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执笔: 孙超 审核 : 徐彩仙

二一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 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

【精读精练】 (一)积累运用

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二)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主题阅读】

下面是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暧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 21、解释下列词语

1、日入从所憩( ) 2、童孺纵歌行 ( ) 3、斑白欢游诣( ) 4、怡然有余乐 ( ) 22、翻译句子

1、相命肆农耕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3、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4、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拓展提升】

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

(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 有仙则名 2、 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 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 “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 “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3、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5、《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6、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精读精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⑶①水不在深, 。 ② ,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室, 。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翻译句子。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何陋之有?

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⑴何陋之有?( ) ⑵忘路之远近( ) ⑶渔人甚异之( ) ⑷具答之( ) 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⑹君之病在肌肤( ) 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主题阅读 】

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可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9.“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成语:

10.就“受施慎勿忘”一句,写几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话。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世誉不足慕: ⑵行之苟有恒: 12.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13.自古至今有许多伟人有自己的座右铭,请试举一例。

【拓展提升】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臵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臵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2、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3、课文简介

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自主学习】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诎( )右臂支船

朗读示范: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珠\可历历数也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合作探究】

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2、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B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精读精练】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3分) ⑴诎右臂支船 ( )通( ) ⑵左手倚一衡木 ( )通( )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主题阅读】 (一)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薛谭学(讴) 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辞归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响(遏)行云 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谭乃谢求(反)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字的意义与“薛谭乃谢求反”中“乃”字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4、翻译下列句子。

(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呢?(知识、技能、人生启示等谈一点即可)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执笔: 徐彩仙 审核 : 孙超

二四 大道之行也

【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难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4、理解重点句子: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出自本文的成语 【合作探究】

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精练精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 选贤与能 ( )②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③ 男有分( ) ④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⑤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 主题阅读】

(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给下列字注音。弗( ) 琢( ) 兑( ) 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弗学而能 弗: (2)其次务施报 施: (3)玉不琢,不成器 琢: (4)人有礼则安 安:

3.《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 (原句)。 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 。 4.翻译下列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译文:

5.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拓展提升】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

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臵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

(一)《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拓展提升】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五单元复习课

一、给句中划线字注音

1.具答之,便要( )还家 2、 阡陌( ) 3、绮丽( ) 4、舟尾横卧一楫( ) 5、选贤与( )能 6、男有分( ) 7、黄发垂髫( ) 8、多髯 ( ) 9、 矜寡( ) 10、不可亵( )玩焉。 二、一词多义

(1)寻 寻向所志( ) ②鲜 芳草鲜美( )③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寻病终 ( ) 陶后鲜有闻(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4)绝 佛印绝类弥勒( ) ⑤端 执卷端( )(6)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其人视端容寂 ( ) 东坡现右足(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无论魏晋 (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遂与外人间隔 ( )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6、其两膝相比者 ( ) 7、货恶其弃于地( ) 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12、箬蓬覆之( )

13、选贤与能:( ) 14、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1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16、为宫室、器皿、人物( ) 17、盗窃乱贼而不作( ) 18、如闻泣幽咽( ) 19、是谓大同( ) 20、.自李唐来 ( )21 、可爱者甚蕃( ) 22、宜乎众矣( ) 23、无案牍之劳形( )24 、男有分( ) 25、闭之( ) 26、斯是陋室 ( ) 27、讲信修睦( ) 28、矜、寡、孤独、废疾者:( ) 29、诎右臂支船。( ) 30、神情与苏、黄不属。( )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落英缤纷 2.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 4.惟吾德馨 5.亭亭净植 6.雕栏相望 7.矫首昂视 8.天下为公 9.莲,花之君子者也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3、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舟尾横卧一楫

五、阅读题

(一)阅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_____ (朝代)诗人____。本文虚构了一个 __________ ,寄托了_____________ ,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 )——( )——

( ) 。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 )

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2)佛印—— (神态特征)

5.“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_____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 。

5、本文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 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趣。 (三)阅读《爱莲说》

1、给下列字注音蕃( ) 濯( ) 涟( ) 亵( ) 鲜( ) 2、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把“莲”喻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呢?

