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也是当父亲的责任

父亲是男人,也是双亲之一。不幸的是,他们被训练成为男人,而非父亲。男性化的磨练有些反而成为扮演父亲角色的累赘,尤其是在做游戏时,以及深层情感交流的方面。由于缺少锻炼,男人们觉得自己在育儿方面有心而无力,大部分的男人都不喜欢这种无力感。

厄普戴克(美国小说家,普利策奖得主)经常写到身为丈夫和父亲的孤寂感:“如果男人跟孩子连话都不讲讲,他们就不是人类了,而是吃东西的赚钱机器。”厄普戴克在这里暗示,父亲的责任远不只是说话而已,同时也准确地抓住了父亲已经离开家庭中心位置的社会特征。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为了使男人更好地成为社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父亲的教育功能很少受到社会承认,更别说鼓励了。

父亲们觉得自己在家庭里被边缘化了,不再是家庭的中心角色,而只做一些受指定的活计,而他们私下也多少认可和接受了。陪孩子玩游戏,对父亲们而言,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有一次我母亲打电话来,我太太正好不在家,于是她发现是我在和女儿玩耍。她说:“哦,你在当保姆呵。”我尽量客气地回答说:“不是,我是在尽父亲的责任呢。”她立刻道歉,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而我也意识到,不管是在我母亲的童年时代,还是后来她自己做母亲的年代,父亲们与婴儿的互动都已经很少,少得连保姆都比不上。

父亲是男人,也是双亲之一。不幸的是,他们被训练成为男人,而非父亲。男性化的磨练有些反而成为扮演父亲角色的累赘,尤其是在做游戏时,以及深层情感交流的方面。由于缺少锻炼,男人们觉得自己在育儿方面有心而无力,大部分的男人都不喜欢这种无力感。

当我女儿还在婴儿期的时候,我的父母来到我家。爷爷有一次抱着艾玛时,孩子哭了。她刚吃饱,尿布又没有湿。爷爷没辙了,把她交给我,但我对他说:“我能做的,你都做了。”他有点吃惊。他一直以为婴儿哭泣时,需要采取一些特别措施,只是他不知道而已。我的父亲并不是特例。

值得庆幸的是,过去十年间,有越来越多的父亲开始分担育儿的责任,也开始出现了全职奶爸或是义工爸爸。但父亲仍然较难与孩子联结,女性在全职工作之外,还必须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帮孩子检查功课或是照料孩子。这种现象的确对女性很不公平,但对被排除在外的男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幸!

我和朋友麦克组建了一个父亲互助工作营,那时候我们的孩子才几个月大。起先,我们是抱着婴儿聊天;到孩子蹒跚学步时,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追跑;再接下来,到学前班时,我们又可以一边聊天一边看着他们玩。我建议所有父亲都来组织这样的团体。

孩子还是婴儿时,孩子只要一开始哭,许多爸爸就忙着要起身回家,因为他们以为孩子需要妈妈来喂奶了。那时候,我不得不让他们的脑子“断奶”,让他们知道,婴儿哭,除了肚子饿,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孩子被抱来之前,都已经吃饱喝足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孩子抱回家,也就失去了做“奶爸”的最大幸福:抱着孩子让他把积累的坏情绪都哭出来——那是婴儿所知道的唯一方式——然后看着他在自己怀里安静下来。孩子们几个月大时,这些父亲抱孩子的时间,就已经比这一辈子被自己父亲抱的时间还要长,但他们仍然受不了孩子哭。

也有一些极端的例子,有些父亲与家庭的联结完全断裂了。他们可能是离开了家庭,对于自己留下的缺口一脸漠然;也可能人还在家里,但情感上却很疏远,除非兴致来了,才和孩子偶尔玩一下,根本没有联结。真正的父亲必须在日常生活里切实担当起父亲的责任来。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一些男人是在离婚后才真正做起了父亲的这些日常工作。变成兼职的父亲后,他们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做父亲的责任。

男人们有一种倾向,倾向于不愿相信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也不愿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爱;他们倒能坦然接受被取代和被交换的命运。我很同情地听过许多男人讲述他们过了很多年后,才吃惊地发现,家庭多么需要自己。孩子们长大后,也吃惊地发现,他们的父亲本来可以爱自己多一点,跟自己多亲近一点,可就是不明白怎么做,或者还觉得自己没这个时间和精力。

另一方面,在打斗游戏中,父亲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对象。历来的研究已经一次次证明,与爸爸摔跤、拳击,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只要不太过火。例如,常和父亲打闹的男孩,能和别人相处得更好。做父亲的擅长活跃气氛,把婴儿抛到半空再接住,在节日庆祝中活跃气氛,这些都很重要,都是孩子们需要的。不过,父亲仍然也需要和孩子保持普通的日常互动。

