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

数的作用。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 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 的5%的水平。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

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

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案例三:蜜蜂的寓言

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

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他们的老蜂王去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开始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凯恩斯在这则寓言的启示下,建立了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由此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从而建立了宏观经济学。

问题:

1、分析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说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构架。 案例四:财政政策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 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

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 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 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问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

2、根据上面的资料,说明利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手段有哪些?

3、财政政策实施中有哪些制约因素?

案例五:美国1982年衰退中的货币政策

1979年美国的年通货

膨胀率上升到13%,对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决定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次通货膨胀。与以往不同的是,美联储倾向于关注准备金和货币供给的增长,而不是利率,以便能够迅速降低通货膨胀。

通过这次政策,美国的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减少,利率上升到自南北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及其他利率敏感性支出显著减少。这次政策确实对抑制通货膨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到

1982年为止,通货膨胀率已降低到4%。

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过于严厉,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失业率超过了10%。

问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

2、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局限性有哪些? 案例六:战争与经济

9.11”之后,美英两国

对阿富汗发动了军事打击。战争对经济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不少人希望美国军火商能得到大量的坦克和飞机订单,通过军事支出的增加,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就业情况也会因许多人应征上前线而得到缓解,美国股市乃至经济借此一扫晦气。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越战和海湾战争不同。20世纪60年代末期,联邦政府的巨额国防开支和非国防开支,使本来已很强劲的私营部门总需求进一步增强,并积聚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压力在整个70年代也未能得到充分缓解。此后一直到80年代末期,大部分经济决策的主要任务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相反,海湾战争却引发了一次经济衰退,这是“沙漠盾牌行动”初期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所导致的结果。但由于当时军队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并不是依靠投资在未来实现的,所以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但阿富汗战争同以往迥异。首先,不太可能像海湾战争那样动用

大规模地面部队。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抗隐蔽敌人的战争将主要通过非常规手段进行,与此相关的国防资源大多是军备库存中所没有的,需要新的开支计划,这对经济中的总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题:

1、解释一国的总需求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军费支出的增加对总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案例七:石油与经济

原油是生产许多物品和劳务的关键投入,它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存在一个主要利用石油生产许多产品的国家,该国经济中一些大的波动就主要源于石油价格的变化。

70年代中期,为了阻止石油价格的不断降低,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组成了一个卡特尔组织——欧佩克。欧佩克成功地提高了石油价格:从1973年到197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倍还多。石油输入国情况就不同了,由于石油供给的减少和石油价格的上升,这些国家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它产品的企业成本迅速上升,而产品的价格不能同步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这些企业都大量减少产量,或者干脆停业或破产。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总供给曲线,说明影响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各种因素。

2、说明上述石油价格上升对总供给的影响机制。 案例八:世界财政部长会议

主题发言讨论的是市场经济国家所经历的问题。发言总结了各国在过去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深刻分析了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所概括的通货膨胀的危害有:价格上升;降低一国的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并进而产生失业。各国财长说到通货膨胀的危害时,都是满面忧思,很明显,许多国家都深受通货膨胀之害。

一位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国家的代表对此感到有些迷惑。他所在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以至于没有任何失业,而工资又很低,因而也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他被告知,他的国家进一步发展将会遇到这些问题,通货膨胀将会首先出现。由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当厂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时,劳动力供给将会紧张,因而为了雇用到工人,某些厂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通货膨胀的过程就会开始。或者这种影响持续增加导致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从而国内产品生产减少。

问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问题?

2、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

3、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案例九:宏观经济政策与失业率

较高的状态(9%左右),欧洲

的失业率也急剧上升而且保持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15%左右)。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通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今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考虑到各国情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保持低利率和低通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

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案例十:世界经济增长

2001年7月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西方七国财政部长会议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

据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报道,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意大利的财政部长或经济部长7月在罗马举行的会议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或许将比人们原先估计的要略慢些,但它

总体增长的态势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今年西方七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情况,与会者认为,在西方七国中,今年美国经济增幅将明显减小,而今年欧盟经济增长将高于美国,这是最近十年来欧盟经济增长首次超过美国。但与会者同时也指出,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德国今年经济增幅将小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数。今年日本经济能否增长,与会者在讨论时未给予积极或乐观的评价。

问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该如何衡量?

2、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案例十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大事,也是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重要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不平衡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南北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加深,人类财富正日益集中到世界少数富国和富人手中。因此,不少成员国希望联合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各国制订法规,以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安南在报告中敦促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力争在2015年以前帮助10亿人口摆脱贫困。报告还要求发达国家对贫穷国家的产品敞开大门,减免其债务负担,并向其提供经济援助。

(二)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时候,反增长的游说主要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然而,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其支持的范围从某些大

学的派别扩展到国会的下议院。游说争论的中心主要与空气污染有关。污染是增长的副产品,特别是某些条件放松以及某种经济活动有多种副产品时,污染情况就更严重。工业污染主要包括空气和水的污染,也包括噪音以及对自然风景的污染。

问题:

1、说明经济增长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2、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案例十二:里根与供给学派

济中的供给面而被称为“供给学派”,与强调总需求的凯恩斯经济学形成对照。供给学派认为,有效抵御通胀的方法是移动总供给曲线,因此他们促成了1981年的减税,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刺激经济中的供给,从而降低通胀水平。他们认为,当时的税务制度削弱了经济发展动力。工人们工作的越来越不努力,因为他们劳动的边际所得中被政府拿走的部分越来越大。与此相似,因为税收的消极作用,企业投资越来越少,居民存的钱也越来越少而不是相反。在减税的同时,里根政府大幅度削减民用支出特别是社会福利支出。里根政府的另外一项政策措施就是精简规章制度。

里根执政的前几年,通胀得到了控制,但是总体来说,通胀的抑制应归功于需求的变动,而不能将其归功于产出的增加,实际上产出的增加很少,并且这种抑制是以巨大的经济衰退为代价的。即使企业由于税收的减少而增加投资,但在此之前,为投资增加的支出首先对

需求方造成了正面的影响,这就更加剧了通胀。增加产出的实现可能要好几年,但是到了那个时候,通货膨胀恐怕已经不可收拾了。 问题:

1、说明供给学派关于税率和税收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2、结合资料列举一下供给学派的主要政策建议。

3、分析一下供给学派的政策会使经济出现哪些问题? 案例十三:经济学家真有那么多的分歧吗?

