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藤野先生
知识与能力:
l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2. 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藤野先生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要求: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他(她)的事,来印证你的结论。
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藤野先生是谁?
明确: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医学教授。
资料1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2鲁迅心目中的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明确: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认知贯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从鲁迅的文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藤野先生?是他的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激励的先生。
1迅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梳理叙事线索。(提醒应注意的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明确: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
a.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b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c关心实习情况 热情诚恳
d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 求实精神
e临别送照片 真诚友好
2请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横线填上适当的词语。找出依据并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例概括)
参考:
(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白描手法](第6段)
(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第9、10段)
(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第16、17、23等段)
(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11〜15、
21、22、32〜35等段)
3这节课我们着重解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个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第37、38段) 资料2: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巳经不在世了吧?”(1945年去世)
提问:曾经有同学说,这样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现在很多见啊,鲁迅凭什么这么怀念他,还用“伟大”这个词形容他的性格,似乎太轻率了。如果是在如今的时代环境,如今的日本,遇到这样一个老师,会使鲁迅先生如此感激怀念,成为他“最感激的一个”老师吗?这种特别的感激源于什么?
资料3: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总结: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这个异域学生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探究其他事件,理清暗线索
提问;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地概括。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其他一些事情,你能梳理出来吗?
明确: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二、结合分析,主动质疑
反复阅读精彩语句段落,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东京的美好憧憬和顿生失望的心理落差。“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污浊腐朽气氛的厌恶和对东京失望的感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丑行的描写,也为后文写“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
2“(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明确:揭示其心理状态: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他们的政治倾向:效忠满清王朝。这句话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腐朽的精神状态。
3“实在标致极了”在文中指什么?
明确:“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4鲁迅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明确:日暮里:(1)“日暮乡关何处是”——思乡之情,心境落寞凄凉;(2)当时,日本轻蔑地称呼中国为“日落之国”清朝也确已日暮途穷—忧国忧民。
水户:朱舜水反清复明客死的地方——敬仰他的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5“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鲁迅怎样看待日本友人的关心?
明确:“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作者当年在日本仙台是仅有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当地人把他当作稀有的人物;才引来学校教职工的好奇,而对他多加关怀帮助。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
“优待”的原因。鲁迅以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说明此时他内心敏感自卑。
6“匿名信事件”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是一种愤激之辞,这个推理,浅薄荒唐,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为愤慨的感情。
7“看电影”事件:“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明确:(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8“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明确:作者对国人的麻木盲目,思想的不觉悟的痛心疾首。
9“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鲁迅改用文学的解剖刀,写下的是医治内心的药方。
三、掌握内在联系,深层探讨主题
资料4: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弃医从文,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1908年师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一宗旨与次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十分相近,说明两者在反满的立场上是一致的。)
思考:从这些事件中你能否发现文章的另一条叙事线索?
线索:展现思想历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爱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两条线索,两种真挚的感情(爱师和爱国),四个角度,一次思想的改变。
五、拓展延伸
师介绍鲁迅《自题小像》,生有感情地朗诵该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莶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与崇高的爱国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典型事例较多。我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其他事件,逐步整理出文章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这样,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更为清晰明了的认识。
教学目标 2.我的母亲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识记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
2. 培养学生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3.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 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理性思考母爱。
过程
与方
法:
1.
体
会作
者对
母亲
的热
爱、赞
颂、感
激和怀念之情。
2.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3. 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种爱无与伦比,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无法忘记,那就是母亲。是的,母爱是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柔情似水的母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先生饱含深情的《我的母亲》。
二、作者简介
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闻名于世,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是“新月派”创始人之一。
三、整体感知,掌握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请概括文章讲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第5〜7自然段)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第8〜11自然段)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第12自然段)。
2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纠正个别字音,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文绉绉 糜先生 绰号 庶祖母 佃户 眼翳
3请学生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引导)
4请学生以“读了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句式来梳理文章脉络。(以四人合作的形式完成)
明确:
A. 母亲每天叫“我”早起,谆谆教诲,催“我”上学——严格管教孩子
B. 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 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C.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 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能忍能让,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E. 母亲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着,忍到不可再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和善、谷忍、善解人意
F. 母亲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烈,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好强
5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母亲的形象。
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的母亲这一形象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回去以后,同学们可以在你们的记忆库当中搜寻你和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静心体会母亲所给予你们的深沉的爱。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母亲”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读课文内容,从质朴无华的语言中细心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速读全文,探究研习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明确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你是如何看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
明确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孩子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三、鉴赏语言特色,品味无华语言,体会文中情感
师问:同学们,读完全文,你们有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所感动呢?那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自己的母亲呢?
