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燕赵都市报记者 赵书华/文 史晟全/图

邢台市新华南路与西大街交叉口南50米,一条窄窄的不起眼的胡同,灰暗的水泥砖墙房屋和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比,显得逼仄而陈旧。红砖相隔的平房小院,庭院里的树木、盆栽,喧染着浓厚的生活情趣,这里曾是市委家属院。

胡同最深处的一家,有些熏黑的墙壁上,并排挂着两张黑白照片。左侧的一张,是1966年,时任邢台地委书记的师自明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隆尧地震灾区时的情景;与之并排的另一张,是1960年,时任邯郸地区妇联某工作部长的刘桂平受邓颖超接见的照片。照片里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照片里的人物却正向我们走来……

2014年9月9日,是师自明100周年的诞辰。他的子女们告诉记者,父亲已经去世整整30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年初,他们商量,要纪念纪念父亲。从3月起,他们循着父亲工作的足迹,走访父亲那些曾经的同事与部下,缅怀父亲创业艰难,朴素廉洁。

35岁的涉县县委书记

父亲师自明,1914年出生在涉县新桥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奶奶在他不到3岁时因病离世,爷爷在左邻右舍及亲戚的接济下把他拉扯大。他年岁不大就给地主扛长工放羊,拉大锯学木匠。

1937年,八路军129师进入晋东南。父亲师自明于1938年1月入党,成为涉县较早的共产党员。

据其大儿子讲,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一则抗敌故事。1937年深秋,日本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从村前经过,所经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一次,父亲师自明领着乡亲们上山避难,鬼子见村中只有两个老人,就用刺刀刺死了他们,还放火烧了村中许多房屋。父亲师自明组织了七八个青年,自造地雷,埋在鬼子经过的路上。第三天傍晚时分,一支百余人的鬼子队伍开了过来,地雷大发威力,炸死了最后的两个鬼子。 父亲进步很快,不久即担任由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涉县参议会的参议长。1939年,他任涉县农会主席。1947年11月,父亲担任了涉县县委副书记;1948年6月,任涉县县委书记。解放战争的最后时期,涉县当地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当地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刘邓大军。中共涉县党史记载,解放战争期间,涉县参战民兵达76232人,提供担架11579副,为新中国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年82岁的涉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士华,清晰地记着涉县当年国庆庆典的盛况,1949年10月2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直属库大院搭起了台子,召开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井店、偏凉、河南店、温神头、胡峪等乡村群众参加的万人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仅35岁的县委书记师自明穿着黄黄的棉衣,腰扎皮带,打着裹腿,威风凛凛地站在台上主持大会。

平凡得和老百姓一样

1952年,父亲师自明离开涉县到邯郸地委工作,任组织部长。

1953年,父亲任邯郸地委副书记。

1955年,父亲任邯郸地委第二书记。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战线的工作。

1961年4月,根据河北省关于调整区划的指示精神,邯郸专区与邢台专区分开。父亲离开邯郸到邢台地委任第二书记。

1965年11月,经省委批准,地委书记刘琦任地委四清工作团政委,期间,由父亲代理地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主要工作是恢复生产,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

父亲是农民出身。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就率领八路军129师在涉县修筑漳南大渠,将漳河水引到了赤岸村等多个村庄,父亲当时兼任挖漳南渠指挥部主任。1958年8月,在父亲的申请下,因故停修的岳城水库开始复工建设。与此同时,另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东风渠也于1959年10月如期开工。受命担任总指挥的父亲师自明住进了设在曲周农村的指挥部。

当时在地区妇联工作、如今已年届80岁的侯书格回忆道,说是指挥部,其实就在农民家,师书记和大家一样,成天吃小米干饭,也没啥菜。“曲周当地有种特产杂面,一次县里干部说让我们品尝杂面,我们天天盼,等着吃杂面,师书记说不能去吃,吃了就是违反纪律,就是脱离群众,几十万挖渠民工要都能吃上杂面,咱就去吃。最后也没吃成。”

1971年2月,邢台朱庄水库开始兴建,师自明任水库指挥部政委。 师自明的二儿子师中华记得,父亲蓝布裤褂,黑色布鞋,风吹日晒落就的黝黑脸庞,混在人群中,平凡得和普通民众一样看不出区别。有一次他到水库工地看父亲,放眼望去,工地上人山人海,都在挥锨劳动抬筐运土,分不清干部与群众。办公室值班的同志看到他,说:“你等一会儿吧,找谁也不太好找。”直到吃饭的时候,他才看到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指挥部来,父亲给了他一个大海碗,自己也拿了一个,一人买了一碗菜汤,两人买了两个馒头两个窝头,又简单地问了几句家里的事,就又与其他同志说起工地上的工作了。

