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庄子散文的小说特点

2002年第1期

总筮§§期延安教育学院学报IQ坚!塑!Qf¥!塑翌gQ!!£g竺Qf量垒!!!!iQ坠NO.1.2002墨堕丛盥Q:§5

简论庄子散文的小说特点

(1.延安师范学校陕西延安文1乔阿革2陕西延安716000)716000;2.延安中学

[摘要]中国小说发展源流界限模糊,本文通过对庄子散文的评析,从小说独特的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讨论庄子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中国小说庄子卮言宣言人物形象情节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01(2002。)01一0040—03

中国小说的界定自古以来含混不清.因而对小说的认识亦有不同。最新的研究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从人们对小说的产生的认识观念看;还是从表现对象、矛盾冲突、表现手法及其结构;还是就题材而言,小说与历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史传散文被认为是小说的母胎。史传散文作为各类学术的总汇,为小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条件。但基于对小说的认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诸子散文对小说的影响,特别是庄子著作对中国小说的巨大影响。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夫揭竿累,起冠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此“小说”指琐屑言辞.近于儒家所谓“小道”,却极大限定“小说”概念内涵的外延。虽然具有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出现在汉代,东汉・桓谭《桓字新论》:“若其小说.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至班固、唐・魏征《隋书・经籍志》、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序》、清・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等均对小说的起源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但究其本源,庄子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人们应预以极大的关注。清文论家刘熙载:“诗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庄子》作为灿烂的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已为前人所认同。《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恣纵而不傥.不以筒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魂玮而连佧,无伤也;其词虽参差而{叔诡可观。”可见庄子将自己的文学作为分为卮言、重言、寓言三种。对于“卮言”这一概念,历来认识不一:

郭象:《庄了注》日:“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日日新。”王叔之:《庄子艺疏》:“随人而变,己无常主者”叫做“卮言”

司马彪:《庄子注》:“支离无音。谓之卮言”

各家解释所述大意为:其一、卮言不是直接议论,其含义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每个人可能会各有所得。[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2002一01—2s高文(1966一),男,陕西榆林人。延安师范学校语文组讲师:乔阿革(1967一)女,陕西子洲人,延安中学外语组一级教师。・40・

其二、卮言要托之于人和事,其形态变化无穷。那么这种不直接议论而需要人们去品位体会托之于人和事、形态变化无穷丽又能体现出自然和生活运动的卮言是什么呢?只能是作者编造的各种故事——小说。

我们知识小说有三要素:其一:塑造鲜明的任务形象,其二:有较为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三:要具有故事产生的合理的社会环境。这虚构的人、物、事以构成完整的故事正是小说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主要标志。宋代著名学者黄震说:“庄子以不羁之才,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必无之事,用以眇未宇宙.戏薄圣人,走弄百出,茫无定踪,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可见,庄子作品的人、事、物大都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完整正体现了小说的要求。在此。结合庄子著作予以简论。

一、对历史人物进行加工改造。赋予其新面貌

庄子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并非保留其原貌。而是按自己的思想对历史人物进行改造。赋予崭新的面貌。庄子小说中出现的黄帝、尧、舜、禹、老子、孔子、跖等历史人物都与原来的历史人物面貌迥然不同。

黄帝是传说中五帝之一,教初民播五谷草木,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黄帝又是传说中道家的创始人,道家亦称“黄老”。而庄子小说中之黄帝则被描绘成不懂“长生”之道,不晓“无为而治”的平庸之人。《庄子・在宥》中黄帝问广成子以“至道”,黄帝成为渺小的凡夫俗子。在另一篇《庄子・徐无鬼》中,黄帝问牧马童子“为天下”之道,也把黄帝写成不懂“无为而治”的庸人,牧马童子则是深诸“天道”的天师。可见.庄子小说中的黄帝与史书记载的黄帝形象判若两人。庄子小说中的黄帝形象应是小说家的再创造。