50年中,我们看到了西方经济学中的若干争论。仅就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而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从理论分析到实证分析都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争论似乎远没有结束,因为争论既没有证明谁是谁非,也没有使得那些坚定的人士改变自己的立场。倒是有一个方面值得注意,那就是争论之后更倾向于综合。

事实上,两大对立的阵营对试图在维护自己“核心”的同时,争取到更多的理论观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大论战再次表明,当面临经济问题与理论的矛盾时,经济学家会通过首先调整围绕基本信念核心的辅助性假设,本能地护卫他们的基本信念的核心;只要有可能,他们将一直这样做。只有没有任何理由再维护这一核心时,他们才会反思自己的信念。

问题:

1、概括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歧。

2、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分歧日益缩小的表现。

案例十四:IS —LM 模型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人们通常运用IS —LM 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并以该模型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但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实践表明,以IS —LM 模型为依据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IS —LM 模型的形状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对IS 曲线斜率的影响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在企业投资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企业自身还不能自觉地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这必然导致企业投资对利率的反应没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敏感,从而导致中国的IS 曲线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IS 曲线陡峭。从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对IS 曲线的影响看,储蓄的超常增长表明,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远远低于在目前收入水平应具有的水平,收入与消费之间已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种失衡必然导致我国的IS 曲线比在正常情况下陡峭。

那么,中国的LM 曲线的斜率如何呢?首先,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中国居民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急剧膨胀,从而打破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稳定关系,使中国的货币交易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再稳定,导致LM 曲线不断趋向平坦。其次,从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对我国LM 曲线斜率的影响看,在目前的中国,由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完善,广大居民缺乏多种投资渠道,利率的变化对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影响并不大,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其对LM 曲线的影响是使LM 曲线比较陡峭。

问题: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在进行政策选择时如何考虑? 案例十四:人民币升值牵制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近几年,金融运行态势良好,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价格基本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然而,由于我国出口势头强劲,国际贸易顺差不断上升,加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国际热钱流入等因素,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2010年末已达3.0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之首。这既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如货币供应量偏大、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等。

商业银行通过结售汇业务获得大量的人民币头寸,加上储蓄的强劲增长,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明显过剩,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上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30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20.68%。银行过剩的资金大多涌入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使得债券收益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房地产价格高涨。这样所形成的市场利率既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实际状况,更不能发挥其作为重要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如果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致的外汇占款刚性增长和货币供应的较快增长导致银行信贷扩张,即出现所谓“宽货币、宽信贷”的现

象,则有可能引致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助长若干行业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不利于进行结构调整,加大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压力。

为对冲外汇占款和调控货币供应量,我国央行主要通过发行票据、正回购等手段,吸纳社会过多的流动性。截至2011年以来,央行票据存量已达35万亿元,并呈快速增长之势,使得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对冲外汇占款的被动工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而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而且央行票据成本高、效率低。因此,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更是缺乏力度,作用有限。

问题: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案例十五:货币和价格的决定

价格指的是一单位的商品能够卖多少钱,或者一单位货币能够买多少单位产品。价格反映的是产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它的一端连接产品,一端连接货币。要知道价格怎样决定,首先要知道货币是什么,及货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货币是以物为对象的一般化要求权,它不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和货币的载体是分离的,货币是货币,货币的载体是货币的载体,它们不是相同的东西。把货币看成是一般等价物的人可能是把货币和货币的载体混为一谈的结果。货币载体可以为货币提供信用,也可以不为货币提供信用。以纸、符号作为货币的载体,它们不能为货币提供信用,因而有人认为纸币是价值符号。相反,以黄金作为货币的载体,由于黄金可以为货币提供信用,因而认为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其实,

黄金也好,纸、符号也好,它们都是货币的载体,而不是货币本身。货币永远是货币,它永远是一般化的要求权。货币的载体则不一样,它今天是纸,明天是符号,昨天则是黄金或贝壳。

货币是一种权利,权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权利就有可能存在货币。权利是不对称的人的关系,只要有人就存在人的关系,只要存在人的不对称关系就存在权利。权利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权利的质文明一点讲是人之间不对称的关系,野蛮一点讲就是人对人的压迫与统治。权利的量是指权利的大小,权利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权利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吗?供给和需求是属于分配领域的东西。权利从来是抢来的,不是分配来的,没有实力,谁会分配权利给你。毛主席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非常正确的。权利的量由人的需要决定,死人没有需要,所以,没有人去统治死人。当人有安全的需要,就有保护你安全的权利,听话就安全,不听话,就不安全,黑社会就是这样获得权利的。

货币作为一般化的要求权,它的量同样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就货币的流通范围而言,如果把货币流通范围的人集合的话,货币的量为零,因为在不考虑黄金和外汇的情况下,贷款永远等于存款加现金,如果把使用货币的人看成是一个人,这时此人的左口袋是存款和现金,右口袋是贷款,左右口袋一合并,货币就是零了。人的需要决定货币的量是以影子货币为基础的,穷人再需要货币,他也无法得到货币。而影子货币又是用影子价格计算产品而得到的货币量,影子货币一是和影子价格有关系,另外和产品的数量有关系。影子价格和价格

有相同的一面,我们是不是会循环论证呢?当然不会,因为影子价格是初始状态任意给定的价格,至于非初始状态下的影子价格,则是前期的价格,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影子价格的变化,由于初始状态的影子价格是任意给定,我们可以一直往前追索,直到不矛盾为止。

货币是由影子货币转换而来的,影子货币转换为货币的过程就是具体的要求权一般化为一般化要求权的结果。货币的流向由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需求级次越高的产品,价格越高,集合人需求级次越低的产品,价格越低。比如房子和牙膏,房子集合人需求级次高,它就比牙膏贵很多。就生产房子和牙膏而言,生产房子的需求级次高于生产牙膏的需求级次,因为造一栋房子的人肯定要比造一盒牙膏的人多,在人既定的情况下,造房子对人的需求级次高于造牙膏。

