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立足学生活动,探索发现新知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课前慎思】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实现新课标的这一新理念?怎样才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理解有关概念?在教学中努力探索与实践着。

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中,可以设计很多学生活动,也很容易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探索新知。对称这一知识学生们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对称现象,三年级是在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所以,我将 “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力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为什么对折之后的折痕就是对称轴这一教学重点和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难点。

【课堂实录】

师: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看看这是什么呀?

生:灯笼。

师:这个呢

生:天安门、飞机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看到过的物体,那如果把这些物体沿着它的外形画下来就会得到下面的图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啊?

生1:都是对称图形。

师:它都是对称的,那你对对称有什么了解啊?

生1: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样的。

师:嗯,对称。我们把左边和右边都一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师:那我们,我这还有一个葫芦的图形,你们猜一猜它是不是对称的。 生:是。

师:你们怎么验证他是对称啊?

生2:把它剪下来再对折一下就知道是不是对称的了。

师:那老师把这个葫芦画下来了,就在你们的桌角,你们先不动,先想一想,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的把它剪下来。想好了么?

生:想好了。

师:那现在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剪葫芦)

师:好,占正南剪下来了;祁天栩;王潇也剪完啦;我们把剪下来的废纸放桌斗里。好,停!谁来跟我们说说你为什么剪这么快啊?来,王雨涵。

生3:首先要把纸对折一下,因为它这个葫芦是对称图形,只要把它一半剪下来就行了。

师:这是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啊?

生:是

师:其他同学,没剪下来的同学快速。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4 :其实我的方法就是跟他一样也是对称,不过就是画个线,弄平了还有个记号。

师:嗯,留个记号对吧?

生4:对。

师:嗯,特别好,那其他同学也用这种方法快速把你的葫芦剪下来。 (学生继续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啊,有的同学说用对折的方法剪特别快,那我们观察你手中的葫芦,这个葫芦对折之后两边怎么样啊?

生5:都一样。

师:都一样,嗯,那你们摸一摸它对折之后的边沿,有什么感觉啊? 生:齐齐的。

师:嗯,我们管这些对折之后两边一样,边沿都是齐齐的,就叫

生:对称

师:就说明这两边完全重合了。跟老师一起读“完全重合”

生:完全重合。

师:我们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了,拿着你的葫芦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对折之后怎么样了?

(同桌互相拿着葫芦说,教师巡视听、指导)

师:那我们看看这个葫芦,我们把葫芦打开。这个葫芦和我们之前的葫芦有什么不一样?

生5:边儿没了。

师:啊,边儿没了,那多了一个什么啊?

生5:多了一条线。

师:多了一条线。那我们就把这条线,也就是我们对折之后留下来的折痕,对折之后留下来的痕迹,我们把它叫做折痕。那我们刚才沿着折痕对折剪下来一个葫芦对吧?那你看啊,眼睛都盯着我这,看它在做什么运动?

生:旋转。

师:旋转。那你们看,它绕着哪儿旋转呢?

生:轴;线。

师:有人说轴。你说哪是轴?

生6:中心的那条线。

师:啊,那我们刚才说中心那条线叫什么啊?

生:折痕。

师:刚才有的同学也说了,这个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轴一样。那我们观察这个轴两边,他们俩是怎么样的?

生:对称

师:它们俩是对称的,所以我就管这个轴叫做对称轴。来,跟老师一起读,对称轴

生:对称轴。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条折痕叫什么?同桌之间说的时候要把话说完整,这条折痕叫对称轴。

(同桌互相说)

师:说完做好。那我们刚刚知道了对称轴在哪个位置了,我们怎么画它呢?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教师画)谁来说说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7:用那个 一个竖一个点。

师:一个竖一个点,那这是我们对称轴的样子,那我们在画对称轴的时候,谁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8:一定要用尺子。

师:一定要用尺子。这样画出来才会美观。那快速在你的葫芦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画对称轴)

师: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观察一下他画的对称轴对吗?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对

师:是按照我们的要求,一个竖一个点,一个竖一个点画的。那你们看看他画的对称轴漂亮吗?

