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卫生法规和应急管理知识(117题)
一、 单选题: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2003年5月9日 B.2002年5月9日
C.2002年9月5日 D.2003年9月5日
5、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6、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7、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卫生部制定 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制定发布
C.国务院制定 D.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
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级政府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9、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12小时
10、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
A.同级卫生部门 B.同级政府 C.上级政府 D.下级政府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
A.国务院 B.卫生行政部门 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12、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通常分为()级别。
A.1个 B.2个 C. 3个 D.4个
1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哪项不是其中之一?()
A.一般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E、特别重大
14、下列那一项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A.突发性 B.危害的严重性 C.未知性 D.公共属性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6、患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一切传播途径不明的传染者,应实行严密隔离,用下列哪一种颜色来隔离标志?()
A.黄色 B.蓝色 C.棕色 D.橙色 E.红色
17、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18、( )是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A、市委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市应急办
19、下列哪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D.重大职业中毒事件 E.慢性肺部疾患
20、下列哪项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
A.自然灾害 B.慢性血液疾病 C.公共卫生事件 D.事故灾难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 )管理轨道。
A.行政 B.政府 C.法制 D.自我约束
22、()原则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A.真实性 B.客观性 C.系统性 D.连续性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橙色”表示()
A. Ⅳ级 B. Ⅲ级 C. Ⅱ级 D. Ⅰ级
24、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信息,仅强调及时、不求准确全面的信息报告是()
A.发现报告 B.初次报告 C.进程报告 D.结案报告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系统,(D)主要行使应急协调中心的职能。
A.应急指挥部 B.疾控中心 C.医疗机构 D.卫生行政部门
26、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 A )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未被列入分类
29、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报告的时限为:( )
A、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 B、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C、城市2小时内,农村2小时内 D、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
35、当发现中毒情况已构成事件时,应当在( )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A 1h B 2h C 3h D 4h
36、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A.国务院有关部门 B.国务院
C.军队有关部门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3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规定,省政府向卫生部报告为(),其他每个环节为()小时。
A.1、1 B.1、2 C.2、1 D.2、2
38、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A.1 B.2 C.6 D.24
39、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下列制度,不包括:( )
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C.食品免检制度 D.食品召回制度
二、多选题
43、以下()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备的特征。
A.个体性 B.突发性 C.社会危害性 D.公共卫生属性 E.意外性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包括 ()
A、统一领导的指挥系统 B、反应灵敏的信息系统 C、刚性保障的法规系统 D、科学先进的评估系统
45、下列哪几项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艺术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连续性原则 E、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46、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形式有哪些?()
A.实物储备 B.计划储备 C.资金储备 D.信息储备
47、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意义的是()
A、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蔓延 B、及时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受害公众 C、预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D、促进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E、增强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
48、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信息报告的要求包括()
A、每起事件的初次报告有且只有一个 B、只收集初次报告必须要报的内容,其他可暂不报 C、
初次报告的发病数和死亡数由填报人直接录入 D、具体内容强调及时 E、具体内容要求准确、全面
49、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
A、非典型肺炎 B、肺炭疽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艾滋病
5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A、公民 B、医务人员 C、社区及乡村医生 D、个体开业医生
51、以下对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描述正确的是()
A.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B.甲类、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属于报告范围;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不属于报告范围。
C.《传染病报告卡》使用钢笔、圆珠笔或铅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D.甲类传染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5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A、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B、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
C、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
D、对易感人群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哪些工作?( )
A、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 B、人员的分散隔离
C、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D、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5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是如何要求的?( )
A.及时 B.准确 C.全面 D.注意保密
5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什么服务?( )
A、医疗救护 B、现场救援
C、技术调查 D、必要时将病人转送到指定医疗机构
5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于国家应急指挥系统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些?( )
A、由国务院设立指挥部
B、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
C、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
D、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履行各自职责
57、下列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报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哪些?( )
A、国家公布统一的突发事件报告举报电话
B、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
C、接到报告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调查处理
D、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奖励
5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
A、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B、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
C、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D、立即采取医疗救护措施
5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在应急储备工作方面,以下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
A、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应急物资储备
B、政府应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C、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培训、演练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臵传染病专科医院
60、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下列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当履行职责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依法做好日常防范工作 B、开展应急教育
C、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D、指定机构开展日常监测
6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
A、就地隔离 B、就地观察 C、就地治疗 D、尽快转诊
6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下列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B、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C、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D、拒绝接诊病人的 E、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3、有关单位和人员在报送、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4、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什么原则?
