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差异浅析

瑚琏之器

------浅析儒学体系中的现实主义者子贡

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古同子赣)。《史记》有如下的记载,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这个弟子还是器重的,但是,在孔子的心中,这位言语厉害的徒弟和他的得意门生颜渊相比差了一些,子贡也是心里有数,谦虚的说自己不如颜渊。而孔子重颜渊轻子贡,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颜渊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者,而子贡却与老夫子有分歧,这是孔子“常黜其辩”的原因。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罗列与子贡相关的言论与事件、分析子贡与孔子主张的差异与分歧、探究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揭示子贡本人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先从“瑚琏之器”入手,孔子这样评价他,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褒扬,然而笔者却有疑义,论语中有这样的话, 子曰:‚君子不器。‛(引自《论语•为政》)

这是何意?朱子认为,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引自《论语集注》)

所谓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那孔先生说他是“器”,难道说是褒扬吗?况且我们要注意,孔子刚开始的回答只是说“汝器也”,在子贡的追问下才回答说他是“瑚琏之器”,而所谓“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既然是祭祀用的,自然华丽无比,但是其实际内容呢?孔子没有说,只是用“君子不器”来侧面说出他的观点。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认为这是笔者在断章取义,那么《论语》中有更加明确的例子,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引自《论语•公冶长》)

对此古人评论是,

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引自《朱熹集注》)

孔子明确地否定了子贡,认为他做不到“仁”,为什么孔子会作出这样的评价呢?因为子贡不仅仅是他的学生,他还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官员,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而作为一个得势者,子贡绝对不可能拿他老师的那一套去“混社会”,他认为老师的那一套是不容于那个时代的。子贡的“现实主义”思想,在困境时显示了出来。话说孔子师徒在陈蔡之间遭围,情况窘迫,众弟子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孔子在这个时候找来三个弟子,考察他们的“思想状况”,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看到,颜回的回答最让老师高兴,他认为坚持理想,不妥协退让,就不是“吾丑”了,就是“有国者”的过错了。但对于推行儒道有什么作用呢?忙于争霸的“有国者”会不会采纳呢?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的境况下,颜渊还有这样的心态,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颜渊子路产生了动摇,孔子很失望;子贡则是让老师有些生气,他劝老师务实一点,“盖少贬焉”,不要这样固执,“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为了争取有利的现实,促进儒家学说的传播,子贡或许会牺牲一些学说内容,这令孔子十分不高兴。但是,无论高兴与否,当前的困境还是要解决,最后,正是子贡出使楚国才把问题摆平。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子贡的“现实主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话说在周代,每年的秋冬之交,周天子会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历书告知了次年每月的初一是哪一天,这一礼节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历书,藏于祖庙,每逢每月初一便会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听朔”。但是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许多诸候国已经不用周王朝颁布的历法,鲁国早在鲁文公时国君就不再亲自参加“告朔”庙祭,也不听政,只是派个代表代理。到后来,连代理祭祀也不过是杀一只活羊虚掩对付一下。子贡认为既然国君丧失了起码的祭庙精神,干脆也不用做样子了,把祭庙的仪式也去掉,如此还能省下一只羊,节约一笔经费。但这又与孔子的主张不合,孔子还念念于“礼”,子贡却爱“羊”,师生之间的观念差异,显而易见。

此外还有子贡出使的故事,这又是子贡现实主义的一个例证,但是其真实性值得怀疑,这里便不引证。

这里我们谈了子贡的现实主义,但需要指明的是,子贡与孔子的分歧,是“策略方法”之争,不是“路线道路”之争。子贡从不质疑孔子学说,只是力图是孔子学说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人的胃口而已。我们可以看到,子贡,对老师还是十分尊敬的。

以下便是两个例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引自《论语·子张第十九》)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还看到,子贡居于孔门之下,积极地游历各国,宣传孔子思想。有人认为,儒学成为显学,子贡功不可没。在《论语》和《史记》中,我们经常看到子贡为孔子奔走、辩护,上到拜见诸侯,下到准备车马,事事操心,这样的学生,今天恐怕没有了吧!但是,孔子仍然认为他是“器”,或许就是因为子贡的现实主义会惹老师不高兴的缘

故吧!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淮南子》的材料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孔子知所施之也。(引自《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认为子贡还未得“道”,何为“道”?就是“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随机应变,“男人不只有一面”。然而子贡的性格是固定化的,《史记》给他下了“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的评语,可知他的性格也应算是鲜明,不及老师“圆滑多变”,可是,这个子贡确实在政坛和商界混的风生水起,这个“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的性格恐怕不妥吧?但无论这个评语是否恰当,我们会依稀觉得这个子贡,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正是这现实主义的“利口”,促进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瑚琏之器

------浅析儒学体系中的现实主义者子贡

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古同子赣)。《史记》有如下的记载,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这个弟子还是器重的,但是,在孔子的心中,这位言语厉害的徒弟和他的得意门生颜渊相比差了一些,子贡也是心里有数,谦虚的说自己不如颜渊。而孔子重颜渊轻子贡,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颜渊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者,而子贡却与老夫子有分歧,这是孔子“常黜其辩”的原因。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罗列与子贡相关的言论与事件、分析子贡与孔子主张的差异与分歧、探究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揭示子贡本人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先从“瑚琏之器”入手,孔子这样评价他,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褒扬,然而笔者却有疑义,论语中有这样的话, 子曰:‚君子不器。‛(引自《论语•为政》)

