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起源
非主流的老祖宗正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其中以哥特摇滚风(Gothic rock)和视觉摇滚风(Visual rock)为代表。朋克文化属于后现代虚无主义,以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奇异装扮表现愤怒,破坏,死亡等情绪,风靡于摇滚音乐人和爱好者之间。 90年代末,由朋克(Punk)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Pop流行元素,在视觉的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表达一些忧郁,悲伤的主题,于是便产生了Emo文化,Emo即是Emotional的缩写。Emo文化同样发源于音乐领域,但很快变成了一种时尚风格,风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间。
“非主流”生于80,90年代
非主流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出现现的时间是03、04年左右。最早开始非主流的是80后,而非90后。那时候最大的90后也就是1990年出生的,初中生而已,他们很难接触到这方面的文化,甚至没接触过网络。这一时期的非主流最为接近国外的原本的非主流文化,是一种与音乐有关的文化,大多热爱音乐,玩摇滚乐队,而表现方式可能没现在这么偏激。的确是真正的“非主流”,其追随者较少。
“非主流”由80后的小众文化向90后传播其原因
⒈80后向90后传播非主流出于“爱护”。 那时候,80后与90后的关系没现在这么紧张,大多上网的80后都有所谓“妹妹”一样的,“妹妹”主要都是90后的女生(这个比较符合70后抢80后的老婆,80后抢90后老婆的观点)。当一个非主流80后,有一个90后的“妹妹”的时候,这个90后就会接触到非主流文化,而出于一种对前辈的憧憬,以及非主流文化中应对的比较独特及叛逆的思想,很容易就会吸引到90后。可以第一代90后非主流多是女生,而且这群人的非主流空间,照片,大多是80后非主流他们的“哥哥”帮忙弄的。独特的氛围气息,另类的风格,很快,非主流文化开始像T病毒一样高速在90后中传播,以至于后来的泛滥、腐变。而当初一代的80后的非主流,为何现在销声匿迹,大多是因为走上社会的压力,加上现在集体对非主流的批判,还有就是“非主流”不再是当初的以音乐为主体的文化,也就是“非主流”的腐变等原因大多也就消失而去了。
⒉ 80后的作家向90后传播非主流 另外一个大家比较接受的看法是,90后的非主流,主要起源自一些80后作家的走红,这些作家的文章及其创办的杂志中带有很多非主流文化要素,而这些作家的主要读者中很多是90后非主流也就此泛滥。不过此说法有不少不通之处,虽说这些80后作家的确对非主流有催化作用,但是应该不是起源。
就像信奉“春哥”中的很多人是80后一样,信奉非主流的绝大多数是90后。但是,并非所有的90后都是非主流,但不是说90后就是非主流,这种说法就象说金毛是一种狗,所以所有的狗都是金毛一样。至于其中包含的数学问题,在此不做讨论。这里要说的是到底是90后的哪些人信奉90后。作为90后主要活动领域,中学校园中,一个班级假设有50个人,一般其中大概只有1到2个非主流,而其中的网民大概是30到40个,占的比率很少。这还分地区,有些学校的多,有些学校的少,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据说越是重点中学,非主流存活越少,重点中学一般学生素质比较高,或者人生都比较充实。这是就普遍而论。
在网络普及度较高的普通高中,有不少90后非主流们辍学了,他们大多生活失意,或者家庭不和谐,和父母的关系恶劣,甚至说没有什么感情,纯粹把父母当作提款机。他们逃避学习和家庭的方式就是上网和堕落,是反抗期带来的极度逆反现象。
90后非主流们憧憬着成熟,还有成年后的自由,是以急切希望表现出自己成熟的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结交异性。所以AU这种以结交为主的游戏成了他们的最爱,他们一AU为平台大量结交异性,甚至以乱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成熟。
在学校里,他们也是典型的恶劣学生,打架,乱混,或者谈恋爱,但是他们又和过去传统意味的坏学生有所不同,传统坏学生身上该具有的“灵性”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的,他们身上多看到的是幼稚和反叛思想。他们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存在,没有其他的意味。他们就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因而有不少非主流爱以自残或是自杀这种方式来哗众取宠。90后非主流们的生活中他们未必真的有什么事情必须通过自残或是死才能解脱,无非是想多吸引人的注意而已,他们的自杀可以说基本和人的交配欲望是相连的。
90后非主为何受社会批判流
