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当今世界环保大国人均寿命最高国家
日本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环保大国。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随处可见而又惊心触目的污染和公害环境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日本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与它取得的经济成就一样,受到世人的称赞。
日本在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同时,同时也拥有着工业大国中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发达的环保产业,最完善的环境法规体系以及最显著的污染治理成果,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在今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中,日本的HDI(人类发展指数)位居世界第8位,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然而,当你翻开历史,也会惊讶地发现,日本也曾为环保付出过巨大代价。
很多到日本观光的人都会对它整洁干净的城市环境、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水以及放心享用的生鲜料理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如今空气新鲜、水流清澈、森林遍布的日本,在40多年前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上,日本也曾走过一段很长的弯路,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对此有人说,日本的环境是从此起彼伏、震惊世界的污染公害中抢救出来的,日本足足花了二十年时间的努力才得以重见碧海蓝天。
战后重经济轻环保曾是世界最脏海湾
二战后,日本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化学工业,一时间日本各地工厂林立、烟雾蒙蒙,大气和水环境因工厂排出的工业废物、有毒的废气、废水开始迅速恶化。由于一味偏重发展经济,而缺乏环保意识和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措施,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起飞,日本的环境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声名狼藉。
在那段时期,日本的濑户内海成为著名的“死海”,东京湾被称为“世界上最脏的海湾”,赤潮频频泛滥,海中的鱼类和贝类大量死亡,海边臭气熏天,从东京湾打捞上来的各种海产品体内积蓄了大量的有害化学成分,根本无法食用。日本四大工业城市之一的北九州市,在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崛起期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公害问题,是日本空气污染最厉害的地市,曾被称作日本的“七色烟之城”。1969年,在洞海湾周边的城山地区,空气中的粉尘量达到日本第一,并首次发布了烟尘警报,许多人因为严重的空气污染而患上哮喘病,工业废水大量流入洞海湾,水中连大肠杆菌都无法存活。同时,日本各地不断出现鳍长在身体一侧的鱼、两个头的小猫,还有畸形的初生婴儿等。
尤其严重的是,20世纪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竟有一半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日本:镉中毒造成的痛痛病事件、甲基汞中毒造成的水俣病事件、受到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事件,以及化工厂排放废气引发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其中的痛痛病、水俣病这两种因环境恶化而出现的公害病曾经一度令世界震惊。日本民众的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日本社会由此深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民众环保意识觉醒节能观念深入人心
日本民众日益高涨的反污染浪潮,加之一些有识之士的积极奔走和呼吁,终于促使日本政府开始正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1967年,日本国会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对大气和水质标准等做出了规定;1971年,日本成立了国家环境厅,开始从立法层面以国家行政力量全面推进公害治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更加快了节能和污染治理的步伐。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的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日本的下水道———濑户内海和琵琶湖的水质均已显著好转,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不逊于我国大多数的度假区。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总共花费了大约7000亿日元(1万日元约合600元人民币)巨资进行环境治理后,北九州市才重新看到碧海蓝天。现在的东京湾经过四五十年的治理,生态系统也终于渐渐恢复了正常,不过鱼类和贝类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大不如前。
比起环保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应该说,日本在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和环保习惯方面的成果更为重要。现在,环保、节能的观念和诸多措施已经深深渗透到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两者密不可分又相得益彰。
有人说,主动而自觉地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日本公众的习惯,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民众对各种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重视程度。记者对此深有同感,在日本,居民的生活垃圾一般都要经过细致的分类,再拿出家中进行处理。
在每栋公寓楼的一层都有一个专门的垃圾间,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八九个大号塑料桶,分别贴着“食品垃圾”、“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的标签,垃圾间中还有几个大塑料筐,分别用来盛放图书报纸、饮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小筐供住户将废旧电池这类的有害垃圾放在里边。公寓管理员在一周五天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整理这些垃圾,再按照固定的日子把不同的垃圾搬到楼外街边的指定位置,由社区垃圾清扫所的垃圾车统一运走处理。没有管理员的独门独户的居民,则要严格遵守各类垃圾的清运时间,自己把分类后的垃圾送到路边的指定堆放位置。