价格由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需求级次高的产品,价格就高,集合人需求级次低的产品,价格就低。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是变化的,今天高的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明天可能变低。集合人需求级次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价格的变化。集合人需求级次可以是人的平均需求级次,也可以不是集合人平均的需求级次。在分配均匀的情况下,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就是集合人平均的需求级次,在分配不公的情况下,集合人的需求级次由少数人的需求级次决定。

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可以由少数人决定,是因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和派生需求。比如一个3口之家有一套3居室的房子就够了,可是,这家因为有钱,他们买了10套3居室的房子,这10套房子里,

有1套是基本需求,另外9套是派生需求。而有些人因为没有钱,他们一套房子也买不起,显然,能够买多套房子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有人为了欺骗广大的人们,鼓吹需求是真实的,其实,基本需求是真实的,派生需求从来就没有真实过。这些人忘了基本的逻辑,那就是产品即是满足人需要的物品,也是吸收货币的工具。可能有人认为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产品的价格,就是多数人决定产品的价格,这是不对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来就是少数人决定产品的价格,不然,人们凭什么去投机?又凭什么进行资本运作。

需求级次决定产品的价格,它即体现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分配领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广泛使用货币,生产的过程就是分配的过程,这时决定价格的是需求级次,这次是生产者对劳动力的需求级次。由于生产者少,劳动力多,生产者对劳动力的需求级次比较低。生产者需求级次决定劳动力价格为P 。在分配领域,分配产品的人多,决定集合分配者需求级次的是有钱的那部分人,这部分人很可能就是生产者,集合的生产者由于分配的是他们自己的产品,他们自然会将产品的价格提高。

价格的决定,表面上是所谓的供求,实际是集合人的需求级次。需求的基础是需要,决定价格的最终力量是人的需要级次。由于有需要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可以有派生需求,决定价格的直接力量是货币。货币可以来自于生产领域,也可以来自于分配领域,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大部分来自于分配领域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就已经不远了。

问题:分析我国货币供给与商品房价格的关系?

案例十六:从短缺到过剩的转换:我国经济的运行态势

从已有的政策决策以及从各方面的专家论证意见看,人们对下述判断已具有相当的共识,即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已处于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之中。根据20世纪90年代末内贸部对610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求基本平稳的为403种,供大于求的为206 种,供不应求的只有棕榈油一种。除商品供给过剩外,生产能力过剩、资金供给过剩以及劳动力过剩目前在我国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经济过剩的出现是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必然结果。从我国1981~1997年16年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看,最终消费率基本上以平均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由1981年的67.5 %降至1997的54.8%,与70%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显然偏低。最终消费率过低,必然导致国内总需求不足,从而使经济运行中出现过剩。这是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的经济过剩是因为有效供给缺乏,无效供给过多。能创造、适应需求的供给是有效供给,抑制需求的供给就是无效供给。无效供给因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参与市场的交换中,就不能实现由w —g 的“惊险跳跃”,结果就会表现为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有直接关系。几年前,不少人就提出在我国应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消费热点是轿车、住房、旅游等,但“热点”

并未热起来,原因在于价格太高,令消费者望而生畏。以住房而言,目前全国大约有331 万缺房户,但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国商品房累计空臵率很高,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商品房空臵更为严重。

经济过剩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迈进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产品的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价格机制的正位,政策制订者、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市场心理的成熟和理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过剩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问题:分析目前我国消费品和工业品的供求关系?

案例十七:通货膨胀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如果你问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通货膨胀是坏事?他将告诉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剥夺了他辛苦赚来的美元的购买力。当物价上升时,每一美元收入能购买的物品和劳务都少了。因此,看来通货膨胀直接降低了生活水平。

但进一步思考就发现这个回答有一个谬误。当物价上升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者为他们所买的东西支付得多了。但同时,物品与劳务的卖者为他们所卖的东西得到的也多了。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出卖他的劳务,例如他的劳动,而赚到收入,所以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因此,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人们相信这个通货膨胀谬误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货币中性的原理。每年收入增加10%的工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对他自己才能努力的奖励。当6%的通货膨胀率把这种收入增加降低为4%时,工人会感到他应该得到的收入被剥夺了。事实上,实际收入是由实际变量决定的。例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名义收入是由这些因素和物价总水平决定的。如果美联储把通货膨胀从6%降到零,我们工人们每年的收入增加也会从10%降到4%。他不会感到被通货膨胀剥夺了,但他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更快地增加。

如果名义收入倾向于与物价上升保持一致,为什么通货膨胀还是一个问题呢?结果是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相反,经济学家确定了几种通货膨胀的成本。这些成本中的每一种都说明了持续的货币供给增长事实上以某种方式对实际变量有所影响。

问题:分析我国30多年来物价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关系?

案例十八:转型时期应对我国失业问题面临的矛盾

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本土化特征”决定了在解决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时,不可避免要遇到如下几对矛盾:

1.失业理论的滞后与失业问题日益严峻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在失业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劳动力商品属性、劳动力市场、劳动要素配臵、就业、失业、再就业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虽然理论界对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理论和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与思考,但是并未形成理论上的突破,更别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了。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失业理论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与盲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失业规模逐步扩大,失业层面不断加宽,治理失业的难度更加明显。由此,失业理论的滞后与现实问题的严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与对比,这应当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2.政府管制壁垒与劳动力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大一统”式的刚性就业制度,劳动力一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只能通过计划调配。尤其是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更是壁垒森严。在不同行业、企业、事业、行政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规定的政策和条例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许多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的“土政策”的限制。

进入转型时期,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对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臵。而目前我们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事业部门实行的人事制度、劳动管理制度明显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步伐,这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或劳动力单向转移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具有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的市场化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双重转型。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我们不仅存在发展经济学描述的“现代的”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存在着与这一经济结构交错在一起的“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造就了整个社会“农业”和“非农业”的人口结构,它在实际上使农村和占70%以上的农村人口被排斥在了现代工业文明之外。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化是以人口城市化为标志和动力的,而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率缓慢,一方面城市经济不仅难以有效带动农村发展,而且其自身的结构升级也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中,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始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或劳动力的单向转移,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这种转移是与经济转型同步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中的工业涌来时,工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由于其本身开始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增长而逐步下降了。换言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与工业中技术、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同时发生的。这

