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变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科学其他·

概念转变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00048)王

璞孙铭明

一、概念转变理论的形成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一个新知识的理解与体验相差很大。有些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能够迅速地接受和运用,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则显得木讷和陌生,需要读两三遍新知识才能熟练。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新知识的,在接触新事物之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学前概念。

科学前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日常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影响他们科学前概念的形成。首先,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思维特点也就存在差异;第二,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不同,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也就不同;第三,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文化观念的不同。随着学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判断事物能力的提高,科学前概念也会不断更新、发展以适应新概念。

有关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皮亚杰1929年出版的《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中对儿童自然观念的探讨,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概念转变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中的认知学派对儿童科学前概念及概念转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直到1982年,康奈尔大学教育系的鄱斯纳、斯特莱克、修森和格特左戈四位教授在《科学教育》第66卷第2期上联名发表了《科学观念的顺应:建立观念转变理论》一文。文章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库恩的科学进化论和奥苏泊尔的关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大大推动了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与教学。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知,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以达到一种适应新环境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当个体面对新刺激时,如果能同化新刺激,那么新刺激纳入原有图式;如果不能同化新刺激,那么个体就会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其次,根据库恩的科学进化论的观点,科学发展是一个辩护的过程,是一个范式更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的发展阶段,范式是占据优势的,可能存在一两个反常个案;随着个案越来越多,就出现了范式危机,引起人们对范式的思考;危机不断升级,就会产生科学革命,出现一个更为合理的、客观的新范式。最后,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要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产生概念的转变,从而接受新知识。

二、概念转变理论的发展基础1.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事物的理解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问题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

识传授给儿童,而是儿童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对信息进

行加工处理,建构出自己的理解或生成个人的意见。因而,即使儿童面对原来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当问题出现时,他们依然会基于已有经验,建构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个人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建构知识,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则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参与合作对个体建构的意义。

通过对比概念转变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强调儿童原有的经验对建构新知识的影响,同时都认为学习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建构过程。但是,建构主义理论没有明确指出存在一个客观正确的概念,而概念转变理论更强调存在一个客观正确的概念,引导儿童由前概念向新概念的转变,对于新事物的学习,由于儿童原有经验的不同,他们会主观地建构出各种不同的新概念进行学习。当然,这些新概念是具有历史性的,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概念转变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2.以科学哲学认识论为依据的发展

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是一个循环更新的过程。它从客观事实出发,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形成科学认识,结合实验的验证与支持上升为科学理论。当人们在科学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反常,产生质疑,出现科学的危机,这时候科学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以此不断循环,科学也会不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概念转变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非常相似的。“概念转变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学习者碰到新、旧概念之间不一致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感。这需要学习者对两者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并最终对新、旧概念做出权衡和调整,从而产生新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概念发生转变时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儿童对已有的知识概念产生不满和怀疑。只有儿童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时,才会对已有的知识产生质疑;第二,新概念具有可理解性。儿童对新概念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并建立整体一致的表面特征;第三,新概念具有合理性。儿童将新概念与其他已有的概念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一致,并没有冲突,因此相信新概念是真实的;第四,新概念具有有效性。新概念不仅能够解释当前的问题,而且对将要面临的新问题也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解决能力。

三、概念转变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1.教师要对儿童的科学前概念给予足够关注

由于儿童的科学前概念不同,因而他们对科学现象和概念的理解相差很大。教师需要给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通过提问开放式问题、画图、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儿童有机会自信地说出自己对现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以便教师了解儿童的前概念,针对儿童前概

科学其他·

概念转变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00048)王

璞孙铭明

一、概念转变理论的形成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一个新知识的理解与体验相差很大。有些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能够迅速地接受和运用,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则显得木讷和陌生,需要读两三遍新知识才能熟练。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新知识的,在接触新事物之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学前概念。

科学前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日常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影响他们科学前概念的形成。首先,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思维特点也就存在差异;第二,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不同,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也就不同;第三,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文化观念的不同。随着学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判断事物能力的提高,科学前概念也会不断更新、发展以适应新概念。

