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多样性

动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

1.概念

 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的纷繁多样。

 生物多样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资源,有的已被人类认识和利用,但更多的还未被认知,是一种潜在资源。

 直接价值:提供基本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间接价值:能量固定、调节气候、稳定水文等。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地等。

 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基因库和繁育中心等。

 生物技术的应用

二、生物分类

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植物界、动物界。

2.生物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物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

4.种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加词)、拉丁文命名

三、动物的多样性

1.动物分类

(1)分类依据特征

 体制:身体对称形式。非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 胚层: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层。分为:外胚层(构成早期胚胎外壁的细胞层)、内胚层(构成早期胚胎原肠、卵黄囊的细胞层)和中胚层(三胚层动物胚胎,处于外胚层、内胚层中间的细胞层)。

 体腔:动物体内脏器周围的腔隙。分为:真体腔(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其间所形成的空隙)和原体腔(体壁中胚层与肠壁内胚层之间的空隙)。

 分节:分为假分节(无体腔的分节,如:扁形动物的绦虫)、真分节(有体腔的分节,分节不仅表现在表面,而且体现在内部结构,体腔也分节,如蚯蚓、蝗虫)。真分节又可分为:同律分节(除前一、后二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功能均很相似的分节,如蚯蚓)和异律分节(各个体节的形态、结构、功能有较大差异的分节,如节肢动物及其以后的各类动物)。

 脊索、脊椎

(2)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

(1)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

 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中最原始、最简单的类群之一

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生物

 细胞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细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食物泡、胞

肛、 鞭毛(或纤毛)、眼点等

 有鞭毛(或纤毛)和变形2种运动形式

 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3种类型。

 生殖分为无性生殖(二裂生殖、复分裂生殖、质裂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配子

生殖、接合生殖)2类。

 如:绿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

(2)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

 又称多孔动物门,是最原始的、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 有细胞分化,但无组织分化;体壁由2层细胞及中胶层构成。

 具特殊的水沟系和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骼。

 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等方面与其它多细胞动物显著不同,一般认为海绵动物是多细

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3)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腔肠动物门

 腔肠动物门才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

 有原始的肌肉细胞和特有的刺细胞。

 有散漫神经系统和原始感觉器官。

 生殖:无性(出芽)、有性(精卵结合)。

 如:水螅、水母、海蜇、海葵、珊瑚等。

(4)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

 扁形动物是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 自由生活的体表具纤毛,寄生生活的体表无纤毛,为外皮层。

 寄生种类有吸盘、吸钩等附着器官。

 消化系统不完全,有口无肛门。有些退化。

 梯状神经系统,有神经中枢。

 如:涡虫、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猪带绦虫等。

(5)假体腔动物

 具假体腔

 体表具角质层

 消化道完全:有口有肛门

 常见寄生线虫

(1)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寄生于人小肠,吸食人的血液。

(2)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腺、淋巴管,阻塞淋巴形成“象皮症”

(3)人蛔虫:寄生于小肠,数目多时引起肠阻塞

(4)鞭虫:寄生于盲肠、大肠,引起阑尾炎。

(5)蛲虫:寄生于盲肠及附近的大肠、小肠。雌虫夜间移至肛门附近产卵,引起失眠、

疲劳。

(6)小麦线虫: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之一。

(6)分节的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

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 身体多细长,呈圆柱形,同律分节;

 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 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

 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

 如:蚯蚓、沙蚕、医蛭。

(7)不分节的真体腔动物:软体动物门

 软体动物开始出现所有的器官系统,而且均很发达。

 身体不分节,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 有外套膜及由外套膜分泌成的贝壳。

 如:螺、蚌、乌贼。

(8)身体分节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

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 身体异律分节,体节愈合形成体部。

 有带关节的附肢,附肢形成触角、口器、足等。

 体表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

 用鳃、书鳃(水生)和书肺、气管(陆生)呼吸。

 如:虾、蟹、昆虫、蜘蛛。

(9)无脊椎后口动物:棘皮动物门

 原胚孔形成成体的肛门,相对一端新开口形成成体的口。

 具起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

 以肠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

3.脊椎动物

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 具脊索:动物体背部一条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的、起支持体轴作用的棒状

