初天真的想,我为什么要低头啊,我又没有犯错.现在父母外出打工去了,因为我要读书,所以我寄宿在叔叔那里,我现在终于体会到为什么要低头了. 并不是叔叔阿姨对我不好,相反他们对我很好,干活从来没有叫过我.这使我非常的不安,我的不安是有原因的. ...

  • 现实的经典语录
  • 办事托熟人——朋友多是快刀手 求职被人拒绝——从低处做起用能力证明自己 要求加薪——问问自己底气足不足 跳槽——“跳”还是“不跳”,三思而后行 发现别人的隐私——把别人的私事当成过眼烟云 与人争论——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算赢 出现小矛盾——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 被人误解——自己心安,天地自宽 ...

  • [优秀作文]待稻子熟时
  • 待稻子熟时 曾有幸聆听几位大师论禅,其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稻子熟时头自然低.在春风刚吹起的时节,绿油油的稻子昂首挺胸,颇有少年狂气,随着风的指挥左右摇摆:他曾经历过阳光雨露,也曾经历过暴风骤雨,但柔软的茎却未被折断,待秋天来到他饱含稻穗的头就悄然低下,那里面充满了智慧和感悟. 或许只有当心中充 ...

  • 中国古代斗拱的特征
  • 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 [摘 要] 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 ...

  • 庄周的燕子
  • 2007-9-7 10:52 光明日报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 ...

  • 最美丽的相遇
  • 最美丽的相遇 我们在青春的路上相遇,照见彼此的成长. --题记 那片断壁残垣挡住了一方阳光,在阴暗潮湿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朵花. 她是野百合,我是一名微不起眼甚至有些自卑的初三女生.她用瘦小的身躯努力汲取大地的营养,我在通往中考的路上缓慢前行. 就是那一次暴风雨之后,我遇见了最美的生命. 天空如泼墨般 ...

  • 哲理故事:庄周的燕子
  •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庄周先生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