讽刺儒生也是庄子小说一鲜明的主题。《庄子・田子方》:“庄子与鲁衷公公鲁服”极具讽刺意义。庄子见哀公.哀公说:“鲁多儒士”.庄子却说“鲁少儒”,并以“我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号于围中。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服儒者.惟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于公门。从历史而言.庄子与哀公相差二百余年.历史中与小说中的哀公殊不相同。《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家。大儒胪传日:“方作亦,事之何若?”小儒日:“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目:“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按其鬓。压其频而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小说以此讽刺“儒士”虚伪者甚多.大都故做姿态,沽名钓誉.自欺欺人,针砭时弊。这种讽刺予头甚至直指孔子。《庄子・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日:“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籍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无以应,入告孔子。孑L子推琴喟然而叹日:“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日:“如此者可谓穷矣!”孑L子日:“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究。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德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纥然执干而舞。子贡日:“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庄子・盗跖》中“盗跖教训孔子”则更加惊世骇俗。“盗跖”,有的说他是黄帝时人、有的说他是秦国人.无论如何他与春秋末年的孑L子.相距甚远。但作者硬将他们扯在一起。让“盗跖”教训孑L子。《盗跖》是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共写了六个人物:柳下季、孔子、盗跖、颜回、子贡和谒者。重要人物是盗跖、孔子、柳下季。而柳下季是一个引线人物.着墨不多。主要人物是盗跖.其次是孔子。文章先概括介绍了盗跖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不法行为。继而由他哥哥柳下季向孔子介绍他的个性:“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之言。”这就为盗跖痛斥孔子埋下了伏线,同时也给盗跖的形象勾勒出一个轮廓。然后详细地描写了孑L子谒见盗跖的具体情景。盗跖听说孔子来见便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不见孔子。孔子再三请求并说出与其兄柳下季为友。盗跖才“两展其足,案剑瞠目,声如乳虎”。接见孑L子,文章借孑L子来写盗跖的外表:“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若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盗跖对答孔子时。先痛斥孔子的阿谀之辞,然后批驳了儒家的庸俗的宝贵显达观点和礼教规范.直斥孔子为“‘盗丘”。接着谈古论今.VI若悬河.直率地讲出自己要畅达意志,保养天年的道家观点。最后把孔子赶了出去。孑L子则失魂落魄地跑了。这一对话不仅表露了盗跖的思想观点和语言风格。同时一个身材高大、谈吐豪放、摈弃宝贵、蔑视礼教、叱咤风云的奴隶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了。孑L子去游说盗跖时,信心十足。见了盗跖.先是以“三德”阿谀奉承一番,然后啖之以富贵之利。又诱之以圣贤之名。但又胆怯贪生怕死.听到盗跖的痛斥和狂论.犹如急雷轰顶.不敢应对.只好“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41・

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失魂落魄。和盗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在此变成了一个贪生怕死、追逐名利的儒者形象。小说写盗跖教训孔子。以及盗跖和孔子形象的刻域描写,极为生动形象。

庄子小说中诸多历史人物.皆被赋予新思想,新面貌。这些人物都是经过作者艺术化了的人物。

二、作品中的人物成为宣扬道家思想的载体

庄子笔下的人物,无不深深地打上道家思想的烙印。庄子主张淡漠无为、安时处顺.认为有为既有害。或害一己.或害天下。在其反映此种思想的小说中.他所描写的人物举止,音容笑貌。与庄子的这种思想如出一辙。如《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号哭三声而出”。认为老子生时应时而来.死时顺时而去。过分哀号则失去天性.违背真情。在《庄子・大宗师》中子祀、子舆、子犁和子来四友更塑造了一组人形象,通过这四人离奇古怪;超出常人的行为,均表现庄子淡漠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盗跖》中的盗跖的言谈显然也体现了明显的道家思想烙印。

三、故事情节生动离奇。充满趣味

庄子小说故事情节鲜明生动。人物形象活泼逼真.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诱人的艺术魅力。

《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趣味盎然。颇有戏剧性。宋元君夜半梦见有人披法窥阿门。这窥门之人竟是一只“神龟”.神龟告诉宋元君:我来自宰路之渊.作为清江使者。往河伯处办事。为渔人(余且)捕捉,请求打救。翌日.宋元君会朝。令渔人献龟。得五尺白龟。宋元君欣喜若狂,是杀之、是救之举棋不定。占卜。卜者说:“杀龟以I-吉”。遂杀白龟.用以占卜,七十二占无不灵验。小说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生动曲折。颇有情趣.波澜起伏.富裕戏剧性。

