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的美感

浅谈音乐的美感

丹阳市实验中学 陈兰

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

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仅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境界的熏陶。音乐是用音响来表现人们的内心细腻情感的艺术。音乐音响通过人耳刺激大脑,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情绪,因而人耳对音乐音响的接受能力便是音乐欣赏者需要培养的。当然,一个音乐鉴赏行家少不了父母赋予的一副善于辨音的耳朵,但即使是一副异常灵敏的耳朵,它对于瞬息万变的各种音高、音色、音质、音量的感受力,以及对复杂音响组合形式微妙效果的敏锐听觉,都只有在刻苦的音乐欣赏训练中才能趋于完善,才能有形成上述辨别力的“音乐的耳朵”。然而一个人仅有“音乐的耳朵还不能成为高水平的音乐鉴赏家,还不能说已具备了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感,还需要一个善于进行音乐形象思维的大脑,去浮想联翩,去探寻、领悟和再造一个音乐的神妙境地。所以人们常说,音乐创造了音乐的耳朵也创造了音乐的大脑。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艺术的对象创造了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有高低之分、良莠之别。对于青少年来说,音乐欣赏中的良莠之别更为重要,它既是抵制靡靡之音污染的手段,也是建立正确音乐审美感的起点。资料表明:情调萎靡的音乐对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足以腐蚀他们的心灵。譬如在一个劳教所里,50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中,竟有37人最初堕入犯罪的原因是来自不健康歌曲的诱惑。当前不少青少年音乐欣赏活动尚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听、学音乐仅为了自娱自乐,多没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多以音乐流行的程度来衡量音乐的好坏,更有人想在音乐中寻求某种刺激,作为情感发泄的媒介。音乐审美的无知往往成为有害音乐乘虚而入的条件。在音乐欣赏中如何防止低级、庸俗的音乐侵入,培养人耳最基本的鉴别能力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抵制、区划那些明显不健康的音乐。可先从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入手。②歌词色情挑逗、荒淫放荡、庸俗不堪,或陈词滥调是容易识别的;黄色的、颓废的器乐曲标题也不难辨认。然而不少青少年对歌词良莠无所谓,不予区划,认为音乐欣赏纯属娱乐消遣,无需天惊小怪,错把腐朽当成了神奇,误把糟粕当成了精华。除文字外,音乐本身也有良莠之别,有些歌曲常与动荡、诱惑性的节奏相联系,过量地使用滑音增加了轻佻和撩逗的效果。在乐队伴奏中,小号、萨克斯管的大幅度的波浪式颤音进行和大气息的强弱对比,以及机械式的、刺激性的节奏、高强音响、疯狂的打击乐,使人感官沉溺于强烈的刺激之中,若长期沉湎其中,人的意志容易错乱或消沉,由此带来的是多愁伤感、醉生梦死或疯狂的情绪波动,对青少年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音乐是一门非常感性化的表演艺术,音乐表演上的颓废和堕落贬低和丑化了音乐,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音乐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侵蚀。有些艺人表演矫揉造作,歌声嗲声嗲气;另一极端是用不加修饰的喊唱和嘶叫的沙哑声来表现音乐艺术。这两种音乐表演使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乐教价值降到了极低点。因而,音乐表演的分寸感也是区划良莠的标尺。当前有害音乐往往词、乐、形三位一体,综合作用于青少年,其诱惑力相当可怕。有些歌曲从歌名上已见一斑,如《疯狂的周末》《性感系列》《济公戏嫦娥》《僧尼浪漫曲》《小尼姑做了一个梦》《猪八戒戏嫦娥》