父亲,更宽泛地说就是男人,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需要父亲们发挥传统意义的特长,也就是诸如打斗之类的体力游戏。孩子还需要男人们能拓展能力,有更多花样,拥抱、安慰、过家家,越多越好。

我常想,为什么父子之间经常会玩掷球游戏?我认为掷球游戏在“距离”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而“距离”一直是使男孩以及男人感到纠结的东西。随着越来越多的男人克服心理距离,走近孩子,我们的家庭教育将变得越来越完整。

推荐給父亲们的打闹游戏文=李岩“越来越多的研究把“打闹游戏”列为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首选项目。虽然自己小时候没少打闹,但成年后被文化打磨得越来越“收敛”,因此“怎么跟孩子打闹”竟然成了一项要专门学习的技能。这两年边学边试,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先分享几个可以在家里随时进行的小游戏吧。

推倒魔兽这是女儿跳跳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当然我是那个魔兽。我坐在地上拦住她的去路,她必须把我推倒才能通过。

因为孩子身高的原因,所以我坐在地上,这样她能一边用力推我的肩膀,一边进行眼神对视。我一只手对她进行基本的保护,另一只手在身后撑住地,用来控制对抗的力度,原则上让她用尽全力时感觉到“魔兽”在一点一点被推倒。有时我也会反击,但到一定程度时会让她再次占上风。这一切都根据孩子当时的状态随机而变。

我呲牙咧嘴的表情会加强效果,同时“魔兽”还会虚张声势地大喊“你永远别想推倒我”、“认输吧!你的力气已经用光啦”等等。后来还加入一些变化,比如我会说“你看你身后,怎么有一只霸王龙”,这样很快她就学会了“你别想骗我”;又如我会说“我要喷火啦”,然后冲她脸上吹气,她也很快学会了不被干扰。

当然,她也很快学会来干扰我。当她说“你看你身后,怎么有一只霸王龙”,我通常会“上当”,然后大喊“可恶,上当啦”;有时她会咯吱我,我也会一边让她得逞,一边大喊“作弊!不公平”。

也有时候,跳跳会用“魔法”(男孩会用枪),那么这时通常说明她不想进行身体对抗,或者想发明一种新方法,所以我一般不会强行要求她全力对抗,因为游戏最基本的目的是“好玩”,而不是训练。

老牛吃草这是与“推倒魔兽”有些类似的游戏。我是拒绝吃草的老牛,躲在房间一头,而她是牧童,要使劲把我拉到房间另一头去吃草。

先给她一条毛巾,绕在我肩膀上作缰绳。她拼命地拉,我一边摇头晃脑、嘴里“哞哞”叫着,一边掌握力度,一点点被她拉过去。

吵架的邻居这个游戏虽然名字听上去不太文明,但孩子都很喜欢。

用废纸团成十几个纸团,以餐桌为临界,孩子站在一边,大人坐着或跪在另一边,然后双方分别把纸团扔向对方一边。这个游戏的关键在边扔边“吵架”:“嘿!谁扔来一只臭鞋……哎哟,砸到我头啦!这是什么东西呀!……太过分啦,怎么把电视都扔过来啦!”

也可以问孩子“你把什么扔过来了”,孩子很快会学会假想:“是我的臭袜子!”于是大人就喊:“太欺负人啦!给你扔回去!”多数孩子高兴了还会说:“这是臭粑粑!”这时,建议不要进行文明教育,而最好回答:“天哪!恶心!”

父亲是男人,也是双亲之一。不幸的是,他们被训练成为男人,而非父亲。男性化的磨练有些反而成为扮演父亲角色的累赘,尤其是在做游戏时,以及深层情感交流的方面。由于缺少锻炼,男人们觉得自己在育儿方面有心而无力,大部分的男人都不喜欢这种无力感。

厄普戴克(美国小说家,普利策奖得主)经常写到身为丈夫和父亲的孤寂感:“如果男人跟孩子连话都不讲讲,他们就不是人类了,而是吃东西的赚钱机器。”厄普戴克在这里暗示,父亲的责任远不只是说话而已,同时也准确地抓住了父亲已经离开家庭中心位置的社会特征。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为了使男人更好地成为社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父亲的教育功能很少受到社会承认,更别说鼓励了。

父亲们觉得自己在家庭里被边缘化了,不再是家庭的中心角色,而只做一些受指定的活计,而他们私下也多少认可和接受了。陪孩子玩游戏,对父亲们而言,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有一次我母亲打电话来,我太太正好不在家,于是她发现是我在和女儿玩耍。她说:“哦,你在当保姆呵。”我尽量客气地回答说:“不是,我是在尽父亲的责任呢。”她立刻道歉,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而我也意识到,不管是在我母亲的童年时代,还是后来她自己做母亲的年代,父亲们与婴儿的互动都已经很少,少得连保姆都比不上。