四儿子师中海回忆说,印象里,父亲的眼镜盒里时常带着针线,衣服破了,就自己缝缝补补。

现年72岁,曾是师自明通讯员的姚春发每次谈起老书记,都用一种不容质疑的口气说:“师书记,那个人严格得很哪!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自己、对家庭。举例说吧,三年困难时期,尽管粮食紧张,只要师书记说句话,我从粮油公司什么都能要得出来,但书记从来没说过,自己吃的就是那一点指标。”

他既慈爱宽厚,又严肃严格

这是一张珍贵的全家福,在这张拍摄于1962年的全家福中,站在子女们身后的师自明,轮廊方正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开朗笑容。“大概5岁的时候,父亲回涉县,把我从寄养的奶娘家叫出来,骑着一辆当时我看着非常大的自行车,让我坐在挂着两边有兜儿的大袋子里。那个情景,就像在眼前一样。”在二儿子师

中华的记忆里,由于子女多和家庭困难,他和哥哥从小被寄养在奶娘家里,之后,他们分别上学、当兵,与父亲相聚的时间少而又少,但每逢八月十五,父亲把切成小块的月饼一一分发到他们手里时,他们感受的是父亲的亲切与慈爱。

三儿子师中和说,父亲刚到邢台地委工作时,他们也才十八九岁,虽然父亲很少花钱给他们买吃的,但他们可以到父亲的办公室看书看报。偶尔靠在父亲怀里撒个娇,父亲也不会拒绝。但只有人来谈工作,他们会被立刻领到一边去。 由于分管人事和全面工作,到家里来找书记谈事的人很多。无论是二儿子师中华,三儿子师中和,还是小儿子师中保,对于前来找父亲的人,他们共同的印象是,一般来了人,他们也就是开开门,领到屋里,顶多倒杯水,然后就很快地躲到一边去了。

在子女们的心目中,父亲从没利用职位替他们谋过好处。父亲活着时和去世后,他们也从没利用父亲影响去谋过私利或讨个一官半职。他们简简单单,平平静静地生活着,老二师中华多年在一家纺织厂工作,三儿子师中和的工作单位是运输公司,四儿子师中海1972年参加工作,在邢台仓库一直干到退休。小儿子师中保曾在磁山铁路段上工作12年,直到父亲离世后许久才从邯郸调回邢台。

四儿子师中海说,1980年代初,时任省委书记的邢崇智到邢台家中看望父亲,曾提出可以让个子女去县里工作,给安排个职务。师自明说,让他们自己努力吧,不能靠关系找工作。

二儿子师中华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1985年,他从原来的织袜厂调到了针织厂。原先,他在织袜厂有一套住房,父亲非

要他把织袜厂的房子退掉,说不在那个单位了,就不能住人家的房子。可新单位没有房。父亲说,那你来家里,咱们挤一挤吧。

严正家风已扎根子女心中

1984年,刚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父亲因突发中风离世。同样出身涉县山区,与其一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母亲刘桂平痛失爱侣。如今,尽管已经是88岁高龄,但母亲刘桂平依旧拒绝保姆,坚持自己照料饮食起居。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经历过邢台地震的她,从工资中拿出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毫不迟疑地捐给了地震灾区。

由于严格的家教,我们这个如今30多口人的大家庭,兄弟和睦,妯娌相亲,晚辈勤奋上进。

转眼间,父亲师自明去世已经30年了,30年里,他们常常沉浸在“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痛和遗憾中,但每当想到,作为师自明的子女,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尽职尽责,勤勤恳恳,父亲若是上天有知,也一定是十分高兴的吧。

(本文中引用史料均参考孙创宇《纪念师自明同志诞辰100周年》)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燕赵都市报记者 赵书华/文 史晟全/图

邢台市新华南路与西大街交叉口南50米,一条窄窄的不起眼的胡同,灰暗的水泥砖墙房屋和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比,显得逼仄而陈旧。红砖相隔的平房小院,庭院里的树木、盆栽,喧染着浓厚的生活情趣,这里曾是市委家属院。

胡同最深处的一家,有些熏黑的墙壁上,并排挂着两张黑白照片。左侧的一张,是1966年,时任邢台地委书记的师自明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隆尧地震灾区时的情景;与之并排的另一张,是1960年,时任邯郸地区妇联某工作部长的刘桂平受邓颖超接见的照片。照片里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照片里的人物却正向我们走来……

2014年9月9日,是师自明100周年的诞辰。他的子女们告诉记者,父亲已经去世整整30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年初,他们商量,要纪念纪念父亲。从3月起,他们循着父亲工作的足迹,走访父亲那些曾经的同事与部下,缅怀父亲创业艰难,朴素廉洁。