6、“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四)阅读《核舟记》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选文前三段按______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____ 、______ 和船背。

4.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1)苏东坡—— (肖像特征)

(五)阅读《大道之行也》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 ;照应此句的是 _________ 。描绘了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章从___________ 、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_________________ 。《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石壕吏》的内容,按要求默写下列诗句。(2分)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和运用(17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yì( )太守 决zì( ) 浑欲不胜zān( ) 邺城shù( ) 天启壬xū( ) 老翁yú ( )墙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 ② 欣然规往。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⑥ 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 ⑦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1分) A.太守 / 即遣人 / 随其往 B.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 C.感时花 / 溅泪,恨别鸟 / 惊心 D.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 4、文学常识填空。(2分)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 ②《爱莲说》的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代著名哲学家。

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④《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①《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莲说》中写莲荷既不与世俗同流,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7.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二、阅读鉴赏(53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_____________?

8、请将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9、解释下列词语。(2分)

名_______ 斯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案牍_______________ 10、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11、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1分) 13、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的点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20、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所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1.5分) ①箬蓬覆之( 指代“船舱” ) ( )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4、请将文章的空白处按照原文填写完整。(2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_ ②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 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分)

①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1.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9、请将文段中的空白处填上诗句。(2分)

②闭之( 指代“小窗” ) ( ) ③石青糁之( 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 ( )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

②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 _______ 2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的不同。(2分)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 ②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 24、找出摘录文段中含有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分) ____通 ____,意为__________;____通____,意为__________。

2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古今在数词的说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尾横卧一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7、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8、按照原文的要求填写文中的空白。(2分) 29.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 ③为宫室、器皿(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出自本文段的成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指出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词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

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4)谷年十有五( )

(5)是负义也( ) (6)乃载祖归养( ) 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货恶其弃于地也 c. 父以足受 汝何以收此凶具d. 直堕其履圯下 其一犬坐于前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7、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8、.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2分)

三、写作训练(30分)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第二十一课

一1、huò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jǜn jì yì jiān 2.古今词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开朗 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

3.一词多义 舍: 舍弃 房子 寻:寻找 不久 志: 做标记 标记 乃:于是,就 竟 才 遂:于是,就 最终,终于

4、要——邀:邀请 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不值得对外人说起。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 8、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9、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0、(1) “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奇特;人奇特;踪迹奇特;

11、陶渊明 东晋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对……感到惊异 详尽 穷尽 计划 到 不久 14、沿着 整齐的样子15、渔人对此感到惊异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16、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17、C 18、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19、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20、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21、休息 小孩 到……去 高兴的样子 22、

1、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2、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23、 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4、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25、能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第二十二课

1、著名。 2、灵异。3、这。4、博学的人。 5、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7、官府的公文。8、使身体劳累。 9、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10、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11、唯独。12、很” 1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4、更加 15、认为。16、少17、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18、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19、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1、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22、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

精读精练:1.xīn tái rú dú 2.⑴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⑵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⑶①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③惟吾德馨 ⑷对偶 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⑴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⑵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⑶素:素朴;金经:佛经 ⑷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⑸名:著名 4.⑴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⑵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⑶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⑷有什么简陋的呢?5.⑴E ⑵A ⑶B ⑷B ⑸A ⑹A ⑺A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B 8.因为一是隐没前半句,语意却在全句;二是作者要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主题阅读:

9.说长道短 10.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 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 11.(1)羡慕 (2)如果 12.A 13.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提升:略