明确:感激、怀念、敬爱。(学生可自由发挥)
师问:同学们,对母亲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呢?
(提示: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质朴无华的特点)
1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语段。(学生自由诵读)
2作者对母亲的赤诚、感激之情,还表现在许多质朴无华的语言中,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A我在这九年之中,„„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提示: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儿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B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 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提示: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C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提示: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格,是有口皆碑的,但是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
四、拓展延伸
品味母爱,理性理解母爱。(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母亲对你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学习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懂得珍惜,懂得回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可以说是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在情感方面,让师生都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会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品评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2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2品评重点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
2讨论探究法,侧重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3教师点拨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拓展延伸法:(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设计一: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叫做《华南虎》,你们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对,就是牛汉。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一下这本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同学们,对于你第一次接触的书籍还有印象吗?你能够运用你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一下吗?(找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牛汉所写的《我的第一本书》,看看和你们脑海中的第一本书是否一样。
二、交流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牛汉,原名史成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代表作品《华南虎》《悼念一颗枫树》《半棵树》。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可以选择在早读时间完成诵读)
1教师提出诵读时的要求:
(1)理解并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的音形义。
(2)要求学生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复述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
师问:同学们,本文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生答:父亲、“我”、乔元贞、二黄毛。
2继续通过老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1)那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最让你感到同情或惋惜的是谁呢?(此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能够引出“乔元贞”这个人物。)
明确:乔元贞。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最好,应该是最有出息的,可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2)那么这几个人和“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引出文章的内容)
明确:是父亲给我的“第一本书”,我把“第一本书”(半本书)送给了乔元贞。二黄毛是我的同学,与文中的“第一本书”关系不是..很大。
(3)因为乔元贞粗心把书弄丢了,所以“我”才送给他书吗?(提示:学生跳读课文3至8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让学生回到课文中找寻答案。)
原文回答: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3师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看书也是这样的吗?(引出本文中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在这种特殊时代中由书引发
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四、合作研讨,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1你是怎么理解文题“我的第一本书”的?你觉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教师仅作适当提示,明确:
(1)①“第一本书”指那半本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②“第一本书”为我开启知识的大门。
③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代“我”带着“真正的第一本书”走进了求知的世界。
④“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以及“我”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倶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扭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他却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他的事例更深刻地点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2患难之中彰显友情的珍贵。(或者说“患难见真情”)
3在大的时代洪流中,人的力量有时似乎显得非常渺小,总有很多的无助与无奈及人生的遗憾。
4应该学会珍惜我们现在的大好时光和学习的机会,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代诗人牛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60年前他的第一本书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而又苍凉的生活境况,带给我们的还有诗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我认为自己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安排了一个交流内容很好:假如乔元贞和牛汉,今天都来到了班级,你作为校报记者,你希望和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惜很快下课铃声响了,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这一环节,由说变成写,课后写在日记上。
4.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设计一: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文前的导言作为本文的导语)
设计二: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世界名著吗?你能否说出几部你所喜欢的名著及其作者?是否有同学看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你们知道这几部名著的作者是谁吗?是的,他们的作者就是托尔斯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茨威格所写的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二、资料助读
(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来完成,教师稍作补充)
1 作者简介。
2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
列夫· 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 ~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 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磁带)或者选学生读(要求:听或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
2 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书下注解中有,教学时勾画)
黝黑、锃亮、髭、髯、鬈、可憎、甲胄、粲然、盎然、炽热、侏 儒、禁锢、尴尬、黯然失色、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3 学生默读课文,以四人一组合作的形式理出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文共分两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4 再要求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总结并且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合作,可以直接以文章中的语句作为答案,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点的能力)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第2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3段:进一步刻画面部特征,重点描写面容表情———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看。
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体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你们已经对文章中第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也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文中的第二部分就侧重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走进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5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明确: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文章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够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再好好地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再好好探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读文章,走进这位大文豪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速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一)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5段),穿插课后“研讨与练习”。
1写托尔斯泰的胡须和头发———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此比喻中有夸张,注意多体会。
脸上多毛———“植被多于空地”;
黝黑脸膛———皱似树皮;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一样茂密;
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2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几个比喻句。
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
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像狮子的鼻子。
小结:面部轮廓和结构给人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归纳课后第三大题:一二段中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找出描写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特征的句子。
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
和压抑(冒号后面是解释说明);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小结:作者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相貌平平的?