35岁的涉县县委书记

父亲师自明,1914年出生在涉县新桥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奶奶在他不到3岁时因病离世,爷爷在左邻右舍及亲戚的接济下把他拉扯大。他年岁不大就给地主扛长工放羊,拉大锯学木匠。

1937年,八路军129师进入晋东南。父亲师自明于1938年1月入党,成为涉县较早的共产党员。

据其大儿子讲,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一则抗敌故事。1937年深秋,日本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从村前经过,所经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一次,父亲师自明领着乡亲们上山避难,鬼子见村中只有两个老人,就用刺刀刺死了他们,还放火烧了村中许多房屋。父亲师自明组织了七八个青年,自造地雷,埋在鬼子经过的路上。第三天傍晚时分,一支百余人的鬼子队伍开了过来,地雷大发威力,炸死了最后的两个鬼子。 父亲进步很快,不久即担任由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涉县参议会的参议长。1939年,他任涉县农会主席。1947年11月,父亲担任了涉县县委副书记;1948年6月,任涉县县委书记。解放战争的最后时期,涉县当地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当地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刘邓大军。中共涉县党史记载,解放战争期间,涉县参战民兵达76232人,提供担架11579副,为新中国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年82岁的涉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士华,清晰地记着涉县当年国庆庆典的盛况,1949年10月2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直属库大院搭起了台子,召开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井店、偏凉、河南店、温神头、胡峪等乡村群众参加的万人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仅35岁的县委书记师自明穿着黄黄的棉衣,腰扎皮带,打着裹腿,威风凛凛地站在台上主持大会。

平凡得和老百姓一样

1952年,父亲师自明离开涉县到邯郸地委工作,任组织部长。

1953年,父亲任邯郸地委副书记。

1955年,父亲任邯郸地委第二书记。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战线的工作。

1961年4月,根据河北省关于调整区划的指示精神,邯郸专区与邢台专区分开。父亲离开邯郸到邢台地委任第二书记。

1965年11月,经省委批准,地委书记刘琦任地委四清工作团政委,期间,由父亲代理地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主要工作是恢复生产,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

父亲是农民出身。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就率领八路军129师在涉县修筑漳南大渠,将漳河水引到了赤岸村等多个村庄,父亲当时兼任挖漳南渠指挥部主任。1958年8月,在父亲的申请下,因故停修的岳城水库开始复工建设。与此同时,另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东风渠也于1959年10月如期开工。受命担任总指挥的父亲师自明住进了设在曲周农村的指挥部。

当时在地区妇联工作、如今已年届80岁的侯书格回忆道,说是指挥部,其实就在农民家,师书记和大家一样,成天吃小米干饭,也没啥菜。“曲周当地有种特产杂面,一次县里干部说让我们品尝杂面,我们天天盼,等着吃杂面,师书记说不能去吃,吃了就是违反纪律,就是脱离群众,几十万挖渠民工要都能吃上杂面,咱就去吃。最后也没吃成。”

1971年2月,邢台朱庄水库开始兴建,师自明任水库指挥部政委。 师自明的二儿子师中华记得,父亲蓝布裤褂,黑色布鞋,风吹日晒落就的黝黑脸庞,混在人群中,平凡得和普通民众一样看不出区别。有一次他到水库工地看父亲,放眼望去,工地上人山人海,都在挥锨劳动抬筐运土,分不清干部与群众。办公室值班的同志看到他,说:“你等一会儿吧,找谁也不太好找。”直到吃饭的时候,他才看到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指挥部来,父亲给了他一个大海碗,自己也拿了一个,一人买了一碗菜汤,两人买了两个馒头两个窝头,又简单地问了几句家里的事,就又与其他同志说起工地上的工作了。

四儿子师中海回忆说,印象里,父亲的眼镜盒里时常带着针线,衣服破了,就自己缝缝补补。

现年72岁,曾是师自明通讯员的姚春发每次谈起老书记,都用一种不容质疑的口气说:“师书记,那个人严格得很哪!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自己、对家庭。举例说吧,三年困难时期,尽管粮食紧张,只要师书记说句话,我从粮油公司什么都能要得出来,但书记从来没说过,自己吃的就是那一点指标。”

他既慈爱宽厚,又严肃严格

这是一张珍贵的全家福,在这张拍摄于1962年的全家福中,站在子女们身后的师自明,轮廊方正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开朗笑容。“大概5岁的时候,父亲回涉县,把我从寄养的奶娘家叫出来,骑着一辆当时我看着非常大的自行车,让我坐在挂着两边有兜儿的大袋子里。那个情景,就像在眼前一样。”在二儿子师

