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离不开逻辑思维

历史教学离不开逻辑思维

黄山一中 汪国富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型的社会科学,它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中学历史教学则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观念、增强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历史素养的专业活动。因此作为一位历史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全面的历史素养,还应该具有较深厚的历史理论素养以及综合性的思维品质。

一次公开教学课上,教师在讲述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产生的原因时,板书了这样一个示意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显然,这里的箭头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毫无疑问,这样的示意是错误的!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妥协性和革命性)都是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决定的。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板书时将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概括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如果仔细推敲,这里也存在概念上的错误。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

争的目的;而其原因应该表述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其实,上述两个例子里的错误都可以归结为逻辑错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而且很多时候被人们轻易地忽略,比如“大跃进就是大炼钢铁”、“前苏联”等等。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除了艺术(需要悟性和灵性)、体育(需要体质、体格和体能)的某些能力之外,所有的学科能力归根结底是逻辑思维的能力。列宁曾经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教学思维缺乏逻辑性,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从长远来看,它将制约教学水平的提高,干扰教学双方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那么,什么是逻辑思维呢?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惟,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逻辑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的。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将逻辑思维作为一门学科专门进行研究乃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与古希腊理性主义的传统不无关;另外,西方人的思维通常比东方人更缜密、更准确、更富有理性,这也与古希腊文明以及对逻辑思维的研究有关。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追求严密、规范和确定的逻辑思维和理性主义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由于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作为其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因此,它不仅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有益,而且对于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大有裨益。甚至可以这样说:逻辑思维对于一切涉及思维的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强调思维的严密性、规范性并非坚守思维的固性,忽视创造性思维。思维的逻辑性指的是坚持用正确方法从事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而创造性思维是指开.....

拓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指思维的内容和领域。同时创.....

造性思维也是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也要求思维具有求实性、连贯性。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的教学课程(过去的语文教材曾经有逻辑学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复句知识;尽管数学学科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缺乏对其应有的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单纯的学科看待。令人欣慰的是:新课程的的数学和政治学科都有了专门的逻辑学内容),导致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始终处在自发阶段得不到系统的提高。另外,现阶段一些课外教育形式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面目出现的一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以及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而越来越多的直观性知识和直观性教学又进一步干扰和制约了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的缺乏将不可避免地造

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缺乏应有的严密性、条理性。很多学生反映怕写作文、怕历史学科的主观题,其实原因就在这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不缺乏直观认识、感性认识、跳跃性思维,但严重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教学中我曾经“遭遇”过此类尴尬:学生根据保甲法可以让农民平时种田,得出它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结论;《洛神赋图》隐含鬼神观,所以它与佛教有关;建筑技术的提高是南北朝佛教寺院增多的原因之一;屈原的作品能反映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等等。由于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可逆性特点的,因此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用逻辑的可逆性很好地解答。比如当代的建筑技术并未带来佛教寺院的增多;国民政府抗战后期走向反动的主要原因是其阶级属性而不是日本诱降,用逻辑的反证法:即使不存在日本诱降的因素,国民政府也会走向反动(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哲学原理来解释)。

那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

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要想弄清学生的思维特点,就必须要求学生多做题、多请教、多交流。学生思维的逻辑缺陷是五花八门的,并不完全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如上述屈原的问题(学生肯定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许多是属于知识的领会程度、知识运用的应变能力以及夸学科知识的贯通能力和理论素养的问题(历史学科的理论性很强)。做题可以训练和拓展思维;向老师请教既可以“暴露”学生思维方式的缺陷,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也可以从老师的思考方法中获得借鉴;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甚至在日常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思维的缜密性、语言的逻辑性、规范性,并且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非逻辑、错误逻辑的问题,有意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性思维。比如“大跃进就是大炼钢铁”这样的表述是不严密的;“前苏联”这个概念是画蛇添足;许多命题、概念虽然在语法上是行得通的,但在逻辑上是有欠缺的。

概念是逻辑思维最初、最基本的形式。历史教学要涉及许许多多学科内外的概念,教学中必须准确、完整、规范和有条理地使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为思维的逻辑性打好基础。对任何一个概念的阐述都必须遵循从外延到内涵的顺序。例如对“租庸调制”的阐述首先必须交代它是一种赋税制度,然后再讲述其具体内容;再如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错误的政治运动;百家争鸣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位语文教师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既然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那为什么会出现东周结束于公元前256年,而战国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的矛盾呢?这也是个逻辑概念的问题:东周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朝代” ,而春秋、战国是人们划分的历史“时代”。

历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诸如“本质”、“根本原因”、“战略性”、“左右倾”、“主客观”“前提”、“内在”、“经济结构”等等跨学科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历来就很少有哪一个学科会做专门的定义和解释,而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解题的过程中却会经常接触。一旦教学和试题中出现了这一类概念,学生们是很难透彻地理解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从概念入手,准确把握每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概念。例如“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其涵义是指某一事物从根本上看“是”什么,它是客观性的。而“目的”是指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时对结果的设想,是“为了”什么,它是主观性的。高考的本质是选拔人才的手段;..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式,而其....