庄子小说设置的故事情节和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是经过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和描写的.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人物形象较为丰满,不同于先秦寓言和神话故事情节那样简单,人物形象那样干瘦。《庄子・达生》“桓公田于泽”情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洋溢着乐观的精神,更令人赏心悦目。小说写桓公田猎见鬼.返而成病。齐士后子告诉桓公说:“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并将桓公得病的原因讲述一番,并把自己杜撰的各种怪物向桓公述说一遍.回答桓公问“委蛇之状如何?”时说:“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东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位。见之者殆乎霸!,,由于皇子此话正符合桓公急于称霸的心理,所以桓公笑日:”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皇子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故事情节生动.滑稽可笑,颇有调整意味。总之。庄子小说的故事情节大都具有戏剧性,令人百看不厌。

作业一位伟大的哲人.庄子的小说与一般文学家的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哲学家观察事物,体验生活,深刻而富有哲理。道家思想的微妙玄通。虚无缥缈,使庄子小说与后世小说风格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将庄子的作品简单地看作是寓言而非小说的提法是不完全的。诚然,寓言中人、事、物也是虚构的.但寓言的主要对象是动、植物.并不需要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且寓言故事一般都比较简单.它通过简单的故事.把要说明的问题寄寓在某种物象中,而给人以启迪。令人深思.所以寓言与小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庄子》书中确人许多寓言介于寓言和小说之间,如“庄周贷粟于监河侯”“疱丁解牛”“轮扁斫轮”“惠子相梁”等作品即可视为寓言.又可视为寓言小说.因为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这于“庄周梦蝶”“黄帝遗珠”等纯寓言作品迥然不同。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说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文学样式.它的产生与发展既受到历史散文、古典神话、传说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先秦诸子散文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重视。象“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庄子》对中国小说的产生带来的影响、贡献,更应引起我们给予极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陆永品.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3

1-33黄氏旧钞・读诸予・庄子

1-43汉书・艺文志・42・

简论庄子散文的小说特点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高文, 乔阿革高文(延安师范学校,陕西,延安,716000), 乔阿革(延安中学,陕西,延安,716000)延安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AN COLLEGE OF EDUCATION2002,(1)0次

参考文献(4条)

1.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1983

2. 陆永品 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1993(3)

3. 黄氏旧钞·读诸子·庄子

4. 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5条)

1.学位论文 宋微 鲁迅对庄子的接受史研究 2006

鲁迅曾激烈地批判过庄子思想,并以其激烈而首先引起后世学者的极大关注,早年对庄子词汇的大量运用更是直接显示了二者的关系。从搜集鲁迅与庄子文本中的实证性联系入手,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对庄子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在鲁迅文章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考察鲁迅在不同层面上对庄子的接受情况,展现鲁迅对庄子的接受史脉络及其细部特征,结合鲁迅对庄子的批评意见对鲁迅与庄子关系进行阐释。这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早期吸纳阶段(1881年-1909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培养的积极学习态度和独立的思考意识,是这一时期鲁迅对庄子接受的前提原因。这一时期庄子主要作为语言资源运用到鲁迅的文章中。早期鲁迅文章对《庄子》词汇的大量使用仍属于古代汉语词汇体系,体现出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过渡特征。《庄子》词汇作为一般文言词汇影响了鲁迅语言词汇的建构。以“撄人心”为关键词展开鲁迅对庄子的接受的考察,揭示了庄子在鲁迅将新思想诉诸语言的过程中契合了鲁迅的期待诉求。中期反思阶段(1909-1926)庄子作为语言、思想、史料等多种资源进入鲁迅文章。十年沉默期酝酿了新文学运动中爆发的鲁迅。语言上,在大力倡导白话文的同时,鲁迅自觉吸收了《庄子》中具有表现力以及能够适合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频繁运用《庄子》中的寓言、成语、名句等增强了文章战斗力。这一时期在鲁迅展露锋芒的杂文中出现了针对庄子的具体论述。庄子作为史料资源出现在《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中。鲁迅对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方面的批评,是鲁迅关于庄子意见的一次总结。总体上反映出庄子作为思想资源的价值,以及鲁迅对这一资源的反思。后期批判阶段(1927年-1936年)最后十年在紧张的社会局势中,鲁迅明确表达了他“一个也不饶恕”的决绝姿态。作为语言资源使用的庄子,体现出鲁迅对具体社会文明批评对象的关注。同时庄子也作为创作资源出现在鲁迅的小说中。鲁迅与施哲存关于《庄子》《文选》之争的升级和变质造成鲁迅猛烈批判庄的偏激态度,是对待鲁迅与庄子关系的客观立场。鲁迅的激烈实质指向了社会文明批评中的“无为”和“无是非”。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对庄子的接受,显示了他与传统无法割裂的联系。对庄子思想的运用、反思和批判显示了贯穿鲁迅一生的理性启蒙立场。鲁迅关于庄子的意见上承晚清以来的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庄子研究,代表了一部分新文化运动主将对庄子的主要意见,并对其后数年中的庄子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期刊论文 王慧菊. Wang Huiju 《阿Q正传》艺术谱系析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 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3.学位论文 申宾 中国早期小说研究 2008

