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货币硬币化原因及其进程影响因素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首先给大家明确一个概念 “小额货币硬币化是指1元以内的小面额货币硬币化”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今年1月份发布通知:继1角、5角券硬币化之后,1月1日起,山东省在青岛、枣庄、济宁、临沂、日照5个城市进行“1元券硬币化工程”试点,停止向商业银行投放1元券纸币,转由硬币替代。
这一消息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其实金属作为货币币材由来已久,我国早在殷商时期便已出现铜制货币,期间历经几千年,本位币基本上都是采用金属材质(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所谓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直至现代货币制度建立,本位货币纸币化,金属才转而成为制造辅币的重要材质。现代货币从数量上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从质量上要不易仿制、使用方便、经济耐用等。 由于纸币具有易于防伪、使用方便等特性,一般为大、中面额货币采用,而金属硬币具有不易磨损、便于机读等特性,多为小面额货币采用。 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是世界货币的主流,主要有两点原因:硬币发行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一是流通寿命长。硬币平均使用寿命可达 30年左右,生命周期内不需替换。 从全国看,自 1992年大量发行硬元角币以来,累计销毁量占比很小。 而小面额纸币平均使用寿命不到 1 年"需不断替换。 平均每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印制生产能力用于替代残损币。二是发行长期成本低。从短期看,硬币印制生产费用较高,一般为同面额纸币的数倍;而从长期看,硬币流通寿命较长,在保证相同小面额货币市场流通量的前提下,硬币印制成本总体要远低于同面额纸币。三是后期处理费用低。硬币投放后,回笼量很小,即使回笼,其清点、挑残
和防伪等也可采取机械处理,平均处理成本低;而小额纸币投放后,流通不到一年便成为残损币,大量回笼后,需采取手工复点、机械销毁等方式进行处理,工作量大且效率低,平均处理成本较高。
社会效益表现为:一方面适应机读和自助服务。 相对于纸币,硬币识别和清点等更易于通过机具设备完成,相关设备既便于企业配备和居民使用,也适合大范围推广,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利于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首先,硬币的物理特性利于流通中货币保持较好的整洁度。硬币耐磨损、不易脏污、便于清洗,回笼后的硬币只要稍作处理便可再行投放使用。 其次,中国人民银行杭州支行课题组在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调查中结果显示,大面额纸币整洁度较高,中小面额纸币整洁度较低,小面额货币硬币化能有效改善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 世界主要货币的小面额币种均采用硬币,而目前我国小面额货币却是纸币硬币混合流通。这是我国人民币印制能力与结构,发行基金调运能力与模式所决定的。由于硬币印制能力相对不足人民银行发行基金调运能力难以适应等问题,为保证小面额货币供应,我国目前仍需要保留印制方便快捷、运输效率高的纸币。 在我国影响小额货币硬币化进程因素较为复杂,有经济的、社会政治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有传统习惯的制约。
(1)经济增长决定着小面额硬币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经济越发展,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易就越灵活、越频繁;经济越发展,商品品种就越丰富,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购买力就越强,对日常商品的购买和普通餐饮、娱乐、旅游的消费就越多。种种情况导致对小面额硬币的需求总量不断增长
(2)居民习惯的改变推动小面额货币硬币化
建国以来,我国流通中的货币长期以纸币为主,硬币量较小,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使得人民群
众形成了喜爱纸币,厌恶硬币的习惯。1992年浙江省成为全国首批硬币投放地区,居民的支付习惯从最初的抵制硬币、拒收硬币,到接受硬币,再到喜爱硬币、不喜欢小面额纸币,首先转变观念是城市居民,然后是城镇居民,最后是农村居民和欠发达地区居民。
(3)硬币流通滞碍不利小面额货币硬币化 硬币流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打开。由于没有较好的硬币流通环境,硬币流通的职能作用受到了制约。尽管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投放了一定数量的硬币,但由于它数量相对不足,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再加上人们的收藏偏好,使其多数沉淀于民间。纵观世界各国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已成为货币流通的普遍规律,熊俊再论人民币结构体系中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均使用硬币枚数高达七、八百枚,日本人均 700 多枚,德国人均 700 多枚,美国人均 800 多枚,而我国人均占有硬币数量仅为几十枚,如果扣除沉淀的硬分币,人均尚不足十几枚”,流通状况十分落后。 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服务设施不配套,主要是投币机,如投币电话、投币购货机等使用量小,与国外硬币使用量较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与硬币流通相关的机具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客观上制约了硬币的流通;其次是商业银行出纳机具不配套,整点硬币难度大,对使用、回收硬币存在畏难情绪,不便工作的开展;同时小面额纸币生产过多,同种面额的纸硬币同时在一个地区投放、流通,造成纸币破烂,硬币沉淀。
鉴于硬币发行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成为世界货币的主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习惯以及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小额货币硬币化;由于多年硬币流通量比较小,中央银行现有的造币能力也受到限制,不可能适应短时间内就开始大量流通硬币的要求,因此,从制造能力和机械化、自动化流通硬币能力这两个方面看,可以说,我国推行小面额硬币化将有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既使发行小面额硬币,也将在一段时期实行纸硬币混合流通,逐步过渡到完全小额货币硬币化。
