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新词对汉语言的影响和对策

目 录

一、积极影响........................................................................................................ 1

(一)、表达更生动...................................................................................... 1

(二)、表达更多样...................................................................................... 2

(三)、表达更有趣...................................................................................... 2

(四)、表达更简约...................................................................................... 2

二、消极影响........................................................................................................ 3

(一)、词语畸塑变异.................................................................................. 3

(二)、词语故意误解.................................................................................. 3

(三)、语音误读变异.................................................................................. 3

(四)、语法使用失范.................................................................................. 3

(五)、影响青少年的用语习惯.................................................................. 4

三、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4

四、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引导策略.................................................................... 5

(一)、净化言语环境,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5

1、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新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 5

2、大力推进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 ..................................................... 6

(二)、转变语用观念,营造网语生存空间.............................................. 6

1、正确引导、养成规范意识 ............................................................. 6

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 7

六、总结................................................................................................................ 7

论网络新词对汉语言的影响和对策

【内容摘要】网络交际的出现,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然而,如何评价网络语言,不但是众说纷纭,而且是分歧很大:

一种意见认为, 网络语言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汉语的纯洁, 必须坚决予以规范;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在网络时代亦不例外, 网络必然会给语言带来新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语言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 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更有意见认为, 网络语言代表着世纪汉语发展的方向。

无论如何,网络语言的出现必定是对传统汉语言的极大挑战,本文就其影响展开讨论。

【关键词】交际 网络语言 汉语

【正 文】

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规模达到了6.33亿(截止到6月)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也随之而来,就是网络语言。在很多人的眼中网络语言其实是传统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丰富了传统语言,也是传统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为古老的汉语言带来了新的活力,大部分的网络语言已经被人们熟悉并接受。但是总体来说,这种新的语言形式还是缺少统一的标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一、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从刚兴起,到如今的风靡一时,表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网络语言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就必有其存在的介理性,也对汉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一)、表达更生动

“网络语言的产生要从1982年9月20日说起,IBM 公司的研究员斯科特·法尔曼在BBS 上留言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在文末附上一个‘:)’。从此,冷冰冰、技术化的电脑就‘笑’了起来。”[1] 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符号语言,由人们用各种字符连缀组成,如气^-^(表示微笑) 等,并扩展到了QQ 表情、图片等,这种类似脸谱的象形符号,可谓是现代版的“象形文字”,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让人一目了然。这样“眉目传情”的表达比起文字更能传达出人们的情绪,使网

络交流更富有人情味,也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二)、表达更多样

语言是处在小断发展和更新中的事物,总会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网络语言的多样性就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元性。

首先,网络语言的形式多样,有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聊天等,这些形式给语言表达创造了多条快速、高效的渠道,使语言表达更多样。

其次,网络语言的多样性还在于新创了很多词。从广义的网络语言来说,有些与网络技术相关的专业新词如鼠标、点击、链接等已走进日常生活,成为高频使用的词汇。

还有一些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新词,如数字谐音的词语,像"88”代表“拜拜”,"55”代表“呜呜”等。还有字母词,如“BT ”是“变态”的缩略,"GG ”指“哥哥”等。还有网民创造的汉语新词,如“灌水”指随便写没价值的东西,而“造砖”则指用心写好文章。这些创新的语词,使语言表达更多样。

现代社会提倡的个性和创新在网络语言里有了极致的再现,这些个性的表达无疑是对传统汉语表达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2] 这些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三)、表达更有趣

网民把网络当做休闲的场所,在网络上随意调侃,故意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词,使语言表达更具趣味性。

网络语言的新奇、幽默的特点,深为网民所喜爱。如“拍砖”指提出反对的看法,“驴友”指自助游的朋友等,小仅在网络上频繁出现,在杂志、报纸等媒体中也风靡一时。网络语言能在青年朋友中广受欢迎,并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渗透,其趣味性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表达更简约

