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 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b .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

究。 师生与作品对

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

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

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

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

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鲁迅

七、教学评价: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而且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主质疑,再合作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全文主旨,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 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不合理的教育方法,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1. 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 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ch à) 憔悴(qi áocu ì) 模样(m ú ) 嫌恶(xi án wù) 可鄙(b ǐ)

什物(sh í) 惊惶(hu áng ) 瑟缩(s â) 虐杀(n ûâ) 苦心孤诣(y ì)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xi án ) 嫌恶 怒(n ù) 愤怒 堕(du î) 堕落

赚(zhu àn ) 赚钱 恕(sh ù) 宽恕 坠(zhu ì)下坠

(3)解释下列词语

憔悴:形容风筝的单薄瘦小。

嫌恶:厌恶。

惊惶:惊惶、害怕、慌张。

瑟缩:这里指因受惊而抖动。

虐杀:虐待而致死。

苦心孤诣: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4)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5)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 你怎样理解“对于精神的虐杀”这句话?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放风筝也是游戏的一种。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风筝是文章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风筝展开,写了“我”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4)鲁迅是如何对待自己当年的错误的?

(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文章抓住了“我”的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一)研读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研读3—4段回答以下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三)研读5—8段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四)研读9—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五)课堂总结

本文两个中心的要点,一个是忏悔、一个是悲哀,忏悔是指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作者自我谴责;悲哀是指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作者在写本文时立足于生活,语言平实、选材精巧、结构别致,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课外拓展

风筝

风筝是一种能飞翔的艺术品,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风筝的诗句。唐代的元稹就写过一首名叫《有鸟》的诗,诗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纸鸢”指的就是风筝。

那么,风筝起源于何时呢? 这有好几种说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记载,“公输班制木鹊以窥宋城”。这里的“木鸢”“木鹊”是风筝的雏形,因此可以推测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提出另一种说法:“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书中说韩信谋反,“做纸鸢放之,测量未央宫远近”。由此认为,风筝应起源于西汉时期。 20世纪30年代,王健吾、金铁庵在《风筝谱》一书中提出了又一种意见:纸鸢的创制是在南梁时期。其根据是:南朝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

梁简文帝令人做了数十只纸鸢,将求救信藏于其中,向西北放飞,希望到达援军的驻地。 由于风筝被称为“纸鸢”等,因此它的产生时间应在造纸技术发明并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西汉早期就出现了用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灞桥纸”,只是其质地很粗糙,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制作出质地比较优良的纸,但这种纸就连一般士人都没有资格使用,直到公元三四世纪,纸才得到普及。因此,风筝的产生时间应该在魏晋时期。

岁月悠悠。到了宋代,制作风筝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别看风筝在天上飞得那么轻盈,可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制作风筝需要刀子、纸、胶水、蜡烛、竹片等。竹片经过精心地劈、削,制成竹条,再慢慢烘烤成型,才可以使用。制作风筝,首先是扎制骨架,就是把竹条搭好型,用细绳扎制成所要的形状。扎制时要注意左右对称,这样吃风面积才会相当,放飞也更容易。接下来是糊和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糊一定要做到通体平整、干净利落。而绘,则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有真实感,这其实是体现风筝艺术价值的地方,可以说风筝好不好看就全在这一笔绘了。经过这些工序之后,一只漂亮的风筝就制作成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由当初造型单一、色彩单调的简单风筝,发展成了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现代风筝。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别看个儿小,它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可别小瞧风筝!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 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 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看来,风筝的作用还真不少呢!

1. 请仔细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答:文章的主体结构大致是从风筝的起源, 名称的由来讲到风筝古时的叫法, 出处, 再到风筝的制作(由古到今的不同做法), 最后讲风筝对于现在的影响深远.

2. 第五段加点的词语“目前”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目前的作用是使文章语言严谨, 因为不排除还有其他的资料我们没掌握, 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也强调了只是现在, 限制作用。

3.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其中两种,并结合例句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1) 引用的说明方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2)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

(3)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 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 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

4. 请根据文章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归纳风筝从古至今的种种用途。

古时的游戏;军事;现在的科学探究及游戏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1008/128377.html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 难点句子。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 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 理解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 但是, 四面又明蝴是严科,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 研读1、2、3段。

一、导入新课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 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 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 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课文脉胳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

四、研读课文

(一) 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1---2段

2、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 心情如何?

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 心里很悲哀, 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 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 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 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

1、朗读第三段, 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点拨:弟弟---- 喜欢

“我”----- 嫌恶, 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

(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 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 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 而小兄弟因年幼, 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五、作业: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

1、研读4—12段。

2、理解难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4—12段

(一)4—11段研读

1、朗读第4段, 回答:

“我”用怎样的行动虐杀小兄弟的少年天性? 从“我”的行为, 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 教师点拨)

教师补充:“他向着大方凳, 坐在小凳上; 便很惊慌地站起来, 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突出了小兄弟被发现后的那害怕心态。

2、朗读5—11段, 思考、讨论并回答:

A 、 事隔二十余年后, 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思想的醒悟)

B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是“不幸”看了?

