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分析和处理

石塘小学附设园 林燕青

林涛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林涛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林涛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林涛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林涛的逆反心理,使林涛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

3、当林涛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林涛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林涛的任性行为.当林涛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

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林涛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林涛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平时对林涛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林涛任性的发作。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对孩子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林涛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当林涛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4)激将法

利用林涛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林涛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父母可以说:“你不是说你

喜羊羊的吗?我看喜羊羊就比你干净。”

(5)适当惩罚

林涛年龄还小,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林涛任性不吃早饭,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老师详细的询问了林涛的表现,认真的观察的在园行为,仔细分析他的行为存在的心理因素,及时和家长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行为偏差.家长和老师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经过林涛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林涛的让人头痛的任性坏毛病渐渐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个活泼聪明,文明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大家都夸:林涛你真棒!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分析和处理

石塘小学附设园 林燕青

林涛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林涛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林涛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林涛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林涛的逆反心理,使林涛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

3、当林涛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林涛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林涛的任性行为.当林涛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

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林涛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林涛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平时对林涛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林涛任性的发作。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对孩子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林涛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当林涛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4)激将法

利用林涛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林涛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父母可以说:“你不是说你

喜羊羊的吗?我看喜羊羊就比你干净。”

(5)适当惩罚

林涛年龄还小,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林涛任性不吃早饭,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老师详细的询问了林涛的表现,认真的观察的在园行为,仔细分析他的行为存在的心理因素,及时和家长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行为偏差.家长和老师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经过林涛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林涛的让人头痛的任性坏毛病渐渐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个活泼聪明,文明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大家都夸:林涛你真棒!


相关内容

  • 幼儿园保教活动案例
  • 爱让孩子幸福成长 ---保教过程中习惯养成教育的案例 作者:许元元 工作单位:明德幼儿园 地址:泗洪县黄山南路 邮编:223900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是幸福的,每天都能在孩子们成长的笑声中度过,看着孩子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快乐着,幸福着.但是每个孩子都 ...

  •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
  • 幼儿描红写字 3-6岁是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幼儿练习写字,不是任意的行为,不是任一年龄的幼儿都可以练习写字的.既然幼儿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那么幼儿描红写字也必然存在一些主客观条件.只有具备了适宜的客观条件再进行描红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幼儿描红 ...

  • 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观察研究
  • 作者:陈素园王小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07期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南>明确说明,在实施<指南>时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 ...

  •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 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是在论文指导教师 卫丽军 副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无抄袭剽窃现象,愿意承担因抄袭剽窃带来的一切后果. 学生签名:杨朋 日期:2016年04月29日 目 录 摘要 ...

  • 毕业论文家园共育
  •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2013届) 题 目:家园共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研究报告 姓 学 系 专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 十一月 名: 蔡莉 号: 别: 儿童发展与教育系 业: 目 录 目录„„„„„„„„„„„„„„„„„„„„„2 摘要及关键词„„„„„„„„„„„„„„„„„3 ...

  • [保教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
  • 保教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 1.有位教师在带领幼儿散步时,听到几个孩子作如下的对话: 甲:嘿,告诉你,小慧的爸爸妈妈是瞎子. „„小慧顿时露出痛苦的表情,哭了起来. 结合以上案例,谈谈幼儿教师应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幼儿心理. 答:幼儿教师必须主动掌握了幼儿心理的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了解幼儿心理, ...

  • 幼儿绘本阅读的心理过程解读--以[獾的美餐]为例
  • 第14卷・第3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VOI.14.NO.32011年6月I]ournalOfSuzhouEducatlOnInstltuteJun.2011 幼儿绘本阅读的心理过程解读 --以<獾的美餐>为例 周华t李冲: (1.淮北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安徽・淮北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 ...

  • 幼教案例分析
  • 案例分析题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 ...

  • 站在孩子的立场,还幼儿游戏的自主--对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 学前教育 站在孩子的立场,还幼儿游戏的自主 -对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丁月玲 摘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的基本活动,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游戏赋予孩子真正的. 有灵性的童年生活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游戏,站在幼儿发展的视角,以游戏的本质特征来观察.思考幼儿游戏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