生:漂亮

师:为什么画的这么漂亮啊?

生9:他用尺子画的

师:用尺子比着画的。嗯,特别好。那,所以我们在画的时候,一定要用尺子比着画。那我们刚刚画了它的对称轴,我们把这个葫芦啊对折之后,两边怎么样了呀?

生:完全重合

师:那我们管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大家跟我读,轴对称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男生一起读

男生:轴对称图形

师:女生

女生:轴对称图形

师:嗯,那谁来说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生10:就是对折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师: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数学语言。

生10: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嗯,谁再来说说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杨心悦

生11:对折后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再来说说。

生11:对折之后的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嗯,特别好。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同学桌互说)

师:刚才,我们学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我们怎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12:把它的两边给它对折,然后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嗯,这个方法特别好。那你们书里面都夹着一个字母或数字。你们用你们刚才学的方法验证一下,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验证。

【课后反思】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灯笼、飞机、天安门这些存在对称现象的物体出发,把物体抽象成图形,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实际操作,突破重难点,展示思维,提升能力。

教学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 “对称轴”和“轴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与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动手能力、

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总的来说,这堂课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不足之处: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及时。在认识平面图形中谁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一环节在展台上展示的时候对学生汇报的评价和总结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立足学生活动,探索发现新知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课前慎思】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实现新课标的这一新理念?怎样才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理解有关概念?在教学中努力探索与实践着。

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中,可以设计很多学生活动,也很容易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探索新知。对称这一知识学生们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对称现象,三年级是在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所以,我将 “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力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为什么对折之后的折痕就是对称轴这一教学重点和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难点。

【课堂实录】

师: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看看这是什么呀?

生:灯笼。

师:这个呢

生:天安门、飞机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看到过的物体,那如果把这些物体沿着它的外形画下来就会得到下面的图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啊?

生1:都是对称图形。

师:它都是对称的,那你对对称有什么了解啊?

生1: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样的。

师:嗯,对称。我们把左边和右边都一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师:那我们,我这还有一个葫芦的图形,你们猜一猜它是不是对称的。 生:是。

师:你们怎么验证他是对称啊?

生2:把它剪下来再对折一下就知道是不是对称的了。

师:那老师把这个葫芦画下来了,就在你们的桌角,你们先不动,先想一想,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的把它剪下来。想好了么?

生:想好了。

师:那现在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剪葫芦)

师:好,占正南剪下来了;祁天栩;王潇也剪完啦;我们把剪下来的废纸放桌斗里。好,停!谁来跟我们说说你为什么剪这么快啊?来,王雨涵。

生3:首先要把纸对折一下,因为它这个葫芦是对称图形,只要把它一半剪下来就行了。

师:这是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啊?

生:是

师:其他同学,没剪下来的同学快速。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4 :其实我的方法就是跟他一样也是对称,不过就是画个线,弄平了还有个记号。

师:嗯,留个记号对吧?

生4:对。

师:嗯,特别好,那其他同学也用这种方法快速把你的葫芦剪下来。 (学生继续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啊,有的同学说用对折的方法剪特别快,那我们观察你手中的葫芦,这个葫芦对折之后两边怎么样啊?

生5:都一样。

师:都一样,嗯,那你们摸一摸它对折之后的边沿,有什么感觉啊? 生:齐齐的。

师:嗯,我们管这些对折之后两边一样,边沿都是齐齐的,就叫

生:对称

师:就说明这两边完全重合了。跟老师一起读“完全重合”

生:完全重合。

师:我们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了,拿着你的葫芦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对折之后怎么样了?

(同桌互相拿着葫芦说,教师巡视听、指导)

师:那我们看看这个葫芦,我们把葫芦打开。这个葫芦和我们之前的葫芦有什么不一样?

生5:边儿没了。

师:啊,边儿没了,那多了一个什么啊?

