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基本情况
(2014年8月4日)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全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列第二位,辖1个街道、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沂蒙风情旅游景区,1040个行政村,113.2万口人。历史悠久。秦代即在此置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为沂水县。沂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嫂”的故乡、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交通条件优越。东红、沂博、兖石、泰薛、沂邳、韩莱6条省道与县乡公路联网,东临青岛港、日照港、岚山港三大口岸,胶新铁路经过沂水并设立县级站,青莱高速公路在县内设有两个出口,长深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在县内设三个出入口。晋中南铁路通道经过沂水并设站,目前正在施工建设。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产资源43种,优势资源主要有铁矿、石英砂岩、水泥用石灰岩、页岩、白云岩、玄武岩、长石、瓷石等。沂水县素有“百库千塘”之称,全县可利用水资源8.16亿立方米,建有大中小型水库151座,其中全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容量达5亿立方米。地质奇观生态旅游闻名省内外。已建成开放AA级以上旅游景区17处,其中AAAA级6处,分别为地下大峡谷、天然地下画廊、天上王城、雪山彩虹谷、地下萤光湖、东方瑞海国际温泉度假村,AAA级8处,分别为沂蒙山酒文化园、沂蒙山茶文化园、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灵泉山、东皋公园、云水禅、雪山风情小镇、滨
河现代农业创业园区,AA级3处,分别为中和花都、沂蒙红旗山果树生态旅游园、峙密河乡村游乐园旅游区,是全省A级景区最多的县(市、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农业基础稳固。是全国果品、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工业带动作用明显。全县已形成了以食品、机械、矿产加工、纺织服装、化工、板材、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培植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构筑起了主导产业支撑、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工业格局。近年来,沂水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以“翻两番创强县”为目标,立足富民壮镇强县,以创新为引领,以赶超为主题,以转调为主线,以机制为保障,着力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度发展、高质量运行、高效益转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激情沂水、创新沂水、友善沂水、品牌沂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9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9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5亿元,分别增长31.2%、20.5%和13.7%;农民人均纯收入102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50元,分别增长13.5%和13%。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
县、千年古县、中国人居环境奖、省级生态县、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全省金融创新工作试点县、全国县域旅游十强等荣誉称号。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38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1.24亿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0元,分别增长17%和15.2%;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6亿元,增长26.1%,税收占比达到93.2%。
一、坚持以思想转调推动发展转调,科学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
坚持把思想转调作为发展转调的先导,在开展工业发展“寻路之行”、城乡建设“寻美之行”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寻梦之行”解决干部思想境界问题,“寻源之行”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持续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坚持“大开放走出去,大转变沉下去,大落实豁出去,大跨越干上去”的干事创业精神,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扶重点工作、分线作战、指挥部推进的工作方法,深入落实年初承诺,绩考办、联合督查办、纠风办三线动态督查推进,年底考核表彰先进与末两位抱黄牌的正反双向督导机制,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了发展信心,迸发了创业激情,形成了加快发展和转调的高度自觉。
二、坚持以产业集群引领经济转型,发展质效进一步提高
按照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制定并加快建设“4+4”产业集群,即着力推进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
高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现代旅游和房地产(城市综合体)四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深度转调、跨越发展。
(一)突出招大引强选优,增强项目带动支撑力。重点围绕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高端食品产业,着力招引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税收贡献突出的产业引领项目、核心项目和补链强链项目。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按照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亩均贡献、回报周期、产品行业位次、配套能力、能耗排放、产品附加值与税收结构“八要素”,严格评审把关,选强择优落地,确保项目亩均投资300万元以上、税收20万元以上。2013年共引进项目50个,其中过80亿1个、过20亿3个、过10亿元7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336.7亿元,到位资金68亿元。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着力打造经济开发区核心园区和庐山化工园区两个千亿级园区,构建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95.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213家,总投资581.7亿元。上半年,全县共引进过亿元项目9个,其中过100亿元、过30亿元、过20亿元、过10亿元项目各1个,合同利用外资171.1亿元,实际到位65.8亿元。
(二)着力提升“四大板块”,打造工业隆起带。围绕产业链、价值链、财税链培植,全力打造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高端食品“四大板块”,加快形成支撑财税倍增、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重点抓好“集中、提升、配套、淘汰”四个关键点,坚定不移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加快