结构。脊索外有脊索细胞分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 具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 具咽鳃裂:消化道前段即咽部两侧的一系列裂缝

 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

 具肛后尾

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 具脊椎。

 具上下颌(圆口纲除外)。

 具成对附肢(圆口纲除外)。

 用鳃或肺呼吸。

 有能收缩的心脏。

 头部明显,神经、感官发达。

 由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

(1)适应水生生活的脊椎动物:鱼纲

鱼类是一群终生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通常以鳍帮助运动和维持

身体平衡,且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

 鱼类是具上下颌、具偶鳍,终生以鳃呼吸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 出现了成对附肢(胸鳍、腹鳍)。

 体被鳞片或裸露。

 脊柱代替脊索成为主要支持结构。

 具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 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2)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动物类群:两栖纲

两栖纲是一类产卵、受精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具侧线,没有成对附肢,经变态后成体才能在陆地上生活,并具成对五趾型附肢和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两栖类在由水生向陆生过渡中,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但仍不完善,未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 两栖类是低等四足类

 具典型五指(趾)型附肢

 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富含多细胞腺体和血管。

 肺发育不完善,需用皮肤辅助呼吸,幼体和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 心脏2心房、1个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 分为:蚓螈目(无足目)、蝾螈目(有尾目)、蛙形目(无尾目)

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由上臂(股)、前臂(胫)、腕(跗)、掌(跖)、指(趾)等五部分组成,末端通常具5趾(指)。

五趾型附肢的特点为多支点,既坚固又灵活;而鱼鳍为单支点。

(3)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 真正的陆生变温羊膜动物,繁殖摆脱了水的束缚。

 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形成胚膜,胚胎发育脱离了自然水环境。  皮肤干燥,高度角质化,能有效防止水分蒸发。

 肺呼吸完善,胸廓出现。

 心脏2心房、1个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不完全双循环。

 我国产龟鳖目、有鳞目和鳄目。

A.羊膜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在胚体的外面形成一些膜组织,这些膜用来保护胚胎,吸收营养,交换气体和存放、排泄废物等,是完成胚胎发育的一些临时性结构,称之为胎膜。

胎膜包括有:羊膜、绒毛膜(或称浆膜)、尿囊和卵黄囊。

B.羊膜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环境中,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羊膜动物在获得产羊膜卵的特征后,毋需再回到水中繁殖,因而可能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开拓新的生活环境。

C.羊膜动物与非羊膜动物

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 非羊膜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

(4)适应陆生飞翔的恒温动物: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具有羽毛、鳞片等表皮角质层的衍生物;

 心脏二心室二心房,完全双循环;

 独特的双重呼吸(呼吸一次,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A.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代谢水平较低,缺乏体温调节能力,因而体温不恒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动物称为变温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及爬行纲。

变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且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这类动物称为恒温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

B.恒温出现的意义

恒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进入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高而恒定的体温有利于动物体内各种酶的活动,从而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和行为活动的主动性,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因此鸟类和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从而扩大了分布地区。

(5)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纲

哺乳纲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 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

 体被毛,皮肤加厚,皮肤腺发达。

 四肢经扭转到腹面;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颈椎恒为7枚。

 心脏二心室二心房,完全双循环。

 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尤其是大脑,成为高级中枢;感觉器官高度发达。

 分为:原兽亚纲(鸭嘴兽)、后兽亚纲(即有袋类)、真兽亚纲(虎、狼、马、牛)。

附:

一、鱼类的洄游和鸟类的迁徙

1.鱼类的洄游

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生活环境具有不同的要求,鱼类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集群性、周期性、主动性、定向性、具有种的特点的迁移运动。 根据目的不同可分为:索饵洄游、生殖洄游、越冬洄游。

根据洄游路线不同可分为:

