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祭文范文
尊敬的各位亲戚朋友、亲爱的孝子孝女贤孙后人们: 苍天悲泣,大地呜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送走了赵钱亿老人家。 赵老享年98岁。赵老的不幸去世使我们悲痛至极。 赵老平易近人、温和慈祥,他的去世是赵氏家族的不幸;赵老生前与人友善、赤诚待人,他的去世是赵氏家族 亲朋好友的不幸,赵老的不幸去世,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痛心疾首、悲痛欲绝;我 们痛彻肺腑、心胆俱裂。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沉痛地哀悼赵钱亿老人家。 全体起立,奏哀乐,穆哀 礼毕 赵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不仅为赵氏家族
难舍慈母骨肉情,不忘父母养育恩. 正当享受天伦乐,岂料今朝生死别. 辽河悲歌,大地鸣咽.一群儿女痛断肝肠,挥泪与亲爱的母亲告别. 母亲生于1924年12月20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她一生勤恳,为人忠厚,是一位倍受亲朋好友尊敬和爱戴的老人.然而无情的病魔竞在短短的20天就夺去了她老人家的生命.2011年8月13日21时50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7岁. 母亲17岁与父亲结婚,她纯朴善良.勤俭持家.她虽然不识字,但她聪明.贤慧.待人热情.乐于助人.与亲戚邻居相处得十分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中华儿女景仰的圣地.公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已延续两千余年.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表达崇敬始祖.爱我中华,告慰列祖列宗的崇高感情的需要,搞好一年一度的公祭黄帝陵典礼和整修黄帝陵工程,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决定为黄帝陵征集祭文. 祭文内容要求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
云龙白族人相信人世轮回,相信灵魂的存在,对丧葬十分重视,从现存的丧葬遗迹看,明朝"改土归流"前,云龙白族实行的是火葬,此后受汉族影响,实行棺木土葬.云龙沘江流域发现的火葬罐的地点很多,其中白石镇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保留得比较完整,时间大概为元末明初,是在地下挖一个圆型洞穴,放入用陶罐装的骨灰,骨灰罐周边用小石块砌成盖层,地表砌起一个园台,富的人立一块石碑或一座经幢,穷人立石条,碑上有姓名和梵文经文.实施棺木土葬后,云龙白族的丧葬就显得十分讲究,对墓的要求很严,修墓对白族人来说 ...
白银丧葬民俗 白银市呈三原交汇,地处丝路门户,黄河呈S 形在市境中心流过,土地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东乡.土.藏等23个民族,175万人口.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白银就有古人类活动,揭开了白银人口发展的历史.先民们在长期的开拓发展中,在祖厉河.关川河流域以及沿黄地区留下了许多的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古先民留下的石器和彩陶文化,成为黄河流域灿烂文化的开端,也使白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自明代以来,白银一直是一个移民城市,人口来源地分布很广,且土著占的比例很少,因此,民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 ...
甘肃天福园 一路走好殡葬礼仪服务项目明细: 甘肃天福陵园<一路走好>项目为兰州市首家一条龙殡葬服务,本着为客户"省心.省事.省钱"的原则,筹办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体贴而又文明大气的葬礼. 礼仪服务: 墓地风水.搬迁旧坟.普通灵棚.豪华灵棚.鲜花灵棚.设计布置灵堂.现场礼仪服务.提供丧葬用品.办理火化手续.引导火化全程.撰写悼词祭文.现场礼仪用 炮.送葬礼仪车队.殓棺仪式.起灵仪式.告别仪式.安葬仪式.烟酒.头肴.制作遗像.供品献饭.摄像摄影留念.代订丧宴酒席.祭奠日 ...
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干部职工: 清明节是缅怀英烈.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传统节日.为秉承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倡导社会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营造"文明祭祀"良好氛围,市纪委监察局发出倡议: 一.文明祭祀.积极开展集体公祭.家庭追思.网络祭祀.亲情信箱.鲜花祭奠等新型文明祭扫活动,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文明方式寄托哀思,不在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焚烧冥纸,不抛撒纸钱,自觉抵制封建迷信行为. 二.节俭祭祀.倡导厚养薄葬的文明理念,逝 ...
