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 2.使学生既获得理想智慧的启迪,又受到思想情感.审美体验.思想境界.人 生价值多方面的感悟和熏陶,滋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教学重点: 1.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影响. 2.学习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素养. 教学难点: 古为今用的契合点.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 易中天在<我读先秦诸子>中说:读孔子见" ...
一、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学说核心是"仁"和"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简介,六艺城 二、《论语》:《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1)《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 ...
作者简介:佟昌泉(1985-),女,辽宁抚顺人,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论语》绝非孔子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言行而成,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学、从事文艺批评的活动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境界,彰显审美人生。本文主要通过对《论语》语言风格和语录体所表现的人物和-谐统一上来对《论语》语录体加以浅显分析。 关键词:孔子;《论语》;语录体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孔孟论学习对比阅读题集 一.阅读<孔孟论学>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前四则选自 .孔子是我国 学派的创始人.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语的含义: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则孔子认为自己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所以才有"文"的尊号. B.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只有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功. C."弈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 ...
导读:现代中国为什么亟需重建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出路又在哪里?10月28日上午,年届九旬的著名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登上岳麓书院讲坛,主讲<文化自信的历史纪实与时代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担任主持,这是"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系列活动的第二场重磅活动,以下为讲坛实录第四部分: 张岂之先生 张载的四句教.张载关学是北宋时期的儒学的一个派别,理学的一个派别,关学是由北宋时关学开创者张载创立下来的.张载祖上为大梁,今 ...
南怀瑾经典语录语句 1.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人类正
中国哲学简史(一) 一九七四年·沈阳 列宁语录 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货币和思想体系.最新的哲学象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 毛主席语录 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学习我的的,用马克思广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绪论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谈到高级干部读马.列著作的问题时,提倡读几哲学史,包括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 哲学史,就是唯物论同唯心论.辩证法同
经典语录: 决策者的大智,指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大慧指有智慧也有德行,三者合一,才是大智大慧做决策。 老板做好人,干部做坏人,才是良好的配合。 有本事来拿,拿不到怪自己,是激励的基本原则。 (本人体会:很好,人家美国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应当放弃孔孟之道,大胆让孩子们学会掠夺,将来社会,资源匮乏,必然人吃人。强者才会成功。) 做人,必须学会刚柔并济。 很多现代人只有知识,却丧失了智慧。 人不能圆滑,但一定要圆通。 在易经的概念中,如果“阳”代表人生理想,“阴”就代表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实现。 易经里的
D ."工.商皆民生之本" 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 "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李贽这段言论的核心思想是( ) 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C. 主张男女平等 D. 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2. 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 ...
2014-08-16 国学新知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quo ...
2006年11月,<南风窗>登载了一篇该刊记者对台湾学者傅佩荣的专访,标题醒目地告知大家:"重新把孔子的解释权拿回来".既然说是"拿回来",那肯定是一度被别人拿走了.被谁拿走了呢?按傅先生的说法,一是"新加坡曾经用儒家经典当作初中教材",不过"失败"了:二是"韩国人说孔子理直气壮,好像孔子就是韩国人一样". 笔者远没有傅佩荣博士博学,但怎么也想不通:对于一门学问来说,还有个" ...
观文化长廊有感 学,修,养,人之三境也.学而修之,可养也.修而养之,亦可学也.养而学之,复可修也.人生亦是一段从学旅程,学习以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修以学为基石拓展眼界,养,又是学.修之果,安养生息.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孟的仁爱,墨子的兼爱非攻,老.庄的逍遥无为,此之为古韵. 走向文化长廊,浓郁的中国文化从深处飘来,一股幽远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条长廊里悬挂着的是名家语录,警言善句,每一条都值得人们驻足,细细品味文化的底蕴.每一字一句,甚至一小小的句符间都充满着大大的味道.深思熟虑片刻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33 学 时:60 学 分:4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 面向对象: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英语名称:College Chinese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对中外文学有所了解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它以中外经典美文.诗歌.短篇小说为讲授内容,并介绍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 目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以获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 ...
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竟会有如此言语?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引用一些事例,或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没有意见.但对于长篇大论的复制粘贴,我是深恶痛绝. 我希望的是,咱们面对面,心平气和地用心交谈着,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聆听,你说的每一个字,我都会品味.我希望从你的留言中,能看到你的诚意...... 满意答案: 一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感觉呵! 提问人的追问:哦? 回答人的补充:"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圣" ...
1 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_八_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 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 难点 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课型 预习展示测评 1 课时 步骤: 一.自学导航 (一) 教学导入 (二) 明确目标 (三) 自主学习 ...
<读书八得>教学设计 1课时 课前预习: 1.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查工具书,掌握以下重点字词:不可遏(è)制 拾人余唾 (tu ò) 硅(gu ī)片 沦(l ún )为 储(ch ǔ)量 沮(jǔ)丧.扫除字 词障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 2. 整理或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q ...
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概括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侧重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来说有这么一些: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这些论辩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一.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 天人.名实关系是先秦至两汉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已有了最初的开端.就天人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在讨论自然和人为的关系时表现出来:天是自然界还是决定人事祸福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饿莩 二.文学常识 (一).<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对话体(语录体)文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