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思潮流派研究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含义、异同及联系
定义:
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如“竹林七贤”、“新月派”、“京派”、“海派”。 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在一国或几国,受一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所推动,在文学上形成某种思想倾向和潮流。
关系:文学流派大多受到相同或相近的文学思潮的激荡;文学思潮能够产生或促进文学流派的产生,后者又反过来推动前者的发展。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有时可以等量齐观,但通常前者大于后者。
中西异同:某种意义上说,欧洲文学史就是由一连串的思潮流派的运动所构成的;而中国文学史上的思潮流派则显得较为松散。
第一节 思潮流派的基本理论构成
一、文学流派P184
从一般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文学流派的出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自觉得、自然形成的,中国文学史的思潮流派基本上属于这种非自觉的形式。如建安文学、西蜀“花间词派”。另一种是自觉地、有组织的、有纲领的文学流派,这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学史上。如“印象主义”。 特点:一种文学流派有着明显的审美趣味的趋同性与艺术风格的类似性。
a. 体现在创作主题、题材、体裁的选择上,如唐代边塞诗派;
b. 体现在审美语言的选择上,如韩孟诗派。
这也是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的主要区别之一。
二、文学思潮
它的出现,不是作家的偶然结合,而是在审美原则、创作思想以及社会观点上,有着“共同纲领”的一般潮流。到了近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近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各种文学思潮演变的历史。
三、二者的互动关系。P187
第二节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生成、发展、演变、传播,具有明显的特征和清晰的脉络。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主要发展脉络(陈书P243对此作了详尽的历时描述)
一、 文艺复兴时期:
1、 含义
2、 代表人物及作品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塞万提斯。
3、 特征(三点)
二、 巴洛克(Baroque )
1、 术语来源
2、 特征:
a. 结构上:奇崛、非对称和无规则;
b. 文体和修辞上:喜用对偶、矛盾修辞法、相谬比喻、夸张词格和神秘的隐喻; c. 总体风格:矫饰、夸张、靡丽
最好找一些巴洛克风格的绘画、雕塑、建筑图片欣赏一下;找首字数少的具代表性的诗歌。
三、 古典主义(classicism )
1、 语源
2、 特点(四点)
3、 代表人物:高乃依、拉辛、布瓦罗
四、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
1、 语源及发展
2、 代表人物:雨果、华兹华斯(湖畔诗人)
3、 产生依据:社会基础、哲学基础、文学基础;
4、 特点(三点)
五、 现实主义(Realism )
1、 产生:
原是一个哲学术语,表示某种理念是真实的。最早把它转入文学中的人是席勒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位法国作家认为,师法造化而不师法古人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将成为19C 的文学,成为表现真实的文学。50年代围绕库尔贝的画展开了一场关于“Realism ”的争论。在讨论中,这一术语逐渐取得了明确的含义:艺术应该忠实地、客观
地、不带个人感情地表现这个真实的世界,应该通过精微的观察和仔细的辨析来表现当代的生活和习俗。后来,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的一封信里,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代表人物:
法: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司汤达;
英:萨克雷、狄更斯
当时不少评论家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批评标准。
3、特点:
a. 忠实地、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b. 创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典型:既是一类形象的代表,同时又是他自我;既包含了一般性,也包含了特殊性。“典型是抽象的东西,它是一个高利贷者,但却不是夏洛克;它是一个多疑的男子,但却不是奥赛罗;它是一个犹豫的、追逐幻想的人,但却不是哈姆雷特。”
c. 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即客观性、典型性、历史性三条标准。
4、自然主义
在法国,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期的概念的确立,与自然主义分不开,但二者又有区别。自然主义是比法国现实主义时期稍后的一个阶段,以左拉的实验小说为代表。其理论包含着一种科学的方法,与哲学中的决定论紧密相关,倾向于对日常生活表象的琐屑记录,有一种生物学的精确。
“五四”对茅盾的影响;对李劼人的影响。
六、 象征主义(Symbolism )
1、 三个层次的含义;
2、 时空发展
3、 创作方法的普遍性
a. 强调作品的暗示性、反对采用直接的描述。要求诗人把隐喻与象征作为试的组织原则而非装饰,用不加解释的象征和隐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 重视通感;
c. 重视作品的音乐性;
d. 强调诗是一种气氛、情绪,要表达一种“灵魂状态”、一种隐秘的观点。因此,作品
中的意象往往脱离时空和具体环境,丧失逻辑联系,这样作品必然显得晦涩、朦胧。
4、代表:TS 艾略特《荒原》、里尔克《豹》、斯特林堡《青鸟》、奥尼尔
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最具代表性的三点:
1、 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
“五四”文学独尊现实主义的原因,三点P195
以文学研究会创作为主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五四”文学的主流,但它显现出宽泛的趋势。易卜生作品的影响;自然主义的介入