点拨: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 很后悔和自责。

C 、我意识到自己错了, 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 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在这此方法中, 最可行的方法是哪一种?

点拨:补过(“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知错就改, 勇于自责和反省),5种, 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

D 、我用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 我得到宽恕了吗? 为什么没有得到宽恕?

点拨:没有, 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

E 、因为他不记得此事了, 我心里就轻松起来了吗?

点拨:没有轻松, 反而更加沉重、更加悲哀。

(二) 研读12段

1、朗读第12段

2、概括本段内容

3、难句理解: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 但是, 四面又明蝴是严科,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句话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 而且指心头永远的哀伤, 虐杀者有了醒悟的痛苦, 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忘却了, 觉悟者永远无法弥补过错。

第三课时

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品味文章语言。

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 通过细致观察, 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 瘦得不堪, 希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 我又不许放他, 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 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 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

—— “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小兄弟多病的身体形态。 “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显出了小兄弟聚精会神、仰着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 “惊呼、跳跃”更逼真地写出了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 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

在课文当中找出一些语句品味一下

三、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四、自行朗读课文

五、日积月累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带着我的思念各梦幻, 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未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白云去做伴。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 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b .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

究。 师生与作品对

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

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

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

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

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鲁迅

七、教学评价: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而且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主质疑,再合作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全文主旨,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 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不合理的教育方法,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1. 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 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ch à) 憔悴(qi áocu ì) 模样(m ú ) 嫌恶(xi án wù) 可鄙(b ǐ)

什物(sh í) 惊惶(hu áng ) 瑟缩(s â) 虐杀(n ûâ) 苦心孤诣(y ì)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xi án ) 嫌恶 怒(n ù) 愤怒 堕(du î) 堕落

赚(zhu àn ) 赚钱 恕(sh ù) 宽恕 坠(zhu ì)下坠

(3)解释下列词语

憔悴:形容风筝的单薄瘦小。

嫌恶:厌恶。

惊惶:惊惶、害怕、慌张。

瑟缩:这里指因受惊而抖动。

虐杀:虐待而致死。

苦心孤诣: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4)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5)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 你怎样理解“对于精神的虐杀”这句话?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放风筝也是游戏的一种。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风筝是文章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风筝展开,写了“我”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4)鲁迅是如何对待自己当年的错误的?

(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文章抓住了“我”的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一)研读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研读3—4段回答以下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三)研读5—8段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四)研读9—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五)课堂总结

本文两个中心的要点,一个是忏悔、一个是悲哀,忏悔是指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作者自我谴责;悲哀是指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作者在写本文时立足于生活,语言平实、选材精巧、结构别致,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课外拓展

风筝

风筝是一种能飞翔的艺术品,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风筝的诗句。唐代的元稹就写过一首名叫《有鸟》的诗,诗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纸鸢”指的就是风筝。

那么,风筝起源于何时呢? 这有好几种说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记载,“公输班制木鹊以窥宋城”。这里的“木鸢”“木鹊”是风筝的雏形,因此可以推测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提出另一种说法:“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书中说韩信谋反,“做纸鸢放之,测量未央宫远近”。由此认为,风筝应起源于西汉时期。 20世纪30年代,王健吾、金铁庵在《风筝谱》一书中提出了又一种意见:纸鸢的创制是在南梁时期。其根据是:南朝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

梁简文帝令人做了数十只纸鸢,将求救信藏于其中,向西北放飞,希望到达援军的驻地。 由于风筝被称为“纸鸢”等,因此它的产生时间应在造纸技术发明并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西汉早期就出现了用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灞桥纸”,只是其质地很粗糙,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制作出质地比较优良的纸,但这种纸就连一般士人都没有资格使用,直到公元三四世纪,纸才得到普及。因此,风筝的产生时间应该在魏晋时期。

岁月悠悠。到了宋代,制作风筝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别看风筝在天上飞得那么轻盈,可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制作风筝需要刀子、纸、胶水、蜡烛、竹片等。竹片经过精心地劈、削,制成竹条,再慢慢烘烤成型,才可以使用。制作风筝,首先是扎制骨架,就是把竹条搭好型,用细绳扎制成所要的形状。扎制时要注意左右对称,这样吃风面积才会相当,放飞也更容易。接下来是糊和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糊一定要做到通体平整、干净利落。而绘,则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有真实感,这其实是体现风筝艺术价值的地方,可以说风筝好不好看就全在这一笔绘了。经过这些工序之后,一只漂亮的风筝就制作成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由当初造型单一、色彩单调的简单风筝,发展成了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现代风筝。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别看个儿小,它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可别小瞧风筝!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 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 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看来,风筝的作用还真不少呢!

1. 请仔细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答:文章的主体结构大致是从风筝的起源, 名称的由来讲到风筝古时的叫法, 出处, 再到风筝的制作(由古到今的不同做法), 最后讲风筝对于现在的影响深远.