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乃至实现共同富裕。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角度看,教师在阐述某..

一跨学科的概念时,切莫有本位主义意识,因为逻辑思维能力是跨学科的能力,它会让所有学科受益,例如“前提”也就是数理逻辑中的“必要条件”;“左右倾”是指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的两种偏差。

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逻辑思维进行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普及逻辑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

辨能力。教学语言的表述要准确、严密、规范;板书要具有层次和条理;要敢于打破教材一些不合逻辑的条目和章节,设计符合逻辑的教学进程。例如我们在讲述唐朝推行两税法的背景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逻辑推导:经济发展→土地增值→土地兼并加重→国家掌握的土地减少→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出台;再如在讲述“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一目,可以演示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式:

第四,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与理论概念及素养有很大关系。教师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弄清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不能混淆它们的范畴。

总之,逻辑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对它的作用不可低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把握逻辑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坚守常识,鼓励学生参与辩论、敢于质疑。并坚持正确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一定能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离不开逻辑思维

黄山一中 汪国富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型的社会科学,它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中学历史教学则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观念、增强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历史素养的专业活动。因此作为一位历史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全面的历史素养,还应该具有较深厚的历史理论素养以及综合性的思维品质。

一次公开教学课上,教师在讲述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产生的原因时,板书了这样一个示意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显然,这里的箭头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毫无疑问,这样的示意是错误的!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妥协性和革命性)都是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决定的。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板书时将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概括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如果仔细推敲,这里也存在概念上的错误。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

争的目的;而其原因应该表述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其实,上述两个例子里的错误都可以归结为逻辑错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而且很多时候被人们轻易地忽略,比如“大跃进就是大炼钢铁”、“前苏联”等等。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除了艺术(需要悟性和灵性)、体育(需要体质、体格和体能)的某些能力之外,所有的学科能力归根结底是逻辑思维的能力。列宁曾经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教学思维缺乏逻辑性,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从长远来看,它将制约教学水平的提高,干扰教学双方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那么,什么是逻辑思维呢?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惟,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逻辑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的。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将逻辑思维作为一门学科专门进行研究乃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与古希腊理性主义的传统不无关;另外,西方人的思维通常比东方人更缜密、更准确、更富有理性,这也与古希腊文明以及对逻辑思维的研究有关。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追求严密、规范和确定的逻辑思维和理性主义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由于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作为其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因此,它不仅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有益,而且对于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大有裨益。甚至可以这样说:逻辑思维对于一切涉及思维的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强调思维的严密性、规范性并非坚守思维的固性,忽视创造性思维。思维的逻辑性指的是坚持用正确方法从事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而创造性思维是指开.....

拓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指思维的内容和领域。同时创.....

造性思维也是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也要求思维具有求实性、连贯性。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的教学课程(过去的语文教材曾经有逻辑学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复句知识;尽管数学学科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缺乏对其应有的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单纯的学科看待。令人欣慰的是:新课程的的数学和政治学科都有了专门的逻辑学内容),导致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始终处在自发阶段得不到系统的提高。另外,现阶段一些课外教育形式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面目出现的一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以及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而越来越多的直观性知识和直观性教学又进一步干扰和制约了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的缺乏将不可避免地造

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缺乏应有的严密性、条理性。很多学生反映怕写作文、怕历史学科的主观题,其实原因就在这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不缺乏直观认识、感性认识、跳跃性思维,但严重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教学中我曾经“遭遇”过此类尴尬:学生根据保甲法可以让农民平时种田,得出它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结论;《洛神赋图》隐含鬼神观,所以它与佛教有关;建筑技术的提高是南北朝佛教寺院增多的原因之一;屈原的作品能反映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等等。由于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可逆性特点的,因此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用逻辑的可逆性很好地解答。比如当代的建筑技术并未带来佛教寺院的增多;国民政府抗战后期走向反动的主要原因是其阶级属性而不是日本诱降,用逻辑的反证法:即使不存在日本诱降的因素,国民政府也会走向反动(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哲学原理来解释)。