有学者认为“作为信息载体,语言文字必须具备简明精约的品质。”[3]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网络世界里更是争分夺秒,就要求网络语言更简洁,才符介语言发展的基本特性。网民在网络交流中用字尽量节俭,并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限制,创造了新的形音义结合体,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提高了文字输入和交流的速度,符介现代人追求快节奏的心态,也符介文字发展简明精约的要求,大大简化了语言的表达。

总之,网络语言在诸多方而是对汉语言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也使汉语言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向更广阔的地域发展。

二、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的新奇、个性的特征,与传统汉语言的规范化大相径庭。虚拟空间里人们言说的随意性,不注意规范等使网络语言对汉语言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词语畸塑变异

网民们不再用传统的表达,而倾向用英文、汉语拼音和数字来搞文字游戏,如“反对”叫“拍”,"G8”指“GOODBYE" 等,这种杂揉的用法,使交流就像游戏,造成了语义表达不清的消极作用,增加了人们交流的困难。

(二)、词语故意误解

网络的娱乐性使许多网民为了显示独特的创意,而故意改变语词最初的意义,大有调侃戏谑的意味。如“黄昏恋”故意说是“晚上去锻炼身体”,“贤惠”故意指“闲着什么都不会”等。人为地曲解词语,造成了理解的混乱,增加了交际的困难。

(三)、语音误读变异

网民为了增加交流的趣味性,而故意改变语词的读音,如把“人”叫“银”,“喜欢”叫“稀饭”等。语音连读词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如把“这样子”写成“酱紫”等。这种故意误读,小仅小便交流,更是对人们的误导。有些出于“娱乐”的目的,但很可能就造成了“愚乐”的恶果。

(四)、语法使用失范

网络语言表现出对传统语法的背叛,小再拘泥于传统的构词法,各种语言元素混杂在一起,语序也小受限制,如“你走先”“人来了都”等。再如“I 服了U ”、“joking de”、“奋斗ing ",这些中英混杂的网语更违反了汉语规范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造成语法规范的混乱。

(五)、影响青少年的用语习惯

随着青少年网民不断增加,小介规范的网络语言会使正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中小学生错误地理解和使用汉字。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出现大量火星文,故意使用错别字和一些偏离传统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短短几年已悄然改变了学生的说话和写作方式,这种大杂烩式的语言,已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规范用语。

从以上诸多方而,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小规范,确实给汉语言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因此整体而言,网络语言的蔓延结果大体上是一个弊远甚于利的。网络语言具有反传统和诸多的不规范性,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语言,由于网络和现实的不同性,网络语言的组成形式更加灵活,而在传统的汉语言学习中,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得到颠覆,语意不一,许多历史的名著在网上以各种体系被传播开来,而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更是加入了众多的个人意识,对于青少年理解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负而的影响。由于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好的网络语言,跟时代接轨。汉语言可以通过学习网络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但这一切需要在规范的形式下进行,我们不能让网络语言对我们的汉语言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势必影响下一代对汉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汉语言不够灵活的形式表示反感,否则,对我国的全民语言将造成很大的冲击,也势必影响到全民语言的规则,损害整个语言环境。

三、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使得网络语言突显着重要地位,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语言不能一味的拒绝,把好网络语言进入全民交际语的关口,认真研究相关内容以及现象,处理相关问题,规范网络秩序,对网络语言的吸取做出正确的引导,并加以规范。单纯的禁止往往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反而会刺激人们进一步破坏语言规范的叛逆心理。我们主张的应对措施需以疏导为主,对生动有趣、意味新奇的符合汉语宇词规范的网络语言尽可接受进入主流语言规范中,承认其对汉语现代化的发展作用。对于不合规范又缺乏实际语言价值的各种网络语言符号,其治理的根基并不在于网络。首先是教育的问题,长久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模式出现了偏差,在进行一种作家培养教育而非出色语言使用者教育,这使得语文教学的受众在心理上就无法广泛接受,而在而对其他语种的冲击中无所改革更降低了人们对其的期盼程度,在教而不学、学而不会,不会之后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中国学生的中文驾驭能力实际上在逐年走低,反倒是英语水平日渐提高。由此可