等等。在高科技的今天,这些歌曲很快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动。音响商和词曲作者为了逐利,见利忘德,以商品价值代替了艺术价值,甚至把人本能的欲望和潜意识层次中的动物性冲动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致使多年绝迹的靡靡之歌陈渣泛起,粗俗不堪的作品屡禁不止。长此以往,就会重蹈美国20世纪50年代由于摇摆乐而出现“垮了的一代”的覆辙,而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所以说,青少年音乐美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区分良莠,改变在音乐欣赏,尤其在歌曲欣赏中认丑为美的低级音乐审美观。 好的音乐也有高低之分,虽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在多听、多品、多评氛围中,便会逐步扩大“耳界”,逐步提高人耳对音乐美的接受能力,建立音乐美感,就会自然而然发现音乐中的雅俗之分,深浅之别,就会较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级的,哪些是简单的、浅层次的,哪些是意境深远的、高层次的。比如从形式上看歌曲、器乐小品等,虽然其中也有各种因素的对比变化,但总的来说美感的形态还是比较简单和单一,或表现单一的阴柔之美,或表现单一的阳刚之美,应属于浅层次的音乐形式。而较大型的、复杂的、多乐章的作品,如民族器乐曲、大合唱、歌剧、交响乐、戏曲音乐等则往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兼而有之,是较高层次的音乐形式。青少年在音乐欣赏中应该由低向高,从音乐小品开始,逐步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中扩大“耳界”,训练耳朵听觉反映能力和记忆能力,从中不但获得了乐趣,也接受了音乐欣赏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人格、情性的陶冶。音乐美感的初步建立,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音乐欣赏中,人耳通过欣赏比较,最易使鉴赏力得到提高并建立高层次的音乐美感。比较是把两种音乐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在比较中准确地认识各种音乐现象。我们了解到,青少年在音乐欣赏中,爱听歌曲的多,爱听乐曲的少;爱听独奏独唱的多,爱听合唱、合奏的少;比较喜欢听旋律性强而优美的、和声织体简单的主调音乐,不太喜欢听和声织体复杂的复调音乐;爱听内容明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表现强烈的标题音乐,不喜欢听内容抽象、形象游离不确定的无标题音乐。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生理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时代因素等,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在比较中训练和锻炼耳朵。音乐欣赏者只要常把不同表现方式的音乐比较起来听,就会滋生出新感觉和新味道来。而且在比较欣赏过程中必然熟悉较多的音乐语汇,尤其对表现内容相同的音乐体会更深。人耳储存不同音乐语汇愈多,音乐美感就会愈丰富,高敏度音乐听觉,即音乐耳朵的实现就会近在咫尺。

高层次音乐审美感的建立,除了有目的地训练音乐耳朵以外,还应培养大脑的分析能力。要具备音乐分析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要多听、多看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除认真学习乐理以外,还要了解各种乐器和人声的特点,分辨出各种音色,并且对各类音乐的结构样式、体裁题材、表现方式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音乐结构(这里指乐章、乐段、乐句等)将歌曲或乐曲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对音乐的各个细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名曲的历史背景、相关的文学内容和其他与名曲相关的艺术知识的了解。特别对标题音乐的认识更有益处。因为许多中外著名的标题音乐都蕴含着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我国著名的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其内容是表现楚汉垓下之战,如果我们仅从感官上去直接感受其音乐的形式美,而不知其历史,就无法与楚汉垓下决战那种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的殊死搏斗和鼓角震天、万马奔腾的浩荡场面相联系;如果我们不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

与朱丽叶幻想曲》的理解就大为逊色。如果对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创作意图全然不知,那么对这部不朽名曲所浸透的作曲家热爱民主、追求进步的思想就无法领会;不知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对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的理解就容易浮浅;不知越剧《山伯访友》和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深层意蕴就难以把握。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些启迪对开始建立音乐美感的入门者来说更为有益。倘若有音乐兴趣的同道者边听、边议、边论,音乐美感的建立将会更快更好。当然,高层次音乐美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多半要经过长期熏陶,切不可操之过急。一般地说音乐文化知识越丰富,人的大脑音乐思维能力就会越强,对音乐的把握和理解就会越准确,越深刻。

高层次音乐美感的建立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怎样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联想和想象力呢? 行之有效的办法除多听、多分析和积累上述各种知识外,便是调动大脑的积极思维,边听、边记、边想,要身临其境,要与生活相联系。音乐经过大脑思索后,必然渗进了自我长期积淀的知识和情感,就会自然地产生联想和想象,把时间流动着的音响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形象。只有在大脑的密切配合下,音乐欣赏才能进入对音乐理解认识的较高层次。很多青少年音乐欣赏者之所以不能建立高层次的音乐美感,无法品味音乐美的无穷情趣,除了缺乏音乐天赋和音乐欣赏基础外,主要是他们多满足于毫不费劲就能获得的感官享受,仅注意了音乐耳朵的培养,不愿深入作品意境之中去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弦外之音和无声之乐。要建立高层次的音乐美感,不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调动全身的音乐感受力去丰富这种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架起通向神秘音乐的桥梁,成为知音人。“音乐的耳朵”和“音乐的大脑”才能在密切的配合下趋于完善,方可获得高层次的美感享受。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建立音乐美感,尤其是高层次音乐审美感, 主要经过三个阶段:感性阶段、理性阶段和共鸣阶段。感性阶段是音乐欣赏的开端,是人对音乐音响的最初感知。如果没有这样的感知,就不可能形成音乐的表象,一系列的音乐记忆和思维就不可能产生。音乐首先是得到心灵上的印证而非理智的思考,它将人带入“规定情景”之中,使欣赏者不由自主地与它融合。当我们专注地欣赏某一作品时,自己处在被音乐激起的情感经验中,这种“移情”作用是欣赏任何艺术所共有的,但在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统一表现得最完全。建立音乐美感的方法并不复杂,就是在不断扩大“耳界”的基础上,采取精选自我觉得喜欢的几首乐曲或歌曲,反复听,反复哼唱,记住其中主要旋律,直到从内心中被音乐之美妙所感动。理性阶段是通过对乐曲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各种技巧的运用、作者意图、历史背景等作品鉴赏分析后,在理性上进一步综合作品的内容,感受作品的手法美、内容美、风格美,正确地贮存音乐信息。最后是与音乐共鸣阶段,它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对贮存的音乐信息进行加工,产生联想,产生想象,并与之共鸣,这是对音乐现象的深层认识。听者完全沉醉其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音乐美感的建立过程便从动听、动情、动感趋向了化人,使听者感受到意境美、哲理美,达到“百听不厌”“难舍难忘”“余音绕梁”的境界。这就是音乐的耳朵(高敏锐的音乐听觉) 与音乐的大脑(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协作的结果,建立起高层次的音乐美感。

