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第36卷 第6期
200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Nov.,2007 Vol.36 No.6
蒙古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卢九彬1,2
(11天津工业大学服装纺织学院,天津300160;21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纺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 要] 蒙古高原生息繁衍的蒙古族,经过长期发展逐水草而迁徙,其衣着打扮服饰文化的形成都不能脱
离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关键词] 蒙古高原;蒙古服饰;服饰色彩;实用功能[中图分类号]
J522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27623(2007)S120646202
蒙古高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发源地,为后辈留下了游牧民族各个朝代盛衰之时所创造的无数服饰文化遗产。而蒙古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古老部族,他们的服饰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述匈奴等服饰在辫发、左衽长袍、小裤口、深雍靴等方面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当然蒙古族也不例外。因为他们都是逐水草而迁徙的北方游牧民族,其衣着打扮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自古以来,在蒙古高原生息繁衍的蒙古先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大约在公元6世纪中叶,从森林转向草原从事游牧经济,而正是这种选择为蒙古族后来的兴旺强盛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12世纪,蒙古族在蒙古高原腹地再度崛起,那时他们早已熟练掌握制造各种铁木结构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技术;他们用猎得的貂鼠、银鼠、河狸、水獭和牛、马、羊、驼的皮毛制作各种服饰:他们用冶炼的金属制作各种军戎服饰及金腰带、金耳环、金鼻圈等装饰品。那时的人们较普遍使用金银珠宝和稀有皮等华贵服饰用品,而且还能发现部族之间服饰不同的款式风格。公元13世纪初,当圣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局面后,蒙古民族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向前迈了一大步。在立国之初,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各地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区,对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蒙古族的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标志,在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蒙古地区的原有军事手工业,逐渐转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的行业性手工业。那些能工巧匠以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翡翠、琥珀、绿松石制作各种头饰、衣饰和火镰、餐刀;以皮毛、布帛、锦缎缝制各种服饰,式样之多,制作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这时的蒙古族服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具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饰,其中按部落和地区大致分为:布里亚特服饰、巴尔虎服饰、科尔沁服饰、巴林服饰、乌珠穆沁服饰、阿巴嘎服饰、苏尼特服饰、察哈尔服饰、乌拉特服饰、鄂尔多斯服饰、阿拉善服饰。
蒙古族服饰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自然环境下,不断增添新的款式风格和色彩内容,从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蒙古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
[收稿日期]2007211205
[作者简介]卢九彬,男,天津工业大学服装纺织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纺织学院研究生。
646
卢九彬/蒙古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创造了许多独具风采的衣冠服饰。这些服饰不仅有得以生存的实用价值,而且充分反映着蒙古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
蒙古高原地处亚洲腹地,属于大陆性气候。这块辽阔而美丽富饶的草原,因海拔高、地形复杂,所以气候多变,寒暑温差大。而勤劳勇敢,富于创造的蒙古族,生生不息纵横驰骋,畜牧迁徙,逐水草而居。其服饰起了重要作用:在寒冷的冬季,牧人奔驰在茫茫的草原上,顶风冒雪无所畏惧,是有赖于配套合理结构严密的服饰。他们在野外穿戴着风雪帽、肥大的皮袍、宽厚的腰带、套有毡袜的长筒靴子,风雪无阻、行走自如。他们所束的宽厚腰带,无论骑马步行既稳当又防寒,且能保护内脏不受颠簸。蒙古族的皮袍宽大又结实封闭性很强。高领可以抵挡风寒,保护脖颈,少灌沙子。大襟很大又带里襟,扣子错开钉:撩起干活方便;放下暖肚防寒。袖子很肥,骑马不冻手,下摆修长宽松,骑马不冻膝盖,又可以防蚊虫叮咬,再扎上宽大腰带能抵挡风寒,不得腰腿疼病。而一扎腰带又把蒙古袍,变成一件多功能服饰。正如俗话讲的: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在夏季牧人骑马放牧时,又用长长的头巾裹住头部,既能防止日晒又能保护头部。他们穿的长筒靴子是为了骑马方便,走路安全,骑马出门时往往佩带,弓箭和火镰餐刀,既是生产工具又是自卫武器。