见,消解冲击首要便是改革中文教育,使之具备母语应有的教学地位。其次,加速网络普及,提高网民年龄,使得具有较完善价值观的人群成为网络用户主力,限制年轻人成为网络引导性力量,在网络语言成为网络交流标准之前将其化解归零。

四、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引导策略

诚然,网络新词语有其个性化、特殊的一面,但不能因为其反传统的失范性而抹杀它的存在价值,其独有的创造性和语言表现力以及所蕴含的丰富时代信息对语文教学乃至汉语言的发展仍不乏有益的启示。网络新词语从原生态的生命创造到教育体制下的规范化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面对铺天盖地袭来的网络新词语加以甄别、鉴赏,并对一些商业化的低俗甚至不雅用语进行理性、规范化的引导,趋利避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前语文教学乃至母语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净化言语环境,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1、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新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讨论‘网络语言现象’的前提应是予以客观地评价。客观地、公允地评价‘网络语言现象’是探析其是非优劣的重要前提。”[4] 对此,国家语言文字监管部门应大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避免粗俗、低俗网络用语流入网络空间,以此减少网络不文明用语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针对中小学生的网络用语情况,学校和老师应加以引导,区别对待,改变以往“一概否定”的评价标准。对于日常言语交际和口语化较强的博文、日记等,不应全盘否定学生充满个性、创意的网络用语,适当的语境应放宽限制。严格把握学生网络用语的“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权威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的思考与创新。在网络赐予的虚拟空间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权威和传统的束缚,因而更具创意性和个性。这种创意性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创造能力之上。因此,对于学生大胆的创造行为,作为施教者首先应加以引导而不是排斥。由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创造精神和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上海、陕西等地高考政策对网络用语的一概否定而得出结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权利。不能因为网络用语难以估量、评价而掩盖了其原本存在的语用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甄别与鉴赏,学生应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吸纳、接受甚至是创造个性十足、富有内涵的健康网络用语。唯有如此,个性、创意而饱含思想内涵的新词语才不会被淹没于大量泛滥的网络用语之中。网络新词语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也

不仅仅是巨大的冲击,更可以为原本缺少生机的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

2、大力推进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

学校以及相关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积极开展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如:加强网络语言规范化宣传力度; 学校适时开展网络用语不规范情况调查搜集; 加强学生语法、修辞训练等。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是必要的,杨茂荣在《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中提到人们在语言文字规范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即过

[5] 于绝对的工作方式、静态刻板的规范模式和理想化的规范观念。他指出语言文

字规范过程中的问题并非在于语言文字本身,而是人们思维定势下的工作方式和规范模式以及规范观念。由此可见,推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也并非无所成效。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在2009年颁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序言中指出:“站在历史、国家的高度提出要认识语言现象,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从解决‘语言问题’到‘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的观念转变,是新时代语言规划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要求,具有浓重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性,甚至可以说,它是带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想而产生的尊重文化、善待人类自己的意识。”[6]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己取得很大转变,由语言洁癖式的理想化规范观念向“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转向己是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重大成果。报告中本着善待人类自己意识的理念对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也做出了充满人文性的规划。规范理念的重大转变对于今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转变语用观念,营造网语生存空间

面对不断衍生的网络新词语,一方面从客观的言语环境条件上进行外在的规范,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言语使用者也应转变语用观念,在规范使用的基础上大胆吸纳、创造性运用。

1、正确引导、养成规范意识

作为新生的网络语言,如何更好地为语言发展和汉语教学所用则要求言语主体增强甄别、鉴赏能力,且不能盲目搬用、套用。从网络新词语当中,学生应学习到的是如何展示自我、表达思想,如何培养表达力乃至语言的表现力,即“说话的艺术”。因此,母语教师应正确引导,使学生养成规范使用网络用语的意识和增强学生甄别、鉴赏网络语言的能力。网络新词语的规范使用意识体现在对新词新语的甄别、鉴赏能力上。学生甄别、鉴赏能力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新词语的规范使用意识。

