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10年级的夏天参加了一个大学的科研夏令营。对于这个夏令营,作为家长,我们最初的预期是非常现实的,就是给她一个体验,做出的project(项目)能有助于她下一学 年的科学竞赛,顺便拿到两个大学的学分。没想到到结束时,女儿的收获远远超过这些。 大学为高中生组织的夏令营很多—各种学科(文理),各种水准,各种价格。我们周围很多华人孩子都有去大学夏令营的经历,很多是去西北大学,甚至是哈佛这样价格不菲的令营。我们也想女儿有这样的体验。参加好的夏令营既是对孩子的锻炼,同时有可能对未来申请大学有帮助。在和女儿讨论时我们达成共识,那就是要申请一些有竞争力而花费又不太高的夏令营。
女儿对照各种夏令营的要求(有的要求必须选过某些AP课)申请了3个。这些都是科研型的夏令营,正是女儿的兴趣所在。
申请的过程对孩子是个很好的锻炼——找老师写推荐信,到学校要正式的成绩单, 有的还要写论文。长话短说,女儿最后被其中一个录取了。
这是一个6周的夏令营,费用大约是3000美元(包括吃住),还可以拿到两个大学学分。一共有36个学生,1/3的成员是女孩,60%的成员是10年级的(和我女儿一样大的),剩下的是11年级的。除了美国国肉的,还有来自意大利,土耳其,印度和香港的5个高中生。 每个学生都被分配到一个实验室里跟着研究人员做实验,在夏令营结束时要做研究报告。在申请阶段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由大学来评估。我女儿提的是微生物,最后被分配到一位教授兼儿科医生的实验室里跟着学习做基因方面的研究,具体的方向是分析基因在新生儿兔唇形成中的影响。
夏令营的组织管理都不错。学生住在大学宿舍里。白天他们去各自的实验室,到了晚上,有各种活动,还专门安排一些专家教授的讲座,如怎样写科研报告等等。记得我们把她送去报到的那天,看到日程表上写着当晚的活动是学习打麻将!我一看,赶快给女儿科普,告诉她什么是“中发白”,至于怎么玩我都忘了。
后来听女儿说,周末的时候他们的活动有游泳、打保龄球、看电影、露营、参观博物馆等等。好了,现在来谈谈女儿自己的收获。
在夏令营结束的那天,我们开车去接她。头一天我刚刚从国内回来,还有时差,昏昏欲睡。可是坐在车里,女儿的话就像山间跳动的小溪,兴奋地一刻不停。我强打精神听着,渐渐被她的话吸引了。
女儿说的最多的是带她的教授。教授是他所在领域里的很有名的专家,人也非常好。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生活方武非常健康。在这个实验室里的学生除了女儿之外,都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授安排一个研究生和一个本科生每周和女儿讨论一次,也让她参加每周的小组讨论,这些都对女儿帮助很大。教授说话风趣有耐心,很喜欢女儿提的各种问题。他同时还是一位儿科专家,女儿随他去过产房,看他给刚刚出生的婴儿做检查。一次,教授还让女儿亲手剪下脐带打完结后剩下的那一段,这个经历真是会让女儿终身难忘。,还有一次,教授带她到一间产房门口,但是没有让她进去;因为产妇竟然是个13岁的女孩!而爸爸只有12岁!教授说女孩来自问题家庭,情绪很不稳定,怕看到女儿受刺激。这件事对女儿的触动非常大,引发她很多思考。
在车上,女儿说:“我希望自己以后成为教授这样的人,既是医生,又是科学家,这样能帮助更多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更大。”我心里想说:“那是多难的事,那又是多辛苦的工作和生活!”可是我没有说,我不愿用自己成年人世俗的观念浇灭女儿心中的理想之光。谁没有青春年少过?谁的心不曾被理想点燃过?