对于生活中的大件垃圾,如沙发、柜子或冰箱等电器,则需住户事先到垃圾清扫所或商场、便利店去买不同数额的专门的处理券,贴到这些大件垃圾上,并与垃圾清扫所联系约定回收的时间,否则是不允许随便搬到路边的。有的住户还会将不用的家具摆在自家门前一个不妨碍通行的角落,标明可以由路人自由取用,如果没人搬走,再去按大件垃圾处置。可以说,在日本的各个地铁电车车站、大小商店、公路休息站,只要是设置了垃圾箱的,就一定是按不同种类和目的进行分类的,但在街道的大多地方却很少有垃圾箱,于是便有相当多的人会把外出时的垃圾带回自己的家,再分类处理。
日本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这种认真态度还体现在向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上。日本的小学校都会实行很严格的垃圾分类,还经常让孩子们收集家中的易拉罐交到学校,一来可以用作孩子们课外活动的经费,更能够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环保节能的好习惯。
环保购物袋成为时尚饭店就餐“自带筷子”
日本民众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日本正在兴起的用环保购物袋取代塑料袋的热潮。
据报道,日本计划到2010年将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减少一半,积极鼓励和倡导人们使用绿色环保、可再生利用的购物袋。日本已经有不少商家在顾客购物时,不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更多的商店也在预告将在不久之后加收购物塑料袋的费用。很多市民团体介绍、教授制作携带方便、耐用而且美观的环保购物袋的方法,许多企业开发生产了大量的环保购物袋,有的公司还拿这种环保购物袋作为形象宣传的礼品或赠品。总之,用绿色环保购物袋取代塑料袋,在日本不仅是一个潮流,甚至还成为一种时尚。
日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节能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使用节水水龙头、卫生洁具,用洗澡水洗衣服再冲厕所,普及节能照明工具,选择购买远远高于一般节能标准的家用电器和省油高效的汽车,推广饭店就餐使用消毒筷子或“自带筷子”,以及开发环保住宅、提倡环保旅游等等。可以说,日本人的节能、环保观念早已涵盖和深入到了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日本人的MOTTAINAI———“浪费可惜”的信条和节约模式不仅在日本一国,而且已经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
不断出台环保立法环保推动企业创新
可以说,日本民众业已根深蒂固的环保、节能观念,既是日本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的成果,同时也是推进政府和企业不断地出台新的法律、政策和提升环保科技的巨大动力。 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建设再
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建立了世界领先的政、企、民三方密切结合的节能环保体系。
同时,夏普、东芝、松下等大公司也都根据自己的环境理念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和实现垃圾、二氧化碳零排放、资源100%循环利用的达标时间表,并落实到具体产品上,而民众则从对政府、企业监督和自己身体力行两方面推动环保。
虽然说,日本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努力仍远未停止。但日本国民深刻的环保节能意识,政府不断完善的相关法制和政策,以及企业持续创新、提高科技水平等各方面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这样的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感想
公民意识觉醒 胜过千条法规
对于国内即将实施的“限塑令”,记者并不陌生。在日本,政府也经常推出此类的环保举措。比如从2007年4月1日起,日本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回收法,以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为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日本百货店协会推出了能够重复使用和回收的环保型购物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日本绿色购物网向会员企业和个人会员倡议进行一个在一个月内不使用超市塑料袋的活动,结果得到213万人的响应,为此节约了塑料袋1683万个,这个数字相当于减少了783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日本的媒体在宣传环保方面也颇为卖力。比如近来媒体就一直在宣传,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就可以减少大约47至62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半年时间即可相当于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如果每个人都坚持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日本就等于又增加了数目惊人的森林植被。
而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节能、环保也几乎无处不在。以记者的住处为例,公寓住户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把果皮、菜叶以及食物残渣收好,放入公寓一层的“食品垃圾”桶;将生活废纸、牛奶果汁的纸质包装盒等放到“可燃垃圾”桶;一些塑料袋、泡沫塑料等则要放入“不可燃垃圾”桶;剩下的那些可回收的饮料瓶、玻璃瓶,还要用清水洗净、空干并撕下瓶身的标签、拧下瓶盖分别放置,以方便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至于日本对于国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应该说从小学甚至更早阶段就已开始。记者曾在一家旅馆亲眼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女孩,踮着脚问前台的服务员,说旅店房间里只有一个垃圾桶,垃圾没法分类怎么办,服务员笑眯眯地回答说,不用担心,他们会在收走垃圾后再分类的,小女孩这才放心地跑开。
以上只是日本社会生活中几个有关“环保”的缩影,而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让日本人如此热衷环保的,靠的绝不仅仅是法律。也许公民意识的觉醒,才是让每项法规都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吧。
启示及措施
(一)贯彻落实可持续观,环保与经济并行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立足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中国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只重视“经济增长第一”“生产第一”不重视环境保护,其结果只能导致公害泛滥,最终要为治理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今后再不能重复走日本的老路,而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我们要吸取日本当今比较先进的环保优先理念, 并在经济发展中落到实处。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完善配套的监测手段、执行部门、监督机构