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的快捷、高效标志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要求对各种信息的筛选、鉴别能力鱼待加强,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由此,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得格外重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对新事物的甄别、鉴赏能力。

六、总结

网络语言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虚拟生活,但是网络语言的大范围传播给汉语言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网络语言的弊大于利,但是不能够完全的否定,只需要处理好为网络语言和汉语言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汉语言是母语,其中承载了几千年的传承,我们需要抱着一份尊重的态度去运用。

【参考文献】

[1]、西贝. 世纪语言之战:网络语言VS 规范汉语[N],科学之友,2005, 5.

[2]、祁伟. 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3,(3)

[3]、段生农. 关于文字改革的反思[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4]、曲彦斌. 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N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5-01-04 (04) .

[5]、讼杨茂荣. 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DJ.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04).

[6]、极传波.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权威报告—评介《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 }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3-23(08)

目 录

一、积极影响........................................................................................................ 1

(一)、表达更生动...................................................................................... 1

(二)、表达更多样...................................................................................... 2

(三)、表达更有趣...................................................................................... 2

(四)、表达更简约...................................................................................... 2

二、消极影响........................................................................................................ 3

(一)、词语畸塑变异.................................................................................. 3

(二)、词语故意误解.................................................................................. 3

(三)、语音误读变异.................................................................................. 3

(四)、语法使用失范.................................................................................. 3

(五)、影响青少年的用语习惯.................................................................. 4

三、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4

四、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引导策略.................................................................... 5

(一)、净化言语环境,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5

1、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新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 5

2、大力推进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 ..................................................... 6

(二)、转变语用观念,营造网语生存空间.............................................. 6

1、正确引导、养成规范意识 ............................................................. 6

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 7

六、总结................................................................................................................ 7

论网络新词对汉语言的影响和对策

【内容摘要】网络交际的出现,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然而,如何评价网络语言,不但是众说纷纭,而且是分歧很大:

一种意见认为, 网络语言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汉语的纯洁, 必须坚决予以规范;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在网络时代亦不例外, 网络必然会给语言带来新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语言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 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更有意见认为, 网络语言代表着世纪汉语发展的方向。

无论如何,网络语言的出现必定是对传统汉语言的极大挑战,本文就其影响展开讨论。

【关键词】交际 网络语言 汉语

【正 文】

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规模达到了6.33亿(截止到6月)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也随之而来,就是网络语言。在很多人的眼中网络语言其实是传统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丰富了传统语言,也是传统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为古老的汉语言带来了新的活力,大部分的网络语言已经被人们熟悉并接受。但是总体来说,这种新的语言形式还是缺少统一的标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一、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从刚兴起,到如今的风靡一时,表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网络语言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就必有其存在的介理性,也对汉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一)、表达更生动

“网络语言的产生要从1982年9月20日说起,IBM 公司的研究员斯科特·法尔曼在BBS 上留言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在文末附上一个‘:)’。从此,冷冰冰、技术化的电脑就‘笑’了起来。”[1] 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符号语言,由人们用各种字符连缀组成,如气^-^(表示微笑) 等,并扩展到了QQ 表情、图片等,这种类似脸谱的象形符号,可谓是现代版的“象形文字”,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让人一目了然。这样“眉目传情”的表达比起文字更能传达出人们的情绪,使网

络交流更富有人情味,也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二)、表达更多样

语言是处在小断发展和更新中的事物,总会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网络语言的多样性就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元性。

首先,网络语言的形式多样,有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聊天等,这些形式给语言表达创造了多条快速、高效的渠道,使语言表达更多样。

其次,网络语言的多样性还在于新创了很多词。从广义的网络语言来说,有些与网络技术相关的专业新词如鼠标、点击、链接等已走进日常生活,成为高频使用的词汇。

还有一些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新词,如数字谐音的词语,像"88”代表“拜拜”,"55”代表“呜呜”等。还有字母词,如“BT ”是“变态”的缩略,"GG ”指“哥哥”等。还有网民创造的汉语新词,如“灌水”指随便写没价值的东西,而“造砖”则指用心写好文章。这些创新的语词,使语言表达更多样。