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转型的同步化,无疑加剧了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4.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国内大量劳动力被“拒之门外”之间的矛盾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国外商品的大举进入,我国面临着进口扩张的极大压力,国内那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和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失业人数趋于增加。

与此不对称的是,由于国外劳务市场并未对外承诺“全方位开放”,因此我国国内大量剩余劳动力相应被“拒之门外”,这种开放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非对称”冲击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思考。

5.人口自然增长与经济增速减缓之间的矛盾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使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仍在1300—1400万之间,这使中国原本沉重的人口包袱更加沉重。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力数量同样也是世界第一,并且增长速度一直很快。据统计,2000年我国劳动力数量为6.77亿左右,比1995年净增4800万,年均增加960万,到2010年将达7.52亿左右,比2000年净增7500万,年均增加750万。

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已从高速扩张转向近年来的自发收缩态势,经济增速明显减缓。而我国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又对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提出了渴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把经济增长与解决就业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问题:分析我国上述五方面矛盾之间的关系?

案例十九:为什么富国的生活水平高?

当你在世界各国旅行时,你会看到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在美国、日本或德国这样的富国,平均每人的收入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这样的穷国平均每人收入的十几倍。这种巨大的收入差异反应在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上。富国有更多的汽车,更多的电话、电视机,更好的营养,更安全的住房,更好的医疗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即使在一个国家内,生活水平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按人均实际GDP 衡量的平均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虽然2%看来并不大,但这种增长率意味着平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由于这种增长,今天的平均收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8倍左右。因此,普通美国人享有比他们的父母、祖父母高的多的经济繁荣。

用什么来解释这些呢?富国如何能确保自己的高生活水平呢?穷国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加快经济增长,以便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呢?这些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分三步进行研究:

第一,我们要考察人均实际GDP 的国际数据。使我们对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程度与增长的差别大小有一个大体了解。第二,我们考察生产率的作用,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特别是,我们要说明一国的生活水平是由其工人的生产率决定的,而且,我们要考虑决定一国生产率的因素。第三,我们要考虑生产率和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

问题: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及其与国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案例二十:我国财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选择

财政赤字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某些阶段上也是扩大公共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的重要方式。从历史上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赤字率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较大的波动,如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赤字率最高分别达到过6%、7.3%、6.0%、3.3%和7.7%,但其长期赤字率则基本稳定在2.5%左右。上述几国过去20年间平均赤字率分别为2.6%、

2.5%、3.1%、2.2%和2.6%。这说明在一定时期根据实际需要实行一些短期的财政赤字,以此换来财政长期的平衡是必要的。归根结底,财政平衡是要以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为基础,脱离经济总体情况的财政平衡既无意义也不可持续。

一般认为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以下几类,一是导致通货膨胀率提高;二是挤出私人投资;三是降低储蓄率进而影响资本形成和长期经济增长率。但是以上这些结论都是在假设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得出的,当经济运行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时,以上这些结论都不能成立。经济运行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的标志是需求不足、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失业率高等。这时增加赤字可以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全体人民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不但不会挤出私人投资,还会由于乘数效应而带动、挤入私人投资。

不仅处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不同性质的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统计中对政府支出没有严格区分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很多分析只是笼统地把政府支出作为非生产性的消费支出,由此得出了高赤字将降低储蓄率、减少资本形成并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率的结论。但实际上,政府投资也可以成为资本形成的重要渠道,这对私人部门发展相对滞后的后发国家更是如此。政府公共投资形成的基础设施是高生产性资本,对一国经济长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从另一方面看,政府的投资支出同时形成了资产,政府总的资产负债状况没有恶化,这和其它性质的政府支出只增加政府债务不增加政府资产的情况迥然不同。从历史上看,政府支出中投资比例较高的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高于其它西方国家,日本长期发行建设国债为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国际上,赤字只为政府投资支出融资的规则被称为黄金法则(GOIDEN RULE)。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财政重建

时实行这一法则,既保证了经济增长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财政状况。英国从1997年也开始采用黄金法则,目前英国已是欧盟成员中财政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

无论是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还是从我国政府的决策机制来看,我国当前都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条件。要积极利用财政政策来促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财政收支的黄金规则应是:赤字只能为公共投资、社会保障基金和重点公共服务领域融资,这几项赤字合计最高不应超过当年GDP的5.5%。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最低谷年份,财政赤字最高不能超过5.5%。这是一个既能够积极利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又具有充分谨慎性的比例,美、日、法、意等国历史上都有过财政赤字达到6%左右,而后随着经济的好转又重新实现财政平衡的先例。除黄金规则之外,还应设立一个财政可持续性的原则,以避免债务余额在GDP中的比例失控。这一原则可以表述为当政府债务余额达到GDP的60%左右,应把债务余额增长率和债务利率之和控制在GDP名义增长率之下,这样,债务余额在GDP中的比例就不会继续升高。

问题:分析目前我国的债务结构、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

数的作用。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 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 的5%的水平。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

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

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案例三:蜜蜂的寓言

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

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他们的老蜂王去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开始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凯恩斯在这则寓言的启示下,建立了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由此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从而建立了宏观经济学。

问题:

1、分析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说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构架。 案例四:财政政策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 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

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 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 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问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

2、根据上面的资料,说明利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手段有哪些?

3、财政政策实施中有哪些制约因素?