浅谈音乐的美感

丹阳市实验中学 陈兰

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

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仅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境界的熏陶。音乐是用音响来表现人们的内心细腻情感的艺术。音乐音响通过人耳刺激大脑,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情绪,因而人耳对音乐音响的接受能力便是音乐欣赏者需要培养的。当然,一个音乐鉴赏行家少不了父母赋予的一副善于辨音的耳朵,但即使是一副异常灵敏的耳朵,它对于瞬息万变的各种音高、音色、音质、音量的感受力,以及对复杂音响组合形式微妙效果的敏锐听觉,都只有在刻苦的音乐欣赏训练中才能趋于完善,才能有形成上述辨别力的“音乐的耳朵”。然而一个人仅有“音乐的耳朵还不能成为高水平的音乐鉴赏家,还不能说已具备了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感,还需要一个善于进行音乐形象思维的大脑,去浮想联翩,去探寻、领悟和再造一个音乐的神妙境地。所以人们常说,音乐创造了音乐的耳朵也创造了音乐的大脑。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艺术的对象创造了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有高低之分、良莠之别。对于青少年来说,音乐欣赏中的良莠之别更为重要,它既是抵制靡靡之音污染的手段,也是建立正确音乐审美感的起点。资料表明:情调萎靡的音乐对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足以腐蚀他们的心灵。譬如在一个劳教所里,50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中,竟有37人最初堕入犯罪的原因是来自不健康歌曲的诱惑。当前不少青少年音乐欣赏活动尚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听、学音乐仅为了自娱自乐,多没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多以音乐流行的程度来衡量音乐的好坏,更有人想在音乐中寻求某种刺激,作为情感发泄的媒介。音乐审美的无知往往成为有害音乐乘虚而入的条件。在音乐欣赏中如何防止低级、庸俗的音乐侵入,培养人耳最基本的鉴别能力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抵制、区划那些明显不健康的音乐。可先从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入手。②歌词色情挑逗、荒淫放荡、庸俗不堪,或陈词滥调是容易识别的;黄色的、颓废的器乐曲标题也不难辨认。然而不少青少年对歌词良莠无所谓,不予区划,认为音乐欣赏纯属娱乐消遣,无需天惊小怪,错把腐朽当成了神奇,误把糟粕当成了精华。除文字外,音乐本身也有良莠之别,有些歌曲常与动荡、诱惑性的节奏相联系,过量地使用滑音增加了轻佻和撩逗的效果。在乐队伴奏中,小号、萨克斯管的大幅度的波浪式颤音进行和大气息的强弱对比,以及机械式的、刺激性的节奏、高强音响、疯狂的打击乐,使人感官沉溺于强烈的刺激之中,若长期沉湎其中,人的意志容易错乱或消沉,由此带来的是多愁伤感、醉生梦死或疯狂的情绪波动,对青少年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音乐是一门非常感性化的表演艺术,音乐表演上的颓废和堕落贬低和丑化了音乐,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音乐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侵蚀。有些艺人表演矫揉造作,歌声嗲声嗲气;另一极端是用不加修饰的喊唱和嘶叫的沙哑声来表现音乐艺术。这两种音乐表演使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乐教价值降到了极低点。因而,音乐表演的分寸感也是区划良莠的标尺。当前有害音乐往往词、乐、形三位一体,综合作用于青少年,其诱惑力相当可怕。有些歌曲从歌名上已见一斑,如《疯狂的周末》《性感系列》《济公戏嫦娥》《僧尼浪漫曲》《小尼姑做了一个梦》《猪八戒戏嫦娥》