溯河洄游:逆江河溯流而上的洄游(海中肥育,江河产卵)。如:中华鲟、大麻哈鱼等。 降河洄游:顺江河而下的洄游(江河肥育,海中产卵)。如:鳗鲡。

2.鸟类的迁徙

鸟类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行为,称迁徙。它具有定期、定向、集群的特点。

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多发生在南北半球。

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迁徙,如麻雀、喜鹊等。

 候鸟:每年随季节的不同,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

夏候鸟:夏季飞来繁殖,秋季南去越冬的鸟类,如家燕、黄鹂等。(黑龙江扎龙的丹顶鹤)

冬候鸟:秋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如大雁、野鸭等。(江苏盐城的丹顶鹤)

二、鸟类的繁殖行为

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占区、求偶、筑巢、孵卵、育雏),这些都是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1.占区: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地,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所占有的这块领地称为领域。

2.求偶

 鸣叫

 体色展示

 身体接触、舞蹈、婚飞

 装饰求偶场

 求偶喂食、象征性营巢

3.筑巢

4.产卵

5.孵卵

6.育雏:

 雏的类型:早成雏、晚成雏。

 育雏行为:喂食、给水、保温、清洁。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动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

1.概念

 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的纷繁多样。

 生物多样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资源,有的已被人类认识和利用,但更多的还未被认知,是一种潜在资源。

 直接价值:提供基本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间接价值:能量固定、调节气候、稳定水文等。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地等。

 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基因库和繁育中心等。

 生物技术的应用

二、生物分类

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植物界、动物界。

2.生物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物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

4.种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加词)、拉丁文命名

三、动物的多样性

1.动物分类

(1)分类依据特征

 体制:身体对称形式。非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 胚层: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层。分为:外胚层(构成早期胚胎外壁的细胞层)、内胚层(构成早期胚胎原肠、卵黄囊的细胞层)和中胚层(三胚层动物胚胎,处于外胚层、内胚层中间的细胞层)。

 体腔:动物体内脏器周围的腔隙。分为:真体腔(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其间所形成的空隙)和原体腔(体壁中胚层与肠壁内胚层之间的空隙)。

 分节:分为假分节(无体腔的分节,如:扁形动物的绦虫)、真分节(有体腔的分节,分节不仅表现在表面,而且体现在内部结构,体腔也分节,如蚯蚓、蝗虫)。真分节又可分为:同律分节(除前一、后二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功能均很相似的分节,如蚯蚓)和异律分节(各个体节的形态、结构、功能有较大差异的分节,如节肢动物及其以后的各类动物)。

 脊索、脊椎

(2)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

(1)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

 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中最原始、最简单的类群之一

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生物

 细胞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细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食物泡、胞

肛、 鞭毛(或纤毛)、眼点等

 有鞭毛(或纤毛)和变形2种运动形式

 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3种类型。

 生殖分为无性生殖(二裂生殖、复分裂生殖、质裂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配子

生殖、接合生殖)2类。

 如:绿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

(2)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

 又称多孔动物门,是最原始的、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 有细胞分化,但无组织分化;体壁由2层细胞及中胶层构成。

 具特殊的水沟系和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骼。

 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等方面与其它多细胞动物显著不同,一般认为海绵动物是多细

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3)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腔肠动物门

 腔肠动物门才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

 有原始的肌肉细胞和特有的刺细胞。

 有散漫神经系统和原始感觉器官。

 生殖:无性(出芽)、有性(精卵结合)。

 如:水螅、水母、海蜇、海葵、珊瑚等。

(4)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

 扁形动物是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 自由生活的体表具纤毛,寄生生活的体表无纤毛,为外皮层。

 寄生种类有吸盘、吸钩等附着器官。

 消化系统不完全,有口无肛门。有些退化。

 梯状神经系统,有神经中枢。

 如:涡虫、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猪带绦虫等。

(5)假体腔动物

 具假体腔

 体表具角质层

 消化道完全:有口有肛门

 常见寄生线虫

(1)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寄生于人小肠,吸食人的血液。

(2)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腺、淋巴管,阻塞淋巴形成“象皮症”

