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粒子到宇宙知识点梳理

从粒子到宇宙

分子

一.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二.分子动理论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注意: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而不是同种物质之间。

(2)发生扩散现象的不同物质要彼此接触,没有接触,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不同的。

(4)扩散现象不仅能发生在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相互发生扩散现象。如打开香油平的盖子我们就能闻到香味,这是发生在液体,气体之间的扩散现象。

(5)扩散现象进行的快慢不仅决定于物质本身,还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就越快。如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同时滴入一地红墨水,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的快。

(6)扩散现象不仅证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注意: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2)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时,引力等于斥力。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也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4)当分子间距离由r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斥力减小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5)当分子间距离由r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6)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十倍时,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 分子间距 分子间作用力 特征

固 小 大 有体积,有形状

液 大 小 有体积,无形状

气 很大 很小 无体积,无形状

静电现象

一.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 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二、摩擦起电

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绝缘体:导电性差的物体;

3.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4.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5.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6.工作的电视机(或刚关闭的电视机)的屏幕上能吸引灰尘等物体,这是因为电视机的屏幕上带了“静电”,但它上面带的电荷不是通过摩擦使之带上的。

7.摩擦起电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发生

8.只有两种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才会带电。

9.摩擦起点的现象说明原子也是可分的。

10.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如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1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三、两种电荷

1.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检验的方法:

(1)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2)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用验电器检验。

验电器:结构:

原理: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

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提出者:卢瑟福 观点: 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2.

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告诉运动; 3.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 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三.原子核的结构

观点: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四、带电性

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宇宙探秘

一、两种学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二、星空世界

1、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行,构成太阳系;

2、千亿记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弥漫物质构成银河系;

3、一千亿个类似与银河系、仙女星系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所以说,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三、天文度长度量单位-光年

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经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补充: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从粒子到宇宙

分子

一.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二.分子动理论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注意: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而不是同种物质之间。

(2)发生扩散现象的不同物质要彼此接触,没有接触,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不同的。

(4)扩散现象不仅能发生在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相互发生扩散现象。如打开香油平的盖子我们就能闻到香味,这是发生在液体,气体之间的扩散现象。

(5)扩散现象进行的快慢不仅决定于物质本身,还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就越快。如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同时滴入一地红墨水,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的快。

(6)扩散现象不仅证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注意: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2)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时,引力等于斥力。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也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4)当分子间距离由r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斥力减小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5)当分子间距离由r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6)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十倍时,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 分子间距 分子间作用力 特征

固 小 大 有体积,有形状

液 大 小 有体积,无形状

气 很大 很小 无体积,无形状

静电现象

一.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 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二、摩擦起电

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绝缘体:导电性差的物体;

3.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4.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5.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6.工作的电视机(或刚关闭的电视机)的屏幕上能吸引灰尘等物体,这是因为电视机的屏幕上带了“静电”,但它上面带的电荷不是通过摩擦使之带上的。

7.摩擦起电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发生

8.只有两种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才会带电。

9.摩擦起点的现象说明原子也是可分的。

10.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如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1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三、两种电荷

1.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检验的方法:

(1)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2)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用验电器检验。

验电器:结构:

原理: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

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提出者:卢瑟福 观点: 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2.

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告诉运动; 3.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 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三.原子核的结构

观点: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四、带电性

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宇宙探秘

一、两种学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二、星空世界

1、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行,构成太阳系;

2、千亿记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弥漫物质构成银河系;

3、一千亿个类似与银河系、仙女星系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所以说,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三、天文度长度量单位-光年

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经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补充: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相关内容

  •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 从粒子到宇宙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练习法 ...

  • 97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
  • 个性化辅导讲义 学生: 科目: 第 阶段第 次课 教师: 考点1:同时的相对性 时间间隔的相对性 1知识梳理 一.相对论的诞生 1.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力学规律在任何_________中都是相同的. 2.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①狭义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_______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_____ ...

  • 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如果有 尽头的外面又将是什么
  • 来源:古今小阿中外 关于宇宙有没有尽头.其实霍金本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他却说:正如地球是一个球形的,我们也不该用一个二维或者三维的思想去思考宇宙.而应该用四维的思想.(四维:即空间三维+时间维度)这里的时间,不是我们所认识的时间.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使我们可以知道,在接近光速运动中的人,和 ...

  • 高中物理6.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教案
  • 物理必修26.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教案 [学习目标] 1. 2. 3. 4. 知道经典力学的正确性与局限性. 知道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了解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掌握狭义相对论中物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 [知识梳理] 1.从低速到高速 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 ...

  • 科学家惊人新发现:自然界存在第五种力
  • 据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官网消息,该校理论物理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中指出,匈牙利科学院核科学家数月前称,可能发现了一种未知的亚原子粒子.他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后认为,这一亚原子粒子并非物质粒子,而有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第五种力的证据. 该研究负责人.物理和天文学 ...

  • 高二物理会考知识点梳理
  • 上海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直线运动 1. 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作是一个有质量的点.它是运动物体的理想化模型.注意:质量不可忽略.哪 些情况可以看做质点: 1) 运动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那么它任何一点的运动都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 2) 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 ...

  •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课教案
  •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 分子: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___组成,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______m. 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_ ...

  • 物理6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 粒子到宇宙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从粒子到宇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 2.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过信息收集,解决一些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图景;通过信息收集,解决一些问题: 难点:详细了解模型法: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 ...

  •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 第二章第五节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