等等。在高科技的今天,这些歌曲很快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动。音响商和词曲作者为了逐利,见利忘德,以商品价值代替了艺术价值,甚至把人本能的欲望和潜意识层次中的动物性冲动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致使多年绝迹的靡靡之歌陈渣泛起,粗俗不堪的作品屡禁不止。长此以往,就会重蹈美国20世纪50年代由于摇摆乐而出现“垮了的一代”的覆辙,而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所以说,青少年音乐美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区分良莠,改变在音乐欣赏,尤其在歌曲欣赏中认丑为美的低级音乐审美观。 好的音乐也有高低之分,虽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在多听、多品、多评氛围中,便会逐步扩大“耳界”,逐步提高人耳对音乐美的接受能力,建立音乐美感,就会自然而然发现音乐中的雅俗之分,深浅之别,就会较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级的,哪些是简单的、浅层次的,哪些是意境深远的、高层次的。比如从形式上看歌曲、器乐小品等,虽然其中也有各种因素的对比变化,但总的来说美感的形态还是比较简单和单一,或表现单一的阴柔之美,或表现单一的阳刚之美,应属于浅层次的音乐形式。而较大型的、复杂的、多乐章的作品,如民族器乐曲、大合唱、歌剧、交响乐、戏曲音乐等则往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兼而有之,是较高层次的音乐形式。青少年在音乐欣赏中应该由低向高,从音乐小品开始,逐步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中扩大“耳界”,训练耳朵听觉反映能力和记忆能力,从中不但获得了乐趣,也接受了音乐欣赏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人格、情性的陶冶。音乐美感的初步建立,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音乐欣赏中,人耳通过欣赏比较,最易使鉴赏力得到提高并建立高层次的音乐美感。比较是把两种音乐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在比较中准确地认识各种音乐现象。我们了解到,青少年在音乐欣赏中,爱听歌曲的多,爱听乐曲的少;爱听独奏独唱的多,爱听合唱、合奏的少;比较喜欢听旋律性强而优美的、和声织体简单的主调音乐,不太喜欢听和声织体复杂的复调音乐;爱听内容明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表现强烈的标题音乐,不喜欢听内容抽象、形象游离不确定的无标题音乐。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生理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时代因素等,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在比较中训练和锻炼耳朵。音乐欣赏者只要常把不同表现方式的音乐比较起来听,就会滋生出新感觉和新味道来。而且在比较欣赏过程中必然熟悉较多的音乐语汇,尤其对表现内容相同的音乐体会更深。人耳储存不同音乐语汇愈多,音乐美感就会愈丰富,高敏度音乐听觉,即音乐耳朵的实现就会近在咫尺。

高层次音乐审美感的建立,除了有目的地训练音乐耳朵以外,还应培养大脑的分析能力。要具备音乐分析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要多听、多看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除认真学习乐理以外,还要了解各种乐器和人声的特点,分辨出各种音色,并且对各类音乐的结构样式、体裁题材、表现方式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音乐结构(这里指乐章、乐段、乐句等)将歌曲或乐曲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对音乐的各个细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名曲的历史背景、相关的文学内容和其他与名曲相关的艺术知识的了解。特别对标题音乐的认识更有益处。因为许多中外著名的标题音乐都蕴含着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我国著名的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其内容是表现楚汉垓下之战,如果我们仅从感官上去直接感受其音乐的形式美,而不知其历史,就无法与楚汉垓下决战那种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的殊死搏斗和鼓角震天、万马奔腾的浩荡场面相联系;如果我们不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

与朱丽叶幻想曲》的理解就大为逊色。如果对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创作意图全然不知,那么对这部不朽名曲所浸透的作曲家热爱民主、追求进步的思想就无法领会;不知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对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的理解就容易浮浅;不知越剧《山伯访友》和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深层意蕴就难以把握。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些启迪对开始建立音乐美感的入门者来说更为有益。倘若有音乐兴趣的同道者边听、边议、边论,音乐美感的建立将会更快更好。当然,高层次音乐美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多半要经过长期熏陶,切不可操之过急。一般地说音乐文化知识越丰富,人的大脑音乐思维能力就会越强,对音乐的把握和理解就会越准确,越深刻。