中国小说的早期,是针对中国小说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的。按照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体制特点,大致以先秦两汉为早期,魏晋至唐宋为中期,元明清为晚期。文学史或小说史对于中国早期小说的描述并不一致,各种说法大相径庭,其中有很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对“小说”的认识不同。中国本来有自己的“小说”概念系统。战国时代,《庄子》中首次出现了“小说”一词。到了西汉末期,《汉书·艺文志》中列出专门的小说家,收录了从战国到西汉的作品十五家,总计一千三百八十篇,同时也总结阐释了小说的概念。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小说概念来自西方近代,与中国早期的小说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果完全套用西方的小说概念来研究中国的小说,特别是中国早期的小说,就会脱离中国小说的实际。

汉代时,小说作品还大量存在。到今天,绝大多数已经亡佚,只有少量的佚文存世。这些珍贵的佚文以及关于小说的描述和评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小说非常珍贵的材料。通过分析总结这些材料,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中国早期小说发展的独特轨迹。

本文将分三章,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早期小说的相关问题作探讨:1中国早期小说问题的提出:主要讨论中国早期小说的产生及研究现状;2中国早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分类:总结归纳中国早期小说的内容和分类;3中国早期小说的特征:得出最终结论,中国早期小说到底有哪些特征。

4.期刊论文 李欣航. 符丽平 论《风俗通义》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 -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3) 是东汉应劭所撰写的一部关于民间风俗的专著.从庄子最早提出"小说"一词,中国的小说经历了神话、诸子散文、两汉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发展以后,到了唐代传奇才脱离了史传的母体,获得了纯文学意义的灵魂和品格.东汉魏晋时期对于中国小说发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本文通过把与其之前的、、,同时期的作品,以及之后的魏晋时代的小说、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在中国小说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5.学位论文 李章立 《风俗通义》小说性研究 2006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所撰写的一部关于民间风俗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十章,应劭从“辨正风俗”的角度出发,对于民间的俗说、传说进行有选择的记录。书中所记录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应劭的价值取向,在每个故事之后,应劭都在“谨按”的部分阐发了自己的看法,这有异于传统史传文学的写法,叙事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从庄子最早提出“小说”一词,直到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神话、诸子散文,一直在史传文学的母体内孕育发展,在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发展以后,作为“丛残小语”、“尺寸短书”的小说一直到了唐代传奇才脱离了史传的母体,获得了纯文学意义的灵魂和品格。作为东汉时期的作品,《风俗通义》所处的时代,对于中国小说发展史而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东汉时期,杂传创作逐渐兴起并走向兴盛、繁荣,这个时期的杂传创作沿袭了刘向《列女》、《列士》、《孝子》诸传以及先秦、秦汉以来如《穆天子传》、《燕丹子》等的创作道路,产生了如《东方朔传》、《汉武故事》、《曹瞒传》等一大批杂传,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体裁、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小说化倾向,尤为值得注意。通过对于《风俗通义》所记录故事的分析,可以发现《风俗通义》中所记录的故事,广采民间传说、遗闻轶事,内容驳杂,基本上采用小说的叙事描写、虚构夸张,故事情节生动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在其故事的内容上,叙述描写的手法上都含有一些

“小说”的因素,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小说的影子。通过把《风俗通义》与它之前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列女传》,与其同时期的作品《汉武故事》,以及在它之后的魏晋时代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风俗通义》在中国小说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是对《风俗通义》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而非民俗学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ajyxyxb20020101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2002年第1期

总筮§§期延安教育学院学报IQ坚!塑!Qf¥!塑翌gQ!!£g竺Qf量垒!!!!iQ坠NO.1.2002墨堕丛盥Q:§5

简论庄子散文的小说特点

(1.延安师范学校陕西延安文1乔阿革2陕西延安716000)716000;2.延安中学

[摘要]中国小说发展源流界限模糊,本文通过对庄子散文的评析,从小说独特的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讨论庄子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中国小说庄子卮言宣言人物形象情节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01(2002。)01一0040—03

