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01讲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 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点,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针对社会消防专业技术人员执业需求,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火灾基础理论等为依据,介绍了火灾及消防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基本情况等,全篇共分为四章十六节。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

  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五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分类及其火灾危险性。

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 燃烧条件

  知识点:燃烧条件(真题)

  一、可燃物

  二、助燃物(氧化剂)

  三、引火源(温度)常见的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真题单选

  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燃烧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四面体”是指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 )。

  A.氧化反应

  B.热分解反应

  C.链传递

  D.链式反应自由基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燃烧条件包括: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

应自由基。

  实务题库 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三个必要条件外,还需要( )。

  A.超氧反应自由基

  B.聚合反应游离基

  C.链式反应自由基

  D.循环反应游离基『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燃烧条件包括: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

应自由基。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知识点:燃烧类型

  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的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作不同分类。

  提问:本篇大纲唯一要求掌握的燃烧四种分类是什么?

  答: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

  一、燃烧类型分类

  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着火、爆炸

  着火方式——点燃、自燃

  燃烧物形态——气体、液体、固体

  持续燃烧形式——有焰燃烧、无焰燃烧

  燃烧现象——火焰、发光、发烟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

  1.闪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在一定条件下,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

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

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二)燃点

  1.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3.燃点与闪点的关系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并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三)自燃点

  1.自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2.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1-1-3所示。

  表1-1-3 某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自燃点(℃)物质名称自燃点(℃)

氢气400丁烷405

一氧化碳610乙醚160

硫化氢260汽油530~685

乙炔305乙醇423

  3.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的影响。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燃烧方式与特点

  知识点: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一、气体燃烧

  方式有:扩散燃烧、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

  二、液体燃烧

  现象有:闪燃、沸溢、喷溅

  方式:蒸发燃烧

  三、固体燃烧

  方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蒸发燃烧(硫、磷、钾、钠)

  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铜)是一种无焰燃烧,又称之为异相燃烧。

  分解燃烧(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会产生轰然现象。

  记忆口诀:(表蒸分阴燃)

第四节 燃烧产物

  知识点:燃烧产物

  火灾中因燃烧而产生一类物质,其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燃烧条件。大部分可燃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它们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磷等元素组成,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有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一、燃烧产物的概念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O2(二氧化碳)、H被氧化生成的H2O(水)、S被氧化生成的SO2(二氧化硫)等;而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燃烧产物的数量、组成等随物质的化学组成及温度、空气的供给情况等的变化而不同。

  燃烧产物中的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直径一般在10-7~10-4cm之间的极小的炭黑粒子,大直径的粒子容易由烟中落下来称为烟尘或炭黑。炭粒子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例如碳氢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因受热裂解产生一系列中间产物,中间产物还会进一步裂解成更小的碎片,这些小碎片会发生脱氢、聚合、环化等反应,最后形成石墨化碳粒子,构成了烟。

  二、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按照构成状态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一种物质构成的称为纯净物(即只能写出一个化学分子式的),由不同物质构成的称为混合物。

  (一)高聚物的燃烧产物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聚物),主要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得的,如塑料、橡胶、合成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其中,塑料、橡胶和纤维是人们熟知的3大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应用广泛而且容易燃烧。高聚物在燃烧(或分解)过程中,会产生CO、NOx (氮氧化物)HCl、HF、SO2 及COCI2 (光气)等有害气体,对火场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

  木材、煤等固体是火灾中最常见的可燃物质。它们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复杂天然高聚物的混合物,成分不单一,并且是非均质的。

  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氧、氢和氮。各主要成分在不同温度下分解并释放挥发分,一般为半纤维素200~260℃分解;纤维素240~350℃分解;木质素280~500℃分解。当木材接触火源时,加热到约110℃时就被干燥并蒸发出极少量的树脂;加热到130℃时开始分解,产物主要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加热到220~ 250℃时开始变色并碳化,分解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氢气和碳氢化合物;加热到300℃以上,有形结构开始断裂,在木材表面垂直于纹理方向上木炭层出现小裂纹,这就使挥发物容易通过碳化层表面逸出。随着碳化深度的增加,裂缝逐渐加宽,结果产生“龟裂”现象。此时木材发生剧烈的热分解。