有关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皮亚杰1929年出版的《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中对儿童自然观念的探讨,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概念转变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中的认知学派对儿童科学前概念及概念转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直到1982年,康奈尔大学教育系的鄱斯纳、斯特莱克、修森和格特左戈四位教授在《科学教育》第66卷第2期上联名发表了《科学观念的顺应:建立观念转变理论》一文。文章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库恩的科学进化论和奥苏泊尔的关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大大推动了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与教学。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知,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以达到一种适应新环境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当个体面对新刺激时,如果能同化新刺激,那么新刺激纳入原有图式;如果不能同化新刺激,那么个体就会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其次,根据库恩的科学进化论的观点,科学发展是一个辩护的过程,是一个范式更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的发展阶段,范式是占据优势的,可能存在一两个反常个案;随着个案越来越多,就出现了范式危机,引起人们对范式的思考;危机不断升级,就会产生科学革命,出现一个更为合理的、客观的新范式。最后,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要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产生概念的转变,从而接受新知识。

二、概念转变理论的发展基础1.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事物的理解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问题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

识传授给儿童,而是儿童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对信息进

行加工处理,建构出自己的理解或生成个人的意见。因而,即使儿童面对原来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当问题出现时,他们依然会基于已有经验,建构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个人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建构知识,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则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参与合作对个体建构的意义。

通过对比概念转变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强调儿童原有的经验对建构新知识的影响,同时都认为学习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建构过程。但是,建构主义理论没有明确指出存在一个客观正确的概念,而概念转变理论更强调存在一个客观正确的概念,引导儿童由前概念向新概念的转变,对于新事物的学习,由于儿童原有经验的不同,他们会主观地建构出各种不同的新概念进行学习。当然,这些新概念是具有历史性的,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概念转变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2.以科学哲学认识论为依据的发展

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是一个循环更新的过程。它从客观事实出发,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形成科学认识,结合实验的验证与支持上升为科学理论。当人们在科学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反常,产生质疑,出现科学的危机,这时候科学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以此不断循环,科学也会不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概念转变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非常相似的。“概念转变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学习者碰到新、旧概念之间不一致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感。这需要学习者对两者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并最终对新、旧概念做出权衡和调整,从而产生新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概念发生转变时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儿童对已有的知识概念产生不满和怀疑。只有儿童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时,才会对已有的知识产生质疑;第二,新概念具有可理解性。儿童对新概念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并建立整体一致的表面特征;第三,新概念具有合理性。儿童将新概念与其他已有的概念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一致,并没有冲突,因此相信新概念是真实的;第四,新概念具有有效性。新概念不仅能够解释当前的问题,而且对将要面临的新问题也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解决能力。

三、概念转变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1.教师要对儿童的科学前概念给予足够关注

由于儿童的科学前概念不同,因而他们对科学现象和概念的理解相差很大。教师需要给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通过提问开放式问题、画图、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儿童有机会自信地说出自己对现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以便教师了解儿童的前概念,针对儿童前概


相关内容

  • 小学科学课程到底应围绕什么?
  •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素养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素质,从小开始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

  • 促进小学生科学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思考
  • 新昌实验小学      孙常龙 [摘要]: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是新教材十分强调的一个理念.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困难的.我们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不容忽视.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前概念水平,克服思维定势,实现前概念迁移 .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充分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在教学 ...

  • 小学科学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 教学 论坛 小学科学前概 念转变 的教 学策略 文/ 李晓庚 在小学科 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的前科学概念 转变为科 学概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 究.笔者通过近几年 的实践和 对一些相关理论.案例的学习,就怎样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的方法,谈谈 自己粗 浅的认识. 一 前 ,教师 需要先对 ...

  •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 冯凌 一.课题的提出 1.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有力工具, ...

  • 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内容的应用参考
  • 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内容的应用 竞赛知识点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 6终身教育成 ...

  • [教育学]教学大纲
  • 肇庆学院公共课 <教育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 课程名称及总参考学时 1. 课程名称: 教育学 (代号:11072002) 2. 总参考学时:54学时 二. 课程的性质 "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是 ...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工作总结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河沿小学:邵华 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包括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准备教学材料.认真上课.这个学期,我们 ...

  •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方案
  •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方案 一.现实背景及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在学校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 ...

  • 英语教学法(1)
  • 英语教学法(1)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1) 课程编号:0320044B 学 分:2 学 时:32学时(其中:讲课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0 )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 建议教材:<英语教学法教程>,王蔷,高等教育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