2、 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创造社诗歌方面的浪漫主义风貌表现的比较充分。郭沫若、郁达夫
3、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a. 西方现代主义的两种涵义;
b. 误解与误读-“创造性转化”
现代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即发生异变,中国式的现代主义。
c.20C 初中国第一次现代主义浪潮消褪的原因 p201
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1、三次接受高潮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接受时起时代,留下了一条时断时续的曲线轨迹,形成了三次接受高潮:
① 20年代,以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对西方的接受; ② 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位代表的现代派和以施蛰存、刘纳鸥、穆时
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对西方的接受;
③ 40年代,以穆旦、郑敏、辛迪、袁可嘉等位代表的“新生代”对西方的接受。 在这三次高潮中,中国现代文学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震动与启发,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视域从古代文学创作视域的一元性与封闭性,开始走向了多元与开放,潜移默化地深化着中国文学从价值观念到文学母题、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与革命。
选择中国现代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母题、技巧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
2、 影响:
① 对文学观念的接受带来的转换和革命。
“艺术独立”的呐喊
西方现代主义者从波德莱尔到维尔伦、韩波,再到马拉美、瓦雷里,都以对“纯诗”的倡导来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受他们影响,象征派诗人对新文学初期关于文学的独立性地位注意不够的倾向极为不满,因而发出“艺术独立”的呐喊,要求改变文学对政治的依附状况和地位。
穆木天在其《谭诗》中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点,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纯粹诗歌”的理论。后来梁宗岱在30年代又发展了其纯诗观,但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40年代,以袁可嘉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派诗人既反对将文学当做与现实绝缘的孤立体,也反对将文学看成政治的奴仆和工具,具更大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对文学纯粹性的追求并未单纯着眼于文本层面,而是将文学返回本体与作家的主体精神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论述。
② 对文学母题的接受带来的转换和革命。
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断反复采用漂泊、本能、死亡的母题。如波德莱尔《恶之花》。p359
a.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了大量的接受和沿用;杨 b. 性本能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沿用。人的“兽性化”意象。 c. 死亡。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对死亡进行思考,借此寻找生的意义和价值。
3、动因
①心理背景;②现实需要;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运动相关
4、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并不是完全拿来的,而是有着自身的过滤机制。
① 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
中国现代作家不是不赞成反传统的,但他们反对的传统一般限定在思想、制度、习俗、道德等社会政治层面,而在审美心理上,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潜在制约。 这使他们少了一份形而上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少了一份波德莱尔等西方现代主义者作品中那种浓烈而又彻底的悲剧意味和绝望色彩。
② 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
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那一天起,种种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就一直挤压在中国现代作家面前,使他们不可能像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那样,将个人本位的观念张扬到极致,使个人与社会绝对对立起来,而对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灾难漠不关心。在时代精神的要求和制约下,中国现代作家只能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又注重文学的社会性与民族性。
③ 浪漫主义精神
在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特性,正是在它对浪漫主义的反叛和超越中获得的。然而在中国的这两种文学间划一条界限缺失困难的,因为中国现代主义作家往往兼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倾向。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者这里,浪漫主义不仅不是与现代主义水火不相容的,而且往往成为了他们筛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过滤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主义正是在浪漫主义这种彼此交融、渗透甚至互补之中拓展了自身的艺术形态,开辟出了一条泛化的现代主义文学之路。