第二十三课

达标检测:1、诎——屈;衡——横;简——拣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构思的巧妙。 5、和谐、专注 6、大苏泛赤壁,说明是在泛游赤壁主题阅读:(一)1、(1)于是,就 (2)对,对于(3)临帖,照着字画模仿。(4)有时 2、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它,不怕麻烦。3、文征明习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 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我们学生学习知识也应该像文征明习字一样,才会取得优秀成绩。(二)《薛谭学讴》 1.(1)唱歌 (2)于是,就 (3)阻止,止住 (4)同“返”,回来 2、A(A.于是;B、C、D的意思皆为“才”) 3、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4、(1)(薛谭)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5、有。是他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第二十四课

1、jǔ guān fèn 5、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6、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7、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有归”。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9、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10、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精读精练: 1、① 通“举”,推举 ② 以……为亲 ③ 职份,指职业、职守 ④因此 ⑤ 发生 ⑥ 从 2、 ①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4、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题阅读:(一)1、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4、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1.fú zhuó duì shànɡ

2.(1)不 (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3)琢磨、雕琢 (4)安定 3.喜、怒、哀、惧、爱、恶、欲

4.(1)什么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5.(仅作参考)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十五课

合作探究1、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3、(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3)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5)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4、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精读精练:1.(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登、乘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4.远 近 朝 暮 望 登5.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6.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7.a 8.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9.……新战死‖……无完裙。‖……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10.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主题阅读:(一)1.(1)岂 (2)挨次2.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3.客即杜甫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一、yāo qiān qǐ jí jǔ fèn tiáo rán xiè guān 二寻找 不久;鲜艳 很少;类 类似; 极 隔绝;一端 正;值得 脚 三、1、交错相通2、更不用说 3、妻子儿子4、 隔绝 5、少,稀少6、靠近,挨着 7、憎恶 8、更加9、亲近而不庄重10、 认为 11、高高的帽子12、指代“船舱”13、“与”通“举”,举荐,推荐14、奇妙15、零数16、做,雕刻17、兴起 18、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19、 和平 20、 从 21、 多 22、 应当23、官府的公文24、职业,操守25、代指 “窗”26、这27、和睦 28、“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9、“诎”通“屈”,弯曲30、相似 四、译文略 五、(一)1、东晋 陶渊明 一

个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自己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的愿望 。2、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提示: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6、对和平安宁,没有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二)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惟吾德馨_ 鸿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三)1、fán zhuó lián xiè xiǎn2、A3、反问句。作者慨叹当时知音难寻,无人仰慕君子的德行。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5、不随时俗、洁身自好、豁达正直、志洁行廉、决不阿谀奉承、端庄严肃、德声远播的6、作者托物言志,在莲中寄予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进步思想与优美情趣。(四)1.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 3、空间 船头 船尾4、(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 ( 矫首昂视)5、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五)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总分总 2、 社会制度、 社会道德 3、 天下为公 ①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 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1、诣、眦、簪、戍、戌、逾2、①通“邀”,邀请 ②计划 ③大 ④以……为亲 ⑤亲近而不庄重 ⑥靠近 ⑦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C 4、①东晋__陶渊明 ②周敦颐__北宋 ③诗史 ④《虞初新志》5、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①有吏夜捉人 ②三男邺城戍 ③二男新战死 ④出入无完裙7、D8、调素琴,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9、著名、出名 这 没有学问的人 官府的公文 10、①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 不 在 深11、①惟吾德馨 鸿儒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2、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13、言之成理即可 14、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15、①单 老而无子的人 ②奸邪 用门闩插门 ③他的 它,指财物16、①与通举,解释:举荐,推荐 ②矜通鳏,解释:老而无妻的人17、①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18、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19、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0、① ( √ ) ② ( √ ) ③( X )21、①高高的帽子 ②举 相似、类似、类22、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于赤壁。②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23、①奇妙 零数 ②做,雕刻 是24、“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25、①苏、黄二人一起观看一幅书画的横幅长卷。②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 古今不同点:古代汉语表数量时,不用量词。26、①体积小 ②容量大27、通过读者的想象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2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9、①作标记 ②标记 ③做、雕刻 ④对30、①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②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31、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32、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33、①为桃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②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34、(1)穿着 (2)回头看 (3)离开 (4)通“又” (5)这 (6)于是、就35、b 36、(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2)将来有一天父母年老了,不需要再做这个器具(小推车),因此收回家。37、.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38、敬老爱老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执笔: 孙超 审核 : 徐彩仙

