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的大厅,人们仿佛穿越了一条时空隧道,一下子来到了100多年前蜚声中外的十里洋场。一把古朴的老算盘,一张泛黄的旧纸币,一个斑驳的储蓄罐,不断向观众诉说着金融鼎盛的流金岁月和历史变迁的信息。
追忆百年银行沧桑
银行博物馆的历史馆是展览的主要部分,分上海近代银行业的崛起、国民党政府“四行两局”金融体系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金融业发展三大部分内容,涵盖了上海从开埠至今160多年的银行发展史。
早在银行出现前中国已有早期信用机构——钱庄,钱庄场景中栩栩如生的塑像向参观者展示着当时钱庄员工的工作情况。存折为什么要叫“折”而不叫“本”呢?一本本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折叠式的钱庄存折将告诉您答案。一张钱庄的票据上,盖满了十几个各种各样的印章,有抬头章、押款章、落地章、防伪章、骑缝章等,分别盖在相应的位置,其中有一枚防伪章,上面竟然刻了一篇522字的《朱子家训》,堪称金融印章中的极品。1847年在上海出现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商丽如银行以及随后在上海的数十家外资银行代表了外国资本曾经对中国金融的控制和掠夺,各种外资银行的纸币、钞箱、门牌等实物向观众无声讲述着外资银行曾经的风光无限。1897年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终于迈出了奋进的第一步。还有各种老银行的见证物,比如雕刻精致的行名印章、各类创意十足的银行业务宣传品、美国制造的国民牌旧式银行记账机、上海最早的金融刊物《银行周报》、各种老银行的票据凭证……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代表的“四行两局”垄断金融体系,银行博物馆中陈列有“四行两局”的大量档案史料实物,有银行员工奖惩记录表、孔祥熙题字的《金融法规续编》,还有大量的老银行徽章、业务铜牌、办公用品和员工同人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挑起内战,军费浩大,法币漫无限制发行,恶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银行博物馆陈列有一张面额高达60亿元的纸币,堪称世界金融史之最。这张数额竟有9个零的钞票是当时由新疆省银行于1949年5月10日发行的,按照当时国民党当局的规定,这种60亿元的钞票折合金圆券仅1万元,其实际购买能力,在当时上海市场上,只能买到70粒大米!一套从1948年1月到1949年5月的电车月票,价格竟然涨了2000多万倍!观众参观至此,无不感慨万分。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成为全国集中统一的国家银行,1949年5月30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对上海的金融业进行整顿,接收官僚资本银行、整顿外资金融业、对私营金融业成立公司联营集团。当时人民理财手段较为单一,基本上以各种类型的储蓄为主,支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的金融业更是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银行博物馆陈列有当时人民银行用于检验黄金成色的试金石和对金牌,可以动手操作的第一代杠杆式扎钞机,20世纪80年代条件艰苦的储蓄所场景,上海第一台ATM机,曾随“神舟”五号和杨利伟一同遨游太空的工行信用卡等珍贵展品。
钱币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钱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品种繁多,形成了古钱、铜元、金银币、纸币等门类,具有典型东方钱币文化的特征。银行博物馆的钱币馆以中国钱币发展进程为主线,陈列展出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各类钱币。
在钱币馆的古代钱币部分,陈列着中国最原始的货币——贝币,其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已经使用,由于天然贝的数量不够,还有骨贝、石贝和包着黄金的“包金贝”等人工贝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各种青铜铸币,布币、刀币、圜钱等等,都是由当时的农具演变而来的,像早期的“空首布”,上面的头部,还保留有农具时期装柄的部位,到后期才渐渐演变成“平首布”。秦始皇统一币制,采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孔方兄”的造型也在中国钱币史上沿用到民国。王莽时期曾铸造一种叫“金错刀”的钱币,形状很像现在的钥匙,钱体由刀环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环上文字为“一刀”,柄文为“平五千”三字,其中环文“一刀”二字用黄金嵌错而成,俗称“金错刀”,每枚值五铢钱五千枚。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明朝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发行于洪武年间,纸币的尺寸竟然比一张A4纸还要大,是中国历史上票幅最大的纸币。此外,宋徽宗手书“瘦金体”的御书钱、镏金的“开元通宝”、历代银锭等都是这一展区的珍贵展品。
