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哲学中的君子观

  摘要:“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试图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为世人树立行事榜样,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诉求。本文以“君子”在《论语》中独特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从道德德行、知识、批判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君子在社会生活及个人修养上的主体地位,进而解释孔子的儒家哲学渗透出的君子观。  一、君子是道德德行的主体  具有道德德行是君子的重要特征,甚至可以说,判断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标准就是一个人是否是道德德行的主体。在性善的人性论提供了人可以成为君子的可能以后,道德德行成为了确保人成为君子的关键一环,因为道德是统领君子行动的要旨,很多行事和做人的原则——如中庸、仁爱,都是放到这里进行的诠释。尽管君子应该是各方面——比如下面将会谈到的知识、政治生活的主体,但只有具备了道德德行,知识的储备和政治的批判才具有存在的意义。  对于《论语》中君子观的概念之前有过不少论述,对道德这个重点的阐释也有很多,在这部分的开始我先对前人的一些观点发表自己的理解。有的评述认为,“在我国古代,‘德’与‘道’是分开的,‘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而‘德’是‘道’的外化,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对于“道”和“德”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没错的,但是在把握君子整体特征时不需要将两者分裂开来,道德本身是一个整体。君子持有道当然可以说是德,但道不一定只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也不一定只是道外化的表现,做人行事是两者是同一统领的。还有观点认为,“把‘德行’作为四科之首,这是由孔子的政治观所决定的。在孔子看来,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执政者有良好的道德就能收到满意的政治效果。”这里的逻辑顺序是不对的,政治不是决定君子应该有德行的根源和目的,而是君子要将德行外化的表现,希望通过政治来表达自己的主张,让统治者施行德治以期达到人民和国家都具有道德的目的。  在道德德行中,中庸和仁爱是两个君子需要具备的重要原则,在德行中具有决定作用。中庸的内涵是广泛的。程颐的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将中庸定位为天道,推向一个很高的理想境界,虽然很难实现,但依然是每个人、尤其是君子追求的目标。《论语》中孔子也把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就将中庸摆在了一个“至德”的高地位。在具体生活中中庸也可以有细化体现,简单说就是讲求既无过也无不及,用折中调和的原则做人行事。比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就是讲君子在处理关系时姿态的中和。又如《论语·子路》里讲“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君子把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且不盲从附和,这里“和”的概念是承认个性前提下的和谐,可以看做是中庸在实践生活中的扩展运用。包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讲的则是君子的气质需要内外兼修。  仁爱即《论语》中多次提到的“仁”,也是孔子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但“仁”在古书中由于意义相近往往与“人”相混,所以“仁”更倾向于做人的态度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说仁爱的人要好好看待、爱护他人。我认为《论语》中对“仁”论述最精当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一表述将仁的含义具化为做人的原则,坚持这一点就可以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论语》中与此相仿的论述还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是从积极的角度来表述如何施行仁的原则。仁爱在道德德行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勾连了君子的内外两方面,无论是自身修养还是立身行事,仁都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论语》中有两处是结合这两方面对仁爱的论述,一处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讲的是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还有一处是子贡问如何实现仁,孔子说“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说的是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中实现自我道德提高。  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应该具有很多种德行,除上面论述的两点外,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品德。比如讲君子要有“九思”、“三戒”,从反面讲君子要避免“三愆”,三达德中除仁以外还要有智有勇,还要有诚信。这些品德都是君子希望实现的,每一条都可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追求。同中庸与仁爱相比,相当于让生活更道德的补充,不过当然对于把握君子作为道德德行的主体也有重要意义。  二、君子是知识的主体  讲君子是知识的主体,其实是在说君子重视学习。但在《论语》中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知识”的概念可能有所泛化,在有些方面会和道德的内容重合。比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里学习的内容就涉及到君子如何做人立身。本部分要探讨君子是知识的主体、探讨君子重视学习,着重研究君子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式,内容不是论述的重点。  《论语》的第一条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所说的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知识,就是指一种学习的方式,是孔子强调的将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论语》中对这一主张的论述还有很多,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表达的是孔子要求君子在掌握知识时要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先学习文本,再独立思考,最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赋予所学东西以价值。君子学习的方式不只是掌握单纯的知识,在生活中还表现为向他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对此最好的论述;包括“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论语·泰伯》),提到的是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更说明了向他人学习这种方式的重要。  上面所提到的“犯而不校”其实就是一种君子对待学习的态度,重在追求知识而宽容他人的冒犯。君子对于学统是十分重视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这里孔子自信强于他人的地方不是忠信,而是他更爱好学习。然而如何对待学习?“君子习得‘文’、‘礼’的‘求道’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耐心。在此过程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能在寂寞中享受方能得大道,成大器。”说君子习得知识需要恒心和耐心没错,但是君子却不寂寞,君子只是把知识作为学习中追求的纯粹目标。《论语·泰伯》中讲“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讲的就是君子对做学问渴求的态度,时刻吧知识作为追逐的目标;又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则表述了对于学问三种层进的态度,以学习的知识为乐是君子比较好的学习态度;还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讲的更具有现实意义,孔子强调了知识才是学者的目标,将学问用来装饰自己不应该是君子学习的目的。