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5、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发生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臵等措施,及时预防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因素、控制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对突发公共事件实施紧急的医疗救治,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社会参与,协同合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处臵。
7、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预防和准备、监测和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反应、善后处理
8、如何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什么是卫生应急?
答:卫生应急是指通过采取监测、预测、预警、现场处臵、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保障和善后处理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0、卫生应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卫生应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现场调查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现场评估、督导检查、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备、善后处理、应急培训与演练、信息发布与通报、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以及组织、参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救援等。
11、卫生应急工作的“一案三制”指的是什么?
答: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应急管理法制。
12、卫生应急体制的功能系统如何构成?
答: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臵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
13、卫生应急体制建设原则?
答:统一领导原则、常设原则、分级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协同原则。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哪个部门组织实施??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15、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行政区域责任如何划分?
答: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臵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臵工作。
1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职业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其他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
1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环境因素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及以上。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菌、毒种丢失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源性感染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内容是什么?
答: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2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答: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3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履行的职责?
答:①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②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③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④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⑤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⑥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⑦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⑧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4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答:①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③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41、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疫区的宣布、检疫和封锁有哪些规定?
答: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答:①就地隔离;②就地观察;③就地治疗;④尽快转诊
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②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③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④对易感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一般为哪些?
答:①处臵病员;②公共卫生管理,有助于防止疫情的蔓延或发生;③稳定群众情绪; ④寻求合作与援助;⑤突发事件平息后的工作。
45、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条件?
答: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②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46、突发事件中有哪些情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答:①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②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③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④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47、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哪几级?
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48、哪些情形可达到医疗卫生救援特别重大事件(Ⅰ级)的标准?
答:①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省人民政府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②跨省(区、市)的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③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49、哪些情形可达到医疗卫生救援重大事件(Ⅱ级)的标准?
答:①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②跨市(地)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③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50、哪些情形可达到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Ⅲ级)的标准?
答:①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②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51、哪些情形可达到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级)的标准?
答:①一次事件伤亡10人及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52、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如何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
