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企业管理概论(0144)重点复习资料20150721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汇总

(含复习重点,简答题,名词解释)

第一章 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企业的概念和类型

三个要点:

A、 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B、 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

C、 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二、企业类型

(一)企业类型划分(生产资料所有制、行业、主要经营资源、规模、组织形式、市场类型、运用主体技术)

识记: 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二)若干种企业类型简介:

(1)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2

8人以上)。

生产经营和管理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者本人及家庭成员来完成的企业。

资本投入较低,

(3) 高新技术企业;

是:生产和经营面向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为产品销售的主要场所。

三、企业系统结构及特征

(一)企业系统结构

1.企业的系统结构有5个要素:

(1)产品:有形产品、服务。

(2)人:管理、财务、操作工人、营销、技术、研发。

(3)财:资金、资本。

(4)物: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仪器仪表。

(5)信息:反映这些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状态与运行的各种信息。

2.投入的各种要素在运动与变化中形成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流程,主要是:

(1)物流——以物质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流程

(2)资金流

(3)人事流——适应物流与资金流的需要

(4)信息流

(二)企业系统特征

企业具有二重性

1、 企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协作劳动而向市场提供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生产力实际运动的场所,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般属性;

2、 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事实上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因而又必然具有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与结构相联系的特殊属性。

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的异同:在于生产关系不同。 生产力是相同的,都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 工业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在于:经营方向和技术基础不同。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产品生产和劳务活动的企业。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

A、 大规模采用机器或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B、 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C、

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

D、 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第二节 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

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这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出资,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的企业。

(1)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财产。

(2)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则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所有权及经营权分离,股东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经营管理企业。

公司制企业有两种具体形式:

1)有限责任公司: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

任的企业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是注册资本为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具有大规模筹资的能力;有利于减轻股东的投资风险;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使公司在市场活动中具有较高的信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

(二)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单厂型企业: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企业。这种形式的企业,一般是由在生产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若干基本生产车间(工段、班组)、一些辅助生产单位(如动力供应、工具制造、设备维修等单位)和管理部门所构成,实行全厂统一经营、统负盈亏。

2.总厂型企业:一般是在装配型行业中,以产品为对象,以装配厂为中心,把一些担负零部件加工和工艺协作的工厂组织起来,由总厂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处理对外经济联系。

3.专业公司:由同一行业中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类零部件,或从事同类工艺服务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三)按企业外部社会联系方式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联合公司:由若干个彼此存在一定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不同行业或生产不同类产品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2.企业联合体: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自愿结合、谋求共同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经济联合组织,也称企业群体、经济联合体。其主要类型:生产型联合体;销售型联合体;生产经营型联合体;科研生产型联合体。

3.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某种具有战略性的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战略联盟的四种类型:

(1)后竞争战略联盟:它是指产业内的垂直价值联关系,如制造商与供应商结盟。

(2)竞争联盟

(3)非竞争联盟:这是指产业内非竞争企业之间结成的战略伙伴关系。

(4)前竞争联盟:这是指一些分别外于不相关产业内的企业联盟,这种联盟方式的互动程度有限。

建立战略联盟应注意:

(1)各自具备某种竞争优势,且优势互补;(2)规模与实力应大体相当;(3)战略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4)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协调能力。

4.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种市场机会,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形式的弊端——

A、 产权关系模糊;B、投资主体单一;C企业资产呆滞;D、政企职责不分;E

目标:现代企业制度

征的企业制度。

其所具备的特点——

A、 具有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有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有资金、技术、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的投资活动。

B、 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层次。

C、 多渠道影响和控制成员企业,以资产连结为主。

按企业集团联合经营的内容和方式划分,我国的企业集团的种类——

A、产品辐射型(即一条龙企业集团);

B、多元复合型;

C、项目成套型;

D、经营服务型;

E、出口导向型。

建立企业集团的意义(简答题)

(1)大规模合理组织生产力,做到资源合理配臵,发挥成员单位灵活性和优势,促进生产力发展。

(2)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发展最快的一种组织形式。

(3)对于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方式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

企业经营方式:指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也可称为企业资产经营形式。

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二、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

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科技进步、市场竞争、资本积聚与集中使得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开发采用新技术)。

2.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股份的分散化。(最大限度的将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过来,使股权分散化也同时迅速发展,由于分散所以建立董事会,选聘经理经营企业)。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当其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比较复杂、采取了公司制形式并且股权比较分散时,同样也要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三、我国国有企业有主要经营方式

主要有:A、股份经营方式;B、承包经营方式;C、租凭经营方式等。

(一)国有企业股份经营方式

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份额的多少,作为所有者,将采取三种具体经营方式——:

1、 国家独资经营: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如兵器、宇航等)和特殊业务(如国家储备);

2、 国家控股经营:适用于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3、 国家参股经营:除上述企业之外的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

(二)承包经营方式——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为发包方,经营者为承包方,采取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双方的责、

权、利关系。

(三)租赁经营方式——指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作为出租方,将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

照合同规定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承租方不得将企业转租。租赁期限一般为每届3~5年,采取招标办法。

租赁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区别——

1、 承租方必须提供财产担保;

2、 承租方向出租方按合同规定交付租金;

3、 承租方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租赁经营责任制同承包经营责任制虽是在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按两权分离的原则以契约形式确定国家与企

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经营方式,但租赁经营在两权分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程度上比承包经营更彻底一些。

第二章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

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企业管理的产生

管理是有意识地协调人们的共同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企业管理是协作劳动引起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调节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并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调节生产关系的需要而不断向前发展。

二、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企业管理的二重性的含义

A、 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B、 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二)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所管理的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企业管理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与维护生产关系两种职能,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故企业管理 具有二重性。

(三)学习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的意义

1.依据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原理,为了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2.向管理要效益,必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遵循现代企业生产力运动规律和价值规律。

3.总之,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充分重视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科学管理,充分重视发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优良传统,把学习、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科学体系。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 一、企业管理的职能

计划(首要职能)、组织、用人、指挥、控制

计划职能的内容及其程序:

1.对企业内外部现状及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2.根据上述市场需要、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以及自身利益,制定中长期和近期的目标。

3.拟定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决策。

4.编制综合计划和各项专业计划,以便落实决策方案。

5.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组织职能的内容:

1.为了完成企业任务,设臵管理职能,并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的管理业务和工作。

2.确定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责、权,搞好企业横向、纵向分工。

3.确定上下左右管理部门的协调方式和控制手段,提高整体功能。

4.配备和训练管理人员。

5.制定规章制度。

控制的类型:

按业务范围划分,在生产作业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库存控制和资金控制等。

按控制对象的全面性划分,控制职能有局部控制和综合控制(全面控制)。

二、企业管理的任务(简答题)

1.必须把经济上取得成就放在首位。

2.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使员工取得成就。

3.履行社会责任。

为什么要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使员工取得成就?

(1)企业的经营业绩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的,而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是否富有活力;

(2)要想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就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良好业绩。

三、企业管理的内容

1.不同层次的管理分工

(1)企业高层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处于统帅地位。它的核心内容是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经营战略、决

策和计划。这是关系企业前途与命运的头等大事。

(2)企业中层管理: 是高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的纽带。

一方面对高层管理发挥参谋与助手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基层管理进行指导、服务与监督。

(3)企业基层管理:对象是作业层(简答题或单选题)。

2.各项专业管理:技术开发、生产、物资供应、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

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和一般方法

一、企业管理的方法论

1.系统论观点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综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造系统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整体性:指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1+1>2”。

2.相关性:指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不是彼此隔离、毫无联系的,而是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复杂的系统,其结构还带有层次性。

3.目的性:凡是人造系统,都具有整体目的。这种目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由几个目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整体。

4.环境适应性:环境是一个系统所从属的更高一级的系统,任何系统均必须适应所处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否则,便不能生存和发展。

2.信息论观点

3.控制论观点

控制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拟订控制标准

2.衡量实际成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

二、企业管理一般方法(多选题)

行政方法(具有强制性)、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

第四节 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多选题、简答题)

1.人本化(掌握以下概念)

(1)文化人

(2)网络人

(3)学习人

2.整体化

3.战略化

4.网络化

第三章 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

第一节 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彼此分开、制约又相互连接、协调的原则,在企业高层组

2. 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

(1)股东大会 (2)董事会

(3)高层经理班子 (4)监事会

股东大会依法行使以下职权:

(1)重要人事的决定权。

(2)重大事项决策权。

(3)利润分配权。

(4)公司资本重大变动的处臵权。

董事会的职权:

1.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作报告,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

2.决定公司的战略经营计划,拟定投资方案,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而连续的检查评价。

3.提出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及弥补亏损方案。

4.制定财务预算方案,以及公司增减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5.拟定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方案。

6.聘任/解聘公司经理。

7.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独立董事:是指具有完全独立意志、代表公司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公司董事会成员。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于大股东。

2.独立于经营者。

3.独立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总经理行使的主要职权:

1.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臵方案。

4.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5.制定公司的具体章程。

6.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的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7.聘任或解聘除了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

8.公司章程或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监事会职权:

1.检查公司的财务。

2.对董事、经理等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有无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3.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有权要求他们予以纠正。

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5.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二、经营管理者的约束激励机制(论述题)

1.为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利益不同、信息不对称)

(1).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不相同,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所有者追求的是资本收益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的是自身

效用最大化。

(2).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这种行为主要有两类:一是偷懒;二是机会主义。

2.怎样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报酬机制、约束机制)

1.报酬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报酬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利益、个人价值实现、社会荣誉等。从我国实际问题看,完善经营管理者行为报酬机制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月薪”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

2)完善风险收入机制。

2.约束机制:

1)内部约束:就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的相互约束关系和约束机制。内部约束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

监事会实现,股东作为企业出资人保留对董事的挑选。。除此之外,内部约束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司章程约束。

②合同约束

③组织机构约束

2)外部约束:就是指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外形成的约束,即法律、市场机构、社会道德等各种社会机制对经营管理

者的约束。

第二节 企业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基本形式

一、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简答题、论述题)

(一)、 任务目标原则——以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

(二)、 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原则——注意的几点有:(1)分工要适当,不是越细越好;(2)必须加强协调和配合。

(三)、 指挥统一的原则——机构设臵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采取的措施有——(1)实行首长负责制;

(2)正职领导副职;(3)一级管一级;(4)实行直线参谋制。

(四)、 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有效管理幅度,是决定企业设臵几个管理层次的一个基本因素。(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

(五)、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使企业中每一个职位或岗化上的职责、职权、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关系。

(六)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指企业决策权的集中化与分散化。

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1)企业规模(规模大,分权应多);(2)生产技术特点;(3)管理专业工作的性质

(即人权、财权、规划权宜于集中,专业工作等权限宜于分权);(4)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干部素质。

(七)、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强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八)、 精简机构的原则——基本的两条为:(1) 必须在保证完成企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讲精简,不能为精简而精简;

(2) 取得精简机构的成功,关键在于加强人员培训和改进管理工作。

二、组织设计的依据(简答题、多选题)

1.经营战略 2.企业规模 3.技术特点 4.外部环境

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应用最广泛的有:直线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和矩阵结构

1.直线结构

2.直线职能结构——企业的第一级机构按不同职能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1) 特点是:A、企业的第一级机构按不同职能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B、实行直线——参谋制;C、企业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2) 优点:A、分工严密,每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B、上下级关系清楚,易于保证集中统一指挥;C、第个部门实行专业分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D、每个管理人员都固定地归属于一个职能机构,整个组织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

(3) 缺点:A、容易产生分散主义,矛盾较多,使最高领导层的协调工作量很大,易陷入日常事务;B、横向协调差,使企业对环境变化不能及时做出反应,组织系统的适应性不好;C、不利于在企业内部培养出全面的管理人才。

(4) 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以及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的企业。

3.事业部结构

(1) 基本特点是:按企业所经营的各种事业(如产品)来划分部门,称为事业部。每个事业部是相当于分公司性质的自治单位,企业将相当大的权限下放给事业部,他们在企业统一领导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各事业部之间的关系是——商品交换关系。

(2) 优点:A、按“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原则,既有利于企业的上层领导摆脱行政事务,又有利于各事业部在企业总政策的控制下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B、既有较高的稳定性,又有较好的适应性,各事业部能灵活自主地适应市场化,作出相应的决策;C、各个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易于建立衡量管理人员成绩和效率的标准,便于考核;D、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管理人才。

(3) 缺点:A、用人多、费用高;B、事事业部容易只考虑本事业部的利益,闹本位主义,影响各事业部之间的协作。

(4) 适用于品种多样化、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4.模拟分权结构

参照事业部制的原理,针对不同条件而加以改进的一种变形结构。 是把企业分成若干“组织单位”,各自拥有自己的职能机构,有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不像事业部拥有真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适用于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化学工业公司等。

5.矩阵结构

(1) 特点是: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管理系统,又有按工程或规划划分的横向管理系统,纵横结合,形成矩阵。

(2) 优点:A、灵活、适应性强;B、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C、每个工作人员的整体观点得到加强,有利于小组任务的完成。

(3) 缺点:A、稳定性差;B、结构较臃肿,用人较多。

四、新型的组织结构

1.

网络组织的类型:(1)内部网络(2)垂直网络(3)市场间网络(4)机会网络

2.学习型组织

概念:这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根本特征,对顾客负责的组织系统。

怎样才能成为学习型组织呢? 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3.发展型组织

第三节 企业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动因

(1)知识经济的降临

(2)信息技术革命

(3)经济全球化

2.内部动因

(1)企业战略变化

(2)企业规模扩大

(3)组织结构本身缺陷:○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2推诿扯皮,效率低下○3反应迟钝,模式僵化○4文山会海

(要求掌握下述三点概念)

指减少管理的层次,扩大管理的幅度,加强横向联系,使企业组织机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扁平形发展。

指管理向全方位的信息化沟通的发展。

指增强组织对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统一,稳定和变革的统一。

1.提出背景:哈默和钱皮的市场特征:顾客、竞争、变化,要求企业有一个反映灵敏的高效运作流程。

2.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

(1)分析原有流程

(2)分析当前市场需求

(3)采取综合措施,具体组织实施企业再造

第四章 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节 企业文化及其特点与功能

二、企业文化结构和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的 三个层次

1.深层企业文化(精神文体)

(1)企业最高目标。它反映了企业全体成员的最高理想和追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和思想境界

(3)经营管理风格。它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坚持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经营方针、管理风

格的哲学思考和抽象概括。

2.中层企业文化(制度文化)

(1)一般制度

(2)特殊制度

(3)企业风俗

3.表层的企业文化(物质文化)

(1)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

(2)厂容厂貌。

(3)产品的特点、造型、包装、品牌设计。

(4)厂服、厂歌、厂徽、厂旗。

(5)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

(6)企业的公关礼品和纪念品。

(7)企业的宣传媒体和沟通。

三、企业文化的特点(多选、简答题)

1.隐形性

2.潜移性

3.可塑性

4.继承性

5.稳定性和发展性

6.普遍性和差异性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多选题、简答题)

1.导向

2.约束

3.激励

4.凝聚

5.辐射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

一、 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

1.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2. 企业文化发端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倡导示范

3. 企业文化必须形成一定的系统和规范

4. 企业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

二、企业文化建设(论述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企业文化

2.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塑造企业文化

3.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塑造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4.充分发挥领导者的关键作用

5.共同参与和知识共享(企业文化的核心认同,认同的关键是参与)

6.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巩固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和倡导者

(2)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

(3)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节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简答题)

1.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

(1)指导思想相同。都重视重视人的因素,从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入手,调动人的积极性。

(2)目的相似。都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3)工作方法相似。

(4)工作主体相同。

2.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1)两者范畴不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范畴,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范畴。

(2)适用范围不同。

(3)两者的工作方法和过程不同。

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4.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1.国内和国际形势教育。

2.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

3.厂规厂纪教育。

4.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对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岗位变动、分配等方面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加以正确引起。

5.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

6.根据每个员工的具体思想情况而进行的个别教育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内容与特点

一、

总和。

2.人力资源的特点(多选题、简答题)

(1)能动性 区别于非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特征(可出单选题)

(2)可激励性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及激励机制)

(3)时效性 (不同寿命周期阶段不同)

(4)再生性

(5)差异性

(6)社会性

(劳动者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就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臵,通过对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

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1)管理视角不同

(2)工作性质不同

(3)管理重点不同

(4)对管理人员要求不同

三、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使用、考核、激励、调整、培训等环节。职务分析是开展上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程序(简答题)

(1)职务分析。

(2)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员工数量和结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

(3)招聘与使用。

(4)考核。

(5)激励。

(6)培训。

四、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臵与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臵取决于企业的规模、经营特点(生产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要承担的职责:

(1)组织各部门进行职务分析、职务说明书的编制;

(2)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岗位设臵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3)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修订;

(4)负责工资方案的制定、实施和修订;

(5)协助各部门办理人员招聘、聘用及解聘手续,负责劳动合同签订及劳动关系的管理;

(6)负责企业日常劳动纪率及考勤管理;

(7)组织企业日常考核及年终考核工作;

(8)组织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9)协助各部门办理员工的任免、晋升、调动、奖惩等人事手续,负责管理企业员工档案资料;

(10)负责企业各项保险、福利制度的办理。

五、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简答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3)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增值服务。

第二节 人员招聘与使用

一、人员招聘(多选、简答)

1.制定招聘计划:包括确定招聘时间、招聘岗位、招聘人数、任职资格、招聘途径、招聘方式和招聘预算。

确定招聘途径:(1)内部招聘(2)外部招聘

两种途径优劣(见教材P125图5-2)(单选题)

各类招聘方式比较(见教材P125图5-3)(单选题)

2.招募

3.选拔

4.录用

5.评价

(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人员使用最根本的目标。(单选题)

(2)有利于“人尽其才”。

(3)有利于提高组织士气。

3.

4.

5.双渠道晋升(H型)

在企业内部设臵两种晋升渠道:行政型的晋升渠道和技术型的晋升渠道。在设计两种晋升渠道时,两种渠道待遇应当是对等的。不同类型的员工可以选择相应的渠道。

第三节 人员培训与开发

一、培训的意义(简答题)

1. 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手段

2.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3. 培训是高收益的投资项目

4. 培训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二、培训的类型(单选题)

1.新员工培训

(1)一般性培训 (2)专业性培训

2.在职员工培训

(1)能力培训 (2)专业知识培训

3.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自学

三、培训的组织过程

1.确定培训的需求和目的

(1)培训需求分析

A.企业分析 B.任务分析 C.人员分析

(2)确定培训目标

A.工作效率提高

B.工作质量提高

C.优等品比率提高

D.工作质量提高

E.工作及时性改善

2.制定培训计划

3.培训效果评价

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承担各种任务的能力。与一般培训不同,人员

第四节 工资分配制度

一、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与要求

1. 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简答题)

(1)物质利益原则: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利用物质利益动因,调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积极性,即在兼顾三者利益基础上,使企业经济收益同其经营业绩、使员工的劳动报酬同其创造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促使企业及员工个人从物质激励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关心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2)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社会做了各种必要扣除之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3)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技术、资金、管理等)一要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二要强调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制度要求(简答题)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2)体现不同形态劳动,建立起以工资为主体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在内的,科学完备的工资制度

(3)把工资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4)劳动报酬货币化、工资化。

二、工资制度的内容和类型

1.结构工资制 的内容:

(1)基础工资,也称基本工资。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

(2)职务(岗位)工资。这是按不同职务(岗位)的劳动技能,责任大小、劳动条件、繁重程度等确定的工资单元。

(3)年功工资,又称工龄工资。

(4)奖励工资,又称浮动工资。(单选题、简答题)

以结构工资为基本形式,以岗效挂钩浮动为基本原则的结构工资制度,其长处是:

(1)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择优上岗,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贯彻同工同酬原则,有利于提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高薪聘用他们;

(3)既可增强员工的“企业意识”,又可贯彻多劳多得原则,调动员工积极性;

(4)有利于拉开差距,打破平均主义;

(5)可以简化工资的计算与支付办法。

2.

(1上下浮动计酬的一种工资制度。

(2)岗位技能(等级)工资制

(3)某些特殊的工资制

①专家(能手)高薪制

②提成工资制

③年薪制(单选题、简答题,掌握各种工资制度的适应性)

3.奖金制度

企业常用的奖金形式:

(1)综合奖

(2)单项奖

(3)超额奖

:小时工资制、日工资制和月工资制。

(1)员工福利内容:生活方面、群众性业余文体活动、生活困难员工补助。

: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把不适宜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实现社会化,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趋势。

(1)劳动保险的内容:

①有关员工生育的劳动保险待遇

②有关退休、离休的待遇

③有关员工病、伤残、亡的劳动保险待遇

④由企业自己或同其它单位联办的集体劳动保险设施

⑤解决员工在企业破产、兼并和解除劳动合同而失业时的生活困难,设立的失业保险;

⑥由员工提供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的部分劳动保险待遇。

(2)劳动保险的改革

①保险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A.养老保险实行社会保险

B.医疗保险社会化

C.保险服务与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化

D.社会保险范围扩大

②确立失业保险基金,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

A.实现基金来源由单位包揽向三方(国家、企业、个人8%)转移。

B.对基金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完全积累”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基金积累模式。

C.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把基本保险与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结合,以适应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需要。

D.加快了社会保险的立法。

第六章 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第一节 经营战略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前景

国内外企业经营战备提出的共同环境特点是:

1.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日渐枯竭,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企业必须做出长远性的谋划。

5.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6.产业结构调整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2)企业变革的重大问题;(3

)变革和发展的方向与目标;(4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特点地位——经营战略决策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1)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

(2)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

企业管理周期的四个阶段为:战略制定的准备工作;战略方案的拟定、评价和选择工作(即经营战略决策);战略决策方案的具体化即战略规划工作;战略的实施和控制工作。

(3) 企业经营战略决议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第二节 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及其发展

一、企业战略形成期的有关理论

(一)安索夫的战略管理理论和产品、市场组合战略理论。主要观点是:

(1)战略的制定是一个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战略计划必须有资源支持和织保证;企业的高层管理负责战略计划和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并组织有关人员参与战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战略形成之后,要分解落实。

(2)战略必须和环境相适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实施不同的战略管理模式。

(3)企业竞争战略由四个要素组成:产品和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

(二)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理论和目标战略理论

(三)钱德勒的战略平衡理论和战略组织理论

二、企业经营发展期的有关理论

(一)德鲁克的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理论。主要观点是:

(1)企业制定经营战略,首先要确定企业使命,搞清企业担负何种企业社会责任,是何种性质企业,它应从事何种事业。

(2)企业经营哲学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

(3)企业经营宗旨是对企业在社会中起何种作用和如何起作用的更为具体的说明,是指企业现在和将来从事何种事业,应成为何种性质的企业。

(4)把企业使命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德鲁克提出企业有八类目标,分别是:市场推销目标、创新目标、人力资源目标、资金资源目标、物质资源目标、生产率目标、利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市场推销目标、创新目标。

(二)霍弗和申德尔的企业资源配臵理论。两位学者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每个企业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2.每个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3.企业战略管理在于整合企业所拥有的不同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三类: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

4.企业的能力是指一系列资源整体完成一项任务或活动的能力,它是一系列资源整合和优化配臵的结果。

(三)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主要观点是:

(1)企业的直接环境是行业环境,任何一个企业总是属于某一行业或进入某一行业。因此,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必须进行行业结构分析。行业内存在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多选题)

①行业内现有的竞争者

②潜在的进入者

③替代品的生产者

④资源的供应者

⑤产品的购买者

(2)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就是制定基本的竞争战略,有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分别是:(区别,单选)

①成本领先战略

②差异化战略

③目标集中战略

(3)行业存在寿命周期,不同寿命周期行业投资战略不同。

(4)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形成自身竞争优势,谋求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经营战略深化期有关理论

(一)战略同盟理论 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而且存在合作,可以形成同盟,争取双赢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由美国战略专家普拉哈拉帕德和盖瑞.哈默尔首先提出。

他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众多能力中最根本的部分,它是企业对企业诸多能力进行整合的能力。是一个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下述特点:

(1)延展性

(2)增值性

(3)独特性

(三)战略再造理论 主要观点是:

1、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由渐进性改良转变为激进式飞跃;

2、从产品导向型转为顾客导向型

3、从职能导向转为流程导向

4、从控制命令式转为横向协作式

5、员工队伍从劳动专业化分工转为综合技能型分工

(四)知识经营战略理论

第三节 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和内容体系

一、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

(一)

和决策。

(二)经营单位战略——企业第二层次战略 主要是大型企业二级经营单位经营战略。如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等。

——企业第三层次战略

(要能够区分三个层次战略区别)

1、

2、

3、

4、

5、

6、

——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具体性、多重

第四节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A、全程性;B、未来性;C、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D、高层性。