那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

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要想弄清学生的思维特点,就必须要求学生多做题、多请教、多交流。学生思维的逻辑缺陷是五花八门的,并不完全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如上述屈原的问题(学生肯定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许多是属于知识的领会程度、知识运用的应变能力以及夸学科知识的贯通能力和理论素养的问题(历史学科的理论性很强)。做题可以训练和拓展思维;向老师请教既可以“暴露”学生思维方式的缺陷,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也可以从老师的思考方法中获得借鉴;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甚至在日常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思维的缜密性、语言的逻辑性、规范性,并且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非逻辑、错误逻辑的问题,有意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性思维。比如“大跃进就是大炼钢铁”这样的表述是不严密的;“前苏联”这个概念是画蛇添足;许多命题、概念虽然在语法上是行得通的,但在逻辑上是有欠缺的。

概念是逻辑思维最初、最基本的形式。历史教学要涉及许许多多学科内外的概念,教学中必须准确、完整、规范和有条理地使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为思维的逻辑性打好基础。对任何一个概念的阐述都必须遵循从外延到内涵的顺序。例如对“租庸调制”的阐述首先必须交代它是一种赋税制度,然后再讲述其具体内容;再如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错误的政治运动;百家争鸣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位语文教师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既然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那为什么会出现东周结束于公元前256年,而战国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的矛盾呢?这也是个逻辑概念的问题:东周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朝代” ,而春秋、战国是人们划分的历史“时代”。

历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诸如“本质”、“根本原因”、“战略性”、“左右倾”、“主客观”“前提”、“内在”、“经济结构”等等跨学科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历来就很少有哪一个学科会做专门的定义和解释,而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解题的过程中却会经常接触。一旦教学和试题中出现了这一类概念,学生们是很难透彻地理解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从概念入手,准确把握每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概念。例如“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其涵义是指某一事物从根本上看“是”什么,它是客观性的。而“目的”是指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时对结果的设想,是“为了”什么,它是主观性的。高考的本质是选拔人才的手段;..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式,而其....

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乃至实现共同富裕。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角度看,教师在阐述某..

一跨学科的概念时,切莫有本位主义意识,因为逻辑思维能力是跨学科的能力,它会让所有学科受益,例如“前提”也就是数理逻辑中的“必要条件”;“左右倾”是指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的两种偏差。

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逻辑思维进行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普及逻辑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

辨能力。教学语言的表述要准确、严密、规范;板书要具有层次和条理;要敢于打破教材一些不合逻辑的条目和章节,设计符合逻辑的教学进程。例如我们在讲述唐朝推行两税法的背景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逻辑推导:经济发展→土地增值→土地兼并加重→国家掌握的土地减少→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出台;再如在讲述“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一目,可以演示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式:

第四,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与理论概念及素养有很大关系。教师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弄清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不能混淆它们的范畴。

总之,逻辑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对它的作用不可低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把握逻辑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坚守常识,鼓励学生参与辩论、敢于质疑。并坚持正确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一定能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关内容

  •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离不开文科教育
  • 千万不要读文科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离不开文科教育 (2009-01-05 09:53:21) 转载▼ 标签: 分类: 对中国教育问题 的反思 传统文化 大学 道家 教育 老子 文化 杂谈 千万不要读文科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离不开文科教育 --------真文科的教学方式和案例示范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 ...

  • 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需要. 批判性思维概念与特点 近十几年来, 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际教育界高度重视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

  • 浅谈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重要性.doc好了
  • 浅谈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武安市淑村镇中学 胡台风 摘要:历史探究性学习,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既掌握系统知识,实行"知识储备",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培养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学习 研讨方法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担负 ...

  • 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 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内容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生成性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单纯追求"完美性"的弊端.本着为每一个学生发长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生成并 ...

  • 历史教学论文
  • 问题教学法--让历史课"活"起来的催化剂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 "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 ...

  • 高中历史研讨会发言稿
  • 2011年我担任高三(1)(2)班两个应届文班的历史课,在2011年高考中,两个班119人二本上线47人,文综平均分206分.下面是我校在高考备考中的的几点具体做法.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我们的具体做法: 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辅助教学,反思教学 一.准备教学 1.制定阶段计划,明确阶段任务 开学之前备 ...

  • 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
  • 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 作者:陈新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1期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可以把人类文明的成果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成果,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数学文化介入其中,培养学生用数学方式去探索世界的意识,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数 ...

  • 3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初中历史的课程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初中历史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目标, 是设计和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一)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初中 ...

  •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整理笔记)
  •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