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2013年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5.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2个;46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19亿元、利税93.5亿元,分别增长22.2%和22.8%。其中,“四大产业板块”实现销售收入747亿元、利税72.5亿元,分别增长20.5%和22%。上半年,实施技改项目83个,完成投资47.1亿元,增长22.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28.7亿元、利税5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2%。
(三)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促进镇域强基壮体。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中精力发展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安全农业、现代园区农业,重点打造沿沂河城区段、峙密河流域、马连河流域三个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水平。2013年,累计完成规模化流转土地3.56万亩,培育烤烟、苹果等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4处,总量达到40处。围绕“弱镇三年求平衡,强镇五年翻两番”目标,鼓励乡镇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优先发展型、综合强镇型、矿业支撑型、旅游主导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依托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全部乡镇(街道)均在开发区建有项目。2013年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1亿元,增长20.3%。积极盘活镇村两级闲置资源开展小项目建设,走“富民、强村、壮镇”之路,2013年已招引村级招商项目154个,盘活闲置土地1320亩,转移劳动力1万余人。
(四)狠抓服务业转型升级,增比重提效益。坚持抓重点、出亮点、破难点,带动面上服务业加快发展。整合旅游
景区、现代农业、生态资源等要素,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打响“山东好客·沂水情长”旅游形象品牌,着力打造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2013年接待游客7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9亿元。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3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6亿元,分别增长9%和10.5%。将物流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和提升竞争力的综合配套产业来培植,2013年物流业实现税收7516.4万元,增长240%。上半年,全县新引进物流项目3个,新成立物流企业15家、总量达到62家,实现物流业税收1.2亿元,增长391%。以全省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为抓手,积极培育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金融生态安全区和区域金融强县。2013年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92.2亿元和290.6亿元,新增存贷比139%。顺利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组建沂水农村商业银行;新设立民间融资服务公司3家,各类金融机构达到54家。上半年,全县存款余额330.1亿元、贷款余额337.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6.1亿元和46.4亿元。
三、坚持以品质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旅游为中心建设城市、装扮乡村。立足“九五体系,山区水城”定位,按照“城市北上,工业南下,跨河发展,两翼生态”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区域提升、艺术设计、亮点打造和绿墙工程,规划设计城标,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建设“灯光沂水”、“多彩沂水”、“梦幻沂水”、“立体沂水”。2013年,共实
施6大类、86项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52亿元,完成投资42亿元。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城镇改貌、彩化工程、美化田园行动,加快小城镇驻地改貌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科学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将1040个行政村合并为359个社区,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化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成功争创为全省第二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计划利用2年时间,新建、改建村级公路800公里,已完成594.8公里。加快实施“镇镇通”天然气工程,建设高压管道52.5公里,乡镇天然气管网总长达到270公里,基本实现“镇镇通”。
四、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民生事业,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一)办好民生实事。确定实施了十大类20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14.5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投资6.5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校舍50万平方米;全县高考重点本科进线人数966人,比去年多333人,增长52.6%,创历史最高水平,群众对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新增就业67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9%,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47亿元,发放社会保险金5.26亿元。实现了新农合大病保险网络即时直报,做法在全省首创;建立了基层医疗信息平台,涵盖20万名医疗服务重点人群和3500名医疗服务人员信息,与“120”急救体系对接,争取医疗救治黄金时间,做法在全国首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821.4公里的村级公路网化工程。
(二)创造安全环境。积极推进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
1.4%,其中农村上访下降8.5%、集体上访下降30.6%。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犯罪工作,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8.9%,治安发案率下降8.2%。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管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三)密切联系群众。启动了全县万名干部“联系群众,转变作风”活动,开展“寻源之行”寻找发展动力,做到“干部下访,群众上位”、“幸福民享、责任官当”,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按照一张承诺卡、一条联系线、一份民情表、一门好亲戚、一张为民网的“五个一”要求,突出全覆盖、网格化、硬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常态化六个特点,全县干部除一线教师和医生外共10180人,每名干部联系30户左右的群众,与全县33.7万户、百万群众全部建立了直接联系机制。目前共收集群众需求诉求56966条,已解决93%以上。1月26日、2月15日,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市委书记张少军分别对我县联系群众深化提升工作的经验做法作出批示。