中国小说的界定自古以来含混不清.因而对小说的认识亦有不同。最新的研究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从人们对小说的产生的认识观念看;还是从表现对象、矛盾冲突、表现手法及其结构;还是就题材而言,小说与历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史传散文被认为是小说的母胎。史传散文作为各类学术的总汇,为小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条件。但基于对小说的认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诸子散文对小说的影响,特别是庄子著作对中国小说的巨大影响。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夫揭竿累,起冠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此“小说”指琐屑言辞.近于儒家所谓“小道”,却极大限定“小说”概念内涵的外延。虽然具有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出现在汉代,东汉・桓谭《桓字新论》:“若其小说.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至班固、唐・魏征《隋书・经籍志》、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序》、清・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等均对小说的起源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但究其本源,庄子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人们应预以极大的关注。清文论家刘熙载:“诗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庄子》作为灿烂的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已为前人所认同。《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恣纵而不傥.不以筒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魂玮而连佧,无伤也;其词虽参差而{叔诡可观。”可见庄子将自己的文学作为分为卮言、重言、寓言三种。对于“卮言”这一概念,历来认识不一:

郭象:《庄了注》日:“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日日新。”王叔之:《庄子艺疏》:“随人而变,己无常主者”叫做“卮言”

司马彪:《庄子注》:“支离无音。谓之卮言”

各家解释所述大意为:其一、卮言不是直接议论,其含义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每个人可能会各有所得。[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2002一01—2s高文(1966一),男,陕西榆林人。延安师范学校语文组讲师:乔阿革(1967一)女,陕西子洲人,延安中学外语组一级教师。・40・

其二、卮言要托之于人和事,其形态变化无穷。那么这种不直接议论而需要人们去品位体会托之于人和事、形态变化无穷丽又能体现出自然和生活运动的卮言是什么呢?只能是作者编造的各种故事——小说。

我们知识小说有三要素:其一:塑造鲜明的任务形象,其二:有较为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三:要具有故事产生的合理的社会环境。这虚构的人、物、事以构成完整的故事正是小说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主要标志。宋代著名学者黄震说:“庄子以不羁之才,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必无之事,用以眇未宇宙.戏薄圣人,走弄百出,茫无定踪,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可见,庄子作品的人、事、物大都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完整正体现了小说的要求。在此。结合庄子著作予以简论。

一、对历史人物进行加工改造。赋予其新面貌

庄子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并非保留其原貌。而是按自己的思想对历史人物进行改造。赋予崭新的面貌。庄子小说中出现的黄帝、尧、舜、禹、老子、孔子、跖等历史人物都与原来的历史人物面貌迥然不同。

黄帝是传说中五帝之一,教初民播五谷草木,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黄帝又是传说中道家的创始人,道家亦称“黄老”。而庄子小说中之黄帝则被描绘成不懂“长生”之道,不晓“无为而治”的平庸之人。《庄子・在宥》中黄帝问广成子以“至道”,黄帝成为渺小的凡夫俗子。在另一篇《庄子・徐无鬼》中,黄帝问牧马童子“为天下”之道,也把黄帝写成不懂“无为而治”的庸人,牧马童子则是深诸“天道”的天师。可见.庄子小说中的黄帝与史书记载的黄帝形象判若两人。庄子小说中的黄帝形象应是小说家的再创造。