答: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三部分:食物和职业中毒知识(45题)
一、 单选题:
1、食物中毒事件属于()疾病范畴
A.传染性 B.食源性 C. 地方性 D.生物性
2、食物中毒按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 )
A.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
B.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D.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应包括:()
A.加强对有毒化学物的监督管理
B.防止有毒化学物污染食品,把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关。
C.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不要滥用、误用有毒化学物。
D.以上几点都是
4、用于食物中毒的发病指标:()
A.患病率 B.罹患率 C.感染率 D.构成比
5、判定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要有多少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A.1 B.2 C.3 D.4
6、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者常有地域性、季节性,但无传染性
B. 沙门菌食物中毒按其临床特点分为五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类伤寒型。
C.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低,病死率也低。
D. 以上选项全错
7、下列关于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正确的是()
A.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在10-4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件
B.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件
C.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
件
D.以上都不是
8、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征临床表现:( )
A.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拌发热
B. 头昏、恶心、呕吐及全身抽搐
C. 恶心、呕吐、腹痛,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
D. 口唇、皮肤黏膜青紫,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
9、氰化氢的主要毒作用表现特点是。( )
A.出现
B.致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C.病人面色潮红,高热,心肌受损、肺水肿等
D.主要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
E.以上都是
11、在轻度铅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
A.铅麻痹 B.铅脑病 C.血铅增高 D.尿ALA增高 E.腹绞痛
17、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下列哪种形式进入人体。( )
A.烟 B.蒸气 C.雾 D.粉尘、烟或蒸气 E.以上都不是
18、下列哪项不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主要致病条件 ( )
A.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B.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用时间
C.环境中多种毒物的联合作用
D.作业人员的接触方式
E.作业人员的个体因素
19、对刺激性气体中毒病人,现场急救处理原则首先是防止毒物继续进人机体,应使患者( )
A.迅速脱离现场 B.脱去被污染衣物 C.污染部位迅速用水清洗D.采用中和剂冲洗或温敷或雾化吸人 E.以上都是
二、多选题
20、下列属于食物中毒现场调查采样原则的是( )
A、 典型性原则 B、适时性原则 C、 适量性原则 D、 程序性原则
21、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分为( )
A、生物性病原物 B、化学性病原物 C、物理性病原物 D、以上都是
23、对较重大的或影响较大的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时间较长时应作书面的报告有( )
A、 首次报告 B、进程报告 C、终结报告 D、评价报告
24、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 )
A、采集可疑食物样品和患者生物样品
B、开展实验室检测,寻找病原物质
C、食物中毒诊断
D、按卫生局确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实施网报
25、下列属于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判定原则的是( )
A、符合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确认中毒由亚硝酸盐引起
B、临床表现符合亚硝酸盐中毒
C、剩余食物或呕吐物中检出超限量的亚硝酸盐
D、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5%。
26、下列属于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判定原则的是( )
A、符合流行病学调查特点,确认中毒由食物引起;
B、临床表现符合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C、中毒者的剩余食物中检出超过最大残留限量的有机磷农药;
D、全血胆碱脂酶活性低于70%;
28、氮氧化物的防治重点是( )
A、定期维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
B、加强通风排毒
C、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做好肺水肿的防治、抢救
D、定期健康检查,找出职业禁忌证,如有肺部疾患不得从事该作业
32、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级( )
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较大事故
33、以下是窒息性气体的有( )
A、一氧化碳 B、硫化氢 C 、氰化氢 D、氨气
34、下列是刺激性气体的有( )
A、氯气 B、氨气 C、硫酸二甲酯 D、二氧化硫
35、属于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急救处理的是( )
A、通风 B、吸氧 C、对症 D、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
36、对急性职业病病例进行网络报告时,必须了解的情况有( )
A、中毒患者发病情况 B、中毒患者转归情况 C、中毒患者所在企业基本情况 D、中毒患者临床表现
三、简答题
2、疑似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的病人救治应采取哪几方面措施?
答:(1)停止可疑中毒食品;(2)在用药前采集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3)积极救治病人。
3、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主要是什么?
答:(1) 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现场卫生调查(2) 实验室一般检查及特殊检查(3) 体格检查、职业史及现场卫生调查(4) 接触有毒物质的种类、程度及时间(5) 接触有毒物质作业的工种及工龄、现场劳动条件
4、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1)迅速脱离现场(2)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解毒、排毒,对症治疗(3)调离作业,对症处理(4)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5)使毒物不再进人体内,排毒。
5、当您在家时,闻到一股浓煤气味时,将如何处臵?
答:(1)拿湿毛巾掩住嘴和鼻;(2)关煤气总开关;(3)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金属铝门窗小心碰撞);(4)不可使用电器,如开电风扇或排油烟机, 以免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6、疑似职业中毒的病人救治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1)迅速脱离现场;(2)防止毒物继续吸收;(3)对症支持治疗。
7、食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①组织有关医疗机构紧急救治病人;②调查可能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③进行现场卫生学处理;④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应依法采取相应控制措施;⑤调查被污染食物的流向,并向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8、发生食物中毒后如何紧急救治处理?
