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 锦绣林海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上)

一、常见题型:

1、仔细品味某个句子,或从文中选出最欣赏的一句,说说感受/好在哪里/写法有何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作批注(可从句子的含义、修辞的效果等角度简析);

2、要求从给出的两句话中选一句放在文章的某个位置,并说说理由;

3、有时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也要根据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进行。

二、解题技巧点拨:

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答题时将其点明;(见九年级上册附录《常用修辞格简表》)

2、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重点(练习一)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排比、反复、对偶;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设问和反问。

具体来说,比喻用于描写事物时,可使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可爱可亲。

夸张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设问句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制造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即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3、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分析。——难点(重新分析练习一的1、2、5,引出练习二) 小结:

1、对修辞及其作用意义定位以后,以句子字面意义理解为基础,重点分析修辞的使用,再联系上下文或背景、全文主旨、中心形象或人物心理、情感等全面分析,准确把握。

2、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有的放矢。

3、答题句式参考:

这个词(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或某种道理),或突出强调了……,渲染了/营造了……(氛围),烘托了/衬托了……(与中心形象和人物情感有关)。

三、答案示例:

修辞品句练习一

1、2005年浙江中考《生死胡杨》题目: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入手,参考示例,为后面的画线句子加上批注。

示例: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 ——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的特点。

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 批注:

2、2005漳州中考

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不知什么时候,潮湿的泥土里出现了一粒种子。它个头不大,蜷缩着身子,头发蓬松且一脸泥垢,像一个历经岁月磨难的孤儿被遗弃在荒野里,它是那样平庸,甚至还显得有些丑陋。这粒种子的形象果然招致大家的非议。

3、请赏析黑龙江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这句话。

4、

阳光地带

春季的一天下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请说说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请说说句子用了什么修辞,体会其中包含的语气和感情。

练习一答案示例:

1、 《生死胡杨》

(1)这个句子突出了八月的南疆非常热。 ——黄宇标、许爱娣

(2)用了比喻的手法,让句子更为生动/形象。——黄裕东、黄宝意、陈之恒

(3)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八月南疆的特点

/

戈壁滩的气候特点。——谭欣欣

(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胡杨生长的恶劣环境表现出来,衬托出胡杨生命力的顽强。——叶嘉慧、郑惠珍

(5)这个比喻句把大漠比作锅,把砂砾比作热炒的花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戈壁滩的炎热/炙热。

——霍静雯、张伟灵、陈晋仁

2、《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1)对种子的描写形象生动,更能表现它当时的样子。——盛婷

(2)用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到种子一开始的丑陋与平庸,显得生动形象。 ——黄诗敏、陈映婷

3、请赏析黑龙江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这句话。

(1)这句话写出了黑龙江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罗婷芬

(2)这句话写出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谭玉仪

(3)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李嘉琪、岑泳欣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 锦绣林海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上)

一、常见题型:

1、仔细品味某个句子,或从文中选出最欣赏的一句,说说感受/好在哪里/写法有何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作批注(可从句子的含义、修辞的效果等角度简析);

2、要求从给出的两句话中选一句放在文章的某个位置,并说说理由;

3、有时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也要根据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进行。

二、解题技巧点拨:

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答题时将其点明;(见九年级上册附录《常用修辞格简表》)

2、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重点(练习一)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排比、反复、对偶;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设问和反问。

具体来说,比喻用于描写事物时,可使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可爱可亲。

夸张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设问句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制造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即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3、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分析。——难点(重新分析练习一的1、2、5,引出练习二) 小结:

1、对修辞及其作用意义定位以后,以句子字面意义理解为基础,重点分析修辞的使用,再联系上下文或背景、全文主旨、中心形象或人物心理、情感等全面分析,准确把握。

2、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有的放矢。

3、答题句式参考:

这个词(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或某种道理),或突出强调了……,渲染了/营造了……(氛围),烘托了/衬托了……(与中心形象和人物情感有关)。

三、答案示例:

修辞品句练习一

1、2005年浙江中考《生死胡杨》题目: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入手,参考示例,为后面的画线句子加上批注。

示例: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 ——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的特点。

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 批注:

2、2005漳州中考

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不知什么时候,潮湿的泥土里出现了一粒种子。它个头不大,蜷缩着身子,头发蓬松且一脸泥垢,像一个历经岁月磨难的孤儿被遗弃在荒野里,它是那样平庸,甚至还显得有些丑陋。这粒种子的形象果然招致大家的非议。

3、请赏析黑龙江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这句话。

4、

阳光地带

春季的一天下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请说说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请说说句子用了什么修辞,体会其中包含的语气和感情。

练习一答案示例:

1、 《生死胡杨》

(1)这个句子突出了八月的南疆非常热。 ——黄宇标、许爱娣

(2)用了比喻的手法,让句子更为生动/形象。——黄裕东、黄宝意、陈之恒

(3)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八月南疆的特点

/

戈壁滩的气候特点。——谭欣欣

(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胡杨生长的恶劣环境表现出来,衬托出胡杨生命力的顽强。——叶嘉慧、郑惠珍

(5)这个比喻句把大漠比作锅,把砂砾比作热炒的花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戈壁滩的炎热/炙热。

——霍静雯、张伟灵、陈晋仁

2、《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1)对种子的描写形象生动,更能表现它当时的样子。——盛婷

(2)用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到种子一开始的丑陋与平庸,显得生动形象。 ——黄诗敏、陈映婷

3、请赏析黑龙江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这句话。

(1)这句话写出了黑龙江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罗婷芬

(2)这句话写出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谭玉仪

(3)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李嘉琪、岑泳欣


相关内容

  • [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
  • 一. 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 ...

  • 初一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 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 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 替换法: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 ...

  •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文体特征 1.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 ...

  • 大阅读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 大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审题.答题三大关键步骤 文学类阅读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以传记和新闻为主. 答题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 ...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 现 代 文 阅 读 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南平剑津中学 张建芳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很多师生共同担忧的考查内容之一,冲刺复习期间,就中考现代文的考点和答题技巧与方法进行以下归纳. 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2.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

  • 高考散文阅读突破
  •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的内涵 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和其他 ...

  •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1.要端正态度 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 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 2.要有浓厚的兴趣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 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 3. ...

  • 散文阅读1
  • 散文阅读 考什么 散文阅读时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大多在15分左右. 考查内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我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线索,理清思路 3.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从修辞的角度欣赏句子 5.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6.理解文章抒发的感情和抒情方式 常考题型与解 ...

  •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