案例五:美国1982年衰退中的货币政策

1979年美国的年通货

膨胀率上升到13%,对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决定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次通货膨胀。与以往不同的是,美联储倾向于关注准备金和货币供给的增长,而不是利率,以便能够迅速降低通货膨胀。

通过这次政策,美国的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减少,利率上升到自南北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及其他利率敏感性支出显著减少。这次政策确实对抑制通货膨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到

1982年为止,通货膨胀率已降低到4%。

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过于严厉,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失业率超过了10%。

问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

2、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局限性有哪些? 案例六:战争与经济

9.11”之后,美英两国

对阿富汗发动了军事打击。战争对经济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不少人希望美国军火商能得到大量的坦克和飞机订单,通过军事支出的增加,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就业情况也会因许多人应征上前线而得到缓解,美国股市乃至经济借此一扫晦气。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越战和海湾战争不同。20世纪60年代末期,联邦政府的巨额国防开支和非国防开支,使本来已很强劲的私营部门总需求进一步增强,并积聚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压力在整个70年代也未能得到充分缓解。此后一直到80年代末期,大部分经济决策的主要任务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相反,海湾战争却引发了一次经济衰退,这是“沙漠盾牌行动”初期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所导致的结果。但由于当时军队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并不是依靠投资在未来实现的,所以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但阿富汗战争同以往迥异。首先,不太可能像海湾战争那样动用

大规模地面部队。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抗隐蔽敌人的战争将主要通过非常规手段进行,与此相关的国防资源大多是军备库存中所没有的,需要新的开支计划,这对经济中的总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题:

1、解释一国的总需求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军费支出的增加对总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案例七:石油与经济

原油是生产许多物品和劳务的关键投入,它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存在一个主要利用石油生产许多产品的国家,该国经济中一些大的波动就主要源于石油价格的变化。

70年代中期,为了阻止石油价格的不断降低,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组成了一个卡特尔组织——欧佩克。欧佩克成功地提高了石油价格:从1973年到197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倍还多。石油输入国情况就不同了,由于石油供给的减少和石油价格的上升,这些国家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它产品的企业成本迅速上升,而产品的价格不能同步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这些企业都大量减少产量,或者干脆停业或破产。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总供给曲线,说明影响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各种因素。

2、说明上述石油价格上升对总供给的影响机制。 案例八:世界财政部长会议

主题发言讨论的是市场经济国家所经历的问题。发言总结了各国在过去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深刻分析了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所概括的通货膨胀的危害有:价格上升;降低一国的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并进而产生失业。各国财长说到通货膨胀的危害时,都是满面忧思,很明显,许多国家都深受通货膨胀之害。

一位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国家的代表对此感到有些迷惑。他所在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以至于没有任何失业,而工资又很低,因而也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他被告知,他的国家进一步发展将会遇到这些问题,通货膨胀将会首先出现。由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当厂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时,劳动力供给将会紧张,因而为了雇用到工人,某些厂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通货膨胀的过程就会开始。或者这种影响持续增加导致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从而国内产品生产减少。

问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问题?

2、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

3、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案例九:宏观经济政策与失业率

较高的状态(9%左右),欧洲

的失业率也急剧上升而且保持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15%左右)。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通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今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考虑到各国情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保持低利率和低通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

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案例十:世界经济增长

2001年7月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西方七国财政部长会议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

据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报道,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意大利的财政部长或经济部长7月在罗马举行的会议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或许将比人们原先估计的要略慢些,但它

总体增长的态势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今年西方七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情况,与会者认为,在西方七国中,今年美国经济增幅将明显减小,而今年欧盟经济增长将高于美国,这是最近十年来欧盟经济增长首次超过美国。但与会者同时也指出,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德国今年经济增幅将小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数。今年日本经济能否增长,与会者在讨论时未给予积极或乐观的评价。

问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该如何衡量?

2、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案例十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大事,也是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重要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不平衡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南北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加深,人类财富正日益集中到世界少数富国和富人手中。因此,不少成员国希望联合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各国制订法规,以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安南在报告中敦促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力争在2015年以前帮助10亿人口摆脱贫困。报告还要求发达国家对贫穷国家的产品敞开大门,减免其债务负担,并向其提供经济援助。

(二)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时候,反增长的游说主要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然而,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其支持的范围从某些大

学的派别扩展到国会的下议院。游说争论的中心主要与空气污染有关。污染是增长的副产品,特别是某些条件放松以及某种经济活动有多种副产品时,污染情况就更严重。工业污染主要包括空气和水的污染,也包括噪音以及对自然风景的污染。

问题:

1、说明经济增长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2、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案例十二:里根与供给学派

济中的供给面而被称为“供给学派”,与强调总需求的凯恩斯经济学形成对照。供给学派认为,有效抵御通胀的方法是移动总供给曲线,因此他们促成了1981年的减税,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刺激经济中的供给,从而降低通胀水平。他们认为,当时的税务制度削弱了经济发展动力。工人们工作的越来越不努力,因为他们劳动的边际所得中被政府拿走的部分越来越大。与此相似,因为税收的消极作用,企业投资越来越少,居民存的钱也越来越少而不是相反。在减税的同时,里根政府大幅度削减民用支出特别是社会福利支出。里根政府的另外一项政策措施就是精简规章制度。

里根执政的前几年,通胀得到了控制,但是总体来说,通胀的抑制应归功于需求的变动,而不能将其归功于产出的增加,实际上产出的增加很少,并且这种抑制是以巨大的经济衰退为代价的。即使企业由于税收的减少而增加投资,但在此之前,为投资增加的支出首先对

需求方造成了正面的影响,这就更加剧了通胀。增加产出的实现可能要好几年,但是到了那个时候,通货膨胀恐怕已经不可收拾了。 问题:

1、说明供给学派关于税率和税收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2、结合资料列举一下供给学派的主要政策建议。

3、分析一下供给学派的政策会使经济出现哪些问题? 案例十三:经济学家真有那么多的分歧吗?

50年中,我们看到了西方经济学中的若干争论。仅就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而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从理论分析到实证分析都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争论似乎远没有结束,因为争论既没有证明谁是谁非,也没有使得那些坚定的人士改变自己的立场。倒是有一个方面值得注意,那就是争论之后更倾向于综合。

事实上,两大对立的阵营对试图在维护自己“核心”的同时,争取到更多的理论观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大论战再次表明,当面临经济问题与理论的矛盾时,经济学家会通过首先调整围绕基本信念核心的辅助性假设,本能地护卫他们的基本信念的核心;只要有可能,他们将一直这样做。只有没有任何理由再维护这一核心时,他们才会反思自己的信念。

问题:

1、概括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歧。

2、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分歧日益缩小的表现。

案例十四:IS —LM 模型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人们通常运用IS —LM 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并以该模型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但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实践表明,以IS —LM 模型为依据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IS —LM 模型的形状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对IS 曲线斜率的影响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在企业投资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企业自身还不能自觉地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这必然导致企业投资对利率的反应没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敏感,从而导致中国的IS 曲线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IS 曲线陡峭。从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对IS 曲线的影响看,储蓄的超常增长表明,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远远低于在目前收入水平应具有的水平,收入与消费之间已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种失衡必然导致我国的IS 曲线比在正常情况下陡峭。