  2.煤的燃烧产物

  煤主要由C、H、O、N和S等元素组成。一般情况下,煤受热时,低于105℃,主要析出其中的吸留气体和水分;200~300℃时开始析出气态产物如CO、CO2等,煤粒变软成为塑性状态;300~550℃时开始析出焦油和CH4及其同系物、不饱和烃及CO、CO2等气体;在500~750℃时,半焦开始热解,并析出大量含氢较多的气体;760~1000℃时,半焦继续热解,析出少量氢为主的气体,半焦变成高温焦炭。煤热分解产生挥发分的组分及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煤的炭化程度和温度。炭化程度加深,挥发分析出量减少,但其中可燃组分含量却增多。加热温度越高,挥发分逸出量就越多。

  (三)金属的燃烧产物

  金属的燃烧能力取决于金属本身及其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熔点和沸点不同,通常将金属分为挥发金属和不挥发金属。

  挥发金属(如Li、Na、K等)在空气中容易着火燃烧,熔融成金属液体,它们的沸点一般低于其氧化物的熔点(K除外),因此在其表面能够生成固体氧化物。由于金属氧化物的多孔性,金属继续被氧化和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属被融化并开始蒸发,蒸发出的蒸气通过多孔的固体氧化物扩散进入空气。

  不挥发金属因其氧化物的熔点低于金属的沸点,则在燃烧时熔融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属和空气中氧的接触,从而减缓了金属被氧化。但这类金属在粉末状、气溶胶状、刨花状时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得很激烈,并且不生成烟。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均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

短期(10min)

来源主要的生理作用估计致死

浓度(ppm)

木材、纺织品、聚丙烯腈尼

龙、聚氨酯等物质燃烧时分解一种迅速致死、窒息性的

出的氰化氢(HCN)毒物350

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肺的强刺激剂,能引起即

(NO2)和其他氮的氧化物刻死亡及滞后性伤害>200

由木材、丝织品、尼龙以及三

聚氰胺燃烧产生的氨气强刺激性,对眼、鼻有强>1000

(NH3)烈刺激作用

来源主要的生理作用短期(10min)估计

致死浓度(ppm)

PVC电绝缘材料,其他含氯高呼吸刺激剂,吸附于微粒

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分解上的HCl的潜在危险性较之>500,气体或

产生的氯化氢(HCl)等量的HCl气体要大微粒存在时

氟化树脂类及某些含溴阻燃材约400(HF)

料热分解产生的含卤酸气体呼吸刺激剂约100(COF2)

>500(HBr)

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分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

解产生的二氧化硫(SO2)浓度下即使人难以忍受>500

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

(400℃)产生的丙醛潜在的呼吸刺激剂30~10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因而,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见表

1.1.6。

  表1-1-6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影响情况CO浓度(ppm)碳氧血红蛋白浓度(%)

在其中工作8h的允许浓度50—

暴露1h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400~500—

1h暴露后有明显影响的浓度600~700—

1h暴露后引起不适,但无危险症状的浓度1000~1200—

暴露1h后有危险的浓度1500~200035

在1h内即会致死的浓度4000及以上50

  除毒性之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通常可见光波长λ为0.4~

0.7μm,一般火灾烟气中的烟粒子粒径d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由于d>2λ,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辨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眼睛有极大的刺激性,降低能见度。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01讲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 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点,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针对社会消防专业技术人员执业需求,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火灾基础理论等为依据,介绍了火灾及消防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基本情况等,全篇共分为四章十六节。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

  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五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分类及其火灾危险性。

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 燃烧条件

  知识点:燃烧条件(真题)

  一、可燃物

  二、助燃物(氧化剂)

  三、引火源(温度)常见的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真题单选

  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燃烧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四面体”是指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 )。

  A.氧化反应

  B.热分解反应

  C.链传递

  D.链式反应自由基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燃烧条件包括: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

应自由基。

  实务题库 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三个必要条件外,还需要( )。

  A.超氧反应自由基

  B.聚合反应游离基

  C.链式反应自由基

  D.循环反应游离基『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燃烧条件包括: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

应自由基。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知识点:燃烧类型

  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的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作不同分类。

  提问:本篇大纲唯一要求掌握的燃烧四种分类是什么?

