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故事(说明性故事)

一、傳說故事(說明性故事)

(一)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繫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二)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 鄉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 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二、相關習俗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為農曆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虫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

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民國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端午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二)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

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四)懸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五)划龍船競賽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

三、相關語言教材

(一)語詞

1. 粽葉

2. 食肉粽

3. 划龍船

4. 雄黃酒

5. 白蛇傳

6. 吃桃子

7. 李子

8. 茄子

9. 長豆食豆食到老

10. 艾草

11. 菖蒲

(二)語句

1.五月節粽未吃,破裘不可放。

2.你愛吃肉粽、粿粽還是鹼粽?

3.粽葉都是用以桂竹籜做的

4.每年的划龍船我都會去看。

5.五月節中午要吃桃子、李子。

6.食茄肥到會搖,食豆食到老老老。

7.五月節最好聽的故事就是白蛇傳。

8.五月節大部分都會在家裡灑雄黃,插艾草、菖蒲。

(三)歌謠

五月節 龍船鼓 響上天

四、建議教學活動

(一)做香包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

2.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3.做法:

(1)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等。

(2)剪下相對的兩片

(3)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4)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藥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將最後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二)包粽子

可以請會包粽子的家長來協助指導進行,或是參觀市場裡專門賣粽子的商店,怎樣包粽子。

1.材料:糯米、香菇、豬肉、乾蝦仁、醬油

2.工具:蒸籠、竹籜(或竹葉)、鹹草(或棉線)

3.做法:

(1)將桂竹的竹籜來包粽子或麻竹的竹葉洗乾淨,晾乾備用。

(2)糯米泡水八小時,然後將香菇、豬肉、乾蝦仁、醬油等和糯米一起炒熟備用。

(3)將竹籜(或竹葉)摺成漏斗形,裝上已炒好的糯米飯,包成三角錐的形狀。

(4)用鹹草(或棉線)將粽子綁好成串。

(5)放到蒸籠去蒸熟,此種粽子吃起來較Q;第二種方法是用生糯米加上配料,將包好的粽子,後放到鍋子裡去煮,此種方法所做成的粽子較熟爛,也有許多人喜歡吃。

(三)參觀龍舟賽

可以到舉辦龍舟賽的地點參觀,增進臨場的感受。

一、傳說故事(說明性故事)

(一)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繫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二)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 鄉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 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二、相關習俗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為農曆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虫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

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民國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端午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二)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

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四)懸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五)划龍船競賽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

三、相關語言教材

(一)語詞

1. 粽葉

2. 食肉粽

3. 划龍船

4. 雄黃酒

5. 白蛇傳

6. 吃桃子

7. 李子

8. 茄子

9. 長豆食豆食到老

10. 艾草

11. 菖蒲

(二)語句

1.五月節粽未吃,破裘不可放。

2.你愛吃肉粽、粿粽還是鹼粽?

3.粽葉都是用以桂竹籜做的

4.每年的划龍船我都會去看。

5.五月節中午要吃桃子、李子。

6.食茄肥到會搖,食豆食到老老老。

7.五月節最好聽的故事就是白蛇傳。

8.五月節大部分都會在家裡灑雄黃,插艾草、菖蒲。

(三)歌謠

五月節 龍船鼓 響上天

四、建議教學活動

(一)做香包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

2.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3.做法:

(1)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等。

(2)剪下相對的兩片

(3)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4)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藥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將最後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二)包粽子

可以請會包粽子的家長來協助指導進行,或是參觀市場裡專門賣粽子的商店,怎樣包粽子。

1.材料:糯米、香菇、豬肉、乾蝦仁、醬油

2.工具:蒸籠、竹籜(或竹葉)、鹹草(或棉線)

3.做法:

(1)將桂竹的竹籜來包粽子或麻竹的竹葉洗乾淨,晾乾備用。

(2)糯米泡水八小時,然後將香菇、豬肉、乾蝦仁、醬油等和糯米一起炒熟備用。

(3)將竹籜(或竹葉)摺成漏斗形,裝上已炒好的糯米飯,包成三角錐的形狀。

(4)用鹹草(或棉線)將粽子綁好成串。

(5)放到蒸籠去蒸熟,此種粽子吃起來較Q;第二種方法是用生糯米加上配料,將包好的粽子,後放到鍋子裡去煮,此種方法所做成的粽子較熟爛,也有許多人喜歡吃。

(三)參觀龍舟賽

可以到舉辦龍舟賽的地點參觀,增進臨場的感受。


相关内容

  • 神奇的远古传说教案设计
  • <神奇的远古传说>教案设计 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中心中学 刘找兰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远古传说>是岳麓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概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本课内容分两目: ...

  • 互文的魅力:四大民间传说新释
  • 作者:傅修延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09期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4-0205-10 本文为<四部古典小说新论>的姊妹篇.[1](P162)按照中国民间文学界的共识,四大民间传说包括<白蛇传>.<梁山伯与祝 ...

  • 坐看牵牛织女星吴凤军
  • <坐看牵牛织女星>教学设计 葫芦垡中学:吴凤军 <坐看牵牛织女星>是16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受说明文中的文学特点.作为一篇讲读课文.<坐看牵牛织女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是一篇用文学的写法.文学的语言进行生动说明的事理说明文.课文先对&quo ...

  •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 ...

  • 关于苗族朵克
  • 关于苗族朵克(又称栽克)的传说研究 安顺开发区小屯中学:杨雄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家乡民间传说故事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历史记载,参考大量文献资料,以及自己多年从事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实践经验,从民间传说和历史的结合点透视西汉至南宋时期安顺苗族的文化生活,激发广大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充分开发民族民间优秀文 ...

  • 历年试卷之判断题
  • 一.历年试卷之判断题 1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固定模式,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 ) 改正:文化是一种动态的„„ 2 .传统可以不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改正: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3 .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 ...

  • 古剑小学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古剑小学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主备人: 崔纯永 参加人员: 崔纯永 胡天成 备课地点:教师办公室 学科: 语文 年级:三年级 时间:第六周星期三 备课中心问题: 1 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 ...

  • 中国文学体裁分类
  • 中国文学体裁分类 1.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 奏和韵律.其主要特点是: 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③诗歌的语言凝练形 ...

  • 小学文化常识积累
  • 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杨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晏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姚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叶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易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殷姓的起源 2017-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