现代社会提倡的个性和创新在网络语言里有了极致的再现,这些个性的表达无疑是对传统汉语表达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2] 这些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三)、表达更有趣

网民把网络当做休闲的场所,在网络上随意调侃,故意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词,使语言表达更具趣味性。

网络语言的新奇、幽默的特点,深为网民所喜爱。如“拍砖”指提出反对的看法,“驴友”指自助游的朋友等,小仅在网络上频繁出现,在杂志、报纸等媒体中也风靡一时。网络语言能在青年朋友中广受欢迎,并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渗透,其趣味性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表达更简约

有学者认为“作为信息载体,语言文字必须具备简明精约的品质。”[3]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网络世界里更是争分夺秒,就要求网络语言更简洁,才符介语言发展的基本特性。网民在网络交流中用字尽量节俭,并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限制,创造了新的形音义结合体,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提高了文字输入和交流的速度,符介现代人追求快节奏的心态,也符介文字发展简明精约的要求,大大简化了语言的表达。

总之,网络语言在诸多方而是对汉语言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也使汉语言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向更广阔的地域发展。

二、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的新奇、个性的特征,与传统汉语言的规范化大相径庭。虚拟空间里人们言说的随意性,不注意规范等使网络语言对汉语言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词语畸塑变异

网民们不再用传统的表达,而倾向用英文、汉语拼音和数字来搞文字游戏,如“反对”叫“拍”,"G8”指“GOODBYE" 等,这种杂揉的用法,使交流就像游戏,造成了语义表达不清的消极作用,增加了人们交流的困难。

(二)、词语故意误解

网络的娱乐性使许多网民为了显示独特的创意,而故意改变语词最初的意义,大有调侃戏谑的意味。如“黄昏恋”故意说是“晚上去锻炼身体”,“贤惠”故意指“闲着什么都不会”等。人为地曲解词语,造成了理解的混乱,增加了交际的困难。

(三)、语音误读变异

网民为了增加交流的趣味性,而故意改变语词的读音,如把“人”叫“银”,“喜欢”叫“稀饭”等。语音连读词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如把“这样子”写成“酱紫”等。这种故意误读,小仅小便交流,更是对人们的误导。有些出于“娱乐”的目的,但很可能就造成了“愚乐”的恶果。

(四)、语法使用失范

网络语言表现出对传统语法的背叛,小再拘泥于传统的构词法,各种语言元素混杂在一起,语序也小受限制,如“你走先”“人来了都”等。再如“I 服了U ”、“joking de”、“奋斗ing ",这些中英混杂的网语更违反了汉语规范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造成语法规范的混乱。

(五)、影响青少年的用语习惯

随着青少年网民不断增加,小介规范的网络语言会使正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中小学生错误地理解和使用汉字。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出现大量火星文,故意使用错别字和一些偏离传统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短短几年已悄然改变了学生的说话和写作方式,这种大杂烩式的语言,已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规范用语。

从以上诸多方而,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小规范,确实给汉语言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因此整体而言,网络语言的蔓延结果大体上是一个弊远甚于利的。网络语言具有反传统和诸多的不规范性,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语言,由于网络和现实的不同性,网络语言的组成形式更加灵活,而在传统的汉语言学习中,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得到颠覆,语意不一,许多历史的名著在网上以各种体系被传播开来,而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更是加入了众多的个人意识,对于青少年理解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负而的影响。由于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好的网络语言,跟时代接轨。汉语言可以通过学习网络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但这一切需要在规范的形式下进行,我们不能让网络语言对我们的汉语言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势必影响下一代对汉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汉语言不够灵活的形式表示反感,否则,对我国的全民语言将造成很大的冲击,也势必影响到全民语言的规则,损害整个语言环境。