(3)人蛔虫:寄生于小肠,数目多时引起肠阻塞

(4)鞭虫:寄生于盲肠、大肠,引起阑尾炎。

(5)蛲虫:寄生于盲肠及附近的大肠、小肠。雌虫夜间移至肛门附近产卵,引起失眠、

疲劳。

(6)小麦线虫: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之一。

(6)分节的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

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 身体多细长,呈圆柱形,同律分节;

 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 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

 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

 如:蚯蚓、沙蚕、医蛭。

(7)不分节的真体腔动物:软体动物门

 软体动物开始出现所有的器官系统,而且均很发达。

 身体不分节,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 有外套膜及由外套膜分泌成的贝壳。

 如:螺、蚌、乌贼。

(8)身体分节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

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 身体异律分节,体节愈合形成体部。

 有带关节的附肢,附肢形成触角、口器、足等。

 体表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

 用鳃、书鳃(水生)和书肺、气管(陆生)呼吸。

 如:虾、蟹、昆虫、蜘蛛。

(9)无脊椎后口动物:棘皮动物门

 原胚孔形成成体的肛门,相对一端新开口形成成体的口。

 具起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

 以肠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

3.脊椎动物

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 具脊索:动物体背部一条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的、起支持体轴作用的棒状

结构。脊索外有脊索细胞分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 具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 具咽鳃裂:消化道前段即咽部两侧的一系列裂缝

 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

 具肛后尾

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 具脊椎。

 具上下颌(圆口纲除外)。

 具成对附肢(圆口纲除外)。

 用鳃或肺呼吸。

 有能收缩的心脏。

 头部明显,神经、感官发达。

 由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

(1)适应水生生活的脊椎动物:鱼纲

鱼类是一群终生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通常以鳍帮助运动和维持

身体平衡,且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

 鱼类是具上下颌、具偶鳍,终生以鳃呼吸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 出现了成对附肢(胸鳍、腹鳍)。

 体被鳞片或裸露。

 脊柱代替脊索成为主要支持结构。

 具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 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2)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动物类群:两栖纲

两栖纲是一类产卵、受精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具侧线,没有成对附肢,经变态后成体才能在陆地上生活,并具成对五趾型附肢和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两栖类在由水生向陆生过渡中,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但仍不完善,未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 两栖类是低等四足类

 具典型五指(趾)型附肢

 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富含多细胞腺体和血管。

 肺发育不完善,需用皮肤辅助呼吸,幼体和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 心脏2心房、1个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 分为:蚓螈目(无足目)、蝾螈目(有尾目)、蛙形目(无尾目)

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由上臂(股)、前臂(胫)、腕(跗)、掌(跖)、指(趾)等五部分组成,末端通常具5趾(指)。

五趾型附肢的特点为多支点,既坚固又灵活;而鱼鳍为单支点。

(3)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 真正的陆生变温羊膜动物,繁殖摆脱了水的束缚。

 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形成胚膜,胚胎发育脱离了自然水环境。  皮肤干燥,高度角质化,能有效防止水分蒸发。

 肺呼吸完善,胸廓出现。

 心脏2心房、1个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不完全双循环。

 我国产龟鳖目、有鳞目和鳄目。

A.羊膜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在胚体的外面形成一些膜组织,这些膜用来保护胚胎,吸收营养,交换气体和存放、排泄废物等,是完成胚胎发育的一些临时性结构,称之为胎膜。

胎膜包括有:羊膜、绒毛膜(或称浆膜)、尿囊和卵黄囊。

B.羊膜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环境中,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羊膜动物在获得产羊膜卵的特征后,毋需再回到水中繁殖,因而可能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开拓新的生活环境。

C.羊膜动物与非羊膜动物

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 非羊膜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

(4)适应陆生飞翔的恒温动物: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具有羽毛、鳞片等表皮角质层的衍生物;

 心脏二心室二心房,完全双循环;