自从90后非主流在网络上出现后,几乎遭到除了非主流自身以外所有人口诛笔伐的猛烈指责和批判,“脑残”一词也一度成为90后非主流的代名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群体比他们还要受人厌恶。
90后非主流受批判是因为自我中心的思想触犯了底线 90后非主流受批判是由他们的自我中心思想所造成,这种思想让90后非主流们对自己的父母甚至祖国都感到无所谓,这触犯了做人的底线,自然让所有人都讨厌他们。
除了这个他们自身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憎恶需要的问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国内御宅族,他们也是受了不少指责的,说他们哈日,或者卖国。一个很典型的就是当年百度爆吧事件,但是说起来其实动画宅族也比较委屈,他们只是比较喜欢动画,非要被说成卖国。 老实说,动画宅族最痛苦的就是国内动画业的不长进,一旦国内出了什么好作品,最高兴的也是他们,只要稍微和他们交流一下,会发现他们大部分人都不错,而且不少也都很有思想,很有能力。但是有些激进者喜欢抓住一点不放,硬要说他们卖国什么的,他们也还不了啥子嘴,谁叫他们喜欢日本的动漫呢,只有闭上嘴巴挨骂。
90后非主流成了网上挨骂的主体 现在90后非主流是一个可以大家共骂的对象,这个就象当年抗日一样,内部搞的再凶,出了外敌,一样可以联手。御宅族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可以让他们少挨点骂,自然他们也愿意出大力帮忙了。而非主流的,正好是这样一个无君无父无德的三无种族,加上一幅不把天下人惹完不舒服的嘴脸,不反他才奇怪了。 关于90后非主流的“未来” 有一部分90后非主流们的表现欲望只是一时而已,他们的家庭环境通常不是太差也不是太好,他们的父母的经济情况通常差不多是只供得起他们的少年而不能养一辈子的水平,一旦他们真的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压力,自然而然会慢慢摆脱非主流。
但另一部分的90后非主流们的“前景”则堪忧,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以及自身的无责任思想下,直接进化为啃老族,或者直接堕落到社会的底层,成为性工作者或者犯罪者。因为没有分辨力,大多还会沾染上毒品,从此沉沦。
非主流,有人称之为文化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反文化现象或认为不能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喜欢非主流的大都是生于80,90年代的男生女生。由于以年龄主导的各种差异(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交流平台等),“FZL”很少能被传统媒体的发言者所接触和理解。所以通常传统媒体对“FZL”采取温和和观望的态度,但同时对其报道常大篇幅引用教师,家长和专家的观点,将其和火星文、应试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及早恋等不当性行为联系在
一起。虽然这些联系过为严肃,有时被认为偏颇和勉强,但“FZL人群”自身对此并不多加关心,也很少公开表示反对。
在网络中曾经一度有人激烈的指控“FZL”败坏风气,并将其通过谐音贬为“肥猪油”。这些指控也往往被“FZL人群”所漠视,少数的抗辩者也并不活跃。因为指控者来自不明确的阵营,以及“FZL”的消极态度,所以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论战。
一般来说,潮流人士对“FZL”采取轻蔑的态度,将其视为低级品味的代表;一部分人认为“FZL”人群是贫穷和虚荣心混合的产物。非常自相矛盾地,“FZL”认为自己也是潮流人士。但不可否认,二者的界限正在逐步淡化。
现在喜欢非主流的大都是在校的生于80,90年代学生居多,他们年纪都差不多。可以这么说,非主流生于80,90年代!
关于“非主流”
与非主流相对、大众化、顺从当今大众的潮流、是最流行的东西、不超前和不滞后、从人数上讲,追求非主流的人占相对少数,多了就叫主流了,主流与非主流是共存的。其中由相当一部分主流人群反对非主流中的“腐朽文化现象”,如:火星文、刻意颓废、逃学厌学等。主张不做作、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以最真实的自我面对生活。
主流的事物,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内部或许运动剧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比如旅行,通过旅行社的话,今天明天后天的行程、景点、游客的反应,导游心中大概都有一个谱在那里,不会有大的变化。若是通过单人骑马旅行,在今天则是无法预测会遇到什么情况:比如社会的反应、交通法规的限制、马料的补充、住宿等,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在古代,骑马旅行是很常见的方式,是主流方式。到今天变成非主流的,也是世界变化的结果。
“非主流”文化以及其衍生产物"非主流现象"的出现,并没有脱离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大背景.