三、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使得网络语言突显着重要地位,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语言不能一味的拒绝,把好网络语言进入全民交际语的关口,认真研究相关内容以及现象,处理相关问题,规范网络秩序,对网络语言的吸取做出正确的引导,并加以规范。单纯的禁止往往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反而会刺激人们进一步破坏语言规范的叛逆心理。我们主张的应对措施需以疏导为主,对生动有趣、意味新奇的符合汉语宇词规范的网络语言尽可接受进入主流语言规范中,承认其对汉语现代化的发展作用。对于不合规范又缺乏实际语言价值的各种网络语言符号,其治理的根基并不在于网络。首先是教育的问题,长久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模式出现了偏差,在进行一种作家培养教育而非出色语言使用者教育,这使得语文教学的受众在心理上就无法广泛接受,而在而对其他语种的冲击中无所改革更降低了人们对其的期盼程度,在教而不学、学而不会,不会之后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中国学生的中文驾驭能力实际上在逐年走低,反倒是英语水平日渐提高。由此可

见,消解冲击首要便是改革中文教育,使之具备母语应有的教学地位。其次,加速网络普及,提高网民年龄,使得具有较完善价值观的人群成为网络用户主力,限制年轻人成为网络引导性力量,在网络语言成为网络交流标准之前将其化解归零。

四、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引导策略

诚然,网络新词语有其个性化、特殊的一面,但不能因为其反传统的失范性而抹杀它的存在价值,其独有的创造性和语言表现力以及所蕴含的丰富时代信息对语文教学乃至汉语言的发展仍不乏有益的启示。网络新词语从原生态的生命创造到教育体制下的规范化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面对铺天盖地袭来的网络新词语加以甄别、鉴赏,并对一些商业化的低俗甚至不雅用语进行理性、规范化的引导,趋利避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前语文教学乃至母语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净化言语环境,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1、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新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讨论‘网络语言现象’的前提应是予以客观地评价。客观地、公允地评价‘网络语言现象’是探析其是非优劣的重要前提。”[4] 对此,国家语言文字监管部门应大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避免粗俗、低俗网络用语流入网络空间,以此减少网络不文明用语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针对中小学生的网络用语情况,学校和老师应加以引导,区别对待,改变以往“一概否定”的评价标准。对于日常言语交际和口语化较强的博文、日记等,不应全盘否定学生充满个性、创意的网络用语,适当的语境应放宽限制。严格把握学生网络用语的“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权威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的思考与创新。在网络赐予的虚拟空间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权威和传统的束缚,因而更具创意性和个性。这种创意性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创造能力之上。因此,对于学生大胆的创造行为,作为施教者首先应加以引导而不是排斥。由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创造精神和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上海、陕西等地高考政策对网络用语的一概否定而得出结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权利。不能因为网络用语难以估量、评价而掩盖了其原本存在的语用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甄别与鉴赏,学生应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吸纳、接受甚至是创造个性十足、富有内涵的健康网络用语。唯有如此,个性、创意而饱含思想内涵的新词语才不会被淹没于大量泛滥的网络用语之中。网络新词语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也

不仅仅是巨大的冲击,更可以为原本缺少生机的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

2、大力推进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

学校以及相关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积极开展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如:加强网络语言规范化宣传力度; 学校适时开展网络用语不规范情况调查搜集; 加强学生语法、修辞训练等。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是必要的,杨茂荣在《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中提到人们在语言文字规范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即过

[5] 于绝对的工作方式、静态刻板的规范模式和理想化的规范观念。他指出语言文

字规范过程中的问题并非在于语言文字本身,而是人们思维定势下的工作方式和规范模式以及规范观念。由此可见,推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也并非无所成效。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在2009年颁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序言中指出:“站在历史、国家的高度提出要认识语言现象,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从解决‘语言问题’到‘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的观念转变,是新时代语言规划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要求,具有浓重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性,甚至可以说,它是带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想而产生的尊重文化、善待人类自己的意识。”[6]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己取得很大转变,由语言洁癖式的理想化规范观念向“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转向己是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重大成果。报告中本着善待人类自己意识的理念对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也做出了充满人文性的规划。规范理念的重大转变对于今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转变语用观念,营造网语生存空间