2. 第五段加点的词语“目前”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目前的作用是使文章语言严谨, 因为不排除还有其他的资料我们没掌握, 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也强调了只是现在, 限制作用。

3.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其中两种,并结合例句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1) 引用的说明方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2)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

(3)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 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 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

4. 请根据文章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归纳风筝从古至今的种种用途。

古时的游戏;军事;现在的科学探究及游戏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1008/128377.html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 难点句子。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 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 理解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 但是, 四面又明蝴是严科,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 研读1、2、3段。

一、导入新课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 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 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 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课文脉胳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

四、研读课文

(一) 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1---2段

2、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 心情如何?

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 心里很悲哀, 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 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 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 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

1、朗读第三段, 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点拨:弟弟---- 喜欢

“我”----- 嫌恶, 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

(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 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 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 而小兄弟因年幼, 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五、作业: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

1、研读4—12段。

2、理解难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4—12段

(一)4—11段研读

1、朗读第4段, 回答:

“我”用怎样的行动虐杀小兄弟的少年天性? 从“我”的行为, 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 教师点拨)

教师补充:“他向着大方凳, 坐在小凳上; 便很惊慌地站起来, 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突出了小兄弟被发现后的那害怕心态。

2、朗读5—11段, 思考、讨论并回答:

A 、 事隔二十余年后, 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思想的醒悟)

B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是“不幸”看了?

点拨: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 很后悔和自责。

C 、我意识到自己错了, 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 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在这此方法中, 最可行的方法是哪一种?

点拨:补过(“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知错就改, 勇于自责和反省),5种, 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

D 、我用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 我得到宽恕了吗? 为什么没有得到宽恕?

点拨:没有, 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

E 、因为他不记得此事了, 我心里就轻松起来了吗?

点拨:没有轻松, 反而更加沉重、更加悲哀。

(二) 研读12段

1、朗读第12段

2、概括本段内容

3、难句理解: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 但是, 四面又明蝴是严科,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句话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 而且指心头永远的哀伤, 虐杀者有了醒悟的痛苦, 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忘却了, 觉悟者永远无法弥补过错。

第三课时

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品味文章语言。

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 通过细致观察, 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 瘦得不堪, 希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 我又不许放他, 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 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 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

—— “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小兄弟多病的身体形态。 “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显出了小兄弟聚精会神、仰着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 “惊呼、跳跃”更逼真地写出了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 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

在课文当中找出一些语句品味一下

三、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四、自行朗读课文

五、日积月累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带着我的思念各梦幻, 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未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白云去做伴。


相关内容

  • 开展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理论的研究
  • <开展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理论的研究> 中国传统风筝,是中国优秀的工艺美术品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世界的风筝起源于中国,举世公认:中国风筝的发明,为世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风筝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以来,经历代竹木扎制艺人.绘画裱糊艺人的发明改进:经历代皇室贵族的利 ...

  • 五年级美术导学案
  • 3 校园小记者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编辑内容丰富.有趣的校园小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3.捕捉和传递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 教学重点: 学习活动一:1.尝试设计一些标题的字体和报头,为编辑出版手抄报做准备. 2.自定主题,收集资料,编辑完成一份手抄小报. ...

  • 2016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和教案
  •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造型表现:运用形.色.机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 ...

  • 风筝教案[1]
  • <风筝>教案 新课导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 郑板桥<怀潍县>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引入正题: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 ...

  • 五年级下册教案1
  • 第 一 课:图形变身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 时:2 教材分析: 在纸上画一个小圆点,你猜会是什么?黑黑的眼睛,圆圆的豆 子,还是一枚衣服的扣子,你或许会有许多种答案.每个符号都会使 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视觉语言的魅力是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 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易于操作,是进行思维训练很好的课 业 ...

  • 五年级教案
  • 第一课 <形的魅力> 课 时:1课时 领域: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形的概念及分类,感受不同形组合在一起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2. 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采用绘画和剪贴等不同形式,将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组合成各种画 面. 3.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表现,有一双 ...

  • 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研究课题的再探
  • <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研究课题的再探> <开展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理论的研究>和<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研究课题初探>在网络上发表以后,我们提出的课题引起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西安.拉萨.台湾等众多朋友的热情支持和赞同.大家一致认为:开展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 ...

  • [优秀作文]我学会了放风筝
  • 春天,瓦蓝瓦蓝的天空像一块大大的蓝宝石,晶莹剔透,朵朵白云淘气的玩耍,太阳把阳光送给了大地,小草.小花.小树们健康生长,春天真是一个好季节呀.人们走出了家门,都来享受春天的温暖.我和爸爸妈妈也制定了一个小计划,就是放风筝. 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妈妈还有小姨决定到体育场去放风筝,到了体育场,我看见有很多人 ...

  • [优秀作文]那一只风筝
  • 雨,嘀嗒嘀嗒得下着,像断了线似的.我低头看了看手表,本来就有些不顺心的事,加上这烦闷的天气,唉,这不是要将我逼疯么?可雨,丝毫不顾我的感受,尽管很有节奏感,但在我看来,已是乱糟糟的一片. 虽然是小雨,却依然扰人思绪,我平静下来,抬头向窗外望去,眼前是一派模糊的景象,牛毛似的小雨在空中飞舞着,它们是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