“非主流”的起源
非主流的老祖宗正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其中以哥特摇滚风(Gothic rock)和视觉摇滚风(Visual rock)为代表。朋克文化属于后现代虚无主义,以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奇异装扮表现愤怒,破坏,死亡等情绪,风靡于摇滚音乐人和爱好者之间。 90年代末,由朋克(Punk)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Pop流行元素,在视觉的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表达一些忧郁,悲伤的主题,于是便产生了Emo文化,Emo即是Emotional的缩写。Emo文化同样发源于音乐领域,但很快变成了一种时尚风格,风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间。
“非主流”生于80,90年代
非主流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出现现的时间是03、04年左右。最早开始非主流的是80后,而非90后。那时候最大的90后也就是1990年出生的,初中生而已,他们很难接触到这方面的文化,甚至没接触过网络。这一时期的非主流最为接近国外的原本的非主流文化,是一种与音乐有关的文化,大多热爱音乐,玩摇滚乐队,而表现方式可能没现在这么偏激。的确是真正的“非主流”,其追随者较少。
“非主流”由80后的小众文化向90后传播其原因
⒈80后向90后传播非主流出于“爱护”。 那时候,80后与90后的关系没现在这么紧张,大多上网的80后都有所谓“妹妹”一样的,“妹妹”主要都是90后的女生(这个比较符合70后抢80后的老婆,80后抢90后老婆的观点)。当一个非主流80后,有一个90后的“妹妹”的时候,这个90后就会接触到非主流文化,而出于一种对前辈的憧憬,以及非主流文化中应对的比较独特及叛逆的思想,很容易就会吸引到90后。可以第一代90后非主流多是女生,而且这群人的非主流空间,照片,大多是80后非主流他们的“哥哥”帮忙弄的。独特的氛围气息,另类的风格,很快,非主流文化开始像T病毒一样高速在90后中传播,以至于后来的泛滥、腐变。而当初一代的80后的非主流,为何现在销声匿迹,大多是因为走上社会的压力,加上现在集体对非主流的批判,还有就是“非主流”不再是当初的以音乐为主体的文化,也就是“非主流”的腐变等原因大多也就消失而去了。
⒉ 80后的作家向90后传播非主流 另外一个大家比较接受的看法是,90后的非主流,主要起源自一些80后作家的走红,这些作家的文章及其创办的杂志中带有很多非主流文化要素,而这些作家的主要读者中很多是90后非主流也就此泛滥。不过此说法有不少不通之处,虽说这些80后作家的确对非主流有催化作用,但是应该不是起源。
就像信奉“春哥”中的很多人是80后一样,信奉非主流的绝大多数是90后。但是,并非所有的90后都是非主流,但不是说90后就是非主流,这种说法就象说金毛是一种狗,所以所有的狗都是金毛一样。至于其中包含的数学问题,在此不做讨论。这里要说的是到底是90后的哪些人信奉90后。作为90后主要活动领域,中学校园中,一个班级假设有50个人,一般其中大概只有1到2个非主流,而其中的网民大概是30到40个,占的比率很少。这还分地区,有些学校的多,有些学校的少,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据说越是重点中学,非主流存活越少,重点中学一般学生素质比较高,或者人生都比较充实。这是就普遍而论。
在网络普及度较高的普通高中,有不少90后非主流们辍学了,他们大多生活失意,或者家庭不和谐,和父母的关系恶劣,甚至说没有什么感情,纯粹把父母当作提款机。他们逃避学习和家庭的方式就是上网和堕落,是反抗期带来的极度逆反现象。
90后非主流们憧憬着成熟,还有成年后的自由,是以急切希望表现出自己成熟的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结交异性。所以AU这种以结交为主的游戏成了他们的最爱,他们一AU为平台大量结交异性,甚至以乱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成熟。
在学校里,他们也是典型的恶劣学生,打架,乱混,或者谈恋爱,但是他们又和过去传统意味的坏学生有所不同,传统坏学生身上该具有的“灵性”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的,他们身上多看到的是幼稚和反叛思想。他们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存在,没有其他的意味。他们就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因而有不少非主流爱以自残或是自杀这种方式来哗众取宠。90后非主流们的生活中他们未必真的有什么事情必须通过自残或是死才能解脱,无非是想多吸引人的注意而已,他们的自杀可以说基本和人的交配欲望是相连的。
90后非主为何受社会批判流
自从90后非主流在网络上出现后,几乎遭到除了非主流自身以外所有人口诛笔伐的猛烈指责和批判,“脑残”一词也一度成为90后非主流的代名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群体比他们还要受人厌恶。
