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廷评①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操兵乘城               乘:登

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C.会皇考病没               没:通“殁”,去世

D.所以劝导成就者           所以:……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2.(3分)D (用来……的方法)

3.(3分)C (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4.(3分)A (“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5.(1) (3分)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1分;输发府藏(fǔ zàng,肺腑),1分。

(2) (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苏廷评①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操兵乘城               乘:登

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C.会皇考病没               没:通“殁”,去世

D.所以劝导成就者           所以:……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2.(3分)D (用来……的方法)

3.(3分)C (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4.(3分)A (“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5.(1) (3分)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1分;输发府藏(fǔ zàng,肺腑),1分。

(2) (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相关内容

  • "苏廷评行状"阅读试题及答案附翻译
  • <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是由<散文吧-中国大学网>精心收集整理,希望各位朋友喜欢!, 苏廷评①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

  • 苏廷评行状(苏轼)阅读答案
  • 苏廷评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 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 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 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 ...

  • 2016南京一模文言文李南楼行状翻译
  • 李南楼行状 [明]归有光 (1) 李府君讳玉,字廷佩,号南楼.娶杜氏,生一子,曰宪卿,乡进士.卒于嘉靖乙未月日,享年五十.宪卿卜以卒之年月日,葬干新阡.先期,衰绖[古代丧服]踵[到]门而告余曰:「不肖不敢没先君之行,将欲稍加撰次,求铭于里之长者.见吾子习太史公之书,愿假手于子,吾子弗吾拒也.将为子言 ...

  •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徐 彬 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 ...

  • 段太尉逸事状导学案实用
  • <段太尉逸事状>第一课时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 了解柳宗元及"状"的文学常识 2. 掌握1-4自然段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并能准确翻译句子. 3. 了解1-4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及其体现的传主的性格特征. [学习重点] 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 ...

  •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 2016届如东中学高三年级语文阶段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 说到底, 世上风景闲流水, 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 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 一 ...

  • 中学生阅读文萃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父亲与茉莉花 张育仁 父亲是在一种迫不得已的境况下与茉莉花相遇的.而由被迫侍弄此花到自觉地体味此花,就使得父亲的生活大为生色了. 我父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个十分谦恭善良.整洁安静,且明显带有乡居的节俭和吃苦耐劳品性的知识分子. 读小学前我一直寄养 ...

  • 2014年文言文高考题
  •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新课标卷Ⅰ)(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 ...

  • 西藏拉萨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题
  •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5届)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植"正能量" 若 尘 "正能量"本是天文学的专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