那么,中国的LM 曲线的斜率如何呢?首先,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中国居民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急剧膨胀,从而打破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稳定关系,使中国的货币交易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再稳定,导致LM 曲线不断趋向平坦。其次,从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对我国LM 曲线斜率的影响看,在目前的中国,由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完善,广大居民缺乏多种投资渠道,利率的变化对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影响并不大,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其对LM 曲线的影响是使LM 曲线比较陡峭。

问题: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在进行政策选择时如何考虑? 案例十四:人民币升值牵制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近几年,金融运行态势良好,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价格基本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然而,由于我国出口势头强劲,国际贸易顺差不断上升,加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国际热钱流入等因素,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2010年末已达3.0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之首。这既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如货币供应量偏大、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等。

商业银行通过结售汇业务获得大量的人民币头寸,加上储蓄的强劲增长,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明显过剩,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上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30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20.68%。银行过剩的资金大多涌入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使得债券收益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房地产价格高涨。这样所形成的市场利率既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实际状况,更不能发挥其作为重要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如果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致的外汇占款刚性增长和货币供应的较快增长导致银行信贷扩张,即出现所谓“宽货币、宽信贷”的现

象,则有可能引致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助长若干行业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不利于进行结构调整,加大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压力。

为对冲外汇占款和调控货币供应量,我国央行主要通过发行票据、正回购等手段,吸纳社会过多的流动性。截至2011年以来,央行票据存量已达35万亿元,并呈快速增长之势,使得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对冲外汇占款的被动工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而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而且央行票据成本高、效率低。因此,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更是缺乏力度,作用有限。

问题: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案例十五:货币和价格的决定

价格指的是一单位的商品能够卖多少钱,或者一单位货币能够买多少单位产品。价格反映的是产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它的一端连接产品,一端连接货币。要知道价格怎样决定,首先要知道货币是什么,及货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货币是以物为对象的一般化要求权,它不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和货币的载体是分离的,货币是货币,货币的载体是货币的载体,它们不是相同的东西。把货币看成是一般等价物的人可能是把货币和货币的载体混为一谈的结果。货币载体可以为货币提供信用,也可以不为货币提供信用。以纸、符号作为货币的载体,它们不能为货币提供信用,因而有人认为纸币是价值符号。相反,以黄金作为货币的载体,由于黄金可以为货币提供信用,因而认为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其实,

黄金也好,纸、符号也好,它们都是货币的载体,而不是货币本身。货币永远是货币,它永远是一般化的要求权。货币的载体则不一样,它今天是纸,明天是符号,昨天则是黄金或贝壳。

货币是一种权利,权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权利就有可能存在货币。权利是不对称的人的关系,只要有人就存在人的关系,只要存在人的不对称关系就存在权利。权利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权利的质文明一点讲是人之间不对称的关系,野蛮一点讲就是人对人的压迫与统治。权利的量是指权利的大小,权利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权利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吗?供给和需求是属于分配领域的东西。权利从来是抢来的,不是分配来的,没有实力,谁会分配权利给你。毛主席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非常正确的。权利的量由人的需要决定,死人没有需要,所以,没有人去统治死人。当人有安全的需要,就有保护你安全的权利,听话就安全,不听话,就不安全,黑社会就是这样获得权利的。

货币作为一般化的要求权,它的量同样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就货币的流通范围而言,如果把货币流通范围的人集合的话,货币的量为零,因为在不考虑黄金和外汇的情况下,贷款永远等于存款加现金,如果把使用货币的人看成是一个人,这时此人的左口袋是存款和现金,右口袋是贷款,左右口袋一合并,货币就是零了。人的需要决定货币的量是以影子货币为基础的,穷人再需要货币,他也无法得到货币。而影子货币又是用影子价格计算产品而得到的货币量,影子货币一是和影子价格有关系,另外和产品的数量有关系。影子价格和价格

有相同的一面,我们是不是会循环论证呢?当然不会,因为影子价格是初始状态任意给定的价格,至于非初始状态下的影子价格,则是前期的价格,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影子价格的变化,由于初始状态的影子价格是任意给定,我们可以一直往前追索,直到不矛盾为止。

货币是由影子货币转换而来的,影子货币转换为货币的过程就是具体的要求权一般化为一般化要求权的结果。货币的流向由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需求级次越高的产品,价格越高,集合人需求级次越低的产品,价格越低。比如房子和牙膏,房子集合人需求级次高,它就比牙膏贵很多。就生产房子和牙膏而言,生产房子的需求级次高于生产牙膏的需求级次,因为造一栋房子的人肯定要比造一盒牙膏的人多,在人既定的情况下,造房子对人的需求级次高于造牙膏。

价格由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需求级次高的产品,价格就高,集合人需求级次低的产品,价格就低。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是变化的,今天高的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明天可能变低。集合人需求级次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价格的变化。集合人需求级次可以是人的平均需求级次,也可以不是集合人平均的需求级次。在分配均匀的情况下,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就是集合人平均的需求级次,在分配不公的情况下,集合人的需求级次由少数人的需求级次决定。

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可以由少数人决定,是因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和派生需求。比如一个3口之家有一套3居室的房子就够了,可是,这家因为有钱,他们买了10套3居室的房子,这10套房子里,

有1套是基本需求,另外9套是派生需求。而有些人因为没有钱,他们一套房子也买不起,显然,能够买多套房子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有人为了欺骗广大的人们,鼓吹需求是真实的,其实,基本需求是真实的,派生需求从来就没有真实过。这些人忘了基本的逻辑,那就是产品即是满足人需要的物品,也是吸收货币的工具。可能有人认为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产品的价格,就是多数人决定产品的价格,这是不对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来就是少数人决定产品的价格,不然,人们凭什么去投机?又凭什么进行资本运作。

需求级次决定产品的价格,它即体现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分配领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广泛使用货币,生产的过程就是分配的过程,这时决定价格的是需求级次,这次是生产者对劳动力的需求级次。由于生产者少,劳动力多,生产者对劳动力的需求级次比较低。生产者需求级次决定劳动力价格为P 。在分配领域,分配产品的人多,决定集合分配者需求级次的是有钱的那部分人,这部分人很可能就是生产者,集合的生产者由于分配的是他们自己的产品,他们自然会将产品的价格提高。

价格的决定,表面上是所谓的供求,实际是集合人的需求级次。需求的基础是需要,决定价格的最终力量是人的需要级次。由于有需要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可以有派生需求,决定价格的直接力量是货币。货币可以来自于生产领域,也可以来自于分配领域,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大部分来自于分配领域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就已经不远了。

问题:分析我国货币供给与商品房价格的关系?