90后非主流受批判是因为自我中心的思想触犯了底线 90后非主流受批判是由他们的自我中心思想所造成,这种思想让90后非主流们对自己的父母甚至祖国都感到无所谓,这触犯了做人的底线,自然让所有人都讨厌他们。
除了这个他们自身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憎恶需要的问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国内御宅族,他们也是受了不少指责的,说他们哈日,或者卖国。一个很典型的就是当年百度爆吧事件,但是说起来其实动画宅族也比较委屈,他们只是比较喜欢动画,非要被说成卖国。 老实说,动画宅族最痛苦的就是国内动画业的不长进,一旦国内出了什么好作品,最高兴的也是他们,只要稍微和他们交流一下,会发现他们大部分人都不错,而且不少也都很有思想,很有能力。但是有些激进者喜欢抓住一点不放,硬要说他们卖国什么的,他们也还不了啥子嘴,谁叫他们喜欢日本的动漫呢,只有闭上嘴巴挨骂。
90后非主流成了网上挨骂的主体 现在90后非主流是一个可以大家共骂的对象,这个就象当年抗日一样,内部搞的再凶,出了外敌,一样可以联手。御宅族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可以让他们少挨点骂,自然他们也愿意出大力帮忙了。而非主流的,正好是这样一个无君无父无德的三无种族,加上一幅不把天下人惹完不舒服的嘴脸,不反他才奇怪了。 关于90后非主流的“未来” 有一部分90后非主流们的表现欲望只是一时而已,他们的家庭环境通常不是太差也不是太好,他们的父母的经济情况通常差不多是只供得起他们的少年而不能养一辈子的水平,一旦他们真的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压力,自然而然会慢慢摆脱非主流。
但另一部分的90后非主流们的“前景”则堪忧,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以及自身的无责任思想下,直接进化为啃老族,或者直接堕落到社会的底层,成为性工作者或者犯罪者。因为没有分辨力,大多还会沾染上毒品,从此沉沦。
非主流,有人称之为文化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反文化现象或认为不能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喜欢非主流的大都是生于80,90年代的男生女生。由于以年龄主导的各种差异(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交流平台等),“FZL”很少能被传统媒体的发言者所接触和理解。所以通常传统媒体对“FZL”采取温和和观望的态度,但同时对其报道常大篇幅引用教师,家长和专家的观点,将其和火星文、应试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及早恋等不当性行为联系在
一起。虽然这些联系过为严肃,有时被认为偏颇和勉强,但“FZL人群”自身对此并不多加关心,也很少公开表示反对。
在网络中曾经一度有人激烈的指控“FZL”败坏风气,并将其通过谐音贬为“肥猪油”。这些指控也往往被“FZL人群”所漠视,少数的抗辩者也并不活跃。因为指控者来自不明确的阵营,以及“FZL”的消极态度,所以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论战。
一般来说,潮流人士对“FZL”采取轻蔑的态度,将其视为低级品味的代表;一部分人认为“FZL”人群是贫穷和虚荣心混合的产物。非常自相矛盾地,“FZL”认为自己也是潮流人士。但不可否认,二者的界限正在逐步淡化。
现在喜欢非主流的大都是在校的生于80,90年代学生居多,他们年纪都差不多。可以这么说,非主流生于80,90年代!
关于“非主流”
与非主流相对、大众化、顺从当今大众的潮流、是最流行的东西、不超前和不滞后、从人数上讲,追求非主流的人占相对少数,多了就叫主流了,主流与非主流是共存的。其中由相当一部分主流人群反对非主流中的“腐朽文化现象”,如:火星文、刻意颓废、逃学厌学等。主张不做作、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以最真实的自我面对生活。
主流的事物,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内部或许运动剧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比如旅行,通过旅行社的话,今天明天后天的行程、景点、游客的反应,导游心中大概都有一个谱在那里,不会有大的变化。若是通过单人骑马旅行,在今天则是无法预测会遇到什么情况:比如社会的反应、交通法规的限制、马料的补充、住宿等,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在古代,骑马旅行是很常见的方式,是主流方式。到今天变成非主流的,也是世界变化的结果。
“非主流”文化以及其衍生产物"非主流现象"的出现,并没有脱离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