没有明确、全面的环保立法, 行政环保工作就缺乏法律根据, 难以有效展开; 同样, 如果仅仅重视环保立法, 而不重视环保的行政和执法,那么, 有限的立法也会陷于空洞和无效,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除了政府设定相关部门负责环保工作,还可以鼓励支持民间的环保机构的设置与发展,同时设立相关的监督监测机构进行监督,保证环保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环保产业发展
将产业振兴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污染的防治工作。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一方面重视中介组织培育。在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再生利用综合研究中心。发挥综合研究和信息传递功能,推广环保科技。加大对环保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水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和中水回用等关键技术的试点和推广。通过环保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聚环保产业。以国家环保产业园为载体,不断吸引国内外的环保产业的研发、生产企业落户,形成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地方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促进环保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利用积累起来的技术人才,范围广泛的产业基础设施以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群众建立的网络。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本地的环保优势产业,营造好氛围。引导构建创新体系。激励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实现环保优化经济增长。
(四)全民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真正的把环保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媒体的大力宣传,学校的教育使全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事情中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日本也有曾经深受环境污染危害的历史,如今已成为治理污染卓有成效的国家。这既与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政府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同时日本国民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作好环境保护工作,作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与技术是完全必要的。
(五)加强国际合作
日本的环境保护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注重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必须与国际社会相互联接”—— 新环境行政”将行政范围的国际化列入范畴。同时将国际合作作为新对策方法之一。如福冈县的再生利用综合研究中心也成为了国际环境人才进修中心。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每年接待500名的中国人。学习交流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研发 投入方向政府和企业如何运作等等。环保技术研发面向世界。注重借鉴国际上更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引领拓展国际环保市场。
日本是当今世界环保大国人均寿命最高国家
日本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环保大国。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随处可见而又惊心触目的污染和公害环境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日本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与它取得的经济成就一样,受到世人的称赞。
日本在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同时,同时也拥有着工业大国中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发达的环保产业,最完善的环境法规体系以及最显著的污染治理成果,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在今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中,日本的HDI(人类发展指数)位居世界第8位,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然而,当你翻开历史,也会惊讶地发现,日本也曾为环保付出过巨大代价。
很多到日本观光的人都会对它整洁干净的城市环境、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水以及放心享用的生鲜料理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如今空气新鲜、水流清澈、森林遍布的日本,在40多年前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上,日本也曾走过一段很长的弯路,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对此有人说,日本的环境是从此起彼伏、震惊世界的污染公害中抢救出来的,日本足足花了二十年时间的努力才得以重见碧海蓝天。
战后重经济轻环保曾是世界最脏海湾
二战后,日本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化学工业,一时间日本各地工厂林立、烟雾蒙蒙,大气和水环境因工厂排出的工业废物、有毒的废气、废水开始迅速恶化。由于一味偏重发展经济,而缺乏环保意识和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措施,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起飞,日本的环境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声名狼藉。
在那段时期,日本的濑户内海成为著名的“死海”,东京湾被称为“世界上最脏的海湾”,赤潮频频泛滥,海中的鱼类和贝类大量死亡,海边臭气熏天,从东京湾打捞上来的各种海产品体内积蓄了大量的有害化学成分,根本无法食用。日本四大工业城市之一的北九州市,在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崛起期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公害问题,是日本空气污染最厉害的地市,曾被称作日本的“七色烟之城”。1969年,在洞海湾周边的城山地区,空气中的粉尘量达到日本第一,并首次发布了烟尘警报,许多人因为严重的空气污染而患上哮喘病,工业废水大量流入洞海湾,水中连大肠杆菌都无法存活。同时,日本各地不断出现鳍长在身体一侧的鱼、两个头的小猫,还有畸形的初生婴儿等。