近代钱币部分,陈列有咸丰年间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因其最后一个字分别是“钞”和“票”,因此也简称作钞票。到了晚清民国时期,逐渐出现了机器铸造的机制币,有各种铜板,以及“龙洋”、“船洋”、“袁大头”等银元。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货币展区,有印着列宁头像、革命口号的纸币,甚至由于当时条件极为艰苦,根据地的纸币还印在布上,一些解放区的纸币,已经印上了毛主席的头像。
新中国钱币部分,陈列有第一套到第五套人民币,其中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完整成套的非常罕见。人民币发展到今天,防伪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为了普及金融科普知识,防范假币,银行博物馆也展出了真伪人民币对比,通过介绍和比较,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了解钱币中的科学。还有各类流通纪念币、金银纪念币、金锭等展品,使参观者产生中国钱币源远流长的遐想。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银行博物馆长期致力于银行历史和文物方面的学术研究,通过本馆专业人员的不断努力,各类学术作品可谓成果丰硕,历年来,编辑出版了《银行博物珍赏》、《金融历史的馈赠》、《凝固的乐章——银行老建筑摄影》、《纸钞精粹——美国钞票公司纸币样本集》、《从钱庄到现代银行》、《汇通天下》等系列大型画册,另外根据馆藏,陆续出版了《银行老照片》、《银行老股票》、《银行老存单》等“老银行”系列学术作品,系统地将银行博物馆专题馆藏进行了梳理,并计划在将来,继续出版老纸币、老文档、老器具、老票据等一系列“老字号”研究成果。
自成立之时起,银行博物馆还创办了馆刊《银行博物》,至今已经连续发行了14年,刊物立足金融文化、银行历史和相关收藏,邀约大量金融界、文博界的专家为刊物撰稿,提升了刊物的质量和学术水准。同时刊物在编辑中力求文字生动,图片资料翔实,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银行博物馆还在《中国城市金融》等多家刊物设立专栏,通过更多的媒体和平台,弘扬银行历史和文化。
2013年,银行博物馆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了《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这是一项历时3年多的重点学术研究项目,全书100余万字,共计收录近代曾开设于中国的中外资银行、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机构和近代金融人物辞目1万余条,许多并不为人所熟知的金融机构和人物亦收录其中,以期在填补空白之余,更充分地展现百年金融的全貌。这是我国首部系统整理近代银行机构人物的专门工具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堪称前无古人之举。
入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的大厅,人们仿佛穿越了一条时空隧道,一下子来到了100多年前蜚声中外的十里洋场。一把古朴的老算盘,一张泛黄的旧纸币,一个斑驳的储蓄罐,不断向观众诉说着金融鼎盛的流金岁月和历史变迁的信息。
追忆百年银行沧桑
银行博物馆的历史馆是展览的主要部分,分上海近代银行业的崛起、国民党政府“四行两局”金融体系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金融业发展三大部分内容,涵盖了上海从开埠至今160多年的银行发展史。
早在银行出现前中国已有早期信用机构——钱庄,钱庄场景中栩栩如生的塑像向参观者展示着当时钱庄员工的工作情况。存折为什么要叫“折”而不叫“本”呢?一本本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折叠式的钱庄存折将告诉您答案。一张钱庄的票据上,盖满了十几个各种各样的印章,有抬头章、押款章、落地章、防伪章、骑缝章等,分别盖在相应的位置,其中有一枚防伪章,上面竟然刻了一篇522字的《朱子家训》,堪称金融印章中的极品。1847年在上海出现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商丽如银行以及随后在上海的数十家外资银行代表了外国资本曾经对中国金融的控制和掠夺,各种外资银行的纸币、钞箱、门牌等实物向观众无声讲述着外资银行曾经的风光无限。1897年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终于迈出了奋进的第一步。还有各种老银行的见证物,比如雕刻精致的行名印章、各类创意十足的银行业务宣传品、美国制造的国民牌旧式银行记账机、上海最早的金融刊物《银行周报》、各种老银行的票据凭证……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代表的“四行两局”垄断金融体系,银行博物馆中陈列有“四行两局”的大量档案史料实物,有银行员工奖惩记录表、孔祥熙题字的《金融法规续编》,还有大量的老银行徽章、业务铜牌、办公用品和员工同人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挑起内战,军费浩大,法币漫无限制发行,恶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银行博物馆陈列有一张面额高达60亿元的纸币,堪称世界金融史之最。这张数额竟有9个零的钞票是当时由新疆省银行于1949年5月10日发行的,按照当时国民党当局的规定,这种60亿元的钞票折合金圆券仅1万元,其实际购买能力,在当时上海市场上,只能买到70粒大米!一套从1948年1月到1949年5月的电车月票,价格竟然涨了2000多万倍!观众参观至此,无不感慨万分。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成为全国集中统一的国家银行,1949年5月30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对上海的金融业进行整顿,接收官僚资本银行、整顿外资金融业、对私营金融业成立公司联营集团。当时人民理财手段较为单一,基本上以各种类型的储蓄为主,支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的金融业更是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银行博物馆陈列有当时人民银行用于检验黄金成色的试金石和对金牌,可以动手操作的第一代杠杆式扎钞机,20世纪80年代条件艰苦的储蓄所场景,上海第一台ATM机,曾随“神舟”五号和杨利伟一同遨游太空的工行信用卡等珍贵展品。
