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短歌行》。

●教学步骤

一、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

1.导入

牛郎织女故事。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与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已有提及,但还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傲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借神话故事抒写了夫妇离别相思之情。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模仿民歌所作,是民歌体的文人诗,艺术造诣很高,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为历代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节奏为:五言诗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2、指名朗读,大家指正。3集体朗读,再次感知,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3.咀嚼、鉴赏

整体鉴赏: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叠字的表达效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这是诗人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从远景写起。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出布,直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清又浅,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这里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入之情貌,含情的样子。“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景情并生,哀怨动人。这两句揭示矛盾之

鲜明,表情之深切,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平易流畅,而作者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运用叠音词,工整细致地把思妇的浓烈思念之情、不能相见的无奈,形象地展示于读者面前:你看那“纤纤”的织女之手,你听那“札札”传递的织机之声,你看那“盈盈”的水之清浅貌,再看那“脉脉”的人之含情貌。水貌和情貌如此之美,景情并生,哀怨动人。叠字的运用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和情思,又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5.熟读背诵

二、学习、鉴赏《短歌行》 教学目标:

1. 背诵本诗歌。

2.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 《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 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 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

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 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 起兵讨伐董卓, 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政策, 采取抑制豪强, 限制兼并, 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 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 曹操率大军南下, 列阵长江, 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 赤壁大战前夕, 酒宴众文武, 喝酒到半夜, 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 《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

2.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节奏为:五言诗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2、指名朗读,大家指正。3集体朗读,再次感知,结合

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

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5.熟读、巩固

6.布置作业

选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篇和曹操的其他诗篇

第二课时

学习、鉴赏《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1、领会诗人田园情怀,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重点:重点词语理解;依据关键词语,把握诗歌内涵。难点:陶渊明隐居思想的理解。

●教学步骤

1.温故导入

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

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韩愈干脆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

提问: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世外桃源呢?

明确: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陶渊明深感痛苦和不满。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压迫、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即;现实中,陶渊明厌弃官场,回归田园,安贫乐道,悠然自得。今天,我们欣赏他的田园牧歌《归园田居》。

2.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3.疏通、理解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梳理思路,咀嚼、鉴赏

陶渊明41岁弃官归田,决心退隐和躬耕。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全诗20句。可分为那三部分?前6句回忆弃官前。中10句 写归田园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爱憎感情?他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写出了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可是迫于生计当了官,但他觉得自己和大自然是相通的,表现了他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作者用误落、尘网等词比喻自己的仕途生活,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误落尘网中”,从少年算起“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沧桑。尘网表达了对仕途的厌恶,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五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对偶、拟人。以羁鸟池鱼自喻,以羁鸟池鱼的不自由显示对官场的厌恶。以恋旧林,思故渊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思、恋二字使鱼鸟人格化。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述。

齐读这一部分,并思考: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白描) 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表现诗人什么感情?

5、小结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并且着意对照前后的“误落尘网中”和“久在樊笼里”而发感慨,这就鲜明地表现“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更令人深思、回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这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理清作者思路: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6、学生齐读,再次体会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格。

7、练习

为促进学生鉴赏,可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总结、点化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 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 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 力,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同学们 含英咀华,在阅读诗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6.作业:熟读、背诵。

7.拓展、延伸

田园牧歌似的诗歌: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短歌行》。

●教学步骤

一、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

1.导入

牛郎织女故事。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与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已有提及,但还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傲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借神话故事抒写了夫妇离别相思之情。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模仿民歌所作,是民歌体的文人诗,艺术造诣很高,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为历代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节奏为:五言诗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2、指名朗读,大家指正。3集体朗读,再次感知,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3.咀嚼、鉴赏

整体鉴赏: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叠字的表达效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这是诗人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从远景写起。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出布,直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清又浅,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这里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入之情貌,含情的样子。“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景情并生,哀怨动人。这两句揭示矛盾之

鲜明,表情之深切,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平易流畅,而作者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运用叠音词,工整细致地把思妇的浓烈思念之情、不能相见的无奈,形象地展示于读者面前:你看那“纤纤”的织女之手,你听那“札札”传递的织机之声,你看那“盈盈”的水之清浅貌,再看那“脉脉”的人之含情貌。水貌和情貌如此之美,景情并生,哀怨动人。叠字的运用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和情思,又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5.熟读背诵

二、学习、鉴赏《短歌行》 教学目标:

1. 背诵本诗歌。

2.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 《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 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 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