答:对于食物中毒事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以及时抢救病人和有利于查明发病原因:(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2)采集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3)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但病人已有强烈呕吐、腹泻或消化道有损伤(见到血性呕吐或排泄物)时,不宜再用上述方法;(4)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包括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和补充体液等。例如:酸性食物用弱碱性药物中和;多种毒物可被氧化剂氧化解毒。此外,保温、保肝、护肾、抗感染等措施也很重要。
第五部分:其它(防护消杀等)(20题)
消杀: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热力消毒方法?()
A.煮沸 B.高压蒸汽灭菌 C.火烧法 D.紫外线消毒
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使其无害化。
A.食物 B.血液 C.粪便 D.病原体
3、最经济、最简便的物理消毒法有()消毒、辐射消毒和机械消毒。
A.热力 B.煮沸 C.高压蒸汽 D.紫外线
4、杀虫是预防和控制许多()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A.地方病 B.寄生虫病 C.传染病 D.黑热病
5、饮用水消毒后,需加盖静臵多长时间方可食用? ( )
A 1小时 B 10分钟 C 30分钟 D 20分钟
6、饮用水消毒,一般50千克水用几片漂白粉(精片) ( )
A 半片 B 1 片 C 2片 D 3片
7、普通粪便的消毒处理,粪水和漂白粉的比例是多少? ( )
A 5:1 B 10:1 C 15:1 D 20:1
8、肠道传染病人粪便的消毒处理,粪水和漂白粉的比例是多少? ( )
A 1:1 B 2:1 C 3:1 D 5:1
9、在以下餐饮具的消毒方法中,哪种最为理想? ( )
A 、含氯消毒药物消毒 B 、紫外线消毒
C 、红外线消毒 D 、煮沸消毒
防护:
一、 单选题:
1、穿戴防护用品的第一步是()
A.戴口罩 B.戴手套 C.戴眼罩 D.戴帽子
2、脱防护用品步骤中的第一步是( )
A、摘口罩 B、摘防护眼罩 C、脱防护服 D、脱手套
3、工作人员有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损害时应停止护理()等患者
A.鼠疫 狂犬病 B.霍乱白喉 C.伤寒痢疾 D.麻疹乙脑
4、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采集疑似病倒、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时,工作人员应 采用()级防护。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5、在执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时,一级防护中要求戴12~16层棉纱口罩,使用几小时后消毒更换一次?()
A、5小时 B、2小时 C、1小时 D、4小时 E、8小时
二、多选题
6、下列哪几项属于个人隔离防护“标准预防”策略范畴()
A、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具有传染性
B、接触以上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C、认真作好患者、医护人员的隔离防护工作
D、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但不需太在意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7、严密隔离时,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中,正确的是( )
A、穿隔离衣、戴隔离帽、口罩、手套和工作鞋 B、下班时更衣后即可离去 C、如果医护人员出现抵抗力低下现象,应停止接触此类患者 D、接触患者前后必须认真洗手 E、尽可能接种疫苗或口服预防药物
三、简答题
1、简述穿戴及脱防护物品流程?
答:穿防护服顺序:(1)戴一次性隔离帽;(2)戴口罩;(3)穿连体防护服;(4)戴防护眼镜;(5)穿防护鞋(胶鞋);(6)戴手套
脱防护服的顺序:(1)摘防护镜,放消毒箱;(2)反脱防护服,同时脱手套放废物袋,防护服入消毒箱;(3)脱胶鞋放消毒箱;(4)摘口罩放消毒箱;(5)摘隔离帽(反摘)放废物袋;(6)洗手
三、简答题
7、辐射防护的三原则是什么?
答: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8、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减少受照剂量。
9、核辐射突发事件的致伤特点是什么?
答:(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医学处理预先有准备。要做到:任务、人员、技术、装备四落实。
(2)伤情复杂,放射损伤可有外照射和内照射,多发生放射性复合伤、烧伤等,诊治较为困难。(3)影响地域较广,涉及人员多,作用时间久。在大型核反应堆事故或受袭击时,可造成众多人员受放射损伤或污染,长寿命核素可在广泛地域长时间起作用。(4)需要的医学救援力量较大。(5)社会心理效应重且持久。
10、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有哪些?
答:(1)设臵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1、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事故单位如何处臵?
答:(1)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迅速开展检测,严防对食物、畜禽及水源的污染; (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者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医学救治及处理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4)污染现场尚未达到安全水平以前,不得解除封锁。
1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需对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答:(1)评价选址、总平面布臵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2)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施及其效果;因生产工艺或设备技术水平限制,对一些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岗位所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效果;(3)评价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警示标识配臵情况;(4)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规章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13、现场急救处理应急装备主要有哪几类?
答:(1)现场急救处理设备类;(2)手术装备类;(3)特殊检查诊断装备类;(4)消毒、供应装备类;(5)机动卫生应急装备类;(6)常用急救药物和传染病预防药物疫苗。
14、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理措施?
答:(1)保护现场、封存可疑中毒食物、可疑水源、有关容器、工具用具。(2)保存病人排泄物、呕吐物、洗胃液、血液等,特别是可疑餐次的剩余食品及容器等,以备检验。(3)为防止中毒蔓延,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4)核实进餐人数、中毒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中毒发生过程。(5)对发生中毒的患者全力进行抢救,将伤害减少到最低水平。
28、易发生地震的城市,市民家中应备防震包,包内应有什么?