生5:多了一条线。

师:多了一条线。那我们就把这条线,也就是我们对折之后留下来的折痕,对折之后留下来的痕迹,我们把它叫做折痕。那我们刚才沿着折痕对折剪下来一个葫芦对吧?那你看啊,眼睛都盯着我这,看它在做什么运动?

生:旋转。

师:旋转。那你们看,它绕着哪儿旋转呢?

生:轴;线。

师:有人说轴。你说哪是轴?

生6:中心的那条线。

师:啊,那我们刚才说中心那条线叫什么啊?

生:折痕。

师:刚才有的同学也说了,这个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轴一样。那我们观察这个轴两边,他们俩是怎么样的?

生:对称

师:它们俩是对称的,所以我就管这个轴叫做对称轴。来,跟老师一起读,对称轴

生:对称轴。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条折痕叫什么?同桌之间说的时候要把话说完整,这条折痕叫对称轴。

(同桌互相说)

师:说完做好。那我们刚刚知道了对称轴在哪个位置了,我们怎么画它呢?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教师画)谁来说说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7:用那个 一个竖一个点。

师:一个竖一个点,那这是我们对称轴的样子,那我们在画对称轴的时候,谁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8:一定要用尺子。

师:一定要用尺子。这样画出来才会美观。那快速在你的葫芦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画对称轴)

师: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观察一下他画的对称轴对吗?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对

师:是按照我们的要求,一个竖一个点,一个竖一个点画的。那你们看看他画的对称轴漂亮吗?

生:漂亮

师:为什么画的这么漂亮啊?

生9:他用尺子画的

师:用尺子比着画的。嗯,特别好。那,所以我们在画的时候,一定要用尺子比着画。那我们刚刚画了它的对称轴,我们把这个葫芦啊对折之后,两边怎么样了呀?

生:完全重合

师:那我们管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大家跟我读,轴对称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男生一起读

男生:轴对称图形

师:女生

女生:轴对称图形

师:嗯,那谁来说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生10:就是对折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师: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数学语言。

生10: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嗯,谁再来说说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杨心悦

生11:对折后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再来说说。

生11:对折之后的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嗯,特别好。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同学桌互说)

师:刚才,我们学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我们怎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12:把它的两边给它对折,然后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嗯,这个方法特别好。那你们书里面都夹着一个字母或数字。你们用你们刚才学的方法验证一下,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验证。

【课后反思】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灯笼、飞机、天安门这些存在对称现象的物体出发,把物体抽象成图形,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实际操作,突破重难点,展示思维,提升能力。

教学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 “对称轴”和“轴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与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动手能力、

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总的来说,这堂课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不足之处: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及时。在认识平面图形中谁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一环节在展台上展示的时候对学生汇报的评价和总结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关内容

  • [翻折与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 <翻折与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教学内容属于直观几何,主要以直观与操作相结合,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观察.操作等教学环节,提倡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用自己的体验来认识图形的运动及图形的对称性.作为 ...

  • [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
  • <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1.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轴对称现象"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课,其作用和地位主要体 ...

  •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小学学过对称的基础上,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前安排的一节内容.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 ...

  •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石鼓路小学:何大胜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 学会使用Office2000中的绘图工具栏制作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

  • 10分钟说课稿
  •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鞠躬) 我是报考小学数学教师的11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 ...

  • 八年级数学第十四五章整章教案
  • 人教实验版数学 八年级 §14.1 轴对称 课时安排 3课时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通过对形形色色的轴对称 图形的观察.分析,逐步掌握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同时,轴对称也是探索 一些图形的性质,认识.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的必要手段之一. 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 ...

  • 轴对称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 轴对称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再认识(一) 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会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能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②过程与方法:在操作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 ...

  • 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认识轴对称图形,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目标: A级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B级学生在A级学生的基础上,能够欣赏生活中的图案 ...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分析稿 主讲人:殷雪梅小学 王锡才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对称.平移和旋转都属于"图形与变换"的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有关"图形与变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