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游园惊梦

情不知所从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能够经得起大浪淘沙,自有其弥足珍贵之处。

一段时间以来,很喜欢去搜索很多与《游园惊梦》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这还是起源于春节期间看到了于丹讲解的《游园惊梦》电视系列片。片子整体剪辑的很好,于丹的讲解,配以不同的昆曲表演,相得益彰。虽然对于观众而言,只是看到了凤毛麟角,也不由得被昆曲的美仑美奂所折服。真不知道,于丹竟一直是一个昆曲戏迷,有童子功,是很深厚的欣赏水准。

她讲到了昆曲的深情之美,以《玉簪记》里的《琴挑》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梦幻之美,以《牡丹亭》里最著名的《惊梦》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悲壮之美,以《关大王单刀赴会》里的《刀会》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苍凉之美,以《宝剑记》里的《夜奔》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诙谐之美,以《孽海记.下山》里的《思凡》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灵异之美,以《钟馗嫁妹》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风雅之美,以《千金记》为例。

于丹讲解这些昆曲时,能感觉到她是从小看戏浸润其中的情感,而我们只是初识庐山之美,很容易就被昆曲的化妆、布景、色彩、唱腔、动作等等所惊艳。对于现代人而言,能够深解昆曲之美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高科技和高信息化时代已经让人们失去了享受慢生活的条件和心情。所以中国的戏曲文化虽然是文化瑰宝,也正在慢慢地流失很多的观众。

就是因为于丹的这七场昆曲讲解,从不喜欢戏曲的我,非常想看看昆曲的经典曲目《牡丹亭》。

网络世界的美好就在于此,在网上搜索了很多有关昆曲《牡丹亭》的视频和文字,越看越有意思。特别喜欢的是白先勇倡导的青春版《牡丹亭》,看了关于这部青春版《牡丹亭》的记录片,从艰辛的准备到台北首演,到最后一百场北京演出,每一场都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特别是激发了很多年轻人对于昆曲的热爱。其间也在海外演出了十几场,把中国的昆曲文化传播到西方,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昆曲之美。

看了这些记录片,很深刻地感受到,白先勇先生对于昆曲艺术的传播,真可谓功不可没。他讲到自己因为对昆曲的热爱和自小浸润在昆曲中的美好感受,所以非常想把这样美好的文化瑰宝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所以他采取了青春版《牡丹亭》这样一个版本,在其中借鉴了现代艺术的精华,把昆曲《牡丹亭》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

我想,自己就是一个零昆曲知识的人,但是在看了九个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之后,一样会深深地被感染,感受着中国古老昆曲的唱腔、服装、化妆、布景等等的精美,叹为观止。

《牡丹亭》讲述了一个从不出闺房的妙龄女子杜丽娘,在春暖花开的后花园里赏花怜花,惜花咏花。一场春眠里,与一年轻英俊的书生柳梦梅相遇相怜,万般柔情,千般不舍,醒来却是一场空。后来,杜丽娘为一场春梦而逝,其实也是为情而逝。最终的结局是美好的,杜丽娘以鬼身重返人间,与考中了状元的柳梦梅相逢相知,喜结良缘。

《牡丹亭》的故事是不真实的,它只是一个大胆的梦幻式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却又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使现在看《牡丹亭》,也很惊讶汤显祖在那个年代,能够用如此大胆而浪漫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一个“情”字,还是深深地感叹经典艺术的无穷魅力。

白先勇先生选取《牡丹亭》这样一部有代表性的昆曲曲目制作青春版,自有其深意。《牡丹亭》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一个“情”字,这是中外、古今可以共鸣的心灵感怀。就象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恩来就曾经让人翻译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中外古今人们的情怀是相同的。就象那句“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斯言如是!

看了青春版《牡丹亭》,才知道为什么《游园惊梦》最为著名,因为它是整版《牡丹亭》的画心,承载和延续着《牡丹亭》的“情”字,贯穿着整个主题。

除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个男女主角,杜丽娘的丫鬟春香、石道姑、判官、杜父、杜母等,把昆曲的不同角色刻划得惟妙惟肖,正是那句话,“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点,虽然角色小,却一样可以很出彩。就象绿叶衬红花一样,烘托着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情”意绵绵。

看了这一段时间以来,会特别理解青春版《牡丹亭》一百场表演几乎场场爆满的原因,其实除了资深的昆曲爱好者以外,更多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人,一定是和我一样零昆曲基础的人,但是一样会很快地被感染,被中国古老戏曲文化深深地折服。

但是在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过程中,也会意识到这样慢节奏的艺术形式,的确是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了。应该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最适合的发展时期,一定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深刻的关系。就象唐诗、宋词、元曲,再想回到那样辉煌的年代是绝然不可能了,但是也不影响那些经典的艺术瑰宝流传至今。