二、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论述题)

1、 形成战略思想;

2、 进行环境调查;

3、 拟定、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

4、 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

三、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简答题、论述题)

1、 目标分解,任务合理的原则;

2、 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原则;

3、 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

4、 适应变化,机动灵活的原则。

四、经营战略的控制过程

(一)战略控制的步骤

1、 确定控制标准;

2、 检查实施,衡量成效,寻找偏差;

3、 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4、 继续实施,完成战略目标。

(二)选择控制方式——A、避免控制;B、直接控制。

按阶段不同分——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

选择控制方式,要考虑:一、控制的可行性;二、控制要求、控制量和控制成本。

五、经营战略的领导

企业战略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A、品德高尚,志向高远;

B、思维敏捷,知识渊博;

C、心理健康,个性优异;

D、足智多谋,能力超群;

E、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组建战略领导班子的原则

1、 选择首要领导的原则;

2、 首要领导组阁的原则;

3、 能力匹配,优化组合原则;

4、 合作、和谐原则。

第七章 企业战略环境调研

第一节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

1、 保证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 保证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3、 提高战略决策的稳定性和效益性。

二、 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内容的调研

(一) 政治环境分析——(内容)国内政局、国际政局、国内政治经济任务和政策环境分析

(二) 经济环境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内容)

1、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分析

2、 国内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育情况分析

3、 国家产业政策分析;

4、 国际经济情况和发展态势分析。

(三) 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分析:

(四)资源环境分析——(内容)

1、自然资源及其开发情况调研;

2、资源供应情况分析;

3、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情况分析。

三、 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的调研

(一)市场需求分析

顾客形成企业的市场,市场需求分析主要内容——

1、 企业总体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主要调研用户的现实需求和用户的潜在需求;

2、 企业细分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3、 用户和消费者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可分别从生活资料产品和生产资料产品两个方面来分析其需求的发展趋势;

4、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主要是对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自然、心理、产品等因素的分析。竞争状况的分析

(二)竞争状况分析——主要内容

1、 竞争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

(1) 对手企业的数量、分布、所属部门和行业;(2) 全部竞争对手的生产总规模;(3) 可供产品的总数量,满足市场需要的总程度。

2、 竞争对手竞争能力的调查;

(1)资金握有情况;(2)企业规模;(3)技术水平;(4)技术装备情况;(5)产品情况;(6)服务工作情况;(7)市场占有率。

3、 竞争对手发展新产品动向的调查;

4、 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

(1) 将要出现的新的竞争对手情况;(2) 调查由弱变强的对手情况。

第二节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目的

1、 搞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2、 查清造成劣势的原因,找出内部的潜力。

二、企业内部环境调研的主要内容(论述题):

1.企业一般情况调研

(1)领导者素质和职工素质分析(领导素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2)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上升,下降)

(3)企业管理素质分析(管理水平高低,管理智能高低,管理技术强弱,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

(4)企业技术素质分析(设备、技术、工艺、计量、仪器仪表、技术工人、技术人员能级结构等)

(5)企业生产条件分析(对生产的适应性,计划水平,现场管理水平)

(6)企业营销情况分析(市场分布、市场份额、渠道、价格、服务)

(7)企业财务、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

(8)企业资源供应分析

(9)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2.企业经营实力分析(简答题)

(1)产品竞争能力分析(质量、价格、交货期、商誉、品种等)

(2)技术开发能力分析

(3)生产能力分析

(4)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5)产品获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 企业战略环境综合分析

1、 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有利因素——机会(O)

2、 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不利因素——威胁(T)

(二) 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 企业的长处——优势(S)

2、 企业的短处——劣势(W)

二、 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方法

(一).企业内外环境对照分析的战略选择(单选题)

(1)机会大,优势大——增长型战略(SO)

(2)机会大,劣势大——扭转型战略(WO)

(3)劣势大,威胁大——防御型战略(WT)

(4)优势大,威胁大——扬长避短战略(ST)

(二).波斯顿矩阵分析法——将需求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作为衡量标准并形成矩阵图形,然后对企业的经营领域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综合方法。

双高位臵——明星区;双低位臵——瘦狗区;需求增长率高,而相对市场占有率低——野猫区(即风险区);需求增长率下降,相对市场占有率高的区——现金牛区(即厚利区)

(三). 麦肯锡矩阵分析法——以战略经营领域的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两个综合性指标进行组成,形成矩阵,进行分析的综合方法。 明星区——重点投资;野猫区——增加投资或维持;现金牛区——挤干榨尽多作贡献;瘦狗区——放弃。

第八章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

第一节 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决策

一、企业使命决策

经营的目的、经营任务和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所作出的规定。

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突出战略重点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指导方略和行动方针。

(1)关于企业的性质的确定(企业市场定位)

(2)关于企业成长方向的选择(现有经营领域和市场与未来经营领域和市场组合)

(3)关于经营目的的确定(生存、发展、盈利)

(4)关于经营哲学的选择。

(5)企业经营方针的选择。

(6)企业社会责任的确定

(二)企业使命目标市场的决策(单选题)

(1)企业坚持原有使命的决策

(2)扩大原有使命的决策

(3

)改变原有使命的决策 (三)企业使命决策应考虑的因素(简答题、多选)

(1)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2)市场需求

(3)竞争态势

(4)企业实力

该具体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应达到的经企业战略目标的组成——A、发展性目标;B、效益性目标;C、竞争性目标;D、利益性目标。

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1、战略目标水平的选择;2、重点战略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企业总体战略决策

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所确定的指导全局性长远性的发展谋划和方略。

1.按企业经营事业范围不同划分

(1)单一化经营战略方案

(2)多样化经营战略方案

2.按企业经营态势划分

(1)发展型战略,也叫增长型战略(以现有基础为出发点,向更高层次发展)

(2)稳定型战略(维持现有水平)

(3)紧缩型战略

3.按企业经营空间不同划分

(1)本地化经营战略方案

(2)地区化经营战略方案

(3)区域化经营战略方案

(4)全国化经营战略方案

(5)国际区域化经营战略方案

(6)全球化经营战略方案

4.按资本流动、重组、形态不同来划分(资本经营战略)

(1)资本流动战略方案(单选题)

①资本纵向流动战略方案(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

②资本横向流动战略方案

③多向多样化流动战略方案

④复合多样化流动战略方案

(2)企业资本重组战略方案

①企业重组战略(企业自身发展壮大重组,合并性重组)

②资产重组战略(企业各种形态资本、资产数量比例之间优化)

③产权重组战略(产权结构多元化)

(3)企业资本形态战略方案

①有形资本经营战略

②无形资本经营战略

二、企业总体战略决策

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能有一个总体经营战略,即企业只能从对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某一种分类中,从若干个总体战略中,选择出一个满意的总体战略;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从综合的角度,制定出一个带综合性的总体战略。企业进行总体经营战略的决策,应 对各种战略要素的主要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选择。

第三节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决策

一、经营单位战略的含义与特点

(一)

是指大企业或集团性公司中的第二层次的经营单位,为贯彻总公司或集团公司总体经营战略,适应环

(二)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的特点

1.从属性。企业经营单位的战略要服从和服务于总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战略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其顺利实施和实现。

2.专业性。第二层次经营单位一般在某行业领域经营,表现为单一化经营特点。

二、经营单位战略类型

(一) 产品定位战略方案

1.产品专业化战略方案,这是某事业部或某分公司或某子公司对某个行业的其中一个系列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的谋划与方略。

2.产品多样化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经营单位在某类产品中从事多个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谋划与方略。

1.按竞争重点不同所提出的三个战略方案:

(1)成本领先战略方案。这是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建立起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不合理费用,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差异化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采用独特技术或采用专利技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或采用与对手不同的营销手段,满足顾客特殊的需要,形成竞争优势的谋划与方略

(3)集中化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把经营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上,满足其特殊需要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2.按竞争实力不同,有四个方案:

(1)进攻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凭借自己拥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或拥有的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同对手较量,以争夺市场、赢得顾客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这种战略又叫优势经营战略。

(2)赶超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实力虽不如竞争强手,但经营得法使自身经营形势处于上升势头,因而努力追赶强手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3)防御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实力很弱,在强手进攻之下无还手之力,准备退出某些市场以固守最后一个或少数几个市场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4)转移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由于实力不断衰退,在所从事的经营领域中,连最后一个细分市场都无法固守,准备退出这一经营领域,转移到一个新的经营领域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三、经营单位战略决策

(一)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二)判断市场需求趋势

(三)分析市场竞争态势

(四)准确评估企业实力

第四节 企业职能战略决策

——A、从属性;B、单一性或专业性;C、针对性。

职能战略的类型——市场战略、产品战略、质量战略、技术战略、营销战略、价格战略、财务战略、成本战略、生产战略、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组织战略等。

二、企业职能战略决策

(一)企业重点职能战略的选择

在一般情况下,市场战略、产品战略、质量战略、技术战略等可考虑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重点职能战略。

(二)职能战略本身的决策

1.产品战略决策。

一是品种单一化战略,即企业只生产一两个品种的战略。

二是品种多样化战略,即企业可选择生产两个以上、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品种的战略。

三是品种齐全化战略,即在该类产品中,凡是用户需要的一切品种,企业都进行开发和生产的战略。

2.产品质量战略决策。

①以优取胜战略:国家标准战略、国外先进标准战略、竞争质量标准战略、用户满意标准战略。

②根据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要求:内在质量为主,外在质量为辅战略;外观质量为主,内在质量为辅战略;内外质量兼顾战略。

3.市场战略决策。

一是扩张型市场战略,即开发和生产该种产品的能力强,则可选择这一战略;

二是维持型市场战略,凡产品容量有限,需求饱和,市场竞争又十分激烈,企业的经营实力也属中等,则可选择这一战略; 三是撤退型市场战略,凡需求下降,市场容量缩小,企业不论是经营实力强弱,都需减量生产,从这些市场逐步撤出,选择撤退型战略。

4.科技战略决策。

第一,按技术进步的目标不同,可拟订四种不同方案供选择:

A.地区级技术目标战略方案

B.国家级技术目标战略方案

C.国际区域级技术目标战略方案

D.世界级技术目标战略

第二,按技术在竞争中所担负的角色不同。可提出以下三个方案:

A.领先型科技战略方案;

B.紧跟型技术战略方案;

C.模仿型技术战略方案。

第三,按技术进步的方式不同。可拟订以下三个方案供选择:

A.独立开发型战略方案

B.技术引进型战略方案

C.技术改造战略方案

5.人力资源战略决策。

第一,人才发掘战略。

A.引进人才战略方案

B.招聘人才战略方案

C.借用人才战略方案。

D.自主培养人才战略方案。

E.定向培养人才战略方案

F.鼓励自学成才战略方案

第二,企业人才结构优化战略。

A.企业人才层次结构优化战略;

B.企业人才学科结构优化战略;

C.企业人才智能结构优化战略;

D.企业人才能级结构优化战略;

E.企业人才年龄结构优化战略。

第三,企业人才使用战略方案。

A.岗位轮换使用战略;

B.台阶提升使用战略;

C.职能、资格双轨使用战略;

D.权力委让使用战略;

E.破格提拔使用战略。

第五节 战略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一、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原则(论述题)

2.战略决策科学化的衡量标志

(1)决策信息的可靠性

(2)决策课题的准确性

(3)决策程序的完整性

(4)决策方法的正确性

(5)方案设计的严密性

(6)决策方案的优选性

(7)方案实施的可靠性

(8)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二、战略决策的民主化原则

2.战略决策民主化的衡量标志

①发动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广泛性

②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建议的积极性

③领导对不同意见和建议的尊重性

④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多样化

⑤民主决策的程序性

第九章 企业技术开发与价值工程

一、企业技术开发的对象

1.产品的开发(包括发展新产品与改革老产品)

2.设备与工具的开发 3.生产工艺的开发

4.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

5.改善生产环境的技术开发

一般来说产品的开发是最主要的(单选题)

二、企业技术开发的途径(单选、简答)

1.独创型的技术开发途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2.引进(转移)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3.综合与延伸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4.总结提高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要求掌握各种开发途径的适用性。

三、企业技术开发的条件

1.科学技术开发的条件

(1)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应有一定的数量。

(2)科学队伍结构要合理化(单选题、多选题)

A.学科结构。这主要是指科学队伍中各类专业人员的比例

B.职能结构。这主要是指从事不同性质科研劳动人员的比例

C. 能级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知识水平的科技人员比例

D.年龄结构。主要是老年、中年、青年三类科技人员的比例

2.技术开发的经费

(1)国家地方财政支持的各种项目基金。

(2)从企业内部筹措经费。

(3)科技合同收入。

(4)向银行申请贷款。

(5)企业之间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投资。

3.技术开发的装备

技术装备是衡量技术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应从技术先进性、质量可靠性、研究适用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

4.技术开发的场所

5.科技情报

科技情报是研发工作原料和基础。企业应建立健全情报工作机构,提高情报人员工作水平,采用现代化情报手段,做好收集、整理、分析工作。

第二节 技术评价与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指对技术开发的过程及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综合分析和比较鉴别。目的主要是为新技术的采用、改进、应用和推广

1. 技术评价的原则(简答题)

(1)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与生产可行性相结合。

(2)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2.技术评价的内容

(1)技术价值的评价。一是技术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适用性。

(2)经济价值评价。主要包括市场角度,如市场销路,投资、成本、利润、价格、回收期等。

(3)社会价值评价。

3.技术评价的方法

(1)经济评价法

(2)综合评价法

这种方法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的整体概念出发,综合各种因素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因素要依据技术开发情况而

定。对每一个评价因素给予一定权重,然后根据评分等级给予相应分数最后计算总分。根据总分确定课题顺序和应用可能。

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开发成果的特点:是一项新的技术成就,技术先进、生产可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决条件(简答题)

一是成果的技术成熟性。指该技术试验数据完整,原理设计、工艺设计、计算方法合理完善,性能稳定可靠,配套技术齐全,在正常条件下,成果应用单位能重复制造。

二是成果的技术适应性。指技术开发成果对使用单位的适用性强,能适应使用单位资源和能源状况,工艺、设备状况、职工技术水平状况等。

在技术开发中要做好下列工作:

1.认真细致做好推广工作中的思想工作。

2.技术成果投产以后,要做好相应工作,从制度上、组织上、巩固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三节 价值工程原理与方法

: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定义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

V=F/C V 价值 F 功能 C 成本

当V=1时,表示实际成本与功能最低必须相适应,可以认为是比较理想地状况。

当V<1时,表示实际成本功能最低必须成本大,此时应该大力降低成本。

1时,表示用较少的实际成本,实现了规定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提高功能。

2: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

这个定义包含下述含义:

(1)价值工程性质是一种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

(2)价值工程中心内容是对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和不断创新。

(3)分析和创新有明确的方向——旨在提高价值

(4)价值工程通常是由多个领域协作而开发的活动。

3.价值工程的对象:凡为获得功能而发生费用的事务,均为价值工程的对象,如产品、工艺、工程、服务或它们的组成部分。

4.

(1)功能载体具有的客观物质性

(2)使用者对此物质性感到满足程度的主观精神性。功能的特性是指对功能的定性、定量的描述。

5.功能的种类

(1)使用功能和品位功能

(2)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

(3)不足功能与过剩功能

(4)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

6.

1.价值工程的目的:

是以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的实现使用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亦即价值工程预期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得奖低成本,同时由可能的实现使用者所需求得功能,延着这样的途径去运作,最终就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2.提高价值获取效益的思路

3.提高价值的途径

(1)提高功能并降低成本(这是最理想的途径)

(2)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3)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功能

(4)以功能少许下降换取成本大幅下降

(5)以成本适当上升换取功能大幅提高

三、价值工程的特点与方法

1.价值工程的主要特点

(1)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2)对功能进行分析

(3)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努力方向是提高价值,即提高功能对成本的比值

(5)需要由多方写作,有组织、有计划、按程序地进行。

2、

3、 功能系统分析

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功能成本分析、功能评价

第十章 生产管理

第一节 生产组织工作

的概念: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直到把它生产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

(2)狭义的概念:原材料从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

2.生产过程的组成: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四个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基本生产过程。(多选题、单选题)

3.生产组织过程合理组织的要求:连续性、平行性、单向性、比例性、均衡性及适应性六个方面。(多选题)

:指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设臵生产单位。其特点是将同类型的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集中,对相同的零 工艺专业化的优点是:有利于充分利用设备,便于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指导,能适应品种变化要求。

是:产品运输路线长,零部件停放等待时间长,生产协作联系频繁,管理复杂。

:指以产品(零件、部件)为对象设臵生产单位。其特点是将不同类型的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集中,

对象专业化的优点是:产品运输路线短,零部件停放等待时间少,便于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管理。

缺点是:需要设备多,投资大,设备利用效率低,适应品种变化能力差。

三、流水线生产

1.(1:又叫流水生产、流水作业

,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的通过各个

(2)流水线生产的特点:

固定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产品或零件,生产过程连续,各工作地按工艺顺序排列,每个工作地只完成一道或少数几道工序,专业化程度高,流水线按统一节拍生产,各工作地生产能力平衡、成比例。有专门的传送装臵单方向运输移动。

(3)流水线生产的优缺点

流水生产的优点是:生产过程符合流水生产连续性、平行性、单向性、比例性、均衡性的要求,生产效率高,能及时的提供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劳动效率高生产周期短,在制品占用少,运输工作量小,简化生产管理工作。

缺点是:灵活性差,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对不同规格品种和技术进步需求,流水线调整和改组需要较长时间和投资,

就是将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数控技术应用于流水线,做到在一条流水线上同时生产多种品种产品。

第二节 劳动组织和劳动定额管理

一、劳动组织(包括:企业定员、作业组的组织、工作轮班的组织、工作地的组织)

1. (1

(2)企业定员的作用:可以使企业在用人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在保证生产(工作)对人员需要的前提下,合理配备人员,节约使用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2.

(1它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为完成某项工作而相互协作的有关工人组织在一起的劳动集体。

3.

(1)工作轮班制度。(单班制、两班制、三班制等)

2)工作轮班的组织工作。合理安排各班工人的倒班;合理组织工人轮休;合理配备各班人员力量;加强夜班生产的组织领导;划清各个轮班的责任,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

4.

(1

工作地是工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

(2,就是要在一个工作地上,把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者科学的组织起来,正确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人、机、物之间有合理布局与安排,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劳动定额

1.与作用

(1(2)倒数关系(3)劳动定额的作用: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劳动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手段;是计划管理、经济核算、调

控生产进度、控制成本的重要依据;还是衡量职工贡献大小、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总之,劳动定额的作用很多,但他的直接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组织生产;二是组织分配。

2.劳动定额的管理(包括劳动定额制定、劳动定额贯彻、劳动定额统计、劳动定额修订)

(1)劳动定额的制定,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①制定劳动定额的要求:制定劳动定额总的要求就是“快、准、全” 。准”是关键。

②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多选题、单选题)

A.经验估工法

B.统计分析法

C.类推比较法

D.工时测定法

E.定额标准资料法

(2)劳动定额的贯彻:指制定和修订后的劳动定额通过行政部门颁布,使劳动定额得以实施的过程。要做好的工作——

A、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B、 及时将劳动定额下达到班组和个人;

C、 落实生产技术组织措施;

D、 建立健全劳动定额的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定额工作人员。

(3

第三节 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控制

一、生产计划

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和制定改进措施等几个阶段。

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由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三个不同层次计划构成

(1质量、数量、期限和成本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2)生产作业计划作用:生产作业计划是组织均衡生产的保证,是落实长期计划的手段

(二)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1)进行生产负荷与生产能力的核算与平衡,以确保生产任务的安排切实可行。

(2)进行作业排序规定各个加工业务顺序,以指导工人的作业活动。

(3)制定和修改期量标准

(4)进行日常生产派工。

(5)搞好生产作业现场管理,使生产现场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生产作业控制

:检查各生产环节的零部件和半成品的投入和出产进度,及时发现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检查监督和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各项生产准备工作;根据生产需要合理配备劳动力,督促检查原材料、工具、动力等的供应情况和厂内运输工作;做好作业核算,对轮班、昼夜、周、旬或月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工作。

(2)搞好生产作业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①计划性 ②权威性 ③预防性

(二)生产作业控制的工作制度和机构

(1)生产作业控制工作制度

①值班制度

②调度报告制度

③调度会议制度

④现场调度制度

⑤班前、班后小组会议制度

(2)调度工作机构

(三)生产作业核算:包括投入量和出产量、完工进度、生产工时、设备利用率等。

第四节 库存控制与供应链管理

一、库存控制

(1

(2

按库存物资存在状态分类:企业库存可分为:

①原材料库存 ②在制品库存 ③零部件库存 ④成品库存 ⑤备件库存

按库存用途分类,可分为:

①经常性库存:是前后两批物资进厂之间的供应间隔期内,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须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 ②安全库存:是用于防止物资供应因企业自身无法控制外部原因而发生中断、影响生产所储备的物资。

③季节性库存:指企业为避免物资供应具有季节性、影响生产而设臵的库存。

(二)库存控制的任务

(1)保证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2)保持生产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3)在保证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减少物资储备,加速物资周转,降低生产成本。

(三)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

为了解库存方法,需要掌握与库存有关的参数:

①订购点,又称定货点

②定购批量,即每次订购的物资数量

③订购周期,即相邻两次订购时间的间隔

④进货周期,即相邻两次进货到厂的时间间隔

(1)定量库存控制法:

①定量库存控制法,需要盘点剩余物资,如果库存量等于或低于事先规定的订购点,就按规定的定购批量发出定购指令。 ②定量库存控制法的优点

A.能随时掌握库存动态,及时提出订购,不易出现缺货

B.保险储备量较少

C.每次定量固定,能采用经济订购批量

D.控制方法比较简单,尤其便于应用计算机管理。

③定量库存控制法的缺点

A.订购时间不定,不宜作周密的采购计划

B.不能及时调整定货数量,难以适应需要量变化大的情况

C.未能突出重点物资的管理

(2

A.订购时间固定,有利于对采购计划作较周密的安排

B.订购批量依据实际库存和预计需求量而定,能够灵活调整订购数量。

C.有利于区分重点与非重点物资,对重点物资加强控制。

ABC分析法

(1根据库存物资的主要经济特征,例如根据物资供应量、资金占用额、库存损失费用等特征,进行分类排队,找出

(2)ABC分析法的具体做法

①确定分析内容

②按分析内容进行计算,绘制图表,将物资分为A、B、C三类。划分的一般标准是:A类物资,品种占10%――15%,资金占80%;B类品种占20%――30%,资金占15%;C类品种占55%――70%,资金占

5%。

③按照管好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确定有区别的控制方式。一般要求是:大而贵重严格控制,小而多、占用资金少可以

适当放宽。

指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接起来的网络结构,这一网络结构围绕核心企业,以能力互补与资

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体功能和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与变化,为用户提供服务。

(1就是对供应链的结构与运行进行系统设计,展开运营管理和监督控制,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以比

(2)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供应链网络的设计与调整

②供应商和用户的选择与管理

③供应链的产品需求预测与计划

④依托供应链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

⑤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物流配送策略与管理

⑥供应链的分销策略与分销渠道管理

⑦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顾客价值管理

⑧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

(三)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管理思想

(1)系统观念

(2)集成化的思想和方法

(3)战略合作

第五节

设备综合管理

1

2.设备综合管理的特点

(1)追求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2)对设备的“一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实行全方位和全员参与的管理

二、设备的选购与评价

1.设备的选购原则:

选购设备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保证企业生产的发展,实现技术进步。

2.选购设备应全面考虑的因素是(简答题)

(1)生产性,指设备的生产效率

(2)可靠性,是指设备精度、准确度的保持性、零部件耐用性、安全可靠性等

(3)安全性,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保证安全的程度

(4)节能性,指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消耗能源的多少

(5)耐用性,指设备物质寿命的长短

(6)维修性,指设备维修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

(7)环保性,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8)成套性,指设备所需的专用附件、工具等的配套水平,只有能配套,才能充分发挥设备性能

(9)灵活性,指设备对不同工作条件和加工不同产品(零件)的适应性

(10)经济性,指购臵量和使用设备所需支出费用的多少

3.企业常使用的选购设备定量分析方法

第一,投资回收期法。

第二,费用效率分析法。费用效率是指单位费用支出所能获得的生产成果。

三、设备的使用

1.设备使用的方针:充分、合理地使用设备。(简答题)

这就是说,在节省费用的条件下,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所谓充分、合理地使用设备包括两方面含义:

(1)充分使用设备,防止忙闲不均。

(2)在充分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做到爱护使用,坚决禁止滥用、蛮干。

2.设备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制定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护规程等。