第五章 思潮流派研究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含义、异同及联系
定义:
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如“竹林七贤”、“新月派”、“京派”、“海派”。 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在一国或几国,受一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所推动,在文学上形成某种思想倾向和潮流。
关系:文学流派大多受到相同或相近的文学思潮的激荡;文学思潮能够产生或促进文学流派的产生,后者又反过来推动前者的发展。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有时可以等量齐观,但通常前者大于后者。
中西异同:某种意义上说,欧洲文学史就是由一连串的思潮流派的运动所构成的;而中国文学史上的思潮流派则显得较为松散。
第一节 思潮流派的基本理论构成
一、文学流派P184
从一般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文学流派的出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自觉得、自然形成的,中国文学史的思潮流派基本上属于这种非自觉的形式。如建安文学、西蜀“花间词派”。另一种是自觉地、有组织的、有纲领的文学流派,这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学史上。如“印象主义”。 特点:一种文学流派有着明显的审美趣味的趋同性与艺术风格的类似性。
a. 体现在创作主题、题材、体裁的选择上,如唐代边塞诗派;
b. 体现在审美语言的选择上,如韩孟诗派。
这也是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的主要区别之一。
二、文学思潮
它的出现,不是作家的偶然结合,而是在审美原则、创作思想以及社会观点上,有着“共同纲领”的一般潮流。到了近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近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各种文学思潮演变的历史。
三、二者的互动关系。P187
第二节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生成、发展、演变、传播,具有明显的特征和清晰的脉络。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主要发展脉络(陈书P243对此作了详尽的历时描述)
一、 文艺复兴时期:
1、 含义
2、 代表人物及作品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塞万提斯。
3、 特征(三点)
二、 巴洛克(Baroque )
1、 术语来源
2、 特征:
a. 结构上:奇崛、非对称和无规则;
b. 文体和修辞上:喜用对偶、矛盾修辞法、相谬比喻、夸张词格和神秘的隐喻; c. 总体风格:矫饰、夸张、靡丽
最好找一些巴洛克风格的绘画、雕塑、建筑图片欣赏一下;找首字数少的具代表性的诗歌。
三、 古典主义(classicism )
1、 语源
2、 特点(四点)
3、 代表人物:高乃依、拉辛、布瓦罗
四、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
1、 语源及发展
2、 代表人物:雨果、华兹华斯(湖畔诗人)
3、 产生依据:社会基础、哲学基础、文学基础;
4、 特点(三点)
五、 现实主义(Realism )
1、 产生:
原是一个哲学术语,表示某种理念是真实的。最早把它转入文学中的人是席勒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位法国作家认为,师法造化而不师法古人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将成为19C 的文学,成为表现真实的文学。50年代围绕库尔贝的画展开了一场关于“Realism ”的争论。在讨论中,这一术语逐渐取得了明确的含义:艺术应该忠实地、客观
地、不带个人感情地表现这个真实的世界,应该通过精微的观察和仔细的辨析来表现当代的生活和习俗。后来,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的一封信里,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代表人物:
法: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司汤达;
英:萨克雷、狄更斯
当时不少评论家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批评标准。
3、特点:
a. 忠实地、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b. 创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典型:既是一类形象的代表,同时又是他自我;既包含了一般性,也包含了特殊性。“典型是抽象的东西,它是一个高利贷者,但却不是夏洛克;它是一个多疑的男子,但却不是奥赛罗;它是一个犹豫的、追逐幻想的人,但却不是哈姆雷特。”
c. 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即客观性、典型性、历史性三条标准。
4、自然主义
在法国,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期的概念的确立,与自然主义分不开,但二者又有区别。自然主义是比法国现实主义时期稍后的一个阶段,以左拉的实验小说为代表。其理论包含着一种科学的方法,与哲学中的决定论紧密相关,倾向于对日常生活表象的琐屑记录,有一种生物学的精确。
“五四”对茅盾的影响;对李劼人的影响。
六、 象征主义(Symbolism )
1、 三个层次的含义;
2、 时空发展
3、 创作方法的普遍性
a. 强调作品的暗示性、反对采用直接的描述。要求诗人把隐喻与象征作为试的组织原则而非装饰,用不加解释的象征和隐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 重视通感;
c. 重视作品的音乐性;
d. 强调诗是一种气氛、情绪,要表达一种“灵魂状态”、一种隐秘的观点。因此,作品
中的意象往往脱离时空和具体环境,丧失逻辑联系,这样作品必然显得晦涩、朦胧。
4、代表:TS 艾略特《荒原》、里尔克《豹》、斯特林堡《青鸟》、奥尼尔
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最具代表性的三点:
1、 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
“五四”文学独尊现实主义的原因,三点P195
以文学研究会创作为主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五四”文学的主流,但它显现出宽泛的趋势。易卜生作品的影响;自然主义的介入