象昆曲的一句句唱腔慢慢地唱来,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体会它的美,我在听的过程中也深有同感。如果偶尔听听,还是可以的,而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听昆曲,在当今社会的确是不会被大众接受的事实。但是,这样美好的昆曲艺术形式还是应该保留一些最精美的曲目,让年轻人能够有机会欣赏。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偶尔能够有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心情去体会一下古典艺术的美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昆曲虽然已经不可能成为当今的主流文化,但是一定不要完全地放弃,而应该象白先勇先生所做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最精髓的昆曲艺术保留下来,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品味。

因为于丹讲解的七集《游园惊梦》开始欣赏昆曲,因为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欣赏《游园惊梦》,因为《牡丹亭》开始欣赏更多的戏曲表现形式。多一种欣赏角度,就多一份心灵感受。在欣赏昆曲的同时,感受着艺术的美好,感受着心灵的安静。

感谢古老的昆曲文化瑰宝,让现代人依然可以享受经典艺术之美。

情不知所从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能够经得起大浪淘沙,自有其弥足珍贵之处。

一段时间以来,很喜欢去搜索很多与《游园惊梦》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这还是起源于春节期间看到了于丹讲解的《游园惊梦》电视系列片。片子整体剪辑的很好,于丹的讲解,配以不同的昆曲表演,相得益彰。虽然对于观众而言,只是看到了凤毛麟角,也不由得被昆曲的美仑美奂所折服。真不知道,于丹竟一直是一个昆曲戏迷,有童子功,是很深厚的欣赏水准。

她讲到了昆曲的深情之美,以《玉簪记》里的《琴挑》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梦幻之美,以《牡丹亭》里最著名的《惊梦》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悲壮之美,以《关大王单刀赴会》里的《刀会》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苍凉之美,以《宝剑记》里的《夜奔》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诙谐之美,以《孽海记.下山》里的《思凡》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灵异之美,以《钟馗嫁妹》为例;

她讲到了昆曲的风雅之美,以《千金记》为例。

于丹讲解这些昆曲时,能感觉到她是从小看戏浸润其中的情感,而我们只是初识庐山之美,很容易就被昆曲的化妆、布景、色彩、唱腔、动作等等所惊艳。对于现代人而言,能够深解昆曲之美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高科技和高信息化时代已经让人们失去了享受慢生活的条件和心情。所以中国的戏曲文化虽然是文化瑰宝,也正在慢慢地流失很多的观众。

就是因为于丹的这七场昆曲讲解,从不喜欢戏曲的我,非常想看看昆曲的经典曲目《牡丹亭》。

网络世界的美好就在于此,在网上搜索了很多有关昆曲《牡丹亭》的视频和文字,越看越有意思。特别喜欢的是白先勇倡导的青春版《牡丹亭》,看了关于这部青春版《牡丹亭》的记录片,从艰辛的准备到台北首演,到最后一百场北京演出,每一场都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特别是激发了很多年轻人对于昆曲的热爱。其间也在海外演出了十几场,把中国的昆曲文化传播到西方,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昆曲之美。

看了这些记录片,很深刻地感受到,白先勇先生对于昆曲艺术的传播,真可谓功不可没。他讲到自己因为对昆曲的热爱和自小浸润在昆曲中的美好感受,所以非常想把这样美好的文化瑰宝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所以他采取了青春版《牡丹亭》这样一个版本,在其中借鉴了现代艺术的精华,把昆曲《牡丹亭》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

我想,自己就是一个零昆曲知识的人,但是在看了九个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之后,一样会深深地被感染,感受着中国古老昆曲的唱腔、服装、化妆、布景等等的精美,叹为观止。

《牡丹亭》讲述了一个从不出闺房的妙龄女子杜丽娘,在春暖花开的后花园里赏花怜花,惜花咏花。一场春眠里,与一年轻英俊的书生柳梦梅相遇相怜,万般柔情,千般不舍,醒来却是一场空。后来,杜丽娘为一场春梦而逝,其实也是为情而逝。最终的结局是美好的,杜丽娘以鬼身重返人间,与考中了状元的柳梦梅相逢相知,喜结良缘。

《牡丹亭》的故事是不真实的,它只是一个大胆的梦幻式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却又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使现在看《牡丹亭》,也很惊讶汤显祖在那个年代,能够用如此大胆而浪漫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一个“情”字,还是深深地感叹经典艺术的无穷魅力。

白先勇先生选取《牡丹亭》这样一部有代表性的昆曲曲目制作青春版,自有其深意。《牡丹亭》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一个“情”字,这是中外、古今可以共鸣的心灵感怀。就象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恩来就曾经让人翻译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中外古今人们的情怀是相同的。就象那句“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斯言如是!