蒙古族生活在蒙古高原,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各种动物植物的优美姿色引起了人们在服饰方面的丰富想像力。蒙古族的服饰非常讲究庄重的颜色。只有王公贵族和神职人员才有权穿着红色、紫红色和白色的服饰,尤其黄色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男子服饰的颜色多采用蓝、黑、灰、古铜色,而妇女的服饰颜
色比起男子来鲜艳夺目:袍子多用大红、粉红、紫红、鲜绿、宝蓝、翠绿和白色绸缎制作,腰带多用大红、粉红、橘红、橘黄等颜色的薄绸制作。此外,妇女穿着的蟒缎、绣花缎长袍坎肩和绣花帽小靴子及其他装饰服饰上的颜色可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均有。
蒙古族服饰鲜艳的色彩和色彩强烈的对比穿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他们很早就发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鲜艳的色彩提供了视觉的重要性。他们把鲜艳的色彩不仅作为审美的对象,而更重要的是用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尤其在远距离联系时,穿鲜艳的服饰的确是最通行和最方便的方式。在暴风雪中鲜艳的色彩,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视觉信息。
蒙古族服饰的色彩同样含有社会象征意义。如:白色标志纯洁、吉祥、幸福和富裕;红色标志亲热、温暖、高贵和蒸蒸日上;蓝色标志辽阔、雄俊、诚实和智慧等;绿色标志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等;黄色标志光芒、灿烂、崇高和永恒等;黑色标志黑暗、邪恶和不幸等内容。就摔跤服的蓝、黄、红色绸缎组成的彩带而言,依次为天、地、日的象征。
蒙古族尽管在祖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称谓出现,但他们的服饰总是以自然的发展规律从不间断地发展演变着。因此,只有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款式风格的蒙古族服饰连贯起来,才能对蒙古族服饰的形成变化有着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
[参 考 文 献]
[1] 郭雨桥1蒙古通[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C].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九玲]
647
11月
第36卷 第6期
200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Nov.,2007 Vol.36 No.6
蒙古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卢九彬1,2
(11天津工业大学服装纺织学院,天津300160;21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纺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 要] 蒙古高原生息繁衍的蒙古族,经过长期发展逐水草而迁徙,其衣着打扮服饰文化的形成都不能脱
离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关键词] 蒙古高原;蒙古服饰;服饰色彩;实用功能[中图分类号]
J522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27623(2007)S120646202
蒙古高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发源地,为后辈留下了游牧民族各个朝代盛衰之时所创造的无数服饰文化遗产。而蒙古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古老部族,他们的服饰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述匈奴等服饰在辫发、左衽长袍、小裤口、深雍靴等方面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当然蒙古族也不例外。因为他们都是逐水草而迁徙的北方游牧民族,其衣着打扮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自古以来,在蒙古高原生息繁衍的蒙古先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大约在公元6世纪中叶,从森林转向草原从事游牧经济,而正是这种选择为蒙古族后来的兴旺强盛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12世纪,蒙古族在蒙古高原腹地再度崛起,那时他们早已熟练掌握制造各种铁木结构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技术;他们用猎得的貂鼠、银鼠、河狸、水獭和牛、马、羊、驼的皮毛制作各种服饰:他们用冶炼的金属制作各种军戎服饰及金腰带、金耳环、金鼻圈等装饰品。那时的人们较普遍使用金银珠宝和稀有皮等华贵服饰用品,而且还能发现部族之间服饰不同的款式风格。公元13世纪初,当圣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局面后,蒙古民族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向前迈了一大步。