二一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 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

【精读精练】 (一)积累运用

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二)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主题阅读】

下面是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暧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 21、解释下列词语

1、日入从所憩( ) 2、童孺纵歌行 ( ) 3、斑白欢游诣( ) 4、怡然有余乐 ( ) 22、翻译句子

1、相命肆农耕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3、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4、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拓展提升】

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

(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 有仙则名 2、 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 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 “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 “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3、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5、《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6、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精读精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⑶①水不在深, 。 ② ,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室, 。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翻译句子。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何陋之有?

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⑴何陋之有?( ) ⑵忘路之远近( ) ⑶渔人甚异之( ) ⑷具答之( ) 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⑹君之病在肌肤( ) 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主题阅读 】

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可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9.“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成语:

10.就“受施慎勿忘”一句,写几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话。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世誉不足慕: ⑵行之苟有恒: 12.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13.自古至今有许多伟人有自己的座右铭,请试举一例。

【拓展提升】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臵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臵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2、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3、课文简介

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自主学习】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诎( )右臂支船

朗读示范: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珠\可历历数也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合作探究】

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2、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B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精读精练】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3分) ⑴诎右臂支船 ( )通( ) ⑵左手倚一衡木 ( )通( )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主题阅读】 (一)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薛谭学(讴) 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辞归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响(遏)行云 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谭乃谢求(反)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字的意义与“薛谭乃谢求反”中“乃”字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4、翻译下列句子。

(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呢?(知识、技能、人生启示等谈一点即可)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执笔: 徐彩仙 审核 : 孙超

二四 大道之行也

【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难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4、理解重点句子: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出自本文的成语 【合作探究】

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精练精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 选贤与能 ( )②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③ 男有分( ) ④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⑤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 主题阅读】

(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给下列字注音。弗( ) 琢( ) 兑( ) 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弗学而能 弗: (2)其次务施报 施: (3)玉不琢,不成器 琢: (4)人有礼则安 安:

3.《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 (原句)。 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 。 4.翻译下列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译文:

5.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拓展提升】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

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臵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

(一)《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拓展提升】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五单元复习课

一、给句中划线字注音

1.具答之,便要( )还家 2、 阡陌( ) 3、绮丽( ) 4、舟尾横卧一楫( ) 5、选贤与( )能 6、男有分( ) 7、黄发垂髫( ) 8、多髯 ( ) 9、 矜寡( ) 10、不可亵( )玩焉。 二、一词多义

(1)寻 寻向所志( ) ②鲜 芳草鲜美( )③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寻病终 ( ) 陶后鲜有闻(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4)绝 佛印绝类弥勒( ) ⑤端 执卷端( )(6)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其人视端容寂 ( ) 东坡现右足(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无论魏晋 (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遂与外人间隔 ( )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6、其两膝相比者 ( ) 7、货恶其弃于地( ) 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12、箬蓬覆之( )

13、选贤与能:( ) 14、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1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16、为宫室、器皿、人物( ) 17、盗窃乱贼而不作( ) 18、如闻泣幽咽( ) 19、是谓大同( ) 20、.自李唐来 ( )21 、可爱者甚蕃( ) 22、宜乎众矣( ) 23、无案牍之劳形( )24 、男有分( ) 25、闭之( ) 26、斯是陋室 ( ) 27、讲信修睦( ) 28、矜、寡、孤独、废疾者:( ) 29、诎右臂支船。( ) 30、神情与苏、黄不属。( )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落英缤纷 2.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 4.惟吾德馨 5.亭亭净植 6.雕栏相望 7.矫首昂视 8.天下为公 9.莲,花之君子者也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3、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舟尾横卧一楫