(2)要搞好操作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严格考核,为各类设备配备合格的操作人员,实行凭操作证上岗使用的制度

(3)为各类设备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在任务数量上使设备负荷饱满,在任务性质上符合设备性能和加工精度等技术要求

(4)搞好车间布臵和工作地的组织,配备必要的防护装臵、监控仪器等,为设备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和条件

(5)合理规定设备使用的能源、器材、油料等消耗定额及费用定额,即保证日常维护保养的需要,又避免浪费

四、设备维修制度

(一)计划预防维修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维修工作内容包括日常维修、定期检查和计划维修三项。 这种维修制度的缺点主要是有些修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容易出现过度维修的问题,维修费用较高。

(二)保养修理制度。保养修理制度,亦称计划保修制,是由一定类别的保养和一定类别的修理合理组织起来而构成的设备维修制度。

(三)全员生产维修制度。

(1)日常维修。即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以及清洁、调整、润滑等维护保养工作。

(2)事后维修。它主要是对非重点设备采取故障发生后再维修的一种方式,也包括事先无法估计的突发故障的修理。

(3)预防维修。它主要是对重点设备和一般设备的重点部位所进行的预防性维修作业。

(4)改善维修。这是指在修理设备时,针对设备存在的技术缺陷,同时进行设备的改装或改造,以提高设备效能。

(5)维修预防。这是指在设备设计、制造阶段,就充分考虑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以尽量减少设备使用中的维修工作量。

(6)预知维修。这是指在设备上安装仪器仪表,建立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早期预报将要发生的故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

第六节 生产运作的新方式

:能最大限度降低在制品库存,及时反映物料需求情况,合理安排加工时间,估算生产能力需求。

3. 物料需求计划(MRP)适用性

:不仅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适用于单件生产、小批生产。

2.适时生产方式(JIT)的目标:通过不断完善生产经营体系降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JIT生产方式的具体目标:

(1)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 (2)库存最少,追求零库存;

(3)质量完美,追求零缺陷;

(4)多品种、小批量,直至生产批量为一个产品;

(5)百分之百地准时供货服务。

JIT生产方式包括消除浪费、全面质量和人员素质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1)消除浪费这一要素中的“浪费”是指生产过程中不为产品增添价值的所有活动或事物。

(2)全面质量所说的“全面”是指企业全员对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参与;

(3)人员素质是指强调JIT能否顺利实施,完全依赖于企业全体员工能否积极参与并作出贡献。

在消除浪费、全面质量和人员素质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基础上建立的JIT,对生产系统及其运行还有一系列要求,主要是:

(1)实行拉动式物流方式(实行看板管理)

(2)生产批量小量化;

(3)作业人员多能化;

(4)合理布臵生产设备;

(5)改进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思想,借助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构建运行平台,对以核心 2. 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核心思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第十一章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节 产品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 :产品的性能(基本要求)、产品的寿命、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安全性、产品的经济性等 5 个方面。 :产品质量是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是一定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二、质量职能 产品质量过程:——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定工艺、采购、仪器仪表和设备配臵、生产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用户服务等环节。 此过程中各项工作或活动总和称作质量职能。即,质量职能就是在实现产品的适用过程中各部门就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职责。 三、全面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是以检验为特征的传统质量管理 (2)第二阶段是以数理统计方式应用于质量控制为特征的统计的质量管理 (3)第三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满足用户需要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2)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对象是全面的。 (3)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范围是全面的。 (4)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加的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的。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 一、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目的 质量管理体系——简称质量体系,根据ISO9000国际标准2000年版的定义,它是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为了使其产品能达到:满足规定的用途和需要,满足用户有的期望,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符合社会有关法令的要求,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质量体系的组成 (一)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涉及产品寿命周期的全部阶段,包括从最初识别市场需要到最终满足顾客要求的全过程。 (二)组织机构。通过协调把各项质量活动的责任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建立责任制,明确规定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质量责任。 (三)工作程序。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企业应该对各项直接或间接的质量活动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 (四)资源和人员。 三、质量活动的开展 (一)设计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强调严格遵守设计工作程序,并加强各步骤的评审; (二)制造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组织好质量检验工作、工艺管理、掌握质量动态、对不合格品的管理、工序质量控制。 (三)使用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进行使用效果与使用要求的调查、认真处理出厂产品的质量问题。 (四)辅助生产和使用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根据直接制品产品的需要,保证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主动、及时、周到地做好为生产服务的工作。 四、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简答题) 1、 明确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 2、 分配和落实质量职能,完善质量文件; 3、 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 4、 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5、 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管理循环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转; 6、 在运行中应加强各部门和各项活动的协调工作以及定期体系审核。 第三节 质量管理原则与质量标准 ★一、质量管理原则(简答题)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发挥领导作用

3.组织全员参与

4.运用过程方法

5.采用系统管理方法

6.努力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进行决策

8.加强与供方的联系

质量标准的分类: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二)ISO9000系列标准的产生——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1993年2月 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三)ISO9000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1.系列标准的结构。

ISO9000有以下五个标准:

(1)ISO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是这套标准的导则。

(2)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是指导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质量体系的文件。以上两个指南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

(3)ISO9001、ISO9002、ISO9003三个标准规定了三种质量保证模式,用于合同环境,也适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模式。

2.系列标准的内容简介。

(1)ISO9000标准阐明了系列标准的一些关键术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素;阐述了一个组织应力求达到的质量目标以及质量体系环境的特点和质量体系标准的类型;规定了质量体系标准的应用范围以及三种质量保证模式选择的程序和选择的因素。

(2)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质量保证模式》。

(3)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该标准强调预防为主,要求把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对产品质量的最终检验结合在一起。

(4)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阐述了从产品最终检验到成品交付的成品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体系要求。

(5)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阐述了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应包括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含义、内容和要求等。

第四节 质量体系认证

又称质量体系评价与注册,这是指由权威的公开的、公正的、具有独立第三方法人资格的认证机构(由国家管理对符合标准要求者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二、质量体系认证的作用(简答题)

1.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可以增强客户与供应者之间的信任感。

2.在公司内部开展质量体系评审,可以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一次成功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开展质量体系评审,对需方来说,可以查阅获得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的生产企业名录,从中选择能连续提供保证产品质量的第一节 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内容

一、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地位

市场营销工作的基本作用在于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满足顾客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通过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使得生产者方面各种不同的供给与顾客各种不同的需求和欲望相适应,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2.市场营销工作的具体作用

(1)营销工作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的必要条件,对企业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起着保证作用。

(2)营销工作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开拓市场的先锋,起着桥梁作用

(3)营销工作为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起着指导作用

(4)营销工作为企业改进各方面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促进作用

三、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内容(简答题)

1.市场调研工作

2.目标市场选择工作

3.产品开发建议与商标、品牌、包装设计工作

4.产品定价工作

5.销售渠道选择工作、

6.产品促销工作

7.产品储存和运输工作

8.承接定货和销售服务工作

9..

(1CRM).就是指企业对客户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通过分析研究,区分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较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所进行的协同销售、协同市场、协同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2)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内容

①建立完整的客户关系系统

②善于从众多客户中识别出核心客户

③在兼顾为一般顾客服务好的同时,要组建为核心客户(重点客户)的服务队伍,为他们提供优质和特殊的服务,以巩固和提高核心客户的满意和忠诚度。

第二节

市场营销观念

一、市场营销观念的含义与作用

2. 市场营销观念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准则作用

二、两类不同的经营观

(一)传统市场经营观

(1)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

(2)传统市场经营观的特点:以产品为出发点,以卖方要求为中心,以产品销售出去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一种“以生产者为导向”的经营观念。

(二)现代市场观念

(1)市场营销观念

(2)社会营销观念

特点:以市场需要、社会需要为导向,以产品适销对路为核心,开展整体的市场营销活动,目的是实现企业和顾客双赢,或实现企业、顾客和社会的多赢。

三、现代营销观念的新发展(名词解释、单选题)

1.循环经济观念

2.明智消费观念

3.

服务营销观念

第三节 市场细分和市场选择

一、市场细分

(二)市场细分的必要性 (1)便于掌握不同顾客的需求特点,正确地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

(2)便于掌握市场分布情况,发现市场缝隙。

(3)便于确定重点目标市场 。

(三)市场细分的标志

(1)消费品市场细分的标志(单选题、多选题)

①按人口因素细分 ②按地理区划因素细分

③按购买心理因素细分 ④按购买行为因素细分

(2)生产资料产品市场细分的标志

①按企业规模细分 ②按客户使用要求细分

③按产业、行业特点等标志细分市场

(四)市场细分的要求(简答题)

(1)划分特性的可衡量性

(2)市场开发的效益性

(3)进入市场的可行性

(4)划分标志的动态性

二、目标市场选择

(一)市场研究

(1)研究顾客的购买规律

①由需要引发动机,由动机产生购买行为的规律。

②由购买动机到购买行为经历心理发展过程的规律。

3购买商品的行动过程的规律。 ○

(2)研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营销规律

经历五个阶段的规律:发现和诱导用户需求,激发用户的购买动机;把用户的购买目标吸引到本企业推销的产品上来;帮助用户克服购买中的困难,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以能经受住用户挑选的方式推销产品,百问不厌,百挑不烦;实现销售。

(二)目标市场选择

(1)选择目标市场的条件

①该市场有一定购买力

②该市场有一定的尚未满足的需求,竞争对手不至于完全占领该市场。

③本企业在某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有能力进入该市场

(2)选择目标市场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①市场面的多与少、大与小的关系

②重点市场和一般市场的关系

③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的关系

④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

⑤当前市场和长远市场的关系

第四节 市场开拓及其新谋略

1避强策略 ②雷同策略 ③超强策略 ○

(二)进入市场的空间策略

①先近后远策略(先本地后外地)

②先远后近策略(先外地后本地)

③齐头并进策略

(三)进入市场的时间策略

(1)提早进入市场策略

(2)适中进入市场策略

(3)较晚进入市场策略

(四)进入市场的方法策略

广告策略、服务策略、公关策略、商标策略、包装策略、人员推销策略、营业推广策略等。

第十三章 市场营销战略

一、市场营销组合及其内容

要点:

(1)市场营销组合是市场营销的一种决策思想,也是一种决策方法

(2)要求组合的结果能形成一个特色的、系统化的、整体的营销战略与策略

(3)组合的目的,能使企业进入和占领目标市场,实现其经营目标,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市场营销组合的内容(简答题、单选题)

市场营销组合是由四个基本的营销变量或营销策略子系统组成

(1)产品要素子系统

(2)渠道要素子系统

(3)价格要素子系统

(4)促销要素子系统

(三)市场营销组合的要求(简答题)

(1)优势组合

(2)优中选优

(3)形成特色

二、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类型(多选、单选题)

(一)产品开道战略。就是以产品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

(二)价格引路战略。就是以价格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

(三)渠道开通战略。就是以营销渠道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

(四)促销开路战略。就是以促销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

三、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选择(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一)目标市场的特点

(1)应把握目标市场顾客数量、收入水平、分部密度、年龄结构等特点,以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潜力即市场规模。

(2)掌握目标市场的需求层次和消费者行为的特点,这决定产品要素的组合和促销要素的组合。

(3)分析目标市场竞争态势。

(二)企业营销战略的任务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任务不同,其营销组合方案的选择也不同。

(三)企业营销环境

宏观经济发展快就给企业带来很多营销机会,需求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需求就会出现多样化、个性化、高档化的趋势。当然,中低档的需求仍然存在,这就要求企业要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的差异性需求,提出较多的营销组合方案,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四)企业资源状况。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受企业资源的制约,组合中应扬长避短。即应充分利用某些资源的长处,形成有优势、有特色的组合方案,去开辟和占领市场,争到顾客,战胜对手;避开某些资源的短处,形成的营销组合方案,应避免与拥有这些资源优势的企业直接竞争。

(五)市场营销预算

每一个营销组合方案都应测算所需要的费用,应选择既能打开市场,所需要费用又尽可能节省的营销组合方案,或者所需预算费虽然高,但打开市场后,财源滚滚而来、收益可观的市场营销组合方案。

第二节 品牌战略与名牌战略

一、品牌与品牌战略

(1

(2品牌的级别和竞争地位,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覆盖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确立企业美好形象。 名牌效应具体表现为(简答题、单选题、多选题)

①名牌累计效应 ②名牌乘数效应

③名牌扩散效应 ④名牌辐射效应

(1

(2

二、名牌战略类型

(一)按名牌涵盖的对象不同来划分(单选题) (1)名牌商标战略方案。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使产品或服务的商标成为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所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名牌商号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作为创牌对象,创出著名商号,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3)商标、商号统一的名牌战略方案。这是指一些企业的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出名后,随之以产品的商标作为企业名称,名牌既是指该企业产品(或服务)商标,也是指该企业的名称,即商号。

(4)商标和商号共创名牌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产品(或)服务商标与企业商号名称不统一,商标是商标,商号是商号,商标和商号共创名牌的战略。(单选、多选)

(二)关于名牌等级战略分类

地方级名牌战略、地区级名牌战略、国家级名牌战略、国际区域级名牌战略、世界级名牌战略

(三)关于名牌成长战略的分类

(1)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

(2)集团化经营成长战略

(3)多样化经营成长战略

(4)国际化经营成长战略

(四)关于名牌的价位战略分类

高价位战略、中价位战略、低价位战略

三、实施名牌战略应重视的几项工作(简答题)

(一)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

(二)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

(三)合理地制定名牌的目标

(四)把握好名牌升级的时机

(五)抓好企业名牌要素的整体化工作

第三节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一、国际市场营销及其特点

(1)营销空间上的跨国性

(2)国际营销环境的复杂性

(3)国际市场竞争的尖锐性

①东道国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

②面临着众多的跨国公司的竞争

(三)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动因

(1)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2)是我国企业成长变大变强的内在要求

(3)我国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的客观需求 二、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类型

(一)按营销的内容不同分类

(1)商品出口战略方案。通用型产品战略、专用型产品战略、特色型产品战略。

(2)技术出口战略方案。

(3)劳务出口战略

(二)按国际营销的目标市场不同分类

(1)按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划分,有三个战略方案:

①发达国家目标市场战略

②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目标市场战略

③发展中国家目标市场战略

(2)按世界区域不同来划分

(3)按国外目标市场远近不同来划分

(三)按进入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方式不同分类

(1)按贸易或投资方式不同,有三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①贸易式进入战略

②契约式进入战略

③投资式进入战略

(2)按进入市场的远近不同划分,有三种进入战略:

①滚雪球式战略,即先近后远进入战略

②采蘑菇式战略,哪里有蘑菇就那里采,不分远近的战略

3先选后近战略 ○

(3)按进入市场的难度不同划分。

1先易后难开发战略 ○

2先难后易开发战略 ○

(4)按进入市场的营销组合方法不同划分

三、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应考虑的因素(简答题、论述题)

(一)决策中应考虑的因素

(1)掌握国内外市场需求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考虑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状况和趋势

(3)目标市场所在国的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

(4)国内外市场的价格水平

(二) 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应重视解决的问题

(1)培训一批国际化经营人才。

(2)建立高效、灵敏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3)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适时地调整走出去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4)实行贸、工、技联合,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培育走出去的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第十四章 企业财务管理

第一节 企业筹资及其管理

一、企业筹资的必要性和筹资要求

(1)合理确定筹资的数量目标,掌握好资金投资时间

(2)在确定有力的投资方向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3)以低利率原则和低筹资成本来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4)适当安排自有资金比例,正确运用负债经营(资金利润率大于银行利息率)

(5)企业筹集资金一定要注意合法性,切不可乱来。

二、筹资渠道的选择

(一)筹资渠道的类型(单选题)

(1)内源型筹资渠道

①留存利润 ②应付税利 ③折旧准备基金

④内部集资 ⑤盘活企业内部存量资产

(2)外源型筹资渠道

①间接融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租赁融资、商业信用、预收货款、分期付款等)

②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

(二)筹资渠道的选择(简答题)

(1)尽可能挖掘企业潜力,实行内部型融资

(2)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内部融资不能满足对发展资金的需求时,则努力开通外源型融资渠道

(3)企业筹资来源的选择中要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4)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争取资金来源的前提条件

①要有诚信,诚信度高,成功地把握越大

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能够正确进行战略决策,善于运用资金

③企业选择的投资项目经济效益高,投资后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④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因而能够获得国家支持,也有利于企业筹资成功

第二节 企业投资及其管理

一、投资及其分类

投资的作用:

(1)投资是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和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投资是调整和优化企业生产能力结构,发展新产品的有力措施。

(3)投资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投资分类

(1)按投资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分。根据这一标志可分为:建设性投资、更新性投资、追加性投资、移向性投资

(2)按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来分,根据这一标志可分为:5年以上的长期投资、3-5年的中期投资、1-2年地短期投资

(3)按投资所构成的企业资产性质来分。根据这一标志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

(3)按投资发生作用的地点来分,划分为企业内投资和企业外投资。

二、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方案地选择(单选题)

(一)按投资方向不同,有三个方案供选择

(1)外延型投资方案。

(2)内涵型投资方案。

(3)兼顾型投资方案。

(二)按投资经营领域不同来划分,有两个方案供选择

(1)强化现有经营领域的投资方案。

(2)多角化经营投资方案。

(三)按技术改造项目的不同,有五种投资方按可供选择

(1)产品投资方案。

(2)工艺投资方案。

(3)设备投资方案。

(4)节能降耗投资方案。

(5)生产环境改造投资方案。

三、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

(一)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1)第一步是机会研究

(2)第二步是初步可行性研究

(3)第三步是详细可行性研究

(二)对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多选题、单选题)

(1)投资盈利率。

(2)投资回收率。

(3)投资回收期。

(4)现金净流量现值。现金净流量现值指把各年的现金流量按一定的贴现率所换算的现金累计值。净现值大于零,投资方案可行;净现值小于零,投资方案不可行。

(5)内部回收率。

第三节

企业资产管理与资本经营

一、企业资产管理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运用的资产,它由货币资金、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存货、 1、流动资产的特点:

(1)流动资产流动性大,不断改变形态

(2)流动资产的价值一次消耗、转移或实现

(3)流动资产占用资金量具有波动性

2、流动资产管理的要求(简答题)

(1)保证流动资产的需要量,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2)尽量控制流动资产的占用量。

(3)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3、流动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货币资金管理

①做好现金管理

②搞好转帐结算

(2)应收账款管理

(3)存货管理

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

1、固定资产的特点:

A.使用中的固定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存在。

B.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性和分散性

C.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是分别进行的

2、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简答题)

①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缺

②提高固定资产的完整程度和利用效果

③正确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

④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⑤做好固定资产的正确预算

3、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抓好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

②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③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三)无形资产管理、递延资产、其他资产管理

1

②能在长期内使企业受益

③企业的一种特别权利,受社会保护

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主要应解决好的三个问题

A.确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

B.确定无形资产价值(成本)的摊销期

C.合理地确定摊销方法

2

3包括特准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查封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二、企业资本经营

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重要性(简答题)

(1)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经营视野,拓展其经营领域

(2)有利于推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产权重组,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促进企业经营多元化和规模扩大化

(3)资本经营为企业开辟了一条低成本扩张成长途径

(4)资本经营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企业的重大战略课题。

(二)企业开展资本经营的途径(简答题)

(1

(2)通过企业内部资产重组开展资本经营

企业内部资产重组,实质上是通过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来更好地开展资本经营。

(3)通过产权重组开展资本经营

这是指通过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改变企业单一产权主体的状况,吸纳众多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从而更好地开展资本经营。

(4)开展有形资本的经营

(5)开展无形资本的经营

这些无形资产的经营主要有两个具体途径:一是与本企业物质形态的资本相结合,能使本企业整个的资本运营效率大大提高,带来的资本增值程度更高;二是利用本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投资,投入其他企业,盘活这些企业的存量资产,带来的资产增值。

第四节 企业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的作用与要求

势,为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依据所开展的一项工作。

1.财务分析的作用(简答题)

(1)通过财务分析,帮助企业经营者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及时发现有关重大问题,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解决经营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2)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使政府了解企业会计信息,为进行宏观决策,制定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3)通过财务分析,帮助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为他们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引资起着桥梁作用。

(二)财务分析的要求

(1)明确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2)搜集必要的分析资料

(3)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4)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二、财务分析的基础

(一)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编制的,因此该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产(经济资源);

(2)企业所负担的债务(负债)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包括短期与长期的偿债能力);

(3)企业所有者在企业所持有的权益(所有者权益);

(4)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

2.资产负债表上项目的分类与排列。在资产负债表上一般分为三大部分:

其一是资产,它是按其流动性程度的高低顺序排列,即先流动资产,后非流动资产;而非流动资产再划分若干个大类; 其二是负债,按其到期日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即先流动负债,后非流动负债(指长期负债);

其三是所有者权益,按其永久性递减的顺序排列,即先实收资本,后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最后是未分配利润。

=收入-费用”这一

1.损益表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有三大块:

其一是收益(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益);

其二是所有费用(包括营业费用、其他费用与损失);

其三是报告期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

2.损益表的作用。

其一是可以正确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状况,掌握企业净利润增减的原因;

其二是准确评估企业投资的价值和获利能力,衡量在经营管理上成功的程度;

其三,判断投资者所投入资本的安全程度;

其四,判断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盈利趋势。

l.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可供报表使用者评估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产生净现金流量的能力;

(2)评估企业偿还债务及支付企业所有者的投资报酬(如股利)的能力;

(3)分析企业的利润与营业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发生差异的原因;

(4)会计年度内影响或不影响现金的投资活动者。

2.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包括三大块: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此外还有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三、财务报表的分析(要求理解经济含义,会计算)

(一)企业财务安全状况分析

1、资产负债率负债 50%为适度

总资产

2、负债比率负债

自有资本

3、固定比率固定资产

自有资金

(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A、流动比率流动资产2 流动负债

B、速动比率速动资产1 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现金、短期有价证券和应收款项

C、现金比率现金+短期有价证券

流动负债1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

利息支出1利润总额

利息支出 其中: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

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计算期天数

流动资产周转额

2、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3、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额 (次/年)固定资产净额销售额 (次/年)资产总额

(四)企业获利能力分析

1、利润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2、资产报酬率

全部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费用-所得税)/平均资产总额}x100%

3、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利润总额-所得税)/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x100%

第十五章 成本与费用管理

第一节 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和内容

一、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

(二)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简答题)

(1)成本与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消耗的有力工具。

(2)利用产品成本指标作为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以确保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任何生产活动都会产生生产消耗。

(3)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

(4)加强成本与费用管理 ,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企业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5)加强成本与费用和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减员增效,向生产经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二、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内容

(一)计入企业的成本与费用的内容(单选题)

1.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直接

材料费用。

2.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各个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公司总部管理人员、供应和销售部门人员的工资、资金和计提的职工福利费(计提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扣除资金后的14%)。

3.各个生产单位、公司总部、专设销售机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和修理费,原油储量有偿使用和油田维护费。

4.各个生产单位和公司总部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差旅费、董事会费、业务招待费、劳动保护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

5.各个生产单位的存货盘亏;

6.各个生产单位、公司总部,专设销售机构的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用,其他资产摊销费用;

7.财产和运输保险费,运输费、咨询费、诉讼费、土地使用费或海域使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绿化费。

8.无形资产的摊销费。

9.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新产品试制所发生的各个生产单位的设计制度费、设计检验费;公司部门发生的研究开发费。

10.按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工会经费(职工工资总额的2‰)和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奖金后的1.5%)。

11.坏账损失,产品销后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展览费、租赁费、销售服务费。

12.税金。

13.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和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其它费用。

(二)不能进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单选题)

购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以及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包括支付的优先股利和普通股股利;被没收的财产、支付的滞纳金、罚款罚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企业赞助、捐献支出;应在公积金、公益金中开支的支出、费用的其他支出。这些支出不属于生产性支出,有的是投资支出,有的是利润分配支出,有的是惩罚性支出,还有的是不合法支出。

三、生产经营费用的分类

(一)生产经营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类

(1)工业企业产品制造成本(多选题、单选题)

①直接材料,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并构成产品实体或有助于产品形成的各项原材料

②直接工资

③制造费用

(2

(1)按照生产经营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2)按照生产经营费用与产品产量的关系,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 (3)按照生产经营费用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为基本费用和一般费用。 (4)按照生产经营费用是否能被某一责任单位所控制,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

第二节 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基本要求

成本与费用管理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正确区分各种费用的性质,严格遵守成本与费用开支范围

二.正确处理生产经营耗费和生产经营成果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降低生产费用与保证安全生产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技术革新与成本费用管理的关系

五.正确处理好成本、费用管理中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六.实行成本与费用的全面管理,建立成本与费用管理责任制