这是何意?朱子认为,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引自《论语集注》)

所谓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那孔先生说他是“器”,难道说是褒扬吗?况且我们要注意,孔子刚开始的回答只是说“汝器也”,在子贡的追问下才回答说他是“瑚琏之器”,而所谓“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既然是祭祀用的,自然华丽无比,但是其实际内容呢?孔子没有说,只是用“君子不器”来侧面说出他的观点。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认为这是笔者在断章取义,那么《论语》中有更加明确的例子,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引自《论语•公冶长》)

对此古人评论是,

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引自《朱熹集注》)

孔子明确地否定了子贡,认为他做不到“仁”,为什么孔子会作出这样的评价呢?因为子贡不仅仅是他的学生,他还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官员,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而作为一个得势者,子贡绝对不可能拿他老师的那一套去“混社会”,他认为老师的那一套是不容于那个时代的。子贡的“现实主义”思想,在困境时显示了出来。话说孔子师徒在陈蔡之间遭围,情况窘迫,众弟子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孔子在这个时候找来三个弟子,考察他们的“思想状况”,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看到,颜回的回答最让老师高兴,他认为坚持理想,不妥协退让,就不是“吾丑”了,就是“有国者”的过错了。但对于推行儒道有什么作用呢?忙于争霸的“有国者”会不会采纳呢?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的境况下,颜渊还有这样的心态,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颜渊子路产生了动摇,孔子很失望;子贡则是让老师有些生气,他劝老师务实一点,“盖少贬焉”,不要这样固执,“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为了争取有利的现实,促进儒家学说的传播,子贡或许会牺牲一些学说内容,这令孔子十分不高兴。但是,无论高兴与否,当前的困境还是要解决,最后,正是子贡出使楚国才把问题摆平。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子贡的“现实主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话说在周代,每年的秋冬之交,周天子会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历书告知了次年每月的初一是哪一天,这一礼节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历书,藏于祖庙,每逢每月初一便会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听朔”。但是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许多诸候国已经不用周王朝颁布的历法,鲁国早在鲁文公时国君就不再亲自参加“告朔”庙祭,也不听政,只是派个代表代理。到后来,连代理祭祀也不过是杀一只活羊虚掩对付一下。子贡认为既然国君丧失了起码的祭庙精神,干脆也不用做样子了,把祭庙的仪式也去掉,如此还能省下一只羊,节约一笔经费。但这又与孔子的主张不合,孔子还念念于“礼”,子贡却爱“羊”,师生之间的观念差异,显而易见。

此外还有子贡出使的故事,这又是子贡现实主义的一个例证,但是其真实性值得怀疑,这里便不引证。

这里我们谈了子贡的现实主义,但需要指明的是,子贡与孔子的分歧,是“策略方法”之争,不是“路线道路”之争。子贡从不质疑孔子学说,只是力图是孔子学说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人的胃口而已。我们可以看到,子贡,对老师还是十分尊敬的。

以下便是两个例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引自《论语·子张第十九》)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还看到,子贡居于孔门之下,积极地游历各国,宣传孔子思想。有人认为,儒学成为显学,子贡功不可没。在《论语》和《史记》中,我们经常看到子贡为孔子奔走、辩护,上到拜见诸侯,下到准备车马,事事操心,这样的学生,今天恐怕没有了吧!但是,孔子仍然认为他是“器”,或许就是因为子贡的现实主义会惹老师不高兴的缘

故吧!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淮南子》的材料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孔子知所施之也。(引自《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认为子贡还未得“道”,何为“道”?就是“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随机应变,“男人不只有一面”。然而子贡的性格是固定化的,《史记》给他下了“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的评语,可知他的性格也应算是鲜明,不及老师“圆滑多变”,可是,这个子贡确实在政坛和商界混的风生水起,这个“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的性格恐怕不妥吧?但无论这个评语是否恰当,我们会依稀觉得这个子贡,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正是这现实主义的“利口”,促进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相关内容

  •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及表现
  • 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构成.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巨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从而取长补短,推动本族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文化,找出中西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模式的差异.道德观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对外汉语口语 ...

  •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q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 ★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 一五六 ...

  •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论<最危险的游戏 ...

  • 浅析个体差异与特质对领导者的影响
  • 浅析个体差异与特质对领导者的影响 摘要:道家代表人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阐明了了解别人.任人唯贤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懂得自己的人也是明智的,这也说明了了解个体差异与特质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生活,领导者具备的不同的特质和素养,这些都值得被注意和细致剖析,这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格特征和领导才能 ...

  • 德语专业毕业论文
  • 提示:以下所有论文,将鼠标移至想要查看的标题上,按住Ctrl键并单击鼠标左键即可打开查看详细内容.也可咨询QQ:3710167 德语毕业论文专题:499 1. 法语论文--<红与黑>三个中文译本分析比较(字数:9981.页数:21 价格:¥148.00) 2. 德国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发展趋 ...

  •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09学科教学语文 段雪茹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学派"孟氏之儒"的代表人,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热衷教育事业,并深切体会着从事教育为其人生所带来的巨大乐趣.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闪烁着耀眼的真知之 ...

  •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 末 作 业 科目:中国法制史 题目: 专业: 姓名: 学号: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年来, 学术界对孔子"忠恕"思想的探讨与研究与日俱增, 并且提出了若干有建设性的见解.这里仅就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较为集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