讽刺儒生也是庄子小说一鲜明的主题。《庄子・田子方》:“庄子与鲁衷公公鲁服”极具讽刺意义。庄子见哀公.哀公说:“鲁多儒士”.庄子却说“鲁少儒”,并以“我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号于围中。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服儒者.惟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于公门。从历史而言.庄子与哀公相差二百余年.历史中与小说中的哀公殊不相同。《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家。大儒胪传日:“方作亦,事之何若?”小儒日:“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目:“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按其鬓。压其频而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小说以此讽刺“儒士”虚伪者甚多.大都故做姿态,沽名钓誉.自欺欺人,针砭时弊。这种讽刺予头甚至直指孔子。《庄子・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日:“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籍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无以应,入告孔子。孑L子推琴喟然而叹日:“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日:“如此者可谓穷矣!”孑L子日:“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究。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德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纥然执干而舞。子贡日:“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庄子・盗跖》中“盗跖教训孔子”则更加惊世骇俗。“盗跖”,有的说他是黄帝时人、有的说他是秦国人.无论如何他与春秋末年的孑L子.相距甚远。但作者硬将他们扯在一起。让“盗跖”教训孑L子。《盗跖》是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共写了六个人物:柳下季、孔子、盗跖、颜回、子贡和谒者。重要人物是盗跖、孔子、柳下季。而柳下季是一个引线人物.着墨不多。主要人物是盗跖.其次是孔子。文章先概括介绍了盗跖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不法行为。继而由他哥哥柳下季向孔子介绍他的个性:“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之言。”这就为盗跖痛斥孔子埋下了伏线,同时也给盗跖的形象勾勒出一个轮廓。然后详细地描写了孑L子谒见盗跖的具体情景。盗跖听说孔子来见便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不见孔子。孔子再三请求并说出与其兄柳下季为友。盗跖才“两展其足,案剑瞠目,声如乳虎”。接见孑L子,文章借孑L子来写盗跖的外表:“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若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盗跖对答孔子时。先痛斥孔子的阿谀之辞,然后批驳了儒家的庸俗的宝贵显达观点和礼教规范.直斥孔子为“‘盗丘”。接着谈古论今.VI若悬河.直率地讲出自己要畅达意志,保养天年的道家观点。最后把孔子赶了出去。孑L子则失魂落魄地跑了。这一对话不仅表露了盗跖的思想观点和语言风格。同时一个身材高大、谈吐豪放、摈弃宝贵、蔑视礼教、叱咤风云的奴隶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了。孑L子去游说盗跖时,信心十足。见了盗跖.先是以“三德”阿谀奉承一番,然后啖之以富贵之利。又诱之以圣贤之名。但又胆怯贪生怕死.听到盗跖的痛斥和狂论.犹如急雷轰顶.不敢应对.只好“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41・

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失魂落魄。和盗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在此变成了一个贪生怕死、追逐名利的儒者形象。小说写盗跖教训孔子。以及盗跖和孔子形象的刻域描写,极为生动形象。

庄子小说中诸多历史人物.皆被赋予新思想,新面貌。这些人物都是经过作者艺术化了的人物。

二、作品中的人物成为宣扬道家思想的载体

庄子笔下的人物,无不深深地打上道家思想的烙印。庄子主张淡漠无为、安时处顺.认为有为既有害。或害一己.或害天下。在其反映此种思想的小说中.他所描写的人物举止,音容笑貌。与庄子的这种思想如出一辙。如《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号哭三声而出”。认为老子生时应时而来.死时顺时而去。过分哀号则失去天性.违背真情。在《庄子・大宗师》中子祀、子舆、子犁和子来四友更塑造了一组人形象,通过这四人离奇古怪;超出常人的行为,均表现庄子淡漠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盗跖》中的盗跖的言谈显然也体现了明显的道家思想烙印。

三、故事情节生动离奇。充满趣味

庄子小说故事情节鲜明生动。人物形象活泼逼真.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诱人的艺术魅力。

《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趣味盎然。颇有戏剧性。宋元君夜半梦见有人披法窥阿门。这窥门之人竟是一只“神龟”.神龟告诉宋元君:我来自宰路之渊.作为清江使者。往河伯处办事。为渔人(余且)捕捉,请求打救。翌日.宋元君会朝。令渔人献龟。得五尺白龟。宋元君欣喜若狂,是杀之、是救之举棋不定。占卜。卜者说:“杀龟以I-吉”。遂杀白龟.用以占卜,七十二占无不灵验。小说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生动曲折。颇有情趣.波澜起伏.富裕戏剧性。

庄子小说设置的故事情节和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是经过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和描写的.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人物形象较为丰满,不同于先秦寓言和神话故事情节那样简单,人物形象那样干瘦。《庄子・达生》“桓公田于泽”情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洋溢着乐观的精神,更令人赏心悦目。小说写桓公田猎见鬼.返而成病。齐士后子告诉桓公说:“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并将桓公得病的原因讲述一番,并把自己杜撰的各种怪物向桓公述说一遍.回答桓公问“委蛇之状如何?”时说:“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东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位。见之者殆乎霸!,,由于皇子此话正符合桓公急于称霸的心理,所以桓公笑日:”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皇子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故事情节生动.滑稽可笑,颇有调整意味。总之。庄子小说的故事情节大都具有戏剧性,令人百看不厌。

