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订单培养项目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针对现今订单培养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对我校订单培养合作机制关系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对制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微观角度提出完善与优化订单合作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我校订单培养运行机制向更加紧密、更加深层次的健康方面发展而做出有益的参考。
1.宏观分析———校企合作社会关系及其制约因素要探讨我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首先应该研究其我校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分析障碍制约因素。为进一步订单培养运行机制提供基础。
1.1.订单培养运行机制社会关系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运行中涉及市场、学校、企业(包括行业协会)和政府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在客观上形成了以市场为核心,“依靠”与“服务”相辅相成的关系。
1.1.1.市场是企业订单培养体制机制建设的核心。
学校、企业和政府以市场为核心、为服务对象。学校通过专业教学为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市场为学校提供各类信息;企业为市场提供产品,市场则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政府为市场提供政策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市场则为政府反馈修订政策法规的相关信息。
1.1.2.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运行机制建设的主体。
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技术成果和服务咨询,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资源、实践环境和市场信息。学校的属性客观上要求其以专业为载体依托企业办学,服务于企业;企业也要求为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要求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信息和意见,为学校决策服务。
1.1.3 学校与政府之间是相互服务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为学校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法律、法规、资金和信息,服务于学校。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学校实施订单培养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另一方面,学校也为政府提供专业人才、信息,为政府服务。
1.2 订单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
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创新订单培养的合作运行机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分析其制约因素。
1.2.1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法规不到位。
目前,缺乏宏观层面上的具体调控政策法规。整体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运行体系,尤其针对一个专业而言,尚未构建,校企合作各方之间的关系尚未真正理顺。
1.2.2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校企合作。
我国的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发展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企业在其中未有效参与,只是途中的“过客”。
1.2.3 经济发展对校企合作的内在推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会计就业岗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企业缺乏足够的合作动力。
1.2.4 校企双方责、权、利的划分不明晰。
在订单培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划分比较模糊,企业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参与和指导,学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应有的协助和支持。校企之间的价值链、利益链未能有效连接。
1.2.5 学校内部能动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改革力度不够,未制定与校企合作相联系的工作绩效挂钩制度,再加上专业实训硬件条件不完善,教师科研与实践能力不高,致使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顺畅。
2 微观分析———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实践探索
2.1 建立组织机构
2.1.1 加强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顶层设计。
各级教育职能部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细则,统一领导、协调和监控各个中职院校订单合作培养的开展情况;各级政府把订单培养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把职业教育纳入目标管理,把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的成绩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建立校企合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
2.1.2 学校设置校企合作专职机构。
设立专职机构,负责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制定会计专业的发展规划;审议会计专业发展规模、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调研、论证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审议会计专业包括课程标准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制订业务骨干相互兼职、企业员工到学校定期培训、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和就业工作方案等。
2.2 制定组织制度
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应该有相关健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一方面,亟须从国家层面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等等,以保障并维护订单培养合作运行机制关系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运行中的作用,通过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逐步明晰政、行、企、校各方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权利,构建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环境。
2.3 建立运行机制
2.3.1 校企合作的主体间要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利益”是维系订单培养项目良性运转的动力和纽带。不同的合作主体所关注的订单培养项目合作效益各有不同。在中职会计专业订单培养项目合作过程中,各个合作主体依据不同的利益诉求寻求合作,寻求实现自己诉求的最佳合作路径。因此,如何在满足各方诉求的同时维系订单培养项目运行合作的长期有效发展,就需要有利益互惠相关机制的协调。
2.3.2 校企合作的主体间要注重保障机制建设。
从国外经验看,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和约束中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是富有成效的。通过法律驱动机制,形成一种健康长效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局面。例如:制定、完善和严格推行劳动准入制度,整合、规范会计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状态。将行业协会纳入到校企合作的范畴。行业的规范性和认可度已经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制社会下被逐渐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更能体现这一点,因为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中任何一个会计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都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方能上岗工作,而代表行业水平更高标准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等也都需要行业协会的专业管理和指导。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离校上岗前取得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参与到会计教育中。资金保障方面,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成立校企合作基金已是大势所趋。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企业培训基金归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校企合作基金,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奠定经济基础。