后来我和女儿聊天时专门问过她:“你觉得参加夏令营的收获是什么?”女儿说:“我学到了怎样负责任地去做事。”女儿跟我说,在那里,每个学生在实验室里每天工作6小时,可是她大部分都超时,最长一天是9小时,因为她不会把正在做着的工作扔下就走。很多次
她错过了午饭和晚饭。
这6周里做的工作也让女儿意谀到科学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间一次电话里,她很苦恼地说自己的实验进展不顺利。我安慰她:“你看哪个科学家是6个星期就有新发明的?对你来说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收获。”
在夏令营里女儿结识了来自不同地方、和自己有着共同点的高中生,并结下了很深的友谊。结束那天,我们看到女儿和一个个男孩女孩泪流满面地拥抱告别。之后她和几个很上进的孩子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一直保持联系,彼此鼓励,分享学习方面的信息。
夏令营结束后我特别提醒女儿要和教授继续保持联系。后来女儿说她给教授打过电话,谈到自己打算学医。教授告诉她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局限在一个专业方向上,上大学后先开阔眼界,吸取各种知识,然后看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女儿觉得教授说的很有道理。我听了后很感慨,教授这一席话对女儿的作用,胜过父母的千言万语啊!
半年以后当女儿需要教授为她申请的一个项目写推荐信时,教授爽快地答应了。那封信写得非常具体实在,一点没有敷衍了事的味道,让我们非常感激。而女儿在夏令营里的一个好朋友也需要推荐信时,却不敢向自己的教授开口。她说之后一直没有联系,怕教授已经不记得她了。
后来我在一次聚会上见到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也参加了这个夏令营。她问我询问我女儿对夏令营的印象,我回答说很好,因为孩子学到很多东西。那位妈妈说她的儿子的反映很不好,说是没有学到什么。过后,我问女儿,她说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实验内容,还有的到了实验室抽空就打游戏,不到时间就溜回宿舍。女儿说:“我和几个朋友为准备报告会熬到夜里一两点,可是有的男孩子会打游戏到那个时间。”
在同样的夏令营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样的收获,所以家长也要在孩子去之前未雨绸缪,多加提醒引导。
为期6周的夏令营生活让女儿在生活自理、人际交往、个性成长上都有进步、有收获,我们感到去得很值得。
女儿10年级的夏天参加了一个大学的科研夏令营。对于这个夏令营,作为家长,我们最初的预期是非常现实的,就是给她一个体验,做出的project(项目)能有助于她下一学 年的科学竞赛,顺便拿到两个大学的学分。没想到到结束时,女儿的收获远远超过这些。 大学为高中生组织的夏令营很多—各种学科(文理),各种水准,各种价格。我们周围很多华人孩子都有去大学夏令营的经历,很多是去西北大学,甚至是哈佛这样价格不菲的令营。我们也想女儿有这样的体验。参加好的夏令营既是对孩子的锻炼,同时有可能对未来申请大学有帮助。在和女儿讨论时我们达成共识,那就是要申请一些有竞争力而花费又不太高的夏令营。
女儿对照各种夏令营的要求(有的要求必须选过某些AP课)申请了3个。这些都是科研型的夏令营,正是女儿的兴趣所在。
申请的过程对孩子是个很好的锻炼——找老师写推荐信,到学校要正式的成绩单, 有的还要写论文。长话短说,女儿最后被其中一个录取了。
这是一个6周的夏令营,费用大约是3000美元(包括吃住),还可以拿到两个大学学分。一共有36个学生,1/3的成员是女孩,60%的成员是10年级的(和我女儿一样大的),剩下的是11年级的。除了美国国肉的,还有来自意大利,土耳其,印度和香港的5个高中生。 每个学生都被分配到一个实验室里跟着研究人员做实验,在夏令营结束时要做研究报告。在申请阶段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由大学来评估。我女儿提的是微生物,最后被分配到一位教授兼儿科医生的实验室里跟着学习做基因方面的研究,具体的方向是分析基因在新生儿兔唇形成中的影响。
夏令营的组织管理都不错。学生住在大学宿舍里。白天他们去各自的实验室,到了晚上,有各种活动,还专门安排一些专家教授的讲座,如怎样写科研报告等等。记得我们把她送去报到的那天,看到日程表上写着当晚的活动是学习打麻将!我一看,赶快给女儿科普,告诉她什么是“中发白”,至于怎么玩我都忘了。