第三节 成本与费用的预测和计划

(1)利用成本直线方程式预测产品成本 (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

高低点法计算公式:Δy=yn-yL

Δ

x=xn-x

L

b=Δy/Δx

a= yn-b.x

yp=a+b.xp

回归分析法计算公式:

y=a+b.x

(2)利用产值成本率预测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商品产值×产值成本率×(1-成本降低率)

(二)目标成本预测法

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生产成本=预测销售收入-销售税金-预测期间费用-目标利润

单位成品目标生产成本=预测单位产品价格×(1-税率)- (预测期间费用+目标利润)/预测销售量

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预测生产量为2800件,销售量为2500件,预计单位售价100元,销售税率为5%,预测全年期间费用为25000元,目标利润为50000元,则:

全年销售成本=2500×100×(1-5%)-25000-50000=162500(元)

单位产品目标生产成本=162500/2500=65(元)

全年生产总成本=2800×65=182000(元)

(三)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率预测法

产品生产成本预测数=预测产品销售收入×预计产品生产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期间费用预测数=预测产品销售收入×预计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四)因素分析预测法

因素分析预测法,是根据计划期影响成本、费用升降的各种因素来预测成本降低数额和降低程度的方法。

二、成本计划

(一)成本计划的作用

成本计划反映计划期内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和为完成预定生产经营任务所需要的生产费用预算;它是促进企业在计划期内挖掘潜力,节约生产费用支出的重要工具;是对成本指标进行分级归口管理,实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制的依据。

(二)成本计划编制的要求(简答题)

(1)要以先进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为依据来编制成本计划。

(2)要以其它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编制成本计划。

(3)要按照分级归口管理的原则来组织成本计划编制 。

(三)成本计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按产品计算的商品产品成本计划。

(2)制造费用计划

(3)生产经营费用预算

第四节 成本与费用的控制

一、成本与费用的控制的作用

(1).可以及时限制各项不合理的成本与费用的发生,使成本和费用不超过事先制定的标准,促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2).对成本与费用进行日常控制,按计划支出,可以保证企业更好地完成成本与费用计划

二、成本与费用控制的步骤及组织要求

步骤:制定成本与费用控制标准;执行标准;确定差异,分析原因,清除差异;考核奖惩。

组织要求:1.从纵向上明确从厂部到车间、班组以至个人在成本与费用控制方面的内容

2.从横向上明确各个职能部门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内容

三、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材料标准成本=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2、直接工资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标准×制造费用分摊率预算

(二)标准成本的执行

1、直接材料标准的执行

(1)控制材料的消耗。即要严格实行限额发料,及时对生产中材料耗用情况进行核算,把实际和标准进行对比,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废品余料要回收利用。

(2)控制材料价格,即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廉价材料,并要就近采购,减少运费

2、直接工资成本标准的执行

(1)控制人员数量

(2)控制工时消耗

(3)控制工资水平

(三)成本差异分析和考核

第十六章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第一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作用与要求 一、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一)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多选题)

科学性、群众性、先行性

(二)管理基础工作的作用(简答题)

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工作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依据。

(2)基础工作是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3)基础工作是推进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

(4)基础工作是搞好经济活动分析,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

(5)基础工作是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简答题)

1.必须提高对基础工作的认识,并不断克服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

2.必须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根据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水平,推进各项专业管理的要求,不断地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

3.必须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技术业务培训

4.必须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5.必须有长远、系统的打算,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工作,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 第二节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主要内容: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传递,数据处理,资料储存等信息工作,建立以责任制为基础

的规章制度和员工技术业务培训工作等内容。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

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某些企业还制定有企业内控标准。

(一)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简答题)——重要意义

(1)标准化是合理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依据

(2)标准化是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可靠技术基础

(3)标准化能从技术上保障产品高质量、低消耗、高速度、低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标准化是改造陈旧设备、合理发展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

(5)标准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同国际标准接轨,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途径

(二)工作标准化 (1)工作过程标准化

(2)工作成果(产出)标准化

(3)工作技能标准化

(三)企业标准化的新趋势(简答题)

(1)标准化领域不断增加。

(2)标准不断升级。

(3)国际竞争的标准障碍。

(4)抢占制定标准的制高点。

(5

)用动态标准引导企业(从静态的标准到动态的标准)

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经营资源,所规定的消耗标准与占用标准。

,主要有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储备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等

加强定额工作的要求是什么?(简答题)

(1)应建立和建全完善的、先进的定额体系,并认真地贯彻实施,包括按定额来编制计划、安排生产、采购和储备物资、领发材料与工具、控制费用开支、考核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率。

(2)企业制定的各种定额,必须有充分的技术和经济依据,既要先进,又要合理,符合大多数工人经过一定努力既可以达到的水平。

(3)企业制定定额时,应采用科学方法。

(4)当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得到改进,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有了提高,原由定额就需要及时修订。

三、计量工作 (1)计量器具一定要准确可靠。 (2)执行计量器具的严格检定。 (3)计量器具的及时修理或报废。 (4)对工具库(室)储藏的计量器具,要妥善存放保管。 (5)改革落后的计量工具和计量测试技术,逐步实现检测手段、计量技术的现代化。 (6)计量工作必须认真。 (7)原材料等物资的购进、领用、发放、运输、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产品入库、销售,都要严格地按照计量验收的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堵塞各种漏洞。 (8)应设臵计量管理人员或机构,负责组织全厂基准传递、计量器具验定与维修以及开展各项计量工作。 (一)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 (1)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 (2)科技经济情报工作。 (3)数据管理和资料储存工作 (二)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1)信息是实现资源优化配臵和决策的工具 (2)信息化水平决定企业竞争力高低 (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转变观念,增强全体员工信息意识,积极开展信息情报工作。 (2)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3)建立强有力的高科技、高效率、高保密的企业信息系统。 (4)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国际化。 (5)加强自律,强化保密意识。 1.基本制度: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制度,如厂长经理负责制、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等。 2.工作制度,有关质量、生产、销售等专业管理方面制度。

3.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规定了企业每个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应承但的任务、责任以及相当的权利。

这些规章制度当中,岗位责任制是基础。

第三节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新兴领域探索

一、知识管理

(一)知识

(1)知识、数据和信息的区别和联系(见P409—410,表16――1)

(2)知识的分类:

①知事 ②知因 ③ 知窍 ④知人

显性知识:知事、知因

隐性知识:知窍、知人

(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关系:

①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挖掘、利用隐性知识,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关键。

②显性知识只有转变为隐性知识,才能有存在价值

(1:以增强组织竞争力为目标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利用知识资源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共享性、受益的递增性和永恒变化性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其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3)知识管理的职能:外化、内化、中介、认识、评测。

(三)知识管理的原则与组织

(1)知识管理的原则:①积累原则 ②共享原则 ③交流原则

(2)三项原则的关系:知识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共享是使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接触到公司的知识和信息;知识交流是使知识体现价值的关键。它在知识管理的三个原则中处于最高层次。(单选题)

二、流程管理

业务流程是一系列业务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可以利用一种或多种要素投入,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出。

:流程管理就是系统地识别、理解和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追求组织整体绩效改善的管理活动。具体含义是:

(1)流程管理以满足最终顾客为目标。

(2)流程管理从流程的角度理解企业组织

(3)流程管理以完整的业务流程为管理对象

(4)流程管理追求整体绩效改善

(三)流程管理内容

(1)流程改进(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

(2)流程规范化。

5实践性 共性要求:①综合性 ②全面性 ③直观性 ④标准性 ○

1

2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捕捉市场机会,以最适宜的方式在最适

3是专门从事物流的中介组织,按合约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内,为制造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活动。承

4由集成商负责统一组织,选择满足客户需求的合作团队,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客户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

5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和组织形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6

7为了实现某种市场机会,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

8指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内容,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9是一个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

10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也可称为企业资产经营形式。

11

12

13

14也称人事职能,指人员的选拔,使用,考核,奖惩和培养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15指企业各级领导人为了贯彻实施企业计划,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下达指示,命令和任务,使员工在统一的目标

16按既定计划和其他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按原定计划进行,

17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彼此既分立,制约又相互联结,协调的原则,在企业高层组织设臵

18

19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人员的恰当数量。

20

21

22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隐于人们心

23

24

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坚持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经营方针,管理风格的哲学思考25企业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和共同的工作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

26调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各部门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及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27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28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臵,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

29是企业通过科学地预测、分析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间和

30增加单个职务中的任务数量,以克服由于分工过细而导致的工作枯燥的问题。

31

32

33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严峻挑战的竞争,根据内外环境当前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条件,为确定企业发展

34是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战略思想起着统帅作用、灵魂作用和导向作用。

35是指企业以战略思想指导,根据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

36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展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

37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38

39

40

以需求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为衡量标准形成矩阵图形,对企业的经营领域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综合方41是以战略经营领域的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两个综合性指标进行组合,形成矩阵,进行分析的综合性方法。

42

43

44

45

是指大企业或集团性公司中的第二层次的经营单位,为贯彻总公司或集团公司总体经营战略,适应环境变化

46是指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争取比竞争对手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好的经营效益,做

47是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建立起有效规模的生产高效,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

48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采用独特技术或采用专利技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提供特色化,个性化优质服务,或采

49

50

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凭借自己拥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或拥有的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同对手

51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实力虽不如竞争对手,但经营得法使自身经营形势处于上升势头,因而努力追赶强手所52

是指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实力很弱,在强手进攻下无还手之力,准备退出某些市场以固守最后一个或几个市场53

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由于实力不断衰退,在从事的经营领域中,连最后一个细分市场都无法固守,准备退出

54是指按不同专业职能对总体经营战略和二级经营单位战略进行落实和具体化的战略。

55V=F/C.(V表示价值,F表示功能,C

56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

57凡为获取功能而发生费用的事物,均可作为价值工程的对象,如产品,工艺,工程,服务或它们的组成部分等。

58

59

60

广义而言是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开始,直到把它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狭义而言是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61

指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设臵生产单位。也就是将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集中在一起,对企

62

指以产品为对象设臵生产单位,也就是将制造某种产品所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

63

也叫流水生产,流水作业,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按顺序

64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各类人员所规定的限额,也称人员定额或用人标准。是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企业配备的一定素质要求的各类人员的数量标准。

65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规66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把企业的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到各车间及车间内部各个工段,班组以至每个工作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67

是指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联贯起来的网链结构,这一网链结构围绕核心企业,以能力互补与资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体功能和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

68对供应链的结构与运行进行系统设计,展开运营管理和监督控制,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以比单个企业更

69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益和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标,采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和手段,对

70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生产运作管理方式。根据

71适时生产方式简称JIT,是以只在需要时,按照所需的数量,为顾客生产提供所需要的完美质量的产

72

是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思想,借助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构建运行平台,对以73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过程质量,服务质量。过

74

75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技术,

76通过某些技术参数或工作效率等工作成果来间接反映产品和工作的质量特性,把这些反映产品和工作质量特性的技术

77

78指企业对客户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通过分析研究,区分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并根据

79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特别是市场营销人员在开展商务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是指导人们开展

80是指根据众多用户或众多消费者不同需求的特点,把企业某一产品的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用户群或消费者群。

81指企业为了在任何地方产生可度量的反应和达成交易,使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体的扩大市场做出的谋划和方略。

82指企业把顾客看做是有多重利益关系,多层需要,存在潜在价值的对象,不断发现和满足顾客新的需求,帮助顾客实

83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立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到产品消费过程

84

使企业在努力兼顾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共同利益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为更好的协调企业内、外系统的关系和活动,综合现代市场成功经营理念的基础上,以动态的观念,针对整个行业经营进入综合价值阶段,更加重视顾客的特点,

85指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因素和营销手段,组合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系统化的

86即商品的牌子,名字,是卖者的产品的某一名词、符号、设计或它们的组合。其基本功能在于把不同企业间同类产品区别

87是指经市场检验,众多顾客所公认的,具有高市场覆盖面,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适用性,高效益的产

88是指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所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89是指企业以创建和运用商标和商号,使产品或服务在相关市场上获得相关顾客所公认的,达到高市场覆盖面、高市场

90

91

92

93

94

95是系统地识别、理解和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追求组织整体绩效改善的管理活动。

简答题

1.对企业含义的理解?

答案:企业的概念: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此概念的含义:1、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

2、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3、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2、现代工业企业系统的特征?

答案:(1)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2)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3)生产过程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

(4)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3、公司制企业的特点?

答案:(一)是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有独立的财产;

(二)是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

责任。

(三)是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而是委托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来经

营管理企业。公司制企业已经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组织形式。

4、公司制企业的优越性?

答案:(一)是有大规模筹资能力,能迅速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二)是有限责任制减轻了股东的投资风险,有利于资本集中;

(三)是公司资产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四)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加大对经营者的压力,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5、简述企业集团的特点?

答案:企业集团:是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结成的比较稳定和紧密的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最快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特征:(1)具备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有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有资金,技术,

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的投资活动。

(2)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

(3)多渠道控制和影响成员企业,以资产联结为主,多渠道包括参股、控股、章程和合同、人事派遣、业务联系等。

6、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之所以发生分离的必然性?

答案:(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企业通过资本积累与集中而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拓宽市场范围,开发和采用先进技术,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仅凭手中握有股份,是无法胜任企业高层管理职务的。这一点必然导致资本所有者逐渐退出企业生产经营舞台,让位于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专家。

(2)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及股权的分散化,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大企业,一般会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因为这样才能实

现巨额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制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过来,使股权分散化也迅速发展,股东人数迅速增加。数量庞大且非常分散的股东即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不可能全部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甚至连全部参与选择经营者也办不到,只能选取董事会,聘任经理,管理企业。他们能够使企业盈利并不断发展,使股票升值。

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一方面不改变资本所有权,所有者享有相应权益,保持着对经营者的最终控制,另一方面切实保障

作为经营管理专家的经理人员有职有权,让他们放手经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7、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具体内容可不必答得这么多,只要简要说明即可)

答案:1、任务目标原则: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并以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这一原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总的指导原则,指明了企业组织结构设臵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要适当,加强协调和配合。

3、指挥统一原则:机构设臵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

化大生产提出的客观要求。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直接指挥的下级人员的人数。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

人员的恰当数量。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使企业中每个职位或岗位上的职责、职权、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关系。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企业决策的集中化与分散化。集中化是指企业高层保留较多较大的决策权,中层和基层

只有较少和较小的决策权,分散化则相反,即企业高层只保留较少的重大决策权,而把较多和较大的决策权授予中层和基层。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是指组织抵抗干扰,保持其正常运行规律的勈 适应性是指组织调整运行方式,以

保持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8、精简机构的原则:是指部门、人员、管理层次能减则减,办事程度和规章制度力求简单明了。

8、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答案: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塑造企业文化;

2、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去塑造企业文化;

3、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去塑造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4、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者的关键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认同的关键是参与。

5、共同参与和知识共享;

6、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巩固企业文化。

9、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1、指导思想相同,都是重视人的因素。

2、目的相似,都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3、工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4、工作主体相同,党政工团都要抓,而且都要发动群众才能做好。

不同点:1、两者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是直接指导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及员工工作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属于管理范

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从坚持“三个代表”出发,围绕维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开展工作,属于政治范畴。

2、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企业文化是企业依据自身的特定条件和实际需要制定使命、理念及行为规范,有明显的个性特点,而思想政治工作共性较多,其基本内容和原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3、两者的方法和过程不同。企业文化建设有明确的规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而思想政

治工作重在启发觉悟,不带强制性。

10、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答案:1、管理的视角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力看做是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看做是资源。从成本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追求的必须是人员的减少,人力成本的节约,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就会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工作的性质。人事工作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人事部门负责领导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则包含战略性的工作和事务性的工作。吸纳和开发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又是领导层制定、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3、管理的重点。人事管理以事为核心,强调的是“因事高人、因事评人”。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事相宜。在某些企业中,为了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甚至出现了“因人设事”的现象。例如,如果某位研发人员提出了某个研发项目,在经过适当的评估之后,企业会为这位研发人员提供相关的支持。

4、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承担人事管理工作的人,通常是人事方面的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则要求其工作人员是通才。他不仅要懂人事工作,还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经营管理状况。

11、人员作用的原则?

答案:(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人员使用最根本的目标。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出发,按照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合理使用员工是首要的原则。

(2)有利于“人尽其才”,要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满足员工在个人和事业上发展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组织士气,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2、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环境因素?

答案:1、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需求水平不断向高级发展,需求个性化,多样化;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5、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6、产业结构的调整。

1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的重要性?

答案:1、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

2、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

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14、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体系?

答案:1、战略思想:是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战略思想起着统帅作用、灵魂作用和导向作用。

2、战略目标:是指企业以战略思想指导,根据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战略目标是构成战略的核心。正确的战略目标是评价和选择经营战略方案的基本依据。

3、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展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

4、战略方针: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方略。战略方针起着导向作用,指针作用和准则作用。

5、战略阶段:是指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在规定的战略期内所划分的若干阶段,以便分期去实现总的战略目标的要求。

6、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具体性,多重性等特点。

15、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

答案:1、形成战略思想,形成战略思想应从战略思维开始,进行战略思维本身也是一种过程,即人们对处理问题的认识和态度,逐步从模糊到明确的过程,也就是战略思想形成的过程。

2、进行环境调查,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环境调查,了解企业各种素质情况和经营实力情况;二是企业外部环境调查,了解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环境调研,明确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所面临环境的机会和风险,为正确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3、拟订、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在明确战略思想和对环境调研有了分析结果后,就需要拟订多种战略方案,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指出各方案的优缺点,并做出选择,即确定最后满意的经营战略方案。这个战略方案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内容。

4、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选择经营战略方案后,需要加以落实,使之具体化,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战略规划战略计划使之具体化,从时间和空间上加以落实。从时间上,分为若干战略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计划目标,从空间上,将每个阶段的计划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各个生产经营单位,直到个人,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计划任务进行资源的合理配臵,保证战略任务的顺利实施。在战略方案的执行中,经营环境可能出现原先预料之外的变化,使战略方案中的某些部分失去了指导作用,因而需要及时地对原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调整,使之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

16、企业战略控制的步骤?

答案:(1)确定控制标准。

(2)检查实施,衡量成效,寻找偏差。

(3)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4)继续实施,完成战略目标。

17、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调研包括哪些?

答案:1、市场需求分析:研究本企业的总体市场和各细分市场在需求上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包括:企业总体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企业细分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用户和消费者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趋势和规律;

2、竞争状况分析:竞争状况调研实质上是对市场商品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具体而言包括:竞争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竞争对手竞争能力调查,竞争对手发展新产品动向的调查,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

18、企业一般情况调研的内容?

答案:(1)领导者素质和职工素质分析:知识,技能,身体,智能是否与岗位相适应;

(2)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是上升期,还是稳定期,还是衰退期;

(3)企业管理素质分析:管理水平是高是低,是靠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

(4)企业技术素质分析:企业设备水平,工艺设备,测试和计量仪器水平;

(5)企业生产条件分析;

(6)企业营销情况分析:企业市场分布情况,市场份额,销售渠道长短;

(7)企业财务、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

(8)企业资源供应分析;

(9)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19、企业经营实力分析的内容?

答案:(1)产品竞争能力分析(分析产品的品种,质量,成本,价格,交货期,商誉,商标,包装等)

(2)技术开发能力分析(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难易程度分析)

(3)生产能力分析(企业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保证生产出来)

(4)市场营销能力分析(企业选择销售渠道的能力,企业自销的能力)

(5)产品获利能力分析(对产品进行盈亏分析,分析产品的资金利润率)

20、企业使命的内容?

答案:企业使命指企业的性质,经营目的,经营任务和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做出的规定。内容包括:企业性质,企业成长方向的确定,经营目的的确定,经营哲学(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所特有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选择,经营方针的选择,社会责任的确定。使命决策包括:坚持原有使命的决策,扩大使命的决策,改变使命的决策。

21、战略决策科学化的含义及衡量标志?

答案: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指战略决策者由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进行决策的过程。决策科学化的原则,就是指战略决策应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决策有其客观依据,既具备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也具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战略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化原则的要求,其衡量标志有:

1、决策信息的可靠性;

2、决策课题的准确性;

3、决策程序的完整性(环境调研,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评价方案,优选方案);

4、决策方法的正确性;

5、方案设计的严密性;

6、决策方案的优选性;

7、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8、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22、战略决策民主化的含义及衡量标志?

答案:战略决策的民主化:是指由依靠企业主要领导者个人进行战略决策,转变为主要依靠企业领导集体和广大员工群众的智慧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决策民主化原则,是指企业主要领导者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企业整个领导集团的作用,倾听专家们和广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智慧,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并依靠广大员工群众实施战略决策方案,实现战略目标。

战略决策是否符合民主化原则的要求,其衡量标志是:

1、发动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广泛性;

2、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建议的积极性;

3、领导对不同意见和建议的尊重性;

4、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多样化;

5、民主决策的程序性;

23、企业技术开发的条件?

答案:1、科学技术工作队伍,科学技术员在全体职工中应占有一定比例,科技队伍结构要合理化。这个合理化可从几方面考察:学科结构,职能结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

2、技术开发的经费,内部筹资,银行贷款,财政支持。

3、技术开发的装备

4、技术开发场所

5、科学技术情报

24、技术评价的内容?

答案:1、技术价值的评价: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如技术的指标、参数、结构、方法、特征;技术的适用性,如技术的扩散效应,相关技术的匹配,实用程度等。

2、经济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的经济性做出评价,如市场竞争能力,需要程度,销路等。也可从效益上评价,如技术投资,成本,利润等。

3、社会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从社会角度上做出评价。如技术的采用要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25、价值工程的特点?

答案:(1)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2)对功能进行分析。

(3)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努力方向是提高价值,即提高功能对成本的比值。

(5)需要由多方协作,有组织、有计划、按程序进行。

26、产品质量的特性?

答案:产品质量:指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适合一定用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

产品质量特征可概括为:

1、产品性能:产品应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如电视机图像好,声音清晰,即是性能的体现。

2、产品寿命:产品在规定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工作期限。

3、产品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如产品无故障工作时间,精度保持时间长短等。

4、产品的安全性:指产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安全的程度。

5、产品的经济性:产品寿命周期费用的大小,即产品的使用成本。

以上特性中,产品性能是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其他几项是产品质量的延伸和发展。

27、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做好的工作?

答案:1、明确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

2、分配和落实质量职能,完善质量文件。

3、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

4、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5、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管理循环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转。

28、质量管理原则?

答案: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发挥领导作用。

3、组织全员参与。

4、运用过程与方法。

5、采用管理的系统方法。

6、努力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进行决策。

8、加强与供方的联系。

29、市场营销工作的作用?

答案:(1)营销工作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的必要条件。

(2)营销工作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开拓市场的先锋,起着桥梁作用。

(3)营销工作为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起指导作用。

(4)营销工作对企业改进各方面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促进作用。

30、营销工作的内容?

