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后反思

榆社县太星小学 郑 斌

知道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如何让他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三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这株高原柳树的神奇。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2、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

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3、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1、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

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不够充分,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2、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

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

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

3、未能抓住课后习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习作打下基础。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课后教研活动上,大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这一切都得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后反思

榆社县太星小学 郑 斌

知道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如何让他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三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这株高原柳树的神奇。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2、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

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3、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1、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

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不够充分,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2、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

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

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

3、未能抓住课后习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习作打下基础。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课后教研活动上,大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这一切都得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反思。


相关内容

  • 15青海高原一株柳2(含反思)
  • 一.清晰明白柳树的外形 读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描写柳树生长环境.柳树外形的句子. 组织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①这株柳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这 株柳树外形的? 二.理解柳树的精神 这株柳树在生长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霸河的柳? 通过环境的恶劣的描写,这样的 ...

  • [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
  •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教学中,我注重提纲挈领,使得整个课 ...

  • 最新2014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 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师重视了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引导推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地理知识,顺理成章的去记忆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 ...

  • 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 一.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教研论文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基本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反映其教研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 ...

  •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学反思
  •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学反思 反思一: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学反思 第一,课本中的图用得不足或者不够充分.例如,课本图4-1-3"沿北纬32°中国地势剖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的原因以及长江干流水电站选址等 ...

  •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1. 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 关系. 3. 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 ...

  • 地理教学设计反思
  • 3.2 土地资源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型:新授课 执笔人:张平 审核人: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 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能够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能够运用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 ...

  • 八下+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
  • 八下 第六单元 第三节 黄土高原 枣庄34中 孙珍 [课题]第六单元 第3节 黄土高原水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 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1.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会分析其原因.(重点) ...

  • 多媒体教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 多媒体教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龙祥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对老师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要用到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特别是我们地理学科,有好多知识比较抽象,如果用了多媒体就很容易把它演示出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可以看出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