案例十六:从短缺到过剩的转换:我国经济的运行态势

从已有的政策决策以及从各方面的专家论证意见看,人们对下述判断已具有相当的共识,即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已处于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之中。根据20世纪90年代末内贸部对610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求基本平稳的为403种,供大于求的为206 种,供不应求的只有棕榈油一种。除商品供给过剩外,生产能力过剩、资金供给过剩以及劳动力过剩目前在我国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经济过剩的出现是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必然结果。从我国1981~1997年16年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看,最终消费率基本上以平均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由1981年的67.5 %降至1997的54.8%,与70%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显然偏低。最终消费率过低,必然导致国内总需求不足,从而使经济运行中出现过剩。这是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的经济过剩是因为有效供给缺乏,无效供给过多。能创造、适应需求的供给是有效供给,抑制需求的供给就是无效供给。无效供给因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参与市场的交换中,就不能实现由w —g 的“惊险跳跃”,结果就会表现为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有直接关系。几年前,不少人就提出在我国应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消费热点是轿车、住房、旅游等,但“热点”

并未热起来,原因在于价格太高,令消费者望而生畏。以住房而言,目前全国大约有331 万缺房户,但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国商品房累计空臵率很高,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商品房空臵更为严重。

经济过剩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迈进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产品的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价格机制的正位,政策制订者、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市场心理的成熟和理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过剩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问题:分析目前我国消费品和工业品的供求关系?

案例十七:通货膨胀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如果你问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通货膨胀是坏事?他将告诉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剥夺了他辛苦赚来的美元的购买力。当物价上升时,每一美元收入能购买的物品和劳务都少了。因此,看来通货膨胀直接降低了生活水平。

但进一步思考就发现这个回答有一个谬误。当物价上升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者为他们所买的东西支付得多了。但同时,物品与劳务的卖者为他们所卖的东西得到的也多了。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出卖他的劳务,例如他的劳动,而赚到收入,所以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因此,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人们相信这个通货膨胀谬误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货币中性的原理。每年收入增加10%的工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对他自己才能努力的奖励。当6%的通货膨胀率把这种收入增加降低为4%时,工人会感到他应该得到的收入被剥夺了。事实上,实际收入是由实际变量决定的。例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名义收入是由这些因素和物价总水平决定的。如果美联储把通货膨胀从6%降到零,我们工人们每年的收入增加也会从10%降到4%。他不会感到被通货膨胀剥夺了,但他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更快地增加。

如果名义收入倾向于与物价上升保持一致,为什么通货膨胀还是一个问题呢?结果是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相反,经济学家确定了几种通货膨胀的成本。这些成本中的每一种都说明了持续的货币供给增长事实上以某种方式对实际变量有所影响。

问题:分析我国30多年来物价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关系?

案例十八:转型时期应对我国失业问题面临的矛盾

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本土化特征”决定了在解决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时,不可避免要遇到如下几对矛盾:

1.失业理论的滞后与失业问题日益严峻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在失业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劳动力商品属性、劳动力市场、劳动要素配臵、就业、失业、再就业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虽然理论界对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理论和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与思考,但是并未形成理论上的突破,更别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了。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失业理论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与盲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失业规模逐步扩大,失业层面不断加宽,治理失业的难度更加明显。由此,失业理论的滞后与现实问题的严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与对比,这应当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2.政府管制壁垒与劳动力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大一统”式的刚性就业制度,劳动力一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只能通过计划调配。尤其是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更是壁垒森严。在不同行业、企业、事业、行政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规定的政策和条例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许多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的“土政策”的限制。

进入转型时期,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对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臵。而目前我们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事业部门实行的人事制度、劳动管理制度明显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步伐,这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或劳动力单向转移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具有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的市场化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双重转型。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我们不仅存在发展经济学描述的“现代的”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存在着与这一经济结构交错在一起的“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造就了整个社会“农业”和“非农业”的人口结构,它在实际上使农村和占70%以上的农村人口被排斥在了现代工业文明之外。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化是以人口城市化为标志和动力的,而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率缓慢,一方面城市经济不仅难以有效带动农村发展,而且其自身的结构升级也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中,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始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或劳动力的单向转移,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这种转移是与经济转型同步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中的工业涌来时,工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由于其本身开始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增长而逐步下降了。换言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与工业中技术、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同时发生的。这

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转型的同步化,无疑加剧了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4.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国内大量劳动力被“拒之门外”之间的矛盾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国外商品的大举进入,我国面临着进口扩张的极大压力,国内那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和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失业人数趋于增加。

与此不对称的是,由于国外劳务市场并未对外承诺“全方位开放”,因此我国国内大量剩余劳动力相应被“拒之门外”,这种开放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非对称”冲击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思考。

5.人口自然增长与经济增速减缓之间的矛盾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使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仍在1300—1400万之间,这使中国原本沉重的人口包袱更加沉重。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力数量同样也是世界第一,并且增长速度一直很快。据统计,2000年我国劳动力数量为6.77亿左右,比1995年净增4800万,年均增加960万,到2010年将达7.52亿左右,比2000年净增7500万,年均增加750万。

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已从高速扩张转向近年来的自发收缩态势,经济增速明显减缓。而我国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又对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提出了渴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把经济增长与解决就业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问题:分析我国上述五方面矛盾之间的关系?

案例十九:为什么富国的生活水平高?