一是从穿戴来看———似乎什么穿戴都符合他;
二是从职业来看———好像什么职业的人都像他(议员、酒鬼、面包商、大主教、学生、军人、乡绅、马车夫、农民)。
小结: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翁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 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形成强烈的反差,给拜访者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
明确:身材矮小;语言平和、随便;待客热情。
师问:同学们,这个段落删除可以吗?为什么?
生答:不可以,因为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承上启下,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联系课后第一题回答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反复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提示: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说明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
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或叫欲扬先抑。(提示: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种写法不仅无损于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翁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6~9段),体会文章是如何 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师:同学们,在对人物的刻画过程中,“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文章最出彩的莫过于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现在我们就好好研究一下他的眼睛。请同学们找出第7、8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读一读,体会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课后第二题)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物尽收眼底
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理解:这句话写出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理解: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三、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探究文章内涵
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课后第四大题)
提示:一方面托尔斯泰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其毕生精力去改变这些,却又事与愿违的时候,这又是不幸的,所以并不矛盾。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和家人产生矛盾、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启发学生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
四、拓展延伸
1 由学生谈谈:通过学习本文,你是如何看待这位文豪的?(各抒己见)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从中你得到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教师提示要点:(1)大胆运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2)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从描写人物的面庞入手到描写人物的眼睛,探索人物的心灵,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相信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如同沐浴在朝阳中,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松,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焕然一新。所以,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跟更多的伟人交谈,使自己的心灵一尘不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后半年,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作者茨威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托翁的外貌,所用篇幅之大令人咂舌。
比如,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迈克则要特意赞美鲁迅的脸:“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连风沙也不敢造次侵蚀。假若当初它曾经包含美的苦心打造,营造出了的戏剧效果倒真的不着痕迹,功劳恐怕要算到当事人头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脸的美术指导,要为自己的脸担负全部事故责任。要养脸,得先养心。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理解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教学目标 5.我的童年
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生疏、溺爱、肃然起敬、孤苦伶仃、家徒四壁、浑浑噩噩”等词语。弄清重点句子“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冰糖葫芦式串联全文的写作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表达的情感。在对季老苦难童年悲哀的同时,要正视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感恩图报。
教学重点
弄清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生宛如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而童年是一颗最璀璨的宝石;记忆犹如大海,而童年是一片最美的浪花;生命犹如大树,而童年是一片最耀眼的绿叶„„大家的童年都是不愁吃穿的,谁又能想象得到穷苦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来品尝贫困的滋味吧。
二、资料助读(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来完成,教师稍作补充)
1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他的主要作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2 相关资料
季羡林6岁时离开老家山东省清平县(今聊城临清市),投奔济南的叔父。《月是故乡明》中写道,在济南第一师范小学就读期间,季羡林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规矩’两个字”,顽劣成性,“学校规定要写毛笔字,他就和同学互相往脸上涂墨汁„„回家以后还乐此不疲,在堂妹脸上画画,也让堂妹为他画胡子。”
三、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正字音。
2 积累生词。
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例句: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难得的博古通今的学者。
龙肝凤髓:本文形容事物的美味。例句:妈妈今天亲自给我做的海胆拌饭,我吃起来觉得简直就是龙肝凤髓。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例句:原来孤苦伶仃的高俊,在社会的温暖下和彭丽媛的关爱中,终于蜕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
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例句:4岁失父的欧阳修,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很穷。例句:解放前,很多农民家庭与“杨白劳”一样,可谓家徒四壁。
浑浑噩噩:形容没有知识,糊里糊涂。例句:我们青少年,今天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来的人生就会过得浑浑噩噩。
四、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 本文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写一件事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等文章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六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最为难忘的童年形象。
2 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写的是20世纪初期全村中最穷的家就是“我”家。“父辈们”写的是“我”出生前家里的境况。“每天最高的享受 ”写的是“我”四五岁时家里太穷,能吃上白面馒头就是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写的是“我”开始识字并结交朋友。“离开故乡”写的是六岁那年,“我”告别故乡,到济南生活。
五、问题探究,体会情感
1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句中的“红”“绿”“灰黄”是指真实的颜色吗?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句中的“红”“绿”“灰黄”显然不是指真实的颜色。“红”和“绿”代指有滋有味、绚烂多彩的童年生活,而“灰黄”则代指孤苦伶仃、艰苦无奈的幼年生活。
2 “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在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同时,作者在文中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什么?