答:手电、多功能小刀、结实的绳子、矿泉水、饼干、罐头以及急救药品等。
10
第一部分:卫生法规和应急管理知识(117题)
一、 单选题: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2003年5月9日 B.2002年5月9日
C.2002年9月5日 D.2003年9月5日
5、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6、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7、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卫生部制定 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制定发布
C.国务院制定 D.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
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级政府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9、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12小时
10、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
A.同级卫生部门 B.同级政府 C.上级政府 D.下级政府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
A.国务院 B.卫生行政部门 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12、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通常分为()级别。
A.1个 B.2个 C. 3个 D.4个
1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哪项不是其中之一?()
A.一般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E、特别重大
14、下列那一项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A.突发性 B.危害的严重性 C.未知性 D.公共属性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6、患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一切传播途径不明的传染者,应实行严密隔离,用下列哪一种颜色来隔离标志?()
A.黄色 B.蓝色 C.棕色 D.橙色 E.红色
17、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18、( )是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A、市委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市应急办
19、下列哪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D.重大职业中毒事件 E.慢性肺部疾患
20、下列哪项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
A.自然灾害 B.慢性血液疾病 C.公共卫生事件 D.事故灾难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 )管理轨道。
A.行政 B.政府 C.法制 D.自我约束
22、()原则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A.真实性 B.客观性 C.系统性 D.连续性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橙色”表示()
A. Ⅳ级 B. Ⅲ级 C. Ⅱ级 D. Ⅰ级
24、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信息,仅强调及时、不求准确全面的信息报告是()
A.发现报告 B.初次报告 C.进程报告 D.结案报告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系统,(D)主要行使应急协调中心的职能。
A.应急指挥部 B.疾控中心 C.医疗机构 D.卫生行政部门
26、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 A )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未被列入分类
29、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报告的时限为:( )
A、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 B、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C、城市2小时内,农村2小时内 D、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
35、当发现中毒情况已构成事件时,应当在( )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A 1h B 2h C 3h D 4h
36、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A.国务院有关部门 B.国务院
C.军队有关部门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3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规定,省政府向卫生部报告为(),其他每个环节为()小时。
A.1、1 B.1、2 C.2、1 D.2、2
38、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A.1 B.2 C.6 D.24
39、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下列制度,不包括:( )
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C.食品免检制度 D.食品召回制度
二、多选题
43、以下()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备的特征。
A.个体性 B.突发性 C.社会危害性 D.公共卫生属性 E.意外性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包括 ()
A、统一领导的指挥系统 B、反应灵敏的信息系统 C、刚性保障的法规系统 D、科学先进的评估系统
45、下列哪几项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艺术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连续性原则 E、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46、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形式有哪些?()
A.实物储备 B.计划储备 C.资金储备 D.信息储备
47、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意义的是()
A、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蔓延 B、及时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受害公众 C、预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D、促进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E、增强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
48、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信息报告的要求包括()
A、每起事件的初次报告有且只有一个 B、只收集初次报告必须要报的内容,其他可暂不报 C、
初次报告的发病数和死亡数由填报人直接录入 D、具体内容强调及时 E、具体内容要求准确、全面
49、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
A、非典型肺炎 B、肺炭疽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艾滋病
5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A、公民 B、医务人员 C、社区及乡村医生 D、个体开业医生
51、以下对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描述正确的是()
A.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B.甲类、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属于报告范围;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不属于报告范围。
C.《传染病报告卡》使用钢笔、圆珠笔或铅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D.甲类传染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5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A、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B、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
C、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
D、对易感人群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哪些工作?( )
A、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 B、人员的分散隔离
C、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D、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5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是如何要求的?( )
A.及时 B.准确 C.全面 D.注意保密
5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什么服务?( )
A、医疗救护 B、现场救援
C、技术调查 D、必要时将病人转送到指定医疗机构
5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于国家应急指挥系统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些?( )
A、由国务院设立指挥部
B、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
C、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
D、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履行各自职责
57、下列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报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哪些?( )
A、国家公布统一的突发事件报告举报电话
B、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
C、接到报告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调查处理
D、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奖励
5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
A、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B、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
C、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D、立即采取医疗救护措施
5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在应急储备工作方面,以下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
A、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应急物资储备
B、政府应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C、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培训、演练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臵传染病专科医院
60、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下列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当履行职责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依法做好日常防范工作 B、开展应急教育
C、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D、指定机构开展日常监测
6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
A、就地隔离 B、就地观察 C、就地治疗 D、尽快转诊
6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下列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B、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C、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D、拒绝接诊病人的 E、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3、有关单位和人员在报送、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4、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什么原则?