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 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 起兵讨伐董卓, 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政策, 采取抑制豪强, 限制兼并, 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 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 曹操率大军南下, 列阵长江, 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 赤壁大战前夕, 酒宴众文武, 喝酒到半夜, 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 《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

2.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节奏为:五言诗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2、指名朗读,大家指正。3集体朗读,再次感知,结合

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

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5.熟读、巩固

6.布置作业

选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篇和曹操的其他诗篇

第二课时

学习、鉴赏《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1、领会诗人田园情怀,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重点:重点词语理解;依据关键词语,把握诗歌内涵。难点:陶渊明隐居思想的理解。

●教学步骤

1.温故导入

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

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韩愈干脆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

提问: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世外桃源呢?

明确: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陶渊明深感痛苦和不满。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压迫、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即;现实中,陶渊明厌弃官场,回归田园,安贫乐道,悠然自得。今天,我们欣赏他的田园牧歌《归园田居》。

2.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3.疏通、理解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梳理思路,咀嚼、鉴赏

陶渊明41岁弃官归田,决心退隐和躬耕。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全诗20句。可分为那三部分?前6句回忆弃官前。中10句 写归田园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爱憎感情?他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写出了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可是迫于生计当了官,但他觉得自己和大自然是相通的,表现了他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作者用误落、尘网等词比喻自己的仕途生活,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误落尘网中”,从少年算起“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沧桑。尘网表达了对仕途的厌恶,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五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对偶、拟人。以羁鸟池鱼自喻,以羁鸟池鱼的不自由显示对官场的厌恶。以恋旧林,思故渊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思、恋二字使鱼鸟人格化。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述。

齐读这一部分,并思考: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白描) 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表现诗人什么感情?

5、小结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并且着意对照前后的“误落尘网中”和“久在樊笼里”而发感慨,这就鲜明地表现“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更令人深思、回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这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理清作者思路: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6、学生齐读,再次体会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格。

7、练习

为促进学生鉴赏,可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总结、点化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 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 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 力,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同学们 含英咀华,在阅读诗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6.作业:熟读、背诵。

7.拓展、延伸

田园牧歌似的诗歌: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关内容

  • 魏晋南北朝研究动态
  • 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pdf 3.3 M 300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过去和现在.pdf 525.5 K 229 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_京都... 1.4 M 239 韩国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pdf 3.5 M 253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pdf 858.5 K 225 二十世纪 ...

  • 唐代文人对魏晋南北朝旅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在唐以前,人们的旅游活动可以说是偶尔为之,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出游行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的动荡,朝野分裂的社会状况,多数人都逃避现实,遁隐山林之中,在山水环境中去思考.期望通过自然来净化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一时期便出现了初具规模的旅游活动,同时这种活动也多出现在士人身上.相对活跃的旅游活 ...

  • 关于魏晋人物的事迹
  • 关于魏晋人物的事迹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一日突然对司马昭说道:"余早年曾游历东平,颇喜其人情风土." 司马昭一听,立马任其为东平太守.阮籍走马上任,先查看了府宅官衙,当即下令,拆除府邸内重重叠叠的墙壁.使原本在各自房内办公的官员,一下子处在可相互监视.内外沟通,而阮籍又能一览无余 ...

  • 论魏晋文学的自觉性
  • 论魏晋文学的自觉性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的文学凭借着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呈现出异样的的光彩.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即所谓文 ...

  • 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 编号: 河南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名: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姓名:张洋 学号:1021018617 学院:历史文化专业 专业:世界史 导师:龚留柱 职称:教授 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摘要:由于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和繁荣,文人士大夫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开始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这 ...

  • 魏晋风度解读
  • 2002年第1期No.1.2002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angzhouEducationalInstitute 2002年1月Jan.2002 魏晋风度解读 杨国凤 (宁波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晋中,晋末三个时段,论述了魏晋的士人们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用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 ...

  •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分节阅读 1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分节阅读 2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分节阅读 3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分节阅读 4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分节阅读 5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分节阅读 6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分节阅读 7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分节阅读 8 ...

  • _骨_与_势_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
  • 第9卷 第3期 2009年9月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HunanM eta llur g i ca l P r ofessi ona l Techno lo gy Co ll ege Vo. l 9No . 3 Sep . 2009 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 黄佳宝 骨 与 势 ...

  • 魏晋人物画的美学原则
  • [摘 要]"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是魏晋人物画美学原则的重要组成,也是顾恺之"形神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形神"这一对哲学范畴在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一次总结,在我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魏晋人物画美学原则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