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琏之器
------浅析儒学体系中的现实主义者子贡
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古同子赣)。《史记》有如下的记载,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这个弟子还是器重的,但是,在孔子的心中,这位言语厉害的徒弟和他的得意门生颜渊相比差了一些,子贡也是心里有数,谦虚的说自己不如颜渊。而孔子重颜渊轻子贡,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颜渊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者,而子贡却与老夫子有分歧,这是孔子“常黜其辩”的原因。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罗列与子贡相关的言论与事件、分析子贡与孔子主张的差异与分歧、探究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揭示子贡本人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先从“瑚琏之器”入手,孔子这样评价他,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褒扬,然而笔者却有疑义,论语中有这样的话, 子曰:‚君子不器。‛(引自《论语•为政》)
这是何意?朱子认为,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引自《论语集注》)
所谓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那孔先生说他是“器”,难道说是褒扬吗?况且我们要注意,孔子刚开始的回答只是说“汝器也”,在子贡的追问下才回答说他是“瑚琏之器”,而所谓“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既然是祭祀用的,自然华丽无比,但是其实际内容呢?孔子没有说,只是用“君子不器”来侧面说出他的观点。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认为这是笔者在断章取义,那么《论语》中有更加明确的例子,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引自《论语•公冶长》)
对此古人评论是,
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引自《朱熹集注》)
孔子明确地否定了子贡,认为他做不到“仁”,为什么孔子会作出这样的评价呢?因为子贡不仅仅是他的学生,他还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官员,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而作为一个得势者,子贡绝对不可能拿他老师的那一套去“混社会”,他认为老师的那一套是不容于那个时代的。子贡的“现实主义”思想,在困境时显示了出来。话说孔子师徒在陈蔡之间遭围,情况窘迫,众弟子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孔子在这个时候找来三个弟子,考察他们的“思想状况”,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看到,颜回的回答最让老师高兴,他认为坚持理想,不妥协退让,就不是“吾丑”了,就是“有国者”的过错了。但对于推行儒道有什么作用呢?忙于争霸的“有国者”会不会采纳呢?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的境况下,颜渊还有这样的心态,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颜渊子路产生了动摇,孔子很失望;子贡则是让老师有些生气,他劝老师务实一点,“盖少贬焉”,不要这样固执,“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为了争取有利的现实,促进儒家学说的传播,子贡或许会牺牲一些学说内容,这令孔子十分不高兴。但是,无论高兴与否,当前的困境还是要解决,最后,正是子贡出使楚国才把问题摆平。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子贡的“现实主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话说在周代,每年的秋冬之交,周天子会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历书告知了次年每月的初一是哪一天,这一礼节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历书,藏于祖庙,每逢每月初一便会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听朔”。但是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许多诸候国已经不用周王朝颁布的历法,鲁国早在鲁文公时国君就不再亲自参加“告朔”庙祭,也不听政,只是派个代表代理。到后来,连代理祭祀也不过是杀一只活羊虚掩对付一下。子贡认为既然国君丧失了起码的祭庙精神,干脆也不用做样子了,把祭庙的仪式也去掉,如此还能省下一只羊,节约一笔经费。但这又与孔子的主张不合,孔子还念念于“礼”,子贡却爱“羊”,师生之间的观念差异,显而易见。
此外还有子贡出使的故事,这又是子贡现实主义的一个例证,但是其真实性值得怀疑,这里便不引证。
这里我们谈了子贡的现实主义,但需要指明的是,子贡与孔子的分歧,是“策略方法”之争,不是“路线道路”之争。子贡从不质疑孔子学说,只是力图是孔子学说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人的胃口而已。我们可以看到,子贡,对老师还是十分尊敬的。
以下便是两个例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引自《论语·子张第十九》)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还看到,子贡居于孔门之下,积极地游历各国,宣传孔子思想。有人认为,儒学成为显学,子贡功不可没。在《论语》和《史记》中,我们经常看到子贡为孔子奔走、辩护,上到拜见诸侯,下到准备车马,事事操心,这样的学生,今天恐怕没有了吧!但是,孔子仍然认为他是“器”,或许就是因为子贡的现实主义会惹老师不高兴的缘
故吧!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淮南子》的材料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孔子知所施之也。(引自《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认为子贡还未得“道”,何为“道”?就是“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随机应变,“男人不只有一面”。然而子贡的性格是固定化的,《史记》给他下了“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的评语,可知他的性格也应算是鲜明,不及老师“圆滑多变”,可是,这个子贡确实在政坛和商界混的风生水起,这个“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的性格恐怕不妥吧?但无论这个评语是否恰当,我们会依稀觉得这个子贡,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正是这现实主义的“利口”,促进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瑚琏之器