作业一位伟大的哲人.庄子的小说与一般文学家的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哲学家观察事物,体验生活,深刻而富有哲理。道家思想的微妙玄通。虚无缥缈,使庄子小说与后世小说风格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将庄子的作品简单地看作是寓言而非小说的提法是不完全的。诚然,寓言中人、事、物也是虚构的.但寓言的主要对象是动、植物.并不需要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且寓言故事一般都比较简单.它通过简单的故事.把要说明的问题寄寓在某种物象中,而给人以启迪。令人深思.所以寓言与小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庄子》书中确人许多寓言介于寓言和小说之间,如“庄周贷粟于监河侯”“疱丁解牛”“轮扁斫轮”“惠子相梁”等作品即可视为寓言.又可视为寓言小说.因为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这于“庄周梦蝶”“黄帝遗珠”等纯寓言作品迥然不同。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说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文学样式.它的产生与发展既受到历史散文、古典神话、传说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先秦诸子散文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重视。象“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庄子》对中国小说的产生带来的影响、贡献,更应引起我们给予极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陆永品.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3

1-33黄氏旧钞・读诸予・庄子

1-43汉书・艺文志・42・

简论庄子散文的小说特点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高文, 乔阿革高文(延安师范学校,陕西,延安,716000), 乔阿革(延安中学,陕西,延安,716000)延安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AN COLLEGE OF EDUCATION2002,(1)0次

参考文献(4条)

1.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1983

2. 陆永品 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1993(3)

3. 黄氏旧钞·读诸子·庄子

4. 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5条)

1.学位论文 宋微 鲁迅对庄子的接受史研究 2006

鲁迅曾激烈地批判过庄子思想,并以其激烈而首先引起后世学者的极大关注,早年对庄子词汇的大量运用更是直接显示了二者的关系。从搜集鲁迅与庄子文本中的实证性联系入手,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对庄子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在鲁迅文章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考察鲁迅在不同层面上对庄子的接受情况,展现鲁迅对庄子的接受史脉络及其细部特征,结合鲁迅对庄子的批评意见对鲁迅与庄子关系进行阐释。这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早期吸纳阶段(1881年-1909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培养的积极学习态度和独立的思考意识,是这一时期鲁迅对庄子接受的前提原因。这一时期庄子主要作为语言资源运用到鲁迅的文章中。早期鲁迅文章对《庄子》词汇的大量使用仍属于古代汉语词汇体系,体现出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过渡特征。《庄子》词汇作为一般文言词汇影响了鲁迅语言词汇的建构。以“撄人心”为关键词展开鲁迅对庄子的接受的考察,揭示了庄子在鲁迅将新思想诉诸语言的过程中契合了鲁迅的期待诉求。中期反思阶段(1909-1926)庄子作为语言、思想、史料等多种资源进入鲁迅文章。十年沉默期酝酿了新文学运动中爆发的鲁迅。语言上,在大力倡导白话文的同时,鲁迅自觉吸收了《庄子》中具有表现力以及能够适合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频繁运用《庄子》中的寓言、成语、名句等增强了文章战斗力。这一时期在鲁迅展露锋芒的杂文中出现了针对庄子的具体论述。庄子作为史料资源出现在《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中。鲁迅对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方面的批评,是鲁迅关于庄子意见的一次总结。总体上反映出庄子作为思想资源的价值,以及鲁迅对这一资源的反思。后期批判阶段(1927年-1936年)最后十年在紧张的社会局势中,鲁迅明确表达了他“一个也不饶恕”的决绝姿态。作为语言资源使用的庄子,体现出鲁迅对具体社会文明批评对象的关注。同时庄子也作为创作资源出现在鲁迅的小说中。鲁迅与施哲存关于《庄子》《文选》之争的升级和变质造成鲁迅猛烈批判庄的偏激态度,是对待鲁迅与庄子关系的客观立场。鲁迅的激烈实质指向了社会文明批评中的“无为”和“无是非”。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对庄子的接受,显示了他与传统无法割裂的联系。对庄子思想的运用、反思和批判显示了贯穿鲁迅一生的理性启蒙立场。鲁迅关于庄子的意见上承晚清以来的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庄子研究,代表了一部分新文化运动主将对庄子的主要意见,并对其后数年中的庄子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期刊论文 王慧菊. Wang Huiju 《阿Q正传》艺术谱系析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 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3.学位论文 申宾 中国早期小说研究 2008