五、阅读题

(一)阅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_____ (朝代)诗人____。本文虚构了一个 __________ ,寄托了_____________ ,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 )——( )——

( ) 。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 )

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2)佛印—— (神态特征)

5.“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_____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 。

5、本文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 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趣。 (三)阅读《爱莲说》

1、给下列字注音蕃( ) 濯( ) 涟( ) 亵( ) 鲜( ) 2、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把“莲”喻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呢?

6、“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四)阅读《核舟记》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选文前三段按______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____ 、______ 和船背。

4.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1)苏东坡—— (肖像特征)

(五)阅读《大道之行也》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 ;照应此句的是 _________ 。描绘了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章从___________ 、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

茶亭中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_________________ 。《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石壕吏》的内容,按要求默写下列诗句。(2分)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和运用(17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yì( )太守 决zì( ) 浑欲不胜zān( ) 邺城shù( ) 天启壬xū( ) 老翁yú ( )墙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 ② 欣然规往。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⑥ 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 ⑦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1分) A.太守 / 即遣人 / 随其往 B.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 C.感时花 / 溅泪,恨别鸟 / 惊心 D.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 4、文学常识填空。(2分)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 ②《爱莲说》的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代著名哲学家。

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④《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①《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莲说》中写莲荷既不与世俗同流,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7.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二、阅读鉴赏(53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_____________?

8、请将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9、解释下列词语。(2分)

名_______ 斯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案牍_______________ 10、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11、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1分) 13、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的点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20、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所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1.5分) ①箬蓬覆之( 指代“船舱” ) ( )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4、请将文章的空白处按照原文填写完整。(2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_ ②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 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分)

①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1.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9、请将文段中的空白处填上诗句。(2分)

②闭之( 指代“小窗” ) ( ) ③石青糁之( 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 ( )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

②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 _______ 2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的不同。(2分)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 ②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 24、找出摘录文段中含有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分) ____通 ____,意为__________;____通____,意为__________。

2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古今在数词的说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尾横卧一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7、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8、按照原文的要求填写文中的空白。(2分) 29.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 ③为宫室、器皿(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出自本文段的成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指出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词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

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4)谷年十有五( )

(5)是负义也( ) (6)乃载祖归养( ) 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货恶其弃于地也 c. 父以足受 汝何以收此凶具d. 直堕其履圯下 其一犬坐于前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7、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8、.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2分)

三、写作训练(30分)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第二十一课

一1、huò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jǜn jì yì jiān 2.古今词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开朗 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

3.一词多义 舍: 舍弃 房子 寻:寻找 不久 志: 做标记 标记 乃:于是,就 竟 才 遂:于是,就 最终,终于

4、要——邀:邀请 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不值得对外人说起。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 8、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9、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0、(1) “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奇特;人奇特;踪迹奇特;

11、陶渊明 东晋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对……感到惊异 详尽 穷尽 计划 到 不久 14、沿着 整齐的样子15、渔人对此感到惊异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16、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17、C 18、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19、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20、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21、休息 小孩 到……去 高兴的样子 22、

1、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2、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23、 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4、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25、能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第二十二课

1、著名。 2、灵异。3、这。4、博学的人。 5、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7、官府的公文。8、使身体劳累。 9、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10、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11、唯独。12、很” 1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4、更加 15、认为。16、少17、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18、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19、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1、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22、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

精读精练:1.xīn tái rú dú 2.⑴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⑵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⑶①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③惟吾德馨 ⑷对偶 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⑴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⑵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⑶素:素朴;金经:佛经 ⑷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⑸名:著名 4.⑴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⑵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⑶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⑷有什么简陋的呢?5.⑴E ⑵A ⑶B ⑷B ⑸A ⑹A ⑺A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B 8.因为一是隐没前半句,语意却在全句;二是作者要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主题阅读:

9.说长道短 10.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 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 11.(1)羡慕 (2)如果 12.A 13.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提升:略

第二十三课

达标检测:1、诎——屈;衡——横;简——拣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构思的巧妙。 5、和谐、专注 6、大苏泛赤壁,说明是在泛游赤壁主题阅读:(一)1、(1)于是,就 (2)对,对于(3)临帖,照着字画模仿。(4)有时 2、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它,不怕麻烦。3、文征明习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 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我们学生学习知识也应该像文征明习字一样,才会取得优秀成绩。(二)《薛谭学讴》 1.(1)唱歌 (2)于是,就 (3)阻止,止住 (4)同“返”,回来 2、A(A.于是;B、C、D的意思皆为“才”) 3、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4、(1)(薛谭)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5、有。是他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第二十四课

1、jǔ guān fèn 5、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6、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7、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有归”。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9、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10、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精读精练: 1、① 通“举”,推举 ② 以……为亲 ③ 职份,指职业、职守 ④因此 ⑤ 发生 ⑥ 从 2、 ①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4、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题阅读:(一)1、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4、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1.fú zhuó duì shànɡ

2.(1)不 (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3)琢磨、雕琢 (4)安定 3.喜、怒、哀、惧、爱、恶、欲

4.(1)什么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5.(仅作参考)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十五课

合作探究1、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3、(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3)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5)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4、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精读精练:1.(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登、乘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4.远 近 朝 暮 望 登5.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6.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7.a 8.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9.……新战死‖……无完裙。‖……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10.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主题阅读:(一)1.(1)岂 (2)挨次2.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3.客即杜甫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一、yāo qiān qǐ jí jǔ fèn tiáo rán xiè guān 二寻找 不久;鲜艳 很少;类 类似; 极 隔绝;一端 正;值得 脚 三、1、交错相通2、更不用说 3、妻子儿子4、 隔绝 5、少,稀少6、靠近,挨着 7、憎恶 8、更加9、亲近而不庄重10、 认为 11、高高的帽子12、指代“船舱”13、“与”通“举”,举荐,推荐14、奇妙15、零数16、做,雕刻17、兴起 18、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19、 和平 20、 从 21、 多 22、 应当23、官府的公文24、职业,操守25、代指 “窗”26、这27、和睦 28、“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9、“诎”通“屈”,弯曲30、相似 四、译文略 五、(一)1、东晋 陶渊明 一

个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自己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的愿望 。2、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提示: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6、对和平安宁,没有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二)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惟吾德馨_ 鸿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三)1、fán zhuó lián xiè xiǎn2、A3、反问句。作者慨叹当时知音难寻,无人仰慕君子的德行。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5、不随时俗、洁身自好、豁达正直、志洁行廉、决不阿谀奉承、端庄严肃、德声远播的6、作者托物言志,在莲中寄予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进步思想与优美情趣。(四)1.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 3、空间 船头 船尾4、(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 ( 矫首昂视)5、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五)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总分总 2、 社会制度、 社会道德 3、 天下为公 ①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 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1、诣、眦、簪、戍、戌、逾2、①通“邀”,邀请 ②计划 ③大 ④以……为亲 ⑤亲近而不庄重 ⑥靠近 ⑦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C 4、①东晋__陶渊明 ②周敦颐__北宋 ③诗史 ④《虞初新志》5、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①有吏夜捉人 ②三男邺城戍 ③二男新战死 ④出入无完裙7、D8、调素琴,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9、著名、出名 这 没有学问的人 官府的公文 10、①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 不 在 深11、①惟吾德馨 鸿儒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2、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13、言之成理即可 14、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15、①单 老而无子的人 ②奸邪 用门闩插门 ③他的 它,指财物16、①与通举,解释:举荐,推荐 ②矜通鳏,解释:老而无妻的人17、①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18、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19、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0、① ( √ ) ② ( √ ) ③( X )21、①高高的帽子 ②举 相似、类似、类22、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于赤壁。②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23、①奇妙 零数 ②做,雕刻 是24、“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25、①苏、黄二人一起观看一幅书画的横幅长卷。②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 古今不同点:古代汉语表数量时,不用量词。26、①体积小 ②容量大27、通过读者的想象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2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9、①作标记 ②标记 ③做、雕刻 ④对30、①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②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31、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32、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33、①为桃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②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34、(1)穿着 (2)回头看 (3)离开 (4)通“又” (5)这 (6)于是、就35、b 36、(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2)将来有一天父母年老了,不需要再做这个器具(小推车),因此收回家。37、.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38、敬老爱老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试卷大全
  • 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2.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类 3. 六年级语文上册各类试题知识点汇总 4.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知识点汇总 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周周练试卷 6.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周周练试卷 7.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周周练试卷 8.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基本句型练习题
  • 2014-04-14  | 英语 练习 小学 PEP四年级上册各单元句型总汇 第一单元 What's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有什么? This is Zhang Peng, our new classmate. 这是张朋,我们的新同学. We have a new classro ...