2.3.3 校企合作的主体间要探索制约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合作”,即合作各主体:政府、企业、行业、院校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助的伙伴关系,四者之间互相包容、互相依存、共同成长,并不存在所谓的“权利中心”,因此,也就缺乏“权利制衡”。具备有效制衡机制的校企合作才能规范合作使其健康长效发展。在合作各方签订的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中,必须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责任,如有出现违反相关合作协议、制度的行为,应严格按照相关条例予以惩处,对另一方或多方进行赔偿。与此同时,院校和行业企业也要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协议,强化其约束力度,并强化道德约束。
2.3.3
对现今中职院校订单培养运行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之下,中职院校订单培养合作体系的建设应该依托于经济市场、国家政府、企业、中职院校四个方面的要素共同组成,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核心,服务企业为宗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所以,在中职院校订单培养合作运行机制的建设中,我们更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之间,学校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满足校企双方利益互惠的同时,不断地去完善与优化订单培养运行体系机制,为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1 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当前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把他们视若掌上明珠,尽其所能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物质和生活条件,而疏于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因此,长此以往,当代学生普遍养成了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个性特征,自我中心的不良习惯也因此产生,合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差,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和需要的团队意识、合作共赢的理念大相径庭。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活动,讲求团队合作、默契配合,在运动场上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身体的运动、表情、眼神进行沟通,以此传情达意,团队成员通过不断地训练也能达到心领神会。而比赛中成员间通过拥抱、拍拍肩膀、击掌、握手以及进球后个性的庆祝方式,通过身体的接触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交往时不会有任何的隔阂,不会因为面孔的生疏、相识时间的长短、身份的不同而受到影响,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就能迅速地融合、熟悉,在球场上的良好关系会延续到生活中,转移到生活的其他各个领域,在球场上获得的团队意识、集体合作的精神会慢慢地深入现代化人才的内心,有利于使学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不断改善。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全、素质良好、体质健康的综合型人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与群体,实现对现代化人才价值的综合培养与系统开发。
企业订单培养项目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针对现今订单培养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对我校订单培养合作机制关系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对制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微观角度提出完善与优化订单合作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我校订单培养运行机制向更加紧密、更加深层次的健康方面发展而做出有益的参考。
1.宏观分析———校企合作社会关系及其制约因素要探讨我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首先应该研究其我校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分析障碍制约因素。为进一步订单培养运行机制提供基础。
1.1.订单培养运行机制社会关系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运行中涉及市场、学校、企业(包括行业协会)和政府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在客观上形成了以市场为核心,“依靠”与“服务”相辅相成的关系。
1.1.1.市场是企业订单培养体制机制建设的核心。
学校、企业和政府以市场为核心、为服务对象。学校通过专业教学为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市场为学校提供各类信息;企业为市场提供产品,市场则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政府为市场提供政策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市场则为政府反馈修订政策法规的相关信息。
1.1.2.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运行机制建设的主体。
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技术成果和服务咨询,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资源、实践环境和市场信息。学校的属性客观上要求其以专业为载体依托企业办学,服务于企业;企业也要求为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要求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信息和意见,为学校决策服务。
1.1.3 学校与政府之间是相互服务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为学校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法律、法规、资金和信息,服务于学校。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学校实施订单培养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另一方面,学校也为政府提供专业人才、信息,为政府服务。
1.2 订单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
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创新订单培养的合作运行机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分析其制约因素。
1.2.1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法规不到位。
目前,缺乏宏观层面上的具体调控政策法规。整体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运行体系,尤其针对一个专业而言,尚未构建,校企合作各方之间的关系尚未真正理顺。
1.2.2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校企合作。
我国的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发展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企业在其中未有效参与,只是途中的“过客”。
1.2.3 经济发展对校企合作的内在推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会计就业岗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企业缺乏足够的合作动力。
1.2.4 校企双方责、权、利的划分不明晰。
在订单培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划分比较模糊,企业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参与和指导,学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应有的协助和支持。校企之间的价值链、利益链未能有效连接。