父亲: 母亲: 赡养人姓名 长子: 次子: 为维护被赡养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被赡养人的晚年生活,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赡养人和被赡养人签订如下养协议. 第一条 赡养的基本原则 1.赡养人不分男女都有赡养被赡养人的义务,各赡养人应积极履行对被赡养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赡养人应尊重被赡养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隐私,禁止侮辱.诽谤.殴打.虐待和遗弃被赡养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
家庭老人赡养协议书 被赡养人姓名: 父亲:------ 母亲:---- 赡养人姓名: 长子:------ 次子:---- 为维护被赡养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被赡养人的晚年生活,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赡养人和被赡养人签订如下养协议. 第一条 赡养的基本原则 1.赡养人不分男女都有赡养被赡养人的义务,各赡养人应积极履行对被赡养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赡养人应尊重被赡养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隐私,禁止侮辱.诽谤.殴打.虐待和遗弃被赡养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家庭成员
新编实用文体大全 (第二版) 作者:阳晴编 出版日期:1999 页数:462 关键词:应用文 写作 阳晴 分类: 语言.文字 >写作.修辞 购买价格:9.0星币 本书为VIP专区图书,您需要开通读书包月服务才能阅读和下载 试读17页 购买本书加入VIP 如果您已开通读书包月,请 登录!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日常生活.社会经常交往.机关事务等方面近300种实用文件的性质.特征.格式范例及写作规律. 隐藏目录 章节目录 第一编 书信篇 第一章 社交书信 社交书信的格式 家庭书信 爱情书信 庆贺 ...
关于开展"文明祭扫.清明新风"活动的 倡 议 书 各位同志:大家好!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为让文明祭扫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发追求和自觉行动,营造文明祭祀的良好风尚,值此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体职工发出如下倡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文明祭祀新风.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习俗,可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祭祀的本意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和朋友,借以表达追思之情.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
每逢清明节,我们都会怀着一份浓浓的思念之情,缅怀、祭奠先贤、先烈和先祖。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城市文明程度,倡导文明新风,发挥清明节在深化杭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值此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倡议: 一、安全祭祀。在殡仪馆、公墓、骨灰堂等祭祀较为集中的场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觉遵守秩序,祭扫时听从管理部门安排。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在山头、林地、公墓内燃放鞭炮,只在指定地点烧纸焚香,严防火灾和伤亡事故的发生。一旦出现火险,要立即拨打119报警电话。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自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
明黄帝陵祭祖祭文精粹 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文 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於黄帝轩辕氏: 朕生後世,为民於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於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秦王祭文 维洪武二
[ 名篇欣赏] enShangxi GushiwenShangxi GushiwenShangxi GushiwenShangxi 自祭文 ● 陶渊明 岁惟丁卯(1),律中无射(2).天寒夜长,风气萧索(3).鸿雁于征(4),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5),永归于本宅 (6) 我宵晨(22).春秋代谢(23),有务中园(24).载耘载耔(25),乃育乃繁(26).欣以素牍素牍 (27) 恨.寿涉百龄(47),身慕肥遁(48),从老得从老终(49),奚所复恋(50)!寒暑逾迈(51),亡既亡异存
中国风俗大辞典 中国风俗大辞典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民族之一.这一伟大民族,在黄河,长江流域辽阔的土地上,长期繁衍生息所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作为炎黄子孙,继承和弘扬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干培养爱国王义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目录 一.婚嫁 六礼 媒妁 执柯 及笄 上头 待字 纳采 庚帖 讨帖 问名 纳吉 箕帚 婚约 婚书 纳征 财礼 茶礼 请期 亲迎 开脸 铺房 催妆 盖巾 却扇 行郎 奠雁 过门 撒谷豆 傧相 席
民间祭文抄存( 缘起) 民间祭文抄存 ( 缘起 ) 刘汶德 祭文,为寄托生者对故去的亲人的哀思,其内容大端颂扬逝者之一生 行状,丰功伟绩,贤德苦行之类,而其有所败事缺行似乎全然未曾有过,一 律褒之以嘉言懿行.值此盖棺论定时刻,人皆完人,金必足赤;而逝者此行, 不是驾鹤亦必骑箕,有祥云驾照众仙扶持,决无灰头土脸孤单单踽踽独行 之道理.此亦足见吾国百姓乃具足五千年文明传承之厚道良民----是以虽 唱给棺材里的人听,实是棺材外众亲友之乐听者也.祭文有其特别格式,不 是那么容易写,民间便一般由丧家请专人
祭文中千绝唱 明代茅坤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祭文中千古绝调",<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可见韩愈<祭十二郎文>这篇祭文的情深意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 ...
陶渊明委运乘化的生死观 --以其<自祭文>为例 提到东晋文坛就不得不提及巨匠陶渊明了,在经历了西晋的战乱纷争和政权的南迁后,偏安江南的闲适之心在士人心中日渐增长,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激情和斗志,开始游历山水之美,品吟人生之趣,把玩老庄之妙,"言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之风笼罩文坛.在这种状况下,陶渊明的出现可以是凿破东晋诗坛沉闷的谈玄风气的有力一锤!也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陶渊明是孤独的.是不入主流的甚至是不被世人认可的,但是正因为他特立独行的人格造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