  • 2018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师精编练习( 50份打包有答案)
  • 2018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师精编练习( 50份打包有答案):包含每课练习.单元测验.期中试卷.期末试卷 全册练习免费下载地址:点击进入>>> [教师原创]语文人教版(2016部编)习题:第一单元 四时的魅力习题(有答案 (6份打包).zip [教师原创]语文人教版(2 ...

  •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200字--观察日记
  •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200字--观察日记 夜为什么月亮会发光?为什么月面有阴有暗?为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触发了我的好奇心,带着疑问,我去问妈妈,可妈妈说自己也不知道.我想:连妈妈都说不出答案,我肯定找不道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房间.爸爸见我这样,问明原因后,便说:" ...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能力训练(带答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能力训练(带答案) 一.看拼音, 写词语. ɡū d ú( ) w ēn nu ǎn( ) j ī d ǎo( ) c ōn ɡ mín ɡ( ) j ī chǔ( ) ni án jì ( )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并组词. 木: ( ) 辶: ( ) 攵: ( ) 纟 ...

  • 2016新版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 2016新版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一.我会用下面的单韵母组成复韵母. ɑ o e i u û 二.看图写音节. 三.我会拼,我会填. l --ái ―→( ) n --ûâ―→( ) q--i ú―→( ) ( ) --( ) ―→xu ã ( ) --( ) ―→ti ý ...

  •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 - 1单元.2单元
  • 小学语文基础训练六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 山中访友 自学提示 2.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巩固运用 2. 古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喜欢热爱大自然 3. (1)第二人称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 (2)拟人 鸟儿 露珠 默契和情谊 (3)联 ...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达标检测试卷(无答案)西师大版
  •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达标检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读一读,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青.(4分) 吆喝( hē hè) 地壳(qiào ké) .. 抽搐(cù chù) 坚持不懈(xiè jiě)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截( ) 糊( ) 烙( ) 揣( ) 栽( ...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卷及答案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卷及答案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看拼音,写汉字.(6分) nà pâi jī liáo diāo jiān ( )闷 ( )服 ( )肤 ( )阔 ( )刻 ( )固 二.给下列字加上偏旁写出新字,再组词.(16分) 高____( )____( ) 扁____( )_ ...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 1.阻挡 追逐 犯罪 急促 盗窃 尘埃 触动 遮蔽 惹恼 燃烧 2.ji ǎo qiǎn ɡ xuē jí xiǎn sāi kān 二 1.飘浮 飘拂 蛰伏 折服 歧途 企图 2.看:打量 瞻仰 端详 浏览 想:推敲 琢磨 掂量 斟酌 说:唠叨 嘀咕 嘟囔 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