  摘要:“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试图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为世人树立行事榜样,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诉求。本文以“君子”在《论语》中独特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从道德德行、知识、批判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君子在社会生活及个人修养上的主体地位,进而解释孔子的儒家哲学渗透出的君子观。  一、君子是道德德行的主体  具有道德德行是君子的重要特征,甚至可以说,判断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标准就是一个人是否是道德德行的主体。在性善的人性论提供了人可以成为君子的可能以后,道德德行成为了确保人成为君子的关键一环,因为道德是统领君子行动的要旨,很多行事和做人的原则——如中庸、仁爱,都是放到这里进行的诠释。尽管君子应该是各方面——比如下面将会谈到的知识、政治生活的主体,但只有具备了道德德行,知识的储备和政治的批判才具有存在的意义。  对于《论语》中君子观的概念之前有过不少论述,对道德这个重点的阐释也有很多,在这部分的开始我先对前人的一些观点发表自己的理解。有的评述认为,“在我国古代,‘德’与‘道’是分开的,‘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而‘德’是‘道’的外化,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对于“道”和“德”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没错的,但是在把握君子整体特征时不需要将两者分裂开来,道德本身是一个整体。君子持有道当然可以说是德,但道不一定只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也不一定只是道外化的表现,做人行事是两者是同一统领的。还有观点认为,“把‘德行’作为四科之首,这是由孔子的政治观所决定的。在孔子看来,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执政者有良好的道德就能收到满意的政治效果。”这里的逻辑顺序是不对的,政治不是决定君子应该有德行的根源和目的,而是君子要将德行外化的表现,希望通过政治来表达自己的主张,让统治者施行德治以期达到人民和国家都具有道德的目的。  在道德德行中,中庸和仁爱是两个君子需要具备的重要原则,在德行中具有决定作用。中庸的内涵是广泛的。程颐的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将中庸定位为天道,推向一个很高的理想境界,虽然很难实现,但依然是每个人、尤其是君子追求的目标。《论语》中孔子也把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就将中庸摆在了一个“至德”的高地位。在具体生活中中庸也可以有细化体现,简单说就是讲求既无过也无不及,用折中调和的原则做人行事。比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就是讲君子在处理关系时姿态的中和。又如《论语·子路》里讲“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君子把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且不盲从附和,这里“和”的概念是承认个性前提下的和谐,可以看做是中庸在实践生活中的扩展运用。包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讲的则是君子的气质需要内外兼修。  仁爱即《论语》中多次提到的“仁”,也是孔子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但“仁”在古书中由于意义相近往往与“人”相混,所以“仁”更倾向于做人的态度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说仁爱的人要好好看待、爱护他人。我认为《论语》中对“仁”论述最精当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一表述将仁的含义具化为做人的原则,坚持这一点就可以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论语》中与此相仿的论述还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是从积极的角度来表述如何施行仁的原则。仁爱在道德德行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勾连了君子的内外两方面,无论是自身修养还是立身行事,仁都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论语》中有两处是结合这两方面对仁爱的论述,一处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讲的是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还有一处是子贡问如何实现仁,孔子说“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说的是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中实现自我道德提高。  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应该具有很多种德行,除上面论述的两点外,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品德。比如讲君子要有“九思”、“三戒”,从反面讲君子要避免“三愆”,三达德中除仁以外还要有智有勇,还要有诚信。这些品德都是君子希望实现的,每一条都可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追求。同中庸与仁爱相比,相当于让生活更道德的补充,不过当然对于把握君子作为道德德行的主体也有重要意义。  二、君子是知识的主体  讲君子是知识的主体,其实是在说君子重视学习。但在《论语》中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知识”的概念可能有所泛化,在有些方面会和道德的内容重合。比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里学习的内容就涉及到君子如何做人立身。本部分要探讨君子是知识的主体、探讨君子重视学习,着重研究君子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式,内容不是论述的重点。  《论语》的第一条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所说的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知识,就是指一种学习的方式,是孔子强调的将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论语》中对这一主张的论述还有很多,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表达的是孔子要求君子在掌握知识时要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先学习文本,再独立思考,最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赋予所学东西以价值。君子学习的方式不只是掌握单纯的知识,在生活中还表现为向他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对此最好的论述;包括“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论语·泰伯》),提到的是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更说明了向他人学习这种方式的重要。  上面所提到的“犯而不校”其实就是一种君子对待学习的态度,重在追求知识而宽容他人的冒犯。君子对于学统是十分重视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这里孔子自信强于他人的地方不是忠信,而是他更爱好学习。然而如何对待学习?“君子习得‘文’、‘礼’的‘求道’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耐心。在此过程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能在寂寞中享受方能得大道,成大器。”说君子习得知识需要恒心和耐心没错,但是君子却不寂寞,君子只是把知识作为学习中追求的纯粹目标。《论语·泰伯》中讲“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讲的就是君子对做学问渴求的态度,时刻吧知识作为追逐的目标;又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则表述了对于学问三种层进的态度,以学习的知识为乐是君子比较好的学习态度;还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讲的更具有现实意义,孔子强调了知识才是学者的目标,将学问用来装饰自己不应该是君子学习的目的。