答案:(1)市场调研工作。

(2)目标市场选择工作。

(3)产品开发建议与商标、品牌、包装设计工作。

(4)产品定价工作。

(5)销售渠道选择工作。

(6)产品促销工作。

(7)产品储存和运输工作。

(8)承接订货和销售服务工作。

(9)客户关系管理工作

31、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

答案:1、生产观念:以企业增加生产为中心,生产什么产品就销售什么产品,企业销售什么产品顾客就购买什么产品。

2、产品观念:企业在产品上下功夫,没有重视研究顾客的新需要,忽视在新品开发上做准备。

3、推销观念:产品出现供过于求,厂家竞争激烈,企业组织销售人员走出厂门推销产品。

4、市场营销观念: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完全把顾客的需求做为出发点,按顾客的需要和要求去组织产品开发。

5、社会营销观念:兼顾社会、顾客和企业三方利益的观念,要实现企业和顾客的双赢,实现企业、顾客和社会的“多赢”。其中,前三种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以生产者为导向”的观念,后两种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32、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

1、成本与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耗费的有力工具。

2、利用产品成本指标作为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41 / 41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汇总

(含复习重点,简答题,名词解释)

第一章 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企业的概念和类型

三个要点:

A、 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B、 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

C、 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二、企业类型

(一)企业类型划分(生产资料所有制、行业、主要经营资源、规模、组织形式、市场类型、运用主体技术)

识记: 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二)若干种企业类型简介:

(1)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2

8人以上)。

生产经营和管理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者本人及家庭成员来完成的企业。

资本投入较低,

(3) 高新技术企业;

是:生产和经营面向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为产品销售的主要场所。

三、企业系统结构及特征

(一)企业系统结构

1.企业的系统结构有5个要素:

(1)产品:有形产品、服务。

(2)人:管理、财务、操作工人、营销、技术、研发。

(3)财:资金、资本。

(4)物: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仪器仪表。

(5)信息:反映这些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状态与运行的各种信息。

2.投入的各种要素在运动与变化中形成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流程,主要是:

(1)物流——以物质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流程

(2)资金流

(3)人事流——适应物流与资金流的需要

(4)信息流

(二)企业系统特征

企业具有二重性

1、 企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协作劳动而向市场提供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生产力实际运动的场所,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般属性;

2、 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事实上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因而又必然具有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与结构相联系的特殊属性。

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的异同:在于生产关系不同。 生产力是相同的,都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 工业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在于:经营方向和技术基础不同。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产品生产和劳务活动的企业。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

A、 大规模采用机器或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B、 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C、

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

D、 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第二节 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

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这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出资,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的企业。

(1)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财产。

(2)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则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所有权及经营权分离,股东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经营管理企业。

公司制企业有两种具体形式:

1)有限责任公司: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

任的企业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是注册资本为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具有大规模筹资的能力;有利于减轻股东的投资风险;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使公司在市场活动中具有较高的信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

(二)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单厂型企业: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企业。这种形式的企业,一般是由在生产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若干基本生产车间(工段、班组)、一些辅助生产单位(如动力供应、工具制造、设备维修等单位)和管理部门所构成,实行全厂统一经营、统负盈亏。

2.总厂型企业:一般是在装配型行业中,以产品为对象,以装配厂为中心,把一些担负零部件加工和工艺协作的工厂组织起来,由总厂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处理对外经济联系。

3.专业公司:由同一行业中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类零部件,或从事同类工艺服务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三)按企业外部社会联系方式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联合公司:由若干个彼此存在一定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不同行业或生产不同类产品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2.企业联合体: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自愿结合、谋求共同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经济联合组织,也称企业群体、经济联合体。其主要类型:生产型联合体;销售型联合体;生产经营型联合体;科研生产型联合体。

3.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某种具有战略性的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战略联盟的四种类型:

(1)后竞争战略联盟:它是指产业内的垂直价值联关系,如制造商与供应商结盟。

(2)竞争联盟

(3)非竞争联盟:这是指产业内非竞争企业之间结成的战略伙伴关系。

(4)前竞争联盟:这是指一些分别外于不相关产业内的企业联盟,这种联盟方式的互动程度有限。

建立战略联盟应注意:

(1)各自具备某种竞争优势,且优势互补;(2)规模与实力应大体相当;(3)战略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4)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协调能力。

4.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种市场机会,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形式的弊端——

A、 产权关系模糊;B、投资主体单一;C企业资产呆滞;D、政企职责不分;E

目标:现代企业制度

征的企业制度。

其所具备的特点——

A、 具有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有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有资金、技术、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的投资活动。

B、 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层次。

C、 多渠道影响和控制成员企业,以资产连结为主。

按企业集团联合经营的内容和方式划分,我国的企业集团的种类——

A、产品辐射型(即一条龙企业集团);

B、多元复合型;

C、项目成套型;

D、经营服务型;

E、出口导向型。

建立企业集团的意义(简答题)

(1)大规模合理组织生产力,做到资源合理配臵,发挥成员单位灵活性和优势,促进生产力发展。

(2)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发展最快的一种组织形式。

(3)对于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方式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

企业经营方式:指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也可称为企业资产经营形式。

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二、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

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科技进步、市场竞争、资本积聚与集中使得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开发采用新技术)。

2.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股份的分散化。(最大限度的将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过来,使股权分散化也同时迅速发展,由于分散所以建立董事会,选聘经理经营企业)。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当其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比较复杂、采取了公司制形式并且股权比较分散时,同样也要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三、我国国有企业有主要经营方式

主要有:A、股份经营方式;B、承包经营方式;C、租凭经营方式等。

(一)国有企业股份经营方式

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份额的多少,作为所有者,将采取三种具体经营方式——:

1、 国家独资经营: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如兵器、宇航等)和特殊业务(如国家储备);

2、 国家控股经营:适用于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3、 国家参股经营:除上述企业之外的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

(二)承包经营方式——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为发包方,经营者为承包方,采取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双方的责、

权、利关系。

(三)租赁经营方式——指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作为出租方,将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

照合同规定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承租方不得将企业转租。租赁期限一般为每届3~5年,采取招标办法。

租赁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区别——

1、 承租方必须提供财产担保;

2、 承租方向出租方按合同规定交付租金;

3、 承租方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租赁经营责任制同承包经营责任制虽是在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按两权分离的原则以契约形式确定国家与企

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经营方式,但租赁经营在两权分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程度上比承包经营更彻底一些。

第二章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

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企业管理的产生

管理是有意识地协调人们的共同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企业管理是协作劳动引起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调节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并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调节生产关系的需要而不断向前发展。

二、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企业管理的二重性的含义

A、 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B、 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二)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所管理的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企业管理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与维护生产关系两种职能,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故企业管理 具有二重性。

(三)学习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的意义

1.依据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原理,为了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2.向管理要效益,必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遵循现代企业生产力运动规律和价值规律。

3.总之,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充分重视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科学管理,充分重视发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优良传统,把学习、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科学体系。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 一、企业管理的职能

计划(首要职能)、组织、用人、指挥、控制

计划职能的内容及其程序:

1.对企业内外部现状及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2.根据上述市场需要、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以及自身利益,制定中长期和近期的目标。

3.拟定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决策。

4.编制综合计划和各项专业计划,以便落实决策方案。

5.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组织职能的内容:

1.为了完成企业任务,设臵管理职能,并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的管理业务和工作。

2.确定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责、权,搞好企业横向、纵向分工。

3.确定上下左右管理部门的协调方式和控制手段,提高整体功能。

4.配备和训练管理人员。

5.制定规章制度。

控制的类型:

按业务范围划分,在生产作业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库存控制和资金控制等。

按控制对象的全面性划分,控制职能有局部控制和综合控制(全面控制)。

二、企业管理的任务(简答题)

1.必须把经济上取得成就放在首位。

2.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使员工取得成就。

3.履行社会责任。

为什么要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使员工取得成就?

(1)企业的经营业绩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的,而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是否富有活力;

(2)要想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就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良好业绩。

三、企业管理的内容

1.不同层次的管理分工

(1)企业高层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处于统帅地位。它的核心内容是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经营战略、决

策和计划。这是关系企业前途与命运的头等大事。

(2)企业中层管理: 是高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的纽带。

一方面对高层管理发挥参谋与助手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基层管理进行指导、服务与监督。

(3)企业基层管理:对象是作业层(简答题或单选题)。

2.各项专业管理:技术开发、生产、物资供应、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

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和一般方法

一、企业管理的方法论

1.系统论观点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综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造系统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整体性:指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1+1>2”。

2.相关性:指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不是彼此隔离、毫无联系的,而是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复杂的系统,其结构还带有层次性。

3.目的性:凡是人造系统,都具有整体目的。这种目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由几个目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整体。

4.环境适应性:环境是一个系统所从属的更高一级的系统,任何系统均必须适应所处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否则,便不能生存和发展。

2.信息论观点

3.控制论观点

控制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拟订控制标准

2.衡量实际成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

二、企业管理一般方法(多选题)

行政方法(具有强制性)、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

第四节 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多选题、简答题)

1.人本化(掌握以下概念)

(1)文化人

(2)网络人

(3)学习人

2.整体化

3.战略化

4.网络化

第三章 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

第一节 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彼此分开、制约又相互连接、协调的原则,在企业高层组

2. 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

(1)股东大会 (2)董事会

(3)高层经理班子 (4)监事会

股东大会依法行使以下职权:

(1)重要人事的决定权。

(2)重大事项决策权。

(3)利润分配权。

(4)公司资本重大变动的处臵权。

董事会的职权:

1.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作报告,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

2.决定公司的战略经营计划,拟定投资方案,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而连续的检查评价。

3.提出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及弥补亏损方案。

4.制定财务预算方案,以及公司增减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5.拟定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方案。

6.聘任/解聘公司经理。

7.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独立董事:是指具有完全独立意志、代表公司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公司董事会成员。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于大股东。

2.独立于经营者。

3.独立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总经理行使的主要职权:

1.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臵方案。

4.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5.制定公司的具体章程。

6.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的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7.聘任或解聘除了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

8.公司章程或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监事会职权:

1.检查公司的财务。

2.对董事、经理等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有无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3.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有权要求他们予以纠正。

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5.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二、经营管理者的约束激励机制(论述题)

1.为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利益不同、信息不对称)

(1).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不相同,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所有者追求的是资本收益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的是自身

效用最大化。

(2).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这种行为主要有两类:一是偷懒;二是机会主义。

2.怎样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报酬机制、约束机制)

1.报酬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报酬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利益、个人价值实现、社会荣誉等。从我国实际问题看,完善经营管理者行为报酬机制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月薪”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

2)完善风险收入机制。

2.约束机制:

1)内部约束:就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的相互约束关系和约束机制。内部约束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

监事会实现,股东作为企业出资人保留对董事的挑选。。除此之外,内部约束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司章程约束。

②合同约束

③组织机构约束

2)外部约束:就是指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外形成的约束,即法律、市场机构、社会道德等各种社会机制对经营管理

者的约束。

第二节 企业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基本形式

一、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简答题、论述题)

(一)、 任务目标原则——以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

(二)、 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原则——注意的几点有:(1)分工要适当,不是越细越好;(2)必须加强协调和配合。

(三)、 指挥统一的原则——机构设臵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采取的措施有——(1)实行首长负责制;

(2)正职领导副职;(3)一级管一级;(4)实行直线参谋制。

(四)、 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有效管理幅度,是决定企业设臵几个管理层次的一个基本因素。(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

(五)、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使企业中每一个职位或岗化上的职责、职权、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关系。

(六)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指企业决策权的集中化与分散化。

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1)企业规模(规模大,分权应多);(2)生产技术特点;(3)管理专业工作的性质

(即人权、财权、规划权宜于集中,专业工作等权限宜于分权);(4)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干部素质。

(七)、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强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八)、 精简机构的原则——基本的两条为:(1) 必须在保证完成企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讲精简,不能为精简而精简;

(2) 取得精简机构的成功,关键在于加强人员培训和改进管理工作。

二、组织设计的依据(简答题、多选题)

1.经营战略 2.企业规模 3.技术特点 4.外部环境

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应用最广泛的有:直线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和矩阵结构

1.直线结构

2.直线职能结构——企业的第一级机构按不同职能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1) 特点是:A、企业的第一级机构按不同职能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B、实行直线——参谋制;C、企业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2) 优点:A、分工严密,每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B、上下级关系清楚,易于保证集中统一指挥;C、第个部门实行专业分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D、每个管理人员都固定地归属于一个职能机构,整个组织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

(3) 缺点:A、容易产生分散主义,矛盾较多,使最高领导层的协调工作量很大,易陷入日常事务;B、横向协调差,使企业对环境变化不能及时做出反应,组织系统的适应性不好;C、不利于在企业内部培养出全面的管理人才。

(4) 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以及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的企业。

3.事业部结构

(1) 基本特点是:按企业所经营的各种事业(如产品)来划分部门,称为事业部。每个事业部是相当于分公司性质的自治单位,企业将相当大的权限下放给事业部,他们在企业统一领导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各事业部之间的关系是——商品交换关系。

(2) 优点:A、按“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原则,既有利于企业的上层领导摆脱行政事务,又有利于各事业部在企业总政策的控制下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B、既有较高的稳定性,又有较好的适应性,各事业部能灵活自主地适应市场化,作出相应的决策;C、各个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易于建立衡量管理人员成绩和效率的标准,便于考核;D、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管理人才。

(3) 缺点:A、用人多、费用高;B、事事业部容易只考虑本事业部的利益,闹本位主义,影响各事业部之间的协作。

(4) 适用于品种多样化、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4.模拟分权结构

参照事业部制的原理,针对不同条件而加以改进的一种变形结构。 是把企业分成若干“组织单位”,各自拥有自己的职能机构,有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不像事业部拥有真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适用于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化学工业公司等。

5.矩阵结构

(1) 特点是: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管理系统,又有按工程或规划划分的横向管理系统,纵横结合,形成矩阵。

(2) 优点:A、灵活、适应性强;B、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C、每个工作人员的整体观点得到加强,有利于小组任务的完成。

(3) 缺点:A、稳定性差;B、结构较臃肿,用人较多。

四、新型的组织结构

1.

网络组织的类型:(1)内部网络(2)垂直网络(3)市场间网络(4)机会网络

2.学习型组织

概念:这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根本特征,对顾客负责的组织系统。

怎样才能成为学习型组织呢? 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3.发展型组织

第三节 企业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动因

(1)知识经济的降临

(2)信息技术革命

(3)经济全球化

2.内部动因

(1)企业战略变化

(2)企业规模扩大

(3)组织结构本身缺陷:○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2推诿扯皮,效率低下○3反应迟钝,模式僵化○4文山会海

(要求掌握下述三点概念)

指减少管理的层次,扩大管理的幅度,加强横向联系,使企业组织机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扁平形发展。

指管理向全方位的信息化沟通的发展。

指增强组织对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统一,稳定和变革的统一。

1.提出背景:哈默和钱皮的市场特征:顾客、竞争、变化,要求企业有一个反映灵敏的高效运作流程。

2.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

(1)分析原有流程

(2)分析当前市场需求

(3)采取综合措施,具体组织实施企业再造

第四章 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节 企业文化及其特点与功能

二、企业文化结构和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的 三个层次

1.深层企业文化(精神文体)

(1)企业最高目标。它反映了企业全体成员的最高理想和追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和思想境界

(3)经营管理风格。它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坚持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经营方针、管理风

格的哲学思考和抽象概括。

2.中层企业文化(制度文化)

(1)一般制度

(2)特殊制度

(3)企业风俗

3.表层的企业文化(物质文化)

(1)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

(2)厂容厂貌。

(3)产品的特点、造型、包装、品牌设计。

(4)厂服、厂歌、厂徽、厂旗。

(5)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

(6)企业的公关礼品和纪念品。

(7)企业的宣传媒体和沟通。

三、企业文化的特点(多选、简答题)

1.隐形性

2.潜移性

3.可塑性

4.继承性

5.稳定性和发展性

6.普遍性和差异性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多选题、简答题)

1.导向

2.约束

3.激励

4.凝聚

5.辐射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

一、 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

1.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2. 企业文化发端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倡导示范

3. 企业文化必须形成一定的系统和规范

4. 企业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

二、企业文化建设(论述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企业文化

2.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塑造企业文化

3.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塑造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4.充分发挥领导者的关键作用

5.共同参与和知识共享(企业文化的核心认同,认同的关键是参与)

6.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巩固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和倡导者

(2)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

(3)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节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简答题)

1.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

(1)指导思想相同。都重视重视人的因素,从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入手,调动人的积极性。

(2)目的相似。都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3)工作方法相似。

(4)工作主体相同。

2.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1)两者范畴不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范畴,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范畴。

(2)适用范围不同。

(3)两者的工作方法和过程不同。

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4.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1.国内和国际形势教育。

2.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

3.厂规厂纪教育。

4.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对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岗位变动、分配等方面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加以正确引起。

5.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

6.根据每个员工的具体思想情况而进行的个别教育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内容与特点

一、

总和。

2.人力资源的特点(多选题、简答题)

(1)能动性 区别于非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特征(可出单选题)

(2)可激励性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及激励机制)

(3)时效性 (不同寿命周期阶段不同)

(4)再生性

(5)差异性

(6)社会性

(劳动者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就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臵,通过对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

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1)管理视角不同

(2)工作性质不同

(3)管理重点不同

(4)对管理人员要求不同

三、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使用、考核、激励、调整、培训等环节。职务分析是开展上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程序(简答题)

(1)职务分析。

(2)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员工数量和结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

(3)招聘与使用。

(4)考核。

(5)激励。

(6)培训。

四、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臵与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臵取决于企业的规模、经营特点(生产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要承担的职责:

(1)组织各部门进行职务分析、职务说明书的编制;

(2)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岗位设臵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3)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修订;

(4)负责工资方案的制定、实施和修订;

(5)协助各部门办理人员招聘、聘用及解聘手续,负责劳动合同签订及劳动关系的管理;

(6)负责企业日常劳动纪率及考勤管理;

(7)组织企业日常考核及年终考核工作;

(8)组织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9)协助各部门办理员工的任免、晋升、调动、奖惩等人事手续,负责管理企业员工档案资料;

(10)负责企业各项保险、福利制度的办理。

五、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简答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3)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增值服务。

第二节 人员招聘与使用

一、人员招聘(多选、简答)

1.制定招聘计划:包括确定招聘时间、招聘岗位、招聘人数、任职资格、招聘途径、招聘方式和招聘预算。

确定招聘途径:(1)内部招聘(2)外部招聘

两种途径优劣(见教材P125图5-2)(单选题)

各类招聘方式比较(见教材P125图5-3)(单选题)

2.招募

3.选拔

4.录用

5.评价

(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人员使用最根本的目标。(单选题)

(2)有利于“人尽其才”。

(3)有利于提高组织士气。

3.

4.

5.双渠道晋升(H型)

在企业内部设臵两种晋升渠道:行政型的晋升渠道和技术型的晋升渠道。在设计两种晋升渠道时,两种渠道待遇应当是对等的。不同类型的员工可以选择相应的渠道。

第三节 人员培训与开发

一、培训的意义(简答题)

1. 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手段

2.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3. 培训是高收益的投资项目

4. 培训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二、培训的类型(单选题)

1.新员工培训

(1)一般性培训 (2)专业性培训

2.在职员工培训

(1)能力培训 (2)专业知识培训

3.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自学

三、培训的组织过程

1.确定培训的需求和目的

(1)培训需求分析

A.企业分析 B.任务分析 C.人员分析

(2)确定培训目标

A.工作效率提高

B.工作质量提高

C.优等品比率提高

D.工作质量提高

E.工作及时性改善

2.制定培训计划

3.培训效果评价

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承担各种任务的能力。与一般培训不同,人员

第四节 工资分配制度

一、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与要求

1. 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简答题)

(1)物质利益原则: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利用物质利益动因,调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积极性,即在兼顾三者利益基础上,使企业经济收益同其经营业绩、使员工的劳动报酬同其创造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促使企业及员工个人从物质激励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关心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2)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社会做了各种必要扣除之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3)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技术、资金、管理等)一要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二要强调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制度要求(简答题)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2)体现不同形态劳动,建立起以工资为主体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在内的,科学完备的工资制度

(3)把工资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4)劳动报酬货币化、工资化。

二、工资制度的内容和类型

1.结构工资制 的内容:

(1)基础工资,也称基本工资。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

(2)职务(岗位)工资。这是按不同职务(岗位)的劳动技能,责任大小、劳动条件、繁重程度等确定的工资单元。

(3)年功工资,又称工龄工资。

(4)奖励工资,又称浮动工资。(单选题、简答题)

以结构工资为基本形式,以岗效挂钩浮动为基本原则的结构工资制度,其长处是:

(1)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择优上岗,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贯彻同工同酬原则,有利于提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高薪聘用他们;

(3)既可增强员工的“企业意识”,又可贯彻多劳多得原则,调动员工积极性;

(4)有利于拉开差距,打破平均主义;

(5)可以简化工资的计算与支付办法。

2.

(1上下浮动计酬的一种工资制度。

(2)岗位技能(等级)工资制

(3)某些特殊的工资制

①专家(能手)高薪制

②提成工资制

③年薪制(单选题、简答题,掌握各种工资制度的适应性)

3.奖金制度

企业常用的奖金形式:

(1)综合奖

(2)单项奖

(3)超额奖

:小时工资制、日工资制和月工资制。

(1)员工福利内容:生活方面、群众性业余文体活动、生活困难员工补助。

: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把不适宜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实现社会化,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趋势。

(1)劳动保险的内容:

①有关员工生育的劳动保险待遇

②有关退休、离休的待遇

③有关员工病、伤残、亡的劳动保险待遇

④由企业自己或同其它单位联办的集体劳动保险设施

⑤解决员工在企业破产、兼并和解除劳动合同而失业时的生活困难,设立的失业保险;

⑥由员工提供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的部分劳动保险待遇。

(2)劳动保险的改革

①保险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A.养老保险实行社会保险

B.医疗保险社会化

C.保险服务与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化

D.社会保险范围扩大

②确立失业保险基金,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

A.实现基金来源由单位包揽向三方(国家、企业、个人8%)转移。

B.对基金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完全积累”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基金积累模式。

C.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把基本保险与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结合,以适应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需要。

D.加快了社会保险的立法。

第六章 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第一节 经营战略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前景

国内外企业经营战备提出的共同环境特点是:

1.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日渐枯竭,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企业必须做出长远性的谋划。

5.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6.产业结构调整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2)企业变革的重大问题;(3

)变革和发展的方向与目标;(4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特点地位——经营战略决策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1)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

(2)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

企业管理周期的四个阶段为:战略制定的准备工作;战略方案的拟定、评价和选择工作(即经营战略决策);战略决策方案的具体化即战略规划工作;战略的实施和控制工作。

(3) 企业经营战略决议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第二节 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及其发展

一、企业战略形成期的有关理论

(一)安索夫的战略管理理论和产品、市场组合战略理论。主要观点是:

(1)战略的制定是一个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战略计划必须有资源支持和织保证;企业的高层管理负责战略计划和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并组织有关人员参与战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战略形成之后,要分解落实。

(2)战略必须和环境相适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实施不同的战略管理模式。

(3)企业竞争战略由四个要素组成:产品和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

(二)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理论和目标战略理论

(三)钱德勒的战略平衡理论和战略组织理论

二、企业经营发展期的有关理论

(一)德鲁克的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理论。主要观点是:

(1)企业制定经营战略,首先要确定企业使命,搞清企业担负何种企业社会责任,是何种性质企业,它应从事何种事业。

(2)企业经营哲学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

(3)企业经营宗旨是对企业在社会中起何种作用和如何起作用的更为具体的说明,是指企业现在和将来从事何种事业,应成为何种性质的企业。

(4)把企业使命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德鲁克提出企业有八类目标,分别是:市场推销目标、创新目标、人力资源目标、资金资源目标、物质资源目标、生产率目标、利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市场推销目标、创新目标。

(二)霍弗和申德尔的企业资源配臵理论。两位学者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每个企业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2.每个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3.企业战略管理在于整合企业所拥有的不同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三类: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

4.企业的能力是指一系列资源整体完成一项任务或活动的能力,它是一系列资源整合和优化配臵的结果。

(三)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主要观点是:

(1)企业的直接环境是行业环境,任何一个企业总是属于某一行业或进入某一行业。因此,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必须进行行业结构分析。行业内存在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多选题)

①行业内现有的竞争者

②潜在的进入者

③替代品的生产者

④资源的供应者

⑤产品的购买者

(2)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就是制定基本的竞争战略,有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分别是:(区别,单选)

①成本领先战略

②差异化战略

③目标集中战略

(3)行业存在寿命周期,不同寿命周期行业投资战略不同。

(4)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形成自身竞争优势,谋求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经营战略深化期有关理论

(一)战略同盟理论 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而且存在合作,可以形成同盟,争取双赢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由美国战略专家普拉哈拉帕德和盖瑞.哈默尔首先提出。

他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众多能力中最根本的部分,它是企业对企业诸多能力进行整合的能力。是一个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下述特点:

(1)延展性

(2)增值性

(3)独特性

(三)战略再造理论 主要观点是:

1、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由渐进性改良转变为激进式飞跃;

2、从产品导向型转为顾客导向型

3、从职能导向转为流程导向

4、从控制命令式转为横向协作式

5、员工队伍从劳动专业化分工转为综合技能型分工

(四)知识经营战略理论

第三节 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和内容体系

一、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

(一)

和决策。

(二)经营单位战略——企业第二层次战略 主要是大型企业二级经营单位经营战略。如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等。

——企业第三层次战略

(要能够区分三个层次战略区别)

1、

2、

3、

4、

5、

6、

——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具体性、多重

第四节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A、全程性;B、未来性;C、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D、高层性。

二、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论述题)

1、 形成战略思想;

2、 进行环境调查;

3、 拟定、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

4、 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

三、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简答题、论述题)

1、 目标分解,任务合理的原则;

2、 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原则;

3、 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

4、 适应变化,机动灵活的原则。

四、经营战略的控制过程

(一)战略控制的步骤

1、 确定控制标准;

2、 检查实施,衡量成效,寻找偏差;

3、 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4、 继续实施,完成战略目标。

(二)选择控制方式——A、避免控制;B、直接控制。

按阶段不同分——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

选择控制方式,要考虑:一、控制的可行性;二、控制要求、控制量和控制成本。

五、经营战略的领导

企业战略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A、品德高尚,志向高远;

B、思维敏捷,知识渊博;

C、心理健康,个性优异;