看了青春版《牡丹亭》,才知道为什么《游园惊梦》最为著名,因为它是整版《牡丹亭》的画心,承载和延续着《牡丹亭》的“情”字,贯穿着整个主题。

除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个男女主角,杜丽娘的丫鬟春香、石道姑、判官、杜父、杜母等,把昆曲的不同角色刻划得惟妙惟肖,正是那句话,“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点,虽然角色小,却一样可以很出彩。就象绿叶衬红花一样,烘托着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情”意绵绵。

看了这一段时间以来,会特别理解青春版《牡丹亭》一百场表演几乎场场爆满的原因,其实除了资深的昆曲爱好者以外,更多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人,一定是和我一样零昆曲基础的人,但是一样会很快地被感染,被中国古老戏曲文化深深地折服。

但是在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过程中,也会意识到这样慢节奏的艺术形式,的确是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了。应该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最适合的发展时期,一定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深刻的关系。就象唐诗、宋词、元曲,再想回到那样辉煌的年代是绝然不可能了,但是也不影响那些经典的艺术瑰宝流传至今。

象昆曲的一句句唱腔慢慢地唱来,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体会它的美,我在听的过程中也深有同感。如果偶尔听听,还是可以的,而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听昆曲,在当今社会的确是不会被大众接受的事实。但是,这样美好的昆曲艺术形式还是应该保留一些最精美的曲目,让年轻人能够有机会欣赏。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偶尔能够有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心情去体会一下古典艺术的美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昆曲虽然已经不可能成为当今的主流文化,但是一定不要完全地放弃,而应该象白先勇先生所做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最精髓的昆曲艺术保留下来,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品味。

因为于丹讲解的七集《游园惊梦》开始欣赏昆曲,因为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欣赏《游园惊梦》,因为《牡丹亭》开始欣赏更多的戏曲表现形式。多一种欣赏角度,就多一份心灵感受。在欣赏昆曲的同时,感受着艺术的美好,感受着心灵的安静。

感谢古老的昆曲文化瑰宝,让现代人依然可以享受经典艺术之美。


相关内容

  • 昆曲名段昆曲牡丹亭昆曲游园惊梦经典版
  • 张继青电影版昆曲<牡丹亭> 昆曲长生殿洪雪飞 昆曲侯少奎刀会 昆曲潘金莲梁谷音计镇华刘异龙成志雄 昆剧朱买臣休妻烂柯山张继青1998实况江苏省昆剧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1960言慧珠俞振飞梅兰芳 玉簪记岳美缇张静娴 第十九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佩花晚会 昆曲<血手记>片段 昆曲& ...

  • 堂吉诃德的形象分析及意义_李彦美
  • 外国文学研 究 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行.第一次单枪匹 堂吉诃德的形象分析及意义 李彦美 杨 洁 姜 宇 wai guo wen xue yan jiu 马,第二次开始带上了邻居桑丘,这是一位装束粗俗.机灵乐观的矮胖侍从,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三次出行,他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美丽的 ...

  • 浅探白先勇戏剧[游园惊梦]文化系统中文本与功能的构建作用
  • 摘要:符号学家洛特曼在80年代突破结构主义符号学及语言学藩篱,从文化.历史.社会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探究.其中文本作为其理论核心对文化系统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功能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样也为文本文化的形成.推动构成一定影响.白先勇先生创作的戏剧<游园惊梦>由小说改编而来,属于洛特 ...

  • 试论[〈游园惊梦〉的写作意义和引申含义]中运用的批评方法
  • 摘 要:欧阳子的<〈游园惊梦〉的写作意义和引申含义>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批评方法及批评理论对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做了细致详尽的分析,本文对欧阳子主要采用的新批评理论方法和精神分析批评法两种批评方法的运用及其利弊做出分析. 关键词:游园惊梦:新批评:精神分析 作者简介:朱蕾(1 ...

  • 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 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张守华 摘要:白先勇是台湾文坛的翘楚.他的作品构思精细,形式严整.底蕴丰厚,气韵贯通.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具有超拔脱俗的独特艺术魅力.白先勇的小说之所以受到大陆及海外包括作家在内的广大读者的推崇.除了他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命运故事.还在 ...

  • 广播稿节目策划
  • 广播站节目策划(2)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心雕龙>节目,我是主持人郑尧. 在这个世界,生活节奏快得让人无法想象,甚至让人窒息,压抑.它让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我们要寻找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放慢生活的脚步,一起看看身边的小小的美好.今天,我们来把最初的精华找回,一 ...

  • 浅析昆剧[牡丹亭·游园]的结构与表演
  • [摘 要]昆剧源于江苏昆山一带,是一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牡丹亭>是明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昆剧中常演不衰的剧目,经过张三梦等人的演绎,成为经典.2004年,由白先勇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校园,引起轰动,使人们不禁重新审视昆剧.本文从昆剧 ...

  • 中国戏曲教案
  • 中国戏曲 一.中国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梨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 ...

  • 语言+实用文本阅读(38)
  • 训练三十八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学校设定教学课程及其内容,要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学生出现因学习内容过多而造成的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等现象. .... B.原以为莫言这次去斯德哥尔摩能脱稿"裸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