2、 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创造社诗歌方面的浪漫主义风貌表现的比较充分。郭沫若、郁达夫
3、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a. 西方现代主义的两种涵义;
b. 误解与误读-“创造性转化”
现代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即发生异变,中国式的现代主义。
c.20C 初中国第一次现代主义浪潮消褪的原因 p201
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1、三次接受高潮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接受时起时代,留下了一条时断时续的曲线轨迹,形成了三次接受高潮:
① 20年代,以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对西方的接受; ② 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位代表的现代派和以施蛰存、刘纳鸥、穆时
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对西方的接受;
③ 40年代,以穆旦、郑敏、辛迪、袁可嘉等位代表的“新生代”对西方的接受。 在这三次高潮中,中国现代文学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震动与启发,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视域从古代文学创作视域的一元性与封闭性,开始走向了多元与开放,潜移默化地深化着中国文学从价值观念到文学母题、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与革命。
选择中国现代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母题、技巧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
2、 影响:
① 对文学观念的接受带来的转换和革命。
“艺术独立”的呐喊
西方现代主义者从波德莱尔到维尔伦、韩波,再到马拉美、瓦雷里,都以对“纯诗”的倡导来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受他们影响,象征派诗人对新文学初期关于文学的独立性地位注意不够的倾向极为不满,因而发出“艺术独立”的呐喊,要求改变文学对政治的依附状况和地位。
穆木天在其《谭诗》中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点,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纯粹诗歌”的理论。后来梁宗岱在30年代又发展了其纯诗观,但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40年代,以袁可嘉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派诗人既反对将文学当做与现实绝缘的孤立体,也反对将文学看成政治的奴仆和工具,具更大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对文学纯粹性的追求并未单纯着眼于文本层面,而是将文学返回本体与作家的主体精神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论述。
② 对文学母题的接受带来的转换和革命。
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断反复采用漂泊、本能、死亡的母题。如波德莱尔《恶之花》。p359
a.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了大量的接受和沿用;杨 b. 性本能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沿用。人的“兽性化”意象。 c. 死亡。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对死亡进行思考,借此寻找生的意义和价值。
3、动因
①心理背景;②现实需要;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运动相关
4、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并不是完全拿来的,而是有着自身的过滤机制。
① 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
中国现代作家不是不赞成反传统的,但他们反对的传统一般限定在思想、制度、习俗、道德等社会政治层面,而在审美心理上,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潜在制约。 这使他们少了一份形而上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少了一份波德莱尔等西方现代主义者作品中那种浓烈而又彻底的悲剧意味和绝望色彩。
② 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
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那一天起,种种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就一直挤压在中国现代作家面前,使他们不可能像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那样,将个人本位的观念张扬到极致,使个人与社会绝对对立起来,而对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灾难漠不关心。在时代精神的要求和制约下,中国现代作家只能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又注重文学的社会性与民族性。
③ 浪漫主义精神
在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特性,正是在它对浪漫主义的反叛和超越中获得的。然而在中国的这两种文学间划一条界限缺失困难的,因为中国现代主义作家往往兼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倾向。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者这里,浪漫主义不仅不是与现代主义水火不相容的,而且往往成为了他们筛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过滤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主义正是在浪漫主义这种彼此交融、渗透甚至互补之中拓展了自身的艺术形态,开辟出了一条泛化的现代主义文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