在立国之初,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各地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区,对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蒙古族的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标志,在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蒙古地区的原有军事手工业,逐渐转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的行业性手工业。那些能工巧匠以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翡翠、琥珀、绿松石制作各种头饰、衣饰和火镰、餐刀;以皮毛、布帛、锦缎缝制各种服饰,式样之多,制作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这时的蒙古族服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具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饰,其中按部落和地区大致分为:布里亚特服饰、巴尔虎服饰、科尔沁服饰、巴林服饰、乌珠穆沁服饰、阿巴嘎服饰、苏尼特服饰、察哈尔服饰、乌拉特服饰、鄂尔多斯服饰、阿拉善服饰。
蒙古族服饰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自然环境下,不断增添新的款式风格和色彩内容,从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蒙古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
[收稿日期]2007211205
[作者简介]卢九彬,男,天津工业大学服装纺织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纺织学院研究生。
646
卢九彬/蒙古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创造了许多独具风采的衣冠服饰。这些服饰不仅有得以生存的实用价值,而且充分反映着蒙古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
蒙古高原地处亚洲腹地,属于大陆性气候。这块辽阔而美丽富饶的草原,因海拔高、地形复杂,所以气候多变,寒暑温差大。而勤劳勇敢,富于创造的蒙古族,生生不息纵横驰骋,畜牧迁徙,逐水草而居。其服饰起了重要作用:在寒冷的冬季,牧人奔驰在茫茫的草原上,顶风冒雪无所畏惧,是有赖于配套合理结构严密的服饰。他们在野外穿戴着风雪帽、肥大的皮袍、宽厚的腰带、套有毡袜的长筒靴子,风雪无阻、行走自如。他们所束的宽厚腰带,无论骑马步行既稳当又防寒,且能保护内脏不受颠簸。蒙古族的皮袍宽大又结实封闭性很强。高领可以抵挡风寒,保护脖颈,少灌沙子。大襟很大又带里襟,扣子错开钉:撩起干活方便;放下暖肚防寒。袖子很肥,骑马不冻手,下摆修长宽松,骑马不冻膝盖,又可以防蚊虫叮咬,再扎上宽大腰带能抵挡风寒,不得腰腿疼病。而一扎腰带又把蒙古袍,变成一件多功能服饰。正如俗话讲的: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在夏季牧人骑马放牧时,又用长长的头巾裹住头部,既能防止日晒又能保护头部。他们穿的长筒靴子是为了骑马方便,走路安全,骑马出门时往往佩带,弓箭和火镰餐刀,既是生产工具又是自卫武器。
蒙古族生活在蒙古高原,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各种动物植物的优美姿色引起了人们在服饰方面的丰富想像力。蒙古族的服饰非常讲究庄重的颜色。只有王公贵族和神职人员才有权穿着红色、紫红色和白色的服饰,尤其黄色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男子服饰的颜色多采用蓝、黑、灰、古铜色,而妇女的服饰颜
色比起男子来鲜艳夺目:袍子多用大红、粉红、紫红、鲜绿、宝蓝、翠绿和白色绸缎制作,腰带多用大红、粉红、橘红、橘黄等颜色的薄绸制作。此外,妇女穿着的蟒缎、绣花缎长袍坎肩和绣花帽小靴子及其他装饰服饰上的颜色可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均有。
蒙古族服饰鲜艳的色彩和色彩强烈的对比穿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他们很早就发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鲜艳的色彩提供了视觉的重要性。他们把鲜艳的色彩不仅作为审美的对象,而更重要的是用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尤其在远距离联系时,穿鲜艳的服饰的确是最通行和最方便的方式。在暴风雪中鲜艳的色彩,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视觉信息。
蒙古族服饰的色彩同样含有社会象征意义。如:白色标志纯洁、吉祥、幸福和富裕;红色标志亲热、温暖、高贵和蒸蒸日上;蓝色标志辽阔、雄俊、诚实和智慧等;绿色标志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等;黄色标志光芒、灿烂、崇高和永恒等;黑色标志黑暗、邪恶和不幸等内容。就摔跤服的蓝、黄、红色绸缎组成的彩带而言,依次为天、地、日的象征。
蒙古族尽管在祖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称谓出现,但他们的服饰总是以自然的发展规律从不间断地发展演变着。因此,只有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款式风格的蒙古族服饰连贯起来,才能对蒙古族服饰的形成变化有着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
[参 考 文 献]
[1] 郭雨桥1蒙古通[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C].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九玲]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