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5、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发生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臵等措施,及时预防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因素、控制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对突发公共事件实施紧急的医疗救治,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社会参与,协同合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处臵。
7、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预防和准备、监测和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反应、善后处理
8、如何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什么是卫生应急?
答:卫生应急是指通过采取监测、预测、预警、现场处臵、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保障和善后处理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0、卫生应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卫生应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现场调查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现场评估、督导检查、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备、善后处理、应急培训与演练、信息发布与通报、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以及组织、参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救援等。
11、卫生应急工作的“一案三制”指的是什么?
答: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应急管理法制。
12、卫生应急体制的功能系统如何构成?
答: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臵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
13、卫生应急体制建设原则?
答:统一领导原则、常设原则、分级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协同原则。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哪个部门组织实施??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15、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行政区域责任如何划分?
答: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臵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臵工作。
1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职业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其他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
1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环境因素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及以上。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菌、毒种丢失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源性感染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内容是什么?
答: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2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答: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3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履行的职责?
答:①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②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③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④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⑤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⑥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⑦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⑧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4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答:①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③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41、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疫区的宣布、检疫和封锁有哪些规定?
答: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答:①就地隔离;②就地观察;③就地治疗;④尽快转诊
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②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③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④对易感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一般为哪些?
答:①处臵病员;②公共卫生管理,有助于防止疫情的蔓延或发生;③稳定群众情绪; ④寻求合作与援助;⑤突发事件平息后的工作。
45、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条件?
答: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②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46、突发事件中有哪些情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答:①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②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③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④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47、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哪几级?
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48、哪些情形可达到医疗卫生救援特别重大事件(Ⅰ级)的标准?
答:①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省人民政府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②跨省(区、市)的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③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49、哪些情形可达到医疗卫生救援重大事件(Ⅱ级)的标准?
答:①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②跨市(地)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③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50、哪些情形可达到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Ⅲ级)的标准?
答:①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②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51、哪些情形可达到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级)的标准?
答:①一次事件伤亡10人及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52、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如何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