后来听女儿说,周末的时候他们的活动有游泳、打保龄球、看电影、露营、参观博物馆等等。好了,现在来谈谈女儿自己的收获。
在夏令营结束的那天,我们开车去接她。头一天我刚刚从国内回来,还有时差,昏昏欲睡。可是坐在车里,女儿的话就像山间跳动的小溪,兴奋地一刻不停。我强打精神听着,渐渐被她的话吸引了。
女儿说的最多的是带她的教授。教授是他所在领域里的很有名的专家,人也非常好。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生活方武非常健康。在这个实验室里的学生除了女儿之外,都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授安排一个研究生和一个本科生每周和女儿讨论一次,也让她参加每周的小组讨论,这些都对女儿帮助很大。教授说话风趣有耐心,很喜欢女儿提的各种问题。他同时还是一位儿科专家,女儿随他去过产房,看他给刚刚出生的婴儿做检查。一次,教授还让女儿亲手剪下脐带打完结后剩下的那一段,这个经历真是会让女儿终身难忘。,还有一次,教授带她到一间产房门口,但是没有让她进去;因为产妇竟然是个13岁的女孩!而爸爸只有12岁!教授说女孩来自问题家庭,情绪很不稳定,怕看到女儿受刺激。这件事对女儿的触动非常大,引发她很多思考。
在车上,女儿说:“我希望自己以后成为教授这样的人,既是医生,又是科学家,这样能帮助更多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更大。”我心里想说:“那是多难的事,那又是多辛苦的工作和生活!”可是我没有说,我不愿用自己成年人世俗的观念浇灭女儿心中的理想之光。谁没有青春年少过?谁的心不曾被理想点燃过?
后来我和女儿聊天时专门问过她:“你觉得参加夏令营的收获是什么?”女儿说:“我学到了怎样负责任地去做事。”女儿跟我说,在那里,每个学生在实验室里每天工作6小时,可是她大部分都超时,最长一天是9小时,因为她不会把正在做着的工作扔下就走。很多次
她错过了午饭和晚饭。
这6周里做的工作也让女儿意谀到科学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间一次电话里,她很苦恼地说自己的实验进展不顺利。我安慰她:“你看哪个科学家是6个星期就有新发明的?对你来说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收获。”
在夏令营里女儿结识了来自不同地方、和自己有着共同点的高中生,并结下了很深的友谊。结束那天,我们看到女儿和一个个男孩女孩泪流满面地拥抱告别。之后她和几个很上进的孩子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一直保持联系,彼此鼓励,分享学习方面的信息。
夏令营结束后我特别提醒女儿要和教授继续保持联系。后来女儿说她给教授打过电话,谈到自己打算学医。教授告诉她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局限在一个专业方向上,上大学后先开阔眼界,吸取各种知识,然后看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女儿觉得教授说的很有道理。我听了后很感慨,教授这一席话对女儿的作用,胜过父母的千言万语啊!
半年以后当女儿需要教授为她申请的一个项目写推荐信时,教授爽快地答应了。那封信写得非常具体实在,一点没有敷衍了事的味道,让我们非常感激。而女儿在夏令营里的一个好朋友也需要推荐信时,却不敢向自己的教授开口。她说之后一直没有联系,怕教授已经不记得她了。
后来我在一次聚会上见到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也参加了这个夏令营。她问我询问我女儿对夏令营的印象,我回答说很好,因为孩子学到很多东西。那位妈妈说她的儿子的反映很不好,说是没有学到什么。过后,我问女儿,她说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实验内容,还有的到了实验室抽空就打游戏,不到时间就溜回宿舍。女儿说:“我和几个朋友为准备报告会熬到夜里一两点,可是有的男孩子会打游戏到那个时间。”
在同样的夏令营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样的收获,所以家长也要在孩子去之前未雨绸缪,多加提醒引导。
为期6周的夏令营生活让女儿在生活自理、人际交往、个性成长上都有进步、有收获,我们感到去得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