  答: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

  一、燃烧类型分类

  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着火、爆炸

  着火方式——点燃、自燃

  燃烧物形态——气体、液体、固体

  持续燃烧形式——有焰燃烧、无焰燃烧

  燃烧现象——火焰、发光、发烟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

  1.闪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在一定条件下,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

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

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二)燃点

  1.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3.燃点与闪点的关系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并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三)自燃点

  1.自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2.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1-1-3所示。

  表1-1-3 某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自燃点(℃)物质名称自燃点(℃)

氢气400丁烷405

一氧化碳610乙醚160

硫化氢260汽油530~685

乙炔305乙醇423

  3.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的影响。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燃烧方式与特点

  知识点: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一、气体燃烧

  方式有:扩散燃烧、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

  二、液体燃烧

  现象有:闪燃、沸溢、喷溅

  方式:蒸发燃烧

  三、固体燃烧

  方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蒸发燃烧(硫、磷、钾、钠)

  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铜)是一种无焰燃烧,又称之为异相燃烧。

  分解燃烧(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会产生轰然现象。

  记忆口诀:(表蒸分阴燃)

第四节 燃烧产物

  知识点:燃烧产物

  火灾中因燃烧而产生一类物质,其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燃烧条件。大部分可燃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它们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磷等元素组成,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有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一、燃烧产物的概念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O2(二氧化碳)、H被氧化生成的H2O(水)、S被氧化生成的SO2(二氧化硫)等;而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燃烧产物的数量、组成等随物质的化学组成及温度、空气的供给情况等的变化而不同。

  燃烧产物中的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直径一般在10-7~10-4cm之间的极小的炭黑粒子,大直径的粒子容易由烟中落下来称为烟尘或炭黑。炭粒子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例如碳氢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因受热裂解产生一系列中间产物,中间产物还会进一步裂解成更小的碎片,这些小碎片会发生脱氢、聚合、环化等反应,最后形成石墨化碳粒子,构成了烟。

  二、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按照构成状态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一种物质构成的称为纯净物(即只能写出一个化学分子式的),由不同物质构成的称为混合物。

  (一)高聚物的燃烧产物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聚物),主要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得的,如塑料、橡胶、合成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其中,塑料、橡胶和纤维是人们熟知的3大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应用广泛而且容易燃烧。高聚物在燃烧(或分解)过程中,会产生CO、NOx (氮氧化物)HCl、HF、SO2 及COCI2 (光气)等有害气体,对火场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

  木材、煤等固体是火灾中最常见的可燃物质。它们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复杂天然高聚物的混合物,成分不单一,并且是非均质的。

  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氧、氢和氮。各主要成分在不同温度下分解并释放挥发分,一般为半纤维素200~260℃分解;纤维素240~350℃分解;木质素280~500℃分解。当木材接触火源时,加热到约110℃时就被干燥并蒸发出极少量的树脂;加热到130℃时开始分解,产物主要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加热到220~ 250℃时开始变色并碳化,分解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氢气和碳氢化合物;加热到300℃以上,有形结构开始断裂,在木材表面垂直于纹理方向上木炭层出现小裂纹,这就使挥发物容易通过碳化层表面逸出。随着碳化深度的增加,裂缝逐渐加宽,结果产生“龟裂”现象。此时木材发生剧烈的热分解。

  2.煤的燃烧产物

  煤主要由C、H、O、N和S等元素组成。一般情况下,煤受热时,低于105℃,主要析出其中的吸留气体和水分;200~300℃时开始析出气态产物如CO、CO2等,煤粒变软成为塑性状态;300~550℃时开始析出焦油和CH4及其同系物、不饱和烃及CO、CO2等气体;在500~750℃时,半焦开始热解,并析出大量含氢较多的气体;760~1000℃时,半焦继续热解,析出少量氢为主的气体,半焦变成高温焦炭。煤热分解产生挥发分的组分及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煤的炭化程度和温度。炭化程度加深,挥发分析出量减少,但其中可燃组分含量却增多。加热温度越高,挥发分逸出量就越多。

  (三)金属的燃烧产物

  金属的燃烧能力取决于金属本身及其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熔点和沸点不同,通常将金属分为挥发金属和不挥发金属。

  挥发金属(如Li、Na、K等)在空气中容易着火燃烧,熔融成金属液体,它们的沸点一般低于其氧化物的熔点(K除外),因此在其表面能够生成固体氧化物。由于金属氧化物的多孔性,金属继续被氧化和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属被融化并开始蒸发,蒸发出的蒸气通过多孔的固体氧化物扩散进入空气。