沂水县基本情况
(2014年8月4日)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全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列第二位,辖1个街道、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沂蒙风情旅游景区,1040个行政村,113.2万口人。历史悠久。秦代即在此置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为沂水县。沂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嫂”的故乡、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交通条件优越。东红、沂博、兖石、泰薛、沂邳、韩莱6条省道与县乡公路联网,东临青岛港、日照港、岚山港三大口岸,胶新铁路经过沂水并设立县级站,青莱高速公路在县内设有两个出口,长深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在县内设三个出入口。晋中南铁路通道经过沂水并设站,目前正在施工建设。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产资源43种,优势资源主要有铁矿、石英砂岩、水泥用石灰岩、页岩、白云岩、玄武岩、长石、瓷石等。沂水县素有“百库千塘”之称,全县可利用水资源8.16亿立方米,建有大中小型水库151座,其中全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容量达5亿立方米。地质奇观生态旅游闻名省内外。已建成开放AA级以上旅游景区17处,其中AAAA级6处,分别为地下大峡谷、天然地下画廊、天上王城、雪山彩虹谷、地下萤光湖、东方瑞海国际温泉度假村,AAA级8处,分别为沂蒙山酒文化园、沂蒙山茶文化园、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灵泉山、东皋公园、云水禅、雪山风情小镇、滨
河现代农业创业园区,AA级3处,分别为中和花都、沂蒙红旗山果树生态旅游园、峙密河乡村游乐园旅游区,是全省A级景区最多的县(市、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农业基础稳固。是全国果品、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工业带动作用明显。全县已形成了以食品、机械、矿产加工、纺织服装、化工、板材、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培植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构筑起了主导产业支撑、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工业格局。近年来,沂水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以“翻两番创强县”为目标,立足富民壮镇强县,以创新为引领,以赶超为主题,以转调为主线,以机制为保障,着力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度发展、高质量运行、高效益转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激情沂水、创新沂水、友善沂水、品牌沂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9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9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5亿元,分别增长31.2%、20.5%和13.7%;农民人均纯收入102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50元,分别增长13.5%和13%。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
县、千年古县、中国人居环境奖、省级生态县、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全省金融创新工作试点县、全国县域旅游十强等荣誉称号。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38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1.24亿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0元,分别增长17%和15.2%;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6亿元,增长26.1%,税收占比达到93.2%。
一、坚持以思想转调推动发展转调,科学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
坚持把思想转调作为发展转调的先导,在开展工业发展“寻路之行”、城乡建设“寻美之行”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寻梦之行”解决干部思想境界问题,“寻源之行”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持续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坚持“大开放走出去,大转变沉下去,大落实豁出去,大跨越干上去”的干事创业精神,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扶重点工作、分线作战、指挥部推进的工作方法,深入落实年初承诺,绩考办、联合督查办、纠风办三线动态督查推进,年底考核表彰先进与末两位抱黄牌的正反双向督导机制,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了发展信心,迸发了创业激情,形成了加快发展和转调的高度自觉。
二、坚持以产业集群引领经济转型,发展质效进一步提高
按照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制定并加快建设“4+4”产业集群,即着力推进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
高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现代旅游和房地产(城市综合体)四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深度转调、跨越发展。
(一)突出招大引强选优,增强项目带动支撑力。重点围绕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高端食品产业,着力招引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税收贡献突出的产业引领项目、核心项目和补链强链项目。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按照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亩均贡献、回报周期、产品行业位次、配套能力、能耗排放、产品附加值与税收结构“八要素”,严格评审把关,选强择优落地,确保项目亩均投资300万元以上、税收20万元以上。2013年共引进项目50个,其中过80亿1个、过20亿3个、过10亿元7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336.7亿元,到位资金68亿元。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着力打造经济开发区核心园区和庐山化工园区两个千亿级园区,构建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95.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213家,总投资581.7亿元。上半年,全县共引进过亿元项目9个,其中过100亿元、过30亿元、过20亿元、过10亿元项目各1个,合同利用外资171.1亿元,实际到位65.8亿元。
(二)着力提升“四大板块”,打造工业隆起带。围绕产业链、价值链、财税链培植,全力打造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高端食品“四大板块”,加快形成支撑财税倍增、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重点抓好“集中、提升、配套、淘汰”四个关键点,坚定不移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加快