当你在世界各国旅行时,你会看到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在美国、日本或德国这样的富国,平均每人的收入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这样的穷国平均每人收入的十几倍。这种巨大的收入差异反应在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上。富国有更多的汽车,更多的电话、电视机,更好的营养,更安全的住房,更好的医疗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即使在一个国家内,生活水平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按人均实际GDP 衡量的平均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虽然2%看来并不大,但这种增长率意味着平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由于这种增长,今天的平均收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8倍左右。因此,普通美国人享有比他们的父母、祖父母高的多的经济繁荣。

用什么来解释这些呢?富国如何能确保自己的高生活水平呢?穷国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加快经济增长,以便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呢?这些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分三步进行研究:

第一,我们要考察人均实际GDP 的国际数据。使我们对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程度与增长的差别大小有一个大体了解。第二,我们考察生产率的作用,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特别是,我们要说明一国的生活水平是由其工人的生产率决定的,而且,我们要考虑决定一国生产率的因素。第三,我们要考虑生产率和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

问题: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及其与国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案例二十:我国财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选择

财政赤字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某些阶段上也是扩大公共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的重要方式。从历史上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赤字率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较大的波动,如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赤字率最高分别达到过6%、7.3%、6.0%、3.3%和7.7%,但其长期赤字率则基本稳定在2.5%左右。上述几国过去20年间平均赤字率分别为2.6%、

2.5%、3.1%、2.2%和2.6%。这说明在一定时期根据实际需要实行一些短期的财政赤字,以此换来财政长期的平衡是必要的。归根结底,财政平衡是要以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为基础,脱离经济总体情况的财政平衡既无意义也不可持续。

一般认为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以下几类,一是导致通货膨胀率提高;二是挤出私人投资;三是降低储蓄率进而影响资本形成和长期经济增长率。但是以上这些结论都是在假设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得出的,当经济运行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时,以上这些结论都不能成立。经济运行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的标志是需求不足、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失业率高等。这时增加赤字可以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全体人民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不但不会挤出私人投资,还会由于乘数效应而带动、挤入私人投资。

不仅处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不同性质的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统计中对政府支出没有严格区分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很多分析只是笼统地把政府支出作为非生产性的消费支出,由此得出了高赤字将降低储蓄率、减少资本形成并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率的结论。但实际上,政府投资也可以成为资本形成的重要渠道,这对私人部门发展相对滞后的后发国家更是如此。政府公共投资形成的基础设施是高生产性资本,对一国经济长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从另一方面看,政府的投资支出同时形成了资产,政府总的资产负债状况没有恶化,这和其它性质的政府支出只增加政府债务不增加政府资产的情况迥然不同。从历史上看,政府支出中投资比例较高的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高于其它西方国家,日本长期发行建设国债为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国际上,赤字只为政府投资支出融资的规则被称为黄金法则(GOIDEN RULE)。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财政重建

时实行这一法则,既保证了经济增长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财政状况。英国从1997年也开始采用黄金法则,目前英国已是欧盟成员中财政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

无论是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还是从我国政府的决策机制来看,我国当前都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条件。要积极利用财政政策来促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财政收支的黄金规则应是:赤字只能为公共投资、社会保障基金和重点公共服务领域融资,这几项赤字合计最高不应超过当年GDP的5.5%。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最低谷年份,财政赤字最高不能超过5.5%。这是一个既能够积极利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又具有充分谨慎性的比例,美、日、法、意等国历史上都有过财政赤字达到6%左右,而后随着经济的好转又重新实现财政平衡的先例。除黄金规则之外,还应设立一个财政可持续性的原则,以避免债务余额在GDP中的比例失控。这一原则可以表述为当政府债务余额达到GDP的60%左右,应把债务余额增长率和债务利率之和控制在GDP名义增长率之下,这样,债务余额在GDP中的比例就不会继续升高。

问题:分析目前我国的债务结构、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


相关内容

  • 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 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宰 陈银娥.刘健 (中剞碰强躞蚤浮经齐学院,涮匕武汉430073] 摘要: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一般说来要经过准备.分析讨论和总结评价三个过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存在着 ...

  •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謇曩经济簟>素倒教学中 蓐囊的阀题及对策研究 口何劲 祁春节 (二)案例教材内容不适应 一.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它也是通过 ...

  • 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 摘要: 计量经济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案例教学法是一致的,本文基于案例分析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分析了当前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在内容.方式.支持资源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必须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模型进行精致化和精细化的处理,必须选取恰当案例保证案例分析效果,而提升 ...

  • 公共经济学案例
  • 本书引导部分简明扼要地以纲要形式勾勒公共经济学的框架体系,通俗易懂地解说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为学习和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供了一根非常实用的"拐杖".除第一章外,本书每章后都附有10余个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涉及中央政府,而且涉及地放政府:不仅涉及中国,而且涉及外国. ...

  • 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
  • 摘 要:公共经济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成效如何,对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及提高其解决现实公共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针对<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和考核方 ...

  • 宏观案例1
  • 导论 案例一 结合案例认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历史.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在传统上经济学领域被分为两个次领域.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一个微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租金控制对纽约市住房的影响,外国竞争对美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或者接受 ...

  • 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 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摘 要:宏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校对宏观经济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对班级授课前后调查问卷的分析,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宏观经 ...

  • 2015-2016(1)流通经济学试卷
  • 2015-2016年第一学期<流通经济学> 结课案例分析选题与要求 题目一:运用流通经济学与经济学理论对我国流通产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题目二: 1. 八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案例分析 2. 新发地批发市场经营状况的案例分析 3. 南京(北京)商业街发展案例分析 4. 北京零售业发展现状与发展 ...

  • 独家原创:计量经济学推荐书单(2016版)
  • 导读: 以有温度.有深度的态度,为大家良心推荐十几本计量经济学教材! 全文涵盖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EVIEWS.SPSS.STATA.SAS等方面的教材,堪称最全面.最新的书单. 目录 <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作者:陈强 <EV ...

  • 管理经济学课程大纲
  • MBA 辅助教学资料 管理经济学 M A N A G E R I A L E C O N O M I C S (MBA 适用) <管理经济学>教学大纲(COURSE OUTLINE) 课程编号(COURSE NUMBER): 课程名称(COURSE NAME):管理经济学(MANA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