D、足智多谋,能力超群;

E、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组建战略领导班子的原则

1、 选择首要领导的原则;

2、 首要领导组阁的原则;

3、 能力匹配,优化组合原则;

4、 合作、和谐原则。

第七章 企业战略环境调研

第一节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

1、 保证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 保证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3、 提高战略决策的稳定性和效益性。

二、 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内容的调研

(一) 政治环境分析——(内容)国内政局、国际政局、国内政治经济任务和政策环境分析

(二) 经济环境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内容)

1、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分析

2、 国内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育情况分析

3、 国家产业政策分析;

4、 国际经济情况和发展态势分析。

(三) 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分析:

(四)资源环境分析——(内容)

1、自然资源及其开发情况调研;

2、资源供应情况分析;

3、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情况分析。

三、 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的调研

(一)市场需求分析

顾客形成企业的市场,市场需求分析主要内容——

1、 企业总体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主要调研用户的现实需求和用户的潜在需求;

2、 企业细分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3、 用户和消费者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可分别从生活资料产品和生产资料产品两个方面来分析其需求的发展趋势;

4、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主要是对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自然、心理、产品等因素的分析。竞争状况的分析

(二)竞争状况分析——主要内容

1、 竞争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

(1) 对手企业的数量、分布、所属部门和行业;(2) 全部竞争对手的生产总规模;(3) 可供产品的总数量,满足市场需要的总程度。

2、 竞争对手竞争能力的调查;

(1)资金握有情况;(2)企业规模;(3)技术水平;(4)技术装备情况;(5)产品情况;(6)服务工作情况;(7)市场占有率。

3、 竞争对手发展新产品动向的调查;

4、 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

(1) 将要出现的新的竞争对手情况;(2) 调查由弱变强的对手情况。

第二节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目的

1、 搞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2、 查清造成劣势的原因,找出内部的潜力。

二、企业内部环境调研的主要内容(论述题):

1.企业一般情况调研

(1)领导者素质和职工素质分析(领导素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2)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上升,下降)

(3)企业管理素质分析(管理水平高低,管理智能高低,管理技术强弱,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

(4)企业技术素质分析(设备、技术、工艺、计量、仪器仪表、技术工人、技术人员能级结构等)

(5)企业生产条件分析(对生产的适应性,计划水平,现场管理水平)

(6)企业营销情况分析(市场分布、市场份额、渠道、价格、服务)

(7)企业财务、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

(8)企业资源供应分析

(9)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2.企业经营实力分析(简答题)

(1)产品竞争能力分析(质量、价格、交货期、商誉、品种等)

(2)技术开发能力分析

(3)生产能力分析

(4)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5)产品获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 企业战略环境综合分析

1、 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有利因素——机会(O)

2、 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不利因素——威胁(T)

(二) 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 企业的长处——优势(S)

2、 企业的短处——劣势(W)

二、 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方法

(一).企业内外环境对照分析的战略选择(单选题)

(1)机会大,优势大——增长型战略(SO)

(2)机会大,劣势大——扭转型战略(WO)

(3)劣势大,威胁大——防御型战略(WT)

(4)优势大,威胁大——扬长避短战略(ST)

(二).波斯顿矩阵分析法——将需求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作为衡量标准并形成矩阵图形,然后对企业的经营领域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综合方法。

双高位臵——明星区;双低位臵——瘦狗区;需求增长率高,而相对市场占有率低——野猫区(即风险区);需求增长率下降,相对市场占有率高的区——现金牛区(即厚利区)

(三). 麦肯锡矩阵分析法——以战略经营领域的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两个综合性指标进行组成,形成矩阵,进行分析的综合方法。 明星区——重点投资;野猫区——增加投资或维持;现金牛区——挤干榨尽多作贡献;瘦狗区——放弃。

第八章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

第一节 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决策

一、企业使命决策

经营的目的、经营任务和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所作出的规定。

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突出战略重点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指导方略和行动方针。

(1)关于企业的性质的确定(企业市场定位)

(2)关于企业成长方向的选择(现有经营领域和市场与未来经营领域和市场组合)

(3)关于经营目的的确定(生存、发展、盈利)

(4)关于经营哲学的选择。

(5)企业经营方针的选择。

(6)企业社会责任的确定

(二)企业使命目标市场的决策(单选题)

(1)企业坚持原有使命的决策

(2)扩大原有使命的决策

(3

)改变原有使命的决策 (三)企业使命决策应考虑的因素(简答题、多选)

(1)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2)市场需求

(3)竞争态势

(4)企业实力

该具体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应达到的经企业战略目标的组成——A、发展性目标;B、效益性目标;C、竞争性目标;D、利益性目标。

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1、战略目标水平的选择;2、重点战略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企业总体战略决策

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所确定的指导全局性长远性的发展谋划和方略。

1.按企业经营事业范围不同划分

(1)单一化经营战略方案

(2)多样化经营战略方案

2.按企业经营态势划分

(1)发展型战略,也叫增长型战略(以现有基础为出发点,向更高层次发展)

(2)稳定型战略(维持现有水平)

(3)紧缩型战略

3.按企业经营空间不同划分

(1)本地化经营战略方案

(2)地区化经营战略方案

(3)区域化经营战略方案

(4)全国化经营战略方案

(5)国际区域化经营战略方案

(6)全球化经营战略方案

4.按资本流动、重组、形态不同来划分(资本经营战略)

(1)资本流动战略方案(单选题)

①资本纵向流动战略方案(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

②资本横向流动战略方案

③多向多样化流动战略方案

④复合多样化流动战略方案

(2)企业资本重组战略方案

①企业重组战略(企业自身发展壮大重组,合并性重组)

②资产重组战略(企业各种形态资本、资产数量比例之间优化)

③产权重组战略(产权结构多元化)

(3)企业资本形态战略方案

①有形资本经营战略

②无形资本经营战略

二、企业总体战略决策

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能有一个总体经营战略,即企业只能从对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某一种分类中,从若干个总体战略中,选择出一个满意的总体战略;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从综合的角度,制定出一个带综合性的总体战略。企业进行总体经营战略的决策,应 对各种战略要素的主要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选择。

第三节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决策

一、经营单位战略的含义与特点

(一)

是指大企业或集团性公司中的第二层次的经营单位,为贯彻总公司或集团公司总体经营战略,适应环

(二)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的特点

1.从属性。企业经营单位的战略要服从和服务于总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战略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其顺利实施和实现。

2.专业性。第二层次经营单位一般在某行业领域经营,表现为单一化经营特点。

二、经营单位战略类型

(一) 产品定位战略方案

1.产品专业化战略方案,这是某事业部或某分公司或某子公司对某个行业的其中一个系列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的谋划与方略。

2.产品多样化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经营单位在某类产品中从事多个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谋划与方略。

1.按竞争重点不同所提出的三个战略方案:

(1)成本领先战略方案。这是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建立起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不合理费用,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差异化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采用独特技术或采用专利技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或采用与对手不同的营销手段,满足顾客特殊的需要,形成竞争优势的谋划与方略

(3)集中化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把经营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上,满足其特殊需要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2.按竞争实力不同,有四个方案:

(1)进攻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凭借自己拥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或拥有的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同对手较量,以争夺市场、赢得顾客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这种战略又叫优势经营战略。

(2)赶超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实力虽不如竞争强手,但经营得法使自身经营形势处于上升势头,因而努力追赶强手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3)防御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实力很弱,在强手进攻之下无还手之力,准备退出某些市场以固守最后一个或少数几个市场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4)转移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由于实力不断衰退,在所从事的经营领域中,连最后一个细分市场都无法固守,准备退出这一经营领域,转移到一个新的经营领域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三、经营单位战略决策

(一)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二)判断市场需求趋势

(三)分析市场竞争态势

(四)准确评估企业实力

第四节 企业职能战略决策

——A、从属性;B、单一性或专业性;C、针对性。

职能战略的类型——市场战略、产品战略、质量战略、技术战略、营销战略、价格战略、财务战略、成本战略、生产战略、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组织战略等。

二、企业职能战略决策

(一)企业重点职能战略的选择

在一般情况下,市场战略、产品战略、质量战略、技术战略等可考虑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重点职能战略。

(二)职能战略本身的决策

1.产品战略决策。

一是品种单一化战略,即企业只生产一两个品种的战略。

二是品种多样化战略,即企业可选择生产两个以上、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品种的战略。

三是品种齐全化战略,即在该类产品中,凡是用户需要的一切品种,企业都进行开发和生产的战略。

2.产品质量战略决策。

①以优取胜战略:国家标准战略、国外先进标准战略、竞争质量标准战略、用户满意标准战略。

②根据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要求:内在质量为主,外在质量为辅战略;外观质量为主,内在质量为辅战略;内外质量兼顾战略。

3.市场战略决策。

一是扩张型市场战略,即开发和生产该种产品的能力强,则可选择这一战略;

二是维持型市场战略,凡产品容量有限,需求饱和,市场竞争又十分激烈,企业的经营实力也属中等,则可选择这一战略; 三是撤退型市场战略,凡需求下降,市场容量缩小,企业不论是经营实力强弱,都需减量生产,从这些市场逐步撤出,选择撤退型战略。

4.科技战略决策。

第一,按技术进步的目标不同,可拟订四种不同方案供选择:

A.地区级技术目标战略方案

B.国家级技术目标战略方案

C.国际区域级技术目标战略方案

D.世界级技术目标战略

第二,按技术在竞争中所担负的角色不同。可提出以下三个方案:

A.领先型科技战略方案;

B.紧跟型技术战略方案;

C.模仿型技术战略方案。

第三,按技术进步的方式不同。可拟订以下三个方案供选择:

A.独立开发型战略方案

B.技术引进型战略方案

C.技术改造战略方案

5.人力资源战略决策。

第一,人才发掘战略。

A.引进人才战略方案

B.招聘人才战略方案

C.借用人才战略方案。

D.自主培养人才战略方案。

E.定向培养人才战略方案

F.鼓励自学成才战略方案

第二,企业人才结构优化战略。

A.企业人才层次结构优化战略;

B.企业人才学科结构优化战略;

C.企业人才智能结构优化战略;

D.企业人才能级结构优化战略;

E.企业人才年龄结构优化战略。

第三,企业人才使用战略方案。

A.岗位轮换使用战略;

B.台阶提升使用战略;

C.职能、资格双轨使用战略;

D.权力委让使用战略;

E.破格提拔使用战略。

第五节 战略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一、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原则(论述题)

2.战略决策科学化的衡量标志

(1)决策信息的可靠性

(2)决策课题的准确性

(3)决策程序的完整性

(4)决策方法的正确性

(5)方案设计的严密性

(6)决策方案的优选性

(7)方案实施的可靠性

(8)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二、战略决策的民主化原则

2.战略决策民主化的衡量标志

①发动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广泛性

②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建议的积极性

③领导对不同意见和建议的尊重性

④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多样化

⑤民主决策的程序性

第九章 企业技术开发与价值工程

一、企业技术开发的对象

1.产品的开发(包括发展新产品与改革老产品)

2.设备与工具的开发 3.生产工艺的开发

4.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

5.改善生产环境的技术开发

一般来说产品的开发是最主要的(单选题)

二、企业技术开发的途径(单选、简答)

1.独创型的技术开发途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2.引进(转移)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3.综合与延伸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4.总结提高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要求掌握各种开发途径的适用性。

三、企业技术开发的条件

1.科学技术开发的条件

(1)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应有一定的数量。

(2)科学队伍结构要合理化(单选题、多选题)

A.学科结构。这主要是指科学队伍中各类专业人员的比例

B.职能结构。这主要是指从事不同性质科研劳动人员的比例

C. 能级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知识水平的科技人员比例

D.年龄结构。主要是老年、中年、青年三类科技人员的比例

2.技术开发的经费

(1)国家地方财政支持的各种项目基金。

(2)从企业内部筹措经费。

(3)科技合同收入。

(4)向银行申请贷款。

(5)企业之间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投资。

3.技术开发的装备

技术装备是衡量技术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应从技术先进性、质量可靠性、研究适用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

4.技术开发的场所

5.科技情报

科技情报是研发工作原料和基础。企业应建立健全情报工作机构,提高情报人员工作水平,采用现代化情报手段,做好收集、整理、分析工作。

第二节 技术评价与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指对技术开发的过程及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综合分析和比较鉴别。目的主要是为新技术的采用、改进、应用和推广

1. 技术评价的原则(简答题)

(1)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与生产可行性相结合。

(2)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2.技术评价的内容

(1)技术价值的评价。一是技术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适用性。

(2)经济价值评价。主要包括市场角度,如市场销路,投资、成本、利润、价格、回收期等。

(3)社会价值评价。

3.技术评价的方法

(1)经济评价法

(2)综合评价法

这种方法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的整体概念出发,综合各种因素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因素要依据技术开发情况而

定。对每一个评价因素给予一定权重,然后根据评分等级给予相应分数最后计算总分。根据总分确定课题顺序和应用可能。

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开发成果的特点:是一项新的技术成就,技术先进、生产可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决条件(简答题)

一是成果的技术成熟性。指该技术试验数据完整,原理设计、工艺设计、计算方法合理完善,性能稳定可靠,配套技术齐全,在正常条件下,成果应用单位能重复制造。

二是成果的技术适应性。指技术开发成果对使用单位的适用性强,能适应使用单位资源和能源状况,工艺、设备状况、职工技术水平状况等。

在技术开发中要做好下列工作:

1.认真细致做好推广工作中的思想工作。

2.技术成果投产以后,要做好相应工作,从制度上、组织上、巩固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三节 价值工程原理与方法

: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定义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

V=F/C V 价值 F 功能 C 成本

当V=1时,表示实际成本与功能最低必须相适应,可以认为是比较理想地状况。

当V<1时,表示实际成本功能最低必须成本大,此时应该大力降低成本。

1时,表示用较少的实际成本,实现了规定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提高功能。

2: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

这个定义包含下述含义:

(1)价值工程性质是一种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

(2)价值工程中心内容是对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和不断创新。

(3)分析和创新有明确的方向——旨在提高价值

(4)价值工程通常是由多个领域协作而开发的活动。

3.价值工程的对象:凡为获得功能而发生费用的事务,均为价值工程的对象,如产品、工艺、工程、服务或它们的组成部分。

4.

(1)功能载体具有的客观物质性

(2)使用者对此物质性感到满足程度的主观精神性。功能的特性是指对功能的定性、定量的描述。

5.功能的种类

(1)使用功能和品位功能

(2)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

(3)不足功能与过剩功能

(4)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

6.

1.价值工程的目的:

是以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的实现使用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亦即价值工程预期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得奖低成本,同时由可能的实现使用者所需求得功能,延着这样的途径去运作,最终就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2.提高价值获取效益的思路

3.提高价值的途径

(1)提高功能并降低成本(这是最理想的途径)

(2)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3)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功能

(4)以功能少许下降换取成本大幅下降

(5)以成本适当上升换取功能大幅提高

三、价值工程的特点与方法

1.价值工程的主要特点

(1)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2)对功能进行分析

(3)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努力方向是提高价值,即提高功能对成本的比值

(5)需要由多方写作,有组织、有计划、按程序地进行。

2、

3、 功能系统分析

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功能成本分析、功能评价

第十章 生产管理

第一节 生产组织工作

的概念: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直到把它生产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

(2)狭义的概念:原材料从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

2.生产过程的组成: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四个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基本生产过程。(多选题、单选题)

3.生产组织过程合理组织的要求:连续性、平行性、单向性、比例性、均衡性及适应性六个方面。(多选题)

:指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设臵生产单位。其特点是将同类型的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集中,对相同的零 工艺专业化的优点是:有利于充分利用设备,便于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指导,能适应品种变化要求。

是:产品运输路线长,零部件停放等待时间长,生产协作联系频繁,管理复杂。

:指以产品(零件、部件)为对象设臵生产单位。其特点是将不同类型的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集中,

对象专业化的优点是:产品运输路线短,零部件停放等待时间少,便于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管理。

缺点是:需要设备多,投资大,设备利用效率低,适应品种变化能力差。

三、流水线生产

1.(1:又叫流水生产、流水作业

,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的通过各个

(2)流水线生产的特点:

固定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产品或零件,生产过程连续,各工作地按工艺顺序排列,每个工作地只完成一道或少数几道工序,专业化程度高,流水线按统一节拍生产,各工作地生产能力平衡、成比例。有专门的传送装臵单方向运输移动。

(3)流水线生产的优缺点

流水生产的优点是:生产过程符合流水生产连续性、平行性、单向性、比例性、均衡性的要求,生产效率高,能及时的提供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劳动效率高生产周期短,在制品占用少,运输工作量小,简化生产管理工作。

缺点是:灵活性差,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对不同规格品种和技术进步需求,流水线调整和改组需要较长时间和投资,

就是将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数控技术应用于流水线,做到在一条流水线上同时生产多种品种产品。

第二节 劳动组织和劳动定额管理

一、劳动组织(包括:企业定员、作业组的组织、工作轮班的组织、工作地的组织)

1. (1

(2)企业定员的作用:可以使企业在用人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在保证生产(工作)对人员需要的前提下,合理配备人员,节约使用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2.

(1它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为完成某项工作而相互协作的有关工人组织在一起的劳动集体。

3.

(1)工作轮班制度。(单班制、两班制、三班制等)

2)工作轮班的组织工作。合理安排各班工人的倒班;合理组织工人轮休;合理配备各班人员力量;加强夜班生产的组织领导;划清各个轮班的责任,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

4.

(1

工作地是工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

(2,就是要在一个工作地上,把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者科学的组织起来,正确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人、机、物之间有合理布局与安排,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劳动定额

1.与作用

(1(2)倒数关系(3)劳动定额的作用: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劳动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手段;是计划管理、经济核算、调

控生产进度、控制成本的重要依据;还是衡量职工贡献大小、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总之,劳动定额的作用很多,但他的直接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组织生产;二是组织分配。

2.劳动定额的管理(包括劳动定额制定、劳动定额贯彻、劳动定额统计、劳动定额修订)

(1)劳动定额的制定,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①制定劳动定额的要求:制定劳动定额总的要求就是“快、准、全” 。准”是关键。

②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多选题、单选题)

A.经验估工法

B.统计分析法

C.类推比较法

D.工时测定法

E.定额标准资料法

(2)劳动定额的贯彻:指制定和修订后的劳动定额通过行政部门颁布,使劳动定额得以实施的过程。要做好的工作——

A、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B、 及时将劳动定额下达到班组和个人;

C、 落实生产技术组织措施;

D、 建立健全劳动定额的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定额工作人员。

(3

第三节 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控制

一、生产计划

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和制定改进措施等几个阶段。

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由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三个不同层次计划构成

(1质量、数量、期限和成本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2)生产作业计划作用:生产作业计划是组织均衡生产的保证,是落实长期计划的手段

(二)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1)进行生产负荷与生产能力的核算与平衡,以确保生产任务的安排切实可行。

(2)进行作业排序规定各个加工业务顺序,以指导工人的作业活动。

(3)制定和修改期量标准

(4)进行日常生产派工。

(5)搞好生产作业现场管理,使生产现场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生产作业控制

:检查各生产环节的零部件和半成品的投入和出产进度,及时发现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检查监督和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各项生产准备工作;根据生产需要合理配备劳动力,督促检查原材料、工具、动力等的供应情况和厂内运输工作;做好作业核算,对轮班、昼夜、周、旬或月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工作。

(2)搞好生产作业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①计划性 ②权威性 ③预防性

(二)生产作业控制的工作制度和机构

(1)生产作业控制工作制度

①值班制度

②调度报告制度

③调度会议制度

④现场调度制度

⑤班前、班后小组会议制度

(2)调度工作机构

(三)生产作业核算:包括投入量和出产量、完工进度、生产工时、设备利用率等。

第四节 库存控制与供应链管理

一、库存控制

(1

(2

按库存物资存在状态分类:企业库存可分为:

①原材料库存 ②在制品库存 ③零部件库存 ④成品库存 ⑤备件库存

按库存用途分类,可分为:

①经常性库存:是前后两批物资进厂之间的供应间隔期内,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须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 ②安全库存:是用于防止物资供应因企业自身无法控制外部原因而发生中断、影响生产所储备的物资。

③季节性库存:指企业为避免物资供应具有季节性、影响生产而设臵的库存。

(二)库存控制的任务

(1)保证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2)保持生产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3)在保证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减少物资储备,加速物资周转,降低生产成本。

(三)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

为了解库存方法,需要掌握与库存有关的参数:

①订购点,又称定货点

②定购批量,即每次订购的物资数量

③订购周期,即相邻两次订购时间的间隔

④进货周期,即相邻两次进货到厂的时间间隔

(1)定量库存控制法:

①定量库存控制法,需要盘点剩余物资,如果库存量等于或低于事先规定的订购点,就按规定的定购批量发出定购指令。 ②定量库存控制法的优点

A.能随时掌握库存动态,及时提出订购,不易出现缺货

B.保险储备量较少

C.每次定量固定,能采用经济订购批量

D.控制方法比较简单,尤其便于应用计算机管理。

③定量库存控制法的缺点

A.订购时间不定,不宜作周密的采购计划

B.不能及时调整定货数量,难以适应需要量变化大的情况

C.未能突出重点物资的管理

(2

A.订购时间固定,有利于对采购计划作较周密的安排

B.订购批量依据实际库存和预计需求量而定,能够灵活调整订购数量。

C.有利于区分重点与非重点物资,对重点物资加强控制。

ABC分析法

(1根据库存物资的主要经济特征,例如根据物资供应量、资金占用额、库存损失费用等特征,进行分类排队,找出

(2)ABC分析法的具体做法

①确定分析内容

②按分析内容进行计算,绘制图表,将物资分为A、B、C三类。划分的一般标准是:A类物资,品种占10%――15%,资金占80%;B类品种占20%――30%,资金占15%;C类品种占55%――70%,资金占

5%。

③按照管好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确定有区别的控制方式。一般要求是:大而贵重严格控制,小而多、占用资金少可以

适当放宽。

指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接起来的网络结构,这一网络结构围绕核心企业,以能力互补与资

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体功能和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与变化,为用户提供服务。

(1就是对供应链的结构与运行进行系统设计,展开运营管理和监督控制,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以比

(2)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供应链网络的设计与调整

②供应商和用户的选择与管理

③供应链的产品需求预测与计划

④依托供应链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

⑤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物流配送策略与管理

⑥供应链的分销策略与分销渠道管理

⑦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顾客价值管理

⑧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

(三)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管理思想

(1)系统观念

(2)集成化的思想和方法

(3)战略合作

第五节

设备综合管理

1

2.设备综合管理的特点

(1)追求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2)对设备的“一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实行全方位和全员参与的管理

二、设备的选购与评价

1.设备的选购原则:

选购设备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保证企业生产的发展,实现技术进步。

2.选购设备应全面考虑的因素是(简答题)

(1)生产性,指设备的生产效率

(2)可靠性,是指设备精度、准确度的保持性、零部件耐用性、安全可靠性等

(3)安全性,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保证安全的程度

(4)节能性,指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消耗能源的多少

(5)耐用性,指设备物质寿命的长短

(6)维修性,指设备维修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

(7)环保性,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8)成套性,指设备所需的专用附件、工具等的配套水平,只有能配套,才能充分发挥设备性能

(9)灵活性,指设备对不同工作条件和加工不同产品(零件)的适应性

(10)经济性,指购臵量和使用设备所需支出费用的多少

3.企业常使用的选购设备定量分析方法

第一,投资回收期法。

第二,费用效率分析法。费用效率是指单位费用支出所能获得的生产成果。

三、设备的使用

1.设备使用的方针:充分、合理地使用设备。(简答题)

这就是说,在节省费用的条件下,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所谓充分、合理地使用设备包括两方面含义:

(1)充分使用设备,防止忙闲不均。

(2)在充分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做到爱护使用,坚决禁止滥用、蛮干。

2.设备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制定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护规程等。

(2)要搞好操作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严格考核,为各类设备配备合格的操作人员,实行凭操作证上岗使用的制度

(3)为各类设备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在任务数量上使设备负荷饱满,在任务性质上符合设备性能和加工精度等技术要求

(4)搞好车间布臵和工作地的组织,配备必要的防护装臵、监控仪器等,为设备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和条件

(5)合理规定设备使用的能源、器材、油料等消耗定额及费用定额,即保证日常维护保养的需要,又避免浪费

四、设备维修制度

(一)计划预防维修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维修工作内容包括日常维修、定期检查和计划维修三项。 这种维修制度的缺点主要是有些修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容易出现过度维修的问题,维修费用较高。