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2013年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5.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2个;46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19亿元、利税93.5亿元,分别增长22.2%和22.8%。其中,“四大产业板块”实现销售收入747亿元、利税72.5亿元,分别增长20.5%和22%。上半年,实施技改项目83个,完成投资47.1亿元,增长22.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28.7亿元、利税5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2%。
(三)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促进镇域强基壮体。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中精力发展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安全农业、现代园区农业,重点打造沿沂河城区段、峙密河流域、马连河流域三个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水平。2013年,累计完成规模化流转土地3.56万亩,培育烤烟、苹果等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4处,总量达到40处。围绕“弱镇三年求平衡,强镇五年翻两番”目标,鼓励乡镇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优先发展型、综合强镇型、矿业支撑型、旅游主导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依托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全部乡镇(街道)均在开发区建有项目。2013年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1亿元,增长20.3%。积极盘活镇村两级闲置资源开展小项目建设,走“富民、强村、壮镇”之路,2013年已招引村级招商项目154个,盘活闲置土地1320亩,转移劳动力1万余人。
(四)狠抓服务业转型升级,增比重提效益。坚持抓重点、出亮点、破难点,带动面上服务业加快发展。整合旅游
景区、现代农业、生态资源等要素,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打响“山东好客·沂水情长”旅游形象品牌,着力打造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2013年接待游客7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9亿元。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3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6亿元,分别增长9%和10.5%。将物流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和提升竞争力的综合配套产业来培植,2013年物流业实现税收7516.4万元,增长240%。上半年,全县新引进物流项目3个,新成立物流企业15家、总量达到62家,实现物流业税收1.2亿元,增长391%。以全省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为抓手,积极培育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金融生态安全区和区域金融强县。2013年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92.2亿元和290.6亿元,新增存贷比139%。顺利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组建沂水农村商业银行;新设立民间融资服务公司3家,各类金融机构达到54家。上半年,全县存款余额330.1亿元、贷款余额337.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6.1亿元和46.4亿元。
三、坚持以品质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旅游为中心建设城市、装扮乡村。立足“九五体系,山区水城”定位,按照“城市北上,工业南下,跨河发展,两翼生态”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区域提升、艺术设计、亮点打造和绿墙工程,规划设计城标,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建设“灯光沂水”、“多彩沂水”、“梦幻沂水”、“立体沂水”。2013年,共实
施6大类、86项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52亿元,完成投资42亿元。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城镇改貌、彩化工程、美化田园行动,加快小城镇驻地改貌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科学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将1040个行政村合并为359个社区,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化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成功争创为全省第二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计划利用2年时间,新建、改建村级公路800公里,已完成594.8公里。加快实施“镇镇通”天然气工程,建设高压管道52.5公里,乡镇天然气管网总长达到270公里,基本实现“镇镇通”。
四、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民生事业,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一)办好民生实事。确定实施了十大类20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14.5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投资6.5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校舍50万平方米;全县高考重点本科进线人数966人,比去年多333人,增长52.6%,创历史最高水平,群众对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新增就业67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9%,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47亿元,发放社会保险金5.26亿元。实现了新农合大病保险网络即时直报,做法在全省首创;建立了基层医疗信息平台,涵盖20万名医疗服务重点人群和3500名医疗服务人员信息,与“120”急救体系对接,争取医疗救治黄金时间,做法在全国首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821.4公里的村级公路网化工程。
(二)创造安全环境。积极推进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
1.4%,其中农村上访下降8.5%、集体上访下降30.6%。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犯罪工作,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8.9%,治安发案率下降8.2%。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管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三)密切联系群众。启动了全县万名干部“联系群众,转变作风”活动,开展“寻源之行”寻找发展动力,做到“干部下访,群众上位”、“幸福民享、责任官当”,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按照一张承诺卡、一条联系线、一份民情表、一门好亲戚、一张为民网的“五个一”要求,突出全覆盖、网格化、硬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常态化六个特点,全县干部除一线教师和医生外共10180人,每名干部联系30户左右的群众,与全县33.7万户、百万群众全部建立了直接联系机制。目前共收集群众需求诉求56966条,已解决93%以上。1月26日、2月15日,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市委书记张少军分别对我县联系群众深化提升工作的经验做法作出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