相关内容

  • 对儒家的看法
  • 如果说中国历史人物中有几个完人的话,那么孔夫子绝对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曾经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由此可见孔子和其所创立的儒家在我国的地位. 儒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门派,其门人有着一整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行事准则.儒家的学术成就体现在思想.教育. ...

  • 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以自强不息
  • 士不可以不弘毅 君子以自强不息 □ 薛百成 君子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之乾卦象传.六十四卦中独乾卦更名为健,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北周何妥的解释:"天体不健,能行之德健也.犹如地体不顺,承弱之势顺也.所以乾卦独变名为健者.& ...

  • 孔子管理思想:中式管理的基本形式
  • 孔子管理思想:中式管理的基本形式 曾飞 序:孔子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是由孔子完成的.儒家的管理思想曾经与中国和东亚的经济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过强大的力量.但是,随着近代西方的经济扩张,西方管理思想逐渐淹没了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甚至沦落为受批判的对象. ...

  • 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为仁由己"
  • 内容提要 以往人们对"为仁由己"的理解多囿于一般道德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其身体之基,这使得"为仁由己"更像是抽象的道德命题而非切身的生命智慧.从身体出发,己与仁不是道德符号化的存在者,而是源于"生生之几"的可能性存在.为仁由己在时间维度上是&q ...

  • 论周易中的理想人格
  • 谈周易中的理想人格及其后世影响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大刚 [摘要]<易经>一书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亦是儒家君子观的思想之源.孔子读< ...

  • 儒家之"名"的三重内涵
  • 作者:苟东锋 哲学研究 2013年11期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开山之作,从他后来所作的概述中可以找到原因:"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逻辑方法,即知识思考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 ...

  •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 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国优秀的文化开始逐渐融于世界华化的长河中,中文优秀的文化也日益被全世界人所接受,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仁爱"."爱民"."忠恕".&q ...

  • 孔子的管理智慧
  • 作者:迪派克·詹恩马特·高卢辛斯基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9年10期 道德思想之瑰宝 孔子的道德体系--也就是他的学说中心,涵盖了当代领导者的多种核心价值理念. 仁,可以解释为仁慈或"人心宅厚",通常被视为儒家的最高美德,是孔子推崇的"仆人式领导"模式的核心 ...

  •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作者:许建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9期 内容摘要: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研究儒家教育,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把握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现如今的教育体制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