答: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三部分:食物和职业中毒知识(45题)
一、 单选题:
1、食物中毒事件属于()疾病范畴
A.传染性 B.食源性 C. 地方性 D.生物性
2、食物中毒按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 )
A.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
B.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D.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应包括:()
A.加强对有毒化学物的监督管理
B.防止有毒化学物污染食品,把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关。
C.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不要滥用、误用有毒化学物。
D.以上几点都是
4、用于食物中毒的发病指标:()
A.患病率 B.罹患率 C.感染率 D.构成比
5、判定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要有多少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A.1 B.2 C.3 D.4
6、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者常有地域性、季节性,但无传染性
B. 沙门菌食物中毒按其临床特点分为五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类伤寒型。
C.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低,病死率也低。
D. 以上选项全错
7、下列关于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正确的是()
A.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在10-4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件
B.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件
C.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
件
D.以上都不是
8、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征临床表现:( )
A.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拌发热
B. 头昏、恶心、呕吐及全身抽搐
C. 恶心、呕吐、腹痛,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
D. 口唇、皮肤黏膜青紫,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
9、氰化氢的主要毒作用表现特点是。( )
A.出现
B.致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C.病人面色潮红,高热,心肌受损、肺水肿等
D.主要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
E.以上都是
11、在轻度铅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
A.铅麻痹 B.铅脑病 C.血铅增高 D.尿ALA增高 E.腹绞痛
17、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下列哪种形式进入人体。( )
A.烟 B.蒸气 C.雾 D.粉尘、烟或蒸气 E.以上都不是
18、下列哪项不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主要致病条件 ( )
A.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B.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用时间
C.环境中多种毒物的联合作用
D.作业人员的接触方式
E.作业人员的个体因素
19、对刺激性气体中毒病人,现场急救处理原则首先是防止毒物继续进人机体,应使患者( )
A.迅速脱离现场 B.脱去被污染衣物 C.污染部位迅速用水清洗D.采用中和剂冲洗或温敷或雾化吸人 E.以上都是
二、多选题
20、下列属于食物中毒现场调查采样原则的是( )
A、 典型性原则 B、适时性原则 C、 适量性原则 D、 程序性原则
21、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分为( )
A、生物性病原物 B、化学性病原物 C、物理性病原物 D、以上都是
23、对较重大的或影响较大的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时间较长时应作书面的报告有( )
A、 首次报告 B、进程报告 C、终结报告 D、评价报告
24、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 )
A、采集可疑食物样品和患者生物样品
B、开展实验室检测,寻找病原物质
C、食物中毒诊断
D、按卫生局确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实施网报
25、下列属于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判定原则的是( )
A、符合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确认中毒由亚硝酸盐引起
B、临床表现符合亚硝酸盐中毒
C、剩余食物或呕吐物中检出超限量的亚硝酸盐
D、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5%。
26、下列属于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判定原则的是( )
A、符合流行病学调查特点,确认中毒由食物引起;
B、临床表现符合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C、中毒者的剩余食物中检出超过最大残留限量的有机磷农药;
D、全血胆碱脂酶活性低于70%;
28、氮氧化物的防治重点是( )
A、定期维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
B、加强通风排毒
C、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做好肺水肿的防治、抢救
D、定期健康检查,找出职业禁忌证,如有肺部疾患不得从事该作业
32、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级( )
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较大事故
33、以下是窒息性气体的有( )
A、一氧化碳 B、硫化氢 C 、氰化氢 D、氨气
34、下列是刺激性气体的有( )
A、氯气 B、氨气 C、硫酸二甲酯 D、二氧化硫
35、属于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急救处理的是( )
A、通风 B、吸氧 C、对症 D、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
36、对急性职业病病例进行网络报告时,必须了解的情况有( )
A、中毒患者发病情况 B、中毒患者转归情况 C、中毒患者所在企业基本情况 D、中毒患者临床表现
三、简答题
2、疑似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的病人救治应采取哪几方面措施?
答:(1)停止可疑中毒食品;(2)在用药前采集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3)积极救治病人。
3、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主要是什么?
答:(1) 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现场卫生调查(2) 实验室一般检查及特殊检查(3) 体格检查、职业史及现场卫生调查(4) 接触有毒物质的种类、程度及时间(5) 接触有毒物质作业的工种及工龄、现场劳动条件
4、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1)迅速脱离现场(2)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解毒、排毒,对症治疗(3)调离作业,对症处理(4)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5)使毒物不再进人体内,排毒。
5、当您在家时,闻到一股浓煤气味时,将如何处臵?
答:(1)拿湿毛巾掩住嘴和鼻;(2)关煤气总开关;(3)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金属铝门窗小心碰撞);(4)不可使用电器,如开电风扇或排油烟机, 以免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6、疑似职业中毒的病人救治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1)迅速脱离现场;(2)防止毒物继续吸收;(3)对症支持治疗。
7、食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①组织有关医疗机构紧急救治病人;②调查可能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③进行现场卫生学处理;④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应依法采取相应控制措施;⑤调查被污染食物的流向,并向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8、发生食物中毒后如何紧急救治处理?