 独特的双重呼吸(呼吸一次,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A.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代谢水平较低,缺乏体温调节能力,因而体温不恒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动物称为变温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及爬行纲。

变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且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这类动物称为恒温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

B.恒温出现的意义

恒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进入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高而恒定的体温有利于动物体内各种酶的活动,从而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和行为活动的主动性,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因此鸟类和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从而扩大了分布地区。

(5)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纲

哺乳纲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 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

 体被毛,皮肤加厚,皮肤腺发达。

 四肢经扭转到腹面;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颈椎恒为7枚。

 心脏二心室二心房,完全双循环。

 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尤其是大脑,成为高级中枢;感觉器官高度发达。

 分为:原兽亚纲(鸭嘴兽)、后兽亚纲(即有袋类)、真兽亚纲(虎、狼、马、牛)。

附:

一、鱼类的洄游和鸟类的迁徙

1.鱼类的洄游

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生活环境具有不同的要求,鱼类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集群性、周期性、主动性、定向性、具有种的特点的迁移运动。 根据目的不同可分为:索饵洄游、生殖洄游、越冬洄游。

根据洄游路线不同可分为:

溯河洄游:逆江河溯流而上的洄游(海中肥育,江河产卵)。如:中华鲟、大麻哈鱼等。 降河洄游:顺江河而下的洄游(江河肥育,海中产卵)。如:鳗鲡。

2.鸟类的迁徙

鸟类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行为,称迁徙。它具有定期、定向、集群的特点。

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多发生在南北半球。

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迁徙,如麻雀、喜鹊等。

 候鸟:每年随季节的不同,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

夏候鸟:夏季飞来繁殖,秋季南去越冬的鸟类,如家燕、黄鹂等。(黑龙江扎龙的丹顶鹤)

冬候鸟:秋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如大雁、野鸭等。(江苏盐城的丹顶鹤)

二、鸟类的繁殖行为

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占区、求偶、筑巢、孵卵、育雏),这些都是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1.占区: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地,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所占有的这块领地称为领域。

2.求偶

 鸣叫

 体色展示

 身体接触、舞蹈、婚飞

 装饰求偶场

 求偶喂食、象征性营巢

3.筑巢

4.产卵

5.孵卵

6.育雏:

 雏的类型:早成雏、晚成雏。

 育雏行为:喂食、给水、保温、清洁。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相关内容

  • 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 <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导学案 设计者:刘志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动物多样性的含义. ②能了解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措施. 2.能力目标:树立起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树立起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意识,了解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能主动参与动物多样性保护. 二. ...

  •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概述: 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其体内有没有脊椎,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腔肠动物主要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 ...

  • 人教版_八年级_生物_上册_知识点归纳_完美版
  • 姓名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②软体动物,如乌贼. ...

  •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1.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3.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4.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身 ...

  • 试卷模1板
  • ////////////// 金鸡中学 2013-201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生物期末测试卷 9.蝗虫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蜕皮的原因是( ) A.外骨骼不能生长B.表皮细胞老化.死亡C.蝗虫的形态在变化D.外骨骼损坏,需要形成新的外骨骼 单项选择题(共10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0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

  •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
  • 一.知识结构 1 :珊瑚 软体动物:河蚌 环节动物:蚯蚓 注:(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 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 动物的分类 :蜘蛛 两栖类:大鲵 爬行类:龟 鸟类 如水绵苔藓 如地钱 孢子植物 2 植物的分类 蕨类 如肾蕨 如油 ...

  • 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原理及进化机制
  • 第一章 生物多样性及分类代表 一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 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部分组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 ...

  •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 附件1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生物学 (A nimal bioloy) 课程编码:1313068214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60 课内实验时数:24 学 分:2.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 ...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包括:已经建立的和被改良过的耕地.园林(果园).葡萄园.森林公园的树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带.弃耕地.改良过的草地等等植被生态系统.在国家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作为农业用地使用,其中大部分面积被草地所占(草地面积最大).农业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72.4900万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