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1.《胡同文化》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背诵《荷塘月色》
二、交代目标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
我们读过不少散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做生动形象的描写。
(二)实例解析
1.什么是景物特征
指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它处景物的地方,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
例1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剪伯赞《内蒙访古》
解析:这是大手笔勾勒景物的特征,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阴山所特有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 例2
“桃林的面前,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在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在石家俱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靠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脖子就树干瘙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茅盾《风景谈》
解析:是工笔描摹(图画的一种手法,用笔工整,注意细节的描绘,区别于“写意”),写景物的特征。范围不大,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这一特征。
例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上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用荷塘里叶子和花的朦胧,来衬托月光更加朦胧。对景物的描写有时只是单纯的描写还不够,应适当的运用一些手法,例如,衬托、烘托、动静结合、通感的艺术手法等,效果会更好。 例4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威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鲁迅《听潮》
解析:这是用艺术通感写海浪很小的声音。产生联想,回味无穷。
例5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加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解析:这是用比喻和烘托的手法写船行之速。
鲁迅《社戏》
(三)观察积累
抓住景物的特征,离不开日常生活中观察习惯的养成,到了一个地域,要观察地貌特征、气候特点、风土人情等等。也可以从别人的文章、谈话中,间接地了解这些内容。可以说,不管哪一位作家,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没有对前人经验的总结,都不会有好的作品,更不会有“形神兼备”的描写。所以日常收集资料很重要,这是写作的第一关。
(四)片段训练
要求:抓特征描写冬季的月光,可适当融入个人情感,把景物写的生动一些,50—100字均可。
(五)习作讲评
1.点评学生作品
2.示例
冬天的月光
夜,已经深了。苍穹中几颗疏疏朗朗的星,微微透着一丝寒意。只有那一弯残月,在极深沉的夜幕中,在几朵飘悠的云中若隐若现。清凉的光,如水般倾泻,玉般寒彻,照着不
再是万家灯火的人间。
(六)总结
(略)
四、布置作业
1.片段训练,要求:抓特征描写一种景物,可适当融入个人情感,把景物写的生动一些,50—100字均可。
2.每人准备一段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分明,声音适当,感情饱满。
景物描写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1.《胡同文化》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背诵《荷塘月色》
二、交代目标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
我们读过不少散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做生动形象的描写。
(二)实例解析
1.什么是景物特征
指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它处景物的地方,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
例1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剪伯赞《内蒙访古》
解析:这是大手笔勾勒景物的特征,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阴山所特有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 例2
“桃林的面前,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在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在石家俱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靠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脖子就树干瘙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茅盾《风景谈》
解析:是工笔描摹(图画的一种手法,用笔工整,注意细节的描绘,区别于“写意”),写景物的特征。范围不大,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这一特征。
例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上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用荷塘里叶子和花的朦胧,来衬托月光更加朦胧。对景物的描写有时只是单纯的描写还不够,应适当的运用一些手法,例如,衬托、烘托、动静结合、通感的艺术手法等,效果会更好。 例4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威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鲁迅《听潮》
解析:这是用艺术通感写海浪很小的声音。产生联想,回味无穷。
例5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加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解析:这是用比喻和烘托的手法写船行之速。
鲁迅《社戏》
(三)观察积累
抓住景物的特征,离不开日常生活中观察习惯的养成,到了一个地域,要观察地貌特征、气候特点、风土人情等等。也可以从别人的文章、谈话中,间接地了解这些内容。可以说,不管哪一位作家,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没有对前人经验的总结,都不会有好的作品,更不会有“形神兼备”的描写。所以日常收集资料很重要,这是写作的第一关。
(四)片段训练
要求:抓特征描写冬季的月光,可适当融入个人情感,把景物写的生动一些,50—100字均可。
(五)习作讲评
1.点评学生作品
2.示例
冬天的月光
夜,已经深了。苍穹中几颗疏疏朗朗的星,微微透着一丝寒意。只有那一弯残月,在极深沉的夜幕中,在几朵飘悠的云中若隐若现。清凉的光,如水般倾泻,玉般寒彻,照着不
再是万家灯火的人间。
(六)总结
(略)
四、布置作业
1.片段训练,要求:抓特征描写一种景物,可适当融入个人情感,把景物写的生动一些,50—100字均可。
2.每人准备一段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分明,声音适当,感情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