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以及我国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变得如此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政府、学校以及学生个人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就业难的现状,这些都是文章将探析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13-01 所谓就业,一般是指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而对于大学生这一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相对较高的工作技能的群体,他们的就业又显得与一般劳动就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具有知识性和群体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择业目标会随着受教育的提高而相应提高。然而,事实上,这一群体的就业现状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还在不断加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走向了如此困难的地步。 首先是高校的盲目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高校扩招,对于那些渴望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来说是无疑是件好事,但自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教育”,大学校园也渐渐失去了它作为象牙塔的神秘色彩。曾经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就业面前也只不过就是一名普通的求职者。由于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比较严重。几十个大学生,甚至几百个大学生去抢一个工作岗位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就业,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在比较富裕的大城市里面疯狂地寻找工作,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得不“忘记”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一再降低自己的就业期待,甚至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连做“保姆”的工作也不放过。 其次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体制不健全。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公司、企业对劳动力的要素发生了改变,但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缺乏实践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这类大学生不能被用人单位吸收和利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分割的市场。在这个人力资源非常缺乏,急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参与进行建设的农村,对于没有工作经验,想在基层先锻炼锻炼,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择业的大学生非常适合,但由于其劳动力的流转障碍,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对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愿望不强,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工作设置的岗位也很少。 再次是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模式,再加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尤其是“牌子”不好的大学的学生。 然后是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为就业增加了难度。近几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就业难的现状也在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很多大学生基本能够做到先就业再择业,也比较务实,不再把自己看作是天之骄子,但是传统的就业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工作地区的选择上,很多大学生把目标定在了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家乡一栋房”,结果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劳动力资源严重的“供过于求”,而急需人才的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去招不到优秀的大学生;虽然不再把自己看作天之骄子,但看重工资福利待遇与工作环境的也不少,在择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的现象仍较普遍。“求稳”的就业心理较严重,看重公家的编制,目前的“考碗族”队伍的壮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后是实践教学的不健全,就业指导不得力,使得这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失去优势。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毕业之前除了在学校学习和找工作外,基本没有从事过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很多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实习基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而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恰恰是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这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中常处于劣势。缺乏针对用人单位需求的相关综合能力的指导,如社交能力指导、创新能力培养、应聘技巧培训和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等。 二、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还关系到一个家庭、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让家长们非常担心。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为避免大学生扎堆涌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人为的就业困难,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调控,放宽就业政策,在西部或者一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适当提高福利待遇,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深造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到基础、到农村去。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吸收更多的用人单位进入招聘会。 二是高校的办学要紧密与社会所需相结合,密切关注用人单位的人才的需求。在学生树立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出专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企业合用人单位的合作,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加强就业指导,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是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在缓解大学生就业中,用人单位也有其社会责任。在选择人才时避免“牌子”歧视、改变唯经验论等不科学的用人观,积极建立合理的人才招聘标准,对有能力、有潜力的大学生择优录取。在招聘中要做到公平公正。 四是大学生个人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的信心。大学生就业“等、靠、要”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正视就业难的现状,平时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注重自己所学知识的含金量。转变就业观念,克服就业心理障碍,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打破非铁饭碗不去的错误就业观念,主动出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一起来探寻合理的解决途径。
【摘要】当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以及我国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变得如此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政府、学校以及学生个人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就业难的现状,这些都是文章将探析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13-01 所谓就业,一般是指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而对于大学生这一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相对较高的工作技能的群体,他们的就业又显得与一般劳动就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具有知识性和群体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择业目标会随着受教育的提高而相应提高。然而,事实上,这一群体的就业现状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还在不断加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走向了如此困难的地步。 首先是高校的盲目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高校扩招,对于那些渴望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来说是无疑是件好事,但自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教育”,大学校园也渐渐失去了它作为象牙塔的神秘色彩。曾经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就业面前也只不过就是一名普通的求职者。由于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比较严重。几十个大学生,甚至几百个大学生去抢一个工作岗位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就业,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在比较富裕的大城市里面疯狂地寻找工作,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得不“忘记”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一再降低自己的就业期待,甚至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连做“保姆”的工作也不放过。 其次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体制不健全。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公司、企业对劳动力的要素发生了改变,但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缺乏实践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这类大学生不能被用人单位吸收和利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分割的市场。在这个人力资源非常缺乏,急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参与进行建设的农村,对于没有工作经验,想在基层先锻炼锻炼,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择业的大学生非常适合,但由于其劳动力的流转障碍,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对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愿望不强,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工作设置的岗位也很少。 再次是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模式,再加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尤其是“牌子”不好的大学的学生。 然后是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为就业增加了难度。近几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就业难的现状也在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很多大学生基本能够做到先就业再择业,也比较务实,不再把自己看作是天之骄子,但是传统的就业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工作地区的选择上,很多大学生把目标定在了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家乡一栋房”,结果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劳动力资源严重的“供过于求”,而急需人才的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去招不到优秀的大学生;虽然不再把自己看作天之骄子,但看重工资福利待遇与工作环境的也不少,在择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的现象仍较普遍。“求稳”的就业心理较严重,看重公家的编制,目前的“考碗族”队伍的壮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后是实践教学的不健全,就业指导不得力,使得这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失去优势。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毕业之前除了在学校学习和找工作外,基本没有从事过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很多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实习基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而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恰恰是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这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中常处于劣势。缺乏针对用人单位需求的相关综合能力的指导,如社交能力指导、创新能力培养、应聘技巧培训和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等。 二、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还关系到一个家庭、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让家长们非常担心。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为避免大学生扎堆涌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人为的就业困难,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调控,放宽就业政策,在西部或者一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适当提高福利待遇,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深造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到基础、到农村去。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吸收更多的用人单位进入招聘会。 二是高校的办学要紧密与社会所需相结合,密切关注用人单位的人才的需求。在学生树立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出专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企业合用人单位的合作,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加强就业指导,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是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在缓解大学生就业中,用人单位也有其社会责任。在选择人才时避免“牌子”歧视、改变唯经验论等不科学的用人观,积极建立合理的人才招聘标准,对有能力、有潜力的大学生择优录取。在招聘中要做到公平公正。 四是大学生个人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的信心。大学生就业“等、靠、要”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正视就业难的现状,平时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注重自己所学知识的含金量。转变就业观念,克服就业心理障碍,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打破非铁饭碗不去的错误就业观念,主动出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一起来探寻合理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