尤其严重的是,20世纪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竟有一半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日本:镉中毒造成的痛痛病事件、甲基汞中毒造成的水俣病事件、受到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事件,以及化工厂排放废气引发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其中的痛痛病、水俣病这两种因环境恶化而出现的公害病曾经一度令世界震惊。日本民众的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日本社会由此深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民众环保意识觉醒节能观念深入人心
日本民众日益高涨的反污染浪潮,加之一些有识之士的积极奔走和呼吁,终于促使日本政府开始正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1967年,日本国会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对大气和水质标准等做出了规定;1971年,日本成立了国家环境厅,开始从立法层面以国家行政力量全面推进公害治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更加快了节能和污染治理的步伐。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的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日本的下水道———濑户内海和琵琶湖的水质均已显著好转,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不逊于我国大多数的度假区。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总共花费了大约7000亿日元(1万日元约合600元人民币)巨资进行环境治理后,北九州市才重新看到碧海蓝天。现在的东京湾经过四五十年的治理,生态系统也终于渐渐恢复了正常,不过鱼类和贝类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大不如前。
比起环保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应该说,日本在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和环保习惯方面的成果更为重要。现在,环保、节能的观念和诸多措施已经深深渗透到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两者密不可分又相得益彰。
有人说,主动而自觉地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日本公众的习惯,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民众对各种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重视程度。记者对此深有同感,在日本,居民的生活垃圾一般都要经过细致的分类,再拿出家中进行处理。
在每栋公寓楼的一层都有一个专门的垃圾间,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八九个大号塑料桶,分别贴着“食品垃圾”、“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的标签,垃圾间中还有几个大塑料筐,分别用来盛放图书报纸、饮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小筐供住户将废旧电池这类的有害垃圾放在里边。公寓管理员在一周五天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整理这些垃圾,再按照固定的日子把不同的垃圾搬到楼外街边的指定位置,由社区垃圾清扫所的垃圾车统一运走处理。没有管理员的独门独户的居民,则要严格遵守各类垃圾的清运时间,自己把分类后的垃圾送到路边的指定堆放位置。
对于生活中的大件垃圾,如沙发、柜子或冰箱等电器,则需住户事先到垃圾清扫所或商场、便利店去买不同数额的专门的处理券,贴到这些大件垃圾上,并与垃圾清扫所联系约定回收的时间,否则是不允许随便搬到路边的。有的住户还会将不用的家具摆在自家门前一个不妨碍通行的角落,标明可以由路人自由取用,如果没人搬走,再去按大件垃圾处置。可以说,在日本的各个地铁电车车站、大小商店、公路休息站,只要是设置了垃圾箱的,就一定是按不同种类和目的进行分类的,但在街道的大多地方却很少有垃圾箱,于是便有相当多的人会把外出时的垃圾带回自己的家,再分类处理。
日本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这种认真态度还体现在向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上。日本的小学校都会实行很严格的垃圾分类,还经常让孩子们收集家中的易拉罐交到学校,一来可以用作孩子们课外活动的经费,更能够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环保节能的好习惯。
环保购物袋成为时尚饭店就餐“自带筷子”
日本民众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日本正在兴起的用环保购物袋取代塑料袋的热潮。
据报道,日本计划到2010年将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减少一半,积极鼓励和倡导人们使用绿色环保、可再生利用的购物袋。日本已经有不少商家在顾客购物时,不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更多的商店也在预告将在不久之后加收购物塑料袋的费用。很多市民团体介绍、教授制作携带方便、耐用而且美观的环保购物袋的方法,许多企业开发生产了大量的环保购物袋,有的公司还拿这种环保购物袋作为形象宣传的礼品或赠品。总之,用绿色环保购物袋取代塑料袋,在日本不仅是一个潮流,甚至还成为一种时尚。
日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节能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使用节水水龙头、卫生洁具,用洗澡水洗衣服再冲厕所,普及节能照明工具,选择购买远远高于一般节能标准的家用电器和省油高效的汽车,推广饭店就餐使用消毒筷子或“自带筷子”,以及开发环保住宅、提倡环保旅游等等。可以说,日本人的节能、环保观念早已涵盖和深入到了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日本人的MOTTAINAI———“浪费可惜”的信条和节约模式不仅在日本一国,而且已经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
不断出台环保立法环保推动企业创新
可以说,日本民众业已根深蒂固的环保、节能观念,既是日本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的成果,同时也是推进政府和企业不断地出台新的法律、政策和提升环保科技的巨大动力。 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建设再
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建立了世界领先的政、企、民三方密切结合的节能环保体系。
同时,夏普、东芝、松下等大公司也都根据自己的环境理念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和实现垃圾、二氧化碳零排放、资源100%循环利用的达标时间表,并落实到具体产品上,而民众则从对政府、企业监督和自己身体力行两方面推动环保。
虽然说,日本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努力仍远未停止。但日本国民深刻的环保节能意识,政府不断完善的相关法制和政策,以及企业持续创新、提高科技水平等各方面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这样的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感想
公民意识觉醒 胜过千条法规