父亲是男人,也是双亲之一。不幸的是,他们被训练成为男人,而非父亲。男性化的磨练有些反而成为扮演父亲角色的累赘,尤其是在做游戏时,以及深层情感交流的方面。由于缺少锻炼,男人们觉得自己在育儿方面有心而无力,大部分的男人都不喜欢这种无力感。

当我女儿还在婴儿期的时候,我的父母来到我家。爷爷有一次抱着艾玛时,孩子哭了。她刚吃饱,尿布又没有湿。爷爷没辙了,把她交给我,但我对他说:“我能做的,你都做了。”他有点吃惊。他一直以为婴儿哭泣时,需要采取一些特别措施,只是他不知道而已。我的父亲并不是特例。

值得庆幸的是,过去十年间,有越来越多的父亲开始分担育儿的责任,也开始出现了全职奶爸或是义工爸爸。但父亲仍然较难与孩子联结,女性在全职工作之外,还必须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帮孩子检查功课或是照料孩子。这种现象的确对女性很不公平,但对被排除在外的男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幸!

我和朋友麦克组建了一个父亲互助工作营,那时候我们的孩子才几个月大。起先,我们是抱着婴儿聊天;到孩子蹒跚学步时,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追跑;再接下来,到学前班时,我们又可以一边聊天一边看着他们玩。我建议所有父亲都来组织这样的团体。

孩子还是婴儿时,孩子只要一开始哭,许多爸爸就忙着要起身回家,因为他们以为孩子需要妈妈来喂奶了。那时候,我不得不让他们的脑子“断奶”,让他们知道,婴儿哭,除了肚子饿,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孩子被抱来之前,都已经吃饱喝足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孩子抱回家,也就失去了做“奶爸”的最大幸福:抱着孩子让他把积累的坏情绪都哭出来——那是婴儿所知道的唯一方式——然后看着他在自己怀里安静下来。孩子们几个月大时,这些父亲抱孩子的时间,就已经比这一辈子被自己父亲抱的时间还要长,但他们仍然受不了孩子哭。

也有一些极端的例子,有些父亲与家庭的联结完全断裂了。他们可能是离开了家庭,对于自己留下的缺口一脸漠然;也可能人还在家里,但情感上却很疏远,除非兴致来了,才和孩子偶尔玩一下,根本没有联结。真正的父亲必须在日常生活里切实担当起父亲的责任来。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一些男人是在离婚后才真正做起了父亲的这些日常工作。变成兼职的父亲后,他们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做父亲的责任。

男人们有一种倾向,倾向于不愿相信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也不愿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爱;他们倒能坦然接受被取代和被交换的命运。我很同情地听过许多男人讲述他们过了很多年后,才吃惊地发现,家庭多么需要自己。孩子们长大后,也吃惊地发现,他们的父亲本来可以爱自己多一点,跟自己多亲近一点,可就是不明白怎么做,或者还觉得自己没这个时间和精力。

另一方面,在打斗游戏中,父亲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对象。历来的研究已经一次次证明,与爸爸摔跤、拳击,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只要不太过火。例如,常和父亲打闹的男孩,能和别人相处得更好。做父亲的擅长活跃气氛,把婴儿抛到半空再接住,在节日庆祝中活跃气氛,这些都很重要,都是孩子们需要的。不过,父亲仍然也需要和孩子保持普通的日常互动。

父亲,更宽泛地说就是男人,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需要父亲们发挥传统意义的特长,也就是诸如打斗之类的体力游戏。孩子还需要男人们能拓展能力,有更多花样,拥抱、安慰、过家家,越多越好。

我常想,为什么父子之间经常会玩掷球游戏?我认为掷球游戏在“距离”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而“距离”一直是使男孩以及男人感到纠结的东西。随着越来越多的男人克服心理距离,走近孩子,我们的家庭教育将变得越来越完整。

推荐給父亲们的打闹游戏文=李岩“越来越多的研究把“打闹游戏”列为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首选项目。虽然自己小时候没少打闹,但成年后被文化打磨得越来越“收敛”,因此“怎么跟孩子打闹”竟然成了一项要专门学习的技能。这两年边学边试,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先分享几个可以在家里随时进行的小游戏吧。

推倒魔兽这是女儿跳跳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当然我是那个魔兽。我坐在地上拦住她的去路,她必须把我推倒才能通过。

因为孩子身高的原因,所以我坐在地上,这样她能一边用力推我的肩膀,一边进行眼神对视。我一只手对她进行基本的保护,另一只手在身后撑住地,用来控制对抗的力度,原则上让她用尽全力时感觉到“魔兽”在一点一点被推倒。有时我也会反击,但到一定程度时会让她再次占上风。这一切都根据孩子当时的状态随机而变。