小额货币硬币化原因及其进程影响因素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首先给大家明确一个概念 “小额货币硬币化是指1元以内的小面额货币硬币化”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今年1月份发布通知:继1角、5角券硬币化之后,1月1日起,山东省在青岛、枣庄、济宁、临沂、日照5个城市进行“1元券硬币化工程”试点,停止向商业银行投放1元券纸币,转由硬币替代。
这一消息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其实金属作为货币币材由来已久,我国早在殷商时期便已出现铜制货币,期间历经几千年,本位币基本上都是采用金属材质(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所谓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直至现代货币制度建立,本位货币纸币化,金属才转而成为制造辅币的重要材质。现代货币从数量上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从质量上要不易仿制、使用方便、经济耐用等。 由于纸币具有易于防伪、使用方便等特性,一般为大、中面额货币采用,而金属硬币具有不易磨损、便于机读等特性,多为小面额货币采用。 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是世界货币的主流,主要有两点原因:硬币发行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一是流通寿命长。硬币平均使用寿命可达 30年左右,生命周期内不需替换。 从全国看,自 1992年大量发行硬元角币以来,累计销毁量占比很小。 而小面额纸币平均使用寿命不到 1 年"需不断替换。 平均每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印制生产能力用于替代残损币。二是发行长期成本低。从短期看,硬币印制生产费用较高,一般为同面额纸币的数倍;而从长期看,硬币流通寿命较长,在保证相同小面额货币市场流通量的前提下,硬币印制成本总体要远低于同面额纸币。三是后期处理费用低。硬币投放后,回笼量很小,即使回笼,其清点、挑残
和防伪等也可采取机械处理,平均处理成本低;而小额纸币投放后,流通不到一年便成为残损币,大量回笼后,需采取手工复点、机械销毁等方式进行处理,工作量大且效率低,平均处理成本较高。
社会效益表现为:一方面适应机读和自助服务。 相对于纸币,硬币识别和清点等更易于通过机具设备完成,相关设备既便于企业配备和居民使用,也适合大范围推广,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利于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首先,硬币的物理特性利于流通中货币保持较好的整洁度。硬币耐磨损、不易脏污、便于清洗,回笼后的硬币只要稍作处理便可再行投放使用。 其次,中国人民银行杭州支行课题组在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调查中结果显示,大面额纸币整洁度较高,中小面额纸币整洁度较低,小面额货币硬币化能有效改善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 世界主要货币的小面额币种均采用硬币,而目前我国小面额货币却是纸币硬币混合流通。这是我国人民币印制能力与结构,发行基金调运能力与模式所决定的。由于硬币印制能力相对不足人民银行发行基金调运能力难以适应等问题,为保证小面额货币供应,我国目前仍需要保留印制方便快捷、运输效率高的纸币。 在我国影响小额货币硬币化进程因素较为复杂,有经济的、社会政治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有传统习惯的制约。
(1)经济增长决定着小面额硬币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经济越发展,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易就越灵活、越频繁;经济越发展,商品品种就越丰富,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购买力就越强,对日常商品的购买和普通餐饮、娱乐、旅游的消费就越多。种种情况导致对小面额硬币的需求总量不断增长
(2)居民习惯的改变推动小面额货币硬币化
建国以来,我国流通中的货币长期以纸币为主,硬币量较小,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使得人民群
众形成了喜爱纸币,厌恶硬币的习惯。1992年浙江省成为全国首批硬币投放地区,居民的支付习惯从最初的抵制硬币、拒收硬币,到接受硬币,再到喜爱硬币、不喜欢小面额纸币,首先转变观念是城市居民,然后是城镇居民,最后是农村居民和欠发达地区居民。
(3)硬币流通滞碍不利小面额货币硬币化 硬币流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打开。由于没有较好的硬币流通环境,硬币流通的职能作用受到了制约。尽管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投放了一定数量的硬币,但由于它数量相对不足,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再加上人们的收藏偏好,使其多数沉淀于民间。纵观世界各国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已成为货币流通的普遍规律,熊俊再论人民币结构体系中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均使用硬币枚数高达七、八百枚,日本人均 700 多枚,德国人均 700 多枚,美国人均 800 多枚,而我国人均占有硬币数量仅为几十枚,如果扣除沉淀的硬分币,人均尚不足十几枚”,流通状况十分落后。 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服务设施不配套,主要是投币机,如投币电话、投币购货机等使用量小,与国外硬币使用量较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与硬币流通相关的机具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客观上制约了硬币的流通;其次是商业银行出纳机具不配套,整点硬币难度大,对使用、回收硬币存在畏难情绪,不便工作的开展;同时小面额纸币生产过多,同种面额的纸硬币同时在一个地区投放、流通,造成纸币破烂,硬币沉淀。
鉴于硬币发行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成为世界货币的主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习惯以及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小额货币硬币化;由于多年硬币流通量比较小,中央银行现有的造币能力也受到限制,不可能适应短时间内就开始大量流通硬币的要求,因此,从制造能力和机械化、自动化流通硬币能力这两个方面看,可以说,我国推行小面额硬币化将有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既使发行小面额硬币,也将在一段时期实行纸硬币混合流通,逐步过渡到完全小额货币硬币化。