中华的记忆里,由于子女多和家庭困难,他和哥哥从小被寄养在奶娘家里,之后,他们分别上学、当兵,与父亲相聚的时间少而又少,但每逢八月十五,父亲把切成小块的月饼一一分发到他们手里时,他们感受的是父亲的亲切与慈爱。

三儿子师中和说,父亲刚到邢台地委工作时,他们也才十八九岁,虽然父亲很少花钱给他们买吃的,但他们可以到父亲的办公室看书看报。偶尔靠在父亲怀里撒个娇,父亲也不会拒绝。但只有人来谈工作,他们会被立刻领到一边去。 由于分管人事和全面工作,到家里来找书记谈事的人很多。无论是二儿子师中华,三儿子师中和,还是小儿子师中保,对于前来找父亲的人,他们共同的印象是,一般来了人,他们也就是开开门,领到屋里,顶多倒杯水,然后就很快地躲到一边去了。

在子女们的心目中,父亲从没利用职位替他们谋过好处。父亲活着时和去世后,他们也从没利用父亲影响去谋过私利或讨个一官半职。他们简简单单,平平静静地生活着,老二师中华多年在一家纺织厂工作,三儿子师中和的工作单位是运输公司,四儿子师中海1972年参加工作,在邢台仓库一直干到退休。小儿子师中保曾在磁山铁路段上工作12年,直到父亲离世后许久才从邯郸调回邢台。

四儿子师中海说,1980年代初,时任省委书记的邢崇智到邢台家中看望父亲,曾提出可以让个子女去县里工作,给安排个职务。师自明说,让他们自己努力吧,不能靠关系找工作。

二儿子师中华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1985年,他从原来的织袜厂调到了针织厂。原先,他在织袜厂有一套住房,父亲非

要他把织袜厂的房子退掉,说不在那个单位了,就不能住人家的房子。可新单位没有房。父亲说,那你来家里,咱们挤一挤吧。

严正家风已扎根子女心中

1984年,刚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父亲因突发中风离世。同样出身涉县山区,与其一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母亲刘桂平痛失爱侣。如今,尽管已经是88岁高龄,但母亲刘桂平依旧拒绝保姆,坚持自己照料饮食起居。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经历过邢台地震的她,从工资中拿出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毫不迟疑地捐给了地震灾区。

由于严格的家教,我们这个如今30多口人的大家庭,兄弟和睦,妯娌相亲,晚辈勤奋上进。

转眼间,父亲师自明去世已经30年了,30年里,他们常常沉浸在“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痛和遗憾中,但每当想到,作为师自明的子女,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尽职尽责,勤勤恳恳,父亲若是上天有知,也一定是十分高兴的吧。

(本文中引用史料均参考孙创宇《纪念师自明同志诞辰100周年》)


相关内容

  • 为保护平遥古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共产党人
  • 中国自1991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的<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截至2004年7月,已有30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排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山西省平遥县以"一城两寺"的人文建筑优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个以城 ...

  • 文化副局长述职报告
  • 伴随着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以及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紧张而繁忙的一年就要结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感想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新政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 ...

  • 2010年副局长个人述职述廉报告
  • 伴随着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以及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紧张而繁忙的一年就要结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感想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新政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 ...

  • 2011文化工作总结
  • 今年以来,××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全体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主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文化.体育.旅 ...

  • 文广局科学发展观活动大总结
  • 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2009年9月至2009年2月,**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体育局)党委和机关的全体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按照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学习调研、分析检查、落实整改”三个阶段的各项任务,重在强化学习、深入调 ...

  • 列宁早期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_刘旺旺
  • 017年第5期 2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urnalofChinaUniversitofMinin&TechnoloSocialSciencesJ yg gy 017年9月2 列宁早期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刘旺旺 )(江苏南京 2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23 摘 ...

  • 1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基本概况和主要职能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自唐代以来的1000多年中,西湖一直处在杭州城市的中心位置,与杭州这座城市唇齿相依.与这里的人们水乳交融. Hangzhou became prosperous and famous due to We ...

  •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的遗产
  • 马克思的遗产 [英]戴维·麦克莱伦 [David Mclellan] 对于马克思的去世,<泰晤士报>确实发布了讣告,但其中惊人的谬误也表明马克思在去世时并非像今天这般广为人知.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曾断言"他的名字及工作将存活数百年".这一预言已得到了确证:在马克思 ...

  • 社区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
  • 篇一:社区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 2014五一劳动节社区活动总结 为庆祝五一劳动节,4月30日下午,我系组织了一批青年志愿者到社区慰问老人,出劳动节黑板报和打扫卫生. 青年志愿者们有的认真地在社区黑板报栏上书写着对居民们的热情祝福,有的打扫社区的卫生.尽管当时天气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家,但同学们任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