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手抄报内容:大篆

  大篆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2]《说文解字[1]·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铜器 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大篆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2]《说文解字[1]·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铜器 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相关内容

  • 大篆与小篆的关系及风格异同
  • 中华文明是独特的.伟大的文明.世界上所有国家当中,只有中华文化自始至终.没有间断的被传承了下来,也只有"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从古代一直演变而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是对世界文化 ...

  • 汉字的演变 微课教学设计
  • 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2. 能力与方法 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 ...

  •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
  •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 (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 ...

  • 汉字字体演变
  •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 ...

  • 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 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摘要: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商周甲骨文.金文转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的符号.二,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变化,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打破 ...

  • 阅读与作文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字为书之基 文/烨子 ①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青铜器就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几乎是在青铜器产生的同时,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钟鼎之上.这种青铜钟鼎之上的文字,被后人称为"钟鼎文".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因此这种文字又被 ...

  • 文字的演变
  • 文字的演变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中国的汉字更是寓意丰富,从远古的甲骨文,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如今的汉字. 首先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

  • 古汉语文字学
  • 古汉语文字学 张珊珊 第一部分:试题分析 一.题型介绍 本次考试共设以下几种题型: 1. 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2. 解释术语(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3. 将下列著者名与书名连线(共7分) 4. 简述题(共19分) 5. 简述题(共20分) 6. 指出下列汉字的部首及其本 ...

  • 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的几点心得
  • 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的几点心得 --以<马的世界>为例 太兴初中·语文· 赵晓蓉 主要内容:重视语文活动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关键词:内容 原则 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