高层次音乐美感的建立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怎样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联想和想象力呢? 行之有效的办法除多听、多分析和积累上述各种知识外,便是调动大脑的积极思维,边听、边记、边想,要身临其境,要与生活相联系。音乐经过大脑思索后,必然渗进了自我长期积淀的知识和情感,就会自然地产生联想和想象,把时间流动着的音响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形象。只有在大脑的密切配合下,音乐欣赏才能进入对音乐理解认识的较高层次。很多青少年音乐欣赏者之所以不能建立高层次的音乐美感,无法品味音乐美的无穷情趣,除了缺乏音乐天赋和音乐欣赏基础外,主要是他们多满足于毫不费劲就能获得的感官享受,仅注意了音乐耳朵的培养,不愿深入作品意境之中去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弦外之音和无声之乐。要建立高层次的音乐美感,不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调动全身的音乐感受力去丰富这种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架起通向神秘音乐的桥梁,成为知音人。“音乐的耳朵”和“音乐的大脑”才能在密切的配合下趋于完善,方可获得高层次的美感享受。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建立音乐美感,尤其是高层次音乐审美感, 主要经过三个阶段:感性阶段、理性阶段和共鸣阶段。感性阶段是音乐欣赏的开端,是人对音乐音响的最初感知。如果没有这样的感知,就不可能形成音乐的表象,一系列的音乐记忆和思维就不可能产生。音乐首先是得到心灵上的印证而非理智的思考,它将人带入“规定情景”之中,使欣赏者不由自主地与它融合。当我们专注地欣赏某一作品时,自己处在被音乐激起的情感经验中,这种“移情”作用是欣赏任何艺术所共有的,但在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统一表现得最完全。建立音乐美感的方法并不复杂,就是在不断扩大“耳界”的基础上,采取精选自我觉得喜欢的几首乐曲或歌曲,反复听,反复哼唱,记住其中主要旋律,直到从内心中被音乐之美妙所感动。理性阶段是通过对乐曲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各种技巧的运用、作者意图、历史背景等作品鉴赏分析后,在理性上进一步综合作品的内容,感受作品的手法美、内容美、风格美,正确地贮存音乐信息。最后是与音乐共鸣阶段,它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对贮存的音乐信息进行加工,产生联想,产生想象,并与之共鸣,这是对音乐现象的深层认识。听者完全沉醉其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音乐美感的建立过程便从动听、动情、动感趋向了化人,使听者感受到意境美、哲理美,达到“百听不厌”“难舍难忘”“余音绕梁”的境界。这就是音乐的耳朵(高敏锐的音乐听觉) 与音乐的大脑(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协作的结果,建立起高层次的音乐美感。


相关内容

  • 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艺术美感的培养途径研究
  • 摘要:我国花样滑冰项目着重发展技术难度,而对于运动员的艺术美感培养则有待于提高.文章通过对艺术美感的构成内容,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音乐修养.对美感的感悟能力以及舞蹈对美感的促进作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培养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艺术美感的途径.旨在促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美感及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综 ...

  • 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姜明玲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9期 [摘 要]音乐教学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而且相对较为轻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 ...

  •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
  • 感知美,别蒙住你的心 著名音乐家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的演奏,平均得花200美元.而当他在华盛顿特区朗方广场地铁站里用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时,却很少有人驻足来听,45分钟,这位大师只挣了7﹒17美元.而约夏·贝尔,个人才华与实力在小提琴家中数一数 ...

  • 浅析幼儿的美感发展与家庭中的幼儿美育
  • 家教锦囊 浅析幼儿美感发展与家庭中的幼儿美育 林晶晶 [摘 要]美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更是幼儿美育的摇篮,家庭中的幼儿美育十分重要.幼儿美育因幼儿美感发展的特点而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实施过程也具有其特殊性.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家庭美育的特点和意义,提出家庭中幼儿美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途径,为 ...

  • 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
  • [摘要]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杰出散文家,尤其是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艺术成就极高,被誉为"白话美术的模范".他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形象美感;音乐美感;画面美感;情韵美感. [关键词] 朱自清 写景散文 修辞美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

  • 美术教案-[我们身边的线条]
  • <我们身边的线条> 教 学 理 念 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学校美术教育拓展了博大的空间,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 美术课堂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大纲精神为指导,以学科理论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去发现 ...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论文模板初稿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功能的实施 谭 诗 1 1 b 1 0 2 4 0 8 1 4 阳 静 音 乐 系 08音乐学师范2班 2012年3月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系部名称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小学 ...

  • 学习音乐鉴赏的心得体会
  • 学习音乐鉴赏的心得体会 在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我通过对<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体会,改变了我对音乐的欣赏角度和对音乐的审美观.其实,正如老师所讲的那样,音乐无时无刻都在们 身边,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我就来谈谈音乐与我的关系及我对音乐的感悟和认识. 我认为在 ...

  • (精)人音版最新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
  •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