明确:以“花朵”喻指“儿童”,情在理中;拿“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来喻指对儿童的爱护要有“度”,理在情中。这
样写,既表达了对幸福童年生活的羡慕,又对那些溺爱子女的年轻父母给予了严肃直白的劝告。言语中肯,主题在升华中彰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3 “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篇末再现“灰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童年生活是“灰黄”的,孤苦伶仃、艰辛无奈。直到我六岁那一年告别家人的时候,故乡依然“一片灰黄”,凋零落后、悲哀无比。这样的结局,“我毫无办法”,但却更加坚定了我苦苦寻觅“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的信心和决心。
六、课堂小结,迁移发散
同学们,当你嘴里叼着肯德基,手里拿着王老吉,双脚踩着滑板或者轮滑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很幸福?当你跟妈妈坐飞机穿过白云去旅游的时候,你是否觉得你是最快乐的少年?当你在食堂把不喜欢吃的饭菜抛进垃圾桶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珍惜粮食?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深沉的回忆中饱含了季老难言的苦痛。那一段段的往事,构成了一串灰黄的童年记忆,在老人家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主旨情感,还要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正视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感恩图报。
教学目标 1.藤野先生
知识与能力:
l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2. 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藤野先生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要求: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他(她)的事,来印证你的结论。
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藤野先生是谁?
明确: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医学教授。
资料1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2鲁迅心目中的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明确: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认知贯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从鲁迅的文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藤野先生?是他的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激励的先生。
1迅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梳理叙事线索。(提醒应注意的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明确: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
a.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b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c关心实习情况 热情诚恳
d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 求实精神
e临别送照片 真诚友好
2请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横线填上适当的词语。找出依据并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例概括)
参考:
(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白描手法](第6段)
(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第9、10段)
(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第16、17、23等段)
(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11〜15、
21、22、32〜35等段)
3这节课我们着重解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个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第37、38段) 资料2: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巳经不在世了吧?”(1945年去世)
提问:曾经有同学说,这样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现在很多见啊,鲁迅凭什么这么怀念他,还用“伟大”这个词形容他的性格,似乎太轻率了。如果是在如今的时代环境,如今的日本,遇到这样一个老师,会使鲁迅先生如此感激怀念,成为他“最感激的一个”老师吗?这种特别的感激源于什么?
资料3: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总结: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这个异域学生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探究其他事件,理清暗线索
提问;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地概括。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其他一些事情,你能梳理出来吗?
明确: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二、结合分析,主动质疑
反复阅读精彩语句段落,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东京的美好憧憬和顿生失望的心理落差。“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污浊腐朽气氛的厌恶和对东京失望的感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丑行的描写,也为后文写“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
2“(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明确:揭示其心理状态: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他们的政治倾向:效忠满清王朝。这句话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腐朽的精神状态。
3“实在标致极了”在文中指什么?
明确:“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4鲁迅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明确:日暮里:(1)“日暮乡关何处是”——思乡之情,心境落寞凄凉;(2)当时,日本轻蔑地称呼中国为“日落之国”清朝也确已日暮途穷—忧国忧民。
水户:朱舜水反清复明客死的地方——敬仰他的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5“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鲁迅怎样看待日本友人的关心?