1.2.5 学校内部能动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改革力度不够,未制定与校企合作相联系的工作绩效挂钩制度,再加上专业实训硬件条件不完善,教师科研与实践能力不高,致使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顺畅。
2 微观分析———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实践探索
2.1 建立组织机构
2.1.1 加强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顶层设计。
各级教育职能部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细则,统一领导、协调和监控各个中职院校订单合作培养的开展情况;各级政府把订单培养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把职业教育纳入目标管理,把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的成绩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建立校企合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
2.1.2 学校设置校企合作专职机构。
设立专职机构,负责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制定会计专业的发展规划;审议会计专业发展规模、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调研、论证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审议会计专业包括课程标准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制订业务骨干相互兼职、企业员工到学校定期培训、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和就业工作方案等。
2.2 制定组织制度
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应该有相关健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一方面,亟须从国家层面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等等,以保障并维护订单培养合作运行机制关系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运行中的作用,通过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逐步明晰政、行、企、校各方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权利,构建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环境。
2.3 建立运行机制
2.3.1 校企合作的主体间要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利益”是维系订单培养项目良性运转的动力和纽带。不同的合作主体所关注的订单培养项目合作效益各有不同。在中职会计专业订单培养项目合作过程中,各个合作主体依据不同的利益诉求寻求合作,寻求实现自己诉求的最佳合作路径。因此,如何在满足各方诉求的同时维系订单培养项目运行合作的长期有效发展,就需要有利益互惠相关机制的协调。
2.3.2 校企合作的主体间要注重保障机制建设。
从国外经验看,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和约束中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是富有成效的。通过法律驱动机制,形成一种健康长效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局面。例如:制定、完善和严格推行劳动准入制度,整合、规范会计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状态。将行业协会纳入到校企合作的范畴。行业的规范性和认可度已经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制社会下被逐渐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更能体现这一点,因为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中任何一个会计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都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方能上岗工作,而代表行业水平更高标准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等也都需要行业协会的专业管理和指导。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离校上岗前取得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参与到会计教育中。资金保障方面,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成立校企合作基金已是大势所趋。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企业培训基金归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校企合作基金,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奠定经济基础。
2.3.3 校企合作的主体间要探索制约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合作”,即合作各主体:政府、企业、行业、院校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助的伙伴关系,四者之间互相包容、互相依存、共同成长,并不存在所谓的“权利中心”,因此,也就缺乏“权利制衡”。具备有效制衡机制的校企合作才能规范合作使其健康长效发展。在合作各方签订的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中,必须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责任,如有出现违反相关合作协议、制度的行为,应严格按照相关条例予以惩处,对另一方或多方进行赔偿。与此同时,院校和行业企业也要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协议,强化其约束力度,并强化道德约束。
2.3.3
对现今中职院校订单培养运行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之下,中职院校订单培养合作体系的建设应该依托于经济市场、国家政府、企业、中职院校四个方面的要素共同组成,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核心,服务企业为宗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所以,在中职院校订单培养合作运行机制的建设中,我们更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之间,学校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满足校企双方利益互惠的同时,不断地去完善与优化订单培养运行体系机制,为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1 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当前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把他们视若掌上明珠,尽其所能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物质和生活条件,而疏于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因此,长此以往,当代学生普遍养成了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个性特征,自我中心的不良习惯也因此产生,合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差,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和需要的团队意识、合作共赢的理念大相径庭。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活动,讲求团队合作、默契配合,在运动场上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身体的运动、表情、眼神进行沟通,以此传情达意,团队成员通过不断地训练也能达到心领神会。而比赛中成员间通过拥抱、拍拍肩膀、击掌、握手以及进球后个性的庆祝方式,通过身体的接触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交往时不会有任何的隔阂,不会因为面孔的生疏、相识时间的长短、身份的不同而受到影响,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就能迅速地融合、熟悉,在球场上的良好关系会延续到生活中,转移到生活的其他各个领域,在球场上获得的团队意识、集体合作的精神会慢慢地深入现代化人才的内心,有利于使学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不断改善。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全、素质良好、体质健康的综合型人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与群体,实现对现代化人才价值的综合培养与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