(二)保养修理制度。保养修理制度,亦称计划保修制,是由一定类别的保养和一定类别的修理合理组织起来而构成的设备维修制度。

(三)全员生产维修制度。

(1)日常维修。即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以及清洁、调整、润滑等维护保养工作。

(2)事后维修。它主要是对非重点设备采取故障发生后再维修的一种方式,也包括事先无法估计的突发故障的修理。

(3)预防维修。它主要是对重点设备和一般设备的重点部位所进行的预防性维修作业。

(4)改善维修。这是指在修理设备时,针对设备存在的技术缺陷,同时进行设备的改装或改造,以提高设备效能。

(5)维修预防。这是指在设备设计、制造阶段,就充分考虑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以尽量减少设备使用中的维修工作量。

(6)预知维修。这是指在设备上安装仪器仪表,建立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早期预报将要发生的故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

第六节 生产运作的新方式

:能最大限度降低在制品库存,及时反映物料需求情况,合理安排加工时间,估算生产能力需求。

3. 物料需求计划(MRP)适用性

:不仅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适用于单件生产、小批生产。

2.适时生产方式(JIT)的目标:通过不断完善生产经营体系降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JIT生产方式的具体目标:

(1)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 (2)库存最少,追求零库存;

(3)质量完美,追求零缺陷;

(4)多品种、小批量,直至生产批量为一个产品;

(5)百分之百地准时供货服务。

JIT生产方式包括消除浪费、全面质量和人员素质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1)消除浪费这一要素中的“浪费”是指生产过程中不为产品增添价值的所有活动或事物。

(2)全面质量所说的“全面”是指企业全员对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参与;

(3)人员素质是指强调JIT能否顺利实施,完全依赖于企业全体员工能否积极参与并作出贡献。

在消除浪费、全面质量和人员素质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基础上建立的JIT,对生产系统及其运行还有一系列要求,主要是:

(1)实行拉动式物流方式(实行看板管理)

(2)生产批量小量化;

(3)作业人员多能化;

(4)合理布臵生产设备;

(5)改进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思想,借助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构建运行平台,对以核心 2. 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核心思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第十一章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节 产品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 :产品的性能(基本要求)、产品的寿命、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安全性、产品的经济性等 5 个方面。 :产品质量是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是一定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二、质量职能 产品质量过程:——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定工艺、采购、仪器仪表和设备配臵、生产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用户服务等环节。 此过程中各项工作或活动总和称作质量职能。即,质量职能就是在实现产品的适用过程中各部门就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职责。 三、全面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是以检验为特征的传统质量管理 (2)第二阶段是以数理统计方式应用于质量控制为特征的统计的质量管理 (3)第三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满足用户需要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2)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对象是全面的。 (3)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范围是全面的。 (4)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加的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的。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 一、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目的 质量管理体系——简称质量体系,根据ISO9000国际标准2000年版的定义,它是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为了使其产品能达到:满足规定的用途和需要,满足用户有的期望,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符合社会有关法令的要求,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质量体系的组成 (一)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涉及产品寿命周期的全部阶段,包括从最初识别市场需要到最终满足顾客要求的全过程。 (二)组织机构。通过协调把各项质量活动的责任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建立责任制,明确规定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质量责任。 (三)工作程序。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企业应该对各项直接或间接的质量活动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 (四)资源和人员。 三、质量活动的开展 (一)设计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强调严格遵守设计工作程序,并加强各步骤的评审; (二)制造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组织好质量检验工作、工艺管理、掌握质量动态、对不合格品的管理、工序质量控制。 (三)使用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进行使用效果与使用要求的调查、认真处理出厂产品的质量问题。 (四)辅助生产和使用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根据直接制品产品的需要,保证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主动、及时、周到地做好为生产服务的工作。 四、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简答题) 1、 明确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 2、 分配和落实质量职能,完善质量文件; 3、 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 4、 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5、 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管理循环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转; 6、 在运行中应加强各部门和各项活动的协调工作以及定期体系审核。 第三节 质量管理原则与质量标准 ★一、质量管理原则(简答题)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发挥领导作用

3.组织全员参与

4.运用过程方法

5.采用系统管理方法

6.努力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进行决策

8.加强与供方的联系

质量标准的分类: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二)ISO9000系列标准的产生——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1993年2月 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三)ISO9000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1.系列标准的结构。

ISO9000有以下五个标准:

(1)ISO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是这套标准的导则。

(2)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是指导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质量体系的文件。以上两个指南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

(3)ISO9001、ISO9002、ISO9003三个标准规定了三种质量保证模式,用于合同环境,也适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模式。

2.系列标准的内容简介。

(1)ISO9000标准阐明了系列标准的一些关键术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素;阐述了一个组织应力求达到的质量目标以及质量体系环境的特点和质量体系标准的类型;规定了质量体系标准的应用范围以及三种质量保证模式选择的程序和选择的因素。

(2)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质量保证模式》。

(3)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该标准强调预防为主,要求把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对产品质量的最终检验结合在一起。

(4)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阐述了从产品最终检验到成品交付的成品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体系要求。

(5)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阐述了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应包括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含义、内容和要求等。

第四节 质量体系认证

又称质量体系评价与注册,这是指由权威的公开的、公正的、具有独立第三方法人资格的认证机构(由国家管理对符合标准要求者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二、质量体系认证的作用(简答题)

1.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可以增强客户与供应者之间的信任感。

2.在公司内部开展质量体系评审,可以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一次成功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开展质量体系评审,对需方来说,可以查阅获得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的生产企业名录,从中选择能连续提供保证产品质量的第一节 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内容

一、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地位

市场营销工作的基本作用在于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满足顾客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通过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使得生产者方面各种不同的供给与顾客各种不同的需求和欲望相适应,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2.市场营销工作的具体作用

(1)营销工作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的必要条件,对企业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起着保证作用。

(2)营销工作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开拓市场的先锋,起着桥梁作用

(3)营销工作为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起着指导作用

(4)营销工作为企业改进各方面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促进作用

三、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内容(简答题)

1.市场调研工作

2.目标市场选择工作

3.产品开发建议与商标、品牌、包装设计工作

4.产品定价工作

5.销售渠道选择工作、

6.产品促销工作

7.产品储存和运输工作

8.承接定货和销售服务工作

9..

(1CRM).就是指企业对客户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通过分析研究,区分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较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所进行的协同销售、协同市场、协同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2)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内容

①建立完整的客户关系系统

②善于从众多客户中识别出核心客户

③在兼顾为一般顾客服务好的同时,要组建为核心客户(重点客户)的服务队伍,为他们提供优质和特殊的服务,以巩固和提高核心客户的满意和忠诚度。

第二节

市场营销观念

一、市场营销观念的含义与作用

2. 市场营销观念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准则作用

二、两类不同的经营观

(一)传统市场经营观

(1)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

(2)传统市场经营观的特点:以产品为出发点,以卖方要求为中心,以产品销售出去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一种“以生产者为导向”的经营观念。

(二)现代市场观念

(1)市场营销观念

(2)社会营销观念

特点:以市场需要、社会需要为导向,以产品适销对路为核心,开展整体的市场营销活动,目的是实现企业和顾客双赢,或实现企业、顾客和社会的多赢。

三、现代营销观念的新发展(名词解释、单选题)

1.循环经济观念

2.明智消费观念

3.

服务营销观念

第三节 市场细分和市场选择

一、市场细分

(二)市场细分的必要性 (1)便于掌握不同顾客的需求特点,正确地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

(2)便于掌握市场分布情况,发现市场缝隙。

(3)便于确定重点目标市场 。

(三)市场细分的标志

(1)消费品市场细分的标志(单选题、多选题)

①按人口因素细分 ②按地理区划因素细分

③按购买心理因素细分 ④按购买行为因素细分

(2)生产资料产品市场细分的标志

①按企业规模细分 ②按客户使用要求细分

③按产业、行业特点等标志细分市场

(四)市场细分的要求(简答题)

(1)划分特性的可衡量性

(2)市场开发的效益性

(3)进入市场的可行性

(4)划分标志的动态性

二、目标市场选择

(一)市场研究

(1)研究顾客的购买规律

①由需要引发动机,由动机产生购买行为的规律。

②由购买动机到购买行为经历心理发展过程的规律。

3购买商品的行动过程的规律。 ○

(2)研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营销规律

经历五个阶段的规律:发现和诱导用户需求,激发用户的购买动机;把用户的购买目标吸引到本企业推销的产品上来;帮助用户克服购买中的困难,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以能经受住用户挑选的方式推销产品,百问不厌,百挑不烦;实现销售。

(二)目标市场选择

(1)选择目标市场的条件

①该市场有一定购买力

②该市场有一定的尚未满足的需求,竞争对手不至于完全占领该市场。

③本企业在某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有能力进入该市场

(2)选择目标市场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①市场面的多与少、大与小的关系

②重点市场和一般市场的关系

③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的关系

④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

⑤当前市场和长远市场的关系

第四节 市场开拓及其新谋略

1避强策略 ②雷同策略 ③超强策略 ○

(二)进入市场的空间策略

①先近后远策略(先本地后外地)

②先远后近策略(先外地后本地)

③齐头并进策略

(三)进入市场的时间策略

(1)提早进入市场策略

(2)适中进入市场策略

(3)较晚进入市场策略

(四)进入市场的方法策略

广告策略、服务策略、公关策略、商标策略、包装策略、人员推销策略、营业推广策略等。

第十三章 市场营销战略

一、市场营销组合及其内容

要点:

(1)市场营销组合是市场营销的一种决策思想,也是一种决策方法

(2)要求组合的结果能形成一个特色的、系统化的、整体的营销战略与策略

(3)组合的目的,能使企业进入和占领目标市场,实现其经营目标,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市场营销组合的内容(简答题、单选题)

市场营销组合是由四个基本的营销变量或营销策略子系统组成

(1)产品要素子系统

(2)渠道要素子系统

(3)价格要素子系统

(4)促销要素子系统

(三)市场营销组合的要求(简答题)

(1)优势组合

(2)优中选优

(3)形成特色

二、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类型(多选、单选题)

(一)产品开道战略。就是以产品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

(二)价格引路战略。就是以价格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

(三)渠道开通战略。就是以营销渠道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

(四)促销开路战略。就是以促销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

三、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选择(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一)目标市场的特点

(1)应把握目标市场顾客数量、收入水平、分部密度、年龄结构等特点,以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潜力即市场规模。

(2)掌握目标市场的需求层次和消费者行为的特点,这决定产品要素的组合和促销要素的组合。

(3)分析目标市场竞争态势。

(二)企业营销战略的任务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任务不同,其营销组合方案的选择也不同。

(三)企业营销环境

宏观经济发展快就给企业带来很多营销机会,需求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需求就会出现多样化、个性化、高档化的趋势。当然,中低档的需求仍然存在,这就要求企业要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的差异性需求,提出较多的营销组合方案,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四)企业资源状况。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受企业资源的制约,组合中应扬长避短。即应充分利用某些资源的长处,形成有优势、有特色的组合方案,去开辟和占领市场,争到顾客,战胜对手;避开某些资源的短处,形成的营销组合方案,应避免与拥有这些资源优势的企业直接竞争。

(五)市场营销预算

每一个营销组合方案都应测算所需要的费用,应选择既能打开市场,所需要费用又尽可能节省的营销组合方案,或者所需预算费虽然高,但打开市场后,财源滚滚而来、收益可观的市场营销组合方案。

第二节 品牌战略与名牌战略

一、品牌与品牌战略

(1

(2品牌的级别和竞争地位,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覆盖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确立企业美好形象。 名牌效应具体表现为(简答题、单选题、多选题)

①名牌累计效应 ②名牌乘数效应

③名牌扩散效应 ④名牌辐射效应

(1

(2

二、名牌战略类型

(一)按名牌涵盖的对象不同来划分(单选题) (1)名牌商标战略方案。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使产品或服务的商标成为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所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名牌商号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作为创牌对象,创出著名商号,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3)商标、商号统一的名牌战略方案。这是指一些企业的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出名后,随之以产品的商标作为企业名称,名牌既是指该企业产品(或服务)商标,也是指该企业的名称,即商号。

(4)商标和商号共创名牌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产品(或)服务商标与企业商号名称不统一,商标是商标,商号是商号,商标和商号共创名牌的战略。(单选、多选)

(二)关于名牌等级战略分类

地方级名牌战略、地区级名牌战略、国家级名牌战略、国际区域级名牌战略、世界级名牌战略

(三)关于名牌成长战略的分类

(1)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

(2)集团化经营成长战略

(3)多样化经营成长战略

(4)国际化经营成长战略

(四)关于名牌的价位战略分类

高价位战略、中价位战略、低价位战略

三、实施名牌战略应重视的几项工作(简答题)

(一)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

(二)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

(三)合理地制定名牌的目标

(四)把握好名牌升级的时机

(五)抓好企业名牌要素的整体化工作

第三节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一、国际市场营销及其特点

(1)营销空间上的跨国性

(2)国际营销环境的复杂性

(3)国际市场竞争的尖锐性

①东道国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

②面临着众多的跨国公司的竞争

(三)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动因

(1)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2)是我国企业成长变大变强的内在要求

(3)我国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的客观需求 二、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类型

(一)按营销的内容不同分类

(1)商品出口战略方案。通用型产品战略、专用型产品战略、特色型产品战略。

(2)技术出口战略方案。

(3)劳务出口战略

(二)按国际营销的目标市场不同分类

(1)按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划分,有三个战略方案:

①发达国家目标市场战略

②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目标市场战略

③发展中国家目标市场战略

(2)按世界区域不同来划分

(3)按国外目标市场远近不同来划分

(三)按进入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方式不同分类

(1)按贸易或投资方式不同,有三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①贸易式进入战略

②契约式进入战略

③投资式进入战略

(2)按进入市场的远近不同划分,有三种进入战略:

①滚雪球式战略,即先近后远进入战略

②采蘑菇式战略,哪里有蘑菇就那里采,不分远近的战略

3先选后近战略 ○

(3)按进入市场的难度不同划分。

1先易后难开发战略 ○

2先难后易开发战略 ○

(4)按进入市场的营销组合方法不同划分

三、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应考虑的因素(简答题、论述题)

(一)决策中应考虑的因素

(1)掌握国内外市场需求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考虑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状况和趋势

(3)目标市场所在国的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

(4)国内外市场的价格水平

(二) 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应重视解决的问题

(1)培训一批国际化经营人才。

(2)建立高效、灵敏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3)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适时地调整走出去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4)实行贸、工、技联合,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培育走出去的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第十四章 企业财务管理

第一节 企业筹资及其管理

一、企业筹资的必要性和筹资要求

(1)合理确定筹资的数量目标,掌握好资金投资时间

(2)在确定有力的投资方向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3)以低利率原则和低筹资成本来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4)适当安排自有资金比例,正确运用负债经营(资金利润率大于银行利息率)

(5)企业筹集资金一定要注意合法性,切不可乱来。

二、筹资渠道的选择

(一)筹资渠道的类型(单选题)

(1)内源型筹资渠道

①留存利润 ②应付税利 ③折旧准备基金

④内部集资 ⑤盘活企业内部存量资产

(2)外源型筹资渠道

①间接融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租赁融资、商业信用、预收货款、分期付款等)

②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

(二)筹资渠道的选择(简答题)

(1)尽可能挖掘企业潜力,实行内部型融资

(2)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内部融资不能满足对发展资金的需求时,则努力开通外源型融资渠道

(3)企业筹资来源的选择中要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4)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争取资金来源的前提条件

①要有诚信,诚信度高,成功地把握越大

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能够正确进行战略决策,善于运用资金

③企业选择的投资项目经济效益高,投资后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④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因而能够获得国家支持,也有利于企业筹资成功

第二节 企业投资及其管理

一、投资及其分类

投资的作用:

(1)投资是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和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投资是调整和优化企业生产能力结构,发展新产品的有力措施。

(3)投资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投资分类

(1)按投资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分。根据这一标志可分为:建设性投资、更新性投资、追加性投资、移向性投资

(2)按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来分,根据这一标志可分为:5年以上的长期投资、3-5年的中期投资、1-2年地短期投资

(3)按投资所构成的企业资产性质来分。根据这一标志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

(3)按投资发生作用的地点来分,划分为企业内投资和企业外投资。

二、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方案地选择(单选题)

(一)按投资方向不同,有三个方案供选择

(1)外延型投资方案。

(2)内涵型投资方案。

(3)兼顾型投资方案。

(二)按投资经营领域不同来划分,有两个方案供选择

(1)强化现有经营领域的投资方案。

(2)多角化经营投资方案。

(三)按技术改造项目的不同,有五种投资方按可供选择

(1)产品投资方案。

(2)工艺投资方案。

(3)设备投资方案。

(4)节能降耗投资方案。

(5)生产环境改造投资方案。

三、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

(一)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1)第一步是机会研究

(2)第二步是初步可行性研究

(3)第三步是详细可行性研究

(二)对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多选题、单选题)

(1)投资盈利率。

(2)投资回收率。

(3)投资回收期。

(4)现金净流量现值。现金净流量现值指把各年的现金流量按一定的贴现率所换算的现金累计值。净现值大于零,投资方案可行;净现值小于零,投资方案不可行。

(5)内部回收率。

第三节

企业资产管理与资本经营

一、企业资产管理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运用的资产,它由货币资金、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存货、 1、流动资产的特点:

(1)流动资产流动性大,不断改变形态

(2)流动资产的价值一次消耗、转移或实现

(3)流动资产占用资金量具有波动性

2、流动资产管理的要求(简答题)

(1)保证流动资产的需要量,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2)尽量控制流动资产的占用量。

(3)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3、流动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货币资金管理

①做好现金管理

②搞好转帐结算

(2)应收账款管理

(3)存货管理

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

1、固定资产的特点:

A.使用中的固定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存在。

B.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性和分散性

C.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是分别进行的

2、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简答题)

①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缺

②提高固定资产的完整程度和利用效果

③正确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

④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⑤做好固定资产的正确预算

3、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抓好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

②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③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三)无形资产管理、递延资产、其他资产管理

1

②能在长期内使企业受益

③企业的一种特别权利,受社会保护

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主要应解决好的三个问题

A.确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

B.确定无形资产价值(成本)的摊销期

C.合理地确定摊销方法

2

3包括特准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查封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二、企业资本经营

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重要性(简答题)

(1)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经营视野,拓展其经营领域

(2)有利于推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产权重组,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促进企业经营多元化和规模扩大化

(3)资本经营为企业开辟了一条低成本扩张成长途径

(4)资本经营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企业的重大战略课题。

(二)企业开展资本经营的途径(简答题)

(1

(2)通过企业内部资产重组开展资本经营

企业内部资产重组,实质上是通过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来更好地开展资本经营。

(3)通过产权重组开展资本经营

这是指通过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改变企业单一产权主体的状况,吸纳众多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从而更好地开展资本经营。

(4)开展有形资本的经营

(5)开展无形资本的经营

这些无形资产的经营主要有两个具体途径:一是与本企业物质形态的资本相结合,能使本企业整个的资本运营效率大大提高,带来的资本增值程度更高;二是利用本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投资,投入其他企业,盘活这些企业的存量资产,带来的资产增值。

第四节 企业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的作用与要求

势,为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依据所开展的一项工作。

1.财务分析的作用(简答题)

(1)通过财务分析,帮助企业经营者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及时发现有关重大问题,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解决经营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2)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使政府了解企业会计信息,为进行宏观决策,制定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3)通过财务分析,帮助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为他们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引资起着桥梁作用。

(二)财务分析的要求

(1)明确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2)搜集必要的分析资料

(3)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4)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二、财务分析的基础

(一)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编制的,因此该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产(经济资源);

(2)企业所负担的债务(负债)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包括短期与长期的偿债能力);

(3)企业所有者在企业所持有的权益(所有者权益);

(4)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

2.资产负债表上项目的分类与排列。在资产负债表上一般分为三大部分:

其一是资产,它是按其流动性程度的高低顺序排列,即先流动资产,后非流动资产;而非流动资产再划分若干个大类; 其二是负债,按其到期日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即先流动负债,后非流动负债(指长期负债);

其三是所有者权益,按其永久性递减的顺序排列,即先实收资本,后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最后是未分配利润。

=收入-费用”这一

1.损益表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有三大块:

其一是收益(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益);

其二是所有费用(包括营业费用、其他费用与损失);

其三是报告期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

2.损益表的作用。

其一是可以正确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状况,掌握企业净利润增减的原因;

其二是准确评估企业投资的价值和获利能力,衡量在经营管理上成功的程度;

其三,判断投资者所投入资本的安全程度;

其四,判断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盈利趋势。

l.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可供报表使用者评估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产生净现金流量的能力;

(2)评估企业偿还债务及支付企业所有者的投资报酬(如股利)的能力;

(3)分析企业的利润与营业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发生差异的原因;

(4)会计年度内影响或不影响现金的投资活动者。

2.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包括三大块: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此外还有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三、财务报表的分析(要求理解经济含义,会计算)

(一)企业财务安全状况分析

1、资产负债率负债 50%为适度

总资产

2、负债比率负债

自有资本

3、固定比率固定资产

自有资金

(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A、流动比率流动资产2 流动负债

B、速动比率速动资产1 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现金、短期有价证券和应收款项

C、现金比率现金+短期有价证券

流动负债1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

利息支出1利润总额

利息支出 其中: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

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计算期天数

流动资产周转额

2、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3、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额 (次/年)固定资产净额销售额 (次/年)资产总额

(四)企业获利能力分析

1、利润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2、资产报酬率

全部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费用-所得税)/平均资产总额}x100%

3、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利润总额-所得税)/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x100%

第十五章 成本与费用管理

第一节 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和内容

一、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

(二)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简答题)

(1)成本与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消耗的有力工具。

(2)利用产品成本指标作为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以确保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任何生产活动都会产生生产消耗。

(3)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

(4)加强成本与费用管理 ,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企业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5)加强成本与费用和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减员增效,向生产经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二、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内容

(一)计入企业的成本与费用的内容(单选题)

1.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直接

材料费用。

2.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各个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公司总部管理人员、供应和销售部门人员的工资、资金和计提的职工福利费(计提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扣除资金后的14%)。

3.各个生产单位、公司总部、专设销售机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和修理费,原油储量有偿使用和油田维护费。

4.各个生产单位和公司总部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差旅费、董事会费、业务招待费、劳动保护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

5.各个生产单位的存货盘亏;

6.各个生产单位、公司总部,专设销售机构的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用,其他资产摊销费用;

7.财产和运输保险费,运输费、咨询费、诉讼费、土地使用费或海域使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绿化费。

8.无形资产的摊销费。

9.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新产品试制所发生的各个生产单位的设计制度费、设计检验费;公司部门发生的研究开发费。

10.按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工会经费(职工工资总额的2‰)和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奖金后的1.5%)。

11.坏账损失,产品销后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展览费、租赁费、销售服务费。

12.税金。

13.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和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其它费用。

(二)不能进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单选题)

购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以及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包括支付的优先股利和普通股股利;被没收的财产、支付的滞纳金、罚款罚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企业赞助、捐献支出;应在公积金、公益金中开支的支出、费用的其他支出。这些支出不属于生产性支出,有的是投资支出,有的是利润分配支出,有的是惩罚性支出,还有的是不合法支出。

三、生产经营费用的分类

(一)生产经营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类

(1)工业企业产品制造成本(多选题、单选题)

①直接材料,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并构成产品实体或有助于产品形成的各项原材料

②直接工资

③制造费用

(2

(1)按照生产经营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2)按照生产经营费用与产品产量的关系,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 (3)按照生产经营费用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为基本费用和一般费用。 (4)按照生产经营费用是否能被某一责任单位所控制,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

第二节 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基本要求

成本与费用管理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正确区分各种费用的性质,严格遵守成本与费用开支范围

二.正确处理生产经营耗费和生产经营成果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降低生产费用与保证安全生产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技术革新与成本费用管理的关系

五.正确处理好成本、费用管理中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六.实行成本与费用的全面管理,建立成本与费用管理责任制

第三节 成本与费用的预测和计划

(1)利用成本直线方程式预测产品成本 (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

高低点法计算公式:Δy=yn-yL

Δ

x=xn-x

L

b=Δy/Δx

a= yn-b.x

yp=a+b.xp

回归分析法计算公式:

y=a+b.x

(2)利用产值成本率预测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商品产值×产值成本率×(1-成本降低率)

(二)目标成本预测法

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生产成本=预测销售收入-销售税金-预测期间费用-目标利润

单位成品目标生产成本=预测单位产品价格×(1-税率)- (预测期间费用+目标利润)/预测销售量

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预测生产量为2800件,销售量为2500件,预计单位售价100元,销售税率为5%,预测全年期间费用为25000元,目标利润为50000元,则:

全年销售成本=2500×100×(1-5%)-25000-50000=162500(元)