面对不断衍生的网络新词语,一方面从客观的言语环境条件上进行外在的规范,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言语使用者也应转变语用观念,在规范使用的基础上大胆吸纳、创造性运用。

1、正确引导、养成规范意识

作为新生的网络语言,如何更好地为语言发展和汉语教学所用则要求言语主体增强甄别、鉴赏能力,且不能盲目搬用、套用。从网络新词语当中,学生应学习到的是如何展示自我、表达思想,如何培养表达力乃至语言的表现力,即“说话的艺术”。因此,母语教师应正确引导,使学生养成规范使用网络用语的意识和增强学生甄别、鉴赏网络语言的能力。网络新词语的规范使用意识体现在对新词新语的甄别、鉴赏能力上。学生甄别、鉴赏能力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新词语的规范使用意识。

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的快捷、高效标志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要求对各种信息的筛选、鉴别能力鱼待加强,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由此,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得格外重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对新事物的甄别、鉴赏能力。

六、总结

网络语言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虚拟生活,但是网络语言的大范围传播给汉语言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网络语言的弊大于利,但是不能够完全的否定,只需要处理好为网络语言和汉语言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汉语言是母语,其中承载了几千年的传承,我们需要抱着一份尊重的态度去运用。

【参考文献】

[1]、西贝. 世纪语言之战:网络语言VS 规范汉语[N],科学之友,2005, 5.

[2]、祁伟. 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3,(3)

[3]、段生农. 关于文字改革的反思[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4]、曲彦斌. 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N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5-01-04 (04) .

[5]、讼杨茂荣. 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DJ.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04).

[6]、极传波.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权威报告—评介《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 }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3-23(08)


相关内容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 ★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 一五六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对外汉语口语 ...

  •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前景展望
  •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前景展望 张静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tI_' -q∞ j[摘要]网络语言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的扩张必将引起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是'鬻 ?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本文对网络语言对现代化汉语言的影响作了分析和论述.争. ...

  • 论网络语言流行兴起背后的社会动态
  • 论网络语言流行兴起背后的社会动态 在当今社会,电子设备愈加发达,网络技术.网络媒体的发展,网民剧增,催生并迅速普及了网络语言.而各界学者对网络语言的流行与普及持各种褒贬不一的看法,各持己见.同时研究汉语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责任: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提高,世界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

  • 社会心理对晒×类新词新语变化的影响
  • -语言新观察◆◆ ,. +蘧 社会,心理对 "晒× " 类新词新语 变化的影响 口王淼 摘要: "晒×"类词是如今汉语中新词新语的代表之一.自其出现以来,对"晒×"这一形式的研究往往集 中在对其新义的解释.源头的探究以及其词语内部结构修辞的 ...

  • 思修论文:我看网络语言
  • 思修论文 论网络语言发展的利与弊 土木1202周石林 2012/12/25 论网络语言发展的利与弊 摘要:浅谈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起源.了解网络语言的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是现下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网络语言为许多网民,甚至于那些不上网的人带来了快乐,与此同时,也给我们 ...

  • 当代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
  • 当代汉语词义的变化与发展 摘要: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是共变的,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的时候,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了开放,近几十年来,汉语语言词义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本文从当代汉语词义发展变化的特点.方式.原因来阐述. 关键词:词 ...

  • 新词网络语外来语应规范
  • 有钩沉,有漫议,雷颐对时下夹杂在标准汉语中的"新词"和"方言"持"放任"态度.他认为,维护语言的纯正是一种无懈可击的权利:然而太过追求纯正,其结果将是无法开口说话. "阳历初三日,同胞上酒楼.一张民主脸,几颗野蛮头.细崽皆膨胀,姑 ...

  • 谈粤语源英语外来词对普通话的影响[1]
  • 2006年7月第10卷第4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gzhou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Jul.2006Vol110No14 谈粤语源英语外来词对普通话的影响 李宇峰,于 (,) 摘 ,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