我呲牙咧嘴的表情会加强效果,同时“魔兽”还会虚张声势地大喊“你永远别想推倒我”、“认输吧!你的力气已经用光啦”等等。后来还加入一些变化,比如我会说“你看你身后,怎么有一只霸王龙”,这样很快她就学会了“你别想骗我”;又如我会说“我要喷火啦”,然后冲她脸上吹气,她也很快学会了不被干扰。

当然,她也很快学会来干扰我。当她说“你看你身后,怎么有一只霸王龙”,我通常会“上当”,然后大喊“可恶,上当啦”;有时她会咯吱我,我也会一边让她得逞,一边大喊“作弊!不公平”。

也有时候,跳跳会用“魔法”(男孩会用枪),那么这时通常说明她不想进行身体对抗,或者想发明一种新方法,所以我一般不会强行要求她全力对抗,因为游戏最基本的目的是“好玩”,而不是训练。

老牛吃草这是与“推倒魔兽”有些类似的游戏。我是拒绝吃草的老牛,躲在房间一头,而她是牧童,要使劲把我拉到房间另一头去吃草。

先给她一条毛巾,绕在我肩膀上作缰绳。她拼命地拉,我一边摇头晃脑、嘴里“哞哞”叫着,一边掌握力度,一点点被她拉过去。

吵架的邻居这个游戏虽然名字听上去不太文明,但孩子都很喜欢。

用废纸团成十几个纸团,以餐桌为临界,孩子站在一边,大人坐着或跪在另一边,然后双方分别把纸团扔向对方一边。这个游戏的关键在边扔边“吵架”:“嘿!谁扔来一只臭鞋……哎哟,砸到我头啦!这是什么东西呀!……太过分啦,怎么把电视都扔过来啦!”

也可以问孩子“你把什么扔过来了”,孩子很快会学会假想:“是我的臭袜子!”于是大人就喊:“太欺负人啦!给你扔回去!”多数孩子高兴了还会说:“这是臭粑粑!”这时,建议不要进行文明教育,而最好回答:“天哪!恶心!”


相关内容

  • 2013秋幼儿园家长学校教案
  • 幼儿园家长学校教案:神气的爸爸 2013年12月28日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当一线教师很多年,接触各种家庭,发现经常接送孩子,和妈妈一起教育孩子的爸爸很少.目前的许多家庭中,在教育孩子上还停留在"母系氏族"阶段,多是母亲一统天下,而父亲顶多扮演一个笨手笨脚,可有可无的角色. 父亲 ...

  • 为什么网瘾会更偏爱中国的青少年
  • 为什么网瘾会更偏爱中国的青少年? 内容简介: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15-20岁; 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中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罕见极端事件,而中国人网瘾的极端程度也超过国外: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 国外网络成瘾的 ...

  • 人教版初一语文测试题
  • 人教版初一语文测试题 (一) 进当铺的男孩 毕淑敏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他们班同学有一支派克笔要出让,开价人民币100元整. 这笔是什么来路?不会是赃物吧?我说. 儿子说笔的来路绝对正当.是那同学的亲戚送的,他因已有了一支,故将这支卖出,肯定是原装. 我看出儿子的渴望,就说,我认为一个孩子现在就用派克 ...

  • 日本-文部省-家庭教育手册
  • 家庭教育手册 (一)家庭是什么 ●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 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们在企求这么理所当然的事,作为父母应该认真面对这样的现实. 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东西,孩子就能 ...

  • 洛阳东方爱婴[科学的早期教育]
  • 讲座简介:科学的早期教育应该基点在精卵子结合一刹那.起点在脱离母体的一瞬间.目的在为终身发展奠基础.内容以感觉运动训练为主.途径以亲子游戏互动为主.人员主张家庭全员都参与.原则遵循自然自由至自律. 一. 早期教育的基点在精卵子结合一刹那 遗传学理论认为 每个生命的发展从精卵子结合的一刹那,就决定了其 ...

  • 幼儿教育之父
  • 当各色各样的幼儿园让你眼花缭乱时.当各种幼儿教育模式让你无从选择时,你是否对"幼儿园"叫法产生过好奇心,到底是谁最先启用了这种叫法?幼儿教育的思想最初有哪些特点呢? 福禄培尔这个名字便闯入我们的视线. 一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由于产业革命,出现了诸如贫儿.孤儿.流浪儿 ...

  • 读卡尔威特有感
  •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是部蜚声中外教育史的奇书,据说当时在美国,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此方法去培养孩子的父母都成功地让孩子进入了哈佛大学的殿堂. 小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是一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小时身体差,反应迟钝,被定位 ...

  • 论和谐亲子互动关系的构建
  • 第23卷第5期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3No.5 2008年10月 Journalof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Edition) Oct.2008 [劳动与社会保障] 论和谐亲子互动关系 ...

  • 派出所在学校为师生上法制课讲稿
  • 来源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我们希望小学,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法律知识,只有知法,才能守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