明确:“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作者当年在日本仙台是仅有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当地人把他当作稀有的人物;才引来学校教职工的好奇,而对他多加关怀帮助。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
“优待”的原因。鲁迅以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说明此时他内心敏感自卑。
6“匿名信事件”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是一种愤激之辞,这个推理,浅薄荒唐,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为愤慨的感情。
7“看电影”事件:“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明确:(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8“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明确:作者对国人的麻木盲目,思想的不觉悟的痛心疾首。
9“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鲁迅改用文学的解剖刀,写下的是医治内心的药方。
三、掌握内在联系,深层探讨主题
资料4: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弃医从文,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1908年师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一宗旨与次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十分相近,说明两者在反满的立场上是一致的。)
思考:从这些事件中你能否发现文章的另一条叙事线索?
线索:展现思想历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爱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两条线索,两种真挚的感情(爱师和爱国),四个角度,一次思想的改变。
五、拓展延伸
师介绍鲁迅《自题小像》,生有感情地朗诵该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莶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与崇高的爱国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典型事例较多。我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其他事件,逐步整理出文章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这样,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更为清晰明了的认识。
教学目标 2.我的母亲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识记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
2. 培养学生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3.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 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理性思考母爱。
过程
与方
法:
1.
体
会作
者对
母亲
的热
爱、赞
颂、感
激和怀念之情。
2.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3. 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种爱无与伦比,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无法忘记,那就是母亲。是的,母爱是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柔情似水的母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先生饱含深情的《我的母亲》。
二、作者简介
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闻名于世,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是“新月派”创始人之一。
三、整体感知,掌握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请概括文章讲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第5〜7自然段)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第8〜11自然段)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第12自然段)。
2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纠正个别字音,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文绉绉 糜先生 绰号 庶祖母 佃户 眼翳
3请学生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引导)
4请学生以“读了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句式来梳理文章脉络。(以四人合作的形式完成)
明确:
A. 母亲每天叫“我”早起,谆谆教诲,催“我”上学——严格管教孩子
B. 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 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C.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 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能忍能让,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E. 母亲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着,忍到不可再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和善、谷忍、善解人意
F. 母亲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烈,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好强
5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母亲的形象。
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的母亲这一形象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回去以后,同学们可以在你们的记忆库当中搜寻你和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静心体会母亲所给予你们的深沉的爱。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母亲”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读课文内容,从质朴无华的语言中细心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速读全文,探究研习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明确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你是如何看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
明确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孩子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三、鉴赏语言特色,品味无华语言,体会文中情感
师问:同学们,读完全文,你们有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所感动呢?那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自己的母亲呢?
明确:感激、怀念、敬爱。(学生可自由发挥)
师问:同学们,对母亲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呢?
(提示: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质朴无华的特点)
1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语段。(学生自由诵读)
2作者对母亲的赤诚、感激之情,还表现在许多质朴无华的语言中,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A我在这九年之中,„„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提示: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儿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B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 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提示: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C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提示: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格,是有口皆碑的,但是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
四、拓展延伸
品味母爱,理性理解母爱。(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母亲对你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学习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懂得珍惜,懂得回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可以说是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在情感方面,让师生都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会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品评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2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2品评重点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
2讨论探究法,侧重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3教师点拨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拓展延伸法:(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设计一: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叫做《华南虎》,你们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对,就是牛汉。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一下这本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同学们,对于你第一次接触的书籍还有印象吗?你能够运用你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一下吗?(找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牛汉所写的《我的第一本书》,看看和你们脑海中的第一本书是否一样。