对于国内即将实施的“限塑令”,记者并不陌生。在日本,政府也经常推出此类的环保举措。比如从2007年4月1日起,日本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回收法,以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为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日本百货店协会推出了能够重复使用和回收的环保型购物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日本绿色购物网向会员企业和个人会员倡议进行一个在一个月内不使用超市塑料袋的活动,结果得到213万人的响应,为此节约了塑料袋1683万个,这个数字相当于减少了783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日本的媒体在宣传环保方面也颇为卖力。比如近来媒体就一直在宣传,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就可以减少大约47至62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半年时间即可相当于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如果每个人都坚持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日本就等于又增加了数目惊人的森林植被。
而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节能、环保也几乎无处不在。以记者的住处为例,公寓住户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把果皮、菜叶以及食物残渣收好,放入公寓一层的“食品垃圾”桶;将生活废纸、牛奶果汁的纸质包装盒等放到“可燃垃圾”桶;一些塑料袋、泡沫塑料等则要放入“不可燃垃圾”桶;剩下的那些可回收的饮料瓶、玻璃瓶,还要用清水洗净、空干并撕下瓶身的标签、拧下瓶盖分别放置,以方便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至于日本对于国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应该说从小学甚至更早阶段就已开始。记者曾在一家旅馆亲眼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女孩,踮着脚问前台的服务员,说旅店房间里只有一个垃圾桶,垃圾没法分类怎么办,服务员笑眯眯地回答说,不用担心,他们会在收走垃圾后再分类的,小女孩这才放心地跑开。
以上只是日本社会生活中几个有关“环保”的缩影,而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让日本人如此热衷环保的,靠的绝不仅仅是法律。也许公民意识的觉醒,才是让每项法规都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吧。
启示及措施
(一)贯彻落实可持续观,环保与经济并行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立足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中国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只重视“经济增长第一”“生产第一”不重视环境保护,其结果只能导致公害泛滥,最终要为治理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今后再不能重复走日本的老路,而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我们要吸取日本当今比较先进的环保优先理念, 并在经济发展中落到实处。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完善配套的监测手段、执行部门、监督机构
没有明确、全面的环保立法, 行政环保工作就缺乏法律根据, 难以有效展开; 同样, 如果仅仅重视环保立法, 而不重视环保的行政和执法,那么, 有限的立法也会陷于空洞和无效,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除了政府设定相关部门负责环保工作,还可以鼓励支持民间的环保机构的设置与发展,同时设立相关的监督监测机构进行监督,保证环保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环保产业发展
将产业振兴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污染的防治工作。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一方面重视中介组织培育。在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再生利用综合研究中心。发挥综合研究和信息传递功能,推广环保科技。加大对环保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水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和中水回用等关键技术的试点和推广。通过环保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聚环保产业。以国家环保产业园为载体,不断吸引国内外的环保产业的研发、生产企业落户,形成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地方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促进环保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利用积累起来的技术人才,范围广泛的产业基础设施以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群众建立的网络。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本地的环保优势产业,营造好氛围。引导构建创新体系。激励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实现环保优化经济增长。
(四)全民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真正的把环保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媒体的大力宣传,学校的教育使全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事情中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日本也有曾经深受环境污染危害的历史,如今已成为治理污染卓有成效的国家。这既与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政府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同时日本国民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作好环境保护工作,作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与技术是完全必要的。
(五)加强国际合作
日本的环境保护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注重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必须与国际社会相互联接”—— 新环境行政”将行政范围的国际化列入范畴。同时将国际合作作为新对策方法之一。如福冈县的再生利用综合研究中心也成为了国际环境人才进修中心。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每年接待500名的中国人。学习交流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研发 投入方向政府和企业如何运作等等。环保技术研发面向世界。注重借鉴国际上更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引领拓展国际环保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