单位产品目标生产成本=162500/2500=65(元)

全年生产总成本=2800×65=182000(元)

(三)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率预测法

产品生产成本预测数=预测产品销售收入×预计产品生产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期间费用预测数=预测产品销售收入×预计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四)因素分析预测法

因素分析预测法,是根据计划期影响成本、费用升降的各种因素来预测成本降低数额和降低程度的方法。

二、成本计划

(一)成本计划的作用

成本计划反映计划期内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和为完成预定生产经营任务所需要的生产费用预算;它是促进企业在计划期内挖掘潜力,节约生产费用支出的重要工具;是对成本指标进行分级归口管理,实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制的依据。

(二)成本计划编制的要求(简答题)

(1)要以先进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为依据来编制成本计划。

(2)要以其它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编制成本计划。

(3)要按照分级归口管理的原则来组织成本计划编制 。

(三)成本计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按产品计算的商品产品成本计划。

(2)制造费用计划

(3)生产经营费用预算

第四节 成本与费用的控制

一、成本与费用的控制的作用

(1).可以及时限制各项不合理的成本与费用的发生,使成本和费用不超过事先制定的标准,促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2).对成本与费用进行日常控制,按计划支出,可以保证企业更好地完成成本与费用计划

二、成本与费用控制的步骤及组织要求

步骤:制定成本与费用控制标准;执行标准;确定差异,分析原因,清除差异;考核奖惩。

组织要求:1.从纵向上明确从厂部到车间、班组以至个人在成本与费用控制方面的内容

2.从横向上明确各个职能部门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内容

三、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材料标准成本=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2、直接工资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标准×制造费用分摊率预算

(二)标准成本的执行

1、直接材料标准的执行

(1)控制材料的消耗。即要严格实行限额发料,及时对生产中材料耗用情况进行核算,把实际和标准进行对比,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废品余料要回收利用。

(2)控制材料价格,即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廉价材料,并要就近采购,减少运费

2、直接工资成本标准的执行

(1)控制人员数量

(2)控制工时消耗

(3)控制工资水平

(三)成本差异分析和考核

第十六章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第一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作用与要求 一、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一)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多选题)

科学性、群众性、先行性

(二)管理基础工作的作用(简答题)

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工作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依据。

(2)基础工作是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3)基础工作是推进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

(4)基础工作是搞好经济活动分析,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

(5)基础工作是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简答题)

1.必须提高对基础工作的认识,并不断克服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

2.必须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根据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水平,推进各项专业管理的要求,不断地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

3.必须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技术业务培训

4.必须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5.必须有长远、系统的打算,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工作,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 第二节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主要内容: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传递,数据处理,资料储存等信息工作,建立以责任制为基础

的规章制度和员工技术业务培训工作等内容。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

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某些企业还制定有企业内控标准。

(一)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简答题)——重要意义

(1)标准化是合理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依据

(2)标准化是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可靠技术基础

(3)标准化能从技术上保障产品高质量、低消耗、高速度、低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标准化是改造陈旧设备、合理发展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

(5)标准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同国际标准接轨,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途径

(二)工作标准化 (1)工作过程标准化

(2)工作成果(产出)标准化

(3)工作技能标准化

(三)企业标准化的新趋势(简答题)

(1)标准化领域不断增加。

(2)标准不断升级。

(3)国际竞争的标准障碍。

(4)抢占制定标准的制高点。

(5

)用动态标准引导企业(从静态的标准到动态的标准)

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经营资源,所规定的消耗标准与占用标准。

,主要有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储备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等

加强定额工作的要求是什么?(简答题)

(1)应建立和建全完善的、先进的定额体系,并认真地贯彻实施,包括按定额来编制计划、安排生产、采购和储备物资、领发材料与工具、控制费用开支、考核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率。

(2)企业制定的各种定额,必须有充分的技术和经济依据,既要先进,又要合理,符合大多数工人经过一定努力既可以达到的水平。

(3)企业制定定额时,应采用科学方法。

(4)当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得到改进,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有了提高,原由定额就需要及时修订。

三、计量工作 (1)计量器具一定要准确可靠。 (2)执行计量器具的严格检定。 (3)计量器具的及时修理或报废。 (4)对工具库(室)储藏的计量器具,要妥善存放保管。 (5)改革落后的计量工具和计量测试技术,逐步实现检测手段、计量技术的现代化。 (6)计量工作必须认真。 (7)原材料等物资的购进、领用、发放、运输、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产品入库、销售,都要严格地按照计量验收的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堵塞各种漏洞。 (8)应设臵计量管理人员或机构,负责组织全厂基准传递、计量器具验定与维修以及开展各项计量工作。 (一)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 (1)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 (2)科技经济情报工作。 (3)数据管理和资料储存工作 (二)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1)信息是实现资源优化配臵和决策的工具 (2)信息化水平决定企业竞争力高低 (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转变观念,增强全体员工信息意识,积极开展信息情报工作。 (2)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3)建立强有力的高科技、高效率、高保密的企业信息系统。 (4)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国际化。 (5)加强自律,强化保密意识。 1.基本制度: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制度,如厂长经理负责制、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等。 2.工作制度,有关质量、生产、销售等专业管理方面制度。

3.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规定了企业每个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应承但的任务、责任以及相当的权利。

这些规章制度当中,岗位责任制是基础。

第三节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新兴领域探索

一、知识管理

(一)知识

(1)知识、数据和信息的区别和联系(见P409—410,表16――1)

(2)知识的分类:

①知事 ②知因 ③ 知窍 ④知人

显性知识:知事、知因

隐性知识:知窍、知人

(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关系:

①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挖掘、利用隐性知识,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关键。

②显性知识只有转变为隐性知识,才能有存在价值

(1:以增强组织竞争力为目标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利用知识资源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共享性、受益的递增性和永恒变化性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其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3)知识管理的职能:外化、内化、中介、认识、评测。

(三)知识管理的原则与组织

(1)知识管理的原则:①积累原则 ②共享原则 ③交流原则

(2)三项原则的关系:知识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共享是使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接触到公司的知识和信息;知识交流是使知识体现价值的关键。它在知识管理的三个原则中处于最高层次。(单选题)

二、流程管理

业务流程是一系列业务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可以利用一种或多种要素投入,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出。

:流程管理就是系统地识别、理解和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追求组织整体绩效改善的管理活动。具体含义是:

(1)流程管理以满足最终顾客为目标。

(2)流程管理从流程的角度理解企业组织

(3)流程管理以完整的业务流程为管理对象

(4)流程管理追求整体绩效改善

(三)流程管理内容

(1)流程改进(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

(2)流程规范化。

5实践性 共性要求:①综合性 ②全面性 ③直观性 ④标准性 ○

1

2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捕捉市场机会,以最适宜的方式在最适

3是专门从事物流的中介组织,按合约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内,为制造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活动。承

4由集成商负责统一组织,选择满足客户需求的合作团队,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客户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

5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和组织形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6

7为了实现某种市场机会,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

8指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内容,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9是一个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

10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也可称为企业资产经营形式。

11

12

13

14也称人事职能,指人员的选拔,使用,考核,奖惩和培养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15指企业各级领导人为了贯彻实施企业计划,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下达指示,命令和任务,使员工在统一的目标

16按既定计划和其他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按原定计划进行,

17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彼此既分立,制约又相互联结,协调的原则,在企业高层组织设臵

18

19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人员的恰当数量。

20

21

22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隐于人们心

23

24

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坚持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经营方针,管理风格的哲学思考25企业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和共同的工作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

26调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各部门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及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27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28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臵,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

29是企业通过科学地预测、分析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间和

30增加单个职务中的任务数量,以克服由于分工过细而导致的工作枯燥的问题。

31

32

33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严峻挑战的竞争,根据内外环境当前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条件,为确定企业发展

34是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战略思想起着统帅作用、灵魂作用和导向作用。

35是指企业以战略思想指导,根据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

36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展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

37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38

39

40

以需求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为衡量标准形成矩阵图形,对企业的经营领域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综合方41是以战略经营领域的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两个综合性指标进行组合,形成矩阵,进行分析的综合性方法。

42

43

44

45

是指大企业或集团性公司中的第二层次的经营单位,为贯彻总公司或集团公司总体经营战略,适应环境变化

46是指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争取比竞争对手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好的经营效益,做

47是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建立起有效规模的生产高效,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

48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采用独特技术或采用专利技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提供特色化,个性化优质服务,或采

49

50

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凭借自己拥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或拥有的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同对手

51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实力虽不如竞争对手,但经营得法使自身经营形势处于上升势头,因而努力追赶强手所52

是指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实力很弱,在强手进攻下无还手之力,准备退出某些市场以固守最后一个或几个市场53

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由于实力不断衰退,在从事的经营领域中,连最后一个细分市场都无法固守,准备退出

54是指按不同专业职能对总体经营战略和二级经营单位战略进行落实和具体化的战略。

55V=F/C.(V表示价值,F表示功能,C

56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

57凡为获取功能而发生费用的事物,均可作为价值工程的对象,如产品,工艺,工程,服务或它们的组成部分等。

58

59

60

广义而言是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开始,直到把它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狭义而言是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61

指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设臵生产单位。也就是将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集中在一起,对企

62

指以产品为对象设臵生产单位,也就是将制造某种产品所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

63

也叫流水生产,流水作业,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按顺序

64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各类人员所规定的限额,也称人员定额或用人标准。是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企业配备的一定素质要求的各类人员的数量标准。

65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规66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把企业的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到各车间及车间内部各个工段,班组以至每个工作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67

是指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联贯起来的网链结构,这一网链结构围绕核心企业,以能力互补与资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体功能和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

68对供应链的结构与运行进行系统设计,展开运营管理和监督控制,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以比单个企业更

69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益和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标,采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和手段,对

70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生产运作管理方式。根据

71适时生产方式简称JIT,是以只在需要时,按照所需的数量,为顾客生产提供所需要的完美质量的产

72

是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思想,借助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构建运行平台,对以73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过程质量,服务质量。过

74

75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技术,

76通过某些技术参数或工作效率等工作成果来间接反映产品和工作的质量特性,把这些反映产品和工作质量特性的技术

77

78指企业对客户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通过分析研究,区分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并根据

79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特别是市场营销人员在开展商务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是指导人们开展

80是指根据众多用户或众多消费者不同需求的特点,把企业某一产品的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用户群或消费者群。

81指企业为了在任何地方产生可度量的反应和达成交易,使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体的扩大市场做出的谋划和方略。

82指企业把顾客看做是有多重利益关系,多层需要,存在潜在价值的对象,不断发现和满足顾客新的需求,帮助顾客实

83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立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到产品消费过程

84

使企业在努力兼顾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共同利益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为更好的协调企业内、外系统的关系和活动,综合现代市场成功经营理念的基础上,以动态的观念,针对整个行业经营进入综合价值阶段,更加重视顾客的特点,

85指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因素和营销手段,组合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系统化的

86即商品的牌子,名字,是卖者的产品的某一名词、符号、设计或它们的组合。其基本功能在于把不同企业间同类产品区别

87是指经市场检验,众多顾客所公认的,具有高市场覆盖面,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适用性,高效益的产

88是指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所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89是指企业以创建和运用商标和商号,使产品或服务在相关市场上获得相关顾客所公认的,达到高市场覆盖面、高市场

90

91

92

93

94

95是系统地识别、理解和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追求组织整体绩效改善的管理活动。

简答题

1.对企业含义的理解?

答案:企业的概念: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此概念的含义:1、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

2、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3、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2、现代工业企业系统的特征?

答案:(1)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2)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3)生产过程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

(4)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3、公司制企业的特点?

答案:(一)是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有独立的财产;

(二)是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

责任。

(三)是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而是委托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来经

营管理企业。公司制企业已经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组织形式。

4、公司制企业的优越性?

答案:(一)是有大规模筹资能力,能迅速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二)是有限责任制减轻了股东的投资风险,有利于资本集中;

(三)是公司资产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四)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加大对经营者的压力,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5、简述企业集团的特点?

答案:企业集团:是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结成的比较稳定和紧密的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最快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特征:(1)具备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有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有资金,技术,

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的投资活动。

(2)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

(3)多渠道控制和影响成员企业,以资产联结为主,多渠道包括参股、控股、章程和合同、人事派遣、业务联系等。

6、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之所以发生分离的必然性?

答案:(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企业通过资本积累与集中而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拓宽市场范围,开发和采用先进技术,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仅凭手中握有股份,是无法胜任企业高层管理职务的。这一点必然导致资本所有者逐渐退出企业生产经营舞台,让位于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专家。

(2)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及股权的分散化,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大企业,一般会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因为这样才能实

现巨额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制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过来,使股权分散化也迅速发展,股东人数迅速增加。数量庞大且非常分散的股东即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不可能全部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甚至连全部参与选择经营者也办不到,只能选取董事会,聘任经理,管理企业。他们能够使企业盈利并不断发展,使股票升值。

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一方面不改变资本所有权,所有者享有相应权益,保持着对经营者的最终控制,另一方面切实保障

作为经营管理专家的经理人员有职有权,让他们放手经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7、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具体内容可不必答得这么多,只要简要说明即可)

答案:1、任务目标原则: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并以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这一原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总的指导原则,指明了企业组织结构设臵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要适当,加强协调和配合。

3、指挥统一原则:机构设臵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

化大生产提出的客观要求。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直接指挥的下级人员的人数。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

人员的恰当数量。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使企业中每个职位或岗位上的职责、职权、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关系。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企业决策的集中化与分散化。集中化是指企业高层保留较多较大的决策权,中层和基层

只有较少和较小的决策权,分散化则相反,即企业高层只保留较少的重大决策权,而把较多和较大的决策权授予中层和基层。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是指组织抵抗干扰,保持其正常运行规律的勈 适应性是指组织调整运行方式,以

保持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8、精简机构的原则:是指部门、人员、管理层次能减则减,办事程度和规章制度力求简单明了。

8、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答案: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塑造企业文化;

2、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去塑造企业文化;

3、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去塑造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4、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者的关键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认同的关键是参与。

5、共同参与和知识共享;

6、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巩固企业文化。

9、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1、指导思想相同,都是重视人的因素。

2、目的相似,都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3、工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4、工作主体相同,党政工团都要抓,而且都要发动群众才能做好。

不同点:1、两者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是直接指导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及员工工作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属于管理范

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从坚持“三个代表”出发,围绕维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开展工作,属于政治范畴。

2、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企业文化是企业依据自身的特定条件和实际需要制定使命、理念及行为规范,有明显的个性特点,而思想政治工作共性较多,其基本内容和原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3、两者的方法和过程不同。企业文化建设有明确的规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而思想政

治工作重在启发觉悟,不带强制性。

10、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答案:1、管理的视角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力看做是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看做是资源。从成本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追求的必须是人员的减少,人力成本的节约,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就会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工作的性质。人事工作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人事部门负责领导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则包含战略性的工作和事务性的工作。吸纳和开发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又是领导层制定、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3、管理的重点。人事管理以事为核心,强调的是“因事高人、因事评人”。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事相宜。在某些企业中,为了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甚至出现了“因人设事”的现象。例如,如果某位研发人员提出了某个研发项目,在经过适当的评估之后,企业会为这位研发人员提供相关的支持。

4、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承担人事管理工作的人,通常是人事方面的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则要求其工作人员是通才。他不仅要懂人事工作,还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经营管理状况。

11、人员作用的原则?

答案:(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人员使用最根本的目标。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出发,按照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合理使用员工是首要的原则。

(2)有利于“人尽其才”,要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满足员工在个人和事业上发展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组织士气,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2、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环境因素?

答案:1、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需求水平不断向高级发展,需求个性化,多样化;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5、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6、产业结构的调整。

1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的重要性?

答案:1、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

2、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

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14、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体系?

答案:1、战略思想:是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战略思想起着统帅作用、灵魂作用和导向作用。

2、战略目标:是指企业以战略思想指导,根据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战略目标是构成战略的核心。正确的战略目标是评价和选择经营战略方案的基本依据。

3、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展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

4、战略方针: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方略。战略方针起着导向作用,指针作用和准则作用。

5、战略阶段:是指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在规定的战略期内所划分的若干阶段,以便分期去实现总的战略目标的要求。

6、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具体性,多重性等特点。

15、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

答案:1、形成战略思想,形成战略思想应从战略思维开始,进行战略思维本身也是一种过程,即人们对处理问题的认识和态度,逐步从模糊到明确的过程,也就是战略思想形成的过程。

2、进行环境调查,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环境调查,了解企业各种素质情况和经营实力情况;二是企业外部环境调查,了解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环境调研,明确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所面临环境的机会和风险,为正确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3、拟订、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在明确战略思想和对环境调研有了分析结果后,就需要拟订多种战略方案,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指出各方案的优缺点,并做出选择,即确定最后满意的经营战略方案。这个战略方案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内容。

4、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选择经营战略方案后,需要加以落实,使之具体化,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战略规划战略计划使之具体化,从时间和空间上加以落实。从时间上,分为若干战略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计划目标,从空间上,将每个阶段的计划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各个生产经营单位,直到个人,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计划任务进行资源的合理配臵,保证战略任务的顺利实施。在战略方案的执行中,经营环境可能出现原先预料之外的变化,使战略方案中的某些部分失去了指导作用,因而需要及时地对原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调整,使之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

16、企业战略控制的步骤?

答案:(1)确定控制标准。

(2)检查实施,衡量成效,寻找偏差。

(3)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4)继续实施,完成战略目标。

17、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调研包括哪些?

答案:1、市场需求分析:研究本企业的总体市场和各细分市场在需求上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包括:企业总体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企业细分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用户和消费者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趋势和规律;

2、竞争状况分析:竞争状况调研实质上是对市场商品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具体而言包括:竞争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竞争对手竞争能力调查,竞争对手发展新产品动向的调查,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

18、企业一般情况调研的内容?

答案:(1)领导者素质和职工素质分析:知识,技能,身体,智能是否与岗位相适应;

(2)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是上升期,还是稳定期,还是衰退期;

(3)企业管理素质分析:管理水平是高是低,是靠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

(4)企业技术素质分析:企业设备水平,工艺设备,测试和计量仪器水平;

(5)企业生产条件分析;

(6)企业营销情况分析:企业市场分布情况,市场份额,销售渠道长短;

(7)企业财务、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

(8)企业资源供应分析;

(9)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19、企业经营实力分析的内容?

答案:(1)产品竞争能力分析(分析产品的品种,质量,成本,价格,交货期,商誉,商标,包装等)

(2)技术开发能力分析(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难易程度分析)

(3)生产能力分析(企业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保证生产出来)

(4)市场营销能力分析(企业选择销售渠道的能力,企业自销的能力)

(5)产品获利能力分析(对产品进行盈亏分析,分析产品的资金利润率)

20、企业使命的内容?

答案:企业使命指企业的性质,经营目的,经营任务和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做出的规定。内容包括:企业性质,企业成长方向的确定,经营目的的确定,经营哲学(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所特有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选择,经营方针的选择,社会责任的确定。使命决策包括:坚持原有使命的决策,扩大使命的决策,改变使命的决策。

21、战略决策科学化的含义及衡量标志?

答案: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指战略决策者由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进行决策的过程。决策科学化的原则,就是指战略决策应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决策有其客观依据,既具备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也具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战略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化原则的要求,其衡量标志有:

1、决策信息的可靠性;

2、决策课题的准确性;

3、决策程序的完整性(环境调研,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评价方案,优选方案);

4、决策方法的正确性;

5、方案设计的严密性;

6、决策方案的优选性;

7、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8、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22、战略决策民主化的含义及衡量标志?

答案:战略决策的民主化:是指由依靠企业主要领导者个人进行战略决策,转变为主要依靠企业领导集体和广大员工群众的智慧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决策民主化原则,是指企业主要领导者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企业整个领导集团的作用,倾听专家们和广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智慧,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并依靠广大员工群众实施战略决策方案,实现战略目标。

战略决策是否符合民主化原则的要求,其衡量标志是:

1、发动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广泛性;

2、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建议的积极性;

3、领导对不同意见和建议的尊重性;

4、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多样化;

5、民主决策的程序性;

23、企业技术开发的条件?

答案:1、科学技术工作队伍,科学技术员在全体职工中应占有一定比例,科技队伍结构要合理化。这个合理化可从几方面考察:学科结构,职能结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

2、技术开发的经费,内部筹资,银行贷款,财政支持。

3、技术开发的装备

4、技术开发场所

5、科学技术情报

24、技术评价的内容?

答案:1、技术价值的评价: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如技术的指标、参数、结构、方法、特征;技术的适用性,如技术的扩散效应,相关技术的匹配,实用程度等。

2、经济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的经济性做出评价,如市场竞争能力,需要程度,销路等。也可从效益上评价,如技术投资,成本,利润等。

3、社会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从社会角度上做出评价。如技术的采用要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25、价值工程的特点?

答案:(1)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2)对功能进行分析。

(3)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努力方向是提高价值,即提高功能对成本的比值。

(5)需要由多方协作,有组织、有计划、按程序进行。

26、产品质量的特性?

答案:产品质量:指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适合一定用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

产品质量特征可概括为:

1、产品性能:产品应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如电视机图像好,声音清晰,即是性能的体现。

2、产品寿命:产品在规定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工作期限。

3、产品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如产品无故障工作时间,精度保持时间长短等。

4、产品的安全性:指产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安全的程度。

5、产品的经济性:产品寿命周期费用的大小,即产品的使用成本。

以上特性中,产品性能是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其他几项是产品质量的延伸和发展。

27、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做好的工作?

答案:1、明确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

2、分配和落实质量职能,完善质量文件。

3、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

4、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5、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管理循环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转。

28、质量管理原则?

答案: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发挥领导作用。

3、组织全员参与。

4、运用过程与方法。

5、采用管理的系统方法。

6、努力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进行决策。

8、加强与供方的联系。

29、市场营销工作的作用?

答案:(1)营销工作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的必要条件。

(2)营销工作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开拓市场的先锋,起着桥梁作用。

(3)营销工作为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起指导作用。

(4)营销工作对企业改进各方面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促进作用。

30、营销工作的内容?

答案:(1)市场调研工作。

(2)目标市场选择工作。

(3)产品开发建议与商标、品牌、包装设计工作。

(4)产品定价工作。

(5)销售渠道选择工作。

(6)产品促销工作。

(7)产品储存和运输工作。

(8)承接订货和销售服务工作。

(9)客户关系管理工作

31、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

答案:1、生产观念:以企业增加生产为中心,生产什么产品就销售什么产品,企业销售什么产品顾客就购买什么产品。

2、产品观念:企业在产品上下功夫,没有重视研究顾客的新需要,忽视在新品开发上做准备。

3、推销观念:产品出现供过于求,厂家竞争激烈,企业组织销售人员走出厂门推销产品。

4、市场营销观念: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完全把顾客的需求做为出发点,按顾客的需要和要求去组织产品开发。

5、社会营销观念:兼顾社会、顾客和企业三方利益的观念,要实现企业和顾客的双赢,实现企业、顾客和社会的“多赢”。其中,前三种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以生产者为导向”的观念,后两种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32、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

1、成本与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耗费的有力工具。

2、利用产品成本指标作为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41 / 41


相关内容

  • 广东08年4月自考专业课程考试时间表
  • 专业代码及名称 4月19日(星期六) 4月20日(星期日) 课程代码 上午:8:30-11:00 课程代码 下午:14:00-16:30 课程代码 上午:8:30-11:00 课程代码 下午:14:00-16:30 A020103 财税(专科)* 0002 001 邓小平理论概论 0003 003 ...

  •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
  •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企业 第一节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及要点(★重点,常考★) 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 要点:①以市场为导向.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②自主经营.自负 ...

  • 2015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20150721
  •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 计划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所属学院: 学科门类: 专业大类: 适用年级: 土木工程学院 工学 土木工程 2015级 标准学制: 专业代码: 授予学位: 专业负责人: 四年 081001 工学学士 曲成平 一.专业简介 青岛理 ...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 ...

  • 2011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
  • 2011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4.统 ...

  • 社会学概论_自考
  • 社会学概论_自考.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qu ...

  • 我自考法律本科的科目和学习方法必考课程
  • 我自考法律本科的科目和学习方法必考课程:(后面的数字是课程的学分)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或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或者中国近代史纲要) 2 0015 英语(二) (可以用四级代替,就可以免考.如果不考,就选3科代考)14 026 ...

  • 自考金融本科考试科目
  • 专业代号:B020106 主考学校:深圳大学 专业名称:金融(独立本科段)* 开考方式:面向社会 报考范围:全省及港澳地区 类型序号 001 课程代号 03709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分 4 类型 必考 考试方式 笔试 002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5 必考 笔试 ...

  •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2016(自考)
  •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流通速度E成反比 R=Q/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