二、交流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牛汉,原名史成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代表作品《华南虎》《悼念一颗枫树》《半棵树》。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可以选择在早读时间完成诵读)
1教师提出诵读时的要求:
(1)理解并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的音形义。
(2)要求学生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复述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
师问:同学们,本文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生答:父亲、“我”、乔元贞、二黄毛。
2继续通过老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1)那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最让你感到同情或惋惜的是谁呢?(此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能够引出“乔元贞”这个人物。)
明确:乔元贞。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最好,应该是最有出息的,可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2)那么这几个人和“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引出文章的内容)
明确:是父亲给我的“第一本书”,我把“第一本书”(半本书)送给了乔元贞。二黄毛是我的同学,与文中的“第一本书”关系不是..很大。
(3)因为乔元贞粗心把书弄丢了,所以“我”才送给他书吗?(提示:学生跳读课文3至8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让学生回到课文中找寻答案。)
原文回答: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3师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看书也是这样的吗?(引出本文中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在这种特殊时代中由书引发
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四、合作研讨,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1你是怎么理解文题“我的第一本书”的?你觉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教师仅作适当提示,明确:
(1)①“第一本书”指那半本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②“第一本书”为我开启知识的大门。
③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代“我”带着“真正的第一本书”走进了求知的世界。
④“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以及“我”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倶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扭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他却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他的事例更深刻地点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2患难之中彰显友情的珍贵。(或者说“患难见真情”)
3在大的时代洪流中,人的力量有时似乎显得非常渺小,总有很多的无助与无奈及人生的遗憾。
4应该学会珍惜我们现在的大好时光和学习的机会,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代诗人牛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60年前他的第一本书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而又苍凉的生活境况,带给我们的还有诗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我认为自己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安排了一个交流内容很好:假如乔元贞和牛汉,今天都来到了班级,你作为校报记者,你希望和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惜很快下课铃声响了,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这一环节,由说变成写,课后写在日记上。
4.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设计一: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文前的导言作为本文的导语)
设计二: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世界名著吗?你能否说出几部你所喜欢的名著及其作者?是否有同学看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你们知道这几部名著的作者是谁吗?是的,他们的作者就是托尔斯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茨威格所写的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二、资料助读
(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来完成,教师稍作补充)
1 作者简介。
2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
列夫· 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 ~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 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磁带)或者选学生读(要求:听或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
2 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书下注解中有,教学时勾画)
黝黑、锃亮、髭、髯、鬈、可憎、甲胄、粲然、盎然、炽热、侏 儒、禁锢、尴尬、黯然失色、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3 学生默读课文,以四人一组合作的形式理出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文共分两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4 再要求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总结并且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合作,可以直接以文章中的语句作为答案,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点的能力)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第2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3段:进一步刻画面部特征,重点描写面容表情———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看。
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体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你们已经对文章中第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也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文中的第二部分就侧重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走进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5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明确: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文章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够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再好好地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再好好探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读文章,走进这位大文豪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速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一)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5段),穿插课后“研讨与练习”。
1写托尔斯泰的胡须和头发———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此比喻中有夸张,注意多体会。
脸上多毛———“植被多于空地”;
黝黑脸膛———皱似树皮;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一样茂密;
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2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几个比喻句。
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
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像狮子的鼻子。
小结:面部轮廓和结构给人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归纳课后第三大题:一二段中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找出描写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特征的句子。
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
和压抑(冒号后面是解释说明);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小结:作者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相貌平平的?
一是从穿戴来看———似乎什么穿戴都符合他;
二是从职业来看———好像什么职业的人都像他(议员、酒鬼、面包商、大主教、学生、军人、乡绅、马车夫、农民)。
小结: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翁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 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形成强烈的反差,给拜访者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
明确:身材矮小;语言平和、随便;待客热情。
师问:同学们,这个段落删除可以吗?为什么?