------浅析儒学体系中的现实主义者子贡
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古同子赣)。《史记》有如下的记载,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这个弟子还是器重的,但是,在孔子的心中,这位言语厉害的徒弟和他的得意门生颜渊相比差了一些,子贡也是心里有数,谦虚的说自己不如颜渊。而孔子重颜渊轻子贡,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颜渊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者,而子贡却与老夫子有分歧,这是孔子“常黜其辩”的原因。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罗列与子贡相关的言论与事件、分析子贡与孔子主张的差异与分歧、探究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揭示子贡本人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先从“瑚琏之器”入手,孔子这样评价他,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褒扬,然而笔者却有疑义,论语中有这样的话, 子曰:‚君子不器。‛(引自《论语•为政》)
这是何意?朱子认为,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引自《论语集注》)
所谓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那孔先生说他是“器”,难道说是褒扬吗?况且我们要注意,孔子刚开始的回答只是说“汝器也”,在子贡的追问下才回答说他是“瑚琏之器”,而所谓“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既然是祭祀用的,自然华丽无比,但是其实际内容呢?孔子没有说,只是用“君子不器”来侧面说出他的观点。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认为这是笔者在断章取义,那么《论语》中有更加明确的例子,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引自《论语•公冶长》)
对此古人评论是,
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引自《朱熹集注》)
孔子明确地否定了子贡,认为他做不到“仁”,为什么孔子会作出这样的评价呢?因为子贡不仅仅是他的学生,他还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官员,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而作为一个得势者,子贡绝对不可能拿他老师的那一套去“混社会”,他认为老师的那一套是不容于那个时代的。子贡的“现实主义”思想,在困境时显示了出来。话说孔子师徒在陈蔡之间遭围,情况窘迫,众弟子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孔子在这个时候找来三个弟子,考察他们的“思想状况”,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看到,颜回的回答最让老师高兴,他认为坚持理想,不妥协退让,就不是“吾丑”了,就是“有国者”的过错了。但对于推行儒道有什么作用呢?忙于争霸的“有国者”会不会采纳呢?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的境况下,颜渊还有这样的心态,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颜渊子路产生了动摇,孔子很失望;子贡则是让老师有些生气,他劝老师务实一点,“盖少贬焉”,不要这样固执,“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为了争取有利的现实,促进儒家学说的传播,子贡或许会牺牲一些学说内容,这令孔子十分不高兴。但是,无论高兴与否,当前的困境还是要解决,最后,正是子贡出使楚国才把问题摆平。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子贡的“现实主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话说在周代,每年的秋冬之交,周天子会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历书告知了次年每月的初一是哪一天,这一礼节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历书,藏于祖庙,每逢每月初一便会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听朔”。但是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许多诸候国已经不用周王朝颁布的历法,鲁国早在鲁文公时国君就不再亲自参加“告朔”庙祭,也不听政,只是派个代表代理。到后来,连代理祭祀也不过是杀一只活羊虚掩对付一下。子贡认为既然国君丧失了起码的祭庙精神,干脆也不用做样子了,把祭庙的仪式也去掉,如此还能省下一只羊,节约一笔经费。但这又与孔子的主张不合,孔子还念念于“礼”,子贡却爱“羊”,师生之间的观念差异,显而易见。
此外还有子贡出使的故事,这又是子贡现实主义的一个例证,但是其真实性值得怀疑,这里便不引证。
这里我们谈了子贡的现实主义,但需要指明的是,子贡与孔子的分歧,是“策略方法”之争,不是“路线道路”之争。子贡从不质疑孔子学说,只是力图是孔子学说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人的胃口而已。我们可以看到,子贡,对老师还是十分尊敬的。
以下便是两个例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引自《论语·子张第十九》)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还看到,子贡居于孔门之下,积极地游历各国,宣传孔子思想。有人认为,儒学成为显学,子贡功不可没。在《论语》和《史记》中,我们经常看到子贡为孔子奔走、辩护,上到拜见诸侯,下到准备车马,事事操心,这样的学生,今天恐怕没有了吧!但是,孔子仍然认为他是“器”,或许就是因为子贡的现实主义会惹老师不高兴的缘
故吧!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淮南子》的材料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孔子知所施之也。(引自《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认为子贡还未得“道”,何为“道”?就是“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随机应变,“男人不只有一面”。然而子贡的性格是固定化的,《史记》给他下了“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的评语,可知他的性格也应算是鲜明,不及老师“圆滑多变”,可是,这个子贡确实在政坛和商界混的风生水起,这个“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的性格恐怕不妥吧?但无论这个评语是否恰当,我们会依稀觉得这个子贡,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正是这现实主义的“利口”,促进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