中国小说的早期,是针对中国小说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的。按照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体制特点,大致以先秦两汉为早期,魏晋至唐宋为中期,元明清为晚期。文学史或小说史对于中国早期小说的描述并不一致,各种说法大相径庭,其中有很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对“小说”的认识不同。中国本来有自己的“小说”概念系统。战国时代,《庄子》中首次出现了“小说”一词。到了西汉末期,《汉书·艺文志》中列出专门的小说家,收录了从战国到西汉的作品十五家,总计一千三百八十篇,同时也总结阐释了小说的概念。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小说概念来自西方近代,与中国早期的小说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果完全套用西方的小说概念来研究中国的小说,特别是中国早期的小说,就会脱离中国小说的实际。

汉代时,小说作品还大量存在。到今天,绝大多数已经亡佚,只有少量的佚文存世。这些珍贵的佚文以及关于小说的描述和评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小说非常珍贵的材料。通过分析总结这些材料,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中国早期小说发展的独特轨迹。

本文将分三章,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早期小说的相关问题作探讨:1中国早期小说问题的提出:主要讨论中国早期小说的产生及研究现状;2中国早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分类:总结归纳中国早期小说的内容和分类;3中国早期小说的特征:得出最终结论,中国早期小说到底有哪些特征。

4.期刊论文 李欣航. 符丽平 论《风俗通义》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 -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3) 是东汉应劭所撰写的一部关于民间风俗的专著.从庄子最早提出"小说"一词,中国的小说经历了神话、诸子散文、两汉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发展以后,到了唐代传奇才脱离了史传的母体,获得了纯文学意义的灵魂和品格.东汉魏晋时期对于中国小说发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本文通过把与其之前的、、,同时期的作品,以及之后的魏晋时代的小说、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在中国小说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5.学位论文 李章立 《风俗通义》小说性研究 2006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所撰写的一部关于民间风俗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十章,应劭从“辨正风俗”的角度出发,对于民间的俗说、传说进行有选择的记录。书中所记录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应劭的价值取向,在每个故事之后,应劭都在“谨按”的部分阐发了自己的看法,这有异于传统史传文学的写法,叙事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从庄子最早提出“小说”一词,直到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神话、诸子散文,一直在史传文学的母体内孕育发展,在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发展以后,作为“丛残小语”、“尺寸短书”的小说一直到了唐代传奇才脱离了史传的母体,获得了纯文学意义的灵魂和品格。作为东汉时期的作品,《风俗通义》所处的时代,对于中国小说发展史而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东汉时期,杂传创作逐渐兴起并走向兴盛、繁荣,这个时期的杂传创作沿袭了刘向《列女》、《列士》、《孝子》诸传以及先秦、秦汉以来如《穆天子传》、《燕丹子》等的创作道路,产生了如《东方朔传》、《汉武故事》、《曹瞒传》等一大批杂传,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体裁、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小说化倾向,尤为值得注意。通过对于《风俗通义》所记录故事的分析,可以发现《风俗通义》中所记录的故事,广采民间传说、遗闻轶事,内容驳杂,基本上采用小说的叙事描写、虚构夸张,故事情节生动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在其故事的内容上,叙述描写的手法上都含有一些

“小说”的因素,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小说的影子。通过把《风俗通义》与它之前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列女传》,与其同时期的作品《汉武故事》,以及在它之后的魏晋时代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风俗通义》在中国小说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是对《风俗通义》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而非民俗学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ajyxyxb20020101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相关内容

  • 先秦叙事散文文学常识
  •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 第一节从 ...

  •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论述题
  • 论述题 1.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论辩,善设机巧, 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使人无法躲避.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他的文章非常重视辩论技巧. (二)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雄辩犀利. (三)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 (四)语言通俗畅晓,平实浅近而又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中国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考点集锦 第一编: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神话的定义: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化身"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故事). ...

  • 文学常识,整理版
  • 第一章 上古文学 1.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 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 < ...

  • 一起来看看小学阶段[古代文学]包含哪些内容?
  •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如何了解并学习好这些古代文学知识呢? 首先读一读下方朝代歌,了解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其次 ...

  • 自考论文题目
  •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美学 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 3.论优美 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 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 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 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 10 ...

  •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简介
  •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 (一)美学 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 3.论优美 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 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 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 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 书法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