生答:不可以,因为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承上启下,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联系课后第一题回答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反复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提示: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说明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
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或叫欲扬先抑。(提示: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种写法不仅无损于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翁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6~9段),体会文章是如何 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师:同学们,在对人物的刻画过程中,“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文章最出彩的莫过于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现在我们就好好研究一下他的眼睛。请同学们找出第7、8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读一读,体会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课后第二题)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物尽收眼底
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理解:这句话写出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理解: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三、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探究文章内涵
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课后第四大题)
提示:一方面托尔斯泰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其毕生精力去改变这些,却又事与愿违的时候,这又是不幸的,所以并不矛盾。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和家人产生矛盾、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启发学生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
四、拓展延伸
1 由学生谈谈:通过学习本文,你是如何看待这位文豪的?(各抒己见)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从中你得到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教师提示要点:(1)大胆运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2)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从描写人物的面庞入手到描写人物的眼睛,探索人物的心灵,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相信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如同沐浴在朝阳中,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松,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焕然一新。所以,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跟更多的伟人交谈,使自己的心灵一尘不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后半年,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作者茨威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托翁的外貌,所用篇幅之大令人咂舌。
比如,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迈克则要特意赞美鲁迅的脸:“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连风沙也不敢造次侵蚀。假若当初它曾经包含美的苦心打造,营造出了的戏剧效果倒真的不着痕迹,功劳恐怕要算到当事人头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脸的美术指导,要为自己的脸担负全部事故责任。要养脸,得先养心。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理解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教学目标 5.我的童年
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生疏、溺爱、肃然起敬、孤苦伶仃、家徒四壁、浑浑噩噩”等词语。弄清重点句子“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冰糖葫芦式串联全文的写作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表达的情感。在对季老苦难童年悲哀的同时,要正视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感恩图报。
教学重点
弄清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生宛如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而童年是一颗最璀璨的宝石;记忆犹如大海,而童年是一片最美的浪花;生命犹如大树,而童年是一片最耀眼的绿叶„„大家的童年都是不愁吃穿的,谁又能想象得到穷苦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来品尝贫困的滋味吧。
二、资料助读(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来完成,教师稍作补充)
1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他的主要作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2 相关资料
季羡林6岁时离开老家山东省清平县(今聊城临清市),投奔济南的叔父。《月是故乡明》中写道,在济南第一师范小学就读期间,季羡林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规矩’两个字”,顽劣成性,“学校规定要写毛笔字,他就和同学互相往脸上涂墨汁„„回家以后还乐此不疲,在堂妹脸上画画,也让堂妹为他画胡子。”
三、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正字音。
2 积累生词。
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例句: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难得的博古通今的学者。
龙肝凤髓:本文形容事物的美味。例句:妈妈今天亲自给我做的海胆拌饭,我吃起来觉得简直就是龙肝凤髓。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例句:原来孤苦伶仃的高俊,在社会的温暖下和彭丽媛的关爱中,终于蜕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
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例句:4岁失父的欧阳修,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很穷。例句:解放前,很多农民家庭与“杨白劳”一样,可谓家徒四壁。
浑浑噩噩:形容没有知识,糊里糊涂。例句:我们青少年,今天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来的人生就会过得浑浑噩噩。
四、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 本文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写一件事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等文章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六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最为难忘的童年形象。
2 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写的是20世纪初期全村中最穷的家就是“我”家。“父辈们”写的是“我”出生前家里的境况。“每天最高的享受 ”写的是“我”四五岁时家里太穷,能吃上白面馒头就是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写的是“我”开始识字并结交朋友。“离开故乡”写的是六岁那年,“我”告别故乡,到济南生活。
五、问题探究,体会情感
1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句中的“红”“绿”“灰黄”是指真实的颜色吗?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句中的“红”“绿”“灰黄”显然不是指真实的颜色。“红”和“绿”代指有滋有味、绚烂多彩的童年生活,而“灰黄”则代指孤苦伶仃、艰苦无奈的幼年生活。
2 “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在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同时,作者在文中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什么?
明确:以“花朵”喻指“儿童”,情在理中;拿“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来喻指对儿童的爱护要有“度”,理在情中。这
样写,既表达了对幸福童年生活的羡慕,又对那些溺爱子女的年轻父母给予了严肃直白的劝告。言语中肯,主题在升华中彰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3 “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篇末再现“灰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童年生活是“灰黄”的,孤苦伶仃、艰辛无奈。直到我六岁那一年告别家人的时候,故乡依然“一片灰黄”,凋零落后、悲哀无比。这样的结局,“我毫无办法”,但却更加坚定了我苦苦寻觅“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的信心和决心。
六、课堂小结,迁移发散
同学们,当你嘴里叼着肯德基,手里拿着王老吉,双脚踩着滑板或者轮滑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很幸福?当你跟妈妈坐飞机穿过白云去旅游的时候,你是否觉得你是最快乐的少年?当你在食堂把不喜欢吃的饭菜抛进垃圾桶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珍惜粮食?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深沉的回忆中饱含了季老难言的苦痛。那一段段的往事,构成了一串灰黄的童年记忆,在老人家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主旨情感,还要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正视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感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