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粒子到宇宙
分子
一.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二.分子动理论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注意: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而不是同种物质之间。
(2)发生扩散现象的不同物质要彼此接触,没有接触,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不同的。
(4)扩散现象不仅能发生在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相互发生扩散现象。如打开香油平的盖子我们就能闻到香味,这是发生在液体,气体之间的扩散现象。
(5)扩散现象进行的快慢不仅决定于物质本身,还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就越快。如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同时滴入一地红墨水,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的快。
(6)扩散现象不仅证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注意: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2)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时,引力等于斥力。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也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4)当分子间距离由r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斥力减小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5)当分子间距离由r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6)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十倍时,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 分子间距 分子间作用力 特征
固 小 大 有体积,有形状
液 大 小 有体积,无形状
气 很大 很小 无体积,无形状
静电现象
一.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 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二、摩擦起电
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绝缘体:导电性差的物体;
3.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4.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5.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6.工作的电视机(或刚关闭的电视机)的屏幕上能吸引灰尘等物体,这是因为电视机的屏幕上带了“静电”,但它上面带的电荷不是通过摩擦使之带上的。
7.摩擦起电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发生
8.只有两种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才会带电。
9.摩擦起点的现象说明原子也是可分的。
10.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如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1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三、两种电荷
1.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检验的方法:
(1)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2)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用验电器检验。
验电器:结构:
原理: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
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提出者:卢瑟福 观点: 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2.
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告诉运动; 3.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 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三.原子核的结构
观点: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四、带电性
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宇宙探秘
一、两种学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二、星空世界
1、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行,构成太阳系;
2、千亿记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弥漫物质构成银河系;
3、一千亿个类似与银河系、仙女星系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所以说,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三、天文度长度量单位-光年
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经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补充: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从粒子到宇宙
分子
一.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二.分子动理论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注意: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而不是同种物质之间。
(2)发生扩散现象的不同物质要彼此接触,没有接触,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不同的。
(4)扩散现象不仅能发生在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相互发生扩散现象。如打开香油平的盖子我们就能闻到香味,这是发生在液体,气体之间的扩散现象。
(5)扩散现象进行的快慢不仅决定于物质本身,还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就越快。如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同时滴入一地红墨水,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的快。
(6)扩散现象不仅证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注意: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2)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时,引力等于斥力。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也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4)当分子间距离由r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斥力减小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5)当分子间距离由r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6)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十倍时,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 分子间距 分子间作用力 特征
固 小 大 有体积,有形状
液 大 小 有体积,无形状
气 很大 很小 无体积,无形状
静电现象
一.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 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二、摩擦起电
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绝缘体:导电性差的物体;
3.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4.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5.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6.工作的电视机(或刚关闭的电视机)的屏幕上能吸引灰尘等物体,这是因为电视机的屏幕上带了“静电”,但它上面带的电荷不是通过摩擦使之带上的。
7.摩擦起电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发生
8.只有两种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才会带电。
9.摩擦起点的现象说明原子也是可分的。
10.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如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1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三、两种电荷
1.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检验的方法:
(1)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2)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用验电器检验。
验电器:结构:
原理: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
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提出者:卢瑟福 观点: 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2.
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告诉运动; 3.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 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三.原子核的结构
观点: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四、带电性
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宇宙探秘
一、两种学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二、星空世界
1、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行,构成太阳系;
2、千亿记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弥漫物质构成银河系;
3、一千亿个类似与银河系、仙女星系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所以说,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三、天文度长度量单位-光年
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经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补充: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