钱币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钱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品种繁多,形成了古钱、铜元、金银币、纸币等门类,具有典型东方钱币文化的特征。银行博物馆的钱币馆以中国钱币发展进程为主线,陈列展出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各类钱币。
在钱币馆的古代钱币部分,陈列着中国最原始的货币——贝币,其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已经使用,由于天然贝的数量不够,还有骨贝、石贝和包着黄金的“包金贝”等人工贝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各种青铜铸币,布币、刀币、圜钱等等,都是由当时的农具演变而来的,像早期的“空首布”,上面的头部,还保留有农具时期装柄的部位,到后期才渐渐演变成“平首布”。秦始皇统一币制,采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孔方兄”的造型也在中国钱币史上沿用到民国。王莽时期曾铸造一种叫“金错刀”的钱币,形状很像现在的钥匙,钱体由刀环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环上文字为“一刀”,柄文为“平五千”三字,其中环文“一刀”二字用黄金嵌错而成,俗称“金错刀”,每枚值五铢钱五千枚。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明朝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发行于洪武年间,纸币的尺寸竟然比一张A4纸还要大,是中国历史上票幅最大的纸币。此外,宋徽宗手书“瘦金体”的御书钱、镏金的“开元通宝”、历代银锭等都是这一展区的珍贵展品。
近代钱币部分,陈列有咸丰年间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因其最后一个字分别是“钞”和“票”,因此也简称作钞票。到了晚清民国时期,逐渐出现了机器铸造的机制币,有各种铜板,以及“龙洋”、“船洋”、“袁大头”等银元。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货币展区,有印着列宁头像、革命口号的纸币,甚至由于当时条件极为艰苦,根据地的纸币还印在布上,一些解放区的纸币,已经印上了毛主席的头像。
新中国钱币部分,陈列有第一套到第五套人民币,其中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完整成套的非常罕见。人民币发展到今天,防伪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为了普及金融科普知识,防范假币,银行博物馆也展出了真伪人民币对比,通过介绍和比较,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了解钱币中的科学。还有各类流通纪念币、金银纪念币、金锭等展品,使参观者产生中国钱币源远流长的遐想。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银行博物馆长期致力于银行历史和文物方面的学术研究,通过本馆专业人员的不断努力,各类学术作品可谓成果丰硕,历年来,编辑出版了《银行博物珍赏》、《金融历史的馈赠》、《凝固的乐章——银行老建筑摄影》、《纸钞精粹——美国钞票公司纸币样本集》、《从钱庄到现代银行》、《汇通天下》等系列大型画册,另外根据馆藏,陆续出版了《银行老照片》、《银行老股票》、《银行老存单》等“老银行”系列学术作品,系统地将银行博物馆专题馆藏进行了梳理,并计划在将来,继续出版老纸币、老文档、老器具、老票据等一系列“老字号”研究成果。
自成立之时起,银行博物馆还创办了馆刊《银行博物》,至今已经连续发行了14年,刊物立足金融文化、银行历史和相关收藏,邀约大量金融界、文博界的专家为刊物撰稿,提升了刊物的质量和学术水准。同时刊物在编辑中力求文字生动,图片资料翔实,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银行博物馆还在《中国城市金融》等多家刊物设立专栏,通过更多的媒体和平台,弘扬银行历史和文化。
2013年,银行博物馆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了《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这是一项历时3年多的重点学术研究项目,全书100余万字,共计收录近代曾开设于中国的中外资银行、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机构和近代金融人物辞目1万余条,许多并不为人所熟知的金融机构和人物亦收录其中,以期在填补空白之余,更充分地展现百年金融的全貌。这是我国首部系统整理近代银行机构人物的专门工具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堪称前无古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