答:对于食物中毒事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以及时抢救病人和有利于查明发病原因:(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2)采集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3)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但病人已有强烈呕吐、腹泻或消化道有损伤(见到血性呕吐或排泄物)时,不宜再用上述方法;(4)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包括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和补充体液等。例如:酸性食物用弱碱性药物中和;多种毒物可被氧化剂氧化解毒。此外,保温、保肝、护肾、抗感染等措施也很重要。
第五部分:其它(防护消杀等)(20题)
消杀: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热力消毒方法?()
A.煮沸 B.高压蒸汽灭菌 C.火烧法 D.紫外线消毒
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使其无害化。
A.食物 B.血液 C.粪便 D.病原体
3、最经济、最简便的物理消毒法有()消毒、辐射消毒和机械消毒。
A.热力 B.煮沸 C.高压蒸汽 D.紫外线
4、杀虫是预防和控制许多()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A.地方病 B.寄生虫病 C.传染病 D.黑热病
5、饮用水消毒后,需加盖静臵多长时间方可食用? ( )
A 1小时 B 10分钟 C 30分钟 D 20分钟
6、饮用水消毒,一般50千克水用几片漂白粉(精片) ( )
A 半片 B 1 片 C 2片 D 3片
7、普通粪便的消毒处理,粪水和漂白粉的比例是多少? ( )
A 5:1 B 10:1 C 15:1 D 20:1
8、肠道传染病人粪便的消毒处理,粪水和漂白粉的比例是多少? ( )
A 1:1 B 2:1 C 3:1 D 5:1
9、在以下餐饮具的消毒方法中,哪种最为理想? ( )
A 、含氯消毒药物消毒 B 、紫外线消毒
C 、红外线消毒 D 、煮沸消毒
防护:
一、 单选题:
1、穿戴防护用品的第一步是()
A.戴口罩 B.戴手套 C.戴眼罩 D.戴帽子
2、脱防护用品步骤中的第一步是( )
A、摘口罩 B、摘防护眼罩 C、脱防护服 D、脱手套
3、工作人员有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损害时应停止护理()等患者
A.鼠疫 狂犬病 B.霍乱白喉 C.伤寒痢疾 D.麻疹乙脑
4、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采集疑似病倒、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时,工作人员应 采用()级防护。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5、在执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时,一级防护中要求戴12~16层棉纱口罩,使用几小时后消毒更换一次?()
A、5小时 B、2小时 C、1小时 D、4小时 E、8小时
二、多选题
6、下列哪几项属于个人隔离防护“标准预防”策略范畴()
A、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具有传染性
B、接触以上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C、认真作好患者、医护人员的隔离防护工作
D、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但不需太在意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7、严密隔离时,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中,正确的是( )
A、穿隔离衣、戴隔离帽、口罩、手套和工作鞋 B、下班时更衣后即可离去 C、如果医护人员出现抵抗力低下现象,应停止接触此类患者 D、接触患者前后必须认真洗手 E、尽可能接种疫苗或口服预防药物
三、简答题
1、简述穿戴及脱防护物品流程?
答:穿防护服顺序:(1)戴一次性隔离帽;(2)戴口罩;(3)穿连体防护服;(4)戴防护眼镜;(5)穿防护鞋(胶鞋);(6)戴手套
脱防护服的顺序:(1)摘防护镜,放消毒箱;(2)反脱防护服,同时脱手套放废物袋,防护服入消毒箱;(3)脱胶鞋放消毒箱;(4)摘口罩放消毒箱;(5)摘隔离帽(反摘)放废物袋;(6)洗手
三、简答题
7、辐射防护的三原则是什么?
答: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8、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减少受照剂量。
9、核辐射突发事件的致伤特点是什么?
答:(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医学处理预先有准备。要做到:任务、人员、技术、装备四落实。
(2)伤情复杂,放射损伤可有外照射和内照射,多发生放射性复合伤、烧伤等,诊治较为困难。(3)影响地域较广,涉及人员多,作用时间久。在大型核反应堆事故或受袭击时,可造成众多人员受放射损伤或污染,长寿命核素可在广泛地域长时间起作用。(4)需要的医学救援力量较大。(5)社会心理效应重且持久。
10、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有哪些?
答:(1)设臵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1、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事故单位如何处臵?
答:(1)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迅速开展检测,严防对食物、畜禽及水源的污染; (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者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医学救治及处理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4)污染现场尚未达到安全水平以前,不得解除封锁。
1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需对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答:(1)评价选址、总平面布臵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2)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施及其效果;因生产工艺或设备技术水平限制,对一些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岗位所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效果;(3)评价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警示标识配臵情况;(4)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规章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13、现场急救处理应急装备主要有哪几类?
答:(1)现场急救处理设备类;(2)手术装备类;(3)特殊检查诊断装备类;(4)消毒、供应装备类;(5)机动卫生应急装备类;(6)常用急救药物和传染病预防药物疫苗。
14、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理措施?
答:(1)保护现场、封存可疑中毒食物、可疑水源、有关容器、工具用具。(2)保存病人排泄物、呕吐物、洗胃液、血液等,特别是可疑餐次的剩余食品及容器等,以备检验。(3)为防止中毒蔓延,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4)核实进餐人数、中毒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中毒发生过程。(5)对发生中毒的患者全力进行抢救,将伤害减少到最低水平。
28、易发生地震的城市,市民家中应备防震包,包内应有什么?
答:手电、多功能小刀、结实的绳子、矿泉水、饼干、罐头以及急救药品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