  不挥发金属因其氧化物的熔点低于金属的沸点,则在燃烧时熔融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属和空气中氧的接触,从而减缓了金属被氧化。但这类金属在粉末状、气溶胶状、刨花状时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得很激烈,并且不生成烟。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均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

短期(10min)

来源主要的生理作用估计致死

浓度(ppm)

木材、纺织品、聚丙烯腈尼

龙、聚氨酯等物质燃烧时分解一种迅速致死、窒息性的

出的氰化氢(HCN)毒物350

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肺的强刺激剂,能引起即

(NO2)和其他氮的氧化物刻死亡及滞后性伤害>200

由木材、丝织品、尼龙以及三

聚氰胺燃烧产生的氨气强刺激性,对眼、鼻有强>1000

(NH3)烈刺激作用

来源主要的生理作用短期(10min)估计

致死浓度(ppm)

PVC电绝缘材料,其他含氯高呼吸刺激剂,吸附于微粒

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分解上的HCl的潜在危险性较之>500,气体或

产生的氯化氢(HCl)等量的HCl气体要大微粒存在时

氟化树脂类及某些含溴阻燃材约400(HF)

料热分解产生的含卤酸气体呼吸刺激剂约100(COF2)

>500(HBr)

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分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

解产生的二氧化硫(SO2)浓度下即使人难以忍受>500

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

(400℃)产生的丙醛潜在的呼吸刺激剂30~10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因而,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见表

1.1.6。

  表1-1-6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影响情况CO浓度(ppm)碳氧血红蛋白浓度(%)

在其中工作8h的允许浓度50—

暴露1h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400~500—

1h暴露后有明显影响的浓度600~700—

1h暴露后引起不适,但无危险症状的浓度1000~1200—

暴露1h后有危险的浓度1500~200035

在1h内即会致死的浓度4000及以上50

  除毒性之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通常可见光波长λ为0.4~

0.7μm,一般火灾烟气中的烟粒子粒径d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由于d>2λ,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辨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眼睛有极大的刺激性,降低能见度。


相关内容

  • 单位消防知识宣传材料
  • 玉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 实施方案 为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增强社会抗御火灾能力,提升公共消防安全水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大局.深入宣传由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监总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全民消防安全 ...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资料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资料 目录 第一章 消防法有关规定 第二章 火灾常识 第三章 防火工作要点 第四章 消防器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第五章 发生火灾后的应急措施 第六章 消防知识试题 第一章 消防法有关规定 1.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 ...

  • 全员消防安全培训内容
  • 全员消防安全培训内容 一.培训内容: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学习 培训目的及要求:学习<消防法>.熟知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任务 . 明确单位消防工作规定 1.<消防法>中明确指出:"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 ...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一.课程项目: 消防理论知识培训.消防技能培训.消防走火实战学习培训. 二.培训目的: 为了更好地做好公司安全工作, 让全体义务消防员掌握一定的消防常识及灭火.疏散和逃生等技能, 提高全员安防意识确保公司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 四.培训地点: 五.培训方式:授课讲解.案例分析.动 ...

  • 建筑给排水基础知识篇
  • 建筑给排水基础知识篇 第一部分 消防基础知识 1.为什么把火警电话号码定为"119"? (1)国际标准化管理的需要.70年代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根据国际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建议世界各国火警电话采用"119"号码: (2)为了避免火警电话用"0&quo ...

  • 2016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模拟题(1)
  • 2016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模拟题(1) 距离2016年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仅剩不多的时间了,学习贵在思考,贵在坚持,贵在认真.第一考试网预祝大家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也可随时关注一级消防工程频道(www.topksw.com/xiaofang/),我们将第一时间公布相关考 ...

  • 消防基本知识,一级消防工程师讲述
  • 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精讲班 主讲老师:孙志明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篇 消防 ...

  • 学校食堂消防安全讲座
  • 食堂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王正帅 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 提到"消防"二字,我们必然会联想到"火灾",脑海里便会出现浓烟.毒气和烈焰这样一些场景.有人在火场死里逃生,有人葬身火海,现在社会生活中,火灾已经成为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的一种多发性灾害.据统计,全 ...

  • 消防知识常识
  • 安保系统知识竞赛消防题 一.必答题 1.<消防法>颁布的时间?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9月1日. 2.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答:灭火的基本方法有4种: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 3.消防水源主要有哪几类? 答:消防水源一般可分为人工水源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